(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2825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发现大熊猫/【四川】赵良冶

点击率:6390
发布时间:2016.06.28

  赵良冶,笔名羌笛。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委员、雅安市文联主席。近年创作的《国宝传奇——大熊猫百年风云揭秘》受到广大读者和文学同仁的好评,再版发行后,2010年入选四川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大熊猫掀起世界风云



  4年前,“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地震肆虐处,恰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区。这场大地震不仅于人,于大熊猫,同样浩劫大难。大难临头,灾区人民没有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以及对国宝无限关爱,一边抗震自救,一边抢救保护大熊猫,为之付出了一切。灾后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栖息地恢复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大陆和港、澳、台同胞关注,同时也让全世界人民牵挂。因为大熊猫,不仅仅是中国的珍稀动物和国宝,也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珍贵自然遗产。

  20世纪80年代,一曲《熊猫咪咪》风靡全国:竹子开花哟喂,咪咪藏在妈妈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时值中国西部地区箭竹大面积开花,大熊猫主食枯竭。歌声唱出全人类对大熊猫的关爱之情。众多国家和有识之士倾力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世界都投入抢救大熊猫的义举。

  70年代,中国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美、日、英等国家的大熊猫,飘洋过海,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往天涯海角。不同肤色的人为大熊猫而倾倒、陶醉,全球掀起疯狂的熊猫热。

  50年代,中国政府首次将两只大熊猫作为国礼,在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前夕,送给前苏联政府和人民。这不仅首开大熊猫外交先河,也让不少国家跃跃欲试,念念不忘中国的大熊猫。

  40年代初,为加强同盟国之间的友谊,当时的国民政府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这一举措极富政治意义,美国从总统到平民个个笑逐颜开,一扫二战带来的阴云。

  30年代,美国小姐露丝历经千辛万苦,从中国带走1只活体大熊猫,后在美国展出。西方世界第一次见到活着的大熊猫的翩翩风度。

  ……

  纵观百年以来,没有哪一种动物能像中国的大熊猫,以其独具的风采,特殊的魅力,受到全世界的宠爱与珍视,一次又一次引发全球性的熊猫热。其实,发现大熊猫,不过132年。当西方世界第一次看到大熊猫时,不过是一具冰凉的标本。

  我们让时光慢慢倒流,回顾那逝去久远而又永远值得纪念的岁月。

  还是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1870年的巴黎,步入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看一看大熊猫是怎样引起全世界第一次轰动的。



  真假动物标本之争



  古典雅致的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马车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女士、先生们潮水般涌进动物标本陈列厅。展厅中央,一件黑白相间、漂亮非凡的动物标本吸引众多参观者。女士们睁大亮丽的双眼,发出阵阵惊叹;先生们一扫斯文,唇枪舌剑,各不相让,对这张奇怪的兽皮发表各自的高论。

  有人断言:这是假的,不过是又一场闹剧。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动物!

  有人反驳:这的确是一件真实的动物标本,是一种奇特的、变异的熊!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只不过我们还不认识它而已!

  谁是谁非呢?人们请来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生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这个让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有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是一件来自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内陆的珍稀动物标本。

  当米勒•爱德华兹第一次看到这具动物标本时,也是满脸惊讶。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动物!从标本推断,这种动物体态比熊小,皮毛十分漂亮,毛密而富有光泽。毛色黑白相间,耳朵、四肢、肩部和眼睛周围为黑毛,其余部分是白色。爱德华兹馆长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个没完,脸上充满喜悦。经验告诉他,这将是生物学界的一个重大发现!

  赓即,爱德华兹馆长着手对这件奇怪的动物标本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随标本寄来的相关资料,最终确定了它的分类科目、种属关系,并给它定名为“猫熊”。文字书写与1827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西藏地区发现的“猫熊”一样,通称Panda(猫熊)。为使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动物学家就把在喜马拉雅山发现的称为“小猫熊”、“红猫熊”,把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这种称为“大猫熊”。以后由于一时笔误,“大猫熊”在书写汉字时,被人们误写为“大熊猫”,并由此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一直沿用下来了。

  “多么奇特的生灵,多么美妙绝伦的皮毛。啊,万能的主!”听完爱德华兹馆长的介绍,女士、先生们发出由衷的赞美。

  大熊猫出世的信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并轰动欧美国家。野生动物世界中绝无仅有、美丽动人的大熊猫,令西方世界为之惊叹。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流如潮,一睹大熊猫标本成为人们追求的时髦,成为上流社会聚会的重要话题。

  那么,这个奇特的标本是谁从中国的什么地方送到巴黎来的呢?这个人就是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是他,在中国四川西部群山环绕的穆坪地区(现四川省宝兴县)传教期间发现这种奇特的动物,并将其制成标本,附上亲手撰写的论文后,寄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一个新物种,由此震惊世界;一段传奇,书写了戴维与大熊猫不解的缘份。



  小神父戴维



  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法国少数民族巴斯克人,动植物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826年9月7日,戴维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一个叫埃斯布莱特的小镇,1900年11月10日,逝世于法国巴黎,终年74岁。

  戴维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少年时期的戴维聪慧好学,活泼好动,迷醉于家乡的自然山水。受当医生的父亲影响,戴维非常喜爱动植物,在这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天赋。他经常随父亲到大自然中去,带上猎枪追捕野兽,捕捉蝴蝶等各种昆虫,攀登悬崖采集各类植物,再精心制作出一个个标本。为追捕猎物,戴维几次迷路。青年时期,他立志要做一名科学家,到世界各地去旅游、探险,考察动植物状况,采集标本。同时,戴维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有为上帝献身的精神。

  1846年,20岁的戴维离开故乡,来到巴黎遗使会学习。

  巴黎遗使会属于天主教会的培训机构,专事神职人员的学习提高,设在巴黎市中心一座教堂内。教堂已有200多年历史,一色石头垒砌修建。戴维在这里学习2年后,派往意大利协助教会工作,算是实习阶段。

  1850年,24岁的戴维当上神父。由于戴维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壮的体魄,富于冒险的精神,从而颇受法国天主教会的青睐。



  三次中国内陆行



  戴维74年的人生历程中,在中国活动的时间长达12年,其中在四川穆坪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科学考察和传教活动。

  1862年,年仅36岁的戴维作为法国天主教会的传教士,被派遣到中国清王朝都城所在地北京的苦修会工作。虽然法国与中国远隔重洋,旅途艰险,命运难测,但戴维内心充满激动。有机会进入这个传奇的神秘国度,亲手去揭开它那令人迷茫的面纱,了解这个东方大国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次多么令人向往的冒险活动!

  临行前,戴维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处辞行,向这位受人尊敬的著名生物学家告别。米勒对戴维东方之行大加赞赏,告诉戴维中国拥有不可计数的动植物资源,同时又交给他一项工作,到了中国后,一定要深入内陆地区,注意动植物的研究和珍稀标本的采集。

  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动植物的无尽奥秘,是戴维中国之行孜孜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中国的12年间,戴维三次深入中国内陆,进行宗教活动和动植物资源的研究、考察。

  第一次是1862年,戴维带上简单的行装,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深入到令人恐惧的蒙古高原。高原壮阔的景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众多的动植物,令戴维大开眼界。大漠强劲的风沙,透骨的严寒,磨练了他的意志。蒙古之行,戴维收集到不少动植物标本。

  这次探险结束后,留居北京期间,戴维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动物。那是1865年,北京南郊外的清皇家猎苑,戴维用钱买通南海子皇家猎苑守苑人,得以进入。他见到一种长相奇怪的动物,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惊问守苑人,答曰:“‘四不像’也!”其实,这是在中国的大地上生存了200多万年的古老动物麋鹿。这种鹿在商周时期迅速消亡,至清王朝时,全世界已经绝迹,仅剩数百只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戴维用钱买下两只麋鹿的遗骸,制作成标本带回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戴维称麋鹿为“有趣的反刍动物”,为之取学名Elaphurus davidinus,将自己的姓嵌入其中,意为戴维神父的鹿。这是戴维发现的一个动物新种。

  第二次是1869年,戴维到了中国内陆大省四川的穆坪地区,一边传教,一边广泛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有幸成为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所谓第一个发现,是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大熊猫从此进入科学研究的范畴。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应该是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国人知道大熊猫,也有几千年时间。

