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08510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谒 北 京 袁 崇 焕 墓 ( 外 三 篇 )蒙土金

点击率:1823
发布时间:2020.12.05

 

 

 

蒙土金

 

 


 

曾经在藤县工作过的一位领导多次和我说过, 作为藤县人如果有机会到了北京,一定要抽时间去袁崇焕墓看看,因为袁崇焕是我们藤县走出去的民族英雄!虽然以前我也去过几次北京,但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原因,一直都未能拜谒过袁公崇焕的墓堂,不能不说是一件撼事。

但这位领导对我说的话我一直记着。今次在北京我终于瞅准了一个机会,与亚淼、亚文三人一起在北京工作的藤县老乡阿里巴巴公司的高管王博士的带领下,从西城区驱车直往广渠门去探寻拜谒袁崇焕墓。

我以前对袁崇焕知道得并不多,直到 2006 月时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令狐安从北京取道南宁到藤县来说要去袁崇焕故里,并在袁崇焕故里即席挥豪写下了《谒袁崇焕故里》“:金瓯难补庙堂昏,独守孤城倚栋臣。宁远报捷才具显,平台奏对智谋深。蜚言成虎和悲咽,柴市磔身带忿吞。众喙漂山多冤死,每读明史欲断魂。”一


诗,通过令狐副审计长的诗和查阅一些资料,我始对袁崇焕有了最初的了解。知道袁崇焕生于 1584 年, 是广西藤县四十三都白马莲塘村现天平镇新马莲塘村人,于万历 47 1619 中进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天启二年1622 ,后金屡犯边关,无人能敌,袁崇焕以一介书生请命出关,曾以万余人的劣势兵力战胜努尔哈赤十万大军的进犯,击伤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崇祯二年

1629  皇太极率八旗精兵从内蒙古绕道进犯京师,兵临北京城下,京师万分危急,袁崇焕闻讯后从辽东星夜驰援,欲血奋战,对决皇太极终解京师之危。但后来却因遭到崇祯猜疑和中皇太极的反间计, 1630 年被崇祯以“叛徒”的罪名磔身于北京的柴市口,直到清乾隆年间重修明史,披阅了大量的内部档案资料得知真相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 获平反,而此时时光已过去了整整 152 年。袁崇焕用生命换取理想,以信念绽开生命之花,深得后人景仰。康有为称赞他“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


 


 

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辽东将帅,一夫当关,隐居敌国,何处更得先生。”梁启超则尊崇他为“千古军人模范”、是“挽救国家危亡自古以来第一人”!

袁崇焕的墓就座落在北京广渠门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本家润园  ”内。这是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要不是有王博士的引导,我们还真的一时半会难以寻得到呢。

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中午,只见小区内几幢高大的建筑群在灰蒙蒙的天空中巍峨地耸立。在小区门口我们问门卫往袁崇焕墓怎么走?想不到门卫听了后竟是一脸茫然。王博士说应该是在里面的,他记得就是在一个小区内的。我们于是继续往小区里走去,不多久便发现了一个小广场,广场里堆满了各种健身器材,王博士说,到了就是这儿了。果不其然,我们抬头一看,只见一堵墙上贴着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写着“袁崇焕祠”,再往里面是一座只有一层的小房子,房子的门口围着铁栅栏。我们见铁栅栏的锁头没有锁上,便推门径直走了进去。大门前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在北京城寸土尺金的居民小区中竟然还保留着这样的一座墓地,足可以看出国家对袁崇焕墓是何等的高度重视了。

我们走进去时出来了一个门卫,门卫说现在不是开放的时间,你们快出去吧,并打着手势要赶我们走。我们说我们是袁崇焕的家乡广西藤县的,是专门来拜谒袁崇焕墓的,能否破例一回,了却了我们的心愿?当门卫听到我们是从袁崇焕家乡来的,态度马上改变了许多,没有再说什么。

袁崇焕的祠堂是一座不大的房子,只有三间小房间,中间是墓堂,左右两边是两个小展厅,展览着一些与袁崇焕有关的文物。在墓堂的屋檐下挂着“明代粤先烈袁督师墓堂”的牌匾,为著名民主人士叶恭绰先生所题。由于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后其祖父溯西江而上落籍广西藤县,而古时广东广西称作粤东粤西,所以称为“粤先烈”,又因为袁崇焕曾任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蓟辽督师,所以后人都尊敬地称他为

“袁督师”。展览厅内陈列着袁崇焕手书的“听雨“”聚奎塔”等手迹文物,以及挂着配有袁崇焕诗句“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作为对联的袁崇焕画像,整座墓堂简朴宁静、庄严肃穆。在展厅中最引人


注目的是毛主席批示给彭真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李济深、章士钊、柳亚子、叶恭绰写给他的。建国初期, 北京城因城市建设需要迁移大批城内的坟墓,袁崇焕墓原来也在迁移之列,于是四位民主人士给毛主席写了这封信,建议不要迁走袁崇焕墓而应予以保护起来。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即在信上作出批示“请彭真同志查明处理。我意若无大碍,袁崇焕祠墓应予保存。”袁崇焕墓就这样在北京城内被保留了下来。 袁崇焕的墓在墓堂的后面,墓里埋葬着袁崇焕的头颅。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 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明袁大将军之墓”的石碑和石供桌。在袁崇焕墓左侧为佘义士之墓,该墓立于民国五年1915  ,立有“明故义士佘公之墓”的墓碑,墓碑已有破损后又经修补,墓碑的后面原刻有碑文但因修补墓碑已被水泥覆盖,碑文原为张伯桢所写的《佘义士墓志铭》,记述的是当年佘义士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偷葬袁崇焕头颅的经过。

佘义士一家遵从祖训,世代为袁崇焕守墓,到现在已经过了 17 代共 386 个年头。现在的守墓人为佘

幼芝女士,她已经 77  岁高龄了,今年也是她为袁崇

焕守墓的第 46  个年头。我们拜谒袁崇焕墓的时候没有见到她,听门卫说佘幼芝女士由于年事已高,各种病魔也在折磨老人,这段时间她正好治病去了,虽然佘女士不能象以前那样天天在墓堂值守,但她表示只要病情一有好转依然会继续为袁崇焕守墓。

我们怀着对袁崇焕的无限敬仰,把一束洁白的鲜花摆在袁崇焕的墓前,我们深深地鞠躬,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长生不老的忠义节气,为历史长河中那段气吞山河的慷慨悲歌!

