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8387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延安绿/厉彦林

点击率:1270
发布时间:2021.06.15

世间增添新颜色:延安绿,它是由红色、黄色、蓝色三种原色调配成的生命本真颜色,呈现着原生态的、蓬勃活泼的生命之美。

2019年7月初,我首次来到魂牵梦绕的延安,最具震撼力、最让我惊奇的是:红色的延安,地貌已由黄到绿,百姓由穷变富,成就了山川秀美的“绿色江南”。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咬定荒山不绿誓不罢休,拔掉“穷根”,长出“绿延安”,走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创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脱贫、鲜活可信的“延安样本”,也为世界脱贫事业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自20世纪末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竟然一举变成“国家森林公园”。

我们赶往吴起县,走的虽然是盘旋的山路,但已经是柏油路了,路面平整,沿途两侧各栽着一排杨树,有的树叶已泛起金黄,如同树上栖落着数以万计的金蝴蝶。车窗外是绵延的山峦和开始变颜色的树木、灌木及深草,时而还能看到窑洞和房舍。汽车呼啸而过,卷起许多黄色落叶,唤起了多少记忆。车在画中行,人在林中走,推窗见绿,鸟语花香。尽管这里的树木不像南方山林中树木那么高大稠密、郁郁葱葱,但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已经是绿色奇迹了。

20多年来,延安坚持把退耕还林作为脱贫攻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切入点,牢记革命前辈嘱托和人民期盼,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变责任,凡退耕还林事项优先研究,资金优先拨付,问题优先解决,项目优先推进,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沟沟峁峁尽披“绿衣衫”。几千年的黄土高坡变成了秀美山川,彻底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生动诠释、佐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一棵树”的村庄


汽车先拐弯驶进了吴起县吴起街道南沟村,步入了一片沟涧里的森林,路两旁的格桑花还开得正旺呢。与城市相比,大山深处一片寂静和安谧。登上山顶,远远望去,一座座、一层层山峦,只要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都被绿树和灌木覆盖着;相对平坦的川道里,是堆放着一捆捆玉米秸的庄稼地,还有星罗棋布的蔬菜大棚。空气清新,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花朵的清香,偶尔有鸟鸣声从耳畔划过,真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让人兴奋得沉醉。

每一个村庄、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一棵树,或山坡、河边、村头、庭院,或高大或矮小,或年幼或古老,都掖藏着故事。南沟村就曾经是个独有“一棵树”的村庄。走进吴起县南沟村村史馆,在村里同一个制高点拍摄的三幅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在照片前站立许久,思考良多。据记载,退耕还林前,南沟村整个村庄的山沟田野,只有南沟嘴上长着一棵小叶杨树,这棵树长在一块田地的垄头,吮吸阳光雨露,迎着风雨雪霜,凝望着窑洞里的烟火,聆听隐约的鸡狗鸣叫,顽强地生长着、守望着南沟村祖辈几代人的绿色梦想。树的不远处就是村上的坟地,全村人像敬神一样敬着这棵树,那仿佛是祖先的神灵萌发出的绿色希望。村上的人,喜欢和渴望树木,百般呵护这棵小树成长。许多老人还领着孩子到这棵树下,过过眼瘾,享受一下树的绿荫和凉爽,讲讲树的故事。有的人清明节或者上年坟时,也给这棵树烧上一卷冥纸,祈祷一番。第一张照片,只见山川沟壑荒茫一片,照片正中那棵孤单的小叶杨树,透着一点绿色,树干被山风吹得有点歪,好像是荒原中的一棵破土萌发的绿芽尖。第二张是退耕还林十年时的照片。树周围的山开始变绿,已是黄色土地和绿色草树相间了。那棵小叶杨树明显又长大长高了许多,它的四周已经生长着许多枝叶繁茂的小树。第三张是退耕还林二十年时的照片。照片上已经全是绿色了,只见那棵小叶杨树真正成了大树,不过它周围后来栽的树有的已经比它高了。这时有婉转的歌声传来:“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边北疆……”

那天我登上了南沟村山顶最高的望塔。南沟村,地处边关要塞。秦惠文王六年修建的长城,就从该村南部穿过,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朝代更替中,这里都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割据之地。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荒山野岭。在这里栽棵树比登天还难。经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拴住羊、管住斧、守住山,山丘和川道内一年四季美景变换,五彩斑斓。山峦起伏,一个个小流域,漫山遍野是栽树的鱼鳞坑,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活一片林,成一片景。以天然次生林为主,形成了乔灌草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的生态体系。远眺如画的美景,漫山的白桦、栎树、榛子和松柏等树木呈现出深红、浅绿、橙黄、殷紫的绚丽色彩,如同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夕阳从山顶斜射过来,温存地照在残垣断壁上,满是深秋成熟的颜色,让我心生暖意。

