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45151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马永欢散文特辑(马永欢)

点击率:4580
发布时间:2016.09.13

古道之行

一 桃园村

早上九点,我骑着二轮摩托车带着林画家从县城出发,到桃园村。桃园村,是博南古道经过的村庄。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去过几次,那时,路还是千年的古道,古道两边都有民居,民居主要有瓦房,有少量的茅草房。古道的样子我依稀记得,路是上坡的,路是由青石铺就而成的,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留下了多少马蹄的深浅印迹。那时,我还小,对此没有思考,也不感兴趣。虽然走过这一段古道,留下了脚印,却很浅,淡淡的。

如今,我俩一进入桃园村,进入视野的路,不是我那时印象中的古道,而是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农村水泥路。我一路仔细看,没有看见一个古道之石,内心惆怅,心想,新农村建设是大好事,将给村民带来许多方便、许多实惠,但不能像滔天巨浪把千年古道淹没,淹没了古道就是淹没了灿烂历史,就是淹没了辉煌文化。如果一个自然村落,没有一点古老的历史文化的痕迹,哪怕一点点,那么,这样的村落,就是没有历史的现代的村落。

来到村尾,我把摩托车停在路边。走上一条砂石路,路两边是密不透风的灌木丛,虽然是秋天,却生机盎然。看来,路是很少有人走。沙与石都是新的,没有任何印记,好像是昨夜下了一场大雨,这些沙石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走几步,前面就是进山的岔路,两条,哪一条是博南古道?我不知道。

正无奈时,我俩后面来了一个赶马人,赶马人骑着马,慢慢地走来,仿佛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俩在下山路,他在上山路。我转身,赶紧走过去,问他,“博南古道是哪一条?”他说,“就是你走的这一条,你们从这条路走,前面就是石子坡。”我说,“谢谢!”我又说,“请你下来,我给这匹马照相,也给你照一张,你牵着马,慢慢地走。”照完相,我对林画家说,“今天运气真好,遇到一个砍柴的赶马人,一是他给我俩指明了古道,二是在这寂静的山里,我俩难得一见赶马人骑着马在古道上行走的情景,虽然赶马人是现代的,虽然马也是现代的马,但这情景引起我很多的想象:过去,行走在博南古道上赶马人赶着马,驮着日月,艰难行走的岁月,一月,一年,千年……”

我俩兴奋地走在古道上,古道在芳草萋萋中向前延伸,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干沟延伸,我俩寻找古迹的眼神向山间延伸。山,虽然没有什么大树,但苍翠茂密,点燃了我向前快速行走的激情。因为,多年来,这样的山景,我几乎无缘领略,天天,月月,年年,都行走在城市里,都奔忙在生活中,都是车出车进,时间一长,脚都软了。

二 石子坡


天空下起雨来,不大,毛毛细雨,远视层峦叠嶂,烟雨迷蒙。我突然想起我带来的一把雨伞,放在摩托车上,忘记随身带,也不后悔,如果雨再大,也不能阻挡我俩探索古道遗迹的脚步。

脚步,在长长的石子坡上,一前一后,左拐右踏,体验石头的硬度,感觉古道的苍凉,丈量石子坡的长度;内心,思量石子坡的历史厚度;双眼,仰望石子坡的高度。

我小时候就听赶马人说过石子坡,他们说,石子坡既长又陡又弯又高,还十分狭窄。狭窄的山路,都是石子路,大大小小的石子,接二连三,数也数不清,名不虚传。你会问,路两边有石子吗?没有。那么,如果千军万马的赶马人,每一次,每一个人捡丢一个石子,路上就没有石子了,路就好走了,不行,尝试过,捡丢一个石子,又长出一个石子,很奇怪,很神秘。石子没有固定,可以想象,以前的赶马人和马从中过,要特别小心,人背着货物,踏一步看一步,踏稳一脚才换另一脚,想快,快不成,想慢,也慢不成,因为经过这里的马帮都是成群的,接二连三的,所以慢不下来。那么,那时的赶马,为什么要成群结队,而不是单人单马?因为那时的情况非常复杂,一是山路长,大树多,禽兽多,如果出现凶猛的禽兽袭击,一个人难以抵御,很危险;二是土匪多,土匪埋伏在石子坡的路边森林里,一见一个赶马人来,就抢,抢物抢钱,甚至杀人抢马。

向上走着,我回头无意识地一看,看见一个背着篮子的山区男子,他爬坡很快,一眨眼的工夫就追上我俩。我把我同林画家走博南古道的缘由告诉他,我是写作的,他是画画的,想写想画博南古道,不走不行啊。我问他,你是哪里人?他说,是铁厂村的。铁厂是博南古道经过的一个自然村。我说,你背着篮子是做生意的吧?他说,我今早去曲硐村卖菌子,是坐车去的,回来就不坐车了,想走走路,碰碰运气,是否会碰到菌子。这条路,我很熟,我年轻的时候,是赶马的,经常往返这条博南古道,这条古道最难走的就是石子坡,坡在一座又一座的山脊上绕来绕去,人流汗,马也冒汗,马蹄声声让人愁,如果在夜间,马蹄踏石子,将踏出闪烁的火花来。如果是一个人,绕得你眼花缭乱,汗流浃背;如果是几个人,说说笑笑,也不感觉多难走。不过,我走习惯了,也不觉得难走。现在,条件好了,从曲硐到铁厂几十公里,乡村公路已经修通,不是塘石路就是水泥路,年轻人都坐车,来来往往,很幸福,也就没有什么年轻人走石子坡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明白石子坡为什么冷冷清清,为什么很少有人来走一走,为什么不与这些千年不变的石子磨一磨,哪怕磨出一丝感情,为什么只有像我俩一样的热爱本土文化的人走……人家可以不走,我俩不走不行啊,因为心中总是有博南古道的概念,却是抽象的,今天就是要亲眼目睹,亲历亲为。

我们一边爬坡,一边吹牛,我与画家还要拍照。我们已经爬到第一台坡,我不解,便问,什么意思。他说,石子坡很长,爬坡不易,中间要歇气,而石子坡上相距2公里有两个相对平缓的地方,赶马人叫台坡。因此,赶马人就在这两个地方休息一会儿,人吃东西,马吃草,养精蓄锐。赶马人,有的要到铁厂村,有的要到小花桥村,有的要到大花桥村,有的要到永国寺,有的要到杉阳古镇,有的要到保山地区,有的要到腾冲县,甚至有的要到缅甸。他们到那些地方,是为了做生意,是为了两地货物的互通有无,是为了两地的经济发展。所以,在那遥远的年代,这条古道是唯一的商品大通道,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我站在第一台坡上,向下一望,令人叫绝,很美!铁厂村的农民说,这是博南山。我天天在县城,今年已经是四十九岁了,第一次放眼雨中的博南山,第一次感受博南山的大美,内心被博南山的美妙景致点燃。燃烧的激情,使我禁不住与大山对话,让我与古道相依,让我极其兴奋,让我连连赞美。美在雨雾中,美在连绵起伏的翠绿中,美在苍茫而深邃中。苍茫,因古道的历史;深邃,因石子坡的硬度;美丽,因古道的雄奇。

 雄奇的博南山,注入我无限的激情,催我前行,行至第二台坡。我们休息几分钟,感受时光深处赶马人的小憩,感受曾经骏马的豪迈。

我向上一看,看见一堆圆形的石堆,铁厂的农民说,那是金蚂蚁搬石头。我听着,感到很奇怪。他领我们去看,几步就到,离路很近,我们站在石堆上听他激动人心地说,像这样的石头堆有好几堆,有很多金蚂蚁日夜搬石头,石头像河里的鹅卵石,很多,很亮,很光滑,像金黄色的蚂蚁。石子,不断地朝路上滚,不断地滚,滚成长长的坡,就形成石子坡。

据说,有一个老人来此居住,天天捡石头,为南来北往的马帮做点好事,路好走些。尽管天天捡,还是捡不完,老人捡一个,又滚下来一个。金蚂蚁不断地搬,搬了上千年,总是搬不完,石堆上的石头不断地朝下滚,滚了上千年,别处不滚,就是滚向博南古道。这就是石子坡形成的源头,像长流不衰的河流。这源头,是一个谜,从古至今无人诠释,所以,成为千古之谜。

我心想,金蚂蚁这样做是因为磨砺赶马人的意志力。石子坡,上不容易,下也难,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脚踏实地地走,走的概念与现在不同。林画家说,我们现在是穿着皮鞋走,过去的赶马人是穿着草鞋走;我们是空身走,他们是马驮人背的走;我们是走一段,他们是走长长的路途;我们是走一次,他们是走多少次啊;我们走一天,就感到很累,很辛苦,他们走多少天呢,不可计数,双脚磨出血泡,却很乐观,很悲壮。我说,是的,想想他们的悲壮,我们应该画他们的悲壮,写他们的悲壮,让后生们知道他们的伟大悲壮。所以说,没有石子坡,就没有赶马人坚强的意志力,就没有传奇色彩的赶马人的故事,也就没有传奇的悲壮的博南古道的历史。

历史,有悲壮的,也有不堪想象的。铁厂的农民说,上面有条古路,听以前的老人说,比博南古道更古老,更害怕。有一处叫吊人头。我说,你领我俩去看看吧,于是,他热情地领我俩去。

走到深槽处,给我的感觉是深、空、险、阴,仿佛有鬼。他指给我看,现在的槽比以前要浅多了,槽的两边都长满杂草杂树,有几棵歪脖子松树,用草绳一绑,横跨深沟,吊上人头,像一串恐怖的血淋淋的面具,让过路的人一看心惊肉跳,吓得半死,不敢过。我说,这是什么人干的,他说,是土匪干的。从那以后,人们就改道,走下面的路,那条路叫博南古道。他说,你们回来,就不要走这条路了,走下面的路,也就是博南古道。这条路,没有石子,只有一枯一荣的灌木丛,路不短不长,上面是阴森恐怖的光与影,下面是各种枯叶层层叠叠覆盖在路上。我走在他俩的中间,不断拍照,让这段残酷的历史片段铭刻于心。我们在风雨中走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路段,那雨那风,仿佛千年前的凄风苦雨,让我不敢想象,不敢再回头望,只好向前看,想前面的路。