从本家润园小区走出,广渠门附近的大街上已是华灯初上。我们再一次回首凝望,只见隐藏在小区里的袁崇焕祠已经笼罩在一片雾霭之中,唯有那片灿烂的灯火在夜幕中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写意同心山水间

 

 

 

 

 

 

 

 

蒙土金

 

 


 

在藤县南部翠绿的群山当中有一个叫做同心的小镇,它安稳地生长在山青水美、淡薄宁静之中,就象一幅淡淡的丹青水墨,透着晶莹清脆的乡梦和庄周梦蝶般的典雅,在舒闲式微的岁月氲氤里宠辱不惊地缓缓流淌,散发着它独有芬芳的魅力,漫过山山水水,惊艳了华年。

 

 

同心镇的山是聪灵剔透而又饱含慧智的。

同心镇面积 139 平方公里, 其中山林面积

16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96,是一座十足的天然绿色屏障。同心的山千姿百态、雄奇俊秀,它既有着和蔼慈祥、润泽乡梓的朴素品质,又有着险峻幽深、英雄豪迈的刚强性格,这些特质和品性,在小娘山、天堂山、拔翠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娘山座落在同心镇与金鸡镇交界的地方,整个山系呈东西走向,总面积达 20 平方公里,主峰海


 474 米。小娘山中藤蔓密布,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泉水叮咚、甘甜凛冽,溪旁的山坡布满了一片片的翠竹,这些翠竹支杆华丽,凤尾森森,使小娘山成为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山里密布着沉香、楠木、格木、黄花梨、香樟、黎木等诸多珍稀名贵树种,还有猕猴、穿山甲、果子狸、野山猪以及石斛、砂仁、佛手、山参、黄芪等珍贵的野生药材。小娘山的得名还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在远古的时候,当地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他靠采摘野生中草药材来赡养年迈的母亲。一天,这位年青人又来到深山中采药,当他走到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时隐隐约约听到了一种象织布一样的声音,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当他走到半山腰时看到了一个宽阔的山洞,洞里有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手摇纺车正在织布,年青人不由得惊诧地“呀”了一声,随着叫声只见那织布的少女缓缓地回过头来莞尔一

笑,随即有一阵云雾吹来笼罩了整个山洞,待到云雾散去,织布的少女早已不见踪影,原来这是天上的仙




 

女下凡来了。这位年青人从山上回来后把这段奇遇告诉了村里人,不久外村一位漂亮的姑娘仰慕于他的勤劳善孝,便嫁给了他,他们在大山深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地幸福生活、繁衍生息,于是人们便把仙女下凡织布的山叫做小娘山,这对年青夫妇生活的村子叫做同心村。

小娘山是住着神仙的山,因此小娘山也就有着如同天仙般美丽。由大娘顶、二娘顶、三娘顶三大主峰构成的雄壮山势,集雄、奇、幽于一体,是山岳形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天然结合,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更是难得的优闲旅游胜地。无论远观还是近看,小娘山迤逦巍峨,挺拨奇秀,常年云蒸雾绕, 瑞气袅袅,满山满坡的映山红和杜鹃花在春夏时分里红的似火,白的如云,争奇斗艳,璀璨夺目;到了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妆素裹,如火如荼;山中更是巨石磷磷,岩崖突兀,苔藓湿润,有狮子岩、燕子岩、连崩岩、腾坎岩、大岩、相岩等大小岩洞 70 多座, 石榕、石树、石笋、石螺以及大小串门、铜鼓坪、通天腊烛等原生态景点 20 多个。在小娘山的峰顶上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的北流河多情地环绕着小娘山,如带似练,就象在万绿山中跳动着的快乐音符,在山水相映之中呈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卷,惊艳着人们的眼眸, 让人有如置身于神仙之境的感觉。

美丽的小娘山还曾有过一段苦难的经历。在清

咸丰年间至民国初期,由于朝廷腐败没落,民不聊生,小娘山竟然沦为了匪患盗贼之地,这些土匪占山为王,欺压黎民百姓,使广大民众深受其害,有一次他们还精心策划抢来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作缚票,企图借机狠狠地敲诈一笔丰厚的赎金,想不到这位富家的千金小姐竟是一位秀外慧中的人物,她一边与土匪们巧为周旋,一边偷偷地记下小娘山的地形地貌和土匪设下的机关暗锁,在匪巢里写成了一篇《小娘山赋》想方设法传递出去,为剿灭这帮匪徒立下了汗马功劳。《小娘山赋》声情并茂,文采斐然,既描写了小娘山的美丽雄奇,又控诉了土匪盗贼的凶残险恶,一时被传为佳话,这段历史上的文采风流,直到现在还在同心镇里广为流传。

在同心镇里有如仙境般的山中远远不止是小娘山。据清嘉庆二十一年修的《藤县志》之《舆地志》对


藤县最负盛名的秀山丽川的记载,在藤县的十五都

即现同心镇赫然还有天堂山、拔翠山等,称“天堂山一名天塘,在十五都真胜村,有奇石高可六、七尺, 傍一石似鼓,每遇亢旱,里人祈雨辄应”,而“拔翠山在十五都大梳村,其山四围突屹,耸翠千寻,旧名大梳山又名石寨山,知县陈廷璠过此更其名曰拔翠。陈廷璠在清朝年间曾任藤县知县,他重视教育、体恤民生,倡仪、筹集经费建成“藤州书院”而颇有政声, 当他在近 300 年前从同心镇的大梳村经过时,也被大梳山伟岸雄崛的气势、茂盛翠绿的植被、淳朴仁厚的民风所感染,因而欣然地把大梳山更名为拨翠山, 这看似是一次平常的更名其实却蕴藏着极不寻常的意义,这既寄托了知县陈廷璠对同心这一方水土无限的仰慕和由衷的敬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县志的记载中体会到了“政声人去后”的人格魅力以及那段沉浸在岁月里抹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同心的山就是这样秀美清幽、端庄华丽,它以遗世独立的芳姿散发着如同庄周梦蝶般的优美,在默默无言的岁月里福荫着同心、润泽着同心,一年又一年。

