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李小鹏散文小辑:“泽州文坛十五秀”
现代文人画家原石民
原石民,男,生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字苍岩。斋名心太平室,山西省泽州县高都镇高都村人。早年,曾参与故宫的文物整理;后来寓居天津,以画画为生。在京、津先后达10年之久。30年代中期,任山西大学教育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兼省教育厅督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晋城县人民政府委员、县政协驻会常委、县文史馆馆长等职。1967年逝世。
先生是一位很讲气节的学者、艺术家。还是在天津举办个人画展时,一个日本军官愿出高价收藏先生的一幅山水长轴,先生断然拒绝,也正因此被迫离津。先生时刻挂念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在避乱异乡时留下不少爱国诗篇,一首七律写道:“落木天寒未放晴,岭云不动水空明。同来萧寺斜阳里,坐听中原鼓角声。白酒他乡还作客,黄花故宇镇关情。山家秸秆吾犹羡,早日西风种秫成。”胸中郁闷之气与渴望之情跃然纸上,而并未有失沉郁敦厚的诗风,足见先生的诗才。风华正茂的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寄予厚望,曾治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耕者有其田”,刻制马克思肖像数方,并满腔热情地画了一簇颇具生气的着色《武昌抱冰堂梅》,以颂扬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50年代中,又治“实践”为印,边款为马克思的话:“科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明世界,但问题是在于改造世界。”可以看出,当时的先生已基本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他对于广大劳苦大众,一点一滴地实践着自己的印语“孺子牛”。服不求华,食不厌蔬,每遇贫家,便解囊资助,如有求书索画者,虽匹夫小子而不拒。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这是苏东坡对韩昌黎的称道。原先生同样有着这样的禀性。他既不恃才傲世,也不妄自菲薄,始终坚持实实在在做人。先生不止一次地书写过同样的一段话:“人与草木殊无二致,有始萌芽而被蹂践者,有至拱把而遭斧者,有虽受害而横生侧出,形成古异之状,虽不堪作栋梁、当椽柱,然荒山日暮时,每自有一种幽奇景象。”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以柳予厚《天说》为思想依托,以“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为艺术题材,作画《异树图》,除题款上文外,还标出取《天说》意,明明白白地道出一个学者自信而笃实、真诚而坦率的清高心态。
先生无论于国学,还是于书画,于金石,其成就既有他的艺术天赋,更蕴含着缕缕艰辛。他从山西大学毕业后,跟随柯璜、郭象升二先生研经籍,习书画。在京期间,又立志于王国维、罗振玉门下,精研殷墟文字。同时,拜齐白石、陈师曾为师。自此,眼域宏开,志趣专一,学识与画技骤然升华,趋于自成风格。他曾作《双柏图》,边章为“心太平室”与“瓦釜雷鸣”,表明与宦海无缘,帷图于金石书画有望。垂暮之年,他在给一位青年朋友写信说:“近来精神不如前,我一定努力再画些。我是愿意努力的。”反复思忖这两句肺腑之言,仿佛孜孜不倦的飘然一翁就在眼前。直至在他的生命弥留之际,仍艺耕不辍。有一幅构思奇特、用笔简洁、着墨老辣的《孤松图》,题款是一首七绝:“木叶尽脱石气青,诗品想象涂祯卿。补天无术且观画,疑汝殒自长空星。”这很可能是先生的谢世之作。然而,诗中锐气却不让吴中少年才子。先生豪迈不羁,千里之志竟至于此,令人仰止。
—选自《吐月》2006年第6期
第一代传媒人韩钟昆
李小鹏
韩钟昆,男,1932年11月11日生,山西省泽州县大东沟镇南坪村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曾在《山西农民报》社、山西省政府、《山西日报》社、中国科协、《中国科协报》社、《人民日报》社工作,离休前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新闻传媒工作者。
自幼承良师启蒙,早年遇伯乐指引,一生执着多奔波,处处缤纷著华章。幼时他在本村老师的引导启蒙下,初尝《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少年时到镇办高级小学念书,高小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48年,在东沟抗日小学副校长孙新的推荐下,入太岳区晋豫中学读书,接触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49年5月在晋豫中学校长樊岗的介绍下,到太岳区《新华日报》社工作。当年,太原解放,他又到《山西农民报》工作。后到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被省政府秘书长卫逢祺收为干事,从此他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1950年秋被省政府副主席裴丽生选为秘书,从此与裴丽生结下了半个世纪的缘分和一生的情谊。1957年2月裴丽生奉命调中国科学院,他便重回报社工作,担任《山西日报》社文艺副刊编辑兼记者。在《山西日报》社一干就是20年。1973年与肖寒、贾春太、刘德怀到大寨采写了陈永贵的典型事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1979年入京,重回裴丽生身边工作,成为老领导在科学技术领域工作上的文秘助手。同时,组建《中国科协报》。为中国科协历届书记孙照寰、王顺桐、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中国科学院聂春荣书记等多位领导起草撰写文章,随领导调研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文章大多在《人民日报》、《中国科协报》刊登。1981年6月应茅以升指派写回忆文章,内容从抗日战争前茅以升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到日寇进犯上海、浙江时又不得不亲自将其炸毁的痛苦经历,以及茅以升作为旧上海的最后一任市长,与陈毅市长交接的史实回顾文章均在《人民日报》刊登发表。1987年6月,他应《山西日报》社陈墨章之邀,重回山西工作,组织了“《山西日报》新闻业务学术讨论会”,省级各新闻单位老总均参与了此次盛会;协助省文化局组织了一台元宵晚会;着力推出了著名的大型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和《黄河水长流》。他在每一个传媒岗位上均尽心竭力毫无保留倾情奉献。
一颗家国情怀的赤诚丹心,根植于新闻传媒编辑岗位上,《人民日报》社向他招手,1989年12月,他奉调《人民日报》社海外版和《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在《山西日报》社和《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受命到英国、日本等国家访问。1993年6月韩老超期服务退出一线岗位,但他坚持退而不休,除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外,十年来,撰写新闻评论以及创作诗歌、散文、杂文、随笔等文章8百余篇,90万余字。
文字纠其生,一生文左右。文字里饱含了他太多的情结,谱写着他人生的华章,他为文字而不惜时光的流逝,于是乎,铅华之笔他从未舍弃,即使离休后仍在不断执著地坚持文字的创作,1993年至2016年,他几乎每年写一本书,相继出版了《黄土情》《论海行》《裴丽生传》《长河涛声》《道边的呐喊》《从开国礼炮声中走来》《难忘火红年代》《风雨故人情》《露染的晨曦》《无尽的眷恋》《叶落无声》《山鸟恋林》《依依太行》《扶桑向晚》《孔三传》《秋山红叶》等,既使期间一场大病,也夺不去他手中的笔,意志非凡,时不我待,正如他在80多岁耄耋之年的两本文学新作《扶桑向晚》和《秋山红叶》,把他的人生映照得无比绚丽光彩!可谓,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韩老,由衷敬佩您,祝长寿安康!