  当戴维第三次在中国南方进行考察活动时,不幸在闽南地区病倒,赓即返回北京。直到1874年退休回到法国,治疗和休养一段时间后,身体才逐渐康复。



  卓越的动植物学家



  归国后,戴维在法国度过了晚年的26个春秋。

  这位自然科学矢志不移的追求者,并没有颐养天年,虚度年华。战胜病魔后,他除继续担任天主教神父,从事一些宗教事务外,还花费大量精力,着手整理在中国收集到的各种动植物标本和大量日记,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同时,戴维还从事教学和著书活动。由于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传奇的经历,戴维在法国和欧美各国的生物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名流、学者经常登门造访,共同研讨动植物学上的问题。大专院校的学生们特别爱听戴维讲课,尤其是他在中国的惊险历程和旅途中的各种趣闻轶事,令学生们惊慕不已。受其影响,他的学生中不少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1877年,戴维完成了《中国之鸟类》一书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书中记载了他在中国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约60种是前人没有报道过的。1884年至1888年间,戴维又概括他所收集的大量植物标本,出版了《戴维植物志》。书中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众多的植物品种,其中新品种有杜鹃花(石南属)52种,木兰属3种,冷杉属(丛属)4种,栎属4种,以及几种蔷薇科植物。经戴维亲自鉴定的哺乳动物共有200余个种类,其中63种是新的种类。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鸽子花)等珍贵的动植物,都是戴维在穆坪地区发现并亲手制作标本后,送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的。

  为表彰戴维对自然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1872年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法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以后又陆续被法国地理学会、法国社会科学会授予金质奖章和大师的荣誉称号。在令人羡慕的荣誉面前,戴维表现出无比的谦逊,他多次拒绝了这些光彩照人的头衔。直至1896年,在没有取得同意的情况下,仍然授予了他上述那些光荣称号。

  1900年11月10日,吉恩•皮埃尔•阿曼德•戴维安详地合上双眼,回归到他的上帝那儿去了。

这位充满活力的、传奇式的神父,作为神职人员,未能修炼成圣人先哲,也未能跻身主教、大主教之列,仅为低级传教士,地位低微,在宗教界的影响微不足道。戴维去世后,安葬在巴黎市中心一个叫盟帕拉斯的公墓。成千座大大小小的坟墓中,一处最低矮而又万分简陋的处所,成为他的安息之处。棺盖上仅镌刻一行法文:巴黎天主教遗使会墓地。原来,天主教葬俗,一个教堂仅有一处墓地,用来埋葬低级神职人员。也就是说,戴维是同无数普通传教士合葬一处,无法单独留下自己的姓名。然而,作为一名动植物学家,戴维为科学的神圣殿堂增添了一束瑰丽的光芒,永为世人怀念。

  纵观其一生,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当数在穆坪地区发现稀世珍宝大熊猫,并将标本送到巴黎,引起世界的轰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熊猫因小神父为天下所知,小神父因大熊猫名垂史册。

  那么,戴维又是怎样成为第一个科学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呢?



  夹金山下



  夹金山,邛崃山脉的一个重要山系,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第一座大雪山。

  夹金山最高峰为狮子山,因山形似狮子而得名,海拔5338米。夹金山千山纵横,有海拔5000米以上极高峰13座,4000米以上高峰42座,天主教堂所在的红山顶便为其中之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体呈剧烈抬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山高、坡陡、谷狭的地形地貌。穆坪境内海拔750米至5338米,相对高差为4588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1度。以夹金山的山脊为界,山那边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今天,这里依旧是四川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最多的地区,以保护大熊猫为重点的国家蜂桶寨、卧龙两个自然保护区就设立在这千山万水之间。

  千百年间,藏汉同胞生活在夹金山。“夹金”二字,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的“甲金达”,即藏语“夹几”的音译,意为“弯曲之路”,并非人们望文生义理解的“夹着金子的山”。

  置身夹金山,极目天外,陡峭的山直插云霄,一座连着一座。前边的山比身后的更高更神秘,更令人望而生畏,产生无比的恐惧。强劲的山风,挟着阵阵寒意,扑面而来。原始森林高大粗壮的树木和各种竹类、灌木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随风翻滚起伏,不见尽头。

  一百三十八年前,1869年初春的一天,中国江南大地早已桃红柳绿。可在相同纬度的四川穆坪地区东河一带(今宝兴县兴隆、民治、盐井、硗碛等乡镇),却是白雪覆盖山顶,冰凌挂满悬崖峭壁。夹金山崎岖的羊肠小道,顺山势盘绕起伏,下面百丈深渊,几个黑点步履蹒跚,艰难地往前挪动。

  碧蓝的青衣江在脚下奔腾,由于落差大,水流翻滚浪花飞溅,声若惊雷桀骜不驯。青衣江源头在夹金山蚂蟥沟,无数溪流从条条山沟汇入江中。

  夹金山,青衣江,山水相拥相依,共同孕育了大自然的一方奇迹。

  一只苍鹰,在晴朗的天空翱翔;密林中,隐隐传来猛兽的咆哮。满目青山,滔滔江水,美丽幽静的自然风光,遮掩不了这儿无比的荒凉和萧杀之气。

  几个行人中间,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让人明显感觉与众不同。他身材高大魁伟,比同行者高出半个头;装束奇特,头上没有当时每一个中国男人必留的以示对满清王朝忠顺的长辫子;蓝蓝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一副浓浓的络腮胡子。他就是法国传教士戴维。根据戴维的反复要求,北京苦修会做出决定,派遣他到穆坪土司管辖的,位于夹金山麓的盐井坪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第四任神父,负责教会的工作。



  神奇的天主教堂



  黄昏时,戴维一行置身于邓池沟的山水之间。前边半山腰云雾缭绕之处,若隐若现露出一排房舍和高高的十字架,那就是天主教堂了。

  伴随着晚祷的钟声,戴维一行隐没天主教堂内。

  在欧美国家,天主教堂比比皆是,每逢祈祷时辰,教堂钟声此起彼伏,响彻云天。但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四川的崇山峻岭中,当时尚处于土司领地的邓池沟,怎么也会有这么一座规模颇为壮观的天主教堂呢?

  邓池沟天主教堂建于1839年,占地面积3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巴黎远东传教会修建,主持这项浩大工程的是法国传教士德耶。

  教堂位于红山顶半山腰的二道坪,海拔1700多米,说得上与白云为伴,与群兽共居。同时建有灵宝传教学校,后改名川西神学院。天主教堂为穿斗式木结构的中式四合院,坐东向西,东、北、西三面为一楼一底,有厢房58间,供神父和学生居住;南面为礼拜堂,可容纳500教徒同时做弥撒。整座建筑未用一钉一铆,梁、柱、椽、枋、榫全用木材,相连之处,巧施竹签扣牢。建筑风格寓中于西,朴实飘逸,精巧轻盈,庄重淡雅,与远处的雪山,周边郁郁葱葱的林木,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

  教堂除供天主教徒进行宗教活动外,主要担负为川西一带培训神职人员的任务。学生由周边教堂选送,年轻人居多,功课有拉丁文、哲学、神学、历史等,同时学习一些实用技能。课余时间,学生们承担起学校和教堂一切劳役,开垦出大片土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卷心菜,放牧牛羊和喂猪养鸡,做木工和泥工活计等等。学校用山里野生的芥菜籽从成都换回大米,每天供应一顿猪肉,蔬菜从地里摘回,说得上勤工俭学自给有余,维持学校运转花钱不多。学生多时百余人,少时也有几十人。邓池沟天主教堂是法国在中国四川修建最早的教堂之一,前三任神父均为法国人。 

  这里的藏族,生活方式、语言、习俗和服饰不同于其他民族。他们信奉喇嘛教,有着上九节(正月初九)、抬菩萨(正月十七)等自己的传统节日;个个能歌善舞,身穿粗糙毛料衣服,为御寒冷潮湿反穿羊皮褂;藏家寨子据险而建,石木结构,富者连底三层;座座锅庄房参差错落,依山向阳,点缀藏家独有的花卉鸟兽吉祥图案。

  当地农家养殖牦牛、山羊、绵羊和山地小马,种植小麦、玉米、荞麦等传统作物。此外,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马铃薯、卷心菜,由于适合这里的土壤和气候,产量高口感好,在山地普遍种植,成为高产作物和主要食物。采摘野生药材,捕捉獐子等野兽,伐木并锯成宽厚的木板背到山外贩卖,则是山里人主要收入来源。

  生活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但藏族同胞待人真诚,质朴善良而又勤劳勇敢。

  19世纪初期,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未获清王朝允许,属查禁之列。一经发现,传教士要受到重责,还要逐出国门。但是,仍有不少法国传教士,私自进入西南地区的云、贵、川三省,尤其是官府鞭长莫及之处,偷偷传教,招收信徒。传教过程中,传教士们发现西南广大山区物产富饶,有许多动植物资源,便将信息带回法国。这个消息一经传开,一些勇敢的动植物学家冒险来到中国,进入诸如穆坪这样的边远山区,了解动植物情况,收集标本。

  那时,穆坪一带天高皇帝远,土司老爷管辖20来个首领,称霸夹金山,掌握藏汉黎民生杀予夺,俨然土皇帝。法国传教士初来乍到,为在穆坪站稳脚跟,传教布道,广收信徒,求见土司老爷,要求在盐井坪邓池沟修建一个天主教堂。在得到土司应允后,立即动工建造。

