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4834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蒋生评论特辑(蒋生)

点击率:5715
发布时间:2016.07.04

蒋生评论特辑


《含羞草》序


近来,陈忠贤老师告诉我,他准备将多年写作的诗词等作品整理结集出版,其书名《含羞草》,并嘱我为之作序,我既感到为难,又不敢推辞。我感到为难,是因为我的知识浅薄,对他的诗词理解不深,担忧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文章,对他的书影响不好;不敢推辞,是因为他对我非常关爱,我虽然没有上过中学受他教导,但自从与其相识,在学识方面我经常向他请教,一直把他敬之为师,作为学生,老师委托做点事儿怎能不为之尽力呢?我想了想说:“陈老师,您出书要我写序,这是您对我的信任,我非常感谢。但我不一定写得好,恐怕有失厚望。”陈老师一听,立即回声道:“不要谦虚,你对我比较了解,给我写吧!”我无言以对,只好为之动笔。

陈忠贤老师性格谦和厚道,心胸宽阔,气量很大,待人热情,是个很值得人们尊敬的长辈。他喜爱学问,钻劲很强。高中毕业时,适逢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全国没大学可考,他便回乡当民师,后来,他参加自学读完大学本科,被调进雷州市纪家中学任教,并先后担任过语文教研组长,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在任教的空闲时间里,他阅读了大量今古名著,尤其是读了大量国学。他对古代诗词研究很深,也很喜爱吟诗作对。记得我尚在村中务农时,就听许多人说,每个星期六晚上,或星期日的白天,他几乎都跟校里的老师在一起饮酒吟酌,互相唱酬。到了“四人帮”倒台初期,粤西知名诗人戴明光先生被该校聘为教师与其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一有空就坐在一起切磋诗艺,有时还邀至家中,炒一二碟小菜,或买些花生共同享受,畅饮豪吟,更是如痴如醉。其时,校里的墙报每期都由他筹稿并抄写,每期墙报,他也根据形势创作一首诗词写上。

1982年春节,海康县文化馆进行诗词征稿评奖,他的诗《雷城晨眺》:“梦厌鸡鸣睡不宁,登高远眺觉神清。烟笼古塔星初没,歌绕新楼日渐升。极目东洋禾浪滚,凝眸南渡汛潮平。山河处处如图绣,多少功夫织得成。”由于意境清新、对仗工整、平仄严谨、韵律优美,深受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对诗词的创作更是兴趣盎然,有时外出旅游观光,或回老家看到什么有所感悟,都进行沉思创作。

陈老虽然酷爱吟哦,但由于日常事务较忙,至今写的诗词仅200余首。可喜的是,所写诗词不乏佳作。如《咏虾》:“屈里求伸进有功,能伸能屈始为雄。纵观多少经天业,就在伸前一屈中。”此诗虽然写虾,但他在观虾跳跃的感悟中告诉了人们一个大道理——即是一个有志于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备有坚强的意志,像虾一样能伸能屈,屈里求伸才行。是呀,虾要前进必先屈其身而后伸,人有志走向远大前景,缘何不可屈?屈,就是为了积蓄能量发力飞跃!《萤语》:“胸有丹曦夜自明,遨游幽径一身轻。虽栖草底莹如玉,倘集花冠灿若星。兴勃谪仙讥畏懦,荒淫炀帝戏飘零。笑他五鼓墙头月,不借阳光魄不生。”此诗写萤火虫的胸堂像红日一样,自己能发出光亮。夜里,由于它能自己发光,可以在小径上自由自在地遨游,栖于草底能如玉那样晶莹发亮,集于花冠可像星那样灿烂呢。萤火虫这么小,凭着自身的能量竟能发光,这真是了不起。可惜的是,大诗人李白却讥笑它畏懦不敢见太阳,荒淫的炀帝竟然叫人收集它在夜里与美人撒着取乐,萤火虫在他们的眼里都得不到正视;月亮虽然很大,但它不借着阳光的照射是不会发光的,它却受百般宠爱、歌颂,岂不是可悲可叹!在《萤语》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笔调高度赞扬萤火虫自我发光,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隐藏锋芒的笔尖痛刺了那些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却喜欢沽名钓誉的人。让人读后不禁拍手叫好。以上两首诗,其中《咏虾》文字朴实,通俗易懂,《萤语》行笔洒脱,文字幽雅,但都饱含哲理,可说是诗中珍品。他的五律诗《临海》:“大海风云壮,沧澜荡五洲。位卑低百壑,量广纳千流。浪起鱼龙跃,波平日月浮。纵眸天宇远,顿释稻粮愁”。此作很有唐诗韵味,前两句气势磅礴,可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媲美。读来如身临其风云激荡中那沧澜奔涌的壮阔大海,可见其状,可闻其声,让人震撼。第三第四句写大海虽然其位低微,但容量巨大,可纳千流,具有深邃的诲人哲理……总的说来,此诗应称得上是一首上乘之作。《含羞草》“红花依绿叶,篱外独怜幽。地僻从吾好,风狂伴众忧。疾邪常带棘,思过每含羞。茎败存残节,腋间尚匿钩。”这是一首寄物抒情诗,高度赞颂了含羞草的美好情操。我想,陈老一生做人喜爱静雅,低调,重感情,常为他人担忧,但对一些不轨行为也生愤慨,甚至写上几句诗进行痛刺,时有过激,又担心伤其感情,却进行自责,诗中的“地僻从吾好,风狂伴众忧”、“疾邪常带棘,思过每含羞”也许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陈老对律诗对仗句的用词都很用功推敲,既瑰丽又生动。如七律《柔情驻客》中的“车推路转峰纷出,舫逐山开江曲流;倒影翠崖频见笑,回青碧水每含羞。”、《咏竹》“个个叶摇筛竹影,丫丫枝动壮风声;敲棋篁下盘添绿,觅句窗前纸浥青。”、回文诗《水乡小咏》“游蝦戏羞波底月,牧翁歌润雨中秋;流霞彩溢飘香果,黛雾烟笼叠翠楼。”、《雁塔题名》、“毫翰挥时晴日路,华笺展处碍云程;乱眸楼厦如鳞叠,悦耳讴歌应节生。”,又如五律诗《渔父》“静聆潮涨落,惯看日沉浮;杯月三倾尽,水天一网收。”、《咏潮》“朝朝雾里去,夜夜月中来;轻吻滩沙润,狂呼岸石摧。”等诗的对仗句都特别优美。由此,既让人看出他对诗作的用功提炼,又可见到他文字功底的深厚和学问的广博。

我特别赞赏陈老的咏物诗。可以说,他的咏物诗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咏蜗牛》“深居贝阙匿真形,籍在农家不事耕。遍齕新苗遗齿印,高标触角冒牛名。宵游只为售奸计,昼伏皆因避骂声。隐却污行藏丑态,但留虚誉倩人评。”,《咏牛》轭篷绳帐任施能,筚路犁耙奋步轻。筛碎荒丘千亩绿,翻松畲垅满园青。垫糠作褥无须剪,龁草为粮不用烹。闲背牧童横短笛,斜风细雨唱升平。”。这两首诗,对蜗牛和牛的不同形状和作为,都写得神形毕至:前者怒斥蜗牛冒着牛的名字,专门糟蹋农家庄稼的可恶陋行,运笔凌厉,入木三分;后者颂扬牛无怨无悔地为人们辛劳的奉献精神,感情真挚,格调高昂,让人读之无不扼腕叫好。难怪《诗词月刊》主编、著名诗人许清泉收到他这两首咏物诗时拍案叫好,立即给他发来信息说:“您的咏物诗很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几乎一字移易不得,请多供稿。”

