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842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消失在春风里的磨坊(李成虎)

点击率:4262
发布时间:2016.09.01

在我的记忆里,磨坊坐落在村头的河边,孤零零的像座庙。

磨坊是哪一年修的,我也没搞清楚,但磨坊是村集体唯一的实体,这是不争的事实。磨坊由一个叫马六指的人看管。此人尽管手长六指,其貌不扬,且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但心灵手巧,学过石匠,也学过木匠,还懂一点铁器活。这在那个年代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在全国“大炼钢铁”的年代,磨坊里的那点钢铁没有拿去炼钢。可见,不管是“吃大锅饭”也好,后来的“分灶吃饭”也罢,唯一算不上“资本主义尾巴”的磨坊,还存在于人们当中。

磨坊历史悠久,说起话长,道起来心酸。它像一买镜子,照出村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准;它像一本书,可以阅读出村人生活的长河里的酸甜苦辣;它像一个犁铧,犁出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失望。

磨坊那点技术活,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技术。但是在那个时候,除了马六指,其他的人曾看管过磨坊,但是还没这个能耐。凭着这一手的技术,他的日子也好过,即便在生活紧张的时期,他的家人没有一个饿死。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只要一个人有点小小的能耐,招来非议是难免的,更何况是争吃食的年代。咱们国家,很流行的问候语,是从“你吃了吗?”“你发了吗?”“你离了吗?”“你堵车了吗?”“你好着吗?”看看这个社会,变化是多么的快。显然,在那个时候,马六指那能耐,招来见利眼红的人的嫉妒,极其正常。文革期间,有人揭发他中饱私囊,一群荷枪实弹的民兵在家里,在磨坊里翻了个底朝天,结果也找不到半点,私藏细面的证据。于是狠打了他一顿,继而拉去游街,游完街道之后,还得请他回去磨面。

八十年代初,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磨坊自然给马六指承包下来。他每天吃住在磨坊里,除了交集体的磨课外,每年还赚几百元的磨课费。此外还有脱离磨盘周围,飞扬在两边台上的细面,我们那里叫“缸面”。其实,挣“缸面”那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把储水坝的水放大,让水磨旋转的快一些,再把门打开,把前后通风窗打开,那看不见,但摸得着的细面,轻轻的飞扬在两边的“缸面”台上。自然不用他种责任田,日子过的也有滋有味。

那时候,我发现了马六指小小的伎俩,便悄悄的告诉父亲,把门、通风窗关上,不要让我们的面,“缸”到“缸面台”上去。但遭到父亲的指责,说这是马大伯应该得的一份,“缸”一点没关系。父亲当着马大伯说这句话时,我觉得没什么意思。可马大伯对我父亲心存感激,把门窗已冷为理由关上了。但对我他是不喜欢了,他趁父亲不在时说:“你这个杂怂,小小的年纪,这么多心眼。”不过,我现在才知道,父亲说话的巧妙性,其实他也有此同感,只不过是借说叫我的机会,把他的要求说了。如果我不说,父亲也许会装作不知道,不会说的。但马六指是何等聪明的人物,看穿了父亲的心思,才没伤和气,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老辈人善意的所作所为,把人的情谊放在第一位,令我们这些生活在“人情薄如纸,无利你别来”,“速食”年代的人望尘莫及。

每年秋收之后,正是磨面的大好季节,这时候雨水充足,蓄水量也大,长长的一条水坝蓄满了水,就显示着季节的丰盛,这时的马六指忙开了。磨坊的设备很古老,有木器,铁器,石器。磨面时,要先将上磨盘用铁棍撬开置于底盘上,然后,用小锤和钢钻,打磨槽,而且上盘与下盘的齿轮打的极其磨合,才能磨出上好的面。否则,面粗全成了渣滓,那要遭到村人的谩骂的。所以,打磨槽是一项很强的技术活,也是一项功夫活,极其费力不说,还要具备相当的耐心,既不能轻,也不能重,要手到、眼到、心到、点到,否则就会把磨盘敲碎。假如真的敲碎了,村人笑话不说,还要到很远的地方,寻找这样的很大又很硬花岗岩。这要花十天半个月也找不到这样的一块石头。如果真的找到了,那运输又成大问题,要有几十个人像抬轿子一样,扛下山,运到村里,打磨成磨盘。最省事,要就地取材,打磨好,抬运回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找到一个极其适合磨面的石头,并让他形成产品,投入使用,极其费时间的。村人要磨面,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这要给生产队请假,否则就耽误了“抓革命,促生产”的任务,就会遭到大伙的“批斗”。有时候,为打一扇磨盘,要叮叮当当地敲两天或三天这是常有的事。这些活完成后,还要检查水轮,要上油,还要这黄油不能渗到里面去。为这些琐碎的细活,马六指不仅提前将磨坊的一切器具修补整理,清洗干净,把河坝加固好,水也蓄得满满的。而且还要准备好各种茶水吃食,然后,马六指便搬个小凳子,坐在磨坊门前,一边晒太阳,一边吧嗒吧嗒美美的抽旱烟,把嘴鼓突的极其像我们吹猪尿脬那样十分幸福。偶尔提着铁锨在坝上,捞捞坝池里的淤泥沙,或者干脆手扶着铁锨,看我们在坝池的水里玩游戏,等待着村人,三三两两地来磨面,那个中情景,令人陶醉。