  由于不敢过分张扬,加上没有会建造西方风格教堂的工匠等原因,所以教堂采用中西合璧,兼有中国民间建筑风格和欧美教堂特色。站在远处眺望,整座建筑显得气势宏伟。从外观看,你会认为这是某一大户人家的房舍,典型的四川西部山区大四合院格局,只是屋顶多了一根高高矗立的十字架。步入教堂大门,却是典型法式风格的礼拜堂,堂内直立十根大圆柱,支撑十朵花瓣式椎栱顶篷;四周长形雕刻牖窗,中央塑庄重的耶稣像,慈祥可亲的圣母像,高大沉重的十字架。这一切令人惊诧万分,误以为顷刻间便置身于欧美国家。

  天主教堂在1912年进行扩建,越发显得瑰丽无比。

  还是说戴维吧。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之后,戴维来到邓池沟天主教堂。

  在教堂大门,他受到法国传教士杜利特的热烈欢迎。他乡遇亲人,两位传教士激动地相互拥抱,互致问候。杜利特任职灵宝传教学校,同4位中国神父一起,管理着50名汉族学生,为他们上课讲学。

  戴维住进一间舒适的卧室,一色的中式家具,床、桌、椅等笨重又结实。卧室中央摆放一只火炉,炭火熊熊,驱赶着穆坪的潮气和寒冷。戴维注意到,天主教堂远方和后面的大山上,依旧有厚厚的积雪。另有一间宽大的木地板房间,用作戴维的实验室,从成都带来的仪器和大木箱,暂时堆放这里。他此行是早有准备,志在必得,一心要在动植物学上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穆坪之行



  戴维为什么来到穆坪?

  原来,戴维一次到上海传教,在众多教徒中,偶然认识一个来自四川穆坪灵宝传教学校毕业的青年人。双方在摆谈中,戴维得知穆坪一带地理环境复杂,山高林密,拥有众多奇奇怪怪的动植物。出于职业的敏感,戴维赓即要求前往穆坪邓池沟天主教堂去传教。

  得到批准后,1868年10月13日,戴维从上海出发,沿长江坐船经南京、武昌直抵重庆。途经成都时,又通过教会结识了一位姓黄的商人,此人常年来往于成都、穆坪,专门做药材、皮货和布匹生意,与穆坪土司坚参生朗多吉有较多生意上的往来,双方关系密切。

  1869年2月22日,早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雾。

  成都,这座古老的巴蜀首府刚刚苏醒,戴维就在黄先生陪同下,步出成都南门,踏上前往邛州、雅州的官道。所谓官道,不过较宽且平坦的土路。由于携带不少实验室和制作动植物标本需要的笨重仪器和大木箱,戴维此行雇了七名挑夫。

  一路行来,丘陵、小山渐入眼帘。道路两旁田地肥沃,草棚木屋掩映于竹林树丛,群群白鹭沿河搜寻小鱼小虾,野鸭们在芦苇丛中钻进钻出……一切都显示着川西平原的富庶。

  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装束打扮奇特。头上缠着白色或蓝色的头巾;裤子短而肥大,可以轻松地摆动;小腿和脚踝以上捆绑长长的棉布,防止风湿侵袭;脚穿麻鞋,鞋由生麻编就,轻便耐用。入乡随俗,戴维脚上也穿着这样的鞋子,轻松地行进在土路上。戴维最感兴趣的是来来往往的挑夫们,这些被他称做“世界上最机敏的搬运工”的挑夫,用一根小小的竹木扁担,两端挑着沉甸甸的货物。扁担闪悠悠,脚下步如飞。当一边肩膀挑累时,挑夫肩部微倾,扁担缓缓滑向另一边肩膀,一点不耽搁路程。

  抵达雅州。这座偏远的小城街巷繁华,商贾云集,是通往西藏、云南的茶马古道必经之路。在当地教会小憩数日后,戴维沿青衣江溯流而上,前往穆坪土司衙门。

  当然,戴维进入穆坪的路线还有另一个版本。即未进入雅州府城,而是在邛州住一宿后,便掉头右转,经油榨沱进入芦山县的三汇场,翻越高山后直达目的地的。

  从明王朝起,宝兴就为穆坪土司统治,土司职务世袭。清康熙元年,土司坚参喃喀归顺后,为稳定这一地区,清庭沿明朝前制,敕封坚参喃喀为“董朴韩胡宣慰使司宣慰使”,世代传承,成为当地统治者。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金川叛乱,边地震动,当时穆坪执掌大权的是女土司王幺幺。乾隆为稳定周边地区局势,安抚王幺幺,正式发给号纸,在“董朴韩胡”之前加上土司驻地“穆坪”二字,从此简称穆坪土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王幺幺的儿子坚参囊康继任穆坪土司,全力帮助清王朝进攻大、小金川叛军,多次立下战功。清王朝大军假道穆坪,翻越夹金山,穆坪土司派手下上千勇士随大军作战,又调动黎民百姓,运送粮草军需,保障后勤畅通,功劳甚大。金川之乱平定后,钦赐诚勒巴图鲁穆坪宣慰司宣慰使,记大功三次,年年对穆坪缓征、免征赋贡,特准坚参囊康等土司29人晋京朝上。坚参囊康还获得殊荣,以助金川战役功名,被清庭列入“紫光阁五十功臣像赞”,一时名满天下。

  戴维要在这样的地区传教,与土司老爷交好至关重要。

  土司住在一个叫穆坪的地方,位于今天的宝兴县城边上。土司衙门居高临下,靠山临河,易守难攻。衙门四周有碉楼环护,主体建筑二楼一底,石木结构,底楼用大石块垒砌,厚达一米,墙缝用粘土夯实,二、三楼以木料为主。二楼为接待客人处理公务的场所,正中设神龛,供奉菩萨。穆坪土司坚参生朗多吉在这里接见了戴维,双方互致问候。戴维将精巧的西洋小礼品送给土司老爷,双方联络了感情。由于天主教堂距土司衙门约30公里,土司派出专人,护送戴维到两河口后,又沿东河向邓池沟天主堂进发,这就出现了前面描写的一组镜头。

  1869年2月28日,戴维安抵邓池沟天主堂。



  上帝的后花园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戴维足迹遍及夹金山,深入人迹罕至之处,亲眼目睹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确实极为丰富,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或奇花异草。亚热带的气候,不同的海拔高度,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茂密的原始森林,广袤的竹林、灌木,又为诸多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置身林海,珙桐、银杏、红豆、连香、领春木、水青、云杉等名贵树种遮天蔽日,华南虎、金钱豹、白唇鹿、金丝猴、扭角羚、牛羚、锦鸡、血雉等珍禽异兽不时出没其间。

  戴维激动万分,站在高山之巅,面对这得天独厚的各类资源,不停地向群山发出感叹:“难道这里是上帝遗忘的后花园?”

  戴维陶醉了,像久渴的孩子遇到甘露,像采金者发现巨大的金矿。他祈求上帝:“但愿这块陌生而神秘的土地,能给我带来惊喜。”戴维犀利的目光闪射光芒,东方之行终于结出硕果,感谢上帝的赐予。

  戴维紧张地投入到动植物的采集和研究上来,还雇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人为他捕捉各类奇异的动物,采集各种珍奇的植物。

  从小小的两栖甲虫,到大型的短耳黑野猪;从天上飞翔的鹰,到水里游动的鱼;从开黄花的杜鹃,到芬芳四溢的百合……穆坪各类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令戴维眼花缭乱。短短两个月,戴维几次向巴黎运送标本。仅5月26日,就有几十箱标本运往巴黎,这里边包括10种哺乳动物,60种爬行动物和鱼,30种鸟,634种昆虫,194种植物。

  法国传教士发现宝物,隔三差五装上大箱子往山外运。这消息以讹传讹,很快传遍穆坪和周边地区。

  传教士在中国盗宝之说,盛行于19世纪中叶以后。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某地有宝,如金猫金鸡之类,洋人贪得无厌,借传教为名,盗走宝物,祸害一方。穆坪原本物产丰富,红山顶一带充满神秘,埋藏有金子、宝石、铜矿资源等。由于戴维做了许多结实牢固的大箱子,又不断运往成都,一时传得沸沸扬扬,引起啸聚山林的强盗警觉。

  一日,运送大箱子的队伍人背马驮,正在翻越一道山梁。突然,荒草丛中跳出几十个强盗,手持刀棍,一涌而上,拦下大木箱。打开箱子,强盗们傻了眼,哪里见金灿灿银晃晃的宝物,满箱的植物样本、动物骨头。强盗头子愣了半天,回过神来,大呼上当后,一声口哨,众强盗一哄而散,撇下吓蒙的背夫和赶马人。

  戴维运回法国的,不仅仅是标本,从活着的动物到鲜活的植物,他都非常想将它们运回法国。他曾经发现几种优良的从未见过的杜鹃品种,其中一种是圆叶,花朵像天竺葵一样美丽。别出心裁的戴维,想尽千方百计,把这些珍稀杜鹃品种经过上海运回法国,用它们培育出优良的杜鹃品种。1869年11月20日,身患重病即将告别穆坪的戴维,在日记中念念不忘的,仍是正运往上海途中的杜鹃幼苗。他浑身无力,仍强打精神,提笔艰难地写道:

  大雪。黄昏时分,天晴了,但非常寒冷。我很担心用箱子运往上海的幼苗。其中10株漂亮的杜鹃花很可能被冻坏。



  发现中国艺术中的神



  戴维的野外考察充满艰辛,甚至要经受生死考验,神秘恐怖的山林中潜伏着种种危险,这一切可以在他的日记中找到相关佐证。戴维在1869年3月17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早上7点,我和我的助手带着枪和博物学装备离开了教堂,朝着这个著名山区的一个荒野的山谷进发。快到11点的时候,我们来到一个泡沫四溅的瀑布脚下,小道突然断了……我们试图攀登峡谷两边的陡坡,寻找越过瀑布的路,但白费力气。我们被严重擦伤,处于生死攸关之际,精力充沛的助手,也有两次是我将他从深渊边缘拉回。到了3点,连太阳也最后消失在浓雾之中,我们很快就迷路了……黑夜已经降临,而我们离住所还有将近两英里的路程。天开始下起了雨……最后我们不能再往前走了,水一直浸到腰,但是我们却什么都看不见……就在这时我们听到人的声音。上天保佑!

