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09000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寻找”的忧思与光芒/詹贵祥

点击率:4456
发布时间:2019.03.14

“寻找”的忧思与光芒

——读王大卫的《寻找天堂》

文/詹贵祥



一本好的书就像一个富矿,虽然已引起过关注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但如果你走进它,悉心品读,仍然会有所发现,获得教益。近日,阅读了贵州作家王大卫所著的长篇纪实散文《寻找天堂》(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就有这样的感触。对此书,已多有盛赞:“《寻找天堂》是我至今所见的记述洛克、记述纳西民族、记述三江流域自然与文化的不朽佳作。”(白庚胜)、“大卫开始以一种终极意义上的视角,去观察、描述、揭示历史与自然、与人、与社会、与现实的关系,由此而具有了这个时代独有的文化深度。”(何光渝)、“在纪实中渗透一种人文精神,在纪实中追求一种诗性表达。”(喻子涵)……笔者不仅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也对作者睿智的观察、凝重的思考、灵动的表达以及他为本书的付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而为之感动和敬佩。


山川风物的描摹与生态环境的忧虑


《寻找天堂》一书讲述大卫一行备尝艰辛,沿着美籍奥地利人、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当年前走过的路,踏遍云南的心路历程。

本书不仅如实记叙了洛克的传奇故事以及那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更以灵动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片展现出一处处美丽壮阔的山川风物和神奇迷人的自然景观。这里,有雄奇峭拔的高山、冰清玉洁的雪峰、奔腾咆哮的江流、湛蓝宁静的湖泊、遮天蔽日的密林、白水台奇异的泉化地貌、弯弯曲曲的茶马古道……

对这些景象,作者的描述准确、生动并与自身的心灵交融:“湖水碧蓝如玉,晶莹剔透;湖面辽阔浩瀚,波光潋滟;湖岸芬菲菁华,牧草丰茂。湖中和陆地上,星罗棋布散落着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石头,让人联想起远古的神秘与荒凉。”——这是海拔4420米的高山湖泊兴伊错湖;“大地和天空是亲密融合在一起的。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天空和大地。”“这样开阔、壮丽的天空,会使人产生自由飞翔的愿望,会使人大视野看世界看生命看人生,会使人欲望超拔、高贵。”——这是最具高原特征的甘孜;“真正行走在勐腊雨林里,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苦十倍,但精神上不觉得艰苦——雨林里生机勃勃的生命现象,给了我们丰沛的审美刺激。”——这是美丽茂密的热带雨林南贡山……

大卫很欣赏那些充满人的情怀的建筑:玉龙雪山下的玉峰寺布局雄伟壮观,气宇轩昂;澜沧江畔的茨中教堂规模宏大,风格别致;徐霞客为之感叹的丽江木府“既有北方皇室建筑的恢弘气概,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婉媚。”文峰寺里的一块奇石,也编织着神秘的传说……

他笔下的人文景观,常常点染出一层空灵的色彩,附丽着悠悠的怀想:“其实,蓝月亮山谷最动人的,不仅是山谷中的芳草秀水,奇花异木,而是这座山谷里的悠远历史和古刹寺庙。”月夜里,他在冷谷寺的屋顶所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动人心弦的景象:“三座神山主峰上的皑皑白雪,闪烁出冷艳、瑰丽的银色光泽,天空则是悠远的梦幻般的深蓝色。冷谷寺及周围,悠悠森森,阴气很重,而月光下魏然兀立的格聂神山、肖扎神山和嘎麦龙神山,则凸现出凛然雄姿,峥嵘轩峻。”大卫很懂得绘画的原理,如同一个高明的画家,他描绘出了对象的色彩、光线、温度与质感。

