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胡明的散文
枕风宿雪秦长城
群山连绵,但见漫山遍野的野山樱桃、野山杏树争相斗艳,可爱的野兔、松鼠嬉戏其间,那是生机勃勃的夏日,花儿轻盈的呼吸化作浓郁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那时花未眠,未曾冰冻的露珠像它们的眼睛安静地看着眼前的世界。冬天,花入眠,纷扬的大雪如约而至,它们像巨大的白色棉被遮住了袒露的群山和花的身骨,雪和比雪更深的秘密寄宿在冷静的群山和土地里。
这里是秦长城的冬日,雪、风、剑皆宿眠于此。一个人脚踏碎石前来问雪,他的目光不仅寻找着茫茫白色,同时也迫切寻找着摇曳在漫长时光里的蛛丝马迹。在呼啸的北风中,他努力辨听着各种声音,是时间持续的力量剥落砖石的声音?是冷兵器碰撞,马匹冲撞,兵士厮杀的声音?还是被这些声音覆盖的王朝兴替下的百姓的哭嚎?他的思绪像脚下层层垒叠的土地,它们是夏商的吗,是秦汉的,属于特定的时间和年代。它们似乎埋藏了什么,永远静默无声,永远守口如瓶。他一路往前走,土地和碎石似乎不仅感受到了压力,也感受了疼痛,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他走着走着,雪就下了起来,刚开始,雪很小,只是几片雪花落在他的肩膀上,它们停留的时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他没有捕捉到雪的身形,也未曾感受雪的重量。他继续往前走,雪几乎是不经意间就变大了,这时他不仅肩膀感受了雪的压力,他的视力所及也感受到了雪的重量。雪中,他的脚步一深一浅,但很快雪坑便被新雪填平了,这时他的脚步和思维也刚好走到秦汉,这些足够纯洁的雪夜宿于此,雪是白的,月光也是白的,月光不仅是白的,它也是秦代的。秦代的月光穿越几亿光年的漫长旅途照在他身上,多少年了,古老的月光还在,但很多人已经不在了,他不禁为自己的渺小叹息而流下眼泪,但他很快又加快了脚步,他要在雪逝之前,走完这里。他是年轻的,秦长城是古老的,但他明显感觉到他们并没有多深的隔阂,他感觉他的一生中必然会来这里很多次,他的一生中必然有这么一个场景:看一场雪落在古老的城墙的身体上。他能听到它的呼吸和叹息。
是的,他知道秦长城的孤独,很多人离他远去,现在,他来了,它太孤独了,以至于不经意间便风雪漫天。
这是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率军30万为北抗匈奴建起了它在固阳县城的一段。后来,它饱尝战火摧烧,汉武帝在位期间经卫青带兵修复又得以续命,所以它又叫秦汉长城。秦长城在固阳县全长85公里,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测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修筑时就地取材,墙体多以黑褐色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是国内仅有的保存状况最好,辅助设施最为齐备的秦代长城段落,也是迄今为止能够明确认定的唯一的秦代新筑长城段落。
每个人对故乡的认识总是熟悉又陌生。人们的感官和经验捕捉同时又遮蔽着真实的生活,就像海面移动的冰山,浮在水面的仅仅八分之一。人们常常需要重新发现和认识生活。
他也一样。他的家离它并不远。人们总贪恋远处的生活,却常常忽视眼底的风景,所以他几乎不曾好好看看它,一直到2000年。勾起他兴趣的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2008年8月28日到固阳县秦长城天盛段考察,并在包头市神华国际大酒店做的有关秦长城的文化专题报告会。聆听完毕,他倍加感慨,所以他决意前来一看。
现在他终于来了,而他就是我,我就是前来问雪的那个人,我知道它的孤独,我知道它有很多故事要跟我讲,我是有幸亲近它的为数不多的人,所以我有必要写下它和它的故事。
它,固阳秦长城千百年来枕风宿雪,靠人工之力闯入自然,又被自然包围。风沙苦寒侵蚀着它的身体,但寄生于其身的人文色彩从未因时间流失消减。它的故事文化要从黄河发源讲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以涓涓细流,经青藏高原峡谷流淌到陕北黄土高原时,因植被的破坏,夹着泥沙一泻千里,直奔内蒙古高原。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有阴山山脉的横亘,黄河会流经哪里?阴山山脉对黄河流向的巨大影响,把中华大地分为南北两块,阴山以南曾经是农耕文化,北方曾经是游牧文化,因赵武灵王为抵御匈奴,屯田蓄兵,实行“胡服骑射”,从而雄霸中原,也使得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在互相融合中不断发展,从而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华夏文明。