  戴维急迫呼救声中,一个猎人提着马灯跑来,将他们带出险境,走进一间小木屋。猎人非常热情,拿出玉米馍、马铃薯,两人顾不上客气,一个劲将食物往嘴里塞。那晚,戴维独坐火堆,烘烤衣物,祈祷上帝,为这次的死里逃生。今天遭遇的不仅仅是悬崖和迷路,在瀑布下边,戴维发现雪地上留有大型动物的活动痕迹。那是凶猛的野牛留下的。比起老虎和豹,这是更为危险的动物。它们脾气急躁,性格凶猛,对人更具伤害性。未与这些猛兽相遇,戴维逃过一劫,因为他颇有威力的枪早被雪打湿。

  即使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一天,戴维仍有不小的收获。在那片充满恐惧和差点迷失方向的可怕山谷里,生活着大量哺乳动物,他亲手捕捉到两个新种:一只灰松鼠和一只星鸦。看到众多四季常青的植物,高大挺拔和有坚硬木质的针叶类植物,小型的松树,中型的树丛,奇异的圆叶杜鹃……

  经受生死考验的同时,戴维也充满收获的喜悦,因为他发现了“中国艺术中的神”——川金丝猴。同在1869年,5月4日的日记则洋溢着欢欣和激动,记下了这一个重大发现:

  我的猎手们在穆坪东部地带等候了两个星期。今天回来时,为我带来了六只仰鼻猴。这种猴子的毛色金黄可爱,身材健壮,四肢肌肉特别发达。它们的面部特别奇异,鼻孔朝天,几乎位于前额之上,像一只绿松石色的蝴蝶停立在面部中央。它们的尾巴长而壮,背上披着金黄色的长发,长期栖息在最高雪山的树林中。

  戴维得到的六只金丝猴属于典型的川金丝猴,是四川特有的一种猴。成年猴双肩和背上长有0.4米以上的金色长毛,亮丽无比,高贵华丽,气质不凡。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戴维由衷地赞叹川金丝猴为:中国艺术中的神,是令人推崇的理想的产物!

  戴维虔诚地将川金丝猴解剖,制成标本,运回法国。



  美丽的鸽子花



  发现川金丝猴的产地,这是戴维除大熊猫外在动物界的又一重大贡献,而发现美丽的鸽子花(珙桐),则是他为植物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穆坪的5月,绿色扑面,那绿浓淡深浅千般变化,却是用语言难以名状的。

  山风劲吹,林涛翻滚,数百只白鸽林间上下盘绕,引得戴维驻足。走近细观,不见白鸽,翠绿的树上有花儿怒放。那花儿在绿叶映衬下格外显眼,黄绿色的花序圆似鸽头,洁白硕大的苞片一如鸽之两翼。清风徐来,对对白鸽亮翅起舞,待得风静,鸽们归隐林梢。据说,当代著名画家陈子庄常入蜀山采风,得窥鸽子花的洁白无瑕,品味高洁,写诗赞道:

  春去还飘雪,珙桐正试花。

  凤鸟今未至,不许乱栖鸦。

  风姿绰约的鸽子花,同样令戴维陶醉。细心观察,戴维未发现成片成林的鸽子花,多为单株。鸽子花属落叶乔木,最高可达30米,树干直径最大可超过1米,树皮呈灰褐色,木质浅黄色。鸽子花每年4、5月开花,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基部生出一对大苞片。初始青绿色,慢慢转为乳白,像花又不似花,说得上似花非花,似鸽非鸽。

  离开穆坪前夕,戴维制作了不少鸽子花标本,还采摘了大量种子带回法国,并在《戴维植物志》中,对鸽子花做了详细介绍。戴维采集回去的标本,引起植物界的关注。以后的日子里,法、美等国多次派出植物学家赴宝兴考察、采种,带回国内种植推广。经科学家考证,鸽子花学名珙桐,因开花形似鸽子,故名之。珙桐材质细腻,纹理端正,轻软不易变形,是制作家具和雕刻工艺品的上好材料。同大熊猫一样,珙桐在地球上生存了上百万年,也属第四纪冰川孑遗物种。不同之处在于,大熊猫为动物界活化石,珙桐则为植物界活化石。因其珍贵,又称植物界的大熊猫。

  珙桐树干高大,开花飘逸脱俗,极适合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一百多年间,欧、美国家广为栽种,称中国鸽子树。巴黎重要的公共绿化带,无不遍植珙桐。巴黎圣母院、塞纳河两岸,珙桐树高20多米,树干直径达0.5米,树龄百年以上。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下榻宾馆的庭院散步,几棵大树上对对白鸽飞舞。热情的主人津津乐道,告知珙桐树的来历。回国后,周总理立即指示有关人员专门研究珙桐的保护和种植。

  1975年,国家规定珙桐为一类保护树种。今天的珙桐,已成世界著名观赏植物,名满天下。



  历险红山顶



  蜀中多名山,挺拔巍峨的贡嘎山称“蜀山之王”,飘逸秀雅的四姑娘山称“蜀山之后”。当四姑娘山南下进入宝兴后,走向一分为三,中间一脉便矗立着海拔4222米的红山顶。

  每日里进出教堂的戴维,抬头便看见云雾蒸腾变幻莫测的红山顶,心中多次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强烈冲动。5月底的一天,一位姓岳的先生从红山顶采药归来,带给戴维一株珍贵的贝母。这种贝母花大色黄,开着带方形斑点的花,药用价值高于其他贝母。看到珍贵的贝母,戴维下定决心,不顾疾病缠身,要登临顶峰,探险红山顶。

  1869年7月28日,天气晴朗,戴维带上几个助手,找到一位姓李的年轻猎人当向导,开始红山顶历险。李姓猎人活泼开朗,有着山里人强健的体魄,登山如履平地。没有这位猎人,很难想象戴维红山顶之行的结局。

  天有不测风云,中午刚过,雷电轰鸣,大雨倾盆。好不容易找到一处岩洞,刚要进去,里边跳出一只獐子,夺路狂奔而去,顷刻不见踪影。戴维的到来,惊扰了獐子,却寻得栖息避雨之处。

  连天阴雨不断,前行无路,有的地段泥泞难行,有的甚至深渊绝壁。戴维一行在雨中摸索爬行。山顶部分更为艰险,全是黑色和绿色片岩组成的峭壁,不少地方几乎是垂直的。只有麝这样的攀岩高手,才能在悬崖峭壁凸凹不平的岩石间找出一条通道。李姓猎人先攀上山崖,抛下绳索。戴维将绳索绑在腰间,沿着山崖攀援,手脚并用,不敢下视,抓住树根或突兀的岩石,缓缓向上……李姓猎人讲,经常有猎人从这里掉下深渊,尸骨无存。

  对于这次难忘的攀岩,戴维在日记中这么描述:

  我们攀爬时全身颤抖,几乎眩晕。仅存的记忆让我不寒而栗。

  7月31日,经过一夜的休整,戴维疲劳的身心得到恢复。早上小雨渐停,天气转晴,一行人继续向山顶攀登。

  沿途穿越原始森林,这些森林不仅杳无人迹,就连鸟类也非常稀少,仅仅看见鹬和柳莺。终于,李姓猎人听见绿尾虹雉的叫声从灌木丛传出,寻踪而去。绿尾虹雉十分警觉,展开有力的双翅,从灌木丛中飞起,落在对面山林。李姓猎人追赶着它们,一路上连放四枪,然而一无所获。双方距离太远,超过他手中火药枪有效射程。

  戴维制止住李姓猎人的鲁莽,轻手轻脚追踪着绿尾虹雉。当它们又歇息在一棵大树时,戴维连开两枪,一只鸟应声坠地。李姓猎人跑去捡回猎物,子弹从脖子穿过,他向戴维伸出拇指,面露钦佩之色。接着,戴维又发现远方峭壁上有几个金黄色的小点不停移动,隐蔽前行,是三只美丽的麝。500米开外,戴维放枪击中其中之一,其余两只顾不得山高坡陡,四蹄并用,落荒而逃。

