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北流河,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浔江段的一条重要支流,又叫剑江、绣江、绣水,它发源于云开大山南部广西北流县平政镇上梯村与沙垌乡交界处的双孖峰南麓,全长259公里,其中藤县境内长82.5公里,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一段。《永乐大典》2343卷《藤城记》中载“广右之地,西接八番,南连交趾,惟藤最为冲要”,北流河作为当时重要的岭南水道要塞,在沟通南北交往和中国通向海外当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历朝的文武官员、流寓雅士、云游高僧、赶考才子等出入剑江绣水,或过往休整、或游历山水,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共同渲染和积淀了古藤州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张力。
一
绣江,是一条激荡着飞扬文彩、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河流。
绣江在历史的岁月里不息地流淌,随着浆声氤氲、绰绰帆影,它见证了自唐宋以来多少文人雅士的流寓客往,诗唱酬和: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苏辙在遇贬途中兄弟相会于绣江河口的得月楼,“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则将一缕清魂永远地留在了光华亭中,以至于黄庭坚不胜感慨万千,留下了“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味,西风吹泪古藤州。”的千古绝唱;而李白、宋之问、解缙等诗仙名士在这里驻足休整、流连山水,他们所到之处留下大量的诗词佳句,使剑江绣水的浪花在书墨里留香。
唐朝时,李白、宋之问都曾踯躅绣水。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土,官至翰林供俸,长诗词、工书法,著有《李太白诗文集》、《上阳台诗》、《游泰山诗》等著作,是比较早地游历藤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李白因谗言被逐出长安后,757年再因“永王之祸”流放夜郎,在去往夜郎途中,他假道藤州,寓于浔江赤水峡之广惠寺,并在寺旁一处树木幽深、高大奇崛的岩石上读书,此岩被后人尊称为“李白岩”,并被载入《藤县志》中。李白在假道藤州期间写下了隽永的《紫藤树》一诗: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高歌鸟,香风留美人。
宋之问(656—712),名少莲,字延清,唐代汾州人,曾任越州长史,后流放钦州。其诗作声律调谐、属对工整,在历史上对诗歌形式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宋之问在流放途中经过藤州时曾客寓多日,对藤州及绣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大加赞赏,留有《登藤州》一诗为证:
朝夕苦遄征,孤魂常自惊。
泛舟依岛泊,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依拂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壁画难成。
露挹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踏险绿中行。
恋结芝兰砌,悲缠松柏茔。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
魑魅天边国,穷愁海外情。
劳歌意无限,冷月为谁鸣。
到了明朝,大学士解缙更是从藤州驿过金鸡驿经双竞驿达窦家驿溯绣江一路直上。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缙绅,号春雨,翰林大学士,出生于江西吉水,曾主持编纂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他才气横溢,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现留存于世的诗歌有五百多首。解缙因反对明成祖征安南的决定于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被冠以“廷试阅卷不公”的罪名“谪广西布政司参议”,后被再被贬为交趾右参议。解缙在广西期间逗留了二年多时间,他从全州、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苍梧、藤县、北流、南宁、柳州、宁明、龙州等地一路游山吊古、讲学论文、交友赋诗,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解缙在广西虽然到过很多的地方,但留居比较长的地方只有两处,其中的一处便是古藤州绣江河口的水月岩,他在这里一共住了十多天,天天与当时藤州的举人傅惟宗交友赋诗,并一同从藤州驿乘船畅游绣江,留下了大量的诗章,仅载入《藤县志》的诗作便有五首之多,是历代流寓藤州的文人雅士中留下华章最多的一位,尤以《藤州即事》一诗最为奇妙:
绣水东来合郁江,古藤城郭镇南邦。
山云桥渡飞虹并,江月楼空乳燕双。
晴日莺花红锦帐,春风烟柳碧油幢。
吹萧唤起蛟龙舞,金鸭香焚列玉缸。
这是解缙一首颇为得意的诗作,后来他将这首诗以书法形式写成草书自书诗卷,赠给他的侄子解祯期。在书法卷 末,解缙还题写了以下跋识;“此余近日所作数诗,皆率尔而成,今又率尔书之。虽然,未尝敢弃古自为也。中间复笔、覆笔、返笔之妙,付有识者自辨之。永乐庚寅五月二十三夜,京城寓舍书与祯期。缙绅识。”此草书自书诗卷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中。
