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3024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二月二的记忆(陈英杰)

点击率:4478
发布时间:2018.07.02

    前几天看儿子的头发有点长了,正准备带他去理发,却被母亲阻止了,母亲说:“正月不理发,待到二月二龙抬头时再去理吧。”这两天回到家看母亲忙着挑拣豆子,我问道“又不生豆芽,熬稀饭也用不了这么多豆子,挑拣这干嘛?”母亲笑着说:“二月二快到了,给你们炒豆豆吃。”也是,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走过了正月,将迎来二月,我不禁想起了我们二月二的习俗理发、炒豆豆、逛交流会,又一次勾起了我对童年二月二的记忆。


理 发


    传统意义上的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了,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腊月末的几天,人们在洒扫除尘、沐浴迎新的活动中,就包含了修整仪容的环节,当然少不了理发。一整个正月下来,吃喝娱乐、走亲访友、祈祷神灵的年算是彻底过完,人们重新回归到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二月相当于新一年常态的开始,这是“头”,一年吉利从头始,于是正好趁着“龙抬头”的吉日,从事与“头”相关的行为,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剃一下正月里长长了的头发,正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

    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所以就有了“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大街小巷,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小孩剃了“龙头”,龙腾虎跃,活泼可爱;中年人剃了“龙头”,龙马精神,身体康健;老年人剃了“龙头”,龙盘虎踞,威风犹存。

    父母是比较传统的人,一直遵守着“正月不理发”的禁忌。小时候每到腊月底,父母早早会带我去理发,那时也不讲究理啥头型,理的都是小平头,整整一个正月都不会再理发,直到二月二当天又赶早去排队理发。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懂得欣赏,讲究也多了起来,看头发稍微长了,不美观了,就直接去修剪,当然也就不顾及“正月不理发”的禁忌了,少不了挨父母的骂。自己读了大学,有文化,见多识广,也算新世纪的青年人,但在当了父亲后,反而和父母一样变得传统起来,对祖辈传下来的各种习俗也都很讲究了。二月二剃头,取了“龙抬头”的吉意,“剃龙头”首先是要给孩子理发,其包含了扶助幼儿生命力生长和父母望子成龙,祈盼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的美好愿望。小时候忘却禁忌去修剪头发,被父母骂,其实更多是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殷殷期望。

    至于“正月理发死舅”的说法有多种版本,在这就不深究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娘亲舅大”是一条普遍遵循的非正式规则。理发禁忌中,舅舅不是莫名中枪,而是象征着权力和权威,正月不理发,二月二剃龙头,实际上也是外甥、外甥女对舅舅表达尊重的一种有效方式。

    仔细考究下来正月不理发,也有一定科学道理。《说文解字》称“发,根也”,头发如同草木的须根,承接惠泽,象征着一个人蓬勃生发的生命力。或许是因为它长在人的头上,所以便获得了“首”这个身体部位的神圣性,也获得了与人的灵魂、精神的相关性。古代剃发不是成年人的常态,剃去头发曰“髡”,是一种很重的刑罚。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在谈及使人受辱的刑罚之时,就把“剔毛发”的屈辱等级放在了打板子的笞刑之上。对现代社会来说,成年人剃头已非禁忌,但剃头时间的特殊性并未完全消失。正月,天地之间阳气逐渐上升,开始辐射生长。顺应自然,人应早睡早起,穿宽松的衣服,让头发自由生长,不应该剪头发,也不该把头发扎太紧,会阻塞毛发的气孔,限制人的生命茁壮成长。春天五行属木,头发与“木”相对应,体现出的是一种“无中生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而剪头所用的剪刀五行属“金”,金克木,这样一来,正月剪头就预兆着“生机”被破坏,对一年的生长不利。

   不论传统,还是科学依据,总之“正月不理发,二月二剃龙头”总包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老人和自己的良好祝愿,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理发开始,让我们和春光一起启程,去耕耘播种。


炒豆豆


    陇县,故称陇州,周代是秦非子驻地,是秦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汉朝设陇关,故有秦都汉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经过。因此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至今仍在在尊崇。

    在关中早有“二月二,炒豆豆,金豆开花龙抬头。家家大仓满,户户小屯流。红火日子泼上油,吃的穿的都不愁”的童谣,而在陇县更有非常流行的一句方言“二月二炒豆豆,你就强(藏)照门背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炒豆豆”在陇县还有一个传说:关中地区三年大旱无雨,一对青年夫妇历尽千辛万苦,到龙(陇)山取回了劈山的千斤大斧,劈开了黑龙潭(大约在新集川龙门洞),放出了青龙。青龙腾空而起,在团团祥云下直上重霄,刹时天昏地暗,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降。为纪念“龙抬头”,大家约定,太阳不出来不打水,以免取水撞伤龙头。无水时就烧干锅,炒豆子吃。所以每逢二月二陇县街头小巷便多了一些摆摊爆米花的,空气中也充满了玉米香味、豆香味,因此也就有了童谣:“二月二,炒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童年里,一到正月底,就盼着二月二炒豆豆。我虽出生在农村,由于父亲在县城工作,是公家人,为了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开始就在县城最好的小学读书。二月二前后校门口、家门口都会有爆米花摊,摆摊的一般都是中年大叔,手摇老式爆米花机、小火炉、风箱、长长的细铁丝网兜是爆米花的标配。放学后和同学常常围着爆米花摊,瞅准机会抢米花吃。看着大叔将玉米或着黄豆、豌豆、大米装入米花机放在早已支好架子的小火炉上,一手摇米花机,一手拉风箱,随着小火苗蹿起,那些对玉米或豆子什么的应该在米花机里蹦跳着。我们几个同学指着米花机说笑着。大概十多分钟,米花应该好了,大叔提着米花机过来将长长的网兜套在上面,准备开阀放米花出来。我们捂着耳朵四散跑开,随着“碰”的一声响,又围了过来,在白烟当中抢一把米花再跑开。大叔也不燥,拿东西来爆米花的主家也不会燥,有的还会把我们喊过去给每人分一点,那一刻,大人们对孩子的疼爱和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在家里母亲早已给我准备好,既有炒的的豆豆又有爆好的米花。二月二早上去学校,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你给我,我给你,洋洋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颗颗豆豆或米花,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地一声接住,“咯嘣咯嘣”嚼着,好脆、好香、好神气!

