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我和文友到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江根村采风,是秋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
进入村里,经过村前广场,走上樵桑联围,便到昆都山脚。昆都山下是五显庙。我们从五显庙往下走,发现一处崖壁上写有几个红色大字——三江汇流,亚湾之源。崖壁下面有陈白沙、何维柏、湛若水、陈冕等群贤石像,附近有块大石,上面写有“思贤”二字。
原来,这里是西江、北江、绥江的汇流处思贤滘。三条大河,原本互不相通,经过千万年的洪水冲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原本连片的河滩冲出一个缺口,使得江水互融,在昆都山和老鸦洲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运河——思贤滘。西江、北江与绥江于此交织相汇,造就了“三江汇流”的地理奇观。
思贤滘是沟通西江、北江的黄金水道。船只经此,沿北江,上可达清远、韶关,下可抵广州;溯西江而上,可到肇庆、梧州;顺江而下,可连江门。三江交汇后,蓄势向东,直奔珠江。思贤滘,是珠江三角洲的起源。
思贤滘的得名与明朝理学大师、教育家陈白沙有关。思贤滘畔,留下何维柏等人的足迹。
一、陈白沙与思贤滘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世称陈白沙,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岭南古琴第一人。他桃李满天下,与三水门生陈冕关系甚笃。
一日,陈白沙游兴大发,出门乘船去寻访陈冕,不想到了昆都山下,没见到陈冕。他耳闻激荡的江水声,大发感慨,在江畔一块大石上挥毫写下“思贤”二字,随即大笑离去,后人便以此命名这条水道。
由“思贤”两字,我想到《论语·里仁》说:“子曰:‘见贤思齐焉……’”意思是说,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以他为榜样,想着与他齐平。
陈白沙是因寻访门生不遇而抒发思念之情,是否也表达“见贤思齐”的意思,我不得而知,但他千里拜师、凿壁取食的故事却诠释了“见贤思齐”的含义。
他年少聪敏,19岁乡中举,21岁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入国子监读书。虽成名早,但仍虚心好学。27岁那年,闻说著名学者吴与弼先生学识造诣高深,精究宋、明理学源流,明圣人之道,于是长途跋涉,终于找到吴与弼先生,虚心向吴先生请教。
他向吴老先生学习一年后,回到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建成一间颇具规模的“春阳台”书舍。从此,他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干扰,他让家人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经过十年潜心苦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理学大师。
后来,他一边悉心照顾老母亲,一边在春阳台设馆教学,近乡远邑的学者慕名而来,春阳台门庭若市。他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就是他的入室弟子之一。
古时有文学家匡衡“凿壁偷光”,明朝有理学家陈白沙“凿壁取食”,同是凿壁,一个缘于家贫,一个为了专注,都是为了学习,都值得后人敬仰。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虽然历史的车轮驶过几百年,但先贤的背影在我脑海里却生动清晰。站在思贤滘边,我仿佛看见长衫飘飘的陈白沙在风清月朗之夜,与朋友驾一叶之扁舟,在浩渺的沧江上把酒临风,吟诗作对,品箫弄笛。
如今,时光远去了笛声,烟波遮掩了人迹,而“思贤”两字却成了这水道的名称,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思贤”两字,意义深远,耐人寻味,闪烁着他虚怀若谷的人性光辉。
也许陈白沙没有想到,当年他题下的“思贤”两字,会成为一脉风水,引来众多游人墨客观赏游览;他没想到,几十年后,有位贤者来到昆都山苦读,成为他得意门生湛若水的忘年交;他更没想到,这位贤者因敬仰他,亲自到他家乡拜祭白沙祠,为重修白沙祠审定修葺方案。这位贤者叫何维柏。
二、昆都山上柏参天