南沟村的原村支书闫志雄记忆犹新,给我介绍起当年村里的情况。他说当时村里有八个生产队,每个队都养着两三群羊,当时的山坡被羊啃得净光,群众生活得很清苦。当初,我们搞“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可不容易了!在吵吵闹闹中把荒山荒坡都退了,把村里的羊也卖了。面对没了收入、整天哭哭啼啼的村民,真是伤透了脑筋。村里开会都很难做工作,村民叫喊着:“一年庄稼,二年性命,你可要为我们做主哩”,“树活了,人要死了!“”明年饿死人,就吃你啦”。闫志雄有时也愁得夜里自己哭,第二天还得擦干眼泪继续干。他完全理解乡亲们的心情,也一直在思考,乡亲们祖祖辈辈开荒种地、放羊为生,不放羊了,不种地了,干什么呢?怎么能嫌到钱、想什么法子能生存呢?自己作为支部负责人,上级要求当然要贯彻,群众的呼声、骂声、哭声也必须听。到2000年,政府答应的退耕还林的钱粮兑现了,群众情绪逐步稳定了下来。但村民如何增加收入依旧是块心病。他琢磨,村民都已经过了造林的专业培训,植树也都轻车熟路了,既然吴起县都在搞退耕还林,政府号召植树,如果组建个造林公司,既带着村民富,又能把民心聚拢起来,走共同致富的路子,这多好呀!他的想法得到各方支持,2003年,成立了南沟村造林公司,造林成员就是南沟村的全体村民。此后,他们脚踏实地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前进,迈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目前又正式成立“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真正开始了产业的转型。

几十年下来,南沟村和整个国家一样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成为当地有些名气的生态休闲度假村。闫志雄扳着手指头给我介绍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变化。吃饭。过去粮食主要是小米、黄米和荞面,菜主要是土豆和白菜。如今是大米、白面和小米,品种丰富多了;当年做饭烧荒草,如今换成煤和煤气了。喝水。过去喝的是河水、沟底的泉水,无论挑、提还是拉都很困难,如今是井水和自来水啦,既干净卫生,又省事。穿衣。过去胳膊腕和膝盖上到处都是补丁,有时新衣服也先打上补丁,能耐穿一些。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今穿得舒服干净,再也不打补丁了,有的人也讲究起来,还穿上了名牌衣裳。居住。过去都是土窑,雨雪天满屋是泥,如今是砖窑、石窑和平板房,屋里冰箱、电视等各种生活设施样样齐全。出行。过去靠双脚走,年龄大的靠骑驴,开会下通知靠隔山喊或捎话,赶集靠双腿量。如今道路好了,一半的农户买了价位十万左右的小轿车,有的还是宝马、奔驰呢……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昔日“小山耕到顶,大山耕到腰”,“大字报田“”石质化地”比比皆是。如今探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的路子。经过撕心裂肺、生死交替的挣扎、斗争、拼搏冲破束缚,实现了化茧成蝶的历史嬗变。如今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被子”,昔日灰头土脸的农民,相继过上了好日子,贫困户也慢慢走出了昔日的阴影,定格在了这花朵盛开、蝴蝶飞舞、林丰草茂、温馨柔美的画面里。


绿色脱贫“活剧”


在陕北栽活一棵树很难。因为降雨量少,栽下的树苗成活率低。挖的鱼鳞坑口不能太大,又不能太浅,深度至少要一米。坑挖好以后,先填几锹湿沙土,栽上树苗,培实浇上水,再填土,留出接水的树坑,直到把沙土填满。如果小树不辜负人们的希望,第二年能吐出绿色的芽、长出绿色的叶片。小树苗站在扎下根的沙丘上摇头摆手,那是在告诉你,它是奇迹,因为它已经活了。

历史上延安这块区域也曾经是森林遍布、水草丰美之地。洛河和延河流域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土著的树木品种也很多。乔木有松、柏、栎、槐、椴等,灌木有柠条、沙棘、文冠果、丁香、连翘等。由于延安这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长期征战和交融,尤其是秦汉时期,实施“戍边”“北狩”,原始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后几个建都西安的王朝,大都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别院,陕北黄土高原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特别是明清时期,朝廷在陕北、榆林一带鼓励垦荒、安抚流民,大力招募民众到北部边境地区屯垦,“凡民开垦之地,永为己业,免征徭役三年”。仅洪武、永乐年间,就曾实施大规模强制移民六次。陕北地区因持久的贪婪索取,不堪重负。