看着,想着,走着,铁厂的农民说,你看,这是五眼泉。路边的五眼泉,一滴泉水也没有,只有一个小水塘的印迹。

我想,很久以前,当博南古道热闹时,这五眼泉水日夜喷涌,供给过往的路人,让路人喝个痛快,仿佛是桃园村到铁厂村的中点加水站;当博南古道冷落时,这五眼泉,伤心伤肝,气极死亡,仿佛与古道心心相印,休戚相关,荣辱与共,长相守。

不过,五眼泉很有灵气,虽然死亡,却留下了宝贵的印迹,成为历史文化古迹,让我到此景仰,拍照,留个纪念,在平常的日子里,进一步思索。

走在平坦的土路上,我无意识地朝后望,望见两个背篮子的妇女,她俩远远地就跟我旁边的农民汉子打招呼:你的菌子卖完了吗?卖完了,我俩的也卖完了。招呼还在进行时,三个农民就并行了,且笑声朗朗,笑声让寂寞的古道仿佛生动起来。


三 万马归槽

我还来不及回味五眼泉,就走到万马归槽,如同电视剧。我久仰大名,终于来到。万马归槽,是博南古道的咽喉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一道雄关,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诗意通道,是穿越千古峥嵘岁月的神秘隧道。

路,仿佛是塘石路,每一块青石虽然没有棱角,却非常坚硬光亮,因为它承受了千年的历史重负,因为它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辉煌;青石,无论大还是小,无论方还是圆,都是紧密相依,共同承载过千年的历史文化,也共同唱响过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动人歌谣。

农民说,听老人讲,如果马帮到此,马脖子上挂着的铃声一响,山脚的赶马人就能听到。如果山脚的马帮的铃声响起,同样,这里的赶马人也能听到。我听后,有所感叹:马帮铃响山更幽,山脚山头歌相连;路两边是高几十米的土壁,刀削一般,是潮湿的,是生长苔藓的,它给人无限的温馨气息,给人无比凉爽的感觉;两壁上方,生长着遒劲的不知名的弯弯的树,树相对生长,渐渐地相互对接,形成遮天蔽日的景观,让我仰视、遐想。

万马归槽,是活着的哲学,在我的心中,仿佛就是《清明上河图》,把千年古道上的繁荣推向巅峰,它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着这样的本意,而且有着这样的丰富的内涵及象征。我想,因为如此,所以永平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立碑公布,博南古道,万马归槽至博南山碑,是永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背篮子的农民说,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有两个金童玉女,分别站立在万马归槽的出口两边,像哨兵,日夜守卫万马归槽,如果有外敌侵入,要通过此地,就是妄想。所以,老百姓说,千军万马也打不过金童玉女。神奇的传说,让我想入非非,把我的思绪引入悠悠的历史隧道中。

雨,淅淅沥沥,我俩与三个农民告别,因为我俩不再前行,因为,离万马归槽不远的地方就是铁厂村。时间已经到中午,我俩还没有吃中午饭,所以只有先返回,到曲硐村清真饭店吃饭,骑摩托车经过三道河,直接抵达铁厂,继续行走博南古道。我俩冒着小雨,骑着摩托车在乡村公路上奔驰,来到铁厂。


四 铁厂村

铁厂村路边有几个农民,我问,这是铁厂村吗?是的。我和林画家背着包,手拿相机,他们以为我俩是上级政府派下来的调研人员,便问,你们要给我们铁厂村一笔钱吧?我说,不是,我俩是走博南古道的,要找古迹。有一个农民说,要找古迹就去万马归槽,就在上面的山顶上。我说,去过了。这条路是博南古道,由于路不好走,所以搞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全部打成水泥路,又宽又平缓,好走,好推东西。我听了他激动人心的话,看了脚踩的崭新的水泥路,无语、感叹、惋惜、沉重。

无语,因为古道被现代的水泥路覆盖;感叹,因为一个古老的石头都不见,已经被与时俱进风化了;惋惜,因为多少个马蹄印印证的悠久历史,被现代人的现代脚印淹没;沉重,因为古道传播的灿烂文明,被现代文明代替,因此,现代文明,也许,成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的无根的文明。

我俩只好骑上摩托车继续往前奔驰,寻找古迹。奔驰几分钟,在稻田间有一段古道,我俩特别高兴,下车,拿出照相机,对准青石古道拍照,对准古道与现代的路接壤的复杂情节拍照,让这段没有消失的古道铭刻于心;让这段离铁厂村稍远的古道定格,定在我的文学生涯中;让这段侥幸残存的古道,与现代的水泥路衔接的细节,载入我用心血凝固的文字,让读者思量,特别是永平的读者。


五 小花桥村 

古道断断续续,不过,小花桥村的古道相对完整,让我眼前一亮,情绪高涨。路是石头路,大大小小的石头镶嵌而成,板瓦形状,中间高,两边低,不易积水,无论雨天,还是晴天,都好走。我走在这样的路上,自己仿佛踏实了,朴素了,怀旧了,与古道相融了。

古道宽度是一辆面包车可以通过,笔直,有一定坡度,但不大,两边是老民居,陈旧的瓦房,墙壁,几乎没有粉刷过,有两间房子,赶时髦,追时尚,粉刷一新,像春天盛开的粉红色桃花,但与这里的气场一点不相匹配,不伦不类。这里,不需要用现代的色彩点缀、装扮、装裱,而是需要陈、旧、老,越陈越好,越旧越好,越老越好。因为,这是古道在现代时光中的延伸,有延伸,就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有一堵残壁断墙,绿色的瓜藤缠绕其中,我注目,这是精彩的一笔!古道、瓦房、土墙,构成了一幅古老而有文化魅力的画卷,在阴雨连绵的时空中徐徐展开,让我陶醉,让我的情绪飞扬。

古石道到村尾与泥巴路连接,连接点上方有一棵大树,特大,特古老。树冠可以覆盖一个农家院落,树根到处延伸,很粗,在小花桥村小学校门口前的土路间裸露,让我想象,让我惊叹,让我瞬间明白根深蒂固的内涵,只有根深蒂固,树干才会粗大、雄壮、发达、强劲,树叶才会茂盛,才会迎接四季的风雨,才会憧憬每一天璀璨夺目的阳光。

我想,这古树与古道古村相伴、相守,不知多少年月,也不知有多深厚的情感!也许,大树将用前世的千年的爱,今世的千年的情,后世的万年的痛,死死守望博南古道,让博南古道的灵魂,变成一支唱响博南大地的歌谣。

六 大花桥村

我俩仿佛唱起古道歌谣,来到大花桥地界。林画家说,马老师,你看,田间有一面墙,我停车,林画家速度很快,一眨眼的工夫,他就跑去田间给那面墙照相,我也不甘落后,下田,跑到墙前照相,仿佛发现珍贵的千年老古董。

土墙又高又大,而且很厚,墙角是用石头砌的,墙基是石基,石基的缝隙用水泥沙子加固,也许,这是现代文化人所为。墙的高度,如果从上方算,估计有7米,长度有10多米,墙中间有一道半圆门,高度是墙体高度的三分之一。墙体有很多孔,仿佛是古代的枪眼,来者不善就开枪射击。墙体很粗糙,很古老,有点年头了,但不好估计。墙体的顶端盖了一层瓦,有帮瓦,有铜瓦,长长的瓦脊上有一条瓦垄,即用旧瓦做的一条龙。由于年代久远,瓦垄有了残缺,想腾空而起,再展雄风,难啊,只好眼巴巴地望着高远而深邃的天空。墙体的左右端生长着仙人掌,右边多些,左边少些,仿佛就是博南古道上的古人变成的仙人,总是回望过去的壮丽的时光,总是眺望复活的美好时刻。

我走回路边,看见两个过路人,一个是中年妇女,一个是青春之女。我问,你们知道那堵墙是什么吗?中年妇女说,那是大花桥村以前的城门,我小时候从这门走过的,印象很深。那么,你们为什么要改道,另外开辟一条路绕着走呢?村干部叫我们村民改道,不听不行,不改不行,这条新路我是参加修的,至于什么原因,我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干活。听老人说,那堵古墙,不仅是大花桥村的古城门,而且门心直接连接村心。我想,古人这样设计,一是依据数学原理,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二是依据地脉学、风水学。而且是很重要的税关。至于税关的历史,我就不知道了。

热心的中年妇女和青春之女走后,我再看税关一眼,仿佛远视一座孤岛。孤岛在苦涩的分分秒秒的时光中浸泡,回首,回首那辉煌的岁月。税关,就是收税的关口,既然是在此收税,那就说明大花桥村在当时是一个大市场、大街市,也可能是永平县的市场中心。四面八方的商人与马帮必经此地,要缴纳税收,在大花桥市场云集,买卖,讨价还价,活跃市场,发展经济。这是一方面,另外,经过此关口的还有县外、州外、省外的各路人马,因为这是博南古道的重要关口,这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关口,这是南方丝绸之路一个古村落的大门,出出进进都要交税。

一面古墙,如同一个参透世事的智者,静立在群山环抱的田野中,让新人揣测,让后人膜拜;沧桑的岁月,陈旧的轮廓,历史的符号,无字的丰碑,不朽的姿态,绚烂的传奇,让我沉思,让我铭记。

我在思绪万千中大胆推测,大胆想象,在美好的想象中进入村庄。村庄的土地是肥沃的,因此,处处都栽种着核桃树。路边、庭院、房前房后、田间、地头、山上,都有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

正是秋收时节,我近看,远望,到处看见村民忙着打核桃,捡核桃。无论老人还是小孩,也无论中年人还是青年人,个个喜滋滋的。因为,近年来核桃价格高,一棵较大的核桃树,核桃可以卖一万元左右,能不欢喜吗?