——选自《吐月》2016年第1期
当代书法家王斗炉
王斗炉,曾用名王长明,男,1933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泽州县高都镇西刘庄村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太行被服所任通信员,重庆洛渍第49陆军医院任文化干事,总后勤部渝办成昌兵站任油料员、俱乐部主任(营级)、仓库副主任(副团级)。1978年转业到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历任厅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正处级)、工会主席(副厅级),1994年离休。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委员,联合国(大中华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专家成员。
他生于旧时农民家庭,长于灾荒战乱时节,幼时仅仅读了几天私塾,刚刚学会拿笔研墨,便被时局声声催去,匆匆入编“精忠报国”方阵。参军后,过河跨江,北上南下,虽然钢枪紧握在手,却放不下心中的笔,他孤欢寡欲,情系书法,忙时抽闲写,闲时忙着写,先是孤芳自赏,再是入道修行,亦是若颠若狂。从少年到白头,一笔一划,挥出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的气派,一点一滴,赢得了世界杰出艺术家的称号。
其博学众长,擅多种书体,主攻古文篆书,将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融为一体,创作出一幅幅造型别致、风格独具、非凡有趣的作品。其作品《生肖图》、《招财进宝》、《牛仆》、《龙》、《华夏辉煌》、《祖国万岁》、《诚信》、《和谐》、《好百姓》等百余幅作品分别参加了“中国书法电视大赛”,“首届中国老年书画展”,“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第一届至第六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第五届国际书画大展”,“金鼎杯全国书画美术展”,“梁披云杯全国书画大赛”等重大国内、外书画活动,分别荣获15次金奖,5次银奖和精品、佳作、创新、一等、二等、三等奖多项。其作品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卢森堡、维也纳、香港等世界多地巡回展出,并被国内外高官、名家、团体收藏。其作品先后入编《中国书法全集》、《中国书画家作品集》、《中国近代书画作品选》(1840-2000)、《中国书画艺术》、《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作品集》、《艺术中国》、《翰墨中国》等几十种书画集。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录制专题片在《文化简讯》栏目中播出,四川电视台录制了6集专题电视纪录片播出,分别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时报》、《中国改革报》等新闻媒体采访作专题报道。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等四单位授予其“中华当代艺术家”称号(证号01199),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华当代艺术名人评定委员会授予“中华当代艺术名人”荣誉。其现为中国川夫书画院院士;中外书画家联谊中心理事长,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中国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艺术总监,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荣誉院长,中欧文化艺术特使……实可谓“漫漫艺路迢迢,殷殷硕果累累”。
娓娓展开王老先生的人生长卷,静静赏析斗炉大师的书法技艺,愚之见:“笔墨意趣,老辣雅拙,气韵天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形似有形,形似无形,即是佳境”。油然间,情不自禁地道出:哦!好一个王斗炉,你是泽州的骄傲与自豪!
——选自《吐月》2007年第6期
戏剧表演艺术家郭胖胖
郭胖胖,女,1938年11月生,山西省泽州县李寨乡望头村人,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演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晋城县戏剧学校教师、校长;县二黄剧团副团长、团长;晋城市城区文化馆馆长;晋城县第一至七届政协委员;晋城市(县级)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晋城市城区第一、二、三、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群山巍峨,沟壑纵横,山中有村,村边有河,山脉连绵,沟河蜿蜓……这分明是一幅富有戏曲韵律的山水画卷,恢弘壮观,景色迷人。她就出生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成长在这咿咿呀呀的梨园世家里,从古到今晋城就有民谣:“秋泉、李寨、望圣头,不是唱戏就是赶牲口”。这儿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唱戏者人才辈出,农闲之余就是唱戏和赶牲口,这是当地的主要谋生手段。上世纪的“圭圭戏”就是由她的伯父郭圭圭自主创立的,望头村的“开元宫”在向人们述说那轻歌曼舞、鼓乐喧阗梨园之乡昔日的辉煌。
久在河边站,必要望江心。她六、七岁在父辈们创办的“民乐剧团”耳濡目染听戏、看戏、唱戏,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深得父亲和艺人们的赏识。12岁时,她苦苦哀求便在母亲的默许下正式地加入了“民乐剧团”,吊嗓子、教念白、练腿腰,晨钟暮鼓,风雨无阻,勤学苦练开始了戏曲生涯。1951年她正式登台献艺和郭彩彩先后在《乾坤带》、《访永宁》、《挑对象》、《新结婚》、《三封信》剧中饰演角色,演出所到之处深受广大观众好评。上世纪60年代初她便挑起了大梁,分别在《白水滩》、《三打祝家庄》、《扈三娘》、《八蜡庙》、《白蛇传》、穆桂英《双挂印》、丫鬟春红《茶瓶计》等剧中饰演主角,成功地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样样光彩照人。从而轰动上党,成为晋东南地区戏剧界的一颗新星。
