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757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大唐东都 华丽的诗章(孙钦良)

点击率:4591
发布时间:2016.06.14

  洛阳自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以来,十分注意牡丹文化资源的收集,其中牡丹传说、牡丹谱记、牡丹诗歌、牡丹绘画等都已初具大观。但近来有人议论洛阳抢了长安的牡丹诗资源,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都是写长安的,与洛阳无关——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我市一位年轻诗人跑来对我说:一个外地人写了一篇文章,称洛阳抢了长安的牡丹诗资源,他很上火也很纳闷,连问:这是真的吗?

  他说他从小就在报纸上读这样的牡丹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并确信这是唐代洛阳的赏花盛况,因为前面那两句是刘禹锡写的,刘禹锡就是洛阳人。而后面那两句是白居易写的,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死后还葬在洛阳,怎能说与洛阳没有关系?

  我听后对他说:你不要激动,即使所有的史学家和文学家都考证出上面的诗是写长安的,你也没必要生气。

  为什么呢?

  有原因哩。

                                一

 

  洛阳牡丹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从唐代到今天,有很多诗人为牡丹歌唱。统计一下:唐宋两代有130多位诗人写过牡丹诗,留下诗篇230多首。宋代以后,又有近百名诗人(不包括写白话诗的诗人)留下270多首牡丹诗。但细究起来,还是唐代的诗人写的牡丹诗最多,因为唐朝毕竟是诗的国度。

  白居易是写牡丹诗最多的一个诗人,他与洛阳牡丹有不解之缘,似乎一直相伴到如今,你看每年的牡丹花会、大型庆典晚会上都要提到他的《牡丹芳》。他的这首诗,比欧阳修写的那首《洛阳牡丹图》还要长,一共47句——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后面还有10余句,略去。你看白居易写牡丹,能把牡丹从单纯的牡丹花圃中抽出来,结合纷繁美丽的意象,让国色与霞光、灯海、树木等大自然风物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多侧面地状摹牡丹之美丽。他还能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把牡丹写得十分美丽、百般妖娆、气象万千。看此诗时,犹如欣赏一幅国画牡丹,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飘逸,把牡丹的风姿神韵与活色生香,一并写出来了,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白居易不仅写牡丹,而且买牡丹、种牡丹、唱牡丹。他搞了一个牡丹诗社,把文人墨客聚集起来,饮酒、赏花、赋诗。他晚年隐居洛阳,死后葬在洛阳,与他喜欢牡丹花和喜欢香山寺,是有关系的。他写的《买花》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写得非常实,没有半点夸张。开篇便写暮春牡丹盛开之时,京城内的喧喧车马,滚滚人流都冲花而来。实际上,这就是唐代举行的牡丹花会,场面是很大的,有很多东西可描摹。但白居易却不描写赏花盛况,有意给录下了一些别的信息——他写了牡丹的价格。

  他写牡丹当时的价格,常处于涨落不定之中,但总体上是很贵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二十五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深色牡丹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

  我们知道白居易写诗,往往有讽喻的特点,往往在结尾时发议论、讲道理、揭主题。这首诗也是这样,他披露牡丹的名贵,已超出普通人的消费水平。他采取对比的手法,先写那些狂热的贵族买花,兴高采烈,挥金如土,达到了“人人迷不悟”的程度,但接着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写一个“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他“低头”,他“长叹”,他无钱买花,他非常尴尬,但他的无奈是没有人理会的,他只能走进“老白”的诗里,给后人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二

 

  刘禹锡,也是牡丹仙子的超级粉丝,他是洛阳人,对牡丹更有感情。但看他写的牡丹诗,似乎都很短小,没有白居易的长,句子锤炼得很精炼,所以也最为有名。请看他写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意思是说:芍药无格调,芙蕖少情调,只有牡丹才是高格调的,才是诗人的最爱。

  这里,刘禹锡拿牡丹和芍药进行对比——芍药花开艳丽,早为人们所知,《诗经•溱洧》中就有“赠之以芍药”这样的句子,所以芍药很早就被人喜爱了。但到了唐代,牡丹开始“吃香”了,地位远远高于芍药,这是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所以刘禹锡认为眼下去欣赏芍药,是格调不高的表现,显得“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格调虽然高洁,却偏居荷塘,远离人群,有点孤芳自赏,所以刘禹锡认为其纯洁而寡情,不如牡丹有味道。