我俩在核桃树下行走,走过了一段新路,又走进古道,新路与古道在什么地方交错我也不知道,因为没有向导,也没有路标,所以失去古道断断续续的标记。断断续续,时隐时现,只是有形与无形的区分,只是时代与时代的迥异,只是保护与不保护甚至破坏的标志,但这些历史性的问题,这些文化性的问题,又有多少人关注?又有多少人关心?又有多少人付出行动?对这些问题,好的或不好的,我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博南人,只能尽力做好我自己能够办到的事,冒雨来此一游,领略风光,感叹一番,书写一文,呼唤呼唤!

我忽然看见古道左边一棵电杆上印着几个字:花桥农贸市场。这几个字,崭新、端正、严肃,却让我糊涂、惊讶。古道苍茫悠远,两边的民居形成两条线,色彩缤纷,有白色,有红色,有褐色,等等。这些色彩与古道斑驳的陈色构成了复杂的画面,让我的心情喜忧参半。喜,古道犹存;忧,民居旧貌换新颜,并非古色古香;市场,名不副实,说是古老的市场,遗迹皆无,说是现代市场,没有人摆地摊,没有小卖部,更不见饭店与宾馆。只见几个影影绰绰的村民,远远的见了我俩一前一后,拍照,东张西望,仿佛非常奇怪,或见多不怪,站立,看我俩一眼,几个人好像相互说几句话,点点头。此时,我准备向他们打招呼,亲近,了解这里的情况,嘴里的话即将开门而出,这些雨中的影子像乌龟的头一样,一会儿就不见了。

突然,我眼前出现一个白头发老男人,他端着一粪箕土,向他家门口古道上倒,一倒,几千年的古老的石头就被埋了!我看着他倒,看着他埋葬历史,感到十分震惊,感到万分不舒服,因此,我沉痛祭奠,心情像天空的小雨,下个不停。

他说:“路不好走,所以要用土填平。”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又怎么办?只好沉默,沉默,面对断断续续的古道,面对伤痕累累的古道,面对无数的用无知来焊接的焊接点、连接点,我心颤,我心忧,我心痛,我甚至用长歌当哭!强烈的情感,是对千年的博南古道的眷恋,是对我县长长的厚厚的文化古迹的赤诚。

我想起云龙县的千年白族村诺邓。那天,我去,看见几个村民背着一篮子东西,很重,在很陡的古道上一步一步地弯着腰,头顶烈日,向上艰难地迈步,流汗,揩一把,好像不觉得怎么辛苦。我问他们,他们说,为了保护千年的古道,为了保护千年的古村落,为了保护祖祖辈辈留下的历史文化财产,辛苦一点不算什么。

我联想着,回忆着,走在长长的古道上,与一个少妇迎面相遇。她穿一件如金黄色油菜花的上衣,穿一条似黑色土地的裤子,穿一双如绿色树叶的军鞋,没有穿袜子,却浅浅地卷着裤子,左手打着一把红白色桃花般的雨伞,还提着一小袋新鲜核桃,伞把扛在左肩上。

她右手牵着一匹黑色骏马,骏马驮着一个空架子,架子上绑着两个蛇皮口袋。我转身,站立,凝视这古道上独特而绚丽的风景。她在前,马在后,一前一后从上到下行走,行走在袅袅雨雾与升腾的炊烟中,美丽而朦胧的背影,仿佛与博南古道的历史深处渐渐相溶。

选自散文集《神奇美丽的博南》



会飞的花朵


炽热的夏天,风一吹,热浪一波又一波,把我与文友推到云南大理蝴蝶泉公园的蝴蝶馆。馆内的蝴蝶虽是标本,却像活的一样,惹人喜爱。据介绍,蝴蝶古名蛱蝶,又名蝶,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种类不同,形态各异,色彩缤纷,古今中外,以这类昆虫最惹人注目,因此,常被誉为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

我想,人类给予蝴蝶的最高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所以,人类的精彩舞蹈,大多数是模仿彩蝶舞蹈的,也就是说,彩蝶的舞蹈是源,人类的舞蹈是流,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对此,可以用翩翩起舞来诠释。我看着玻璃展台里典型的蝴蝶标本,注目双珠大绢蝶、红缘凤蝶、中华翠凤蝶、金钩凤蝶、兰带青凤蝶,眼前慢慢出现美丽的幻景。

幻景逐渐放大,整个空间都是充满灵性而娇美的蝴蝶,我在蝴蝶的世界中,呼吸、沉思、净化、升华。美丽的蝴蝶一只、两只、三只……在飞,在舞,在追逐,如同大理的阳光下,一群少女,穿着蝴蝶裙,跳着蝴蝶舞,轻盈、青春、多姿多彩、如梦如幻。我仿佛是蝶,蝶仿佛是我。

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人类的“舞星”,这不仅是对活着而飞舞的蝴蝶的赞誉,也是对死去而做了标本的蝴蝶的美称。这赞誉、美称,主要缘于蝴蝶的五彩斑斓。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五彩斑斓?这一谜底是什么?我寻寻觅觅,翻山越岭,终于得到满意的答案。

蝴蝶的翅面翅里,有五颜六色、千变万化的斑纹。斑纹,如树,似草,像苍山,像洱海,让人遐想,让人回味,让人生发情愫。树,飞起来了;草,舞起来了;山,动起来了;海,波澜起伏,激情舞蹈。整个大理,仿佛是蝴蝶飞舞的世界,整个红土高原,仿佛是色彩夺目的世界。

斑纹,色彩斑斓的斑纹,从表面看,令人置于蝴蝶效应之中。然而,又从蝴蝶效应深处走出,回首,沉思蝴蝶斑纹的色素形成。蝶翅的色源分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三种。色素色也称化学色,它的颜色显现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和色素粒的化学成分。色素细胞吸收某些光波,又反射某些光波,在鳞片上含有无数不同的色素粒,有红、绿、黄、蓝等各种颜色,使蝶翅五彩缤纷。此时,我看见:蝴蝶色素粒与光波和谐互动的美丽画面,让我手舞足蹈,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当色素粒的化学性能改变时,色素色由于氧化或还原等化学作用会引起色彩的淡化或消失。结构色,也称物理色,它产生的颜色同鳞片本身的特殊结构脊纹有关,当翅面受到不同的光源,灯光或日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时,照射在鳞片上的光线产生折射和反射等物理作用,在蝶翅上呈现出不同的闪光颜色,上述由蝶翅鳞片的物理结构产生的颜色,不会受氧化和还原等化学作用的影响而改变,是一种永久性的颜色。蝴蝶的结构色,让我惊叹,让我膜拜,让人类极尽模仿,生产出各种各样的闪光电器产品,让现代社会在五彩缤纷中生存、发展、激情四溢,陶醉不已。

混合色,也称化学物理色,大多数蝶翅的颜色是化学色和物理色两者混合而成,也就是说蝶翅既有产生化学色的色素粒的存在,又有能产生闪光色彩的物理结构脊纹,因此,在不同情况下,可出现不同色彩,如淡色紫蛱蝶的翅面,正视呈黄褐色,侧视出现闪烁的紫色,前者是色素色而后者是物理色……蝴蝶蝶翅的颜色,如此玄妙,令人感动,令人赞美。蝴蝶是飞翔物中的最美!在人们心中、眼里,花朵是最美的。但,大自然的花朵是有期限的,将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只要把蝴蝶与花朵一联系,一比喻,那么,蝴蝶就是天地间最美的会飞的花朵。这种别样的花朵,这种精神的花朵,没有期限,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将永远盛开,永远美丽,永远飞舞。

此时,游走在蝴蝶馆的我,不断回味,逐渐领悟。多少年来,我只看见蝴蝶的五彩斑斓形象,只追寻蝴蝶的梦幻色彩,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只知其炫目的现象,不知其深邃的本质。今天,看了,读了,懂了,蝴蝶五彩斑斓的原因,才恍然大悟。从此,在生活中,我更加喜爱蝴蝶,喜爱会飞的花朵。

选自《大理周刊》2012年7月5日



曾经辉煌的风景


曾经辉煌的风景,在这里是指我的故乡的老温泉。我的故乡是云南永平县曲硐回族村,它是滇西最大的一个回族村落,目前有7000多回民。老温泉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新温泉而言的,它既是曲硐回族村的一个著名风景点,又是我县自古以来被官方命名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是我县八景之一。在过去的岁月中,它是曾经辉煌的风景,让无数亲历者欣赏、体验、感受,并在漫长的时光中回忆、赞美!

