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31621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朱张渡/王丽君

点击率:1933
发布时间:2020.12.06

烟波浩渺的湘江,未架大桥之前,人们东西往来

全靠一叶扁舟。湘江两岸曾留下许多旧时的渡口,在

所有渡口中,留给人们久远记忆的无疑是朱张渡。它

见证了湖湘文化昌盛的历史,也凝固了湘江载道的

荣耀。

朱张渡是一个文化古渡,位于原六铺街江畔、白

沙路口,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往还岳麓书院与

城南书院的主要渡口,后世者为了纪念他俩渡江求

学、讲学、渡人的美德,弘扬其思辩精神而命名。由于

往返中经过橘子洲,为了方便他们讲学,太守刘珙在

岸边建船斋,供他们途中休息。经众多史学家考证,

明清时期,从长沙城南经橘子洲到岳麓书院的这条

水路,是长沙东西交流最古老的一条水道。相传朱张

二人曾将渡口东岸命名为“文津”,西岸为“道岸”,分

别建有牌坊。 “文津”是通往岳麓书院的古道。 “道岸”

为杜甫上麓山寺、道林寺的湘西古渡。朱熹、张栻二

人会讲时经常在此渡口乘船往来,众多学子求学问

道也多经过这个渡口,遂成一时之盛。

朱张二人还以道学的传统,将橘子洲改名“东

渚”, “东”指方位, “渚”源于《诗经?召南》: “江有渚。”

毛诗传解释说: “渚,小洲也。” “东渚”作为一个词的

整体,则源于《淮南子·坠形训》: “东方曰大渚。”橘子

洲在岳麓书院东面,正好套用了这一经典,既有出

处,又很恰当。

张栻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和

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

《南轩集》,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朱

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

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

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绍兴三十年( 1160 年),张栻随父亲张浚到长

沙,在妙高峰筑书院,题名城南书院。 5 年后(即乾道

元年),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请张栻主讲。从

此,一叶扁舟载着张栻来往于城南书院和岳麓两书

院,弟子遍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声名远播。

乾道三年( 1167 )秋天,朱熹得知张栻很有学问,

获师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真传,又听说张栻在长沙

岳麓书院讲学,按捺不住对胡宏的敬仰和与张栻会

王丽君

朱 张 渡

60

西部散文选刊

晤的想法,在两名弟子的陪同下,从福建武夷山下的

崇安出发,翻山越岭,历时一个月,跋涉约 3000 里,

来到潭州(即今之长沙)。

朱熹第一次到长沙城,从城南书院附近的六铺

街湘江畔上船,渡湘江、跨橘洲,到对岸的桃子湖口

上岸,去往岳麓书院。古渡现立麻石牌楼,即现在的

牌楼口大牌楼。 38 岁的朱熹和 35 岁的张栻两人执

手寒暄,相见恨晚,吟诗“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朱熹在长沙逗留了两个多月,著名的“朱张会

讲”由此展开。朱张论辩真理、探求微奥,长沙城“一

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听讲弟子,济济一堂,凝

神听辩,专心答问。

朱熹后受与岳麓书院一江之隔的城南书院邀

请,遂来 往于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讲学。张栻不舍朱

熹,陪其来往于湘江,常停歇于水陆洲上。江上桅樯

川流,洲上云树如烟,山水洲城古渡串连,成了美丽

的路途风景。朱张二人擅弹七弦之琴,日间唱诗吟

赋、授课会讲,入夜以诗谱弦、各唱心愿。朱熹诉说早

已仰慕胡宏,没能在其有生之年拜会而显遗憾的心

绪。

朱熹、张栻首开书院会讲之风,远近学子云集,

客栈人满为患,城内街巷羽扇纶巾,书香儒风四溢。

这样的日子延续了两个月,在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

轮番上演。

文化历来不可以静态存在,交流更为重要,相互

借鉴,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朱张渡这一文化渡口,使

得湖湘文化从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体系中跳出来,

成为中国众多地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那

么捐建在水陆洲上的船斋(朱张渡亭),也就显得意

味深长。

当朱熹得中和新悟后,立即写信给张栻等人:

“亟以书报钦夫及尝同为此论者。惟钦夫复书深以为

然,其余则或信或疑,或至于今累年而未定也。”对

此,张栻在复信中“深以为然”。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

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 “自此之后,岳

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以至当时岳麓书院人

文荟萃, “一时从游之士,请业问难至千余人,弦诵之

声洋溢于衡峰湘水。”其中彭龟年、游九言、胡大时、

吴儆等都成为著名学者,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

动都为湖湘学派增色不少。岳麓书院在教育上、学术

上都进入了鼎盛期,奠定了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

上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写下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最

厚重的一页。

淳熙七年( 1180 年)二月, 48 岁的张栻英年早

逝。朱熹接到讣告,罢宴恸哭,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心悲痛难抑。绍熙五年( 1194 年),朱熹再次来到