尽管雄伟壮丽的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令人向往,尽管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低矮荒凉,但它原生态,历史悠久,因而从未被人遗忘。当史学者在重新审视游牧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时,驻足于此,秦长城作为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河套地区碰撞又融合的千年风云的见证,人们由衷地承认并赋予固阳县秦长城民族融合的历史地位。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慨叹:固阳县秦长城是“中国迈向大唐的重要脚印”。从夏商周到先秦两汉,从三国两晋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的历史脉络基本指的是秦长城以南。从匈奴、突厥到契丹、女真,再到蒙、满、回、汉,秦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的历史,则至今都未理出清晰的朝代更迭时间,已知的如黑水城、赵王城、怀朔古城等遗址只是茫茫中华北方大地的一小部分。不断出土的古迹让考古界推断,在北方游牧时代,还有很多小国,如固阳县城西南有一个叫“沙陀国”的自然村,至今都没有发现有关“沙陀国”名称由来的任何记载。
古往今来,厚重而又如迷雾一样的历史,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驻足山巅,人们情不自禁就想起《大风歌》和《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得胜还乡时的即兴创作。汉朝新建,由于他的部属在打败项羽的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功高震主之势。刘邦清醒认识到,如果他的这些部属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力应对的。得胜还军途中,刘邦回到沛县,召集他的故乡的昔日朋友共同畅饮,即兴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发人深省的《大风歌》。
一代帝王登基之初,丝毫没有衣锦还乡的喜悦,相反,更多的是对帝位的担忧,对人才的渴望。胜利者是少有被指责的,同样,胜利者在一时的胜利面前常常会是得意忘形的。然而,刘邦却能认识到,自己能取得帝位是当时天下大乱的局面,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结果,他认为只不过是自己运气好,刚好碰上这种局面而已,所以他没有任何沾沾自喜,而是生发出如何守住帝业的忧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期望能找到为他捍卫四方的猛士,可是能找到吗?他疑问。
秦长城,只留下如今的残垣断壁,却又让我想到另一位盖世英雄——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的《垓下歌》,不是我项羽无能,可惜我一世英雄,今天天要我灭亡,我又奈何?
可赞的是随伺在侧的爱妾虞姬的临终绝唱: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生。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虞姬拔剑自刎,已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发项羽奋战突围,荡气回肠,看天下美女,有几人能如此,谁又敢说这是红颜祸水?
南北朝时期,东魏宰相高欢,领军攻打西魏要塞玉壁城,西魏守将韦孝宽骁勇善战,据城固守,高欢久攻不下,眼看粮草将尽,心头如压着一块巨石愁眉不展以致卧病不起,众将士也是长吁短叹,萎靡不振。西魏乘机造谣说高欢病死,高欢闻报,怕军心涣散,为鼓舞士气,大宴全体将士。酒宴上,高欢命大将斛律金歌舞助兴,斛律金领悟了主帅的意图,拔剑出鞘,扬声高唱: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由于高欢出生于固阳县秦长城西北的怀朔镇,攻打西魏统帅的将士多是怀朔人,源起怀朔的这首民歌虽寥寥数语,却极易勾起高欢和众将士的思乡之情。此时,雄壮激昂的歌声从主帅的帐中扩散至整个军营,一下子军心大振,高欢及时抓住时机,顺利将大军回撤境内。
《敕勒歌》短短27个字,却向人们展示了北方草原博大无比的眼界和胸怀。站在秦长城高处,极目远眺,天野相接,如此景象,怎能不让人产生无尽联想,如果不是歌者身临其境,怎能有如此感叹?
无疑这首民歌对后世的边塞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着唐代“边塞四诗人”之称的高适、王昌龄、岑参和王之涣,他们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如高适的《别董大》,把本来是一个离别的场面描写成互相鼓励互相期待的画面。诗中不但展现了十里黄云,风卷白雪的塞上风光,而且表达出环视宇内无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十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摧日雨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再比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思绪杂陈,脑海中不禁又联想到遥远的万里长城,明末杰出的军事家袁崇焕率军阻止皇太极的后金部队南下,解除了京师之围,崇祯皇帝却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处死了袁崇焕,最后自己迫不得已吊死煤山。似悲似哀,临死时砍杀女儿,后人发出感叹:
可怜如花似玉女,
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
飘零沦落梦天涯。
秦时明月,汉朝烽烟,固阳县秦长城如苦行之人在历史空间中枕风宿雪,负重前行。从秦汉走来,固阳秦长城顽强的留存下来,作为长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存在与晚近的长城遥相呼应。年轻的生命总会为它的古老吸引而震惊,前去细细探寻考察,于是故事又要重新讲起,历史又将在浩荡群山间展开……
但知道它故事的人不多,最开始陪它的人都不在了,现在它太孤独了,它的故事太多了,它一直在那里,等你去,看松鼠野兔,也看藏花雪宿。
怀思东达山
西边马兰花、蒲公英、车前前、打碗碗等五颜六色的山花交替映入眼帘,在湛蓝的天空下景色分外妖娆。东边的洼地是村民种植的庄稼,多是玉米、荞麦、土豆。冷不丁从地里钻出,又从脚下飞快闪过的一种叫做“沙和尚”的小动物像是怕你寂寞似的,提示你这里大片盛开的的荞麦花很好看。
我站在青大公路11公里处的东达山,灵魂如彩蝶轻浮于这片流动的风景中,它一路踏风飞行,冲破时空的壁垒,将我的记忆引向曲折的从前……
一个人的一生中能走过多少地方,能踏过多少山川河流?一个人的一生中会爱多少人,会爱多少地方,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多少个地方,它头顶的星辰,它养育的植物,微风里的一惊一动,会让一个人产生的持续的爱?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几个地方,让你念念不忘,魂牵梦萦。
东达山曾是我整整度过十年的地方,我不可避免地固执地爱着这片土地。山沟里那清风扑面,沁人心脾的春夏凉爽怡人,白雪皑皑的秋冬则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乡亲们的勤劳善良赋予了我创作的源泉,是山沟里那一缕炊烟、一盘土炕、一碟咸菜、一壶老酒成就了我的处女作《农缘》。距离政府主办的东达山书画艺术节之邀过去了整整3个月,酝酿多时却迟迟难以下笔,这时我才深刻感受到了“情重笔端难言书”的滋味。
大学毕业后,我被定向分配到农行一个很偏僻的营业所,营业所条件相当艰苦,除了主任,就我一名男同志。除了一辆轻骑摩托车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却负责清收3个乡48个行政村的一万多笔小额农户贷款。东达山是我包片的一个村子,独特的地理位置,奇妙的自然人文景观、淳朴勤劳的老乡,使我第一次在东达山居住几天后,就被这个世外桃源深深吸引。
第一次去东达山是在初秋时节,骑轻骑摩托车到了西边墙,当地的老乡告诉我,进东达山路不好走,且人烟稀少,好奇心还是驱使我想进山里看个究竟。我放好轻骑摩托车,顺着老乡指的方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徒步进山。一个人走在空旷寂静的山沟里,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紧张,山鸡“扑棱棱”飞过,牛嘶马鸣从半山腰传来,心里不免担心是否有狼蛇出没,可这种不安的思绪很快就被周边的美景打破。小道你该停下来欣赏一下。
“老乡老乡,红杆绿叶,这是什么玩意?”
这是当年知青下乡刚到农村时看到荞麦花开,欣喜又好奇地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还有陆游的“城南城北如铺雪,原头家家种荞麦”,俩人描写的只是荞麦花开的景象,走进荞麦地当你俯身仔细欣赏时会发现初秋时的荞麦:叶子是青的、花是白的、茎是红的、根是黄的,籽是黑色的。在一株植物中汇集五种颜色,这在植物中是非常少见的,难怪白居易、陆游、高适等唐代诗人这样盛赞荞麦花开。
从西边墙到东达山大约有六七里的路程,既有独自一人入山的紧张,也有沿路美景带来的兴奋,第一次进山慢悠悠走了足有一个小时,走进村口驻足回望,才发现小村唯一的出路两边,西边是石山,东边则是土山,两山呈对峙之势,形状恰是两扇从里向外敞开的大门。站在村口向前看去,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房屋依山就势,建在东高西低的台地上,房屋的背后又是石山。前瞭后望,左瞅瞅,右看看,一下子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有罩,后有靠”所指的风水宝地吗?石山和土山如左青龙右白虎守卫着门户,背靠石山,整个村庄的地势真乃吸天地之精华,纳人间之灵气,这不由让我对选择这块宜居之地的东达山先人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东达山坐落在这样一个三面环山的山窝窝里,村子中间有一颗老榆树。从年轮看,这颗古树至少有百年历史,树的躯干之粗需四个人合抱才能围住,裸露在地面的树根盘根错节,延伸到东西两边十几米远,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叽叽喳喳的一群小鸟在枝头飞来飞去,树边的小溪旁一位姑娘捞着被溪水冲刷的晶莹剔透的碎石。我不由地问姑娘是谁家的孩子?