  刘禹锡在诗的后两句,把牡丹拔得更高:“唯有牡丹真国色”,强调牡丹在百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把她升华为国色,那就是极品了。“花开时节动京城”,写出了牡丹的巨大号召力:花开之时,京城轰动,争相看花,人人动容。正应了唐代另一位诗人李正封的话:“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说起这两句诗,洛阳人也是熟悉的,洛阳市书法家写对联,往往爱写这两句。国色,是称牡丹的品位最高,最庄重,而非单指她的花色;天香,是说牡丹的韵味最自然,最高雅,而非单指她的香气。牡丹的地位和名誉,到了李正封“手里”,再次被强调为“国色”,上升为国家级。当时的唐文宗李昂也喜欢牡丹,一天他和一位大臣赏牡丹,突然问:“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这位大臣回答:“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最流行,传播最广泛。”文宗听后若有所思,轻声吟诵这两句诗,点头称是。

  如此看来,白居易通过“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把赏花期说了出来,留下了准确的赏花信息,等于为我们框架了花会的会期。20天的赏花期,即使到了今天,也是很实用的,牡丹自然开花和落花的时间,也就20天左右。至于像今年的牡丹花会,能让牡丹在4月1日开花,那是人工催花的结果,与古代的自然赏花期是不一样的。

  其次,是李正封把牡丹的“国色”和“天香”联系在了一起,强调了牡丹的品位,其中“天香”两个字,赋予牡丹宗教般的圣洁和地位,他当时是不是要推举牡丹为国花呢?这个不得而知,但有了这两句话,倒是为今天选牡丹为国花,找到了一个好出处。

  第三,是刘禹锡把牡丹的格调拔到了新高度,并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直截了当地发出了赏牡丹的总动员令。

 

                            三

 

  唐人吟牡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白居易有一句诗“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把牡丹推到美的极致。他形容绝色美女只有西施,百花之首唯有牡丹。不少洛阳人知道他这两句,但不知这又是一首长诗,共有60句,题名《牡丹》,这只是最前面的两句。那时的诗人似乎特别爱牡丹,这与大唐的富贵气质相符,因为牡丹本是盛世花,点缀升平最宜她。唐朝诗人徐凝写的那首七绝——“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则强调了人们喜爱牡丹的合理性,其潜台词无非是说:何人不爱牡丹花?不爱牡丹是傻瓜!

  徐凝还写过这样两句诗赞美牡丹:“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请注意,他在诗里并没有提牡丹两个字,只出现了芍药和玫瑰,但芍药和玫瑰嫉妒牡丹之美,见了牡丹差不多要羞死,这便从反面说出牡丹的美了。但徐凝为赞美一种花,贬低两种花,好像有点不公正了。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牡丹》诗:“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主要强调牡丹的香气,说此花的香气,天下第一。

  但古人写牡丹,绝非一味地赞美,也有另类的牡丹诗借花抒情,说出一番惆怅来。这些诗往往以牡丹的花期短暂,引发青春易逝的叹息。譬如唐诗人徐夤在《郡庭惜牡丹》里写道:

 

  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干。

  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

 

  白居易也有一首诗,题为《惜牡丹》:“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说他在牡丹面前伤神,因为牡丹花开时太漂亮,花败时太凄惨,一场骤雨一夜狂风,她就凋零了,他爱花、惜花,生怕明晨风起,仅余的两枝红牡丹也要衰败,于是夜里执火来赏牡丹,也真算一个多情人了。

  唐人对牡丹的评论非常全面,除了赞美其艳冠群芳之外,还写她的脱俗:“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气高情便有余。浑未盛时犹若此,算应开日合何如。寻芳蝶已栖丹槛,衬落苔先染石渠。无限风光言不得,一心留在暮春初。”这是孙鲂写的《题未开牡丹》,描写对象是“含苞待放的牡丹”,把牡丹的含苞状态写绝了,似乎是鹅黄小鸟之嘴,轻逐小小黄色花蕊,袭来了一丝青草气息,真是传神极了;同时写出了牡丹的高贵血统,似乎只有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帝都,才配她摇曳和生存。看来牡丹花的钟情之地,本在河洛之间。

 

                                   选自《牡丹》2011年4期

                                       原刊责编 乔仁卯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