戏曲小舞台,人生大境界。她的表演艺术也伴随着新的剧目,新的人物迈上更高的台阶,她的创造力一现再现,不仅一一再现了剧中所塑造人物的性格神情,甚至还丰富弥补了艺术形象。成名后的她精益求精,遍访名师:老艺人徐银珠、翟宿州、郭金土、冯江河对她因材施教;上党名家曹二土、梁怀生、王丑牛、段芳卿、晋德山悉心指导;后又投师晋剧名旦刘芝兰、蒲剧名角王秀兰汲取艺术营养。1957年在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推荐下得到了京剧“四大名旦”陈砚秋大师的亲授,演技更加精湛。穆桂英、佘太君、萧太宗、小青《白蛇传》、樊梨花《旗子镇》、《寒江关》、秦香莲《秦香莲》、王宝钏《彩楼配》、黄金婵《黄金婵》、阿庆嫂《沙家浜》、李奶奶《红灯记》、柯湘《杜鹃山》、江姐《江姐》……扮相俊俏,气度不凡,唱作俱佳,生旦齐能,表演品味高雅而又充满生命力,她所表演的角色,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丝丝入扣,细腻传神,而且朴实清丽典雅大气,不尚华丽雕琢,自然洒脱圆润,韵味十足,是戏剧界运用嗓音特点和唱腔结合的最好的演员之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彩彩、胖胖在泽州大地已是家喻户晓,在上党地区戏剧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1978年她一手创建了“晋城县二黄剧团”,开始为上党剧种着力培养后备人才;1982年调任晋城县戏剧学校任校长,立志做一个好老师;1988年任晋城市城区文化馆馆长,身心投入文化事业。1992年,晋城市政府授予她“文艺观众四十年”的荣誉;2010年市委、市政府授予她“上党戏曲功臣”的称号;2012年她被入选为上党二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迎风怒放傲上党,历久奇葩纯永香。其深深根植于泽州大地,默默弓耕于戏剧事业,还上党梆子于土地与山野,用执著与担当为地方传统艺术涤滤喧嚣,拭抹尘埃,洗去铅华……可谓: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选自《吐月》2015年第2期
著名作家沈琨
沈琨,原名沈玉琨,男 ,1943年11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泉头村人。1962年中专毕业于晋城农校,同年参加工作,曾任运城盐化局工人,政治办公室宣教干事,运城地区农机公司办公室干事。1978年调入长治市文联工作,曾任《长治文艺》编辑、《漳河水》文艺杂志副主编、主编。历任长治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治市文联副主席,长治市政协委员,长治市人大常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长治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在那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多难时期,在那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求生时节,身处太行山山区贫困农民家庭的他,便早早地做起了色彩斑斓的“作家梦”。小学时被语文老师“贴堂”的示范作文以及课堂上被班主任拿给同学们传阅的作业本,还有家父拍着他的小脑壳,那一声声深切叮嘱和那一句句殷切鼓励,文学的种子渐渐开始在他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疲惫难当的盐场工作之余,凭借一间简陋的多人集体宿舍,一顶凹凸不平的破旧箱盖,一铺吱吱扭扭砖垒木搭床,一盏硬纸笼罩着的煤油灯,他夜读万卷书,日耕作家梦,频频叩开了《萌芽》、《火花》、《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等报刊一道又一道门扉。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十余年萍踪浪迹之后,1978年他调到长治市文联工作,如鸟归林,似鱼得水的他,恋土、思物、怀旧、喜新之心、之情、之感、之作,于是一古脑地抒发充实进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太行黄栌红》,那太行峰峦、漳河涛声;那梯田层叠、蚕乡桑园;那纷纷春雨、金黄秋色;那深山道班、煤海涌浪……一切的一切拨动着他的心弦,撩绕着他的灵感,娓娓道来,幻化成篇篇美文华章。在繁忙的编辑、主编工作之余,他书房紧闭,文思泉喷,写小说、写评论、写随笔、写杂文,但更多的是写散文。弹指一挥三十载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望云间》、《心月照云溪》、《散天花》、《岁月山河》、《关山无限》和长篇报告文学集《太行山的回声》、《走进太行山》、《问水山西》以及与人合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集《雪落黄崖》,随笔杂文集《民俗趣谈》等15本书籍,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作品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各种奖项50余次。1992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与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沈琨散文作品研讨会”。2008年8月《岁月山河》散文集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出版了《沈琨文集》(10卷)。可谓: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创作勤奋、做事坚韧,为人为文,诚信严肃,质朴中显出灵秀,文弱里透着豪爽。如今卸任退休隐居斗室,清贫虽然,志趣固然,初衷不悔,痴情不改,怀揣一颗谦逊、正直、淳朴、善良的心,手执一支敏锐、洒脱、遒劲、老道的笔,凝神打禅于艺术的殿堂,精心炼狱着文学的正果。
沈老,由衷敬慰你!为你,为文鼓与呼!