在描述那些动人心魄的景象的同时,大卫先生也为在途中所见到的生态破坏而感到深深的忧虑。在地属迪庆的螺髻,看到杜鹃树被大片砍伐,他便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在给作者带来“丰沛的审美刺激”的南贡山热带雨林里,看见了满目疮痍的荒山,“大片的树林已被大火化为灰烬,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升腾着股股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焦木的浓郁气味。”比起那些碉楼的残存、老式建筑的剥蚀,大片树林被砍伐的惨烈景象更使作者痛心不已。在本书中,有多处这样的情景和责难。作者由此看到了非常严峻的生态问题,但他并没有一味否定必要的砍伐与合理的利用,认为“吃山养山吃水养水吃树养树,才是人与自然最理性最明智的选择。”

大卫先生对自然是敬畏的,面临危机生态,他发出了“不是恐惧大自然,而是恐惧人类自己的愚昧与野蛮”的慨叹!他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生态与人文环境文明,是人类其它文明的逻辑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文明都会是抽象和苍白的。这无疑是对生态环境的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


现实的观照与深邃的思考


《寻找天堂》是一本纪实散文,初版于2003年,现在读来还使人感到新鲜的,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陌生化”的记忆,因为它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真实的影像和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神奇秀美的山川风物,也有贫困、愚昧、落后的场景和远离现代文明的苍凉。实际上,展现这些场景和画面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纳西族及当地其它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在怒江流域,怒族人的生活非常简朴;部分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瑶族、傣族人,还没有完全摆脱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有的乡村,就靠砍树卖树维持生活;玉龙雪山下的雪嵩村,是当年洛克在丽江的主要居所。作者在那里所看到的,全然不像在相关资料上的描述,而是村民和村落的贫困景象……而更多的,则是历史遗留或民俗传存的风习。大卫先生不仅以“实录”的精神展示现状,更是以深邃的眼光、睿智的思维审视历史,关照现实。

作者对洛克目睹的纳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场面有具体的记述,通过对这一使人费解的宗教文化的分析,他认为这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贫穷、孤独与沧桑,是东巴教根据其愿望设计的一个抽象、梦幻的精神王国,因而殉情者走进了这个天堂之门构建的“地狱”。这使我联想到《诗经》里“适彼乐土”的句子。作者说:“东巴教的原生愿望是善良的,只是它的文化认识程度太浅仄了。”

在泸沽湖,作者考察了摩梭人的“阿夏”(情侣)婚姻。走婚的存在,有它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环境条件,问题在于“与社会秩序如何协调。”从感性上看,作者是赞赏摩梭人“走婚”的,但他不赞同台湾作家柏杨所持的观点:“男女爱情与婚姻的分合,是任何人没有资格阻拦的”,认为这个结论的视野逼仄,太个性化。爱情有个体的“天性”与自由,但也需要社会的规范与约束。

在“有自己的情绪和性格的”俄亚,作者考察了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传统婚姻形式,认为这种遗留下来的婚姻家庭,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自然地生长,也自然地消亡。“其实,文明与非文明,并没有什么绝对的界定。因此,文明的抽象概念应当是:符不符合人类生理、心理、情感、道德、精神和正常生活的普遍要求?符不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亚挲温泉看到藏族男女同浴的情景,他认为这是生命形态在自然生态环境里的展示,是最真璞、生动的美;而没有受某种“观念”的影响而心生邪念,进而演进为狂野行为,则是因为在亚挲温泉,心理距离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同浴的男女之间,把握了道德文明的“度”,即理性、良知与秩序。这里,他没有着意去赞美人自然的形体美,而是从社会的道德观念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存在认知差异的角度,指出了这一习俗留存的缘由及“合理性”。

在金沙江流段体验了让人惊心动魄,心有余悸的革囊渡江后,作者终于理解了这一延续了千年的习俗的淡出与终结,“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木里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国,弥漫着神秘、浓郁的宗教气氛。作者到那里时,只看见了木里王国残遗的影子。对此,他很释然:“它的存在与它的消失一样,都是必然的逻辑的。”在宝山石头城,作者联想到了环境决定论的命题。