    原来物质相对匮乏,炒豆豆或爆米花以玉米、黄豆为主,现在炒豆豆的豆子不仅仅局限于黄豆,还有黑豆、蚕豆、豌豆等;口味也有甜有咸。儿子喜欢吃的肯德基、麦当劳里的爆米花太甜腻,我一点也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我们二月二的炒豆豆、爆米花。二月二吃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和武则天有关,至于真假,当然无从考证。我想,可能是发现炒豆并不难吃,还要再吃,于是在这一事件的纪念日,农历的二月二,便有了吃炒豆的习俗。豆类富含蛋白质,并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其中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功效。吃炒豆有诸多的好处,让这一习俗还是千年流传下去吧。

    二月二又到了,是不是听到锅里豆豆在噼噼啪啪喊你啦?


逛交流会


    每逢二月二还有陇县人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去逛二月二物资交流会。小时候我也喜欢去逛会,会场有我喜欢吃的肉盒、甑糕醪糟和爱看的吴桥杂技、马戏。现在大了到不怎么去逛会了,因为我喜欢的东西基本上都没有了,但是二月二交流会带给人们的欢乐是永久的。

    说起陇县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的起源,可谓早已。民国以前,在陇县北坡山脚下的药王洞道观,供奉的主神是谷神,也称“谷神观”。至于谷神,有人认为是神农氏,有人认为是秦人的祖先后稷,究竟是谁,已不可考,通过查阅史料,加之自己是秦人,我更倾向于后稷。据说当时谷神会就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召开,属于民间古会。由于古时候的节日庙会大都和农时有关,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传说春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龙抬头”,其实是指“青龙”七星开始出现在东方,万物此时开始真正苏醒,春天真的来了。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人们就借谷神会来交换农具,买卖牲畜。由于古陇州恰恰处在丝绸之路上,所以二月二农具交易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后来竟发展成为陕甘宁交接地区比较有影响的大型农副产品交易会,会期也由最初的三天,逐渐演变到五天,七天,十天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延续了这一民间交易会,过会期间农民朋友就把自家的山货,农副产品拿到会上来自由贸易。久而久之,参加贸易的人越来越多,便随之找招来了杂耍、歌舞、秦腔戏等文艺表演和各种本地特色小吃,使二月二交流会更加热闹。交流会最早一直在体育场附近召开,当时正在上初中,和体育场一墙之隔,在教室就能望见会场,在有会的那十天里,大多时间心都不在课堂,飞到会场去了。最近(转下页)(接上页)好多年会场一直在变换着。近年来,一些外地客商闻讯而来,交流会又增加了服装、工艺品等商品,再加上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使交流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名声业响彻关中。

    然而对交流会的感觉我还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我出生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读小学。那个年代物质还不是很丰富,每年交流会我都爱去逛,逛会时最喜吃肉盒,一种风味小吃,属油炸食品,猪肉粉条陷的,当时能吃上两个肉盒绝对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工作后朋友介绍宝鸡陈仓园闫记菜盒、肉盒不错,慕名去吃了好多次,虽然感觉挺好吃,但就是找不回儿时的味道,也许这就是回不去的时光,回不去的童年。会场让我留恋的美食还有甑糕醪糟,现在的醪糟清汤寡水的,那时在醪糟里放些甑糕,再打个鸡蛋,泡上一支麻花,稠稠的一碗,吃起来很是香甜。现在家醪糟做的也很精致,去甘南在临夏也喝过牛奶鸡蛋醪糟,可总吃不出感觉,也许是儿时的记忆太美好,虽时光匆匆,但总有那么一些温馨。对交流会的另一个感觉还藏在作业里,每次逛会我都爱去看杂技和马戏表演,而老师每年都会布置大同小异的作文《逛二月二交流会》、《精彩的马戏》等等,看表演时特别开心,可回家写作文时又会发愁,这可能是学生时代的通病吧。现在自己很少去逛会了,大多都是陪父母和儿子去逛,只要他们开心,我也就很开心了。

    二月二,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童年二月二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画卷时常浮现在脑海,虽已渐行渐远,却又恍如在昨天……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