曲硐老温泉也就是我的故乡的温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精神,在生命的血管里不停地流动,并时时滋润我的生命,让我的人生,无论在风里,还是在雨里,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是保持温暖的质感,赤诚地热爱自己的故乡,真心地眷恋自己的民族;故乡的温泉,宛如一支长盛不衰的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响起的歌,让我深情而悠悠地想起故乡的温泉过往的光辉岁月。

曲硐老温泉,位于320国道边,距离大理到保山高速公路约1公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据我向曲硐回族老人几次所查和所访,得知:在曲硐北门村外的广阔而肥沃的田野上,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泉水溢出地面,渐渐形成了一潭温泉。泉水珍珠般喷涌,乳白色的蒸气如白色的婚纱笼罩在潭上,曲硐回民发现后作了简单的处理,即用锄头挖一个大水塘,便成了最原始的温泉。之后,不知不觉出现了水葫芦,为温泉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有一天,我去阿姨家,无意中问她小时候去温泉洗澡的情况,近80岁的阿姨,想了想,兴奋地对我说:“我小时候,经常约邻居小朋友去温泉洗澡,温泉里的水葫芦很多,并且很绿。水不深,水底都是泥巴,我们就像白鱼一样,我们一动,葫芦就动,我们不动,葫芦就不动,很有趣,所以,我最爱去温泉里洗澡。我爱去温泉里洗澡的原因,除了好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父亲是一个十分虔诚的阿訇,他每天都要礼拜五番,礼拜前,都要进行小净或大净,小净在家,大净在温泉。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也严格要求我们四兄妹。由于经常受这样的家庭教育,所以我从小就喜欢水,特别是清水。”阿姨的话,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把想象拉得很远、很远。那久远的泉池如梦如幻,仿佛从天而降,在其中沐浴,肯定好玩,比唐朝时期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都好玩。然而,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只有想象了。我越想,就越兴奋,越美妙,阿姨小时候,在绿色的水葫芦间洗澡,如果远视那动人的情景,将会产生美丽的幻觉,阿姨是开花的葫芦?还是葫芦花是阿姨?真是别有一番风景,仿佛是人间仙境。

后来,人们在泉池中安放了些石块,池底及池边的泥巴就不见了,水也就清了,水葫芦开花时,仿佛清水出芙蓉,美妙极了。经过人们很长时间的沐浴,反复证明泉水虽含适当的硫磺,却无副作用,因含硫磺,所以经过沐浴的肌肤有滑腻的感觉,仿佛用肥皂洗过,非常舒服,非常爽快。泉水清澈,水底的石块清晰可见,温度又适中,大约在48~58℃,最适宜人沐浴。我想,这既清纯又温暖的泉池,仿佛真主所赐,因为,回族是一个特别爱水的民族。我了解,在云南,凡是有回族聚居的村落,都有水,或山间的清泉,或山间的河流,或坝区的河流,或温泉,或井水。曲硐老温泉初步形成后,虽然是露天温泉,却闻名遐迩,像春风一样,吹遍县内外。从此,村内村外的人们,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前来沐浴。人们浸入水中,愉快地沐浴,忘情地沐浴,像腾云驾雾,视为奇观,被文化人誉为美景,名曰:曲硐温泉。

温泉美景仿佛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着一般匆匆过客,也吸引着文人墨客。他们驻足、沐浴、感动。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二年途经此地,留下千古绝句:“温泉有酒情抒倦,芳草留人意自闲”;云南知名人士李根源,于民国初年到此一游,写下脍炙人口、名垂青史的优美诗句:“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名人一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曲硐老温泉就被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此,温泉就有名气,名字传得更远了。

我在不断寻觅曲硐老温泉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前几年,我问80多岁的父亲,他说:那时大家在无栅栏的潭中沐浴,只能约定俗成:白天女人洗,早晚男人洗。有了规矩,就有了方圆,大家记住了规定的时间,记住了“乡规民约”,该洗时就洗,不该洗时,就不能去。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28师驻扎在曲硐简易师范学校。县长李杰与师长刘伯龙同心协力组织和领导曲硐人民兴建曲硐温泉。他们号召当地民众捐资、捐物、出工、出力,组织民工盖了两间瓦房,房距大约5~6米,一间为官沐浴房,两层,下层为几个小浴池,状如井字,上层居住,房前有一凉亭。官堂,顾名思义就是当官洗的澡堂。此房大约在六十年代后期已停用,因为,水温降低,水位下降,偶尔有当地老百姓洗衣服,主要用作生产队堆稻草。后来,生产队把官堂拆了,再后来,把官堂的遗址卖了,从此,辉煌过的官堂,便成为我记忆的符号,成为历史的过往烟云。

如今,一想起这官堂,与家乡人一说起这官堂,我只能长叹一口气,因为,这官堂是我的故乡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只好“亡羊补牢”,尽我绵薄之力,用文字的方式,铭刻书中;另一间为平民百姓沐浴房,此房分为两大池即男池和女池。温泉的泉眼即出水处是男池小门左边,池底的泉水喷涌而出,源源不断,而且水量较大。泉水晶莹剔透,沐浴的人最后一个程序,就是来此洗头,涮一下身子。中间有一个小水洞,这边的男人可以听到那边的女人说话,那边的女人也可以听到这边的男人吹牛,说来说去,吹来吹去,说者吹者无心,而听者有意,便留下了不少的有趣故事。男池的洗澡水经水洞流向女池,女池没有源泉,只好洗男池流淌过来的洗澡水,女池的水流向洗澡潭外的水沟。水沟在平坦而广阔的田野里弯弯曲曲。水虽然很黑,且有些臭味,但是,一经流入田野,就成为农田四季灌溉的主要水源,变废为宝,使瘦田变成肥田,从而体现温泉水的强大魅力。生产队时,凡是处于温泉水沟附近的农田,农民都没有出现为了争水而吵嘴、斗殴,甚至杀人等现象。土地承包后,当时我读初中,我家的几亩承包田,距离温泉半公里,在温泉水沟旁边,放水十分方便,我只需要在水沟中间打几棵木桩,木桩上方放入一些杂草及泥巴,一堵,水就流入田间,养育庄稼,因此,土地承包后的第一年,我家的水稻就丰收,彻底解决吃饱饭的历史问题,其他农户也一样。

温泉池底用大石板铺就而成,池周围用石块、石条砌成,高约1米,有三层石阶,用于上下。这长石条,我听老人说,是曲硐老百姓从自己家里的火塘边取来的石条,这足以说明我的故乡人是非常支持兴建温泉的,是非常支持公益事业的,是团结善良齐心的,这让我感动不已。池边走道放着两条结实笨重的长木凳,用于摆放衣服。此古老的民堂,现遗存,已修建,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模样,仍使用,有1个50多岁的男回民专门管理,去洗澡,给多少钱,随心愿。多善良的回民啊!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这善良是多么的珍贵啊!

前段时间,我去了一次,看着男池上方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土墙壁上生长的藤蔓,横七竖八,我感觉到故乡的老温泉的确老了,老得没有人看望、关心、修缮,仿佛穿着破衣烂衫的老人,我鼻子一酸,心里难过,但无奈。我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有把这温泉赶紧拍照下来,把这些珍贵的照片刊登在我主编的《永平回族研究》杂志上,载入史册,这样我就放心了,做个好梦了!于是,我跟看守温泉的回族老乡借了一架木梯子,我把梯子搭在温泉旁的土墙上,我一边拿着照相机,一边小心翼翼地爬上烂墙头,估计这墙高3米。我只好骑马一样骑在墙头上,给这老温泉,给这岌岌可危的“老人”照三张相,第一张是瓦房顶,到处都长满草,看来,这些草,也有点年纪了;第二张是第二层瓦,也一样,到处长满野草,绿的绿,黄的黄,枯的枯,有几根椽子已经腐朽了,腐朽的椽子上覆盖的瓦已经断裂;第三张是进入男池的过道,过道已经不是原来的拌子,而是重新修的,很粗糙,应付似的,看样子已经好几年了。我看着这些不忍睹的历史片段,心情十分沉重,也许我杞人忧天,也许缘于我太关注故乡的温泉历史文化了!但又不得不关注,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有时去新温泉洗澡,看到老温泉周边还留存三棵杨柳树,我便忘情地凝视苍劲古老而摇曳的杨柳树。此时,我的思绪宛如摇曳的长柳,在风中,把留在心底的风景徐徐展现,把以前如诗如画的曲硐老温泉一一铺展:儿时,每次去温泉洗澡,当人少时,我都要在温泉里扑腾几下,学游泳;人多时,只能在赤裸裸的身体间隙“正襟危坐”,感受热热乎乎的温泉水,泡上半个小时,如果是冬天,泡的时间更长,好像是在温泉里混日子。有一早上,我和几个同学逃学,逃到温泉,泡温泉,泡到放早学。泡后,在池中摸上一个大如鸡蛋的黑得出水的鹅卵石擦一擦脚上、手上的污垢,又到出水处用土碱或肥皂洗洗头,洗完,穿衣,然后到大门外大土院柳树下木凳上,坐一坐、闲一闲,在清风中感受风的凉爽,感受杨柳树的清凉气息,通体舒畅。那时,曲硐温泉的杨柳树,既多又大,形成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所以老百姓叫曲硐温泉是柳林温泉。坐后,站起,走一走,再看一看温泉大门对面的小菜园,要是在深冬欣赏,你就会看见,柳树间,一条条交错的温泉水沟,水雾随轻风袅袅升腾,与稀疏有致的青翠细柳相依,形成朦胧的画面,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美轮美奂,如画似诗,令人赞不绝口,使我至今难以忘怀。菜园有一间小瓦房,一对70多岁的回族五包户夫妇住,他俩精心看护曲硐温泉,老人家收费,曲硐人不收,外地人收两三分钱。那时,人们来温泉洗澡,几乎要自觉地排队,因为无论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泉池都是挤满人,有些年纪大的曲硐回民,干脆夜晚12点后,点着马灯或点着松明沐浴,那时没有电灯。这样,温泉附近热闹非凡,仿佛节日盛会。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有不可预知性,有时,它不会直线地行走,而是忽然转了一个弯,向着另外一条路行走,人们的兴奋点也从根本上转移。我国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贫致富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人们心中的兴奋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温泉的中心地位逐渐被各种各样的新温泉代替,不足为怪,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曲硐公社在距老温泉20多米的沙河外的三角地带进行初步开发,建立了两个新温泉;90年代初,进行再开发,90年代末由集体经营转为民营,出现新温泉。因为沐浴的人多,有利可图,所以,有条件的户主便进行自主开发,政府不予干涉。这样,就形成泛滥开发的局面。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机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而地下热水资源越来越少,水质也越来越差,不像老温泉那样让肌肤滑腻,也不像老温泉那样温度适宜,而是较高。沐浴时,地下热水与自来水合起来用,每一个浴池有两个水龙头,不像老温泉,不需什么水龙头,温泉从地下咕噜咕噜冒上来,是天然的,是原汁原味的。据了解,民营温泉有一幢桑拿大楼,建了扬程二三十米的承压井一座,建有大中小男女浴室20余间,有大小两个游泳池;后来,几户建压井几座,建大中小男女浴室50余间,从而,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温泉文化景观,在滇西独树一帜。