 

 

同心镇的原野是弥漫着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而又穿扬在飘香的文脉里的。

同心镇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镇内河流纵横交错,有凤阁水库、龙塘水库等大小水库 30  多座,浇

灌着全镇丰腴富饶的 12300  多亩水田,引来垌里垌

外稻花飘扬,芳香远播。同心镇的河流有着娴淑委婉的天然属性,它们涓涓而流,不急不缓,在润物无声之中滋润着同心的原野沉浸在水汽雾淞般的气息里。凤阁河,就象待字闺中的一位待嫁少女,沐着春风从凤台楼阁里袅袅娜娜地一路缓缓走来,流过了凤阁、流过了真胜、流过了沙村,然后注入了泱然大气的白石水库;森塘河则怀着特有的缠绵一步三回头地从挺拔的拨翠山脚绕过,唱着一路离歌在陈底村与陈底河汇合后,流进了小家碧玉般的观媚水库; 而沙村的由村河永远流淌着舒闲的节奏,不紧不慢


 


地流出,从近邻乡镇埌南的黄姜、孔科等村子经过, 一直向着沙黄漫延而去……

在这样的原野里,同心镇的村庄自然是散发着清新而又古朴自然的恬淡气息的。同心镇的同心村不能不说是一个风水宝地,它座落在一个典型的盆地构造里,四面环山,藏风聚气。就是这个极不寻常的村子,在民国元年和民国 14 年连续走出了两位藤县的县长,这俩人便是李明新和周扬亚,他们都曾双双出国留学日本。周扬亚,生于 1885 年,字鼎三、别字颖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广东虎门陆军学堂,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公费派往日本法政大学法律政治专业学习,毕业回国后出任广东省第九独立团团长。周扬亚一生追求革命,疾恶如仇,体恤民情,热爱家乡。袁世凯篡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后妄想复辟帝制,周扬亚对此十分愤慨,他与蒙经、苏无涯、杨步衡、唐生智、黄柏周等人秘密联络,在藤县象棋镇道家村的石表山上建 “菩提山庄”石室作为活动据点,在“菩提山庄”里他们煮茶论世、针砭时弊,起草檄文通电全国,揭露袁世凯的阴谋,声讨其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民国 1916,周扬亚还亲自率军参加了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的北伐讨袁护国运动。民国 14 1925,周扬亚出任南宁警备区司令兼藤县县长,针对当时藤县境内匪患不绝的状况,周扬亚主张通过分化瓦解, 坚决打击等方法以杜绝匪患保境安民。他亲自电请当时的广西省政府同意增派兵力到糯垌原属藤县剿匪,将盘踞在糯垌的土匪雷孟元部 2000 多人予以剿灭;他还亲自带队对盘踞在同心、埌南一带的土匪陈亚吉、龙秀华、周汝日等展开清剿,逼使陈、龙、周等匪首在大兵压境的强大攻势下,经过分化瓦解和宣传教育最终解散了匪徒,走上了改恶从善的道路,从而使同心境内恢复了安稳宁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后来周扬亚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第二师参谋长兼第六旅旅长,在民国 17 1928回广西助桂反蒋途中遇刺受重伤,于民国 18 1929在香港协和医院病逝。

我们在同心村里徜徉,一片片翠绿的稻田尽收

眼底,错落有致的房子散发着儒雅的风度穿扬在过

往今昔。不经意间,在村中我们居然走进了周扬亚的故居,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房屋在经历了 100 多年的时光岁月后仍然还矗立在同心村里,稳健而沧桑。这座百年老屋占地面积 260 平方米,为一进一院五开间,座西向东,砖墙承檩,五拱回廊,瓶式栏杆阳台,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沿着高高的石阶拾级而上,门楼上当年由周扬亚亲笔手书的“明志草”四个大字不知在那年那月已悄然脱落,但字的痕迹仍清晰可辨,透过这饱含岁月沧桑的字痕,我们似乎仍可追寻到周扬亚当年立志丹心救国的那颗赤诚之心。

在同心镇里,类似的村落和古老建筑还有很多很多,象真胜村的卢世业故居、龚少容故居,大梳村的韦家祖屋等等,而更让我们惊诧不已的是就在龚少容故居不远的地方,一座保存得完好的盘古庙竟然还古香古色地绽放在质朴的岁月里,这些深藏着历史底蕴的地方印记总是不断地在惊喜之中给我们惊喜,在历史的微光中让我们去回味这个小镇里那段淡薄宁静的光辉岁月和温暖的人文情怀,让我们在逝去的时光里静静地倾听岁月记忆的深处那段渐移渐远的歌谣。

 

 

同心镇丰富的物产也是与它的山水田园气息密不可分的,而在这些丰富的物产当中有两种尤物为人间至爱,这就是“同心米粉”和由同心人创制出来“梧州冰泉豆浆”。

米粉,是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线状米制品,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关于米粉起源的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古代

“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北方的民众为躲避战乱迁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另一种说法是秦在统一岭南的战争中由于从北方来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饭而思乡心切,当时人们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 来缓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从此南方便有了这种人间美食。同心米粉作为米粉中的上乘之品,有着 300 多年的制作历史,据说清朝的时候有一名广西的地方官员将同心米粉作为贡品上送朝廷,想不到贵为


  10 ·西部散文选刊

 


 

九五之尊的皇帝大人吃了之后赞不绝口,于是同心米粉便被指定为贡品年年上送朝廷,成为同心米粉镶嵌在历史记忆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同心米粉选用由同心盆地特有气候生长出来的优质稻米和天然高山泉水,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其主要的工序有浸米、洗米、磨浆、蒸粉、晾晒、回软、再晾晒、包装等,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从作为清廷的贡品时一直沿用到现在历经年而不变,成为同心米粉区别于其它米粉的一大鲜亮特色。同心米粉每扎约 50 克,小巧玲珑、美观别致,粉丝细薄,干爽白净,呈半透明的润泽虾肉色,速熟耐煮而水清不浊,滑嫩爽脆可口,在米粉中被称为“广西一”。现在,清朝时制作宫廷贡品同心米粉使用过的