——选自《吐月》2008年第4期
著名诗人、作家段永贤
段永贤,笔名远山,男,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中村村人。1969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晋城矿务局工作,现退休。曾任教员、秘书、报社编辑、记者、社长,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局长助理,局劳动服务总公司党委书记,晋矿宏圣建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晋煤集团文联副主席兼文学创作协会会长。
出校门、进矿山,为煤业、四十载,无怨悔、善始终。虽多从事行政,也常支援高产,体察矿情,下井蹲点,在采、掘、开掌子面攉煤、运料、推车,对“一只脚踩在阳间,一只足踏在阴间,四块石头夹一块肉”的矿工生活身有感触,领悟到什么叫流血淌汗,什么叫生离死别,创作出了“矿井年年慷慨走,光荣最数采煤工”“试看乌金七色火,辉煌尽在献身时”等大量描写与歌颂矿工的诗词作品。
1985年任局行政办公室主任后,围绕政务、履行公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为已任,特别是1993年担任局劳动服务总公司党委书记和2002年任宏圣建筑公司党委书记后,上承监管职能,下肩生产重任,事事敬业,处处认真,日忙工作、夜继创作,将工作、生活际遇中的苦、辣、酸、甜与喜、怒、哀、忧提炼出来,化作一系列诗词杂文、散文随笔、曲艺小品、朗诵诗及剥体诗。可曰:为职尽忠,为爱劳心,日夜兼程,不辞驽骀。
他——出生寒门而饱尝艰辛,生性耿直而不喜逢迎,酷爱诗文而孜孜以求,久历清贫而崇尚俭朴……诸等体验与感受均在其格律诗集《心泉》、《心虹》及报告文学、散文集《远山》等作品中一一呈现。近年又有新创“剥体诗”屡屡刊登而受到好评。作品曾在《诗刊》《阳光》《黄河》等省以上报刊发表并被选入《幸福女神》《星月集》《来自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报告》《当代中国煤炭诗选》《山西当代诗词选》等多种书籍,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煤矿文学创作第二、三、四届“乌金奖”殊荣。被《人民日报》《文艺报》《阳光》《中国煤炭报》《山西日报》《太行日报》报道评价。2006年《段永贤文集》(8卷)出版问世。
“淡泊而明志,宁静而高远”。其不是斋人,却胜似斋公,平日素而洁,生活淡而雅,不沾烟,不贪酒,不跳舞,不打牌,信仰唯物论。爱读书,爱写作,爱字画,爱艺术,追求真善美。人,不卑不亢;性,温润豁达;心,静如止水;事,顺应自然。总其一生,可敬可叹:以矿相许壮哉,以书为伴美哉!甘食文学苦与涩,乐为民众鼓与呼!
——选自《吐月》2006年第3期
著名诗人、诗评家奔雷
奔雷,男,194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郭庄村人。1969年高中毕业回乡插队,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晋中地区军分区机要文书,寿阳县武装部参谋。1981年调山西省军区文化处、军事检察院、宣传处任正营职。1986年转业,先后在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1993年挂职于陵川县,现任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处处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大众诗歌》诗刊社兼职副主编。
他出生于建国之际,是新中国的同龄人。那时,其父率兵南下,襁褓中的他随母追父于福建,从此便驻足于多花多雨的南疆,成长在一个高级革命干部家庭。初中三年级时因写了一篇短文《锦旗》,幸然在上海市的《少年文艺》上发表,轰动全校,此举竟然坚定与确立了他文学创作终其一生的远大理想与人生价值取向。
触枕刚入“作家”梦,史无前例“文革”来。1966年刚入高中不久,一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运动,横贯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开来,白天在学校休学罢课,写标语、大字报,晚上代父斗私批修、写检查、抄材料。当他黑白难辨、莫名其妙随之癫之狂之舞之之后,1969年他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卷回晋城,泽州一个叫北尹寨的小村满怀深情地拥抱了他,1970年家乡的父老乡亲又深情满怀地推荐他光荣地踏上了军旅之途。
这是一条激情洋溢,威武雄壮的血性之路,也是一条千锤百炼,历练意志的不归之途。从军营的黑板报、宣传栏、油印册、歌咏赛蹒跚起步,到《榆次文艺》、《晋中文艺》、《山西文学》、《星星诗刊》的依次亮相,他终于以军人的姿势、诗人的风采走上了山西文坛。他的诗凝重深沉,哀婉忧患,冷峭顽劣,讽谕有加。犹如著名诗评家北师大教授吴思敬先生所言:“奔雷是个有个性的诗人,他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观念,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他的鲜明的个人风格正在形成。”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1986年既是他脱下戎装从政之时,也是他大步流星迈上诗坛的起始,他的诗歌作品频频被《绿风》、《中国作家》、《诗刊》、《人民文学》等国家权威报刊发表,甚至屡屡被东南亚地区华语文学刊物所采纳。世纪之交,其创作达到一个巅峰期,相继出版了诗歌集《禅变》、《奔雷诗歌精选》,诗论集《冷涩的祭坛之歌》等著作。他既是著名诗人,亦是优秀诗评家。分别赢得著名诗评家北大教授谢冕先生和著名文艺评论家张大为先生的交口称赞。可谓:“仕途前程不为径,学海无涯苦行舟”。
奔雷!人若其名,名若其人。他相貌雍容、身躯伟岸、品行豪爽、目光炯然、坐似钟、站似松、行似风、言似鼎。他是中国诗坛由远而近奔腾而至的一声惊雷!他是山西诗歌寂静孕动骤然吹响的嘹亮号角!他是晋城与泽州人民的骄子与荣耀!