此时,四里八乡的人们便将晒干、洗净的青稞、麦子分别陆续用车拉或用驴驮送到磨坊。会过日子的人家,还将把洋芋煮熟,然后剥了皮,切成小碎块,晒干,掺和在青稞或麦子中,以弥补当年细粮的不丰。还有的人家,在青稞或麦子中和一些豌豆,使青稞和麦子显得细白和好看。当然,豌豆不能放得太多,多了就变成豆面味,怪难吃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跟着大人去磨面。每当这个时候,我和父亲坐在车上。我驾驭驴车的才能无师自通。我很想驱使那些毛驴奔驰一番,以驱散田野小路上的那种寒冷的寂静。然而父亲不允许,他害怕“把驴累坏了”。磨坊很远,农村的早晨也很漫长,我们的驴车仿佛慢吞吞的走进了一个久远的童话故事。

记得每次面磨回家,都是深更半夜。母亲便撑灯起来,迫不及待的揭开面袋,用手捏捏面磨得是否细。尤其是对白面,更是挑看的仔细,假如白面磨得不好,母亲肯定埋怨父亲,或者埋怨马六指没有良心。那个时候,白面很珍贵,农村人种麦子只有小量的种。而且品种只单一的叫“阿勃”的小麦,也买不起其他面粉类,连城里的人都定粮供应,或多或少就指望这些白面,来迎接一年的人来客去。或是显示女人的茶饭,又是让本来很穷很单调的生活,显得有起色。这面是关键,面好了,女人做起来得心应手。若面磨得不好,再有好的茶饭,也没用。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磨面机,不久,磨面机很快取代了石磨坊了。这种磨面机无论数量多少,不分白天黑夜。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正是农家最理想的磨面工具。起初,马六指不相信,后来亲眼目睹,不得不令他惊叹。马六指一生经营磨坊,爱磨如命,岂料如今好端端的一个饭碗给砸了,从而使他终日双眉紧锁,忧心忡忡,转眼之间,眉毛胡子全白了。磨坊成了一堆废墟,也失去昔日的轰轰烈烈的威风,光顾磨坊的只有我们这几个娃们,可以任意的在坝里游泳,或随意挖开一条坝口。任水泛滥冲击,或用马莲编成磨的齿轮,让水冲转。而此时,马六指准会站在坝上,呆呆的望着我们,不再像以前,若有人拆了坝,他准会狠揍一顿。他自己揍的不过瘾,还告诉各自的家长,又让家长来揍我们。那时候胆子再大的人,也没有人敢动磨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磨坊就这么很快被人忘记了,再也没有人来。只有马六指孤零零的住在磨坊推日子。因为他老伴去世后,那用“缸面”养活的儿子,又用“缸面”换来的儿媳妇,常嫌马六指碍手碍脚,一生与磨坊独处惯了的马六指,自然受不了这份窝囊气。当大队决定把磨坊拆了的时候,马六指死活不同意,其实磨坊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不过那些见利眼红的村干部,看准那几根被水冲了多年的破木板罢了。再后来,春风徐徐的某一天,有人看见马六指,直挺挺的躺在空磨盘上,撒手归天了。

但送马六指下葬的那天,村里所有女人,都在自己家门前放火哭着送行;所有男人,一律默默的提着一把铁锨,跟着随到墓地,为马六指添上一把土。因为我们那里的乡俗,下葬一般在清晨五点或六点开始,总之就是在东方发白,或者太阳还没出来前,让去世的人入土为安。所以,那晚村里所有人,没有睡个好觉。而且那个清晨,虽然春风很硬很冷,但送行的那一时间,全庄的女人们,拖着悠长,抑扬顿挫,挺有讲究的音调,把苦难的日子推向了极致。也许这些经历了苦难,还在为温饱而苦苦挣扎的女人们,在哭自己心中的苦难,在诉说人世的艰辛和苦短;也许真的感受到了马六指为人的不温不火的脾性。不管怎么样,哭泣连天,火光连天,报丧的人喊声连天,这是空前绝后的,把原本上千户人家,并不寂静的村野,由于哭声、喊声、火光的噼哩叭啦声,搞的非常张扬、空旷、振聋发聩。给外乡人留下许多美谈,算是马六指有福。再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磨坊一直未拆,成了村里古老的风景,让春风随着冬风一点一点侵蚀,也成了我们儿时的回忆……


                           选自作者博客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