“龙眼井”“梵同井”仍然在同心村里井水凛冽、清香袭人,它浸润着同心、真胜等村大大小小 260 多家米粉作坊,使这道人间美食长盛而不衰。

就在我们为美仑美奂的同心米粉惊叹不已的时候,同心镇与米粉并膺比肩的另一道美食又惊艳了我们的双眼:黄彩洲与他的冰泉豆浆。

据《梧州市志》记载,在梧州市的著名景区白云山脚下有一条山冲叫“冰泉冲”,冲里有一口古井,叫

“冰井”又叫“冰泉”,相传这口古井为唐时的容管经略守护使元结抵梧州时所发现,他随即为之立碑刻铭,并在井侧傍修建了“冰井寺”。为了记念元结与冰井的这段往事“冰井泉香”作为“梧州古八景”之一遂成为了梧州历史上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滴滴珍珠凝素碗,甜如蜂蜜润入脂”,以冰井活泉和黄豆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声名远播的岭南美食饮品“滴珠豆浆”的创始人黄彩洲恰恰就是同心镇人。

翻开史书,豆浆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 而梧州冰泉豆浆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成为豆浆极品中的极品。黄彩洲于 1899 年出生于同心镇

真胜村,他由于母亲早逝早早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并于民国 16 1927举家搬迁到梧州的冰泉冲居住,刚开始时以种菜为生,后来逐渐扩展到加工豆腐出售,在 30 年代初的时候他就创制出了有名的

“梧州霉豆腐”,成为倾到无数食客的一道名菜。民国

24 1935,他利用做豆腐的原料,以冰泉冲的优质井水创制出了一款全新的豆浆,被誉为“梧州冰泉豆浆”,这则是他一生的经典之作。“梧州冰泉豆浆” 选用由同心盆地出产无虫蛀的优质黄豆,经筛选后用冰泉水浸泡  个小时,洗去豆衣进行精工细磨,制取稀稠适度的豆浆,再用筛过滤去净豆渣后入锅煮浆,然后用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除去浮在面上的泡沫杂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出锅盛于小缸内,加入适量白糖,放置热水锅中慢慢温炖一段时间,让豆浆逐渐乳化变稠,直至出现黄色即可。冰泉豆浆如脂似乳,宛如琼浆,若用汤匙将其舀起滴落,只见豆浆就象一串断线的珍珠,莹光闪闪,而入口品之则顿感醇浓香甜,令人垂涎欲滴。冰泉豆浆不但口感好,风味佳,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大豆皂甙、异黄酮、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等特殊保健因子,具有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补脑益智、润肤减脂等神奇功效。斗转星移,令人神往的“冰井泉香”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了梧州的千古绝唱,唯有同心人的黄彩洲以冰井活泉创制出来的冰泉豆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以独有的梧州味道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让人久久回味。

一片偏执的南国土壤,因缘于阳光雨露的润泽, 安静而又美好,这就是小镇、一个叫同心的小镇,愿我们在带着雨露的清晨,怀着纯净的心,在这个叫同心的小镇里深情地驻足、温柔地怀想,在岁月的时光里优雅地相见……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人·西部散文选刊 11

 

 

 

新马荷花映日红

 

 

 

蒙土金

 

 


荷花又叫莲花,是一种冰清玉洁之花。《诗经》中有载“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这是一种令人仰慕的鲜花,在藤县天平镇新马村的莲塘里就有一池这样的鲜花,这花从古时的五代十国开始一直生长到现在,年年花开有色,散发着馥郁芳香,滋润在莲塘的历史岁月。

七月荷花红胜火,我们越过一弯又一弯的盘山道路,来到了这个一脉环山,三面依水的新马莲塘小村,去追寻那一朵朵开放在岁月的过往今昔中的圣洁之花,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磅礴力量。

新马村以前又叫白马村。相传,五代十国时的梁嵩是龚州现广西平南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善诗文,在南汉乙酉科925 殿试中以《荔枝诗》: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而被南汉皇帝刘恭钦点为状元,恩授翰林学士。梁嵩一生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情,颇有惠政。但梁嵩是个孝子,他后来奏请皇帝恩准辞官还乡,侍奉母亲。回乡时,受皇帝赐白马一匹,因“急于见亲,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在“东濠河”的地方被山洪连人带马冲入浔江淹没。梁嵩逝去后,人们经常会看到有一匹白马显灵在江边,于是便把这一片江叫作白马江,江两岸逐渐聚居形成的村落便叫作白马。解放后,为了便于区别江两岸的白马,浔江北岸称作旧白马,简称白马;浔江南岸改称为新白马,简称新马。

梁嵩死后,乡亲们感念他的孝心和仁德,在白马江边为他修建了“白马庙”祀拜他。聪敏好学而又有仁德的梁嵩或许就是白马江边生长起来的第一朵莲花,它洁白耀目,催生了莲塘村里的莲花次第开放, 生长在历史岁月的浩浩长河。

随着年月的时光更替,莲塘村里的莲花依然年年次第竞放。到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 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日,一声婴儿的啼哭掠过了莲塘村的上空,


  12 ·西部散文选刊

 


一个叫袁崇焕的莲塘村人出生了,而令人惊奇的是在袁崇焕出生的当天,一株鲜艳的莲花也在村中的水井里冉冉升起,从此之后,这水井便改称叫了莲花井。莲花井确实是一座奇特的井,它大约建于明朝中期,位于莲塘的旁边,倚侍着塘州的山脚,井水顺着山脚岩石的石缝汨汨渗出,清冽而甘甜。莲花井里这朵伴随着袁崇焕出生而长出来的莲花,注定了袁崇焕的一生必定是冰清玉洁的一生。果不其然,袁崇焕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 中了进士之后,先是授福建邵武知县,后来又弃文习武,主动请缨以一介书生带兵入关,征战蓟辽,官至兵部尚书、督师。在明朝后期金人虎视眈眈,祖国河山风雨飘摇,明朝丢城失地、损兵折将,连丧抚顺、义州 地,总兵阵亡者达