姑娘答:拴牛家的孙女。
拴牛家的孙女都大学毕业上班了,是利用星期天的时间进山里看望爷爷的,赵姓韩姓是村里的两大户,拴牛姓赵,勤劳善良,我曾在他家吃过饭,眼前的古树,与拴牛孙女的对话让我思绪一下子又回到曾在这里度过的日子。
在收贷时曾遇到这样一幕:
一家双双有残疾的的父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坐在他们家的炕沿边我发现盆架的脸盆上印有包头师范学校的字样,问询得知姐姐刚考上师范学校,妹妹想辍学供养姐姐上学,而姐姐想退学让妹妹继续把初中念完,而不明事理的弟弟看到姐妹俩在争吵,动手将姐姐打哭。此情此景让拥有同样经历的我倍感酸楚,将身上仅带的300多元钱全部留给了姐姐,鼓励她完成学业。2015年偶然在当地晚报看到一篇文章,从内容推断,写文章的人就是从这家走出来的一位人民教师。
那些进村入住的日子,每到晚上,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一碟烂腌菜、一盘花生米、一壶不到3元钱的老酒,与老乡猜拳行令,听老乡娓娓道来家长里短、奇闻轶事,老乡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那一刻尽情释放,他们把我这样一个从山村出来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当朋友至交,他们将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无处诉说也无人倾听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向我呈现:笑出来、哭出来、说出来、唱出来。常常是酒宴未散,我已被他们的情绪感染,迫不及待地想写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夜深人静时,忙碌了一天,带着一身的疲惫的老乡早已进入梦乡,而我在老乡为我烧好暖炕的屋子里文如泉涌,不需多少华丽的言辞,只需你平淡地写出来,就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文章,那时十天半月就会有一篇“豆腐块”见诸各类刊物。其中《卖绒难愁煞赵村长,农行相助一朝解决》在当地报纸发表后时,编辑加了编者按,文章发表后,获得政府领导的肯定,对农行及时解决农民卖绒难的问题给予了表扬。文章提到的赵村长就是东大山的村长赵凤山。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久居喧嚣闹市,日复一日繁忙的工作劳累了心,也催老了人,今日重新站在东大山的老榆树下倍生感慨,感叹岁月无情,人之于古树,我辈不过是匆匆过客,春来秋往,古树犹在,人已渐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等到退休了,我想回这里居住三年五载。
6月20日是东达山书画艺术节最后一天,出差归来从机场直奔东达山时,各个展区已在做收尾工作,不免有些遗憾。在展区出口处恰遇当年也在这里工作过的一位同事,同事对艺术区大加赞叹,直呼设立“东达山艺术区”倡议者为奇人,奇功一件。
有一年夏天某日我们俩随营业所老主任在东达山下乡时,三人坐在村庄后面的半山腰闲聊,老主任意味深长地说他退休后就来东大山放羊,当时以为老主任只是一时的感慨而已,没想到他退休后果然在此放了羊。同事和我一样,此行一是要参观艺术节,二是要看望老主任。晚上我们三人在附近的酒馆开怀畅饮,老主任是在信用社主任的位置退休来这里放羊的,我俩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老主任表达钦佩之情的同时,也向老主任表达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入流俗的感叹,我们相约退休后也在东达山里办个牧场。
虽在城里居住近30年,但还是不习惯城市拥挤不堪的交通、噪音污染、邻里不相往来,感觉城市的一切都是乱哄哄的,自己内心总是觉得与城里人格格不入。年少时干不完的农活,生活的贫困艰辛使得我当初发誓一定要努力,将来出人头地,脱离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在蜕变完成,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而仕则优”的人生理想后,城里不堪重负的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竟让我丝毫找不到参加工作之初的欣喜。最想念的是老家的空气,清早起来走出屋外,扑鼻而来的就是清新的空气,那空气似乎带着香味,让你不由地想张大嘴巴把它吸进肚里。还有收秋割小麦时,累了,就和儿时的伙伴躺在麦垛上,看着蓝天白云,惬意之极,常能在不知不觉中酣然入睡。因此,内心深处总渴望回归田园生活:
一小桥、一溪水、一村姑;
或晨炊、或耕牛、或牧歌;
一盘土炕、一碟咸菜、一壶老酒……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多少年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哪怕是得到很多,可真正得到后反而却没有任何的喜悦之情。当晚与老主任的不期而遇,一席畅谈引发很多感慨,老主任干了一辈子,最后却在放羊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当年同事曾说:荒秃秃一座山有啥可留恋的,老主任却选择在此归隐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美好生活。当我们也成为过来人后,才更深刻理解老主任退休前的心境:境由心生。
“东达山艺术区”是政府连续投资三年打造的艺术殿堂,其创意或许参考了北京“798艺术区”。那是一群书画及时尚爱好者自发将北京一座废弃的兵工厂改建的创作基地,起了个时尚的名字:798艺术区。不同的是东达山艺术区依山就势而建,相比之下因有亲近自然之美更为艺术家所喜爱。同行的当地一位领导兴致勃勃,对东达山艺术区的筹建,现状、未来的设想如数家珍,言谈中难掩喜悦自豪和激动之情,她引领我们到了一处还在修建的画院。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整体感觉是:这是一处四合院式建筑。院落的正北正西是两排画室,正北设计了接待室。
画院的主人是一位本土画家,当我说画院的设计风格有点像扬州著名的“何园”一角时,一下子勾起了主人的兴趣,他告诉我近些年独自一人两次到过新疆,就是想在那里找个能停靠心灵的驿站,因为那里山青水秀,想在那里过辞官归隐,寄情山水的生活,可上有娘亲,下有儿女,还是难脱凡尘,不能离开故土,思来想去,反复考察,去过扬州,也去过绍兴的“沈园”,最终选择了这个地方建立自己的画室,准备将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在四季如画的东达山沟。
我说:这里的山水真的美到让人安放心灵吗?其实我是有意问他,想了解他选择这里的原因。
画院主人反问我:难道你觉得这里不美吗?
