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故乡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的故乡既是我出生的乡下,也是我从小读书的县城,它是被一条几十里的山路连接起来的。这条山路,刻着我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喜欢说自己是在乡下出生的,其实那里并不是一个边远的村寨。说“乡下”,是因为在我孩提时的记忆里,因为交通不便,相对县城而言感到边远。于我而言,这样说更有一种亲切感。我出生在贵州织金县的以那镇上,那时叫以那架区。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从小就跟母亲和奶奶住在一起。我外婆家是在织金县城,父亲也是在县城工作。我童年的时光大部分是那里度过的,因为到了读书的年龄,我就到城里进小学直到如今。少年时我常到乡下的家度过假期,特别是过年。那时候从以那到城里,还真的就像是“进城”,要去一趟可真不容易!最早的时候有一条马路,可是没有班车,后来有了班车每天才往返一趟。要从茶店、八步颠簸绕行一百余里路。坐车的人很多,早早就到街上等候、翘首以盼。班车到中午时才来,可车还没停稳大家就蜂拥而至,售票员简直躲闪不及。车票是1.4元,能买到票坐车的人很少,每次都有十来张票给讲关系的留着,车子不大也不能超载。人们要进城或下乡很多时候都是走路。我从小往返于外婆或奶奶家,也记不清有多少个来回了,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六七十里的山路沿途的地名和景物:那些乘凉歇气的垭口、那处泉水汩汩的凉水井、寨子里那棵粗大的桂花树、那些常在路上遇到的熟人。翻山越岭、爬坡下坎也得差不多一天时间。
我跟父亲一起走的次数最多。从城里去老家时,中途走到板桥公社时,我们都爱在桥边的一户姓陈的人家歇脚吃饭。那户人家卖有挂面、豆腐和糍粑,也给过往的路人提供煮面食、喝茶水的方便。父亲最爱吃的菜,是把他在路边的土里或偏坡上扯的野苦蒜、跟新辣椒、豆豉颗一起烩白豆腐。父亲的胃口一向很好,走得也累,一连要吃几碗饭。他啧啧称道说,就是吃龙肉也没有这样香!好似享用了世上最美的佳肴。那是一个物质贫乏,以票证限量购物的年代,父亲对生活的奢求,也不过如此。吃完饭歇了一会,我们又上路,开始爬寒坡岭了。走这条路要翻过好几道大的山梁,其中最高的是寒坡岭。待我们提着口袋在烈日底下喘着气,慢慢地爬到坡顶时,父亲的背心已湿了一片。我听街坊长辈说过,我爷爷之前娶过两个奶奶,都先后病逝了,也没有留下一男半女,才又娶了我奶奶。我奶奶生了三个子女,父亲是独子,在家从小被大人宠着,有些娇生惯养。可我看到父亲爬坡时那坚毅的神情,总不太相信他们说的这些话。我和父亲坐在寒坡岭垭口的一棵大树下,远望着夕阳下起伏的群山和层层的梯田,让山风微微的吹拂着,凉快极了!在那里我们坐的时间总要长些。那个垭口,我记得最清。后来,当我读到吴勇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水西悲歌》里,吴三桂迎娶俄妮诺黛的队伍在寒坡岭被打劫的情节时,就会想起我跟已经去世的父亲在那里乘凉的情景。
记得我和弟弟跟奶奶一起从城里回家的那次,走得很慢。奶奶的身体不好,还带着病。她来城里进些小百货逢赶场天摆摊卖。可回去的时候没有车,又要赶回去第二天摆摊卖东西,就只好走路了。那天清早我们吃好饭,带上糍粑和婆婆拿的饼干就上路了。奶奶咳嗽得厉害,我们只好边歇边走,走走停停。一路上奶奶给我们说些以前的事儿。奶奶告诉我,我是在街上遭了一场大火的那年的第二年出世的。那场火好大哦!全街上下的木房都被烧得干干净净,三天以后地上都还是烫的。她说那火势是如何的迅猛、蔓延、惨烈。白天到处是炙烤的热浪、飞扬的灰烬、哭喊和叫骂的声音,夜晚的天被火光照得通红。我亲眼看到后来街上又遭过两次火,竟使得人们都谈火色变,于是就凑钱请端公道士设坛念经作法“扫火星”。我母亲就跟我说起过,她是在临时筑起来的土墙房里坐的月子,下雨的时候就撑着伞,因为潮湿,竟至落下了“风瘫”的病,脚走不了路。我外婆听后,就把她接到城里去医治了很长时间,到底把瘫病给治好了。
有关我乡下的奶奶跟城里的外婆结为亲家的事情,是姑妈跟我说的,我父亲考到县城里读初中,是寄住在我外婆家开的客栈里。婆婆看他是个读书人,人本份,小伙子也长得好,就应允了这门亲事。那时的城乡差别很大,奶奶家以前虽是有些田土,但土地改革后就也不再是殷实人家。爷爷去世后,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根本拿不出钱迎娶我母亲,幸得我舅爷资助,加之我外婆虽是县城里的大户人家,却也没有嫌贫爱富。街上的人都交口称道,说我奶奶在城里结了一门好亲,着实很羡慕!在路上,奶奶说,当年我母亲出阁的时候坐的是八抬大轿,走的就是这条山路。接回去治病时也是坐着轿子从这条路进城的。我的母亲一生辛劳,面对生活的重压,她备尝了各种艰难与辛酸。走下花轿自己当家立业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能耐,令乡亲们交口称道。记得,我也跟母亲一起背着米粉,走过这条山路。奶奶对我们说,娃娃,你们的命贵着呢!要好好读书,以后才会有出息!我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还好,那天没有下雨,走到天刷黑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家。我奶奶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她是在县城里治病时在医院去世的。我爷爷的坟是在以那乡下,奶奶生前也说过想落叶归根的意思,可是那时公路不畅通,车也很难找。对于我们来说,要把奶奶送回老家安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亲只好在城外买了块坟地,安葬了奶奶。