——选自 《吐月》2009年第1期
著名画家郜科
郜科,艺名:告可,男,1956年8月生,山西省泽州县柳树口镇北坡村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0年参加工作,曾在南京市影剧公司做美工,南京市作家协会《雨花》编辑部任美编。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专业。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创意工作室主任,金陵画院副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漫画协会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学会理事,《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专栏特约作者。
他出生在军人之家,1945年父亲满怀报国之志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从山西到四川、从东北到朝鲜、从合肥到南京,他生在军旅途中,长在军干大院,童年时游荡、自由的家庭环境,养成了他直率、活泼、好奇的天性。北师大毕业后,天性触发的是感性,而感性与艺术之间,不仅无隔,且已可“颖悟”。参加工作后,几易工作单位,但一直从事报刊的美术编辑,为书报杂志设计封面、绘制插图,除擅长国画,还涉足漫画,曾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主持过大型漫画展。上世纪90年代,他游学东欧,盘恒俄罗斯、乌克兰,拓展了艺术视野。回国后入专业艺术院校深造,知识、学养得到进一步升华、提高。
在这个多元化审美的时代,绘画艺术的题材是无穷无尽的,然其唯把创作视角始终瞄准江南旧时的美女少妇,画江南丽人、画秦淮八艳、画金陵十二钗、画古往今来有名无名红粉佳丽,其作品美艳华彩、妩媚热辣、喜气祥瑞、满满的画幅,浓浓的色彩,夸张的造型,给人一种当仁不让、无师自通之感,令人观为叹止。其画中美女艳而不俗,拙中见巧,丰姿绰约。这些轻松、随意、没有任何使命感的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如儿童般天真再现,实际上却把复杂的美简化而至。媚俗中含有细腻的高雅,古典中又显现出现代,展示了一种已失去了的生活美景,散发出浓郁的闲情逸致和古典“胭脂主义”的古朴情调。可谓: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挥点金钗溜。
有评家言:其画有拨地而起的正,有豪放灵光一现的柔情,有历史记忆中的冷竣。有论者语:其画有不可救药的痞,有红尘描绘中的嘲弄,有沉迷色情里的缠绵。使人在观赏之中有种莫名的期许,而观赏之后又有意想不到的感受。从其画中总能找到最浓烈的亮点、最绚丽的精彩,而浓烈绚丽并没有掩盖其才气的发挥,反使其的才华得以更充分地施展。1980年其作品《白蛇传》获全国电影宣传画银奖,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术展;1983年其设计的《雨花》文学月刊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期刊大赛一等奖;1990年在广州时代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1991年作品入选北京音乐厅国际扇型艺术展;1992年赴俄罗斯莫斯科中央美术馆举办了郜科个人画展,其代表作《采莲图系列》被莫斯科中央美术馆收藏;1992年乌克兰聂布罗市举办了郜科个人画展;1990年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郜科水墨画》册;2011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画集《花花世界》《人间烟火》等。其以其鲜明、独特、浓郁、风雅的艺术格调,在中国画人才辈出的丛林中,走出一条纯粹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诚然,凡艺术上有此趋势的画家,都有大的气象,不可小觑。当然,这样的画,可争睹、可名贵、可流芳。
郜科,人画一模,少时早熟,老来顽童,奇人怪才,特殊难得。
——选自《吐月》2014年第3期
著名青年书法家李海宗
李海宗,字寒石,男,1965年1月生,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西四村人。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二级美术师。曾在泽州县巴公镇镇政府、泽州县煤炭管理局工作。现任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工会事业部部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晋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晋城市政协常委。
自幼临古帖,少年露头角。天资聪慧,楷师颜柳,间取行草,才思敏捷,学有所成。在爷爷的严格管教下,每天必写三盘仿。6岁开始临帖写字,喜欢书法的祖父赐其一本古代书法名家颜真卿的《多宝塔》为启蒙,每日临帖写字成为必修课。1971年入小学,那时有写字课,由于学前他就临帖写字,三年级时就为同学们写仿引,博老师都交口称赞。四年级就临摹颜真卿的《争座位》行书。小小年纪便在岁尾年末之时,为家家户户的乡亲们写春联,赢得一片片赞誉声声,由此兴趣陡增,习字更加刻苦。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他都是书法的佼佼者。1983年,其首次参加全国大中专学生书法展并获得佳绩。
得神韵者得真传,学真谛者获精髓。其对书法艺术精髓的理解,对书法技法的掌握,全靠超常的悟性在临摹古代经典中得来。满怀虔诚敬畏之心,临习古贴如同面对无形的诸神。刻苦学习,认真剖析,潜心解读。其深刻认识到:中国书法之精华,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方可求发展,方可去创新。其时常把临帖看作如同与情人对话,尊之敬之,如醉如痴,其把业余生活的全部都用在了痴迷的探索当中。其在晋煤集团工会工作,分管两个公司和一个中心,又兼任下属两个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可称能者多职,公务繁冗,但忙里偷闲,每日再忙再累也不忘书法练习。清·学者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学、其才、其志,都出类拔萃,把书品和人品统一在其作品中。行家告诉我们,品评书法作品要览其势,观其神,揣其韵,度其形。细读慢品其书法作品,结字规矩古拙,笔气沉穆端正,凸显了书法的古韵之美。可谓:雅韵源于古风,洒脱而不俗媚。
把握书法之内涵,融入时代之元素。其的书法艺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其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古训,有自己独到的认为: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既要继承传统,但又不拘泥于古风,要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与探寻的过程中,把主题思想、表现形式、笔法技巧等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巧妙地完成了古代与现代的对接,形成了连绵不断的发展链条,不仅具有传承发扬的意义,而且关系到书法艺术的未来走向。2001年至2004年,其又到南京师大美术书法艺术研究生班学习3年。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振濂,在其杭州的工作室从事书法艺术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有:《魏碑艺术化运动》、《草圣追踪》等引领中国书法前瞻性重大课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其书法作品频频参展并获奖。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新人新坛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篆刻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与奥运同行——山西当代书法名家展;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类优秀奖;山西省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山西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山西省第一届青年书法展获奖作品展;第六届全国煤矿书法展一等奖。