万事皆虚,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眼中景物的美丑,心境好,一切都是美的,不同的人看眼前景象感受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对眼前景象的看法也大有不同。
画院主人所言极是,这让我想到了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不同心境下所作的两首描写秋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而在他另一首诗中却写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我问主人:为何不把画院整的再大一点?
我何尝不想这样做?
画院主人给我解释说,画院东西两边,前后两边的人家不愿把宅基地转让给他,这里的人家比他还有钱,几乎家家都有好车,甚至豪车,他搞不明白这里的人是怎么有钱的,我说那就听我慢慢分晓。
为了让农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1990年前后,当地乡政府协调银行给东达山沿山一带的村集体和农民贷款,在政策和信贷资金的双重推动下,一座座石场,一个个羊场建立起来。其时,城市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市内的每一栋建筑的基石都取之于东达山沟,这就是东达山村民富裕的起因,这也使得有几件事引起我长时间的思考。
山里人文化低。小时候在邻近的学校上学,特别是在寒冬时节,太阳还未露头,就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背上书包,骑上破旧的自行车上学,寒风凛冽,吹得脸上像刀割一般火辣辣地疼。东达山村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普遍文化程度低,原因就是沟里离最近的西边墙小学也有十几里的距离,要知道从山里到西边墙根本就没有一条像样的稍微平坦的路,我们能骑自行车上学,这里的孩子不能,这是村里的年轻人早早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里人真诚。下乡不久,知道我每次去都要住上几天,韩会计有次竟然杀了一只羊招待我,老韩解释出去买菜不方便,干脆就吃肉吧。这让我非常过意不去,从那以后,每次去之前都要到菜市场买上各类肉食蔬菜。一次约好去的日子是冬天的一个星期天,去的前几天恰好下了一场大雪,积雪厚处足有20厘米,就在我推着拖有食物的80轻骑摩托车在堆满积雪的小路上艰难前行时,对面驶来的吉普车停了下来,没想到从车上下来的竟是我们上级行的行长。与行长握手的刹那间,我俩居然什么话也没有说,看得出行长既是惊愕,也是感叹,特别动容。2014年休假期间,我选择了到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的茅坪参观学习,导游是个20岁左右的小女孩,细致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大约一个小时,当我拿出100元钱表示谢意时,小女孩怎么也不肯收,说这里是红色旅游区,他们是义工,就是想传承红军精神。有感而发,我对陪同的一位在当地政府部门任职的友人说,我基本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讲述了我在东达山下乡的故事,晚间他特意给我唱了一首兴国山歌:
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干粮去办公。
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
友人触动心底的歌声让我倍感欣慰,也鼓舞我要把工作干得更好。
一个人一生中必然会对一个地方的星辰,植物以及笼罩其身的寂静深深着迷,像一粒种子,他把记忆深埋于此。他无数次幻想自己是一枚圆嘟嘟的土豆,每天感受阳光给自己的身体赋形。他无数次幻想自己躺在草地上,看着闪烁的星辰,他知道只是轻微的一闪,星辰走过的却是漫长的距离,他不禁为造物主神奇的力量称奇。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这样的此刻,只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仔细聆听草木轻微的呼吸声,不知不觉进入自然的身处。一个人一生中这样的时刻太少了,像他头顶划过的流星,给予他巨大的感动,只是一些简单而自然的事物,他就得到了莫大的满足。只是短暂地在寂静中停留一会儿,只是与一个地方的山川草木共同呼吸,这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每个人都愿意经常去自己喜欢的风景里走一走。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曾写道: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从东达山一路走来,辗转于城市乡间,我愈加亲近乡间的那条小路,它自然延伸,和土地保持联系,我在其间行走,心境渐渐发生变化。我愿变作东达山的草木花石,承受阳光风雪,在我魂牵梦萦的土地上自然生长,忘却身形,与东达山融为一体。
