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835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玉米圪梁/李光泽

点击率:4056
发布时间:2016.07.04

玉米圪梁     

文/李光泽

我所说的玉米圪梁不是种玉米的圪梁,不是一块庄稼地,而是用玉米面做成的一种状如圪梁的好吃的。我小时候,家里隔三差五就吃一顿玉米圪梁,管饱吃。在那个忍饥挨饿的年代里,我家能吃上玉米圪梁,多亏了一棵老梨树。用母亲的话说,自从有了那棵老梨树,我家的日子就好过了。

那棵老梨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给我家分的自留树。老梨树每年都结得干稠,哪一年秋天都能摘一千多斤梨。为了储存这些梨,父亲专门在村湾里打了一个梨窨子,地上铺了几块石板,侧旁开了个气眼。梨一层一层整整齐齐码在石板上,金字塔一样。第一层梨把子统一朝上,第二层开始梨把子统一朝下,位置要恰到好处,不能戳着下面一层的梨皮子。窨子门口用石板一拦,拿谷草把旮旯一填,梨就储存好了。半月二十天以后,打开窨子,就会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扑鼻而来,梨由青色变成了淡黄色,用手一摸,油腻腻的,那是糖分渗出来的缘故。

梨生吃多了会肚子胀,母亲就把梨煮熟让一家人顶饭吃,让猪羊鸡驴也放开肚子吃,还是吃不完,父亲就担着梨到镇上的集市去卖。集市在黄河边上,河对岸的山西人经常坐船过来赶集。父亲慢慢发现,山西人爱吃梨,为吃梨舍得花钱。从闲聊中,父亲还得知山西人家里玉米多,但是公家不让私自卖,所以,变不成钱。父亲就开始惦记人家的玉米,琢磨自家的梨,慢慢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拿梨到山西换玉米去。

在我印象中,每年冬天,父亲都要到山西去换两三回梨。换梨去的头一天,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把三四百斤梨从梨窨子里拾掇起来,装到纸箱子里打捆好,连同架子车一并转移到离家五六里地的公路边,赶天黑时分找一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方便第二天上路。第二天凌晨,鸡叫头遍,父母便不约而同起床。母亲不声不响到硷畔上搂一抱柴,生火做饭。风箱吧嗒吧嗒想起,火苗把母亲的脸映得通红。父亲噙着旱烟锅子,在院子里、在空窑里找个鸡皮袋子啊,找个扎口袋的绳子啊,不紧不慢做着最后的准备,偶尔会被旱烟呛得咳嗽两声。在母亲眼里,换梨是一件大事。母亲会毫不犹豫地从面囤底子上舀两瓢子白面给父亲做面条,还有鸡蛋漏粉哨子。家里来了贵客,也未必有这么好的待遇!一老碗面条下肚以后,父亲会毫无顾忌地、甚至有点夸张地打两声饱嗝,就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然后,两只阔大的脚板把饥饿踩在脚下,把黑夜甩在背后,迎着曙光,踏上了换梨的征程。父亲稀里哗啦吃面的时候,我一边咽口水,一边盼着父亲吃剩一点。要是真的剩下了,母亲就给我们弟兄几个分开,一人吃一口,没剩下,就喝口汤。长大以后,我懂了母亲的心思,父亲出去换梨,人生地不熟的,有一顿没一顿的,走时吃一顿好的是应该的。更重要的是,那碗面条寄托着母亲无言的希望,母亲多么希望父亲多换一些玉米回来,以解无米下锅的忧愁。

父亲换一回梨得五六天时间。遇到饭时,就用梨换一碗饭吃,天黑了,就用梨抵了住宿费,在老乡家里凑合一夜,典型的哪里黑了哪里歇。几年下来,山西吕梁山区的军渡镇、薛村镇、穆村镇、孟门镇、三交镇、大武镇等地都留下了父亲的足迹。父亲说,那些年头,人年轻,心劲高,敢挣命了,八盘山那么陡、那么长的坡,拉上一车子梨,说上去就上去了,十冬腊月天,脱成单衣裳,还出水出得淋淋的,冒气冒得腾腾的。父亲出了多少力,受了多少罪,可想而知。为了不用太挣命,后来,父亲攀了一个伙伴,一块出去换梨。遇到陡坡,两个伙伴就采取变工的办法,一个拉车,一个推车,上去一车再一车,这样就轻松多了。换梨是一门生意,生意歪好,全凭运气。没生意了着急,生意太好了也不行,因为人一多,就不好盯摊了,难免有人会沾点便宜,甚至有人会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父亲只是象征性地抗议一下,反正是树上结的东西,吃亏便宜,也不太上心。倒是换完梨,回家的路上一点也不敢马虎。一座黄河大桥贯通了秦晋两省,大桥东头的山西军渡设有一道关卡。那个年代,粮食是不能光明正大流通的,一旦在关卡被查住,就麻烦大了。父亲在这个关卡吃过亏,也就长了记性,总结出了经验。后来,他总是在深更半夜过关,关卡上连个鬼影子也没有,工作人员都回家呼噜呼噜睡大觉去了。提起这些往事,父亲哑然失笑,脸上有几分狡黠,有几分得意。

父亲换梨回来,我家那合平时闲置着的石磨便开始转动了。石磨安在一眼没有门窗的空窑掌上,白天父母要忙别的事,磨面只能在晚上进行。我很乐意给父母帮忙,屁颠屁颠地绕着磨道转圈圈。那个时候,村里没电,就点一盏煤油灯,灯光把人影子拖得老长老长,影影绰绰的,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看着磨缝里流淌出来的玉米面,就好像看到了玉米圪梁,浑身是劲!第二天早上,母亲用温水把玉米面和起,和得不软不硬,然后用两只手掌拍成山圪梁梁的形状,放在一口大铁锅里,旺火蒸熟。出锅的时候,我们弟兄几个像嗷嗷待哺的燕子,在锅台边一字排开,一人端一个碗,眼巴巴地盯着铁锅盖。母亲刺啦一声,揭开锅盖,随着热气升腾,金黄色的玉米圪梁呈现在眼前,母亲一脸光彩,很是欣喜,把我们弟兄几个安顿定以后,朝门外大声喊:哎,吃饭了!在院子里干活的父亲,也不应声,只是咳嗽两声,然后一边回家,一边在裤腿上蹭蹭双手,端起碗吃饭,虽然不言不语,但脸上却写满了自豪。

参加工作以后,我跟朋友说起父亲换梨的事情,朋友开玩笑说,父亲是个投机倒把分子,我理直气壮地反驳说,父亲是个改革家!他虽然不懂什么叫改革,但是,他能把梨变成玉米圪梁!从梨到玉米圪梁的距离,不是从陕西到山西的距离,也不是从秋天到冬天的距离,而是从父亲的左脑到右脑的距离,是从一种思想到另一种思想的距离!在我看来,那个年代虽然很贫穷,但是很温暖,因为父亲是个改革家!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9日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