长沙,任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他仍取道古渡往

来于岳麓书院与官衙公署,路过、停歇于水陆洲上。

白天办公,夜间讲学,相从的门徒多达千人,渡口的

繁华景象可想而知。朱熹到长沙,继承友人张栻遗

志,把建设岳麓书院放在重要位置,扩书院,立条规,

名扬天下。

从此,朱张渡成了岳麓书院学子往返湘江的主

要渡口,历代修建未断。清代嘉庆十七年( 1812 年),

湖南学政汤甫捐建船斋于水陆洲,更名朱张渡亭。其

后官府多次重修,社会贤达捐置田产 60 亩,以岁租

银两作为长年维修经费。咸丰十一年( 1861 年),湖

南学政胡瑞澜重修渡口。清代朱张渡口的“岁修”和

“油舱”之费,全由民间捐田、捐资维持,慷慨之士大

有人在。仅道光十一年( 1831 年),杨振声就捐银百

二十两,交“道事”生息,充“岁修”费用。还有蔡先广、

蔡先哲兄弟捐店铺两间,租金充作渡口经营之用。

《续修岳麓书院志》第一卷“田额”一栏专列有“朱张

渡食田”,所谓食田,就是田产、房舍等的总称,是文

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经济概念。书院通过将土地、铺屋

招租,获得租谷、租金,以此作为船夫的工钱和渡船、

码头的维修经费。食田的来源、地点,可收租谷多少

石、租钱多少文,由谁收租,如何分配,都有详尽的记

载。让人一看就知,这么一个渡口是由无数的社会贤

达共同经营维持的。在同一栏内,还录有一份《朱张

渡捐约》: “立捐约蔡先广同弟先哲,今将……灵官渡

内坐南朝北铺屋一所,计七进,又张公桥上手老岸铺

屋一所,计三栋,自愿捐入岳麓书院,岁收租息作朱

张渡船夫每岁食用之费。”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契约,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关乎的却是文明进化、千秋盛

业,是多情可爱的传统文化中最清芳的部分。可悲的

是,在捐约之后有一条按语: “所存契纸各约于道光

61

西部散文选刊

二十四年( 1844 年)由城内绅庠概行取去……至咸

丰丁巳年( 1875 年)间,始将原捐租谷收归书院。”也

就是说,期间有 13 年之久,供养渡口的产业被人夺

去。

要使渡口长年运转,十分艰难。要与豪强周旋,

要与洪水天灾搏斗,这就需要社会各界施以援手。遗

憾的是,援手与联手意识一时被时光所淡薄,到底是

人们遗弃了文化,还是朱张渡文化遗弃了人们?不管

如何,这都是悲哀的。那么,水陆洲的朱张渡亭也就

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能够做的,就是在风中雨中等

待。

1916 年冬天,青年毛泽东曾做五律: “共泛朱张

渡,层冰涨橘汀。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攀险呼俦

侣,盘空识健翎。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朱张渡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古城长

沙来说都是意义深厚的。这些绵绵而悠长的故事,融

合在城市的演进中。岳麓书院以西是宫室隐隐的山

林,城南书院以北是休养生息的市井,山、水、洲、城

都被两座庭院共有的古渡,被这古渡中途休息的亭

牵在一起。

好在 21 世纪的今天,人们愈加感受到文化的力

量,湘江两岸都修好了沿江风光带,朱张渡已经复

原,成为景点,橘子洲上也修复了朱张渡亭、渡学楼,

方便游客凭吊怀古,遥想当年朱张风范,在这种文化

氛围日益浓厚中抚昔惜今。朱张渡及渡学楼,成为闹

市之中一处幽景,文化之旅一处绝妙风景。

现在的橘子洲朱张渡由两部分构成,以橘子洲

东游道为界,靠湘江一侧为仿古亭廊,游道以西为渡

学楼。就在梅园和竹园之间的橘子洲东岸,连接古游

道的朱张渡,特别吸引游客的目光。

仿古亭廊建在橘子洲东岸下的湘江坡上,亭廊

前是用山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假山中有麻石道连接

仿古亭。渡学楼是一栋具有双层挑檐的仿古建筑,主

楼后有两个游廊连接。仿古亭廊和主渡学楼均为钢

筋混凝土结构,但门、窗、椽等为木结构。刷上红漆的

亭廊和渡学楼,看上去就像全木结构建筑。

朱张渡古水道东西两侧标志性构筑物早已建

成,橘子洲上的朱张渡建成后,水中古游道以及岳麓

山的古游道,天衣无缝地连成一线。

本世纪初,随着潇湘大道与牌楼路先后拉通,曾

对长沙岳麓书院具有指路牌意义的古构筑物—— — 古

牌楼大气地耸立在潇湘大道牌楼路口。两年后,以纪

念朱熹和张栻在长沙讲学的湖湘地方传统建筑—— —

朱张渡,在湘江风光带防汛码头上建成。路南立朱、

张两人塑像并刻石碑,记载两人友谊及学术交流的

盛况。

——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王丽君,女,笔名紫云英,湖南永州人。中国散

文学会、诗歌学会、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长沙市岳麓区作协主席。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