温泉资源的快速开发,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以新温泉为中心,逐步形成了具有曲硐回民特色的清真饮食文化。320国道两边的10多家清真饭店,挂满了优质的牛干巴、滴油的腊鹅,摆放着鲜嫩的鹅肉、鹅肝,还吊着新鲜的、壮美的黑山羊肉……清真饭店的生意,一年四季,红红火火,回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形成了有规模的经济开发区;曲硐还逐步形成滇西最大的回族文化城、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最有特色的清真美食一条街。

虽然新温泉林立,老温泉渐渐失去辉煌,开发区成为省内外的一个新时代的亮点,回民的物质生活蒸蒸日上,锦上添花,但是,曲硐老温泉昔日的风采,在很多回族老人心中是挥之不去的。我一回曲硐老家,经常听回族老人回忆:曲硐老温泉具有舒筋活血、消炎、治百病的功能,能使少女的皮肤变得更光滑、更娇嫩,能使老人益寿延年,能让儿童喜笑颜开……虽然有夸张的说法,但说明曲硐世世代代的回民始终热爱故乡的老温泉。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奔驰,人们的情感内涵及外延也在不断演变,人们不仅情系老温泉,也情系新温泉。曲硐的回民平时离不开温泉,特别是回族的重大节日,更离不开温暖的温泉。如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凡是曲硐回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多数去新温泉沐浴,沐浴后男人携着温泉的清新气息,于早上9时前到清真寺礼拜,过去是去曲硐古清真寺礼拜,这几年是去永平县曲硐回族文化城清真寺礼拜;女人浑身散发着温泉的馨香在家做菜做饭,喜笑颜开,准备最好的节日家宴……

正因如此,曲硐温泉,让曲硐的回民一生一世都离不开!据我了解,曲硐再富有的家庭都没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一所沐浴室,因为有温泉;如有瘫痪的老人,家人用手推车把老人推到温泉,扶进或抬进温泉泡一泡、洗一洗,感到舒畅、幸福,感到没有白活一世。

近年来,人们情系新温泉,无可厚非,因为老温泉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时尚的需要,人们要去体验新时代的色彩。虽然如此,人们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时时谈起老温泉。几年前,我经常听故乡的老人说:“生离不开曲硐温泉,人活一辈子,什么都舍得,就是舍不得温泉。”此话并不夸张,道出了故乡人与温泉结下的不解之缘。因此,好些老年人都去老温泉洗澡,他们不是舍不得出几块钱去新温泉洗澡,去桑拿大楼享受一番,而是在老温泉洗了一辈子,洗惯了,洗出感情了。正因为有了深厚的感情,在经济开发过程中,任何人不敢打老温泉的主意,更不要谈拆除老温泉的一片瓦,因为,这些老人将用深厚的情感保护!因此,我对这些老人,满心感激、敬佩!因为他们保护了老温泉,保护永平县的八景之一,保护了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曲硐老温泉,因具有丰富的热水资源,过去,成为曲硐一道古朴的历史文化景观;曲硐老温泉,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曾经成为永平以及滇西一道独特的回族文化亮点。所以,故乡的老温泉,我不得不爱,不仅爱她悠久的历史,更爱她曾经辉煌的风景。

曲硐老温泉为什么成为曾经辉煌的风景,而现在风光不再?我经过长期的了解和思考,认为,一是由于新温泉开发得太多,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力度过大,因此,地下热水资源已经出现枯竭,直接影响到老温泉,我去过老温泉几次,采访管理员,他说,老温泉水位下降,温度下降,沐浴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前不久,我去了一次,管理员不在,只是碰到了一个从山东来曲硐打工的农民。他对我说:“你不是照过了吗?”,“是的,前一次,我给老温泉照的相,已经刊登在我主编的《永平回族研究》上,这次来照,是因为前次照的相片已经丢失,我们永平县回族学会要编永平县回族志,这老温泉的相片一定要编进去,所以,我今天来照。”于是,他热心地陪我照。我俩走进男池,我一看,没有一个男人在沐浴,只有依然干净的温泉水,只有一个换水间静静矗立,只有从破房里钻进一束灿烂而孤独的阳光,只有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网住朽梁滥墙……我不忍目睹,内心霎时难受,曾经辉煌的风景闪电般在我眼前掠过。我俩又到女池,女池的门锁着,我感到奇怪,怎么会锁着?他走到门前,弯腰伸手从一块砖底下拿出一把钥匙,把门开了,我一看女池,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故乡的女池,乱七八糟,一潭死水,池边堆放着一些管理员的杂物,池上方的房顶,生长着一些绿色藤蔓,绕来绕去,仿佛找不到生长的方向,一切都是静静的。面对曾经辉煌的风景,我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除了叹息,还是叹息。我拍照后,沉重地走出泉池,走到新温泉墙角下,也就是前一次我上墙拍照的老地方。他对我说,你看,这新墙是原来老温泉的走道,前面是原来管理员住的小石棉瓦房,现在已经被新温泉占了。我说,这我清楚,但无法!

我看着陈旧的老温泉,老景点,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的老温泉,心生无限感慨,我只有用我的照相机留住老温泉最后的形象,我只有用我的赤诚之心书写曾经辉煌的风景,我只有向两位画家,曲硐回族画家马沛良和福建画家林惠川约稿,把他俩画的曾经辉煌的风景刊登在杂志上,我也只好与一个本县诗人王景宗约稿,把他书写的《老温泉礼赞》,刊登在杂志上,以此纪念曾经辉煌的风景。

曾经辉煌的风景,其命运走向,一是被现代的另一种辉煌代替,推陈出新;二是任其自生自灭,仿佛一棵山间的古树,即使枯萎了,或倒了,也视若正常。因为,在强大的经济链面前,文化价值将被日益风化。也许,经过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又会复古,又会复活,大兴逝去的,曾经辉煌的风景。而我的殷切期望,曲硐老温泉,曾经辉煌的风景,再显辉煌!

选自《辽河文学》2013年第3期


西洱河水清悠悠


深秋的11月,我箭步走向兴盛大桥。我站在大桥护栏边的中间,面向西边,放眼西洱河,河水在斜阳下,清粼粼的,泛起金鳞般的光带,光带在清风中从东到西起伏着,仿佛舞动的旗帜,向着美好的明天飘扬。

此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往前走,走下了大桥,沿着南边的西洱河坚固而又笔直的堤坝轻轻行走,边走边听,听到了三三两两络绎不绝的外地游客,赞美大理独具魅力的声音。赞美这优美如画的西洱河的声音,一位漂亮的女青年对驴友说:这河水很清,没有半点漂浮物,呼吸到的每一缕空气都是干干净净的;我也听到了河水清悠悠涌动的声音,这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听,不静静地听,不专注地用心听,那是听不到的,听不到河水美妙绝伦的声音。这声音仿佛《金花美》的旋律:“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中还是金花美/听过月下无数的情歌/还是金花的歌声把我醉……梦在飞/梦在飞/飞到洱海寻找金花妹……”

边走边看,目光由近及远,看到了河水是那么的幽静深沉,水面像一面阳光洗过的镜子,清清亮亮的,从中可以看见北岸如瀑布的垂柳,似画的高楼大厦,雄浑峻拔的点苍山,清丽多姿的云彩,熠熠炫目的太阳,深邃广阔的蓝天。然后,目光又由远及近,仔细看,看到了坝壁上生长的青苔,青苔清晰可见,青青的,嫩嫩的,油油的,毛茸茸的,在水里招摇,似乎做着彩虹般的梦!然后,目光又移向南岸的路边的花苑长廊,断断续续的叶子花正在阳光中绽放。紫红色的花朵,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热热闹闹,清清秀秀,一尘不染,好像被清悠悠的河水洗过,滋润过,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深深感到:这是深秋的初春的美景,让人内心不得不生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激情;花的上方是婀娜多姿的垂柳,垂柳高大又妩媚,一排排,不管你怎么望,也望不到终点,因为太多,太多了。垂柳柳叶,绿得深厚,绿得浓烈,绿得像火焰。火焰在和风中,在阳光里,闪闪烁烁,这闪烁的深秋的金晖,映照着我的脸庞,映照着我喜悦的心情,映照着永远流淌的河水,映照着清悠悠的西洱河。河水清,柳叶更清,我轻轻触摸,感觉它清得像鸡蛋清,滑滑的,嫩嫩的,新鲜的。不仅柳叶让我感动,柳丝也让我无限眷恋,一丝丝柳丝,从上到下,长长短短,密密麻麻,被清凉的风梳理着,被河水清新的气息滋养着,如少女的秀发,飘逸,美丽,柔和,芳香,就像在夕阳中河水清悠悠的涟漪……

我想着,看着,轻轻地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太安大桥,我猛然想起回家的事,马上看了一下手机上的时间,快要到了,马上就要走了,但舍不得走,欣赏不够啊!然而也不得不走,我只好抬头再望望西洱河上夕阳的余晖,望望两岸诗一样的美景,望望西洱河盛盈梦幻的晚霞,望望河畔迷人的金柳……望着,望着,我心中忽然升腾起徐志摩的诗来,作为我对深秋西洱河清悠悠的礼赞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聊,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选自《大理》


