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其中鄂尔多斯地区有4郡,曰:北地郡(鄂尔多斯西南、宁夏以东地区)、云中郡(原为赵武灵王所设,辖鄂尔多斯东北地区)、上郡(鄂尔多斯东南地区)、九原郡(鄂尔多斯北部、包括今后套地区)。
蒙恬,祖上本是齐国人,自祖父蒙骜起世代为秦名将。秦统一六国后,率兵30万人击退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即今鄂尔多斯河套地区),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鄂尔多斯文化史上,有蒙恬将军留下的一笔。人知鄂尔多斯有秦长城、秦直道,在历史上号称“新秦中”,而不知蒙恬其人,乃是“数典而忘其祖"。
公元前2l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嬴政命蒙恬发兵30万北击胡,掠取河南地。匈奴兵败,退到阴山以北。次年,蒙恬尽取河套地区,从此鄂尔多斯归入秦王朝版图。在统一的王朝疆域内,鄂尔多斯居于北部边防重地。蒙恬受命固守此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营开发鄂尔多斯。
秦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其中鄂尔多斯地区有4郡,曰:北地郡(鄂尔多斯西南、宁夏以东地区)、云中郡(原为赵武灵王所设,辖鄂尔多斯东北地区)、上郡(鄂尔多斯东南地区)、九原郡(鄂尔多斯北部、包括今后套地区)。在此4郡之内又建县,《史记·秦始皇本纪》称“置三十四县”,《史记·匈奴列传》称“置四十四县"。秦始皇曾到北地郡,巡视北边。
蒙恬在鄂尔多斯地区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内地的居民移居河套地区,用以戍边筑墙和垦田耕殖。这些移民有的是罪徒,也有的是屯民。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就强迫3万户迁往“北河”与“榆中”(今后套地区及准格尔旗一带)屯垦。《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晚唐诗人于濆有《长城》诗道: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成尘,冤名不入土。
这首诗对秦始皇与蒙恬的历史功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是蒙恬,在秦王朝天下初定之时,在边塞“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的艰苦环境中,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率领30万戍卒,暴师漠野十余年,修筑起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与秦直道,真是功莫大焉。
蒙恬的另一大功绩是主持开筑了“直道”。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直道的修筑始于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竣工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九月。“道广五十步,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堑山堙谷,市八百里”。直道北起九原(今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直道全长 1800里(约合今1400余里),其中约有一半路程在今陕西省境内,沿陕甘两省交界的子午岭主脉北上,进人陕北黄土高原;另一半路程即在鄂尔多斯高原。这条大道的修筑,意在控制北部边防,阻遏匈奴势力的南下。据说,如果北部边防与匈奴发生战事,秦王朝的骑兵在直道上用三天三夜即可驰抵阴山脚下。当然,直道作为中原和北方的一条主要交通干线,把秦王朝的都城咸阳与边陲九原联结起来,对于促进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与意义。
直道筑成百年之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山东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东巡海上,北至碣石,巡辽西,历北边,至九原,然后沿直道抵达长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随武帝出巡,也曾经直道穿行鄂尔多斯草原,并将直道载入其千古绝唱的《史记》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直道上不知经过了多少铁马金戈的征夫戍卒,旗麾飞扬的巡行仪仗,张灯结彩的和亲车轿,乃至贡使的美驹良骥,商旅的驼队马帮……
2O世纪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鄂尔多斯高原与陕西省的子午岭等地陆续发现了秦直道的遗迹。《文物》杂志1975年第10期发表了史念海教授的《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一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秦直道的遗存,对直道也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1987年,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组织省、地、县三级史志工作者,行经两个地市、6个县,行程1300多公里,对秦直道遗迹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而伊克昭盟境内的几段秦直道遗迹不仅为秦直道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且又一次证明了鄂尔多斯地区在2000多年前的辉煌。
2000多年前,鄂尔多斯地区经过蒙恬将军的开发与治理,曾出现了富庶繁荣的景象。《汉书·食货志》颜注引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廓,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今本《辞海》收有“新秦中”一词条,鄂尔多斯地区得“新秦中”之名,功在蒙恬。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