陈老创作的词也颇有宋词的风韵。如80年代初,我在县文联和纪家镇党委、政府及文化站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纪家翠文文学会”并创办了会刊《花蕾》。当《花蕾》的创刊号发刊时,他写了一首《鹧鸪天·花心——为〈花蕾〉创刊而作》:“正是群芳竞艳时,呆牵春手挽春衣。痴心惟恐春归去,急趁风和放几枝。苞大小,蕾高低,含羞吐馥笑相依。他年遍地花光灿,尚赖秋翁洒汗滋。”此词将《花蕾》创刊号中的作品比如春天里含羞吐馥的花蕾……让人读来恍如见到一群羞涩而多情的少女挽着春衣姗姗而来。其立意新颖,意境清新,文字优雅,耐人寻味,真不愧为佳作!又如《风流子.春游雷州西湖公园》、《鹧鸪天·布谷鸟》等都无不让人读来扼腕叫好。陈老不仅善于写作诗词,他写的辞赋、楹联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其雷歌创作也时有获奖。

这本作品集陈老将其命名为《含羞草》,不仅体现了他谦虚做人的本质,同时也含其有的作品尚欠提炼的谦意。但是,一本书有那么多可圈可点的佳作,我认为已实属难得。为此,该书的出版是很值得庆贺的。是为序。



山川留胜迹故园赋深情

——读《雄鹰留下的轨迹》有感


一天上午,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就接到吴康健老师的来电。他说有事找我,我正欲问其何事,他却把电话放下了。

不多久,吴老急匆匆的来了。他的脸上漾着春光,手里攥着一本厚厚的书稿,一走近我的办公室,就把书稿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恳切地道:“我最近写了一本书,想请你看看,写篇序。”

吴老是雷州市第二中学退休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也是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东省特级教师。我虽然是近几年才与他认识和读到他的文章,但在我对他的了解和文章中,知道他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也是一个知识渊博,笔力雄健的学者。我的心里深深地敬佩着他,常常去拜访请教他。他很大度,对我的请教,有问必答。确切地说,我们已建立了师生关系。写序是名人的份儿,吴老却来找我这个学历低微、知识肤浅的学生,这着实让我自感汗颜。也许是感情的驱使,我觉得推之不恭,只好将书稿收下拜读,勉力写上几句,就教作者和读者。

四年前,我们雷州市文联组织了一百多位作者到千年古镇英利采风,结集出版了《雄鹰展翅的地方》;今年,英利人写英利事,吴老又撰写出《雄鹰留下的轨迹》这部历史文化散记,可见千年古镇英利的文化底蕴是多么深厚!如果说,前者在古镇山川胜迹面前,展示了雷州文艺界的强大阵容;那么,后者故园情深,拾起历史的碎片,织成璀璨文集,为我们构筑了英利镇乃至雷州市文化建设的一宗精品工程,其意义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英利,雷州半岛文明的发祥地,它是一个诠释古今文明的神奇地方。这里有秀美的山川,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传奇的故事,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焕发着夺目的人文光彩。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代的久远,有些历史文化或被尘封,或只留下一声声若隐若现的空谷足音,让人们面对着这条历史长河,常常泛起莫名的怅惘。吴康健老师写的《雄鹰留下的轨迹》这一书,就像一幅长卷,将英利历史文化徐徐地、慢慢地展示开来,让那模糊的不再模糊,遥远的不再遥远,闪亮的继续发光,辉煌的更加灿烂。人们在这部展开的古镇文化长卷里,循着雄鹰留下的轨迹,寻找到英利文明的原动力,品味到古镇历史文化传承的精髓,呼吸到生命的一种新鲜空气,欣赏到生命的自由旋律。雷州半岛的人阅读它,内心会产生骄傲、自豪和振奋;外地人通过它,走近英利,了解英利,熟识英利,以致拥抱英利,拥抱了雷州。从这一角度讲,这本书不失为一部既能提高英利以致雷州知名度,又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地域文化专著。

《雄鹰留下的轨迹》从形式上看,它是一部乡情浓郁,民俗气息充盈,集历史跫音与地域风貌之大成的文化散文集。作者笔下的英利人文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他们祖先开辟出如此富饶文明的家园,让人产生感奋;他们的崇祀信仰,让人看到一种精神的凝聚;他们多彩的岁序节俗,让人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热烈;他们寿诞婚嫁丧葬风情,让人品尝到宛如陈年老酒的浓烈与甘醇。倘若你是在夜阑人静之时读这本有心人笔下的有情文字,你会被它深深吸引住,让你欲罢不能,非得熬夜不可。

作者写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寻觅、搜集和追踪,也不是简单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进行一种复杂的审美:他拂去历史的尘封,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把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更迭、人文蜕变、社会风貌、人物心态袒露在我们的面前,并由此对历史文化做出独到的发现和思考。如作者对青桐洋农耕文化区的民风、民俗、社会结构、社会心里、社会意识作了一番梳理之后,发现“青桐社在有清一代之所以成为雷州半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与这一地区传统文化,村落宗族自治,以及地主土地租佃制下的永佃权不无关系。”认为“该地区以‘和’为核心的儒家传统文化和安土重迁观念,使这里每一个人都爱恋自己的家乡热土。”由此而提出了“青桐洋农耕文化是雷州地域文化的主要构件之一”这一观点,就很有见地。又如作者把古碑刻当作“传世文献之外的史书,民间的历史档案”,他搜集散落于英利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碑刻铭文,“告诉我们一个故事,一段人生,甚至一个社会”,这是很有意义的。再如作者写英利人对人神的崇拜和自然神的敬畏,对于现代人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意念,使自己迷失在人类文明的海洋中,就很有现实意义。

写文化散文是需要学识的。吴老的知识面很广,且又熟识英利风土人情,因而该书不论是写英利宗祠、宗族文化,或者古商埠经商文化,抑或是当地的佛文化,气度从容,娓娓道来,既生动活泼有趣,又有思想深度,不乏沙砾淘金的发现,让人在阅读的愉悦中增长不少知识。如《英利宗祠文化摭谈》和《英利祠堂、宫庙、寺庵、戏楼、民居、店铺楹联拾萃》等篇目,就让读者在了解英利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增添了不少知识。

文化的真实步履,往往落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落在历史遗迹的一砖一瓦上。作者写英利的山川胜迹,能够揭开历史的尘封,让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奔泻出来。如作者写鹰峰岭,感受到的是“这只苍鹰浑身散发着一种桀骜不驯的野性”,透过对鹰峰岭野性林木的描写,让人们获得了“力的启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写雷阳八景之一的双髻岭,则侧重在人文传说。这样,作者笔下的山水,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人文山水”。作者写历史遗存的胜迹,一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力图让读者看到它的历史真实面貌;另一方面,又深挖其蕴含的人文内核,给人以知识和美感,让人得到启迪和熏陶。如写“姑媳同贞坊”,既旁征博引,对封建社会妇女贞节观做深度的历史透析,又写出自己的断想:“每一处贞节坊,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在夕阳下“抚摸着被岁月侵蚀了的牌坊,身边仿佛有姑媳俩嘤嘤的哭泣声”,“庆幸这凄厉的哭泣声己远离了我们的时代”。这些思考,写得十分深沉。写《绝版的烽火台》,既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烽火台的历史知识,又仿佛让我们“看到高台上那燃起的滚滚烽烟,那飘扬的王旗,那嘶鸣的战马……”写冼夫人庙,从“把深藏在长长睫毛下的开阔深沉、炽热多情的眼神投注给中华民族历史”的俚人女酋长冼夫人身上,挖掘出英利人的英雄崇拜和爱国主义情结。《千人墓》中对人性恶与善的追忆和思考,《英利驿站·英利汛》中对驿宰和把总的褒扬,这些无不透出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人文情怀。

