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袁世凯是近代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当过中华民国大总统。他的32个子女当中,有的在官场挥洒自如,有的驰骋商场而富甲一方,可谓春风得意,风生水起。但他的三儿子袁克良却是个例外,栖身寒窑四十载,只为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植树造林任务。如今虽年逾九十高龄,仍奋斗不止。
作为权贵的后人,与世无争的袁克良算得上一股清流。在袁世凯去世后,没有参与家庭财产的争夺,也没有沉浸在父辈留下的巨额财富中享福,而是选择走出家门过着普通而又平凡的平民生活,可谓低调到尘埃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克良被派到山西慕云山从事林园建设工作。当时那儿是远近闻名的荒山野岭,不仅杂草丛生荒芜死寂,还兼野兽出没。上级一次性派去几十号人治山种树,刚去的时候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来的人几乎全走光了,唯独他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逆流而上,咬牙坚持了下来。
袁克良为自己挖了一间窑洞作为栖身之处,当时的想法很朴实也很简单,希望通过勤劳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善慕云山植被和生态环境。可山上条件极差,连饮用水都需要跋涉20多里以外去取井水,然后像蜗牛一般,一步一步地背上山,更别提种树浇灌了。
恶劣的环境促使他一点一滴地琢磨着改变局面,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他开始研究山上的气象与水文资料,从中发现晚上植树有助于保持水分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经多次验证成功后,就把晚上植树的方法命名为“月下植树法”。同时,针对太原盆地秋季土壤浸润、光照较弱的特点,他又揣摩出另一套因地制宜的“秋季植树法”。
袁克良负责三道梁两条沟的绿化区域,仅一条沟的直线距离就有好几公里。幼苗吐芽时,鸟儿闻讯而至。他一个人看护不过来,就找来网丝绕山设置连动铃铛。只要主杆一晃,全网便开始联动,吓得喜吃嫩叶的鸟儿瞬间逃遁。他就是靠着各种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守“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决不能离开这里”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只有10平米的窑洞里,连他做梦都没想到,居然一住就是40多年。四十多年啦,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了不起!
很多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这种痴迷难以理解,作为曾经的大总统公子,他完全可以选择与其他兄弟姐妹那样锦衣玉食地生活,为何却偏偏选择了苦行僧似的自我折磨?这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派新欣向荣的景象感召了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员,为新中国贡献一份力量”,成了他一生不变的崇高理想,以至于如今已年逾九旬,仍然退而不休,继续着他的绿化事业。
退休后的袁克良没有下山享清福,而是继续留在山上,自己掏钱买树苗继续植树。老伴儿不仅没抱怨他把仅有的退休金补贴种树,还主动住进土窑帮他护林。儿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出钱出力在山前山后为他建起六个蓄水池,帮他收集雨水浇树,还共同出资修了一条通往山里的道路,又帮他打了七孔窑洞,安装了一个铁皮房。甚至连孙子们也受到他高尚行为的熏陶,主动将积攒多年的压岁钱,一并拿出来给爷爷买树苗。
经过几代人不懈地接力,慕云山实现了荒山变花果山的梦想。山中既有生态林,也有经济林,已成为太原西山的一道绿色屏障,被树为三晋退耕还林的一个样板。还被共青团太原市委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袁克良先后被评为全国义务植树模范、太原市优秀党员和特级劳模,当地的人们尊奉他为“太原愚公”。
袁克良和大山互相成就,相互守望,对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尽管九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山上补种树苗、修枝剪丫、消灭虫害……如今的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想趁有生之年,在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慕云山上,修建一所公益养老院,供全市的老人在此观光、流连、歇息、养老,希望天下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活着种树,死后看山”是袁克良最朴素的愿望,他甚至还企盼着不远的将来,把慕云山“装扮”成一座集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区,为太原的绿色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中国的绿化事业添砖加瓦。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