大理西湖


在洱源县的朋友引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近大理西湖。我看见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刻着“大理西湖”,红色的石刻激发我留影的情绪,我请朋友给我照相,咔嚓,铭记激动人心的一刻。文化景区立一石碑,仿佛成为普遍现象。几年前,我到祥云县一游,看见一个石碑,刻着“云南之源”四个字,我在石碑前留影,意思是我来到了云南之源,感觉非常神圣。我们永平曲硐回族文化城也立了一个石碑,刻着“曲硐回族文化城”,我虽然是曲硐人,虽然是回族,也在这石碑前留过影,作个纪念。

石碑,让人一看,感觉很有文化。这叫石刻文化。仿佛让人回到石器时代,这就是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一刻就永存,因为石头是最牢靠的,当然,一定要选择质地较好的石头,不能选择风化石,这样的石头经不住风吹雨淋。大理西湖的这块石头,一是巨大,体现大气,寓意文化应该是大气的,也就是说不能小气。石头是大理楚石,出自大理的石头,是大理的土特产,文化内涵更是非同一般。二是石头的形状很独特。我仔细一看,石头的上方是连绵的山峰,其间仿佛千年的积雪,这就是连绵起伏的苍山,石头脚站的地方,我一加想象,这地方就是大理西湖畔。

大理西湖就在石碑之后,湖畔有绿色的垂柳,春风一吹,像青春美女的长发一样的垂柳,随风而飘,让我看到了春天。垂柳旁有着长长观景栈道,我们一前一后走在栈道上。曹会长在朋友的引领下,走在前头,其他人兴奋地观景、赏景。孙自华副会长拿出手机拍摄,会员曹新怡斜靠护栏,眺望西湖与白族人家,而我呢,一边走,一边拍摄,拍摄西湖美景。

西湖美景多,仿佛无法拍完,也欣赏不完。是的,大理西湖就是大,大,体现在:它是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3A级景区,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所以,我来此一游,感到万幸,不得不激动万分啊。

西湖,位于苍山第一峰——云弄峰山麓。西湖湖面5.5平方公里,系高原断陷湖泊,平均水深1.8米,最深处达12米。我向西边一瞭望,感觉十分异样,美景如同一幅精彩的画卷,从近至远,徐徐铺展。云弄峰,一堆一堆的云,在山峰上变化着,就像一个顽童,在自由地游戏,给山峰留下美丽的长影。下午的太阳,灿烂的太阳,仿佛站在苍山第一峰之上,站在云弄峰之上,用自己的光束,穿过厚厚的云层,斜斜地插入广阔无边的西湖。霎时,西湖波光粼粼。这一景象,这一春天的景象,就像天上的银河,我仿佛在银河上遨游。

此时此刻,我感叹,我抒情,“洱源西湖,大理西湖,是上天赐予的美丽的西湖”。这天然湖的湖水,不需要人工净化,它一年四季都是洁净的,从古到今,应该如此。因为这湖水,在很久以前,是苍天掉下来的一滴眼泪。这风水宝地,是一幅天然画景,画中有六村七岛。六村七岛互相呼应,村中有湖,湖中有村,犹如仙境。听说,这里有弥苴古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江并流。西湖之源,浩浩荡荡,我能够想象。旧州三塔鼎立,是唐六诏邓赕诏遗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在这里想象。有人说,这里成为滇西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精品,是的,一点不假,因为,西湖具有处于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中部的区位优势,具有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浓郁多彩的白族风情,具有群山拥翠的高原水乡风光。这,并不是抽象的东西,在此,我将一一领略,一一感受。

两只野鸭,一前一后,不远不近,从东方游向西方,缓缓而游。晚归的野鸭,仿佛一对情深意重的情侣,此时,虽无言,却胜有言,正诠释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景。一切都显得静悄悄的。两只野鸭,披着点点斜阳,游向芦苇丛,游向芦苇丛的缺口,将从缺口突围,游向另外一片湖水。春暖鸭先知,鸭最能感知春天的来临,而我们人类判断春天的来临,要翻看日历,鸭不需要,只需感知水的温度,就能准确判断。鸭,是水中的精灵,水是鸭的生命之源。两只野鸭从此湖到彼湖,又要到湖岸的芦苇丛,仿佛遥远,其实不远,我想,这是鸭的生命旅游线,既然是生命线,就要执著地漫渡,不抵达精神的目的地,绝不罢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有着精神追求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春天梦想,都有自己的精神彼岸、精神芦苇丛,因此,都有自己的生命旅游线,这是命定,仿佛自己手上的掌纹。自己的一生一世将在自己的生命线上,一寸一寸地漫渡,向精神的彼岸漫渡。

野鸭,漫渡吧,再见。我继续走,一步一景。我看见鱼鹰在船上,十多只,有黑的有白的有灰的,分散站立在两只木船边沿上,船停泊在湖边。它们在温馨的夕阳中各有表情,有的远望苍山、远望变化万千的云彩,有的近望随风荡漾的西湖,有的远看白族人家,有的近看岸边的芦苇丛,有的对看,传递淡淡的秋波;有的伸长脖子,展示自己的美丽,有的缩着脖子,保持静思状态,像大思想家,有的扭着脖子用长嘴梳理自己潮湿的羽毛,像青春少女,沐浴后梳理自己的秀发,有的把自己的头埋在翅膀里,做金色的夕阳梦,有的在回忆在湖里捕鱼的情景。

我想象,鱼鹰的嘴似一把钢钳,一展翅,插入水中,一定把水中的鱼钳着,大鱼或小鱼,钳住鱼的要害部位。钳住鱼,而不吃鱼,不是不想吃,而是要奉献给主人,感恩主人。感恩,是鱼鹰的精神主题。

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我沿着从北向南流动的西湖水漫步,走过小桥,这桥叫德源桥,再走几步,看见一个招牌:“电视剧《又见白娘子》拍摄基地”,此时我想起洱源的一个文友给我讲的一个历史传奇。在南诏时期,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蒙舍诏为吞并其他的五诏,蒙舍诏王皮罗阁企图强占美貌的邓赕诏王妃白洁夫人。于是,小皮在六诏祭主的农历六月二十三当晚,盛情邀请邓赕诏主等五诏诏主,到巍山松明楼赴宴。宴席正红红火火时,松明楼起火了,邓赕诏主在火海中化为灰烬。白洁夫人听闻噩耗后,一腔怒气,带着骑兵,点着火把,星夜直抵松明楼,用双手挖掘丈夫的遗体,十指鲜血淋漓,滴滴答答,血染焦土,她的丈夫没有化为灰烬,一具完整的尸体呈现在美女眼前,死者还戴着铁钏呢,此时,白洁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在后来的日子里,每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也就是白族的火把节,妇女们染上红色的指甲油,以表示对白洁夫人的纪念和崇敬。

白洁夫人的情况是这样,但蒙舍诏王就是不放,紧追不放。爱啊,尽管只是单方面的爱,也要爱到底,追到手。这就像战场上的敌我双方,不抓一个活物简直就不是大王,什么叫王,王者居天下,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是王的,何况是一个小女人。我想,这就是权力的巨大威力。大王发布命令,命令白洁夫人在一个月内与他成亲。

白洁夫人,坚贞不屈,并且充满智慧。她将计就计,说:“夫亡未葬,岂敢轻嫁。”随后,她将丈夫的遗体运回邓赕诏厚葬。忠贞不渝的白洁夫人,拒不从命,不会嫁给皮罗阁,她心中的信念是,一妻不嫁二夫。结果,邓赕诏被围攻,终于弹尽粮绝,白洁夫人于农历七月初一,跳入深深的西湖,随夫而去。顿时,西湖水清澈透亮,碧澄似镜,形成了湖中特产丰富的奇特景象。

后人为纪念白洁夫人的忠贞节操,将白洁夫人敬为自己的本主,并在西湖边修庙祭祀。农历七月初一,邓川坝的居民前往本主庙祭拜诵经,并到西湖边祭海,划船到西湖内高歌白洁夫人的美德,播撒谷物,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七月十五日傍晚,几千盏精致的河灯漂于湖面,祈福四方。

多精彩的历史传奇,让西湖独具一格,精彩纷呈。历史传奇,让我在此回味无穷,让我专注地看着缓缓流淌的西湖水,干净的西湖水在夕阳中,向南边流淌,向洱海流淌。

选自《永平回族研究》2014年第2期


蝴蝶泉印象

   

炎热的夏天,我和朋友从不同的地方来,来到下关,相遇,相约大理蝴蝶泉。清晨,在凉爽的下关风中,我俩到下关北站乘洱源县的班车。到上关村,一下车,向西一看,就看到高大而独具风格的蝴蝶泉大门。

大门前有两排葱茏的柏树,柏树间有一条两车道柏油路,虽然是早上,来往的拉游客的大小汽车、三轮车,却很多。与车道并排的是人行道,大门后是两排长长的茂盛的青竹。向大门上方遥望,是苍山山峰,是蓝天,是白云。我兴奋地拿出照相机,走近大门,精心构图,咔嚓,一张优美的图片定格。

再走近,细看,横匾的三个大字:蝴蝶泉,是郭沫若所题,心生敬仰之情,增添到蝴蝶泉一游不可抑制的情绪。竖幅是: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一个好字,让我俩神往,世界两个字,让朋友脱口而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在灿烂而温暖的阳光中,我俩走进大门,走进蝴蝶泉公园。此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区,我无意间看见这碑铭,感觉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美妙的声音,仿佛美妙的文字,展现在我的眼前:蝴蝶泉,原名无底潭。相传,很久以前,苍山云弄峰下的羊角村中,住着美丽的白族姑娘雯姑;云弄峰上住着勇敢善良的白族年轻猎人霞郎,他俩是一对幸福的恋人。王宫中的王子看上了雯姑,派人将雯姑抢入王宫。一个夜晚,霞郎潜入宫内,救出了雯姑。他俩逃到无底潭边,被追兵围困,霞郎奋起厮杀,终因寡不敌众,只得与雯姑牵着手,双双跳入潭中。官兵退走,鸡鸣天亮,风停雨住,霞光满天。这时,无底潭中飞出一对彩蝶,互相追逐,形影不离。无数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翩翩起舞。白族先民为了纪念霞郎和雯姑,将无底潭改名为蝴蝶泉,并把他们殉情的日子——农历四月十五定为蝴蝶会。千百年来,每到蝴蝶会期,远近的白族青年男女纷纷聚到蝴蝶泉边,弹三弦,唱情歌,跳霸王舞,与美丽的蝴蝶共享爱情和幸福。这古老的传说,让我遐想白族姑娘雯姑内心的美丽,让我想象白族青年霞郎的勇敢与善良,让我羡慕他俩成为一对幸福的恋人。虽短暂,但曾经拥有,更让我敬佩他俩的生死之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震撼心灵的恋情,惊天地,泣鬼神,起死回生,化为一对彩蝶,翩翩古今,起舞天地,使无底潭有了灵气,使泉水动容。