地域文化,人是灵魂。古镇英利,人文荟萃,俊采星驰。写谁?怎么写?是须费一番思量的。作者围绕地方历史文化这一主轴,选择最能代表英利文化的乡贤、进土、举人、传奇人物、革命烈士、全国劳动模范来写,我认为这是十分精当的。这些人都是历史人物,记述他们,属于志传,怎么写?吴老坚持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原则,广集资料,反复考证,把人物置于一定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中,抓住最能表观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来写,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虽然没有华丽词藻,曲折情节,但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大有《通史》所说的“文而不丽,质而非野”的志传韵味。如《县太爷吴霏》、《传奇人物白玉蟾》等篇,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可读性强,堪称志书人物传记中真实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散文,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艺术。写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可做支撑,也不像诗歌那样有韵律当护佑,更不像戏剧那样凭矛盾冲突来取胜,它只能致力于语言的差遣和打造,依靠语言特有的魅力来强化自身和感染读者。语言到位不到位,是一个关键看点。用散文形式来写历史文化,如果文气过余,弄不好会造成矫情失真;如果太直白,就会造成内容浅薄,难上档次。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吴老把捏得很好,作品中的语言往往融思想、情感、学识于一体;集描写、叙述、议论于一身。

纵观全书,其语言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一、生动鲜活,富有质感,讲究审美效果。如写贞节牌坊,“只见牌坊孤独地立在漠漠的原野上,周围是凋零的荒草,夕阳将它黝黝的身躯染成微红,看起来像陈旧的血迹。”写青桐村的古祠堂,“走进这座祠堂,人们无不惊叹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看完它的灰塑、木雕,就是读完一门雕塑美学。……百年风雨的侵剥和令人扼腕的人为破坏,虽然给它留下了道道伤痕,但今天它仍像一个雍容华贵的少妇,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这些描写、议论、抒情,有质感,生动鲜活,审美效果十分强烈。二、讲究辞采,注重意境,潜心追求语言的音乐性和旋律美。如写响水湾乱石滩中的树木,“高矮参差,碧森森,水嫩嫩,像情窦初开的处女,又明媚,又撩人。”写鹰峰岭百年古木,“它还是又可爱、又妩媚、又年轻,因为春日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风,冬季的雾,在为它们浓妆淡抹。”写雷阳八景之一的双髻岭,“青山叠翠,四周森林莽莽苍苍。早上雾起,两座青黛的山岗飘浮在雾气之中,朦朦胧胧,缥缥缈缈,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仿佛睡意未醒的仙女。”这些描写,运用多种辞格,整散结合,在意境和旋律上都给人以美感。三、清新自然,简洁流畅,远离雕琢的斧凿。如《菠萝·英利人甜蜜的梦》,无论是叙事或描写、说明或抒情,都清新流畅,毫无斧凿的痕迹;《英利古商埠文化》明快自然,信手拈来,无拘无束。即便是以记叙和说明为主的《不应遗忘的吴氏三乡贤》、《英利人的民间宗祀信仰》,亦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

当然,这本书也免不了存有缺憾,如对人文方面还可以挖掘更深、更细一点,但瑕不掩瑜,它仍不失为是一本好书,很值得我们欣赏和收藏。




雷歌坛上一才子

——邓景星及其作品


邓景星先生是首届”十佳”雷州歌作者之一,由于他在雷歌创作方面成果颇丰,其诗与歌词、楹联等也常有佳作,声望很高,加上他为人诚实,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很受人们尊重。为此,在雷州的文坛上,不论男女老少都尊称他为“邓伯”。

我记得与邓伯相识是在1984年5月初旬的一天。那时,浚元雷歌研究会(现“雷州市雷歌研究会”)正准备成立,我到县文联来,他一看见就与我打招呼并邀我参加。此后,我与他时有相聚,其话题也离不开雷歌。

邓伯可以称得上是当今雷州歌坛上的一个才子。2003年9月,我与何安成主席到文联任职,为抢救雷州传统文化,在上任后的前几年,文联连续举办姑娘歌“擂台赛”或“歌王歌后大赛”。每次歌赛,我们都按照协办单位的要求,安排穿插一些表演唱节目。这些表演唱节目既要正面宣传党的相关政策,又要有姑娘歌演唱的风味,其歌词很是难写,但每次他都能与我们编写得很精彩,演员在台上演唱,观众无不拍手叫好。

最近,邓伯打算将多年发表、获奖的作品结集出版,嘱我作序。我虽然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写不出什么好的文字,但是由于我们是多年相交的至诚文友,推之有失于人之常情,只好答应。