早早冠名于中国书协会员的他,时下正值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如日中天,愿其在艺术的道路上,健步凌峰,独树一帜。
——选自《吐月》2011年第2期
著名青年书法家李小坪
李小坪,女,1969年3月生,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柏杨坪村人,199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1990年参加工作,现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书法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小坪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父李家琪为著名书法家,不久前家父由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书协授予“山西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荣誉称号,于书擅诸体,以隶书见长。小坪幼承庭训,6岁在父亲指导下由汉隶《曹全碑》入手习书,日课不辍,用功甚勤。9岁作品参加地市级书法展。1985年一举获得山西省大中小学师生书法展一等奖;1987年入选全国妇女书法展览、中日妇女书法展览;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一等奖等,得到省城与首都书法界的赞誉。
小坪自幼学业优良,17岁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今山西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由于书法与中国画的渊源关系,小坪始终没有松懈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努力。在大学期间小坪除广临碑贴外,还系统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古代书论,以及哲学、美学等,提高了自己的学养。1995年在小坪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山西省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创办高等书法教育,为自己提供了极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和机会,但时代飞速发展,观念与知识不断更新,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显著提高,自己要想胜任教学,必须下功夫去学,所以小坪几年来朝乾夕惕、覃思求索,才学大进,艺又大成。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秘书长、著名书法家郑诵先生曾致函其父:“青年人想学习,只可先从碑贴里面探讨,向结构和笔法两方面找出门径,更从书法理论的著述中追求理解,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家琪先生几十年含英咀华,深得个中三味。他又将老一辈书法家的经验技法传给了小坪,故小坪从步入书坛起,即以此为训条,始终贯穿在对书法的研究与教学之中。实践结合理论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汉隶诸名碑精髓的领悟。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兼习《二王》法贴、魏碑、唐楷等,使自己的学识与作品逐渐丰满厚实起来。
小坪还是长于隶书,其书既具《曹全》、《礼器》端庄秀美、飘逸典雅之法度,又有《张迁》、《石门》古朴厚重、雄强遒劲之遗韵。其用笔掺以楷法,结体偶见篆意,而作品之通篇又以轻盈婉畅之韵味统率之,从中已隐约看出小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寻找自己书法语言的匠心。
这些年来,小坪还十分注重向近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学习,研究他们的精湛艺术,学习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并不断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撰文发表于国内及日本等艺术、书法专业报刊。
在当代书坛上,一批巾帼书法家,卓有成绩,不让须眉,在三晋,亦有一批书界女中翘楚,李小坪即其中之一。刚过而立之年的她,未来的路很长很长,对学业的研习与艺术探求,其路漫漫而修远,愿小坪不断精研,不断进取,未来更辉煌。
——选自 《吐月》2007年第3期
著名青年书法家郭秋林
郭秋林,男,1967年8月生,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河东村人。一级装裱师、二级美术师,现任晋城市城区文联副主席。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装裱学术委员会委员。晋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晋城市城区书法协会主席,政协晋城市第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
“物真为本,情境两得”。郭秋林人也,实足农民娃,艺术型性格,反叛式个性。命有纸墨缘,少小离家行。为志向,以书画出道;因生计,赖装裱成名。书法得名家丁绍光、赵振乾等大师点化,装裱得高人卢德骥、高进斗诸前辈指教。斗方之间,运刷逐浆,耕耘数载。然时有所悟:走笔挥墨者,略显情之所触直指人心,作品优欠与否乃性情所至。无论书画,还是装裱,始终坚学古而不泯古,以不变求万变,端庄中求灵动,不整中求凸显,沉稳中求变通。正如清人刘熙载云:不工者,工之极也。其书画作品大有后继勃发之势,其装裱有“华北第一装裱师”之誉。
能以爱好为职业,做自己想做的事,实为人生一幸事。整日忙碌碌,以书画为生,以装裱为职,以艺术为荣,有所失必有所得。2000年1月20日《书法导报》以“玄远简谈、伟岸宽博”为题专版介绍了其事迹;2005年4月15日《山西政协报》以“根深植沃土、树茂吐青华”为题专栏登载了其成就。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并屡屡获奖;2004年荣获《山西日报》55周年书画作品二等奖;2000年8月书画作品入选秦皇岛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大字展;2004年9月绘画作品收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集;2004年装裱作品被深圳中国东方书画装裱设计院与中国书画装裱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装裱款式设计”大赛中评为金奖;2004年10月在安徽中国书协举办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作品获优秀奖;2005年3月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随之其美术作品又如雨后春笋,依次亮相,《十万嘉花入梦来》获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等奖;《富贵祥和春意浓》获“中国移动杯”山西省第二届书法美术摄影展美术二等奖;《和美路通》巨幅画作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2005年历经数载建成的13000余平方米集书画展览、创作培训、对外交流与一体的“秋林书画院”峻工,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民办书画院。
历十几寒暑,拓心路笔途。独行许久,钟情如故,你依然无心计数,山几程、水几程、风几度、雨几度,习惯了倾听一个人的心跳。漠然了周遭繁花几番枯荣。这一路,你的企盼,你的纵情,你的恣意和理想,已被现实孕育成累累硕果,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定格了自己的骄容,打开一扇扇久闭尘封的门窗,你用你的景致展示着成功,燃亮了所有容纳你的眼睛。