14   人之众的危难时刻,袁崇焕以一己之身系国家安

危,个中精神真可谓气贯长虹。袁崇焕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清正廉洁的品质,俨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的精髓,如同莲塘里的那池莲花一般高洁飘香。据《邵武府志》记载“天启初,知邵武县。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娇捷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传》中也“此臣作法自别,向为县令,不取一钱,天生此臣,为社稷。”袁崇焕在他父亲死后,向皇帝请求回乡理丧事的《三乞给假疏》中也有描述“臣自为令至

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昨闻讣之日,诸臣怜臣之不能为行李,自阁、督、抚以下,俱醵金为赙。臣择而受之,束装遄归,以襄臣父大事。”待到袁崇焕死后,

《明史袁崇焕传》是这样写的:袁崇焕死,籍其家产,

“家无余赀”。这就是袁崇焕,一个生于莲塘、长于莲塘,官至兵部尚书、督师的莲塘村人,他的大仁大智、大勇大廉,令世人赞叹、令世人敬仰,而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的一块瑰宝。无疑,袁崇焕就是莲塘村里盛开的一朵洁白的莲花,这朵莲花闪耀着历史的光辉,穿透了时空。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都是愈挫愈勇,不断从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

1942    年,全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恃阶段的艰难岁


月,为了缅怀袁崇焕一心爱国、慷慨赴死的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全县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豪情壮志,一位名叫何杞的莲塘村人决心要在袁崇焕的家乡建一座袁崇焕的纪念塔,几经奔波劳碌,这座纪念塔终于 1942 年建成。何杞,字霭生,毕业于广东省师范大学,曾任藤县县长、藤县参议会参议长,梧州师范、梧州高中、藤县开明中学校长等职,是一位开明的进步民主人士。这座纪念塔于 1958 年因“大炼钢”需要大量的青砖建钢铁窑而被拆毁。原塔塔身上雕刻有袁崇焕的主要事迹,还镌刻着由何杞亲笔撰写缅怀袁崇焕的一副对联,联曰:

“一塔表孤忠,白马江边留胜迹; 千秋传信使,幽燕城下想英风!

这是何杞与袁崇焕这两位莲塘村的乡亲在时隔 312 年之后的一段时空对话,这副对联寄托的既是乡人们对袁崇焕的不息悼念,更是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对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一种泣血呼唤, 字字皆含深情,句句尽是追思。

现在我们看到的袁崇焕纪念碑于 1982 年由藤

县人民政府重建,纪念碑高 10 米,上面镌刻着“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广西著名的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莫乃群手书。莫乃群是藤县古龙镇人,对家乡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怀,在袁崇焕纪念碑重建落成后,莫乃群还作了一首《袁崇焕故里纪念碑建成以寄诗意》的诗来专门记录这件事:

“故里丰碑意倍亲,辄从爱国识忠纯。辽东战守筹三著,天地安危系一身。 回救京师成大捷,横摧敌阵等轻尘。 河山赖有英雄气,长使风光物色新。

或许,正是莲塘村里的荷花冰清玉洁的品质造就了袁崇焕的英雄气慨,使这种英雄气慨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长使风光物色新”。

1984 年,在莫乃群的亲自推动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藤县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广西史学会等六个单位共同发起,在广西藤县还专门召开了“纪念袁崇焕诞辰四百周年学术讨论”,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



50 多个单位的 85 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

到学术论文 51 篇,这是系统研究袁崇焕精神的一次空前盛会。

除了家乡人对袁崇焕的由衷敬仰,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不远万里专程来到新马莲塘村,目的就是为了追思袁崇焕如同荷花般高洁的精神品质,令狐安就是其中的一位。2006 11 日,时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令狐安专程来到藤县天平新马的袁崇焕故里,瞻仰了袁崇焕故居的旧址、莲花井、莲塘池中的荷花等景物,最后来到了袁崇焕纪念碑前,他久久地凝望着这如同袁崇焕化身一般的纪念碑,情深款款地向我们讲述着袁崇焕戎马倥偬的光辉一生,并叮嘱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袁崇焕家乡的遗址、遗物,传承好袁崇焕忠贞爱国的精神,并现场挥笔即席写下了《谒袁公故里》诗

一首:

金瓯难补庙堂昏,独守孤城倚栋臣。宁远报捷才俱显,平台奏对智谋深。蜚言成虎和悲咽,柴市磔身带忿吞。众喙漂山多冤死,每读明史烟断魂。

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令狐安对袁崇焕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的由衷敬仰,他的这首诗以及他当时谒袁崇焕故里时的照片一直珍存在新马村的袁崇焕纪念馆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新马荷花映日红。袁崇焕仿佛就是新马莲塘村的莲池里一朵洁白的荷花,是莲塘村的山川风物造就了袁崇焕,更是莲池里不枝不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浸润养成了袁崇精神的风骨, 长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飘香而悠远。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鹿

—梧州市第一任市长蒙经事略

 

 

 

 

 

 

 

蒙土金

 

 


 

蒙经1870-1943  ,名绶初,字民伟、文伟,号经,广西藤县鹿伏乡(现岭景镇篁村人,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之一,曾任国民党广西支部长、梧州市第一任市长等职。蒙经一生追随孙中山革命,他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值得后人景仰。

 

 

蒙经于同治九年1870 农历七月初七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叫蒙在川,共生育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长子蒙粹初、次子蒙绶初、三子蒙美初,按农村风俗,蒙经与堂兄弟排序,位列第四。蒙经自幼聪慧颖秀,他 岁时开始在村里接受启蒙教育, 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故事》