邓伯自小喜爱文艺。他在白沙小学读书时,就读了臧克家、韩笑、张永枚等很多名家的诗,以及雷州文化名人刘拔、宋锐等收集编辑的历代雷州歌佳作集《雷州歌篮》、《情义歌》等,并从中悟出了诗歌的写作规律,很小就学会了写作。他在读小学四年级时写有一首雷歌:“选好蒲草情无限,十指当成绣花针。尼婆怀念毛主席,席心绣个红太阳。”其歌题是《绣》。此歌既写了编织蒲席的具体过程,又写出编织蒲席人物的具体形象,并表达了她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浓郁的思想感情,实属一首诗意浓美,思想性很强的雷州歌佳作。当时,此作被收入《白沙小学优秀作品集》,刊出后在校里传唱一时,深受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赏。从此,他一有空就阅读或写作。进入海康二中读书时,学校领导看见他会写作,字又写得漂亮,学校办的墙报大多让他写稿和抄写上壁。高中毕业后,他意识到雷州歌是雷州人民最喜爱的歌,便主攻雷州歌创作。1970年至1976年,当时公社和县里宣传有关政策,如扫盲、卫生、计生、征粮、征兵等大都以雷州歌演唱的方式进行宣传,他一有空就按照报纸的社论或中央的文件精神进行改编雷州歌,供人们演唱和广播宣传。因而,他的雷州歌创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975年与1976年,他在《湛江文艺》分别发表了《学习大寨好经验》和《农业学大寨,红旗倍鲜艳》雷歌两篇,每篇20多首。随之在《湛江日报》连续发表组歌《新生事物赞歌》、《果林献歌》和单首歌《天亮之前献条河》等,并在《广东农民报》发表了一些猜谜歌。改革开放后,邓伯对雷州歌的钟爱更是热情高涨——他不仅创作出了大量雷州歌作品,还跟何希春等文友相继发起创办了白沙歌联社、浚元雷歌研究会(现改称“雷州市雷歌研究会”)和湛江市雷歌研究会,并参与编辑两会的会刊《山稔花》、《雷州歌声》和雷歌作品集《海康颂》、《新风赞》,以及参与编辑了《雷州歌大典》和制作《雷州第一碟》等。此外,他还移植名剧80多本,供有关职业雷剧团和市专业雷剧团演出,并参与摄制出版雷剧《张文秀》、《还阳公主》、《哑女告状》等10多个碟片,创作演唱小品20多个,为雷州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邓伯写作的雷州歌数以万计,其获奖作品也数不胜数,仅一等奖的就有30多首,其中《写福字》荣获21世纪首届“雷歌状元赛”“歌状元”奖。同时,他的诗作与对联、音乐歌词等作品也常有获奖。他的文化功底深厚,思维活跃,不论创作什么体裁的作品,其构思都很巧妙,立意也很高,遣词用字优雅,并具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如雷州歌《天亮之前献条河》:“月亮笑着对我讲,一年怎能大变样?肩上扁担大声答,天亮之前献条河。”此歌虽不写人,只写月亮与扁担,但不难看出这是以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豪放而夸张的笔调,写出了当时群众夜间突击开挖运河的雄心。又如《田野欢歌》:“老汉抛去驶牛绳,骑上铁牛耕田坡,犁去穷根填苦海,开出富途万里长。”此歌前两句写的是农民从原始的农耕方式转化为现代机械化耕作的喜悦心情,其笔调极度烂漫;后两句以隐喻而夸张的诗化手法,写出了时代给农家带来的美好变化。全歌遣词用字很是讲究,尤其是第三句“犁去穷根填苦海”,颇见功夫。还有他的《情哥情妹》:“情哥情妹脚步稳,塞海养鱼献青春,风雨同舟情意厚,鱼也满船情满船。”组歌《果林献歌》中的:“放眼果山心高兴,千岭万峰起歌声,衷心祝贺国庆节,满山飘甜满山情。”《英利揽胜》中的“雷歌首首唱英利,名山磨墨田捧砚,一步印出一脚韵,韵在连环宫里迷。”等,这些歌都充满着诗的韵味和美的意境。也许出自邓伯为人文雅的本性,他即使是写讽刺歌也讲究其雅。如他写的《用人唯贤》:“谁人还敢有意见,我是唯贤不唯亲,任用贤妻和贤弟,怎讲用人不唯贤。”此歌乍一唱来,文绉绉的,但细敲其意犹如一把利剑,刺进了用人唯亲的糊涂官员胸膛。可谓是绵中藏针,其构思非常巧妙!他的诗和音乐歌词也都洋溢着优美的韵味和很深的意蕴,如诗《回故乡数新景》“……四村巷口的小叶榕迎来了大棕榈/生态公园又增添了新的风貌/五谷丰登是昔日祈求温饱的底线/多种经营夯实了今日的致富大道/听/节能灶旁的水龙头情话滔滔/七个音符谱就老百姓一张张祥和的笑靥/建设新农村一浪更比一浪高……”;《清风林里摘诗笺》“……披绿挂翠的花架/映衬出清风林那大度的鲜艳/清风亭高高兴兴地编辑新诗/向天下诠释尊严/木棉/青莲/紫薇/以崇高的气韵为清风林精心打扮/扑入清风林的心灵啊/摘到了一叶叶廉洁的诗笺”;音乐歌词《雷州有座鹰峰岭》:“雷州有座高高的岭/她的名字叫鹰峰/雄鹰鸟背来美丽的故事/展开双翅气贯长虹/水牛耕种着传奇/山脚下良田万亩沐春风/啊/远方的来客快快来

哟/骑上那神鹰去探索月宫……”等,不但构思新颖奔放,用词幽美含蓄,其意

也深邃高雅。

邓伯的作品无论是雷州歌、抑或是诗、音乐歌词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让人读来如饮琼浆,无比甜润。可以说,他的作品集的出版,是他为读者奉上一瓣心香,为雷州特色文化献上一笔财富,很值得庆贺!




仰咏低吟皆抒情

——解读诗人梁宝琦及其作品


梁宝琦老师想将自己创作的诗词作品结集出版,要求我为其写一篇序文,我觉得自己对古诗词的领会不深,不敢答应。但他却对我的要求很认真。他说,你对我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我不想请别人,你写吧,只要你给我写就行了。既然这么说,我再推之不恭,只好从命。

我跟梁老师相识于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文化刚刚复苏,各地都创办诗联社开展诗联大赛,我虽然年轻,亦喜欢涂鸦参赛。一天,我到纪家圩黄秀增先生的家给吴川县诗联社投对联稿,与一个年约五十,身材魁梧,文质彬彬的人相遇。黄秀增先生给我介绍,他是梁成久先生的孙子梁宝琦老师。我从一些书本里得知梁成久先生是民国初期的国会议员,任《海康县续志》总纂,著有《漱芳园诗钞》三册和《读史随笔》、《诗人流派征评》等,并写得一手好书,当时雷州人以获得他的墨迹为荣,不少祠堂庙宇的对联都是他写的,曾被誉其墨迹写遍雷州,是雷州大名鼎鼎的文化人。一听说他是梁成久先生的后裔我肃然起敬,即时上前跟他握手并亲热地攀谈起来。于是,我便与他成了忘年之交。

梁宝琦老师不愧为书香门第的后裔。他的知识虽然比不上祖父的渊博,书法也比不上祖父的高雅,但他自小喜欢唐诗和书法,并受其祖父诗书的感染,其诗词和书法作品在有关大赛中屡有获奖。应该说,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是颇有研究的。三十多岁时,他参加雷州半岛青年运河和抗洪,就有诗作在《粤西农民报》和《南方日报》副刊发表,其中《抗洪》还获得国庆十周年征文奖。此后,他的诗情一发难收,不论身处逆境或在祥和幸福的日子里,都坚持豪吟畅咏,并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他写的诗词平仄严谨,对仗工整,韵律优美,题材广泛:花草树木、人物禽兽、政见时事、山水建筑等等无不入诗,其中有许多佳作,让人读来深有感触。如《竹子》:“竹子青青十里山,狂风暴雨任摧残。左颠右扑腰难折,立地身经百岁寒。”此作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端遭其迫害,顽强地挺了过来后,看到竹子有所感触而写的。其诗虽然不长,仅是寥寥数句,但是,既写出了竹子的坚韧本性,又从中道出了作者饱经风霜的坚强意志,堪称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豪吟。《咏蜘蛛》:“千丝万缕腹中抽,横结纵联有大谋。全仗层层关系网,一方墙角作王侯。”此诗是作者借咏蜘蛛结网对那些拉帮结派,独霸一方,作威作福,欺世盗名的人的无情怒斥,不愧为咏物佳作。《晨读》:“几度风霜寒梦醒,残篇还读慰怀情。花园摧毁家虽破,书卷焚烧墨尚馨。灌圃畸人心血在,漱芳风韵子孙承。临窗远眺三元塔,耸立南天曙色明。”从此作可看出作者的家庭以前不是一个寻常的书香人家。虽然历尽了劫难,但冬去春来,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曙光,祖辈的漱芳风韵得到了子孙的传承,使他感到了无比慰藉。这是作者对自家经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让人读来感慨良多。《西湖雅集》:“西湖夕照晚霞红,九曲桥头百感中。宰相祠堂寻寇井,濬元书院觅贤踪。流萤闪处诗题壁,飞鸟投林仙卧松。几代贤豪流放处,今宵亭榭醉骚翁。”这是作者同诗友们欢聚于雷州西湖时的感兴之作。该作可以说是作者用生花妙笔描绘西湖,发怀古之情,很有唐诗韵味。《故乡新韵》“楼头饮罢醉难眠,小院风凉听晓蝉。农友提篮催起步,院中雨过荔枝鲜”;《荔枝园.》:“来园啖荔枝,兴咏岭南诗。口味香甜润,雅怀豪放奇。暮蝉吟唱晚,明月笑归迟。佳果名贤句,情思不尽时”。此两诗写的是农家生活小景,虽然是作者信手拈来之作,但其诗句朴实甘润,情景相融,生活气息很是浓郁,简直是两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此外,其佳作尚不胜枚举。

梁宝琦老师的《漱芳风韵集》虽然不是字字珠玑、句句俱佳,有些作品尚欠提炼,但从整体来说还是一本好书,是值得人们欣赏的。为此,正值该书出版之际,我谨以此文表示祝贺!