  7月31日傍晚,戴维登上红山顶,由于空气稀薄,他和助手们感到头痛。眼前是辽阔平缓的牧场,没有高大的树木,却长满茂盛的草本植物。戴维看到新种的开黄花的鹿耳草类植物,新种的白色藜芦,品种优良的蓝色乌头,大蓝色花的龙胆属植物,淡紫色花的罂粟科植物……他还惊奇地发现两株浅黄白花的杜鹃,花枝招展,长势良好,丝毫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戴维知道,按常理讲,这样高海拔的地方,是不适合杜鹃生长的,这无疑是一个奇迹。

  第二天清晨,绿尾虹雉深沉而不成曲调的啼叫唤醒戴维。放眼望去,脚下是白雾翻滚的海洋,高耸的山尖如浮在海洋中的岛屿。更远的地方,雪峰连绵,一如飘渺仙境。西南方向,大约数百公里外,几座雪峰一字排开,向西沿伸。戴维身处4000米的山峰,但那几座雪峰仍高出这里许多,应该在7000米左右,全然找不出那“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李姓猎人回答不出那些雪峰的名称,告诉戴维,当地人将它们统一称做大雪山。朝南眺望,有许多壮丽的高山直插云端,不见积雪,但祥云缭绕。李姓猎人告诉戴维,这其中格外醒目的一座便是闻名天下的峨眉山,一个佛教徒尊崇礼拜的天下名山。那些西藏、甘肃,包括穆坪的佛教徒们,每年都不辞辛劳,一步一拜,前去峨眉山焚香礼佛。

  戴维激动地放声高歌,李姓猎人忙制止住戴维。原来,高山上是禁止大声说话的,更不用说唱歌了,产生的震动会引起下雨。红山顶总是云雾缭绕,几个人同时的喊叫,顷刻间就可能引来一场阵雨。

  8月3日,戴维一行踏上归程。七天辛劳,收获不小,戴维亲眼看到红山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得到了绿尾虹雉、麝和许多植物。尤其是在山顶上发现的三种高山杜鹃,使戴维在穆坪发现的杜鹃新种达到15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

  戴维历险红山顶,被李姓猎人告知后人,至今仍在邓池沟一带广为流传。据说,今天的红山顶上,戴维躲雨的岩洞、露宿山顶用石头堆垒的避风墙依旧如故。



  丰收的季节



  不断收获众多标本的同时,作为动植物学家,戴维那时就对穆坪地区的生态进行调查,对生态状况的变迁表现出一个动植物学家的担心和忧郁。他在日记中痛心地写道:

  我曾寄居在教徒何兴顺家里,他们一家都是登山能手,世代对打猎有兴趣。一位年逾古稀的爷爷向我说,他年轻时曾亲眼看到这儿有茂密的森林和大批的动物,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逐渐被破坏了,或者说是大大减少了。他的家人也向我说,五十年前有条纹的长尾白雉,如今再也看不见了。也许闻名的“阿姆斯特”雉从前曾在这山谷里安家落户,而现在这里尚存的,只有锦鸡、无领鸡和“特明克”角雉。

  戴维在何兴顺家居住的一个月里,虽然没有发现大型哺乳动物,但看见不少中、小型哺乳动物,还有许多美丽的鸟类和昆虫,这里边有属于生物学研究重要价值的物种,也有一些新的物种。何家逗留的这段日子,戴维捕获到8种哺乳动物和55种鸟类,并将它们全部制成标本运回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戴维采集制作大量标本,但他采集标本的目的是为了动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因此,戴维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坚决反对对动植物的滥捕乱伐。翻开戴维1875年的日记,有这么一段记载:

  一年又一年过去,总听见刀斧砍伐最美丽的树木的声音。中国本已残缺不全的原始森林,遭破坏的速度快得令人遗憾。树砍了就再也不能恢复原貌。大批的灌木和其他必须在大树树荫下生存的植物,都随着大树一块儿消失;还有所有不分大小,需要生命才能生存、延续物种生命的动物……

  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到宇宙的神妙,因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追逐欲变得更加单调无聊。不久,马和猪,小麦和马铃薯,就要取代林中成千上万的生命——上帝造来跟我们共同生活的动植物。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却消灭它们,残暴得使它们无法生存……难道说造物者在地上创造那么多样化的生命体,每个都有独特的优点,它们本身都那么完美,只不过是为了让它的杰作——人类,把它们永远毁灭?

  这是一个智者发出的强烈呼吁。然而,以后世界各国发生的事实证明,戴维的担忧不幸被言中。

  标本创作并非一帆风顺。穆坪雨水过多,潮湿阴暗,难见阳光,给戴维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也造成不小的损失。进入7月后,气候潮湿,助手一时疏忽大意,将制作的动物皮张没有晾干就收入木箱,川金丝猴皮被彻底损毁。这种虫数量众多,繁殖极快,专食动物皮张,制作标本的砷、盐和明矾,对它们无丝毫防范作用,反而助长了它们的食欲。戴维每天花大量时间,取出动物皮张晾晒,清除那些可恶的虫子,又从猎人手中购进新的动物皮张,弥补造成的损失。

  尽管有小的损失,戴维仍然在穆坪地区收获颇丰,奠定了他在世界动植物界的地位。

  在中国12年间,戴维共计发现动植物模式标本189种,而在穆坪10个月时间就发现了80余种,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川金丝猴、毛冠鹿、扭角羚、矮尾猴、红腹锦鸡、血雉、大卫两栖甲虫、珙桐等。何谓模式标本,指动植物新种(新亚种、新变种)原始记载和订名所依据的标本,通俗讲就是第一个这种新发现的动植物的标本,可见珍贵。据业内人士讲,一个科研人员干上一辈子,若能发现一两件模式标本,已是机遇难得,天道酬勤。戴维在生物界的地位与影响由此可知。

  当然,这一切与大熊猫的发现相比,仅仅是一出戏的序幕,精彩还在后面。



  做客奇遇



  1869年3月11日,一个绝妙的晴天。

  春风才刚刚吹进被冰雪封锁4个月之久的深山,温暖的阳光带给大地无限生机。小溪边,峭壁上,一朵朵不知名的小花破土而出,红的,黄的,白的,争相怒放;灌木中,竹林里,一只只不知名的小鸟儿在鸣叫,清脆,欢快,婉转,此起彼伏。

  戴维由灵宝传教学校一名学生陪同下,一大早就从教堂出发,步行十多公里,翻越几座大山,进入深山采集植物标本。

  残阳如血,染红了白雪覆盖的群峰;大地如画,山林河流一刹那变得五光十色,妙笔难以名状。经过一天的辛劳奔波,戴维采集到几种植物标本。他一边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风光,一边沿邓池沟那奔腾的溪流,踏上归程。

  前边突然峰回路转,溪流变得平缓,出现一片平坦的山地。翠竹深处,一户人家房顶冒出阵阵炊烟,淡淡的、宝兴特有的腊肉的香味随山风扑鼻而来。

  学生提议该歇歇脚了,并告诉戴维这户人家姓李,是自己朋友的父亲,家庭殷实,为一方富户。

  柴门洞开,李姓主人和几只猎狗早已迎出。好客的主人听完学生介绍,邀请戴维堂屋坐下。当主人得知戴维一行中午只是以干馍充饥时,立即端出刚煮熟的腊肉和黄灿灿的豆米馍招待戴维。

  主人喜好打猎,堂屋墙上挂着几支火药枪,家里养着猎狗。这种狗四川人称撵山狗,腰细,腿长,十分敏捷,走山路如履平地,能在陡峭的山梁上追赶羚羊。戴维赞赏起主人的猎枪和猎狗,而主人的话题也由此打开。戴维广博的见识,令李姓主人十分佩服。当主人得知戴维的来意和爱好后,转身从内屋取出一张奇特动物的毛皮,请戴维观赏。

  动物毛皮放置八仙桌上,戴维的双眼发出光亮,激动地冲至桌前,仔细观察,反复思索。作为动物学家,戴维从未见过这种动物,也没有见过任何一本动物学专著中有关于这种动物的记载。他面露难色,无法回答主人这是什么动物。

  难倒了见多识广的戴维,主人十分高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为“白熊”,因身上毛色以白为主;它以竹子和竹笋为食,又称“竹熊”;生性温顺,异常胆小,常为猛兽所伤。

  戴维对这次奇遇十分吃惊,表示希望能得到这种大型动物。在场的一位猎人答应帮助戴维捕捉一只。

  关于这段奇遇,戴维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返回教堂的途中,本山谷最大的地主李先生,邀请我到他家喝茶。在这个异教徒家里,我看到一张从未见过的黑白兽皮,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的猎人告诉我,我很快就会看到这种动物。它将会成为科学界一个有趣的新种属。



  活化石大熊猫



  戴维的大胆推测没错,一个不为人知的,与世隔绝已久的新物种,即将向他走来。这将是生物学的一个重大发现!