然,路仍在延伸,冬夏几回程,仍须风雨行。
——选自《吐月》2005年第3期
著名摄影家李前进
璇儿 李小鹏
李前进,男,1960年1月生,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南寨街人,1981年参加工作,曾在晋城古书院矿、泽州县岳南煤矿工作。现在《太行日报》社工作,任《太行日报》社记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少时喜武,崇尚侠义,然运途多舛,16岁蒙冤入狱。文革后“四害”覆灭,天下大赦,重见天日。之后,奔走呼吁,澄清于上,得以昭雪。1981年参加工作,在古书院矿井下四壁间挥汗,继而转职泽州县岳南煤矿,任职岳南矿保卫科科长,秉公职守,抓贼除暴,安抚一方。却因抓惩一盗者,涉其官眷,屈丢其职。后缘于对摄影的爱好,到泽州县通讯组实习数月,勤奋加执着,水平日益渐长。《太行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山西经济报》,其作品屡见报端,一发而不可收。其中一组交通事故的新闻照片获晋城新闻大奖,由此承蒙《太行日报》社总编慧眼识珠。于1989年将其调入《太行日报》社从事专业新闻摄影工作。
单位在长治,而家居晋城,然其所获所爱,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宿水房、眠吊床,每周往返于两地之间,周而复始。与此同时,孤孑一人,驾三轮摩托车,风驰电掣于山崖林莽,江河川峦,以摄影事业为己任,身心立行,一马当先。1993年被授予晋城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又被评为山西省党报十佳记者。200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半年;2012年又到中央美院进修一年。思想得以进化,境界得以提高,艺准得以升华。
才华横溢自豪迈,出类拔萃显锋芒。其作品视角之新颖,眼光之毒辣,选题之奇崛。《锡崖沟挂壁公路》、《桑拿浴》、《房景》、《人体上的风景》、《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八种行业》、《民间那些事》、《守望者》、《广告系列》等作品,均入平遥国际影展。《中国摄影》《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摄影家》《中国国家影像》《中国旅游》《中国摄影报》均有其专题登载。广州、重庆国际影像双年展,亦布有其迹。2007年《挂壁公路》摄影作品入选第22届国展;2008年影作《烧石灰的人们》获中国地区第18届徕卡大赛入围奖;2009年影作《房子》获平遥国际摄影展“新闻报道类”优秀摄影师奖。2009年《桑拿浴》摄影作品受邀参加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11年获全国太行风情摄影大赛金奖,2015年凭影作《民间那些事》被邀与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2000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了个人摄影专集《我的太行》、《桑拿浴》。其中,《桑拿浴》如一人有风,行经处万物生,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博得业内人士称赞思考。从此,其以其作品名声大噪沸扬全国。
其作品展露时下之景,揭示基层生活之境,生动不失人间烟火,世间万象。深层针砭时弊,讥讽世人熟视无睹之现状。意在呼吁与呐喊,透露其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底层民众的疾苦。作品大气不失格局,细致入微又不失气魄风度。表达出:“以一人之哀,为天下之哀”的理念。人在其职存有信仰,以良知和责任掘其事实、还原真相。独具匠心、角度新奇,愿以磊落之姿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近年数作,赢得数十位高校教授、专家、学者的关注,纷纷撰有数篇影评、论文在各类专业书刊中呈现,使其由一个新闻记者逐步趋于艺术家的行列。
观其表仿如啁哳凡人,实则傲然自若、才华颇具。究其根本:勤之、慧之、侠之。以赤子之心洞察世事而不变初心,热衷于发掘美好、勇于鞭挞丑恶。故人称:“李大侠”。
——选自 《吐月》2017年第6期
著名青年画家——成红军
买文静 李小鹏
成红军,又名宏钧、字蹊,1968年11月生,山西省泽州县犁川镇坡西村人,中共党员。1984年参加工作,曾在晋城矿务局王台铺矿通风区任瓦斯检查员,后到矿工会从事美工。2009年调晋城市书画院任专业画家,现任晋城市书画院创作部主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席、山西省工笔画协会副主席、晋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书画院特聘画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太行雄浑朴茂,与天为党,其生于斯、长于斯,甚爱泉石丘壑,松风云烟。林泉之志,烟霞之侣,其之酷爱,水墨图画之大爱也。自小涂鸦,不得古法,徒有废纸三千,未得丹青三味。甲申秋瑟,负笈北上,求学京城,拜谒高人雅士,寻师问道,入得名家堂奥,聆听教诲,耳渲目染,如浴春风矣。于此方知图画之道乃白首之功,非勤学善悟,厚积薄发,终不能达其一旨。自此夜雨寒灯,临摹古法,探微赜奥,攀峰走崖,望苦不足,笔墨劳劳未敢懈怠矣。顶暑履冰,涉瀑湍激,咬定青山,勇往直先,足下辛辛继日续夜矣。
其学画,远则师从元代王权明,笔力扛鼎,山川浑然,为其之尤宠;明代则学石田翁,浑厚朴茂,画若如人,谦谦有君之之风;清代则首喜苦瓜和尚、搜尽奇峰,处处出己意,笔笔生妙花;现代则崇尚李可染、傅抱石大师。故其画有诸匠之精髓,又不失自家之遒劲。正如著名画家、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美协主席、山西省画院院长王学辉所言:“其作品非但引人注目,而且多次获奖,笔墨风格越加老练成熟,为我省中青年山水画家的优秀人物之一。”又如著名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画院创作部副主任任晓军先生所说:“红军的画有着他对艺术的感悟,传统的笔墨精华,石涛的博大浑厚,太行山的雄壮灵秀,尽纳其中。”亦如著名画家、中国传媒大学山水画导师黄国民先生所评:“观其画,笔墨松活而不失洒脱,画面置陈布势,构图讲究,气势雄强温厚,颇具形式之感。”再如著名画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韩莉先生所述:“其画作,意行随所适,佳处辄心,领得微妙意境,细密的皴擦实中有虚,画面留白似行云流水,灵动温润。”
其作品,悄然间频频入选中国美协,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大型美展:2002年《家山晴雪》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5年《王莽岭古琴台》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7年《太行秋光》入选中国画作品展;2008年《霜降》入选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太行霜降》入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太行深深几多深》入选第16届国际造型艺术美术展;2009年《太行故道》入选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太行礼赞》入选第11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2013年《明德·和融》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4年《绿色和谐》入选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其成就,惊诧中屡屡获得全国各级别、各等级、各奖项50余次。可谓:外师造化,中德心源。
红军画格,自然有种磅礴之气充盈,于山则灵之,于水则动之,于林则生之,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语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其有辨别白马非白之灵感,真天下景物入宣之钟秀,乃贵其能撷所切身之真实境界,而摹写轴卷者。画家成红军,庶几其人矣!