《成语考》《神童诗》等古籍;到 12 岁时,转向跟随容县县底的秀才申汉绪在篁村开设的大馆学习《大学》

《中庸》《春秋》《礼记》等《四书》《五经》,由于蒙经勤学好问,善于钻研,深得申汉绪老师的器重。


蒙经年少求学的时期,正是清政府腐败无能、日益没落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频频侵略中国,在光绪十一年1885 的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 的甲午战争中清廷连连失败,卑膝地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严重。在民族危难当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纷纷组织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并通过维新派所办的《强学报》《知新报》《时务报》等报刊传播维新思想,在青少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蒙经也深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在大馆中学习了几年之后,蒙经在藤县的童子试中选中秀才, 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在桂林举行的乡试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优胜文笔被选为第

79 名举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康有为、梁启超等率领数千名举人在北京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恬,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要求推行维新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清政府鉴于国势日


  ·西部散文选刊 15

 


衰,欲倡导维新又感乎人才奇缺以及社会各届“教育兴国”的呼声不断,便一方面颁发“兴学诏”,另一方面纷纷派遣留学生出国求学。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确立新式教学系统的《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为“壬寅学制”,国民教育开始由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结构性转变。1904 年,陈祖虞陈协、陆宠庭等人在梧州沈公祠创办了广西第一所新式学校“梧州国民学堂”,受陈祖虞、陆宠庭等人的邀请,蒙经篁村来到梧州担任学堂的教师。国民学堂开设了几何、生物、地理、政治等富有现代特色的课程, 蒙经和其他青年教师一道通过新式学堂向学生传递西方的教学内容,灌输充满自由思想的新学风,酝酿革命的热潮。

光绪三十年1904 ,出身翰林的汪贻书就任广西学台,他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赞成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把一批怀抱维新救国志向的青年输送到日本留学。1905 年春,蒙经被公费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政治部留学,系统地学习法学通论、民法、商法、国际法、刑法、经济学、财政学、监狱学等知识,成为广西最早学习法律专业的留学人才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七月,孙中山结束欧美之行后,在日本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回到东京,酝酿组织在日本的中国学生中成立一个新的革命团体。 30 日,各省的革命仁人志士共 70 人聚集在东京赤阪区桧町三番的黑龙会会所,共同商讨成立新的革命团体的名称及其宗旨,经过大家共同商议,一致同意将原来分散的革命力量组织成一个新的大团体,同心协力开展反清革命,这个新团体叫“中国革命同盟会后因日本政府反对改名为

“中国同盟会”,并确定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蒙经到日本留学后,一边认真学习知识,一边与其它的学生一道积极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反清革命活动。 20 日,蒙经由同学刘崛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参加了在东京赤阪区霞关阪木金弥子爵的宅邸举行的“中国同盟会”

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中国同盟会会章》,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与蒙经一起加入同盟会的藤县籍学生还有苏无涯、陈仙石、朱秀长、杨衢、蒙衡、蒙诞林、欧冕、何聘萃、周亚洲、何街、苏树翰、苏炜、陈延初等十多人。蒙经在《陈养仙陈仙石生遗稿》的序言中曾谈到他加入同盟会时的思想, “闻孙总理组织之同盟会则大喜,以为梦寐十余年思纠合同志,以复祖国,救危亡者,今何幸而有此机缘也,遂毅然加入为会员。”这充分体现了蒙经追随孙中山以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坚定的革命意志。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十一月,日本文部省制订了《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取缔中国留学生的政治活动,禁止集会结社,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对留日学生大肆迫害。蒙经便于第二年从日本回到了家乡篁村,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也就是这一年的春节,蒙经在篁村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人人贺年宵,谁关心,日俄战局未终,法越问题又起,只知饮几杯戚友酒,着一件奴隶衣,恐经历数十个春秋,世界已无驻足地;家家烧炮竹,孰垂泪,祖国权利尽失,神州种族将亡,倘急击这个自由神,树那面独立帜,并抛掷万千条生命,午台庶有出头天。”体现了他对内忧外患、国家兴亡的悲戚之情。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刘崛受孙中山指派从日本回到广西,于 月初组织成立了同盟会广西分

会,会址设在梧州的沈公祠,骨干会员有 30 多人,其中藤县的有蒙经、苏无涯、蒙导之、陈仙石、朱秀长、周亚洲、欧冕、韦文林等人。之后,蒙经与胡汉民、刘崛等人一起组织同盟会员在梧州频繁开展活动,积极传播革命理论。此外,蒙经还与甘德藩、陈太龙、林绎等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创办了《广西新报》,与刘崛、苏无涯、甘绍相、区笠翁等人创办了《广西日报》《梧江日报》等报刊,揭露清政府的腐败黑暗,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报社不仅成为了同盟会会员联络、聚会的秘密场所,也为以后梧州在广西率先宣布独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后来,蒙经又受他好朋友马君武的邀请,到桂林开展革命工作, 先后在桂林创办了《漓江潮》《独秀峰》等报刊,继续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

宣统元年1909 ,广西咨议局成立,蒙经被推举为咨议局驻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 八月, 为了推动广西独立革命事业开展,蒙经与耿毅、何遂、赵正平、杨明远、梁史等人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在桂林效外的李家村建立“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由耿毅为支部长,何遂为总参议,赵正平为秘书长,蒙经为咨议局分部长。

宣统三年1911 八月十九日,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传到桂林后,广西的同盟会员们群情激奋,连日秘密集会,筹划响应。蒙经与耿毅等革命党人商议,决定于 10 29 日策动由广西

同盟会在桂林掌握的武装力量新军 2000 余人举行

起义,并确定起义的时间为晚上 点,由驻兵营管带刘建藩率领新军从李家村出发,汇合其它革命武装力量里应外合,从南门、文昌门、北门、西门会攻抚台、藩台、巡警道各衙门及旧军。但由于下午突然下起大雨,到晚上 点城内各衙门、街道以及入城的道路全部被雨水淹没,刘建藩率军来到将军桥头时,将军桥已淹没在水中无法通过,起义不得不改期。