以前,老家的人进县城都得走这条山路,他们走的也很艰苦,可从这条路走出去的老家人,历来在外面出人头地的人却不少。无论从政、经商、为文,有作为的大有人在,他们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才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在我稚嫩的眼光里,老家的人生活是苦涩的,也是坚韧的。那里有一首民谣:“以那架,摇车坝;两头高,中间凹,摇到三十夜打光胯。”这是他们对现实无奈的自嘲,也表现出一种诙谐与达观的态度。在那些清贫而酸涩的日子里,为了生存,为了温饱,他们在自己家里或简易的作坊里,用当地出产的粮食和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熬更守夜、起早贪黑地煮酒、熬糖、磨豆腐、打黄耙;他们挖煤、拉车、赶马;栽秧、割谷、犁牛、打耙;他们用大米、包谷的酒糟和豆渣来喂猪、养鸡、养鸭。他们忙家里的、忙地里的、忙外面的,回到家里,他们用袖口揩着额头的汗珠,用木瓢从砂缸里舀水咕咕地喝下,然后端起土碗,大口地吃着包谷饭、老酸汤。看着地里的苗转青、圈里的猪长膘、窝里的鸡下蛋,心里感到很是惬意。不过他们并不满足在自家门前显能或只做当地人的生意,不满足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只赚取着微薄的利润,而是要把自己的东西推销出去,卖给城里的人。于是,他们背着夹箩,走在这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城里的人喜欢他们用晚米烤的酒,喜欢他们做的核桃糖和用糯米和黄豆做的麻子黄耙,他们做的豆腐干比别处的好,鲜嫩好吃,买的人多,价格自然也要卖得高一些。
走在这条山路上的多是老家的青壮年汉子,还有年轻的姑娘和妇女。老家的年轻女子身段高挑、眼睛明亮、瓜子脸、长长的发辫披到后背、笑起来很温和,露出白白的牙齿,说话的声音很清脆。她们在街上的摊桌前站成了亮丽的风景。不过这种天生的优势好像坡地上的野菊花,只在层层叠叠的山峦间恣意地开放。上苍并没有因此给她们带来格外的福份。她们仍然跟男子一样的下力气、做粗活。她们也同样的背着沉重的夹箩赶乡场、跳花坡、串寨子,走在这条山路上。她们把东西卖到城里,又从城里买回些紧缺的物品,比如香烟、电池、肥皂……从中赚点差价。她们风里来雨里往地走在这条山路上,跟男子一样有揣着血汗钱的快意,也有躲避工商人员阻截的张皇。计划经济时期,在很长的时间里,做生意被视为“投机倒把”、连在家门口发豆芽、烙臭豆腐也得躲躲藏藏。这样进城来回的买卖,自然被视为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是“资本主义尾巴”,抓住一律没收,也没谁敢去说情。好在她们机智敏捷,总结了一些对付的办法,虽然多绕些路,多等些时间,大都没有“中招”,能保住夹箩里“经商”的本钱,也有了生活的希望。但也时常有人不小心被抓住,苦苦哀求没有用,只有面对大山一脸的茫然。老家的人就是这样,在清苦的日子里凭着这样的坚韧走出家门,爬坡下坎、翻山越岭、走过九弯十八拐,要见识外面新奇的世界,并闯荡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如今,昔日被“地无三里平”调侃的贵州,交通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世人刮目。其高桥飞架、穿洞越涧的高速公路已经县县贯通。我们通往邻县和外地已开通了铁路和数条高速公路。老家的那条山路,已经被宽阔的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所替代。外面的世界对老家人而言,已不再遥远。老家的人日子也今非昔比,过得有滋有味,那些苦涩与辛酸已经成为了过去。
每年清明前后,我们的家人都要从县城去老家上坟。那里,还长眠着我的爷爷、祖辈、亲友;长眠着面容慈祥,悉心关照过我的“老祖祖”,她是我奶奶的母亲,裹着小脚,也许一生都没有走出过那条山路!恍若梦里,我自己开车上高速公路,不过半小时就到了以那镇上,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当我透过车窗,看到两旁熟悉的山峦,看到那条走了几辈人、已经长满了荒草的山路,脑海里总会不断地闪现出那些关于老家的模糊的影像。
山路,我记忆里的这条老家的山路,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份情感的珍藏!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