  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就是大熊猫向人类发出的问号。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大熊猫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古老动物之一,说得上历经沧桑。

  700万年前,大熊猫的老祖宗始熊猫,就在云南潮湿的森林里繁衍生息。300万年前,当人类的祖先还游荡于非洲森林时,大熊猫种族就已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温暖的气候,丰富的食物源,使这个种群数量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和美国科学家联手,在中国南方发现生活在距今200万年以前的大熊猫头盖化石,证实了这个种群的存在。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祖先。60万年前,大熊猫活动范围遍及黄河、长江,北起北京周口店,南及江南广大区域,甚至在越南、缅甸也发现它的踪迹。这时的大熊猫,与人类始祖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久,大约1.8万年前,欧亚大冰川不断扩大,地球进入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急剧变冷。尤其距今1万年前后,气候变化加剧,原始农业发展,植被破坏造成食物短缺,再加上大熊猫这类动物自身结构的缺陷,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转变,许多被冻死或饿死。

  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大熊猫种群迅速消亡,幸存的则采取退缩的方式,与植物界的珙桐等一道,在青藏高原东缘和秦岭南坡的高山峡谷中,找到适宜生存的一方净土。多亏这方净土,在恐龙灭绝,剑齿象、剑齿虎等纷纷成为化石的进化岁月中,庇护大熊猫逃脱厄运,劫后余生,成为地球史前动物中的唯一活化石,冰川时代的遗老。这个生命奇迹的存在,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夹金山千山万壑与世阻绝,1200米至3400米的高山和次高山中,原始森林和密密麻麻的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大熊猫们觅食箭竹丛林,嬉戏浅滩溪流,隐身茫茫林海,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平静地渡过了上万年的岁月。直至戴维的到来,冰川时代的遗老大熊猫,才打破这种宁静,在生物学界激起层层波澜。

  十多天后,猎人们为戴维抬来一只大熊猫幼仔。

  激动万分的戴维见到大熊猫时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而是痛心地在日记中写道:

  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弄死了。他们以十分高昂的索价,把这只黑白熊幼体卖给我。它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奇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毛色,还有那长满毛的脚掌以及其他一些特征。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



  见到国宝大熊猫



  1869年4月1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几经周折,猎人们终于又捕捉到一只大熊猫。这一次,他们不敢再杀掉猎物,而是将其装进竹笼,几个人抬着,兴冲冲送到天主教堂。终于看到活蹦乱跳的大熊猫,戴维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亲自指挥工匠为大熊猫做了一个牢固的大木笼,观察它的一举一动,详细记载它的体貌特征、活动规律、饮食习惯等。戴维眼中的大熊猫黑白分明,圆脸大眼,美丽灵动,憨态可掬,待人友善,是一种令人惊叹招人喜爱的动物。他在文章中这样描述:

  这种动物非常大,耳短,四只脚底有很多毛,白色;耳、眼睛四周、尾巴顶端和四条腿为黑色,前腿的黑色和体背相连。

  戴维依据体毛、脚底有毛及其他一些特征,敏锐觉察到这是熊的一个新种。据此,戴维为它定的学名叫“Ursus melanoleucus”,中文即“黑白熊”。

  无拘无束,邀游山林的黑白熊,难以适应笼中生活,再加饲养不当,不久死去。戴维把它运回法国的计划只好放弃。他将黑白熊解剖,制成标本后,为便于携带,又将黑白熊的骨骼编号记录,分别装箱,连同自己写的论文,运回法国,交给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收到戴维的标本和文章后,爱德华兹无比高兴,立即将戴维的文章登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杂志》,并将标本重新组合后向公众展示。同时,他倾注全力,认真研究这种从未见过的黑白熊毛皮标本。经过反复研究与对比分析,爱德华兹发现戴维把这种动物鉴定为“熊属”,显然是搞错了。为此,他于1870年发表论文,指出:

  在外部形态上,它确实与熊相类相似,但它的骨骼特征和牙齿,明显与熊不同,却与小猫熊和浣熊相似。

  爱德华兹馆长认定这是动物学上一个新种,并重新为之定名,翻译成中文即为“体黑白、和熊有同样脚的动物”。大熊猫学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定名人”一栏,爱德华兹慎重地填上戴维。

  戴维发现并亲手制作的全世界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至今完好无损地珍藏在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大熊猫古名之争



  至此,大熊猫算是正名天下。

  但在中国国内,古代大熊猫如何称呼,长期众说纷纭,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专家考证,中国历代众多史籍中,都能找到有关古代大熊猫的记载:大熊猫最早出现在史籍,应是《尚书》中载有“貔貅”一词;以后,《诗经》中有“貔皮”出现;《山海经》称之食铁兽,明示其“亦食铜铁也”;《说文解字》收有“貘”字,注释为“毛黑白臆熊而小”,以舌舔铁,出产蜀中……

  依托史籍,古人对大熊猫一说称貔貅,以《史记》、《礼记》、《尔雅》等众多文献为据,并有权威的《辞海》支撑,不过貔貅是以食铜铁的猛兽面目出现,指代勇猛善战的军队,与大熊猫那君子之风似乎扯不到一块儿。一说为驺虞,属祥瑞珍奇之兽,白质黑章,尾长于身,日行千里,不食生物,但仅就驺虞有一根长过身子的尾巴,就和大熊猫相去甚远。一说是貘,毛色黑白相间,并以白居易《貘屏赞》为证,然而诗中的象鼻、犀目、牛尾、豹足,与大熊猫风马牛不相及。另外还有前貔貅和今貔貅之说,以清康熙为界,前貔貅说不指代大熊猫,今貔貅说专指大熊猫,并有周建人《关于熊猫》及康熙版《峨眉山志》为证。

  谁是谁非,为古代大熊猫探源正名,恐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戴维的遗憾



  猎人们源源不断给戴维送来许多珍贵的动物:有斑纹的野猫幼仔,盘角的岩羊,褐色的毛冠鹿……其中一只小熊猫引起戴维格外关注。戴维在法国时,就见过小熊猫的标本,知道这种动物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但猎人们是在穆坪的森林里,捕捉到小熊猫的。这种动物生活在树上或悬崖的岩洞里,食性复杂,因叫声类似小孩的声音,当地人叫它“山童”。过去的岁月穆坪森林里随处可见的“山童”,如今已变得稀少。

  以后的日子里,戴维又从猎人手中买到几张大熊猫的毛皮,但直至他离开邓池沟天主堂,再没见过活体大熊猫。1874年戴维回国,随身也只带走这几张大熊猫皮,留下终身遗憾。

  来到穆坪不久,戴维感觉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从6月开始,头和腹部经常剧烈疼痛,出现伤寒症状,发起高烧。7月底的红山顶探险,加重戴维的病情,他开始患上严重的风湿,双腿疼痛难忍,左腿肿胀并蔓延到整条腿以及臀部。10月以后,戴维的腿再次剧烈疼痛,直至产生晕厥,病情更加复杂,排尿越发困难。穆坪即将进入寒冷潮湿的冬季,又缺医少药,戴维的健康状况不适宜再留穆坪。无奈之下,戴维收拾行装,于11月28日离开生活工作10个月的穆坪,返回北京。临行之前,戴维忍住双腿疼痛,亲自动手做了五只结实的大木箱,装进哺乳动物毛皮和一些收藏品,运往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戴维之后,富有探险精神的西方人接踵而至,沿着戴维的发现之旅,狂热地追求着、寻觅着一个宏大目标,那就是捕捉一只活体大熊猫带往西方世界。无数的动物学家、狩猎家、冒险家、旅行家加入到这个疯狂的行列。几十年间,风风雨雨来者如梭,却都无功而返,未能弥补戴维留下的遗憾。



  小罗斯福兄弟



  时光荏苒,转瞬已是1926年。中国早在15年前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

  还是那云雾朦胧的山,还是那日夜奔腾的水,只是这次出场的是两位美国的动物学家。地点也不是穆坪东河一带,而是穆坪西河地区(今宝兴县五龙、陇东、永富等乡镇)。

  这两位动物学家出身名门,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人称小罗斯福兄弟。西奥多•罗斯福,共和党人,1901年至1908年期间,担任美国总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美国抗击法西斯的,则是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的这两位罗斯福,却是堂兄弟。