1911 10 31 日,广西重镇梧州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至此全国已有湖南、云南、贵州、江西、陕西、山西、上海、浙江、江苏等 10 多个省市宣布独立,但广西的巡抚沈秉堃和藩台王芝祥仍然举旗不定。11 日,广西咨议局前任议长、同盟会会员甘德藩与蒙经等人以合法身份面谒巡抚沈秉堃和平请愿,以“战火一起,糜烂地方”为由,促其早日宣布独立。沈秉堃认为自己“身受清室大恩,背叛清室是为不忠”而犹豫不决,只是说“且等我与藩台商量再议。”革命党人只好又去做王芝祥的工作。王芝祥当时掌握着桂林的军权,拥有 个大队的兵力,武昌起义后他也非常恐慌,把巡防营全部集中收缩到桂林城里,以防备新军。11 日下午,蒙经与咨议局副议长黄宏宪集合各机关、学校及商会的代表 100 人来到藩台衙门,向王芝祥请愿。王芝祥在会客厅里接见了蒙经、黄宏宪、朱秀长等 10 多人,大家从民族大义、人心向背、时势大局等利害关系向王芝祥进行劝说,王芝祥迫于形势不得不表示同意请愿意见。当天晚上,王芝祥与沈秉堃紧急蹉商,同意宣布独立, 允许新军入城,并于第二天召开独立大会。11 日,新军入城后先到藩台衙门再到巡抚衙门,然后由


巡抚和藩台引领着来到咨议局,在咨议局会场前的空地上召开独立大会,沈秉堃宣布了广西独立的决定。咨议局推举沈秉堃为广西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当天下午,沈秉堃发布通告全省官绅军民文,王芝祥发布通告梧州、柳州、龙州、南宁各属文武官吏文。11 11 日,沈秉堃在陆荣廷的催促下通电全国,宣布广西独立。广西独立后,成立军政府,咨议局改为议会,军政府设军政、内务、财政、教育司和司法、铨叙、法制、印铸等局,蒙经任铨叙局长,负责起草《广西临时约法》。不久,柳州、南宁相继也宣布独立,广西从此从清朝走进了中华民国,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13 年,蒙经任国民党广西支部长,被选为国会议员。10 16 日,蒙经从广西来到北京出席选举总统的国会会议。这时,袁世凯在镇压了孙中山的

“二次革命”后,窃取了革命果实,他悍然抛弃国会关于先制定宪法,然后根据宪法规定选举总统的立法程序,威逼利诱国会先行进行总统选举,在选举中派出了亲信梁士诒等一帮爪牙在会场高价收买 100 名议员,并组成拉票贿选的御用公民党,在现场大肆进行拉票贿选和恐吓活动。蒙经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罪恶行径十分愤怒,他断然拒绝了袁世凯爪牙们送来贿选的 10 万元贿金,拒绝为袁世凯投票,星夜离开北京,从上海、天津辗转海外回到广西。袁世凯倒台后,军阀混战开始,1923   月,曹锟在“直奉大战”结束后不久就把黎元洪赶了下台。为了使自己能当上总统,曹琨在第二次国会会议上重施袁世凯的故伎,一面以军警镇压反直系的活动,限制议员自由,不准离开北京,一面又以 万至 10 万元一票不等对国会议员进行贿选。基于蒙经在议员中的极大声望,曹锟派人给蒙经送来了 10 万元的支票,软硬兼施要蒙经许诺投他一票,遭到了蒙经的严词拒绝。蒙经在袁世凯、曹琨两次贿选“总统”的闹剧中不为金钱所动,不畏强暴,刚正不阿,充分体现了他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人格魅力。

 

 

1925 年,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统一


  ·西部散文选刊 17

 


广西后,于 1926 年成立了广西党部和广西省政府, 由黄绍竑任广西省政府主席。1927 年,黄绍竑又改组省党部执委和监委,蒙经被选为监察委员、国民参政会参议员。

梧州于 1924 月开设商埠局后,于 1927

日将商埠局改为市政委员会,由蒙经任委员

长。同年 月,市政委员会又改为市政府,蒙经出任第一任市长。蒙经任市长期间十分注重市政设施建设,他先后招揽了赵祖康留美土木、公路工程专家, 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代市长,苏鉴轩留美工科硕士,凌鸿勋留美桥梁公路专家等著名的技术专家帮助规划梧州的市政建设。他首先把梧州划分为行政、商业、工业、教育等 大功能区,促进了城市新兴格局的形成。同时把梧州的主要街道由原来的

米拓宽到 7-10 米,并大力引进外地商客投资加快梧州骑楼城建设的规模和进度,分别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九坊路、沙街、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城市街道,按照仿巴洛克式、中国传统式、现代式等不同的风格,在市中心长达 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了 560 多幢骑楼建筑群,成为了当时梧州区别于其它城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1927 年冬天,由广西省政府拨款 100 万银元在梧州筹建广西大学,具体筹建事宜由市长蒙经和校长马君武负责。马君武既是蒙经的同窗好友,又同是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员,由于马君武不太熟悉梧州的风土人情和城市规划,便天天由蒙经陪同勘察选址,选址落实在蝴蝶山后,又物色挑选工程队开山筑路,积极组织工程施工,建筑大学校舍。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建,终于建成了图书馆、数学馆、化学馆、农学馆、矿冶馆、预科教室和管理厅等 10  多幢楼房,使

广西大学于 1928 年夏天得以顺利开学。广西大学校

门的入口是一个“双十门”的拱形牌坊,牌坊的门额是蒙经亲笔题写的“大学之道”,两边门柱的对联也由蒙经亲笔题写,上联是“致知格物”,下联是“明德亲民”,这副对联既是蒙经对新设立的广西大学寄予的厚望,也是蒙经自己一生的自警和追求。

孙中山在一生的革命生涯中曾 次驻节梧州,

蒙经在此这期间曾于 1921 10 21 日陪同孙中山从梧州乘坐广明号溯浔江而上到桂平西山游览, 并在西山的乳泉旁题下了“泉边有石为吾友,客里逢人说此山”的《乳泉石刻联》。1925 12 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蒙经万分悲痛。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丰功伟绩,经西江善后督办、梧州善后处处长李济深倡议,决定在梧州筹建中山纪念堂, 并于 1926 年举行了奠基仪式,但由于资金困扰却一直没能动工。蒙经任市长后,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他通过发动市民捐款等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使中山纪念堂得以尽快破土动工,并于 1930 年顺利建成,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中山纪念堂。