对可以从中看见“人类自己的历史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与信仰”的白沙壁画,因岁月的磨蚀,特别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而斑驳脱落甚至了无踪迹,作者概叹不已。他对五凤楼的瑰丽斐然为之惊叹,却对没有人知道设计者是谁而感到巨大的心理不平衡。他认为:纳西乐舞所以能引起观者共鸣,“主要是这些乐舞表达了人类情感、人类命运与人类精神带有共性的东西。”

在作者的眼里,纳西女人“几乎都给人一种坚韧不拔又身心疲惫的感觉,但眼神里,却显而易见表达出对改善生存状态、改变命运的渴望。”作者“从强健、剽悍和充满雄性荷尔蒙力量的康巴汉子到勇猛强壮的公牦牛,乃至到山岗上高昂头颅的雄性勃勃的羚羊(岩羊)”,看到了雄性的力量与风采。并由此联想到成吉思汗攻城掠国、开拓疆土的“雄性精神”,但他却“不主张以攻击和侵略的形式来释放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用到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雄踞世界文明强国的事业上去。”

……

作者明确反对通过展示贫穷落后一意孤行地发展旅游业:把贫困和落后当作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文自然景观呈献给旅游者、尤其是呈献给外国旅游者,这种心态是十分丑陋和残酷的。作者很赞赏甘井村农民对民居的认识与务实态度。他说,“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想起那里村民们渴望摆脱贫困的祈祷般的眼睛。”作者反复思索后的结论是:真正让人生活在文化、精神、情感荒漠中的不是建筑,不是那些钢筋水泥管道硬件,而是现代生活节奏、现代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虽然不是专题的探讨,大卫先生“触景生情”,他的思考深入且广泛:涉及历史、生态、民俗、教育、宗教、艺术、旅游……富有激情的议论与冷静的“忧思”,是本书的突出特色,闪现出作者思想认识的光芒,体现出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坦诚、良知与灼见。


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完整、丰满的洛克


《寻找天堂》一书的写作,源于洛克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对于作者的感召,也是出于他要对洛克作一个“重要的补充修复”,给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完整、丰满的洛克”的动因。

洛克在中国28年间,其艰苦卓绝以及对纳西族历史与文化的潜心研究的成果毋庸置疑。如今,由于历史的原因布满在他身上的尘埃已经刷去,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也已经明晰,作者的亲历见闻和大量事实和图片,对此作了生动的诠释。不过,作者并没有将洛克神化,对他有任何的遮掩与虚夸。书中对洛克“隐秘”的披露便是例证。

大卫先后数次到雪嵩村,以真诚和情感打动村民,终于得知“洛克确实有一个私生子”,并给这个已经60多岁,“从身高体型到相貌,太像照片上的洛克”,名叫李进武(洛克给他起名叫洛福寿)的纳西人拍了照片。作者认为:这个事实,“符合人类正常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对这件事,其实也有别的人知晓,只是因为他们还固守着对洛克的偏见,有所顾虑而不敢说出来。作者希望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洛克,而不是一个只纯粹追求事业的精神苦行者。”作者在另一处还提及一事:为获得宝物,洛克曾亲率助手,多次到石鼓镇寻找“石人”而无果,他由此看到的是洛克“贪财的欲望。”他说这是洛克灵魂深处的一抹“阴翳”。

书中叙及刘达成教授与洛克的“交往”长达40年,其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最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刘达成是站在学者与国际文化的大视野,对洛克进行了新的审视与评价。

对洛克的研究和认识,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白庚胜教授也颇有见地:1、他从文化主权中所有权与分享权的角度,以大批东巴经典流逝的事实来看,说洛克的考察带有“被侵略”的色彩并不为过,忽视“洛克一定的侵略性。”是“失当的”;2、他充分肯定洛克对“香格里拉”所起的巨大作用和贡献,但他反对神话洛克,将洛克的作用演绎放大,甚至将洛克与纳西文化的关系本末倒置。他指出:“是纳西文化的太阳使洛克这轮孤月熠熠生辉,而不是相反。”这或许为我们认识洛克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没有这些亮光,人类会渐渐沉没到黑暗里去