《莫永英作品集》序


《莫永英作品集》即将出版,我感到很高兴!

莫永英是我多年心交的文友。他原是雷州一中(当时称海一中)的高材生,毕业后,即回家乡的乌石中心小学当民师。1982年,他雷州师专(现湛江师范学院)中文函授毕业。不久被调入中学任教,接着又任一间初级中学的副校长。由于他经常有文章见报,乌石镇领导求贤若渴,便要求上级将他调入镇里任镇党政办主任。他担任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后,不仅将有关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不时在忙里偷闲搞文学创作,或写报道,在县、市、省的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在《湛江日报》上常常读到他的文章,但真正与他相识是在1994年雷州市第二届文代会上。他人才俊秀,谈吐大方。从说话中,得知他是个刚正不阿的人,加上他的文笔老辣,我对他很是敬重。初次相识,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文艺界里一直把他当师兄看待,平时相遇或通电都不以职务称谓,而是叫他“永英兄”。

文学创作方面,永英兄在雷州是个骨干作者。2003年我到文联任职,由于文联分工我主管文艺创作,我一上任就与作者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创作。此时,永英兄已经内退,在创作方面思想有所消沉,许久没有作品见报了。我觉得一个骨干作者,由于退休而抛弃笔杆,既感遗憾又可惜。为此,我第一个就去电向他问好,并要求他对我的工作给以支持,鼓励他振作精神坚持创作。在我多次的动员下,于?2006年雷州市文联与雷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联合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计生杯’报告文学创作大赛”中,他终于又举起笔来。当时,他写的是一篇报告文学《渔村女支书》获得一等奖。此后,他的文章又时有见报……

永英兄在写作方面可说是个多面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杂谈、通讯等都写,而且都写得很好。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他出生在沿海农村,善于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熟悉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个个亮点,一幅幅美好场景,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因此,“海之生活”就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大都是写家乡的人和事,读他的作品就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亲历其事,形象生动,亲切感人。如《海钓》写的是乌石人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为了生计,大人和小孩一起到大海的礁石上钓鱼,既经历着垂钓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也饱尝了无数的艰辛和风险,读之,使人兴趣之余,无不产生慨叹与同情。《搬罟》写的是乌石人闻号搬罟赶海捕鱼的事。他将整个捕鱼和收获的过程都写的细致入微,生动活跃。此外,以家乡渔港为题材而写的尚有《渔家的变迁》、《媚嫂下海》、《乌石港素描》、《渔港黄昏》、《渔村晨曲》、《海滩拓荒人》、《蜜月》等。这些文章都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小说《承包》写的是赡养祖母的事。前几年由于祖母还能干活,大家为了让她带孩子,做家务,都轮流着养。她年纪大了,干活艰难了,儿子、妯娌就互相推搪。最后订下“君子协定”一月给养制。以致祖母生活颠沛、凄苦。二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将老祖母“承包”下来赡养。此作既写出家乡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中,群众生活的美好变化,也写出雷州人爱老尊老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刻划了农村妇女二婶善良、仁慈具有宽大胸怀的美好形象。《妻教》是写一位青年妇女对染上恶习的丈夫的几番容忍和耐心劝教,最终使丈夫迷途知返的故事,让人读之深为感动。《渔村女支书》把女支书黄雪芳在艰难的日子里如何带领广大干群艰苦创业,走上致富道路的事迹,写得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我由不得为其发声赞叹。写人的文章尚有《爱之悔》、《神笔》、《父亲与犁铧》、《奇女子阿霞》等。如果说前面的写海文章是一幅幅生动而喧闹的耕海图,那么,这些写人的文章就是一张张生动而感情丰富的人物画,无不吸引人。此外,其他篇杂文章,也充满雷州风味,很有亲切感。

《莫永英作品集》可以说是一本乡情味浓浓,乡土味也浓浓的书,感染力很强。为此,我一口气将其读完。希望永英兄继续努力创作,也相信他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林胜作品集》序


林胜兄没上过学堂,却当教师、文艺家、楹联家、被称为中华吟坛嵌名妙手,并是享受国家特殊补贴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早几年还出了一本书,影响较大,我对他无比敬佩。

林胜兄对我说,他准备又出一本书,书名是《林胜作品集》,要我写序,我听了说,胜兄,你出书固然是好事,我为你庆贺。但我写序不够分量,还是请个大名人写吧!他却非常诚意地说,我就喜欢你这个不够分量的人写,别推了。近日,他叫人将书稿传到我的邮箱,再次嘱我为之作序,他对我的信任,实在令我感动。

我与林胜兄相识缘于80年代初期睿元雷歌研究会(现为雷州市雷歌研究会)的成立。那时,我在乡下教书,经著名雷歌作者邓景星先生推荐,參加了这一民间组织,开会时认识了他。他为人诚实可亲,很是健谈,在谈话中我对他的人生及其家境得到深入了解。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林布威先生是中山大学的高才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家任小学校长。雷州是雷歌的发祥地,经常举行雷歌大赛,1941年,有一期大赛以《女子从军》为题,他的父亲获悉便随手写了一首,投出后被评为冠军,获得奖金300大银,轰动一时。此后,他常常参赛并有所获奖,其中不乏夺冠之作。此公既不贪财又不贪官,他将所获得的奖金送给游击队助其抗日,当时的国民党海康县长陈桐和书记长李祖舜因慕其才,曾多次到他家动员其担任海康县教育长,他都婉言谢绝。

数年后林布威先生身亡,其时林胜兄仅11岁。由于生活所迫,母亲将小妹送给人养,往后杳无音讯。不久,母亲也不幸死亡。他和6岁的弟弟林景利无亲可依,各奔东西给人家收养放牛。家运不济恶事重生,弟弟12岁也被牛车撞死。他更是苦不堪言,常年以泪洗面。在少年时期,他一直当佣工,不管多苦多累,为了生存无活不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反右倾时期,人们说他是官僚子,再也没谁敢收养,他只好回到自己的村里。此后,被生产队里派去采煤、挖运河、修水库等,尝尽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林胜兄自幼聪明好学,他虽然没上过学堂,但小时在家里受父亲教导,10岁就念完了国文8册,在给人家放牛的数年里,他也常到学校教室的窗外偷听,后来又坚持看书学习,曾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大量古典名著,从而学会了很多知识。