延安人民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用退耕还林二十多年的时间,精心编排上演了一幕威武雄壮、气势恢宏的绿色脱贫“活剧”,成就了中国和世界扶贫史上的一段传奇。扛枪保家卫国的红军老战士郭志清,几十年扛锹绿化荒山,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授予“亚洲杰出农民”殊荣。郭志清,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人,1937年3月参加革命,先后在原延安县保安科、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等处工作,1951年因病复员回到家乡后,长期当村干部。当时,全村人守着光秃秃的荒山荒沟过苦日子。从小就喜欢栽树的郭志清认识到,村里人受穷,主要是因为这里没有树、没有草,生态环境太恶劣,草都不爱长,人丁哪能旺呢?1984年,已到花甲之年的他响应宝塔区鼓励当地群众个人搞小流域承包的号召,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距村3公里的韭菜沟的5000多亩荒山坡。当时,有人讽刺说:“这老汉脑子有问题,拿着国家发的养老金,过过舒坦日子多好,非要到荒沟里受这个罪。”为了方便照看树苗,他干脆在韭菜沟的一个土崖上掏了几孔土窑洞,和老伴一起从川道的石窑里搬到了韭菜沟。这样,除了买树苗,他几乎不再出沟,每天扛着镢头修路、整地、打井、栽树,长年奋战在荒沟里。几十年下来,投入十多万元,填沟造地,栽植用材林和经济林,绿化了荒山。昔日荒凉的韭菜沟,已经绿树成荫。他说:“我是一名延安的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不能丢。韭菜沟就是我的根据地。”岁月无情,遗憾的是老人在2007年底去世了。他栽植的那片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地诉说他与树木相依为命的故事。

漫山遍野的树,每一棵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发现了野生金钱豹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华北豹增多,褐马鸡成群了。

一片片黄山黄水变成了青山绿水,一个个贫瘠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安脱贫攻坚战役正全面转入巩固提升成果阶段,铺展开一幅新的画卷……


绿水青山——脱贫致富的靠山


2018年,延安市出台《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条例》,成为以法律形式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全国第一市。延安人民执着地发扬“延安精神”,以自主自立的主人翁意识,一步步改变、改造着长期以来穷山恶水的状况,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退耕还林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益的根本性转变,造福和恩泽着子孙后代。说起退耕还林,当地群众这样描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把山地都垦了,也填不饱肚子。退耕初期,干部说,“栽树能领钱,能吃供应粮”,说破大天俺也不信。嗨,这不没几年工夫,种草栽树的人家先是粮、又是面,后来用袋子往家装钱,收入从退耕前的几百元到退耕还林补助几万元,一年的补助款就能建起窑、娶上媳妇。没退耕还林的农户馋得不行,坐不住了,争先恐后地植起树来了。这树还真成了“摇钱树”!

1939年2月,党中央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八路军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经过三年艰苦奋斗,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当年“兄妹垦荒”的南泥湾,如今青山、稻田、荷塘环绕,林下养殖产业颇具规模,贫困户家家都有产业,绿水青山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也催生了生态经济,“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耄耋之年的南泥湾村老党员侯秀珍,56年前唱着《南泥湾》嫁到这里。几十年里,她带着全村妇女上山种树、开沟挖塘,现在每天还要下地干活。她笑着说:“我的奋斗还没有结束。”是啊,延安干部群众自觉“我为延安种棵树”,积极绿化、美化延安,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质量,全社会关心生态、保护生态,人与自然正在共生共荣。

行走在延安大地上,穿行于贫困村之间,许多村庄的变化颠覆了我们的记忆。脱贫攻坚、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已让许多古老的山村呈现出新的面貌。美丽的新村掩映在峁塬沟壑的绿水青山之间,穿梭在极具特色的新村民居,青瓦白墙掩映在绿树丛林中,格调独特;乡村道路如同飘带在黄土高原上蜿蜒盘绕,入户的水泥道盘旋交错如密密麻麻的脉络,农家门前已经栽起木本草本的花,还有的栽着果树,阵阵花果清香扑鼻,有的村农户门口还摆放着垃圾筒;在山坡塬旁,在田间垄头,在房里窑里庭院里,随处传来的欢声笑语……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浩荡春风,诉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延安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任务十分艰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延安绿”和生态空间的“高颜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坚信延安会更绿更美,延安人民的日子会更富更舒心!


——选自《北方文学》2020年第12期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