——选自 《吐月》2016年第6期
著名青年作家——张暄
闫根生 李小鹏
张暄,男, 1976年4月生,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岸则村人,汉族,中共党员,二级警督,现任泽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副教导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赵树理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理事,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晋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晋军新方阵”代表作家。
农村是一块广阔的天地,他从容由此走来。自幼喜欢读书,惜农村条件有限,每当遇到有文字的纸片,他都视为珍宝,捧在手里反复阅读。八岁那年,有幸接触到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两份刊物,尽管识字不多,囫囵吞枣,他仍沉迷其间,反复翻阅,废寝忘食。自此,在他童年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文学的种子。随着年龄增长,这棵种子生根发芽,蓬勃成长。初中起即开始文学创作,并试着往报刊投稿,尽管屡投不中,但他不灰心、不气馁,一如既往地对写作葆有兴情。他的作文在班里出类拔萃,老师赞誉有加,屡屡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在同学中进行传阅。
1993年入津门求学,环境的变化为他读书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每逢周末,徜徉书市,贪婪阅读文学名著,遇到喜欢的就想方设法购买,为此常缩衣节食。这种如饥似渴的读书兴趣,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拓宽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工作、创作注入了丰沛营养。俗话说:机会青睐于有准备之人。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了山西省首批公务员考试,一举成功,被录取为人民警察。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治安警、刑警、文秘、交警等警种。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繁忙之余,他始终笔耕不辍。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耕耘终于有了收获,“处女作”在报刊公开发表那年,他二十三岁。作品变成铅字,让他备受鼓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目前为至,他已创作发表散文、小说近百万字,作品见于《散文》《天涯》《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清明》《山西文学》《黄河》《短篇小说》《啄木鸟》《都市》《山西日报》《人民公安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和知名文学杂志,多篇作品入选多家出版社年度选本。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尤其对于一个像张暄这样的业余作家来说,其作品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张暄算不上“高产”,但说“丰产”并不为过。他先后出版有散文集《溯》《卷帘天自高》,中短篇小说集《病症》。尤其是《病症》,他根据自身职业特点,瞄准社会和人性中的“病症”,写出了一系列质量上乘的中短篇小说,部分作品被《中篇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选载。2015年7月,经有关评委投票,该小说系列高票入选“晋军新方阵”丛书。《病症》出版后,受到了著名学者、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赵勇先生等多位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才华横溢著美文,文坛扬名摘桂冠。张暄是一个勤奋的人,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以小见大,刚中见柔,关注“底层”,反映民生。2013年,散文《卷帘天自高》获“赵树理文学奖”散文奖提名,他个人获“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提名;2016年3月,被山西文学院授予“优秀签约作家”称号;同年,中篇小说《孩子生病时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荣获“赵树理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提名,个人再次获得“赵树理文学奖”新人奖提名;2016年,申报的长篇小说《看守》获山西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2017年被晋城市委宣传部表彰为全市“优秀文艺人才”;2017年9月,散文《母亲的市民之路》荣获第一届“孙犁散文奖”,该散文先后入选《晋城文学三十年》《2016山西年代文学作品选》《2016中国年度散文》等选本。另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已经论证,列入北岳文艺出版社重点出版计划,出版在即。
学无涯,艺无境。三十年默默矢志不渝,他渐已长成一棵倍受注目、绿冠庇荫的大树,唱响主旋律,讴歌新时代,深入底层,体验民生,追逐梦想,多出精品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和创作的永恒。
——选自 《吐月》2018年第1期
彩塑非遗传承人刘惠斌
赵 欣 李小鹏
刘惠斌,男,1966年1月生,山西省泽州县金村镇人,九三学社社员,1979年师从民间泥塑传承人学艺,1984年参加工作,曾在巴公化肥厂、晋城市城区文化馆工作,现在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工作。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晋城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师,山西省彩塑非遗传承人。
七百里太行屋脊峭立,二百里丹河水畔灵毓。珏山脚下、青莲寺旁,春节每至,家里屋外气氛喜洋。外公手拿磨石,沾上清水,霍霍几下,一把刃尖刀锋的剪子便递到了妈妈的手上。妈妈手里一沓鲜红的纸片,顿时在剪尖、刀刃之上翻滚跳跃,刹那间,一幅幅镂空的剪纸艺术品便被爸爸贴到了窗户上。每至春节,懵懂幼年的他瞪着一双好奇的眼睛,眼花缭乱地徜徉在“孔雀绣牡丹”、“狮子滚绣球”、“老鼠上灯笼”、“雄鸡鸣啼”等浓浓的家庭民间艺术氛围里,爱好民间艺术的兴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生根。
刘氏家族出人才,本家哥哥和姑父均师承晋东南泥塑名匠梁金顺,是乡里有名的彩绘泥塑制作匠人。童年的他整天钻在家里的作坊,玩耍之余,常年目睹长辈大人们干活时的麻利和认真。一笔一画慢慢勾勒,一招一式巧妙变幻,满地的大柜子、小箱箧耍魔术般地被一一描金,变得件件熠熠生辉。天天耳濡目染,每天侵淫于手工制作艺术的海洋,心生仰慕,跃跃欲试。一次古寺之行,开启了他坚定迈向探索泥塑彩绘艺术领域的信念。那日,青莲古寺内人烟稀少,幽深寂静,古柏虬柯,银杏参天,在高大庄严的佛像前,他仔细观看,只觉佛面慈祥肃穆,手足肩颈饱满圆润,不由脱口而出“好美!真神!”他若有所思,连忙跑回家中,磨缠本家哥哥:“我也要学彩塑,你教我吧!”哥哥见他动真,便教诲道:“要想捏得好,必先画得好才行。塑绘不分家,不会画就不会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着魔似地白昼不分,挑灯夜战,一口气把《三国演义》《小八义》《英烈传》等小人书上的画页全部临摹了一遍。后又借来清代版本的《芥子园画传》,潜心研学数遍,绘画功底逐渐夯实。在本家哥哥的精心培育下,他的民间传统艺术情结越发浓烈痴迷,附近每有大戏、电影上演,他就几场连轴转地跟着看,人多拥挤时,他便人小鬼大地从大人们腿缝间钻至戏台前。《小刀会》《杨门女将》《三毛流浪记》等影剧人物形象深刻脑海,一尊尊戏剧泥人塑像争先恐后地从他灵动的手指捏弄成器,一一摆入了大大小小的展厅。从此,源于他对泥塑传统艺术的钟情与坚守,吃常人难以想象之苦,做凡人想象不到之事,跟着师父做古建修复,不管风雨雪霜、酷暑严寒,一年四季爬高下低,从不诉苦言累。参加工作后,在工厂上班,他经常偷偷溜到车间角落,刀刻手捏摆弄自己的泥塑。后来到了文化部门,更是名正言顺大显身手做起了自己的事业,他在学习中躏跚,在躏跚中成长。先后25次参加了国家、省、市级的民间艺术工艺大赛,金奖、银奖、优秀奖揽获于怀。2013年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2016年荣获了中国第三届传统宗教造像技艺大赛上唯一的“特别金奖”。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泥塑是一门民间艺术,其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门手艺于一身,作品重在生动夸张,妙在传神抽象。在唯美灵动的泥塑中,潜伏着作者强烈的内心感悟和生活体验,体现出作品深沉内涵和感观享受。既然,泥塑如此亦此,当然,惠斌自然亦然。
——选自 《吐月》2017年第4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