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感动一代人”的苏叔阳老师告别了人世,那一天是2019年7月16日。
苏叔阳老师是当代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笔名舒扬。他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18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他于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桃李满天下。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历史文学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人民文学奖、乌金奖等,2010年7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正如文友们所说的,苏叔阳老师的去世,是中国文化事业的巨大损失。在成功跨越8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的最后25年是以“抗癌英雄”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苏叔阳老师的创作高峰出现在改革开放初始的十多年。1978年,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由北京人艺公演,人艺门前人山人海排队买票是当时的盛景实况,可谓“万人空巷”。作为苏叔阳老师创作的第一部剧作,《丹心谱》谱的是知识分子的丹心,剧情是围绕着一种新药的研制,展开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一边是正直、善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另一边的人马却肆意践踏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疯狂阻挠科研工作的进行……位卑未敢忘忧国,位卑未敢忘忧民,《丹心谱》道出了知识分子的心声,所以感动了一代人。“爆款”的《丹心谱》,也成了北京人艺复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苏叔阳老师是多产作家,是作家中的多面手,从话剧剧本到电影文学,从小说到诗歌再到散文,全面开花,各种文学体裁无一遗漏,样样都有苏老师的耕耘之作,令读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令人钦佩。我曾拜读过苏老师的长篇小说《故土》,我也是被苏老师的作品所感动的一代人中的一分子,为此深有感触。《故土》一书在1986年荣获首届人民文学奖。《故土》始发于《当代》1984年第1期,那一年很多读者一下子就被这部反映现实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吸引住了。小说写的是普通的、有血有肉、可知可感的人物,描写了在一场大的改革潮流下,某地医院中的人物群像,可谓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造影”,在苏老师的笔下表现得格外震撼人心呢。
我知道苏叔阳老师的名字是在北京人艺上演话剧《丹心谱》的时候。看了《丹心谱》后,我明白一个道理:好剧院要靠好戏撑着。苏叔阳老师就会写好戏。
后来,我有幸认识苏叔阳老师,是经过伯翱兄介绍的,伯翱兄让我叫他苏老师。苏老师做人低调,为人谦逊。以至于他直到后来满头白发,依然说:“我还是涉世不深的少年郎。”面对成就却说:“我只是一个尽自己微小的才能为人民服务的艺工。”他的这种谦逊风格透着一种儒雅,备受人尊敬。伯翱兄讲他在写《元戎百姓共垂竿》第一版之前,经常和苏老师探讨。当时,伯翱兄的《元戎百姓共垂竿》新书出版发布时,还是苏老师主持发布会的。之后,苏老师读伯翱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书之后,写道:“平常心写出不平常的文章——读万伯翱《元戎百姓共垂竿》读后感”。伯翱兄的新书发布会基本都是苏叔阳老师主持发布的。伯翱兄邀请苏老师参加的各种活动,苏老师都义不容辞,他们的友谊可想而知呀。两年前,伯翱兄听到苏叔阳老师去世的消息时,真不愿意承认这个让人痛心的事实,他只有落泪了,他既是他的“师”,又是他的好友!事实也正是如此,苏老师与伯翱兄之间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伯翱兄还在第一时间率领中国体育报业、《中国钓鱼》的老同事以及我们这些亲朋好友前往苏家吊唁。走进苏家,见到苏师母,伯翱兄紧紧握着师母的手不肯撒手,那种老泪纵横的人间真情,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这次伯翱兄所著的《元戎百姓共垂竿》一书在全国各地的1600多部投稿中,经过中国文学和散文界评审委员会的资深专家层层筛选,最终脱颖而出,获得第九届冰心散文集大奖。苏老师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十分欣慰吧。当年,著名作家苏叔阳老师曾经说过:“万伯翱开‘钓鱼散文’之先河”。时至今日,准确地说,伯翱兄开创的是“垂钓文学”,不单单是“垂钓散文”,可谓独树一帜,伯翱兄终于实至名归了。
作为晚辈的我,在苏老师有生之年,我得蒙苏老师謦欬的机缘并不算多,但每一次都铭感于心,留待细细反刍。有一次,我冒冒失失地问苏老师关于写作的问题。对我的唐突之举,苏老师非但不以为忤,反而兴致很高,为我讲解写文章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词语和句子,连细微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还教我写句子要有详有略,不要啰嗦,简明扼要,词语也要准确恰当,只有具体、真实生动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一日之参商,阴阳之永诀”,我万万没想到,在昌平垂钓园钓鱼,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苏老师。
今年是苏叔阳老师逝世两年多,伯翱兄让我写一篇追忆苏老师的文章,也是给我学习的机会。我们驱车到北京昌平区垂钓园,以钓鱼形式,追忆苏老师。路旁林间的寂静中,时而飘下落叶,有那么青的、也有那么黄的,拾起来触摸着它们,我们便思索叶绿芳华中的惊艳和舞影妍丽后的凄婉,早已在岁月中流逝了。此情此景,伯翱兄回忆起前几年,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邀请苏叔阳老师来这参加一年一度钓鱼比赛。这一次,也是他生平最后一次到此来垂钓,那时他自己已经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身体,他来这主要是想见一些老朋友。此去经年,我们来此处钓鱼不禁让我想起苏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想起在25年前,他患了肾癌,失去了左肾,还割去左肺(部分肺叶),经受两次大手术,还有直肠癌的折磨(已经无法再手术了)。之后,他总是拉肚子,能不出门尽量不出去,然而只要是伯翱兄邀请,他总是欣然出席。
让常人难以企及的是,苏老师面对癌症病魔没有丝毫退却。2001年10月,因为癌症他的左肺上叶被切除。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与癌症抗争的同时,依然笔耕不辍,新创作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诸多著作,创造了苏氏读本体。历史散文著作《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中国读本》《西藏读本》带来巨大影响。
苏叔阳老师的《中国读本》是一部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普及读物,深受各国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1400多万册,是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代表性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有很多人误解苏老师是学医的。我曾经问过他:
“苏老师,您是学中医的吗?”
“不是。”
“那您怎么在中医大学当老师?”
“学中医必须学中国传统文化,学中国古典文学,要不连医书都看不懂,怎么给人看病啊?”
和苏老师在一起总是快乐的,他知道得太多了,又健谈,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记得苏叔阳老师每次讲到自己时,说他自己本职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这是他毕生热爱的职业,而能够成为一名剧作家,是源于对文学的本真热爱,和对于生活的炽热感悟。他勉励青年人多看戏,多熟悉舞台,不停地去思索学习。
后来几年,苏老师的身体一直不好,做过几次手术,还摔过跟头。有时与我们见面,我总是劝他注意身体,不再和他谈论写作上的事。没想到,苏老师这么快就走了!苏老师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记得他那为中国新时期话剧做出重大贡献的《丹心谱》,记得他创作的反映知识分子拳拳之心的电视剧《故土》,记得他创作的电影《周恩来,伟大的朋友》把周总理和艺术家的关系写得那么感人。
苏叔阳老师无疑是我们时代绝伦超群的学者、作家,他所达到的高度,不仅同辈难以企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后人恐怕也无法超越。
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奥秘,是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苏叔阳老师在自己生命的存续期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富的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相信这个大才子大善人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苍穹中能见度最亮的一颗星。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