此外,解缙还写下了《藤江》:
“三月藤江听子规,烟花细雨湿征衣。
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家上冢归。”
《金鸡驿》:
“金鸡驿前津吏迎,金鸡岩下江水声。
金鸡飞上九天去,惟有空岩依旧名。”
《双竞驿》:
“双竞驿前双小洲,年年于此竞龙舟。
翻思夺锦青天上,河汉江声共北流。”
《窦家寨》:
“窦家寨前朝雨晴,思罗江内水初生。
杨梅果熟春将幕,豆蔻花开鸠乱鸣。”
等诗作。李白、宋之问、解缙以及东坡先生等名流大家的诗篇,赞美了藤州的山水风光、地方史迹和人文风俗,他们把藤州的风物定格在历史的长廊里,润泽着藤州的岁月,丰厚了藤州的历史,煽动着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藤州不竭的向往,也伴随着绣江水叮咚的流淌日夜地传唱在藤州的大地上。
二
绣江,是一条为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对外交流作出过重要历史贡献的河流。
据《藤县志》记载,藤县秦以前属百越地,晋穆帝升平四年(360年),龙骧将军陈隐率军驻师绣江边的龙骧山(现县城往绣江方向约0.5公里处),筹建永平郡,郡治所即在现藤州镇,领安沂、叔安、丰城、苏平、夫宁、武林、熙平7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岭南王仲宣聚众作乱,为冼夫人所败,隋文帝令斐矩巡抚诸州,首领李光率众归隋,服从朝廷节管;唐武德五年(622年),桂州总管李靖南巡藤州,所到之处访贫问苦、体恤百姓、惠政善民,为民众所称颂,后人在东山建李卫公祠作纪念,并将李靖的《上西岳书》刻于东山的大石上,俗称为“国公碑”。藤州就是这样在历史上自始至终坚定地维护着祖国疆域的完整和统一。
而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大军从京师过湘江沿绣江往合浦平定交趾征侧、征贰的叛乱,更是绣江和藤州在历史的长河里浓妆重彩的一笔。
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人,东汉初期著名将领,后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以“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豪迈气慨深得后人敬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设立了交州,辖交趾(越南河内附近)、九真(越南清化附近)、日南(越南广治附近)、南海、苍梧、玉林、合浦七郡,由于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地沿边远、交通不便,再加上民众文化较低,虽然汉朝在当地设立了郡县,但基层政权大部分仍掌握在雒王、雒侯、雒将手里,故还称为雒越。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雒将嫁给了雒越贵族诗索为妻的女儿征侧因为违反了朝廷的法制而受到了交趾太守苏定的惩罚,征侧心有不甘便与诗索起来反汉,苏定杀掉了诗索后,征侧、征贰遂起兵反叛朝廷,并迅速占据了交趾、九真的大部分地方,由于朝廷驻守兵力所限,交州各郡郡守纷纷内避,岭南60余城尽被占领。征侧自立为王,封待贰为大将军公开与东汉朝廷决裂。为了平定征侧、征贰的叛乱,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刘隆为副将,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大小楼船两千多艘、将土两万多人从京师出发,沿绣江出合浦南击交趾平叛。马援率军长驱直入千余里,于建武十八年(42年)春攻破叛军,在禁溪一带大败征侧、征贰,并于第二年正月诛杀了征侧、侧贰,一举平定了叛乱。之后,马援又组织当地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开渠引水,灌溉田地,恢复发展生产。与此同时马援还及时修正雒越地方律法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律法以便约束。从此以后,当地始终奉行马援所申的朝廷律法,从而加强了汉朝的统治,维护了疆域的稳定。马援在进军交趾行军到绣江的窦家驿时正好遇到大风,于是便屯军窦家,在此操练旬月。据说,当时绣江风高浪急,昼夜不停,有一天马援正好捧着一本《道德经》在江边上吟读,不料一阵风吹来竟将《道德经》吹到了江中,而江水恰巧此时便风平浪静了起来,温顺得如绵羊一般,马援大呼一声“天佑我也!”大军因此浩浩荡荡继续向前开拔。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的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同时也将中原的文明带进了岭南地区,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他的光辉史绩永载史册,也被岭南人民世代牢记,随着马援大军所到之处,各地均建有伏波庙世代祀敬,古藤州的赤水、县城东门外历史上都曾建有伏波庙。
如果说马援沿着绣江去南击交趾是天降大任的话,那么鉴真东渡与绣江结下的不解之缘,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本姓淳于,广陵江阳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师祖,曾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天宝元年(742年),他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由于东海风高浪急,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五次渡海都没有成功。天宝七年(748年),在第五次东渡日本时,鉴真的船队被台风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于是他率领渡海的众僧经雷州、容州到达藤州,在藤州的通善寺讲经旬月,休整后从梧州、肇庆返回扬州。经过一番准备,鉴真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第六次东渡日本并终于取得成功。在第六次东渡时,藤州通善寺的智首等三人也随鉴真东渡到了日本。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763年圆寂,享年76岁。鉴真十二年间六次不屈不挠地东渡日本,弘扬了汉语佛教的传播,为促进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