我俩买了两张门票,一张60元,进了门,有3条路选择,一是缆车路,二是金花路,三是阿鹏路。缆车,我俩不坐,他走金花路,充当金花,我走阿鹏路,充当阿鹏,我体验阿鹏找金花的求爱之路,也回味电影《五朵金花》的缕缕情思。我俩走在密不透风的高耸入云的青竹间,走在古老而茂密的树林里,感觉舒畅,感觉这一大片的竹林、树林、奇花异草、如画的光与影,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突然,前面不知从何处飞来两只彩蝶,仿佛是雯姑和霞郎,以无言的舞蹈,欢迎我俩,欢迎你来我往的游客。

彩蝶仿佛顺路向前慢慢飞,好像是我俩的不出钱的向导,把我俩引导到蝴蝶泉。有众多的游客在观赏蝴蝶泉,我站在东边,从不同的角度,不停地拍着向往已久的蝴蝶泉。泉边有大理石护栏,护栏间有用大理石打造的蝴蝶造型,仔细察看,造型像活着的蝴蝶,生动、鲜活。我眼睛一闭,打开想象的大门,就会看到无数只彩蝶在蝴蝶泉上,成双成对地舞蹈,使蝴蝶泉成为谈情说爱的圣地。整个泉池大体成正方形,西面的池壁镶嵌着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老先生于一九六一年秋书写的“蝴蝶泉”石碑,虽然已经书写了五十多年,“蝴蝶泉”三个字仍然不变本色:金黄,并且栩栩如生,像舞动的金黄的彩蝶。面对护栏,我想,护栏意味着尘世间的人应保护好圣洁的泉水,不要把尘世间的灰尘带进一尘不染的蝴蝶泉,因为,这是蝴蝶用美丽、勇敢、善良、幸福、爱情酝酿的,是纯粹的,所以,只许观赏,不能触摸,也只能想象,不能沐浴。我观赏清泉,联想雯姑与霞郎殉情的瞬间,静思默想爱情之蝶的天长地久,这并非自己违心的杜撰,泉边的一棵千年古树就是明证。弯弯曲曲的古树,遮天蔽日的古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古树,仿佛就是彩蝶的化身,像一支动人的情歌,让大理白族人民世世代代传唱,也让世界人民久久传唱:“女:哎……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妆为哪桩//男: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哟/……”

这歌,我小时候就会唱,因为看了无数遍电影《五朵金花》,那时,我不懂其意。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今天到此,看着清又清的蝴蝶泉水,看着碧绿如玉的蝴蝶泉水,看着珍贵无比的蝴蝶泉水,看着源源不断向下流淌的蝴蝶泉水,看着苍山脚下的郭沫若的手迹:泉涌蝶舞,我情不自禁地轻轻唱起了这支歌,越唱越有意思,越唱越有味道,越唱越感觉青春焕发,仿佛十八岁的霞郎,也仿佛变成一只纯情的蝴蝶,在泉涌的世界中,蹁跹起舞。

蹁跹起舞到望海亭。亭子里坐满了游客,老老少少,南腔北调,窃窃私语,兴奋不已。我俩以为是最早登亭的,却姗姗来迟,但心中充满愉悦,因为胸中有泉涌蝶舞。我怀着这样的动感心情,背向苍山云弄峰,面向多彩的东方,瞭望生机勃发的蝴蝶泉公园,瞭望辽阔而苍茫的洱海,整个视野似巨大的画卷,又如气势恢弘的诗篇。画面的色彩,仿佛变幻万千的彩蝶;诗章的韵律,仿佛泉水涌动的歌声,美不胜收!

美,是人们一生一世探索的主题,而蝴蝶之美,让我倾情,让我不断寻觅。于是,我俩寻觅到蝴蝶馆。美丽的蝴蝶一只、两只、三只……在飞,在舞,我的心也随着起舞,并连连惊叹,自言自语,轻盈飞舞的蝴蝶,太美了!在大自然中堪称第一,在万紫千红的花朵天地间也堪称第一。

蝴蝶之美,不仅表现在它们是大自然的舞姬、会飞的花朵、人类的“舞星”,而且表现在五彩斑斓上。

我俩怀着喜悦心情,来到情人湖,情人湖仿佛就是第二个蝴蝶泉。湖比泉大,泉比湖小,湖是泉流动而扩大的倩影,泉是湖的生命之源,没有泉,就没有湖;情人,在这里,非常神圣,非常纯洁,非常高尚,非常美丽;情人,在这里,其实,所指的是雯姑与霞郎,他俩为了一个情字,敢于殉情,让我佩服不已,也使络绎不绝的游客沿湖边“垂钓”情海深处的情丝。我想,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为了一个灵魂憧憬的真善美的情字,而敢于以身殉情的,而又始终不后悔的,有多少?奔五的我,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说。而我经常听说的是,甲一说情人,乙就笑得不得了,为何发笑?因为,在乙心中,情人是西方的东西,是西方的所谓浪漫,人人唾弃的浪漫,是男女异性不正当的关系,这天大的误解,让我深深不解!我认为,情人,就是有情的人,如果心中无情,简直就不是人。我们知道一个道理,草木有情,何况是人。正因情人是我们神往的,所以,在苍山云弄峰下的无底潭诞生了雯姑与霞郎生死之恋的传说,也就诞生了神奇美丽的蝴蝶泉。蝴蝶泉,泉水不息涌流,由此,蝴蝶由少变多,产于大理著名蝴蝶泉的就有一百多种,每一种又有多少只,数不清楚,情人湖周围的花间,树丛,都有蝴蝶在飞舞,我目不暇接,仿佛处在蝴蝶的世界中。湖里的红鱼游来游去,宛如一串串彩蝶的倒影;湖里戏水的一对鸳鸯,优哉游哉,闲情逸致,情深意重,缠缠绵绵,远视,好像两只蝴蝶。

我俩依依不舍地离开情人湖,走到蝴蝶大世界。我看了蝴蝶羽化过程的生动展示,看了蝴蝶大世界的花草树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只大彩蝶展翅贪婪地恋花,如同第一次情人的相拥热吻!也许它对盛开的花朵,十分痴迷,但贪婪的模样,很好看。于是,我就贪婪地看它恋花,它贪婪到无视我的存在,此时,正是拍照的绝佳时机,我迅速拍照,获得了一张最美的照片,以此作为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瞬间。这瞬间,我命名为蝶恋花。后来,我想,蝶恋花无视我的存在,一是配合我摄影,把最美丽的姿态,最美丽变换的色彩,在透明的阳光中,展示给我这个从远方来的游客;二是不怕我,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它,游客不会伤害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东西仿佛蝴蝶馆,那些珍贵的蝴蝶标本复活的精魂!它相信络绎不绝的游客,不会伤害蝴蝶的理由是,美丽需要呵护,蝴蝶需要爱护,只有蝴蝶,才有美丽,要美丽,必有蝴蝶。我作为游客,在蝴蝶大世界中,游来游去,不仅看到了蝴蝶羽化、生存、翩跹起舞五彩缤纷的环境,而且在心中生发了一个理念:生命是平等的,爱心是共同的,心情是愉快的。

我俩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出蝴蝶大世界。朋友突然兴高采烈,你看,我胸前有一只大蝴蝶,我走近细看,真的有一只蝴蝶,像一片枯叶,仿佛是从高大的树上飘落下来的,不动,处于静止状态,我调整好相机,对准它,准备拍照,等到它展翅,它就是不展,仿佛做舞星之梦。朋友轻轻用手指触它的翅,一下,它不展,就像装睡着的孩子,第二下,它展了,我咔嚓一声,心满意足的摄影作品形成。一会儿,它起飞,飞到朋友的额上,还是像一片枯叶,静止不动,朋友用手指触它一下,它不离开,再触,它还是不离开,我笑个不停,因为,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蝶恋人的情景。朋友走,它也走,朋友和我走到大门口,它忽然飞走了,向蝴蝶泉公园深处飞去。这样的奇景,我感到惊奇,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的蝴蝶。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并对朋友说,这只蝴蝶,留恋你,也留恋我,把我俩看成两只可爱的蝴蝶了,因为可爱,所以不让我俩走,走出美丽的蝴蝶大世界,它想与呵护它们美丽的人天长地久,想与对小小生命有爱心的人类长相守,这感天动地的场面,这久久不舍的恋情,催人泪下,肝肠寸断,直教人以死相许。

虽然,与大理的蝴蝶泉只是一朝相遇,一次相约,短暂的相识,我却印象深刻,将铭刻一生,记忆一世。深感自己的生命完全沉浸在奔涌的泉水中,也深感与蝴蝶是莫名的一见钟情,情深似海的,像情人湖,情人与湖始终相伴而行,也像蝴蝶泉,蝴蝶与泉千年相依,万年如歌……思着,想着,高兴地说着,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与另外一只蝴蝶展翅而飞!