  小罗斯福兄弟雄心勃勃,结伴远涉重洋,专为中国的活体大熊猫而来。兄弟俩1926年底来四川,四处捕捉活体大熊猫未果,1927年辗转来到穆坪,时间正值深秋。

  小罗斯福兄弟带着一支庞大的狩猎队,精心准备好捕捉大熊猫和其他动物的工具,在一个傍晚,住进赶羊沟(今陇东镇境内)鹿井沟口一户农民家中。

  清晨,鸟儿们的欢叫吵醒小罗斯福兄弟的美梦。站在屋后小山上,天边霞光初泛,淡淡的雾从茂密的灌木丛中飘出,一丝丝,一缕缕,飘浮在林梢,越聚越多,凝然不动。山谷中,飘来朵朵云雾,如白色的飘带,缠绕在山腰。一时烟笼雾绕,苍苍,浩瀚无涯,宛若蓬莱。山风阵阵,搅得烟云弥漫,如波涛翻腾。渐渐地,红日冉冉,雪峰金光闪射。瞬间,太阳像一个魔术大师,把云霞、晨雾、雪峰、红叶组合成令人惊叹的一幅幅国画精品,呈现在眼前,使人犹如置身仙境。只见远近峰峦隐现在虚无飘渺的云海之中,像一座座海上仙山;云雾或浓或淡,忽聚忽散,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眼前景观似幻似真,充满无尽的神秘,给人无限的遐想。太阳缓缓升起,云雾化作袅袅轻烟,淡了,散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此仙境,令小罗斯福兄弟目瞪口呆。

  兄弟俩顾不上欣赏如画美景,终日手持猎枪,率领手下人等,早出晚归,探寻野兽踪迹,在动物经常活动地段安装陷阱机关。各种珍禽异兽,在劫难逃,纷纷落入天罗地网。

  终于,小罗斯福兄弟如愿以偿,用烤熟的羊子散发香气当诱饵,捕获到一只活体大熊猫。只可惜在运往上海时,大熊猫经不住颠簸,病死路途。

  1929年,小罗斯福兄弟再次来到穆坪地区。

  4月13日,一个让人沮丧的日子,人类的无知和自大在这天又一次得以暴露。小罗斯福兄弟在搜寻中发现一只大熊猫。大熊猫即将逃出视野时,他们对着渐行渐远的大熊猫射出无情的子弹,成为第一个射杀大熊猫的西方人。在小罗斯福兄弟撰写的《追踪大熊猫》的纪实文章中,可以读到这段令人心悸的描述:

  三十码外有一株赤松树,树干是空心的,探出一头白熊(大熊猫)的头部和上半身。它睡眼惺松的左右张望一番,便悠哉游哉的走出来。它的块头很大,像从梦境里走出来的,因为我们已经不敢奢望真的看到它了……我们同时对渐行渐远的熊猫背影开枪。两枪都命中。它不知敌人来自何方,转身面向我们,跌跌撞撞跑到我们左方积雪的洼地。距离只有五、六英尺时,我们再次开枪。它应声而倒,但又爬起身,跑进浓密的竹林。我们知道它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最终,小罗斯福兄弟还是想尽千方百计捕捉到一只活体大熊猫,并从猎户手中买到四张大熊猫皮。这一次,兄弟俩吸取教训,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将大熊猫带往美国。他俩雇请四个壮汉,马不停蹄将大熊猫抬进雅安城内浸礼会后,立即沿青衣江乘小船到乐山、重庆,然后转江轮直达上海,再由上海坐海轮到美国。可惜好梦难圆,在兄弟俩已经遥遥望见海岸线,即将欢呼大功告成的时刻,大熊猫不知何故一命呜呼,魂归东土故里,令兄弟俩悲痛欲绝。

  小罗斯福兄弟两进穆坪,捕捉大熊猫的故事,至今仍在陇东、永富等地流传。1984年,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夜宿永富乡中岗村,还亲耳听见一位70多岁的老农讲述这段久违的往事。



  露丝的奇想



  小罗斯福兄弟的两次计划虽然功亏一篑,但他们的作为,极大地鼓舞了富于冒险的西方人。

  1930年至1935年期间,西方众多捕猎队先后来到四川,目标直指活体大熊猫。1931年的杜兰捕猎队,1934年的萨吉捕猎队,1935年的英国人柏洛克赫斯特……据当时报纸记载,如果杜兰捕猎队的猎手谢弗沉住气,不贸然向树上一只大熊猫幼仔射出子弹,那么,第一个把活体大熊猫带到西方世界的,将不会是美国小姐露丝,而是杜兰捕猎队。

  1936年元月,美国一个叫威廉•哈克纳斯的青年人,又勇敢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邮轮。

  哈克纳斯是一个动物学家和探险家,家境富裕,喜欢冒险和狩猎。出行前,他对中国的大熊猫做了深入的研究,并立下宏愿,非要弄一只活体大熊猫回美国来,小罗斯福兄弟的行动更使他看到成功的可能。为实现这个毕生的宏愿,他不顾新婚燕尔,毅然告别刚结婚2个月的妻子露丝,于1936年2月来到中国上海。不幸的是,壮志未酬,哈克纳斯感染上鼠疫,不治身亡,成为大熊猫文化史上第一位殉道者。

  噩耗传到美国纽约,担任服装设计师的露丝泪如泉涌,万分悲伤。悲痛中的露丝突发奇想,只有完成丈夫的遗愿,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露丝的念头,自然又引起一阵轰动,美国一些社会团体理解露丝感情的真挚,表示将全力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露丝来到上海,结识了杨帝泽、杨帝亭两兄弟。杨氏兄弟为美籍华人,兄长英文名杰克,弟弟名昆丁。兄弟俩的父亲是美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期间与一位中国姑娘喜结连理,生下杨氏兄弟。昆丁出生于1914年,性喜冒险,有着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在这样中西结合的家庭成长,他的中文和英文都十分熟练。昆丁被露丝捕捉活体大熊猫的宏大计划打动,愿意担任翻译兼保镖,陪同前往。1936年秋天,露丝和昆丁来到穆坪。不过,由于1929年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度,1930年建县,这时的穆坪已改名宝兴县,隶属西康省治下的雅安。



  宝兴走来美国小姐



  露丝小姐一身猎装,骑一匹贯于山地行走的川马,尾随马帮队伍踏进宝兴县城狭窄的石板道。

  迎面抬头,高大的穆坪土司官寨已成残垣断壁,苔藓与藤蔓爬满残缺的石墙。小罗斯福兄弟在《追踪大熊猫》中,描述了当年人去楼空、冷月残垣的土司官寨:

  过去的光荣只能从倾圮的石头喇嘛庙——现在充作军营——附近山头上的一座旧堡垒,以及只剩地基和门口两只石狮子的官寨废墟里寻找。

  山民们望着这蓝眼睛、狮子头的洋女人,一脸的惊诧。当纯朴的山民们从昆丁口中得知露丝丈夫的不幸遭遇后,也为之伤感,竟然理解这个不同种族、肤色的洋小姐对爱情的忠贞。纷纷告诉她大熊猫哪儿最多,也告诫她前途艰险,等待她的是莽莽无边的森林,荒无人烟的大山,野兽出没、瘴气弥漫的恶劣环境。

  露丝小姐为何信念如此之坚定呢?原来,在到宝兴之前,她已在四川境内为捕捉大熊猫付出了许多许多。抵达成都后,她首先沿岷江西上,在岷江两岸的大山密林中搜寻大熊猫。历经数月,一无所获。

  无奈之际,露丝返回成都。当夜不能眠,辗转反侧的时候,她仿佛看见身着传教士服装的戴维,看到大山深处那神奇的教堂,无数的大熊猫同自己一起翩翩起舞……惊喜中醒来,却是南柯一梦。第二天一大早,露丝来到教堂,向牧师讲述了昨晚那奇妙的梦境。约翰牧师是一位仁慈的、学识丰富的长者,他告诉露丝:沿着戴维的足迹,去实现你的梦想吧!

  露丝的第一站是当时的西康重镇雅安。她住进了大南街浸礼会内,做继续前行的准备。浸礼会的传教士听了露丝的目的地和打算,向她讲述了罗斯福兄弟无功而返的往事,告诉她此行吉凶难测,要慎重考虑。露丝感谢传教士的好意,采购了必需的用品,勇敢地向宝兴行进。

  与大熊猫擦肩而过幸运的光环照临露丝。在夹金山雷打顶,露丝偶然遇见一个叫泽亮扎西的藏族猎人。这个青年猎手对露丝表示,愿意帮助她捕捉一只活熊猫。泽亮扎西是一名优秀的猎手,无论多么凶恶的野兽,他都有办法对付。长期的狩猎生涯,使他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了如指掌。有泽亮扎西的帮助,露丝紧锁的眉头逐渐放松,心情也好多了。

  在泽亮扎西带领下,露丝一行终日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带搜索。他们攀越高山峡谷,穿过茂密的箭竹林,沿清澈见底的山溪寻找大熊猫的蛛丝马迹。几天下来,露丝脸和手被划破,脚上打了无数的泡。渴了,他们喝一口山泉;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其艰险程度,对一个强壮的男子汉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对露丝这位娇嫩的美国小姐,更是难乎其难了。促使露丝坚持下去的,是圣洁的爱情和捕捉大熊猫的宏大心愿。没有这种伟大力量的支撑,露丝是无法承受这样的磨难的。