在《寻找天堂》中,人物的片段叙写和篇章占有一定的比重。对在“苦行”途中遇到的一些文化名人,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和个性化的笔触作了凸现——

“雪山神医”和士秀的经历传奇、动人,也历尽艰辛与坎坷。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国内外求医者甚众。其事例见诸多种语言文字的媒体,影响广泛,大卫对之尤为敬佩。他强调:“医者仁心。和士秀之所以‘神’,并不完全‘神’在医术上,也‘神’在医德医风上。”丽江大研古城“友石斋”的和向春先生温和中内敛执著与坚毅,与他的字有某种形、神上的联系——自然淳朴,豪迈大气。有纳西人“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彰显;看到木少的那些立体艺术,夸张、抽象而意蕴深远,他道出了所以喜欢的隐秘是作品中“如幽灵般跃动的两个元素:自由与自然。”于涌是跋涉在历史文化“沙漠”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采访中,大卫在他脸上和内心深处看见了“一种深刻、悲壮的苍凉,一种很人性很有思想的苍凉,一种在生命过客脸上看不到的苍凉。”这是由表及里的细致观察,是直觉的心理“透视”;翁堆活佛关于宗教、寺院旅游化、市场化的见解,对洛克“两点遗憾”的评价,切中肯綮,令人信服。他给作者留下“深不可测的背影”;在刘达成教授的身上,作者看见了“一个学者内蕴的谦卑正直与良知。”

对这些人物的叙写作者各有侧重:或品德风范、或作品特色、或坎坷经历、或思想意识,虽没有着意的渲染描摹,却凸现了人物的内蕴、睿智与风采,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道德操守与审美理念。

“寻找那些伟大的灵魂,无异于寻找人类文明的亮光;没有这些亮光,人类会渐渐沉没到黑暗里去。”这是大卫在他的另一部主要作品《寻找那些灵魂》扉页中的题字。与那本书中的东人达、张坦、沈红、东旻、杨忠信、张慧真、张国辉、李昌平等人一样,从《寻找天堂》中和士秀、和向春、木少、于涌、刘达成、翁堆活佛、阿松法王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优秀品质。”作者所以选择这些人施以浓墨、着意叙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追求的执著无畏、为人的宽厚坦诚、治学的谦虚求实、内心的反省意识、思考的深入广博,体现出一个作家推崇的人性良知、高尚人格与社会担当。

在大卫先生的身上,同样熏染着中国知识分子道义担当、匡世济贫和愤世嫉俗、乐善感恩的理念。作者说:“洛克的幸福,在于他把握了生命价值,创作了生命意义。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精神与心灵深处的体验。”这无疑也是作家大卫的幸福观。数年间,大卫及同行自费前行,有的地方还数次往返。这并非走马观花似的观光或轻松愉悦的自驾游,而是备尝艰辛的深度体验,甚至是叫人惊魂不已的“探险”之旅。要知道,此时他已逾中年,拖着一条患股骨缺血性坏死的右腿艰难前行。作者坦诚率真、爱憎分明,根植着国家尊严、民族大义的意识。在滇西的“国殇墓园”里:“傍晚时分,墓园里很安静,夕阳的光芒,透过松林照耀着墓地,温暖着墓地里的亡灵。”他“为那些同样是无名者的良心良知感动。”他认为:“人最珍贵的品质,就是感恩、善良和正义,就是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和独立精神。”从墓园出来,大卫觉得心很疼痛,眼泪潸然而下。

《寻找天堂》是一本内涵丰厚、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且可读性很强的长篇纪实散文。对于写作,大卫说他不喜欢复杂,但“作者与作品不会以完全同样的印象和感觉。”他直言自己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非常隐喻,非常丰饶……他认为:作品可以尽情恣意地展示它的情感美、心理美、思想美、精神美、人性美。

“我不能只给读者一种形态上的美,还要给他们内涵上的美。”读过此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如此的自信。


(詹贵祥,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织金县文联原副主席、作协主席。曾获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散文类一等奖。)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