选自《文学月刊》2012年9月总第58期


洱海之恋


我从远方来,从炎炎夏日中来,来到洱海之畔,来到彩色音乐喷泉之“巅”,仿佛前世未了的千年之约。

当黄昏降临,当四面八方的游客姗姗而来,当凉爽的海风吹起,音乐仿佛海潮般奏响,喷泉随乐而喷,喷出让人无法想象的神奇之美!

那巨大的喷泉,宛如交错的薄如蝉翼的透明高脚酒杯,盛满清纯的美酒,随风飘荡,幻化为一缕缕醉人的仙乐,仿佛从洱海里缥缈而来,瞬间,把众多的散客吸引到距喷泉几米前,观光游客沿着铁链护栏伫立。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人、像我一样的中年人,都把眼光投向洱海,投向前方,投向精彩上演的喷泉。我迅速挤入人群,手拿相机,聚焦音乐喷泉,快乐拍照……

拍照,一般的喷泉我拍过,不难,因为喷泉流速快慢固定,高矮固定,背景灯光闪烁固定,而今晚的洱海音乐喷泉非同一般,像一群从洱海里冒出的仙女,着装华丽,色彩缤纷,与晚霞同辉,在天籁之乐伴奏中,翩翩起舞,美不胜收……所以,我只能怀着波澜起伏的心情,快速拍照,快速捕捉每一个精彩节目。但是,精彩节目变幻无穷,速度太快,来不及思考,也来不及回味,我只好抓住一个镜头就算一个镜头,回家后,慢慢思考,深深回味。精彩上演的节目,让人目不暇接,震撼灵魂,如同身处人间天上,尽情享受神奇美丽的视觉盛宴。

在享受盛宴中,我深感,虽然有动听的音乐,我却顾此失彼,只顾全身心地拍照,双眼只能寻觅我自认为的最美。

音乐喷泉仿佛人间天上的大舞台,背景是一排闪耀的灯光,是深邃而宽广的洱海,是华灯初上的连绵彼岸,是若明若暗的诗意天空。动感的白色喷泉,像高低等距的风帆,进入我的视野,仿佛一艘艘气势恢弘向前奋进的帆船,从而形成“百舸争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美画面,令人鼓舞,有一位少女激动得伸出手臂,直指云帆。

蓝色的喷泉,接着上演。有两个画面,第一个画面,仿佛一群洱海女神,携蓝色绸缎随风而舞,踏乐而欢,让每一个观众的心灵,随之舞动,随之动容;第二个画面,由高低的一股股蓝色喷泉,构成一幅巨大的蓝色扇形,像蓝色之月,从海中升腾,不仅使我领悟洱海月的艺术之美,也让我联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个蓝色画面,构成了美丽的蓝色世界。

粉红色的喷泉,独具风骚。喷泉世界两边的景观,仿佛春天的桃花林,粉红色的桃花千姿百态,中间有两座粉红色的“岛屿”。桃花林与“岛屿”间的海面,仿佛千艘龙舟,竞渡,欢度海的佳节。我,沉浸在粉红色的洱海之恋……

选自《大理》2012年秋之卷



诺邓,让心铭记


我爬上山坡,喜看对面山坡真真切切的古村落诺邓。

灿烂阳光中的诺邓,与蓝天白云相连的诺邓,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风貌。我的视线从山脚移向山顶,仿佛绘制了一幅绝美的画:树中有房,房中有树。画中的树,密密麻麻,高高低低。密至无法屈指可数,低至比墙角还低,高至蓝田白云;画中的房,依山构建,形式多变,一时无法提炼成一句精美的话。房,并非整齐划一的红墙青砖白瓦,而是没有粉刷的土墙加上老得乌黑的瓦,没有统一的方向,而是随性而为,主人家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我走到千年盐井遗址,两口盐井像井字,并用井字木架保护,我想当场鉴定,走到井边,匍匐,伸手,蘸一下井水,用舌一舔,太咸。这一品尝,品出了盐井的悠久历史。身边的碑文告诉我,这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井深21米,不可想象,古人用吊的办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火炉煮盐。尝了盐,进村。

村道并非柏油路或水泥路或平整的弹石路,也不是土路,而是坑坑洼洼高高低低的石头路,狭窄的路两边是沿路砌的高高石墙,墙上有绿色蔓藤、小草、大树,还有仙人掌,一看,便有清凉而清幽的感觉,但,不能心无旁骛地欣赏,而要一边蹬阶,一边看前面的路,看一步走一步,脚踏实地,否则,会跌倒或马失前蹄或崴着脚,所以,走这样的古路,不能心急,心急也白急。所以,欣赏这千年古道,要慢慢来,慢慢咀嚼,慢慢消化,才能化出真味来。

路,既陡又多,千条万条,短巷长巷,曲径通幽。抬头看见的是层层叠叠首尾相连的房子,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阶相连,往往是前一家的后门与后一家的大院相通,千年相通,我明白一个道理,通则和,和才通。院落有三坊一照壁,有四合五天井,有五滴水四合院,有一颗印四合院……风格各异。我无法辨明方向,只好乱走,不知何时,走到了提举司衙门旧址,因为石墙上的碑文提醒我。“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云南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化家族私宅,族人将原提举司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司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我读后十分敬佩!远离城市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古村落,竟然成为一个“藏龙卧虎”之地。我怀着敬佩之情,看了清代乾隆年间进士黄绍魁旧居一幅图:“黄榜题名荣归故里”,看了“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看了木雕图案,看了珍品,让我为之倾倒,赞叹不已。赞叹之声正萦绕心间,又看见了粗糙的黄色墙壁上嵌着一块文化旅游招牌:“诺邓白族千年村黄遐唱家庭生态博物馆。”朝前一看,看见大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门前墙壁里做了一个独特的前言。前言是几块小长木条做的,并非是金字,而是规规矩矩的毛笔字。“我家是白族民间工艺美术世家,擅长纸扎、木雕和泥塑艺术,到我祖父黄遐昌时,将祖传技艺发扬光大,成为云龙五井的民间艺术家……”进去一看,果真如此。在一个60岁左右的农民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讲解下,我参观了三个展室,浏览了古老的书房,书房有他祖辈读过的书籍如《大学集注》、《千家诗经》;浏览了雕版,民居装饰绘画遗存作品;浏览了制盐的大锅、大木桶、精致小秤……我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因为要回永平,只好返回,按规定,我拿给他5元钱的参观费,便依依不舍地匆匆离开。

走到了村脚,走到了古桥,看见一群晚归的吃饱了的黑山羊,在千年盐井边,正津津有味地舔着井字的木架……

选自《云龙文化》2013年第1期


美丽的乡愁


席慕蓉的《乡愁》,让我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在心中经常朗诵,“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朗诵,让我挥泪,因为,这美丽的乡愁,使我想起我的美丽乡愁。我在城市读书,教书,生活,写作,已经30年,也就是说,我离开我的乡村故土已经30年。30年,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让生活美丽,让人生幸福;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的生活锦上添花。然而,30年前,我故乡的点点滴滴,仿佛一支动人的歌曲,总是在灵魂孤独的时候响起。

因为,身在城市,只有书作伴,只有电视作伴,只有电脑作伴,只有文字作伴,因为,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城市化了,越来越世俗化了,越来越等级化了,所以,不得不想起我30年前的种种美丽。想起我读小学时的情景,特别是隆冬时节,我和同学一样,早上,提着母亲给我点燃的小火笼,上学,读书;想起我读初中时的情景,我和同学一样,早上上课,下午勤工俭学,到村外学校样板田里种洋芋,到几公里外推砖挑瓦建学校……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让我怀念,怀念同学间淳朴的情感,怀念如土般的乡音。

从遥远的土地上响起的歌曲,宛如一支清远的笛,越远,越清纯,越动容;也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徐徐铺展在我的眼前,形象、生动,令人感慨万分,遐思无边。这美丽的画面,就是我灵魂故乡的画面。30年前的故乡画面,“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也许,这就是时光的魅力所致。

那时,我和小伙伴提着小竹笼,去稻田沟里捉泥鳅,捉到的泥鳅或多或少或没有,都高兴,因为,故乡的田野就是我童年的精神乐园;那时,我和小伙伴,跑到大河里游泳,像鱼一样快乐,一游就是一天。一天,一月,一年,清澈见底的大河便在心间流淌,铭记,仿佛胎记,时间越长,记忆越深刻;那时,我和大人一样,早出晚归挣工分,挖田,锄土,挑秧,撒秧,打谷子,绑稻草。晚上,我和小朋友借着朦胧的月光,在生产队的仓房的稻草堆里,男男女女,她跑我追,我跑她追,他躲我找,我躲他找,做游戏,打游击战,天真,快乐;那时,我去山上放牛,有生产队的牛,也有自家的牛,公私合营。放牛,一点都不累,把牛追入青山绿草之中,我和放牛人在山脚,吹牛,玩跳棋……

那时,浓墨重彩的乡村画面,仿佛雾里的花,花中的雾,一挥手,就别离。一别离,就30年,却成为我灵魂中的永恒乡愁。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虽离别,不思量,却难忘。现在,我每次回故乡,一路上看见城乡建设一体化的美景,我的目光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穿透钢筋水泥,去追寻30年前的一件件往事,让我情不自禁地回味,像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看无数遍,总看不够。

为什么会有这样浓烈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情真意切的情感?我想,一个人的一生,无论你走得多远,活得多么精彩纷呈,或活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或他乡是故乡,但在你的灵魂深处,总有你出发时的生命原点,让你时时回望;总有你远行时的生命摇篮,让你永生难忘……这原点,这摇篮,将使你的灵魂回归,将在时光的深处向你深情地呼唤;这原点,这摇篮,仿佛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树再大,树再高,永不会老,如同一首经典的民歌,让灵魂时时唱响美丽的乡愁。

选自《大理周刊》2012年5月10日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