 

 

蒙经十分关心家乡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蒙经从日本留学回到篁村后办的第一件事便是成立了全县第一所女子学—“积光女子小学堂”,这是蒙经把自己的老屋

“积光堂”改造而成的学校,一共招收了附近的 20 名女学生“积光堂”座落在篁村的大坪岭,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座东北向西南,正屋为传统三大拱门五间并列式两层楼房,中间为厅屋,两侧各有大房、二房,屋后有大花园。学校门口贴着一幅蒙经亲笔题写的对联“:积之也厚,光及乎遥。”之后,蒙经又把离村不远在思罗河边的“镇澜庙”里的菩萨请了出来,将

“镇澜庙”改造成“镇澜学堂”,招收来自藤县、容县、平南等地的学生 100 多人,由蒙育时、张卫东、蒙剑雄、区还初、张凤五等人任教。现在,由蒙经一手筹办起来的“积光女子小学堂”已经演变成了富丽堂皇的篁村完全小学,在校学生达 300 多人,耕读传家的风气在篁村衍绵不绝。

1929 月,蒙经因对时局日益不满,便以年事已高为由向广西省政府递交了辞呈,毅然辞去了市长职务,回到了篁村老家。

蒙经回到乡下后,潜心于书法诗联和研读史书,

1932 年刊行了书法指南《艺海一针》一书。由于蒙经诗联造诣颇高,书法又独树一帜,邻里周边的乡人百姓都喜欢叫蒙经题写诗词联句,如容县古燕村李氏


  18 ·西部散文选刊

 


 

宗祠的牌匾“上凤李公祠”、正门联“灵爽式凭敬之如在;孙曾日众祭则于斯”及祠堂内的长联“溯生长于五岭东偏传家只道德一经直欲只身宏创造;挈妻孥沿大江西上卜居界藤平两地长从遗址话勤劳”就出自蒙经的手笔,这些对联对仗工整,笔法雄劲,深受人们的喜爱。

蒙经还曾二度为修纂《藤县志》殚心出力。光绪三十四年1908 重刊藤县县志时,蒙经为《藤县志》写了《重刊藤县志序》“立国于地球上,一国全部之构成,皆地方之集合体,故地方中重要之点,恒与其国有关系焉。比年以来,吾国朝野上下,深怵国势之倾危,欲谋地方之自治,顾空言自治,而于地方上之地理、之历史、之学校、之军政、之田赋、之人物,与夫!一切关于各部分之重且大者均茫然昧然,虽日编自治制度,其能适合地方之风俗习惯哉?志也者,所以记载地方中种种重要之点,以备研究自治者之资料者也,吾藤之有志,由来已久,嗣因兵燹频经,蠹鱼常蚀,残篇断简,几附销亡,而能爱护之保存之以至于今者,盖已如希世之珍矣!前年何君培轩同年任县中学务,欲编辑乡土教科,因访诸故老,购以重金,而县志一书始得之而藏于劝学所。陈公鸿初莅任,仍恐其久而散佚失传也,乃慨然捐廉重行付梓,而以苏爻山先生手著之《镡津忠义录》及何君培轩同年所辑

《袁督师崇焕事略》附焉。惜史才缺乏,近数十年间之事迹不能补而全之,未始非一大缺点,然文献将亡而复存,邑人士得诵是书,爱乡之心油然而生,即以诱起其爱国之观念。仆不文,此因留学东赢,获闻讲师以地方自治制度相讲授,归国以来,欲与邑中之有志自治者,而讨论之,今适以省之自治局成立,派仆为文书课员,行将赴省,喜此志之重新出世,而吾藤之兴办地方自治之得有所参巧也,因勉而缀以言。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春三月,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卒业、辛丑补行庚子恩科举人蒙经谨序。”此序现还辑录在新版《藤县志》中。

蒙经还有大量的诗句存世,尤以《题抱瓮吟有感》一诗感人到深。《抱瓮吟》是藤县清代进士王敩成的诗集,他曾任贵州省瓮安县知县,兼署平越州知州,一生为官清廉,政绩优异,41 岁时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但由于他不贪不腐病故后竟无余银归敛,致使


最后只好由当地士绅筹集银两办理丧事。归丧之日, 瓮安民众沿途设祭于道,哀声不断。蒙经读罢王敩成的《抱瓮吟》不禁潸然泪下,提笔写下了《题抱瓮吟有感》一诗:

一读遗篇一黯然,儒林循吏擅当年。文人磨折浑闲事,四顾茫茫指问天。精卫难将恨海填,不堪嫠妇泪涟涟。风云叱咤同归尽,赢得千秋是此篇。

蒙经对明末兵部尚书、督师袁崇焕倍加敬崇,他反复研读明清史,为考证袁崇焕的家乡属地作出了贡献,这在 1940 年他为在袁崇焕故里建造的“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所撰写的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谨按《明史》载,公为粤东东莞人。余考旧都北平大学,内有历朝进士题名碑,于公之名下,镌‘广西藤县’人,乃明万历四十七年三甲第四十名进士也。今对河旧白马村尚有公祖子鹏公墓,碑下镌曰,有子袁崇焕等敬立;又新白马尚有公住宅遗址可考,是公为藤县人已无疑义。亦公之忠肝义胆,与岳武穆同,而其死事之惨,亦与岳武穆同。说者谓:非明室自坏长城,满人何能入主中夏?吾藤有此轰轰烈烈之人物,立碑纪之,谁曰不宜?

民国三十一年秋月,蒙民伟撰,欧寿松书。

1943 10 30 日,蒙经在篁村家中因病逝

世,享年 74 岁,于 1944 21 日安葬于家乡鹿伏岭下之鹿窝山。蒙经膝下育有二子,大子蒙维城,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次子蒙书城,16 岁时病故于桂林。蒙维城有二子二女,分别为子蒙一鸣、蒙一飞, 女蒙一琨、蒙一璜。

蒙经的一生忠心爱国,疾恶如仇,清正廉明,克己奉公,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