我们沿着石阶往上走,到达山顶。山顶上,有一座新建的楼阁——思贤阁。登上思贤阁,山下景象尽收眼底:北江西江,一横一竖,交汇相通;江水闪亮,如银带一般,缠绕在绿洲之间,灵动飘逸。极目远处,水天一色,云起云涌。一座大桥横跨江面,那是贵港铁路大桥。黄色的桥身鲜艳夺目,雄伟壮观。桥下不时有运输船缓缓驶过,发出“哒哒哒”的响声,仿佛告诉人们,这里的航运曾经那样发达。
从思贤阁边往下走,曲径通幽,两旁是参天大树,其中松树居多。路边有个凤柏亭,两边有对联:下有千仞渊蛟龙时潜藏,上有千年枝可以栖凤凰。联词出自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昆都耸翠》中的诗句。
不远处,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参天松林……何维柏常漫步松林,吟诵诗文。众多松树傲然屹立,挺拔参天,恰似为官刚正、勇斗奸臣、广受百姓爱戴的何维柏,故名为参天松柏。”
何维柏(1510~1587),南海丹灶人,寄籍三水南岸堡。曾在昆都山上结庐读书20年,苦心钻研天下文章、治国之道。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后任福建巡按,遇福、兴、漳、泉四州水灾,他命令开仓赈济,使数十万灾民得救。当时奸臣严嵩恃宠专权,何维柏上书劾奏严嵩,被弹劾,后削职为民。万历初,任吏部侍郎。后因得罪首辅张居正,外放南京任礼部尚书,在上任途中上书辞官回乡。何维柏明以修身,耿直不阿,嫉恶如仇,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清官,与忠臣海瑞齐名。
何维柏在官场上四起四落,平生以讲学授徒为乐事。早在考上进士之前,他与在西樵山讲学的名儒、陈白沙的门生湛若水结交,又与霍韬、方献夫等名士交往,他们切磋陈白沙理论,往来讲学。门人从远方慕名而来,往往座无虚席。他把学生培养成有学问、明事理、品格高的有用之才。在他收纳的60多个学生中,有30多人考上举人,10多人成了进士。
行走山中,见到当年何维柏潜心苦学的读书堂和晒书台等遗迹,密林依旧,绿意盈盈。先贤的身影,仿佛在林中摇曳隐现。寂静之中,似有声音自天际飘临,“下有千仞渊,蛟龙时潜藏。上有千年枝,可以栖凤凰。”这是几百年前何维柏赞美昆都山时的歌吟。
其实,被誉为“三水凤,参天柏”的他不就像凤凰一样品格高贵、卓尔不群,像松柏一样高风亮节、坚韧不拔?
三、思贤滘畔大夫祠
从读书堂和晒书台等景点下来,穿过小巷,江根村村前,见有一座陆氏大夫祠。祠堂坐北向南,面阔约十米,进深约四十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墙脚。整座祠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夫祠门旁的对联写着“诗书泽衍世,西北江朝宗”。
村人告诉我们,这大夫祠是为纪念百岁上京考科举的陆云从大夫而建。
清朝道光六年,104岁的村民陆云从身体健康,文思敏捷,才华出众。那年,他以广东举人身份,不顾年纪老迈,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参加国家级科举考试。首场考试榜上有名。在殿试时,皇上为他百岁高龄赴考的精神所感动,阅卷后,朱笔一挥,下旨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现在,北京城国子监旧址内的大成门东西两侧,元、明、清三个朝代遗存下来的198座进士题名碑,有一座上面赫然雕着陆云从之名。
年逾百岁老当益壮尚且不易,更何况还千里赴京去考科举?试问,古往今来的,能有几人?我为陆大夫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的执着精神所感动。
……
从陈白沙到何维柏到陆云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思贤滘畔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思贤滘不仅是地理奇观、黄金水道,更是三水文风鼎盛之处。
沧江水,日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站在思贤滘,我似乎触摸到了古代贤人的灵魂:他们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塑造了谦虚、勤奋、正直、执着的岭南文人风骨,为珠三角灿烂的人文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思贤滘,江水奔涌,波浪滚滚,似将千年的山川历史徐徐打开;惊涛拍岸,涛声阵阵,似把几百年的人文情怀缓缓传唱。一个特别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逐浪而来,向我切切叮咛:
思贤,思齐!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