幸福簇拥着一条叫 阳的大道
旷野里有很多路,一些路是明显的,一些路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路仿佛埋伏着一群隐身的人,看得见的路局势是明显的,但人走在上面,阳光很大,但感觉却是在冬天,常常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像一些人面对生活总是触目惊心地活着。旷野里的路通向四面八方,每一条路都是限制而又开放的。每条路都有很多故事,故事是人写在上面的,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写出来的,也是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写出来的。一个人的一生中要走多少路,一个人的一生总需要从一条路开始历练,一个人走了很多路也就有了故事,才会学会走路,这时才真正懂得怎样驯服一条路,一条像羊一样乖顺的路你总该能想象它最初凶残的面貌,一个人就像羊倌总是要出发学会勇敢,从哪里出发?在故乡出生,就从故乡出发。故乡的路像目送你的亲人的眼睛,知道你的来处,也知道你的去处。
我的故乡有一条大道,名字叫稒阳大道。
它位于阴山山脉中段,起点在昆都仑山口处,沿途充满了美景,石门景区、万亩滩、梅令城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像是众星捧月一般簇拥在她的身边。
久居闹市的人都要承受一种折磨,那就是拥挤不堪的交通、高分贝的广告噪音、川流不息的人潮……使人烦恼至极,内心不由呼唤那令人心清气爽的田园风光。母亲是恋乡的,她在城里帮我带孩子直至孩子长大成人后,决意要回村里居住。我和媳妇留不住母亲,只好顺了她。我答应母亲每隔十天半月回固阳一次,探望她老人家。
固阳是我的故乡,从包头开车去固阳并不远,但每次都有新鲜的感觉。驱车驶上110国道,在前口子段远远就看到一块巨型奇石上刻有“稒阳大道”四个醒目大字时,这四个字给了我速度感与力量感,心中还涌起审美的期盼:古老的阴山总是引发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尽遐想……
过了稒阳大道北出口收费站,连续穿行三个隧道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固阳大后山,大后山是典型的内蒙古高原风景,虽然冬天非常苦寒,但一年四季景致分明,人在冬季总是对春天充满了期盼。春天来了,特别是早春二月,偶有一场春雨过后,湿气滋润下的草芽就迫不及待地钻出泥土,此时远看草色青青,当你怀着草绿色的喜悦走进他们时,却什么也看不到,不免失望,不由想起唐朝著名诗人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他描写的是长安郊外初春的景色,不如拿来描写大后山的早春更为贴切,因为唯有辽阔苍茫的北方大地才更能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视觉效果。
夏天的后山简直就是天堂。以阴山为界,阴山以南已是姹紫嫣红,百花盛开,阴山以北仍是凉爽宜人,十分惬意,一点也没有夏日之燥热。感谢造物主独宠这片土地,凉风习习迎面而来,真的是天然的避暑圣地。你抬头就能望到湛蓝的天空,水洗过一般的湛蓝,让你心情能顿时宁静下来。大朵大朵的白云时而静时儿动,在天空与你玩捉迷藏。远眺四野,绿草不时被风吹弯了腰,似滚滚波涛流动着。倘若你置身苏计沟南山秦长城,只见山坡上百草会集,马兰花、牵牛花、车前前、打碗碗、山丹丹,各色说出名的和说不出名的鲜花像是赶集在此聚会,你拉着我,我牵着你,十分热闹。这时的你,置身于花草世界,心中早已忘却了城中夏日的焦灼烦闷,不由涌起人间天堂之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后山也是这样,不仅收获农作物,还收获美。你看吧,漫山遍野是绿的玉米、金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土豆花等和各种野生的植物交相辉映,美得很。人恨不得此时自己就成为一株油菜,一枚滚圆的土豆,生活在他们中间,一起发芽,一起开花。在野生植物中,此时我最喜爱白色的扎蒙蒙花、紫色的沙葱花、蓝色的马兰花,这些让人爱不释手的野花啊,平时鲜活在民欹里,现在绽放在大自然,一如那些洋溢着自然美的乡村女孩,让人领悟什么是返璞归真。只见不时有人慢下车速拍照,有的干脆停车驻足,尽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视觉盛宴,大自然的美总是动人心魄。
冬天的后山是白色世界,大后山朔风冽冽,一场又一场漫天大雪,广袤的田野白雪茫茫,在阳光的照耀下夺目刺眼冬日的寒冷让外地人望寒而退,而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后山人,却适应了这里的寒冷,数九寒天,仍不耽误他们做营生,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堆雪人、滑冰。