绣江,是一条见证着古藤州钟灵毓秀、俊彦贤良历史的河流。
绣江两岸峰峦叠翠,奇峰秀丽,两岸的风光如诗似画。明朝时左布政黄镐曾留有诗作《藤县即事》:“藤江行数日,隔水隐人烟。两岸山如削,中流急似弦。鸟鸣深树里,舡系急滩边。遥望容州地,凄其思怆然。”描摹了当时绣江绝妙的秀丽景色。
正因为绣江地势的水道冲要,历朝的官府在藤州的绣江段设置了藤州、金鸡、双竞、窦家等多处驿站。
金鸡驿,地处在绣江、黄华河、义昌河的三江交汇口,是由藤州通往容州的一个重要的官家驿站,因古时过往的船只常常能听到江边的一块岩石上声似金鸡的鸣叫而得名。而我们的绣江之行就从古时的金鸡驿的金鸡岩乘船出发,只见江水清清,晴空凝碧,金鸡岩静静地卧在绣江边上,在默默无言中仿佛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帆船川流不息的景像,使我不禁想起了刘崧《憩金鸡驿亭》“绿云上驿亭,春色正冥冥。千树棠梨白,满山蕉叶青。碧潭开匣镜,秀壁拥帷屏。尚说容州远,舟行未可停。”的诗句。过了金鸡岩不久,便见江边一峰耸立,一座俏丽挺拨的山峰迎面而来,这便是传说中明朝年间藤州贤人霍荣合葬双亲的地方。霍荣,藤县西隅厢人,明正德二年(1506年)丁卯科举人,曾任广东肇庆府阳江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洁,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相传霍荣还是当时藤州有名的孝子,所以明、清年间,藤州大地上流传着许多称颂霍荣孝道的诗句,而以明朝徐瑞的《过霍荣祖墓》“金鸡一跃绕金城,城下潆回绣水清。千古茔封知霍氏,阴松满地白云生。”流传最广。无独有偶,在藤州驿绣江河口傍也有一座恢宏的古墓,为宋代“三元及第”状元冯京的父亲冯式之墓。冯京(1021—1094年),出生于宜山龙水,15岁时随父母迁居藤县,后又落籍鄂州,是古代13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之一。冯京的祖墓坐落在当地俗称“冯京山”的一块风水宝地,墓地中建有纪念冯京“三元及第”的“三元亭”,匾额由原中华民国广西省主席黄旭初题写,由冯璜题写亭记,亭柱上分别还有新桂系领袖李宗仁写的“梓乡亦有三元,世泽榕门同景仰;云树犹留杯土,家声倜彩有光辉。”和白崇禧写的“云路扶摇,玉笋班行列第一;天衢声价,彤墀爵秩历朝三。”的对联,匾联的字里行间尽显了对冯京才华横溢的赞美与景仰。
黄华河,是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因古时两岸缀满黄色的菊花而得名,发源于广东的信宜市。船至光华村口,只见水分两路,一路从光华村头由双竞驿而来,另一路由岑溪市三堡镇的河六村流至藤县的同安村经光华村汇入绣江。黄华河两岸奇峰耸立,松林苍翠,尤其是到了同安村和河六村交界的地方,风光瑰丽,其中的五座山峰如刀削一般,伟岸而奇崛,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秀子峰。秀子峰有着美丽的神奇传说,相传古藤州时有5位才子聪明贤秀,好学上进,同时登科及第高中皇榜,他们相约着同一天赴京上任,当他们沿着绣江行船到同安村与河六村交汇处时,突然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风雨交加,绣江河水暴涨不退,五才子连忙停船靠岸,他们登上岸边的高峰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群峰起伏,犹如万马奔腾,山下村落错落有致,仿佛人间仙境一般,五才子认为这是上苍的旨意,更感触于家乡的秀美,遂放弃了上京赴任的念想而一同留下来服务乡梓。他们在治理藤州期间清正廉洁,威制豪强,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惠泽百姓,颇有政声,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为了世代记念五位才子的功绩,当地的人们便把由五座山峰连成的巍峨山体叫做秀子峰,其中最高耸挺拔的一座叫做秀子顶,这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真也罢、假也好,但这却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古藤州人们一种高尚的价值取向和对美好愿望的向往。
顺着绣江而上,过了双竞驿在与容州交界处有个窦家驿,这里有一座雄浑壮重而又兼容并蓄的表华大山,它静静地驻守在绣江的中段,在历史的烟雨中以神奇的丹山、清幽的峡谷、飞溅的瀑布、华美的村落沁透着让人窒息般的宁静与美丽,这山便是象棋镇的石表山。石表石是一座历史的名山,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率军从绣江过合浦去平定交趾之乱时曾经在这里屯军,当年大军跑马的“马坪”还在,“马坪河”还在;唐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苏东坡、温庭筠也在这里留下了歌咏的诗章;而鉴真高僧也曾驻锡山上;就是中唐的一代名相李德裕在1300年前被贬为崖州司户经过这里时,也忍不住在山石上刻下了“有道之家”的碑文……
这就是绣江,它从远古里走来,仿佛带着一种特有的思想、特有的品质、特有的境界,带着历史的厚重,一枝独秀地流淌在古藤州的岁月里。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