林胜兄对雷歌特别爱好,10岁开始学会唱歌,13岁能口头对唱。他曾唱过130多本雷歌册。唱多了即“熟能生巧”,于是他写雷歌、编雷剧都能得心应手。他17岁參加做水库当报道员,26岁将京剧《智取威虎山》移植为雷剧,被墨城大队宣传队采用演出,深受群众好评,后来他们被请到白沙、府城、杨家、唐家等公社的乡村演出。由于这本戏的移植和导演都是林胜兄,他又当反角主演座山雕,便有人控告他,说他有意变相要群众向他跪拜而抓去批斗。不久,他和几个群众被大队派去湛江购买柴油,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被当作是长途贩运,又被抓去坐牢。令他最为惊恐的是在多次枪毙犯人时,他都被拉去“奉场”……

林胜兄的前半生虽然受尽了折磨,但“四人帮”倒台后,他终于拥抱到了春天,并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大显身手。1977年,他被聘为教师,在一间学校里担任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兼教初二的地理和历史。仅一个星期,他就将一个最乱的班治理为标兵班,年终考试也成为成绩最好班,深受群众赞赏。

改革开放后,他有幸成立了一个温馨的小家。为了生活,他只好放弃教学另谋职业。不过,他干哪行都忘不了学习和写作。1983年,海康县文化馆举行雷歌征稿比赛。其时,体制正处于转型时期,国家比较困难,政府为充实国力,发动群众购买国库券。他即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歌“买一百元国库券,回给老婆诟一身。她讲咱是万元户,该得带头买千元。”其歌题是《诟》。此歌乍一看前两句,似是老婆骂他不该花钱买国库券,但后两句笔锋一转道出了真情——不是诟他买,而是诟他不带头多买。好一个“诟”字了得,大大地提升了此歌的主题内涵,其构思十分巧妙。为此,评委们对此歌一致赞赏,获得了一等奖。此后,他几乎期期歌赛都參加,也几乎期期获奖。他至今写歌上万首,其中不少佳作。他不但善于写作雷歌,也善于创作雷剧并屡有获奖,其楹联创作更是硕果累累,求赐者纷至沓来。

《林胜作品集》是林胜兄创作的雷州歌组歌、对联、诗词,以及雷剧代表作等的综合作品集。我浏览一下他的书稿,有的作品写得实在感人,让我禁不住拍案叫好。如雷歌《说忠奸》,作者以饱含敬仰之情,雄浑的笔墨赞颂了历代忠臣;以极其愤怒之心,凌厉的笔锋鞭挞了历代奸臣。其歌遣词造句语落千钧,让人震撼。《话沧桑》,从清朝衰落写起,至胡锦涛主席执政为止的世事变化,其歌词朴实流畅,述事明了,是一篇叙事歌的佳作。从以上两篇作品中,可看出林胜兄是个深谙历史,博览群书之士,同时,也表现出他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字功底。《自传》,是作者写他自家以及自己前半生的不幸遭遇,其歌词可以说是字字沾血,句句滴泪,让人唱之感触至深,肝肠寸断……书中佳作举不胜举。

古言:欲成大器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虽不敢说林胜兄是大器,但他也不是小器。小器能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和国家的特殊补贴吗?应该说,他能获得此项殊荣,自由过人之处,是个很有志气苦学的人,是个奇才!不是么,天下有多少人没上过学校,能获得如此成就?

此书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乡土气息浓,很值得一读。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创作,为雷州文化事业多做贡献。



情到浓时总是诗

——李日兴其人其诗



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认识文友李日兴,算起来我们的交往已有二十多年。

那年春节,海康县(现雷州市)举办征文比赛,我有两件作品获三等奖,李日兴的诗《乡村即景》获一等奖。他那首诗是以姑娘们在溪边洗濯衣裳,反映乡村群众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精神风貌的。诗虽廖廖数句,但让人读来觉得画面清新,情景交融,受到读者的好评。

我当时不知李日兴是何许人,也不知是哪里人,直到颁奖领导委托我帮他代领奖品带回,才知道他与我是同乡,年仅二十岁。他这么年青就在100多万人口大县的成人作品大赛中获得了头等大奖,我实在感到有点惊讶。

此后,我与他常有往来,交上了朋友。我们走在一起,所谈的话题总离不开文学的。

一九八四年,我在县文联领导的授意和纪家区公所(现纪家镇)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萃文文学会”,并请他参加。在县文联刘拔主席的帮助下,我先后请了知名作家吴茂信、陈堪进等老师前来进行讲课。大家听了讲座后,创作水平都大有提高。尤其是李日兴,他不但在文学会的征文大赛中常获一、二等奖,还经常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成为县里青年作者中的佼佼者。翌年,他跟文友符琳到湖南的九嶷山大学就读,远离了家乡,但他依然忘不了我。他把我当兄长看待,常来信问候并谈及文学创作,有时还寄回他与符琳主办油印的诗报《未名湖》或几位学友合编的诗集。可见他是一个很注重感情和痴迷文学的人。

他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过书,在农场当过办公室主任,在镇圩开办过小厂,后来又走进报社任记者编辑。多年来,在社会上艰辛地摸爬滚打,不但丰富了他的见识,也磨励了他的笔尖。我特别钦佩他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能力。他走到哪里,都能找到诗题。情到浓时总是诗,信哉斯言!他写诗之余,还几次把我个人的创作情况写成报道寄到市报和省报发表呢!

从李日兴的诗中可以看到,他不论是写人写物,或抒情咏景等,字里行间都表露出他那丰富的思想感情。读之,有的令人激情涌动,有的令人柔情萦绕,有的让人默然沉思。如《涓流》:“从岩石底下钻出/敢问路在何方/过密林带一串鸟语/过山野捎一路花香”;《又一次整理行装》:“登高而歌看大江东流去/岸边的白杨正绿向天际/抖擞精神又一次整理行装/登程去那怕是天涯孤旅”。其诗句的确是让人读之感慨激昂,荡气回肠,如不是诗人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和激情是写不出来的。又如《访友不遇》:“访友友不在/人在莽莽森林中”,“带来这瓶美酒/看来难得对几盅”;《赠文友张云玲》:“谁说梦如烟似雾/看明天花团锦簇/难忘的雨中行/让我认识了通往草原的路”。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友爱真情。诵之如饮香醇,芳香可口,让人陶醉。再如《知青小屋》:“知青们返城去了/像白云飘去渺茫/小屋在风雨中歪斜/岁月把它默默埋藏”;《虎门炮台怀古》:“芳草萋萋/掩埋不了那段耻国辱民的岁月/绿叶翩翩/挥不去的是烙在心头的疼痛/抚摸着关天培血染的炮台/我久久凝视着这如铁的雄关”,这些诗句读来,让人慨叹不已,无不勾起对历史的沉思……

李日兴的诗作,不论是新诗或散文诗都带有古体诗词的滋味:凝炼、含蓄,颇具音乐感,且意境清新,情感浓郁。有如此才情,深信他在今后的创作上必会取得更喜人的成就!值他的诗集《坡上青青草》出版之际,作为朋友,我闲聊几句,借此祝贺。




一部诞生在红土地上的

长篇神话故事

——漫谈乡土作家张育斌与《石狗记》



2003年9月,我调入雷州市文联工作,不久便跟张育斌同志相识。当时,他正热衷创作,偶有文章见报。由于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他自从认识我后,晚上常常到我宿舍来跟我坐谈,所说的话题几乎离不开文学。就在这倾心相谈中,我们交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在平时的交往中我都称他斌兄。