  一天,他们正在一个幽静的山谷里休息,忽然前边的箭竹林哗哗地响起来。一只成年大熊猫呆头呆脑从竹林中溜达出来,一摇三晃直奔小溪。露丝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双方只有几十米的距离,但前边无路可行,小溪两旁全是凸露的岩石,蹚溪水上行,水声势必惊扰大熊猫。泽亮扎西观察了一会,背起猎枪,抓着藤子,准备沿溪旁的山崖爬过去。露丝止住他,用手势告诉他:要活的,而且是完整的大熊猫。泽亮扎西放下猎枪,从包里取出套索,轻声招呼昆丁跟在自己的身后。

  大熊猫在小溪边,先像猫—样用舌头舔水,继而干脆把嘴埋进水里,痛快地畅饮,只是一会儿又抬头,观察一下周围的动静。昆丁身子一歪,糟了,他抓着的藤子断裂。尽管昆丁努力不发出响动,但在身子慢慢滑进溪水的同时,右臂重重击在水中,激起一股浪花。大熊猫警觉地抬起头,沿溪水上下扫视,鼻子不断地嗅着。十分灵敏的嗅觉,使它终于判断出危险来临,几步跨过湍急的山溪,飞快逃进对面林子里。

  终于亲眼见到大熊猫,露丝情绪高涨,她相信这是个好兆头。



  捕获大熊猫



  11月19日,是一个大雾弥漫的清晨,几米外不见人。露丝一行又出发了。

  夹金山南坡一条深沟,高大冷杉、云杉林下,生长着茂密的箭竹。这一带海拔2800米上下,山势险峻,溪流纵横,是大熊猫经常出没的地带。雌性大熊猫怀孕后,也总在这一带构筑巢穴,产下小仔并哺育成长。

  泽亮扎西在前边开路,紧跟着是露丝,昆丁殿后。冰凉的雨不停地滴下,准确地说不是雨,是山上大雾在作怪。雾气凝结成水珠,依附在树叶上,当树叶挂不住时,一个个晶莹的水珠就坠了下来,像下雨一样。他们全身湿透,变成落汤鸡。露丝格外兴奋,刚才,她看到大熊猫的粪便,像几根大萝卜,而且很新鲜,用手触摸尚有余热。

  前边,泽亮扎西回头作出一个手势,所有人立即原地蹲下,憋住呼吸,不发出一丝响动。

  时间好象凝固,世界失去知觉,静得令人害怕。耳边只听见风声,树枝互相摩擦声,远处小溪的流淌声。“咔嚓”一声极轻微的响动,像是树枝折断了。泽亮扎西的手放在嘴边,警告大家千万别动,又往右边指指,示意在那个方位。

  露丝的眼睛死死盯住右边,密密匝匝的箭竹林,飘来飘去的浓雾,什么也没有呀……突然,“喳、喳、喳”的脚步声,由弱到强,由远而近。露丝的神经紧张起来,好象感觉到什么,心狂跳不已。

  上帝啊!前边大树下浓密的树叶间,闪现一只大熊猫飞步逃离的身影。众人眼见大熊猫消失,却无可奈何,那可是一只成年大熊猫,无法活捉。正懊悔间,又见一只大熊猫,准确地说是一只出世几个月的大熊猫幼仔,独自在十来米外的箭竹丛中嬉戏。不谙世事的它,不知危险将至。泽亮扎西慢慢往前移动,近了,他象豹子一般扑上去,一把将这个小宝贝揽进怀里,迅速招呼露丝一行往山下转移。一会儿,身后传来阵阵令人恐惧的咆哮声。泽亮扎西讲,这是大熊猫妈妈发现幼仔被窃,正在向入侵者发出挑战。山里人都知道,大熊猫极为敦厚、温良,但谁要动它的小仔,熊猫妈妈是要与之拼命的。

  露丝捕捉到大熊猫,完全是一种巧遇。无数人员众多、经验丰富、装备精密的西方捕猎队,尚且难以捕捉到活体大熊猫,何况露丝。但命运就这么捉弄人,让弱女子露丝捷足先登,成为将活体大熊猫带往西方世界的第一人。这一切全是机遇使然,她恰恰碰到大熊猫幼仔,而非成年大熊猫,弱小和无助,使幼仔成为露丝的猎物。

  回到住处,露丝从泽亮扎西手里接过大熊猫幼仔,轻声细语地安抚它。小家伙十分紧张,双眼充满惊慌和畏惧,紧紧缩成一团。这是一只小牙已经露头的幼仔。露丝煮来玉米糊糊,用盆盛好放在幼仔面前,它用鼻子碰碰,手一掀,玉米糊淌了一地。露丝慌了,她从山上采来鲜嫩的箭竹和刚出土的秋笋。小家伙开头对这些鲜美的食物不予理睬,但时间一长,饥饿难忍,终于挡不住诱惑,伸手抓过一个竹笋,大口咀嚼起来。它将竹叶和笋子的水份嚼出后咽下,再将渣滓吐出,小家伙还小,不习惯吞这些较硬的食物。第二天,露丝用竹叶逗小家伙玩。最初的戒备解除了,小家伙满院奔跑,不停地抢夺她手持的竹叶。恰到好处,露丝把竹叶递给它,小家伙坐在地上,用两只前掌抓住一大把竹叶,眯起眼睛大口咀嚼。露丝试着用手抚拍小家伙的头部、肩部,刚开始,小家伙略显紧张,但很快感到这种抚爱使它舒服,便静静地躺下。到下午,只要露丝拿出食物,小家伙就直围着她的脚打转,对玉米糊也不再拒绝。

  几天后,露丝和昆丁带上幼仔,离开泽亮扎西的家,平安抵达成都。



  活体大熊猫轰动美国



  露丝精心照料着小家伙,由成都乘飞机直达上海。在等待办理出国手续期间,她倾注全力照料这只大熊猫幼仔,与之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只要露丝一走进小家伙的房间,它就会抱住她的脚,不停地撒娇。面对万般亲昵的小家伙,露丝爱由心生,给它起了个美妙的名字——“苏琳”。历经磨难的露丝认定,“苏琳”是上帝的恩赐,“苏琳”就是自己的女儿。

  未曾料到,露丝同“苏琳”离境受到阻拦,上海海关禁止携带野生动物上船。好在当时的海关洋人说了算,露丝通过美国朋友帮助,向办证人行贿,以几个美元的代价,使“苏琳”冒名顶替,顺利登上麦金莱总统号。这是一只豪华客轮,当时常年往返上海、旧金山之间。露丝提供给海关的证明书这么写着:哈巴狗一条,价值20元。

  国宝大熊猫,就这么稀里糊涂走出国门。

  1936年12月18日,露丝带着第一只活着的大熊猫抵达旧金山。活体大熊猫光临,引起美国、欧洲和世界的注目。

  为露丝的胜利,为第一只活体大熊猫踏上美国领土,朋友们齐聚港口,欢迎露丝归来。接着是旧金山的中国人闻风而至,争相目睹大熊猫的丰姿。纽约探险家俱乐部唯恐落人之后,派出专人恭迎露丝和“苏琳”,并为露丝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1937年1月,露丝亲自护送“苏琳”乘飞机抵达芝加哥,在布洛克菲尔德动物园正式展出。这是一次十分廉价的展出,这家动物园仅仅付出2500美元的代价,便获得展出“苏琳”的权利。“苏琳”在动物园生活了一年多,于1938年4月1日病逝,确诊为肺炎。

  小罗斯福兄弟中的弟弟不知出于何种心态,专程到动物园看望“苏琳”。当看到“苏琳”双手捂住眼睛,一副楚楚动人的害羞状时,他忍不住发出感叹:“如果要把小家伙当做枪下的祭品,我宁愿用自己的儿子来替代!”是对当年赶羊沟捕猎大熊猫的忏悔,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

  露丝在中国期间,被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旗袍所吸引,旗袍透出的东方女人的美妙,引起露丝丰富的遐想。在硗碛一带,她又看到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藏、羌民族服饰,拓展了眼界。归国后,露丝结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了各种样式的旗袍和藏、羌民族服饰,在大熊猫展出期间,举办了“露丝中国服饰展示会”。

  这些服装极具个性特征,又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受到追求新潮的女士、小姐们的喜好,露丝也由此而名噪一时。

  为纪念这次中国之行,露丝写了名为《淑女与熊猫》的小说,并拍成电影,也获得成功。

  露丝被西方世界视作大熊猫崇拜的始作俑者,是她第一次将活体大熊猫带回西方,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完美而又极具诱惑力的故事。露丝对自己的成功十分得意,认为只有获得大熊猫,人的生命才算完整。她在《淑女与熊猫》中骄傲地炫耀道:

  你会觉得所有的动物协会无分大小,都渴望拥有熊猫,好像非要等到有了熊猫,生命才完整似的。

  不过,露丝的《淑女与熊猫》加工痕迹过重,“苏琳”的故事留下许多的疑点,让人看着如坠云山雾海,难究历史真伪。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大熊猫,再次让世界轰动,让人们为之疯狂!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