不同的季节驱车稒阳大道,欣赏四季分明的景色之余,我常常感叹于古人翻越阴山之艰难,惊叹于今日固阳人修建的稒阳大道,那必经的石门一号隧道、石门二号隧道和石门三号隧道不就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阴山是地壳运动断裂上升所形成的断带块状山体,山脉中不少南北向的峡谷是古人翻越阴山的天然通道。近千公里的阴山山脉曾是横亘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天然屏障,阻碍着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南下中原“前院”瞧瞧,必须打马过阴山,中原王朝想要阻止来自北方的威胁北上到“后院”看看,则必须先守住阴山的众多隘口。
千百年之前,无论是秦蒙恬镇守边陲、汉大将卫青北击匈奴,还是唐大军驱逐突厥,无不为如何翻越阴山所困扰。秦蒙恬监修秦直道直至二世而亡,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才使得秦直道止于固阳。别说行军打仗,运送物资,就是生存条件也异常恶劣。蒙恬是将军,如果他也写诗,相信他会和李白一样,生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今天勤劳智慧的固阳人凿山填谷,修建成了贯通阴山南北的稒阳大道。大道全长51公里,途中需数次穿越阴山山脉。从南到北依次有银洞山隧道、假石猫沟隧道、义夹沟隧道,每条隧道都是分左右的双线隧道。
距离稒阳大道东20公里有包白(包头——白云鄂博)旧公路纵贯南北,在通过大青山主脉的山口处,劈开一条通道——大青山隧道,由北向南穿过隧道,便是10里长的什拉淖大坝,大坝的尽头就是固阳和包头郊区后营子乡的交界地方。
刚上班,我作为农行后营子营业所的信贷外勤,交界地的前店村是我分片管辖的离后营子乡最远的一个行政村,有一次骑一辆80轻骑摩托车从固阳到包头穿过大青山隧道后,兴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知道下坡有10里长的路程,竟然摘成“空档”,任摩托车靠惯性行驶,一直到了前店村。
当把我这事和我哥哥讲述时,哥哥听罢竟狠狠地训了我一顿,说这是不要命的做法。哥哥14岁就辍学跟着四爹赶马车,起初赶马车下坝时,不得要领怕马脱缰,他不敢亲自赶车下坝,四爹也不让,待四爹把自己赶的马车赶下坝停好,再步行上坝把哥哥的马车赶下坝。上坝时四爹又担心哥哥不会使马发力,怕马车倒下去危险,又是自己的马车赶上坝停好,自己再走10里路下了坝,把哥哥的马车赶上来。在稒阳大道建成前,什拉淖大坝几乎年年有翻车事故,这也是修建稒阳大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包头通往固阳这条旧公路的忽鸡沟段,因是盘山路段,行人行车皆费力。改革开放之前,为防止前山与后山的粮食“走私”,政府在此设“卡子”。为了生计,前山胆子大身体好的男人用自行车驮着小米糜米,快要到达“卡子”时趁夜色笼罩,把自行车藏起来,扛着小米糜米从半山腰翻下沟里,顺着能绕过“卡子”的河槽,翻上山顶,藏好米袋子,再从山顶顺着原路下到沟里,再从沟底翻到半山腰找到藏自行车的地方,扛上自行车再下到沟底,顺着河槽从沟底抗着自行车上到山顶,完成这个过程所需要做的动作为:一次是背袋子下沟,背袋子上坡;一次是抗自行车下沟,抗自行车上坡,这样才能驮上小米糜米去后山的村子里换莜面白面。同样的方法半夜绕过忽鸡沟“卡子”回来,山高沟深,为了生计不免提心吊胆。
如今驱车稒阳大道,半小时的路程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从此扭转了大后山人固守的观念。一是教育方式的转变。自稒阳大道建成后,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初高中后,将孩子送到市里上学,享受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上学,家长陪读,陪读者有祖父母,有的父母亲随,其中大多在市三区租房,学区房租价一涨再涨。辛苦了孩子也辛苦了家长,家长比孩子还要起得早睡得晚,前一晚家长要把次日的早午餐准备好,第二天送走孩子后有的还要赶回固阳上班。日日如此,急匆匆而回,急匆匆而去,爱之深深,盼之切切。
可怜天下父母心。2006年CCTV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当刘和刚以一首《父亲》问鼎民族唱法个人单项赛第一名时,唱哭了评委,也唱哭了现场众多的观众。或牧羊或“抛地球”的父辈呀,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你得有多么坚韧,多么强大,才能让儿女出人头地?
二是催生了“固阳拼车族”特有的现象。拼车这个词并不新鲜,但用在固阳人身上就很不一般。由于在市区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半小时的路程使得固阳县里人在市区的上班族,市区人在固阳县城的上班族感受到时间不是问题,空间距离不是问题,上班往返的职场人士也呈上升趋势,于是拼车群应运而生,几个拼车群加起来足有几百人。
人找车,车找人,约定时间,约定地点。经常约车,相互之间日渐熟悉,交流也随之多了起来,谈教育,谈文化,话题多多,后山人的厚道大气在“拼车”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寒暑假一到,拼车的人明显减少,真想不到如果没有稒阳大道,这些陪读的家长是什么生活方式,孩子的教育状况又会怎么改善?