斌兄原在海康县(现雷州市)水产局养殖公司冷冻厂任车间主任。体制改革后,他失业下岗,为了生计,只好在车间里扛鱼干苦力活。由于他酷爱文学,发奋学习,自2002年起开始写作,至今不但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作品,获得了许多奖,而且出版了民间故事集《半岛传奇》,长篇小说《吴广誉与陈瑸》等。他的作品取材来自家乡雷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人们都昵称他为“草根作家”。

斌兄的新作《石狗记》,可以说是一部以雷州石狗为题材,反映雷州半岛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的神话与现实较完美结合的佳作。

雷州原属南蛮,昔时人烟稀少,瘴气弥漫,野兽成群,居民常遭邪气侵袭,野兽威胁。传说天上的玉帝得知,便派“石敢当”(即狗的化身)下凡为保护神。因此,雷州人便将狗作为吉祥物,雕刻成石像奉祀。千百年来,雷州人对其特别崇拜,不论是城门官道,城楼垛口以及官府衙门或乡村路口、家门、水口抑或农田、荒山,甚至在墓旁都可以见到或蹲、或卧、或坐等姿态各异,形像逼真,造型古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石狗。这些石狗,有的双目圆睁、咧嘴翘首,远视前方,显得很是机警威武;有的憨态可掬,温柔训顺,显得很是和蔼可亲,让诚实善良的人无比崇敬,狡诈邪恶的人无比畏惧。

有关石狗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后在东汉应劭著的《风俗通义》、范晔《后汉书·南蛮传》、晋代干宝《搜神记》等史籍均有记述。近代在瑶、畬、苗等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关于盘瓠的传说,并保存有《祖图》(狗皇史图)、《狗皇歌》等,但都是三言两语而已。为传播雷州石狗文化,斌兄不辞辛劳,走遍雷州半岛的山水田间、乡村圩镇,并涉足于海南岛及毗邻广东的广西北海等地部分瑶寨、苗乡以及黎、壮等少数民族村落,搜集古往今来流传于民间的石狗传奇故事,借鉴《封神演义》、《西游记》、《济公》等神话小说,将其内容吸收融化和糅合升华,开阔视野,拓展思维,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裁剪垫铺和联想展开创作,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写出了这部长篇神话小说《石狗记》。

《石狗记》由御医从高辛皇后耳里取出一条虫子变成龙犬写起,接着写龙犬随二郎神上天被玉帝封为哮天犬,曾在平息孙悟空大闹天空中建立大功。二郎神应王母娘娘之邀赴蟠桃会,哮天犬因寻觅二郎神误吞太阳,遭贬下凡,被东合州(雷州)一姓陈名鉷的猎户收养。随之狗获石卵,卵生陈文玉任雷州刺史仙逝后与狗登天。狗被玉帝封为“石敢当”大神,命其再次下凡,为民间匡扶正义,驱除邪恶,从而演绎出许许多多有关石狗为民锄奸除恶,扶危济困的传奇故事。故事悬念迭出,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尤其钦佩作者在作品中插进一些风趣幽默的雷州方言,如“替人死啦!”、“乞食相争巷”、“脸乌乌须毵毵”、“老鼠生仔做猫福”等使作品显得妙趣横生,读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非一气读完不可。

《石狗记》的字里行间,无不浸淫着作者的殷殷心血,拳拳赤子深情,可以说,这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份富有“雷文化”特色的厚礼,很值得我们为之庆贺!

是为序。




生活真实的艺术性创作

──读陈吴森长篇报告文学《暖风》、《见证》


近年来,我市文联高度重视文学创作,多批次、高质量地组织作者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文学创作十分活跃,写出了大批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创作在湛江文联组织的大赛中获奖人数与等级都取得了突破。文学创作队伍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雷州文坛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其中陈吴森的报告文学《暖风》获得了湛江市第九届文化艺术精品一等奖;《见证》首发后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其创作风格与手法让人耳目一新,读来令人亲切、自然、可信,很有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图对这两部报告文学的艺术特点做一些粗略的解读。

一、面对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努力写出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就是用感人的形象来描写生活。而这个“感人”的“形象”又必须是“真实”的。只有用“真实”的“材料”堆垒出来的人物,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不然就是“胡编乱造”。

报告文学面对的,正是一个个我们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人和事,当作者把这些人们熟视的人和事写成作品以后呈现到读者的面前接受检验时,怎样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呢?这就需要作者在写这个人物时,全面地了解他所描写对象的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写出符合这个人物身份的形态、动作和语言,完成对这个人物的“文学塑造”。

例如《暖风》中描写邓维龙书记从省委接受任务归来时,在高速公路上运畴固本强基工程,作者用了这样的文字:“轿车,在如链的车流中疾驰着。车内,中共广东省湛江市委书记邓维龙仰靠在前方坐椅的高背上,风驰电掣般的车速产生的微微轻晃,摇得他微蹙着双眼似睡非睡。”这样的文字描述,作者并没有身临其境地看到这一幕,但是他这样的描写真实吗?看过该书的人都认为真实。为什么?因为这样的场景符合一位市委书记的心理状态,符合邓维龙书记的基本形象。

再如《见证》描写李昌梧书记在洪灾发生之前,雷雨给他带来减轻抗旱压力时,文章是这样写的:“李昌梧感到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几个月以来的旱情炙烤,使得这位1米78的魁梧汉子显得十分憔悴:古铜色的肌肤没有了光泽,眼眶熏黎。听着一声声闷雷滚动而来,他仿佛看到焦渴的农田泽润,萎木抽枝,漫山绿遍。想到这里,他的脸色一扫阴沉,脚步顿时轻快起来。”这样的细节描述,做为一市父母官,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性。

还有,《见证》中写民营企业家李春强的一段话:“李春强说:‘当时在广州,我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边是在洪水的包围中等待救援的父老乡亲,他们的生命在呼唤。一边是自己血肉相连的亲兄弟,他们的安全受威胁,两边都不能缺啊!但是,想起洪水中乡亲们的惨状,我好像就听到了他们的哭声,好像就看到了他们绝望的眼神,悲悯就揪得我的心疼痛不已。所以每次让我的兄弟们冲过去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根说的,其实下命令的时候自己已经在流泪,没有办法,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上帝保佑他们!’”

陈吴森告诉我,这段文学色彩相当浓的文字,本不是李春强的原话,但却是李春强在接受采访时所谈的全部内容,由于作者对李春强的思想情感进行了文学浓缩,使得这段话既十分地文学化,又十分地生活化,以至后来读给李春强核实时,李春强感叹,没错,是这个意思。

二、从不同视角写雷同事件寻找类同事件的特殊性

对于《暖风》、《见证》这样的长篇报告文学,描述对象所反映的内容基本雷同。《暖风》中每一个工作队长所面对的工作就是筑路、打井、发展生产。《见证》中的每一个感人事件就是救人。如果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按生活事件写下来,那么读者就会感到千人一面,读一个人物就够了,根本用不了12万多字的篇幅,这样就不可能写出固本强基工程的波澜壮阔,也不可能写出《见证》的雄浑、悲壮。鉴于此,作者从雷同的事件中以不同的视角寻找文学视点,不断地变换角度切入,写来就不会让读者似曾相识而味同爵腊。

例如《暖风》写湛江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子英时,引述了他的特殊语言:“权力储备影响”、“为官者的无形资产”;写湛江市委副秘书长刘耀千时通过他的工作状态,突出他的实干;写湛江市委组织部科长何晓锻时,重点写他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谈话艺术;写湛江财政局助理调研员李光时,抓重点事件“五过家门而不入”;写雷州公路局长庄光权时,突出他“包打天下”式的英雄气度;写雷州房改办主任林介山时,重点写他掏尽腰包带头捐款……在书中有名有姓的上百位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形象中,各个人物的切入角度不同,语言特色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同样,《见证》写英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写他们的救人过程,而是紧紧盯着英雄的内心世界。例如写黄金琪这样一个重症肝病在身的基层支部书记,着重写他对自己生命的漠然,而对他人生命的珍视来表现英雄的壮举;写普通老百姓唐再,抓住他放弃自己的虾塘而赶往鹅感救人,并穷追不舍地写出生死面前雷州人的血性……这些细致入微的文学描述,都是这两部作品艺术上难能可贵的地方。

三、以浓重的情感描写事件倾力强化作品的感染力

读《暖风》和《见证》,我们都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倾注于人物身上的浓重情感。《暖风》在写到驻纪家镇盐灶仔村的工作队员程颖给村民黄进熙送被时,书中这样写道:“要走了,老奶奶弯着腰摸索到鸡窝旁,把手伸进去掏出四只鸡蛋来硬是塞到程颖的手里。四只鸡蛋,多么微妙的四只鸡蛋!此时的四只鸡蛋在人的物质世界里已经不复存在,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可是量重千钧啊!程颖掂着四只沉甸甸的鸡蛋,千言万语哽在心头,只觉得一股股热流在心中涌动!”

送别一节更是浓墨重彩,借助情景描写,把情感的激流推向了极致:“下午三点,工作组要走了。顿时,掌声雷动,爆竹连天,五乡十里的村庄里大鼓声、鞭炮声震得地动山摇……

洪湖路口到了,这里的公路已经连上了国道,再也不能往前送了。倏然,一切声音嘎然而止,工作队员和村民们相拥着,泪眼对泪眼,相视无言!

起风了,山风起处,卷起一股红尘,飘向李光、何海滨、冯宏安......

风啊,你轻轻地吹吧,红尘啊,你加点儿粘吧,给我们的亲人多点情思,多点祝福,多点──惦念!”

同样,《见证》在写到黄金琪的一节时,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真的不忍心告诉我们的读者,黄金琪的疾病危重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因为对于黄金琪来说,此乃‘天机’。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黄金琪不要看到我们所写的这一节,以免他对自己的病情有太多的猜想而影响他的健康。含着热泪,合上书卷,我们仰视上苍,默默地祈祷:保佑他吧苍天,这样的好人应该长寿!

浓浓的感情注入,无疑增强了《暖风》和《见证》的艺术感染力。

四、把视野投向深邃的既往增强作品力度和厚重性

做为长篇报告文学,《暖风》和《见证》并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上,而是从正在发生的事件中“跳”出来,动用文学积累把“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串联起来,进行对比、交流,一些看上去是“闲笔”的情节,就变得活了起来,使作品的力度更大,深度更加厚重。

例如《暖风》写湛石化干部余桂红与东里镇南头村委会村民建立友谊的那一节,作者动用了战争年代沂蒙山老百姓用乳汁救活了解放军战士,连夜给受伤战士熬鸡汤的情节来串联老百姓对余桂红的关怀,从深远的历史角度来展现劳动人民对党的干部的情怀;《见证》中写雷州慈善会和雷州佛教慈济会,不仅仅写他们在这次抗洪斗争中的感人事迹,而且把笔锋放到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种情节的铺排,从表面上看与本次抗洪无关,但是这些看似“闲笔”的情节,却从一个遥远的角度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家吴茂信在评论《见证》时写道:“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还告诉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不断的艰苦奋斗中形成的。人民,在每一项艰苦奋斗的事业中体验和认同着民族精神……这样的精神,凝结着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中国共产党在过去一切艰苦斗争中获得的理性与意志……我们需要民族自信,需要印证,需要看到一些东西。这场雷州人民波澜壮阔又不乏惊险的抗洪斗争,让我们能够透过喧嚷的市声,透过那些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富裕引起的恩怨,透过那些暂时的、飘忽的东西,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更本质、更稳定的东西,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方向,看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脊梁,因此,这部作品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笔下风雷激浩气贯长虹

──读陈吴森长篇电视连续剧新作《通背神拳》


陈吴森先生堪称我市高产作家,近年来,他继长篇电视剧《商海情仇》出版后,发表了许多短篇文学作品和连续推出两部长篇报告文学《暖风》、《见证》。接着,他应山西省洪洞县的要求,又创作出一部二十集的长篇电视剧《通背神拳》,近日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洪洞通背拳”在清朝得到乾隆皇帝的御赐,称之为“通背神拳”,并为之题写了匾额,是山西省洪洞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举国上下建设文化强省、强市的热潮中,洪洞县为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扩大影响,使之走向世界,有关方面特地请我市作家陈吴森先生创作《通背神拳》这部电视连续剧。

陈吴森先生很能运墨,他把洪洞通背拳弟子们的故事揉合起来,放到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流水行云般把武林弟子们的刚烈雄风、侠骨柔情写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通背神拳》从抗日战争写起,历经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剿匪反霸、反右斗争、文化革命、改革开放。该剧环绕主人公秦根山和娃娃亲妻子罗秀儿、名伶九岁红、知遇女人李韫霞之间的情爱纠葛,插上戏班班主和权贵梁大军对九岁红的拼命追求,致使秦根山立身于爱情和事业的多重矛盾漩涡中求生存、求发展这一主线展开。其中的武林门派纠纷、兄弟姐妹之间的命运起伏、情感跌宕,剧中人物的恩怨情仇,直接造至的组合、分裂、瓦解再到重新组合,读来令人肝肠寸断,感慨万千。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感纠葛,陈吴森先生的笔墨没有停留在儿女情长、风花雪月之上,而是紧扣着通背拳的发展历史来展开叙述。同样是通背拳弟子,但人生观不同,人生价值有异,他们的人生结局就迥异天壤:九岁红疯了,李韫霞逃了,卫老虎被枪毙了,甄家铁进了监狱;而谨守情操的秦根山的事业成功了,他和罗秀儿虽然历经家破人亡,但是他们没有后悔,用秦根山的话来说,他对得起祖先,对得起他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的通背拳,他的一生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

一部《通背神拳》,让我们看到一大批抗日英雄:范国雄、范一舟、樊魁、杨兴龙、张庆祥、秦根山等。他们在强敌面前没有屈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他们运用智慧把侵略者打得屁滚尿流,并使对方从内心佩服。直到改革开放,当年侵华日军的后人循着通背拳的历史轨迹,寻根来到我们的祖国。毕竟文化是没有国界的。通背拳的弟子们正是抱着这样一种神圣的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同时,《通背神拳》也从理性的角度,让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展开了残酷的、血腥的较量。人间烟火熏陶着各色人物,当然各色人物有他们各自的走向,人生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归宿,读过《通背神拳的人相信都会收到一定的教益。

鄙认为,《通背神拳》剧本的创造是成功的,但是诚如陈吴森先生所说,影视作品从剧本到荧幕、屏幕展现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一个剧本的拍摄资金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万,因此,把一个剧本搬上银幕、屏幕的机会是十分渺茫的,但是我仍然满怀信心地期待着该剧被早日搬上银幕。


                                                            选自新浪博客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