在稒阳大道建成之前,许多人的生命和命运被限制在狭小的世界里,人们以限制的视野在限制的道路中行走,深切地感受着生活的坡度和难度。稒阳大道伸展了人们的幸福,把理想和诗意送向远方。行驶在这条大道上,我恍惚看见一个穷苦的少年在旷野中艰难行走,他让我看见了过去的艰辛,也看见了隐藏在大道中的幸福。
人和路像敌人,也像朋友,人痛恨路凶残的面貌,也欣赏它独特的风景。路知道人的故事,它不会说话,最开始它的眼里只有自己,但时间久了,它看到的人仿佛变成了一种比它还美的风景,人是一种流动的风景。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存在的奥妙和道理像人间的道路一样曲曲转转,又遥不可测。一条道路经历各种丰富的山川地形,埋藏着人们无尽的悲欢,它时而通向四面八方,时而又守口如瓶,沉默如金,风烟飘散流动,轻松突破限制,人却为其闭塞阻隔,憧憬着在别处的生活,唯有历经艰辛的人们懂得深藏在世间道路中的道理。
我们在父辈的艰辛里长大,上小学时教材里就有这句话,父辈常这样说。如今我陪孩子在包头上学,也是这样鼓励孩子。行走在稒阳大道,重温毛主席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仍感慨万千,常常情不自禁朗诵起来: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舌尖上的情味盛宴——杀猪烩菜
厨房里的厨具食材丰富完备,但不知什么时候一些味道在悄悄流失。围坐在大圆桌上的人们貌合神离,他们都有自己的伤心事,欢喜事,放不下的事太多了,于是每个人都举起了酒杯。流向肠胃的浓烈的酒麻醉了身形,酒味超过了食味,于是再丰富的盛宴也因此变得一般。一个人的胃比他的心要大,胃是巨大的,辛苦的,一辈子要消化丰富复杂的食物,一辈子它要喝多少酒,要醉多少回,每醉一次,它就要重新寻找味道,味道里深藏人情,每想起餐桌上三心二意的食客,它就想起故人,故人不在酒桌上,他在哪里?它不禁想要问问他的主人,一个人一生中能遇到几个人,能一起开怀而专心地体会食物的味道与舌尖上密密麻麻的神经相遇的感觉。一个人总是和一些人在一起,但想着另外一些人,一个人总是吃不下眼前的盛宴,期待着一种简单的食物和它古老传统的味道。
东达山的董二又打来电话:约我们全家去他家吃杀猪烩菜。
董二是我十五年前负责片内的一个贷户,一条腿在开山掏石头时被炸药炸断,干不了重活,全家靠每年养的几头猪的收入硬是将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
二
杀猪烩菜是用当天宰杀的猪槽头肉做的。在猪杀死褪毛挂起来开膛之前,杀猪掌刀师傅就会先割下猪槽头,交给女主人,女主人切成大而厚的肉块,在大铁锅里炝炒逼油,放入葱姜盐和大料,再旺火炝炒,加爆开水,炖至肉快熟时放入酸菜,慢炖慢烩,等到一众人将猪褪洗干净并分割成几大块时,猪肉烩菜也能出锅了。长大了问母亲为啥总等不上杀猪烩菜出锅,才知做杀猪烩菜的流程如此复杂。
小时候不管是家里杀猪,还是看着亲戚家杀猪,看着女主人将满锅的猪肉片子用铁铲子搅动,扑鼻的肉香真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油大、肉多、味香、不腻,是杀猪烩菜的特点。待到让人久等了的杀猪烩菜出锅,女主人给每人盛上一大碗,大家无所顾忌地吃着,用“嘴角流油、喳嘴的声音四起”形容大家围坐吃杀猪烩菜的情景毫不夸张。
现在生活好了,反而常想起杀猪烩菜为啥在小时候觉得尤为好吃,这或许是因为一年的困顿在一年的最后一刹那的释放?或许是因为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来的丰收祥和的氛围?或许是因为大铁锅的大气?或许是因为文火慢炖慢烩火候到了的效果?
三
杀猪,对于北方我们这里的农村家庭来说是大事,杀猪的前几天就开始计划安排,哪天杀,请谁杀,请谁帮忙,请哪些人吃杀猪烩菜,都是提前几天就要想好的。
大小雪节气之间,是农家杀猪的时节。农村杀猪,村里有一点头脸的威望高的人,在这一个月都要赶场子吃杀猪烩菜。每到这个节令,董二总要给我打电话,其实到了大小雪,就是他不打电话,我也早已是魂牵梦绕,想吃杀猪烩菜,想念董二更为心切。
收贷中曾遇到这样一幕:一对双双有残疾的父母有两个女儿,姐姐在师范学校一年级。我是在她家看到印有“包头师范专科学校”的洗脸盆,询问得知姐姐上大一。妹妹想退学打工供养姐姐上学,姐姐想退学让妹妹继续把初中上完,而不明事理的弟弟看到两个姐姐在争吵,动手将姐姐打哭。此情此景让拥有同样经历的我倍感酸楚,将身上仅带的三百多元钱全部留给了老大,鼓励她完成学业。激动的父亲无以言表感激之情,我无意间随口说了句你家杀猪时叫我一次,没想到从那以后,他家杀猪时必叫我。这家的男主人就是董二。
老董家的女儿差点上不起大学,我也只是资助了区区三百元钱,老董却一直记着,以农村最高的礼遇相待,每每想起,总觉得当初还应帮他更多。
杀猪烩菜是一道感官盛宴,美感在视觉中流动,味蕾在舌尖绽放。它也是一道情感和记忆的盛宴,那时,味道不慌不忙,人和人走得亲近自然……
正宗的食材,古老而传统的味道,有故事的故人,每个人的肠胃都在自然而幸福地蠕动,每个人都专注地品尝着传递于舌尖美好感觉,像他们总是钟情于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和人都老了,这时候,人情没有变,人变了,人心没有变了,所以味道像深藏的酒更浓更烈了。
多么美好,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与人关系日益疏离的今天,赴一场充满情味的盛宴,话岁月流逝冷与暖,品生活滋味今与昔。杀猪烩菜保留了从前的记忆,也锁住了味道和温情。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胡明,男,中共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作协会员,包头市作协副秘书长。出版有散文集《农缘》、历史文化散文集《秦直道随想》。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