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一
吴地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我生在苏州,是个地道的苏州人。尤其喜欢苏州的古街小巷。
一步入陆巷古村进村口,黛山碧水掩映下的古香古色的建筑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白墙黑瓦,如墨如韵,好一幅江南水墨画。古朴悠长的小巷两侧摆放着当地的特色小吃:莲蓬、菱角、鸡头米、石榴……远处,小孩子们的嬉笑声,父母的呵斥声,以及三三两两的犬吠声,让我不禁想起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等上游船,远处传来船娘丝丝缕缕的吴侬小曲:“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船娘细细腻腻的嗓音,唱浓了抹不去的姑苏情,唱慢了太湖畔的美好时光!
走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哒哒的声响,清脆悦耳。村中间几块牌坊格外醒目,上面的“解元”“会员”“探花”述说了一代名相王鏊的历史。王鏊故居惠和堂,位于陆巷古村村中间部位,古朴大气,典雅精致。大厅,厢房,小巧的耳房,雅致的后花园、侧花园等布置完整精美。各种瓦雕、木刻、牌匾无不蕴含着浓浓的吴文化气息。
一路走来,路边的各种小吃香味扑鼻,诱惑着我们的食欲。一碗热腾腾的东吴焖肉面和滚烫的苏阿姨小云吞,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味蕾。
生活在苏州市区的我们,看惯了苏州白天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夜晚斑斓的霓虹灯,如今游走在精致静谧的古村中,感受到了别样的美好。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的苏州,山水交织,人杰地灵,孕育了既有谦让天下的泰伯,又有一生正气的王鏊;缔造了一个崇尚美德,热爱和平,精致典雅的“人间天堂”。
二
最喜欢早春的虎丘湿地公园。
步入公园,举目一座座连绵起伏、形态各异的群山。在雾幔的包裹下,四面的环山便是一副水墨丹,越发显得神秘莫测。山顶轮廓宛如弯弯新月,倒挂在天边。若隐若现的六角亭,在朝阳下,琉璃瓦顶闪闪发光,犹如人间仙境一般。
暮色破晓,天空变得清澈蔚蓝。这个时候的湿地,是鲜活的,热闹的。迎着丝丝缕缕的微风,稚童们牵着父母的手,在草坪着嬉闹,放风筝……有大雁风筝,老鹰风筝,奥特曼风筝等等,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带着孩童们遥远的欢笑声,争先恐后地飞向蓝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正应了那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入眼的湖水清凌凌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一排排的长椅面对着湖面,三三两两的游客倚栏观景。一位老爷爷随手折了一段柳枝,做成了一个小笛子吹了起来,也许他似乎回到了童年时光。远处几只顽皮的白鹭“嗖”地掠过湖面,跃上小树的绝顶,它那悠然的姿态似在应和这笛声,怪不得连郭沫若都赞美:“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水榭之南画舟来去,细雨三两声,情思潆汩在岸边。
作为水乡长大的小娘鱼,最爱的还是水,尤其坐船。在码头等了二十分钟,环湖大船就过来了。船身感觉是木头做的,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精致古朴。泛舟中,偶有一叶小舟擦肩而过,热情的阿婆会用吴侬软语和游客打招呼。下了船,走在环湖步道上,那才是真的享受。湖中鸭鹅成群嬉戏,浮游。不由让我联想到那句古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晨跑的年轻人在香樟树下穿梭,热情、健康、肆意。忽而水面上漂来一阵白洋湾山歌:“正月梅花阵阵香,螳螂叫船要满村行。蜻蛉相帮来摇船,谷蜢挡篙把船撑……”
虎丘湿地公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涃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吴地二题
文/王子涵
广州市有许多名扬四海的公园,松涛云海的白云山,九曲廊桥的东湖公园,壮丽雄伟的中山纪念堂,集五羊雕塑、镇海层楼等众多名胜的越秀公园,湖宽径曲的流花公园……然而在解放北闹市中有一幽静之处,虽知名度不够高,却以秀丽馨香吸引了我,差不多每天都去散步品茗,古典园林的风格,吐秀的幽兰及各种奇花异卉像唐诗宋词般意蕴深远,可感悟人生,振奋精神。
时下正是阳春三春,在越秀区解放北路转入流花路路口的三岔路中心,一株遒劲的木棉花盛开怒放,映照着下面川流不息的车流,中国大酒店与对面新建好的弧形顺畅的国际会议中心也在木棉花的映照下分外壮丽,兰圃就处在这种“英雄气”的区域,与对面风光明媚的越秀公园遥遥相望。经过会议中心广场转左往前走几十米,便是兰圃古色古香的南门。一进门,小径两边摆放两盆半人高的金黄色兰花,耀目鲜艳,小径两边尽是十多二十米高的大树,路边是曲折的小溪,流水清澈。穿过半圆形的廊门,眼前一亮,但见一湖碧水荡漾,亭台楼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鸟鸣清脆,顿觉心旷神怡,忘却一墙之隔的闹市喧嚣,有超凡脱俗之感。经过一丛修竹,湖边有一株枝丫弯曲伸向水面的小树,上面有两三簇深红色的月牙形小花,凌空开放,仿若红色的小鸟飞过碧澄的湖面,透出一股勃勃生气,近看树干上挂有一个小牌子,写有“龙牙花”三字,不禁为见到这种珍奇的花而惊喜。
其实,兰圃内的奇花异卉汇集是有历史渊源的。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平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时任副市长林西的统筹下,结合大北立交的建设特点,利用工程的余泥,在此处堆山、填洼、造园,建成植物标本园,后改成兰圃,收集栽培了国内外数百种兰花,还有各种奇花异草,成为寻幽怡情的好去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兰圃一直是作为接待来穗的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的地方,曾先后接待过朱德、叶剑英、董必武、徐向前、邓小平、陶铸、荣毅仁、张爱萍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尼克松、西哈努克、李光耀、董建华等贵宾。到1976年后,兰圃才正式对普通游客开放。
兰圃种植分为三栅,第一、三栅以培植地兰花为主,花淡而清香,第二栅以寄生兰为主,花艳而少香。园内建筑仿苏州园林风格:拱门、堆山、砌石、长廊、水榭,根据地势起伏,溪池瀑布,设以石道小桥,植以茂林修竹,使景物交错,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给人以新鲜感。主要景点有惜荫轩、春光亭、芳华园、明镜阁等,其中芳华园是中国参加慕尼黑国际园艺展的中国庭园缩景,以占地少而景点多而闻名于世。被评为“最佳庭园”,荣获两项金质奖。
庭园艺术映衬兰花纯洁高雅之美,兰花之秀丽馨香更赋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以灵秀的神韵。兰圃全园面积只有5万余平方米,但在这个兰艺小天地里,却栽有200多个品种、近万盆兰花。春兰、蕙兰、墨兰,素心兰,花香浓郁;卡特兰、石斛兰、万代兰、文心兰,花色艳丽,姿态万千。在路亭后面有一尊朱德元帅雕像,他平生爱种兰花,创作了40多首咏兰诗,陶冶高洁情操,寄寓人生哲理。朱德元帅一生为何如此酷爱兰花?原来这源于他一段永生难忘的爱情。他对兰花的一往情深,是因为兰花寄托了他对井冈山时期的革命伴侣伍若兰的无限怀念: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这是朱德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追思前妻若兰的诗,也以兰花赞扬了甘于平凡、扎根群众之中、高洁坚贞的品格。想到此处,瞻仰元帅雕塑像,油然而生敬仰之情,更悟高尚理想美德之重要。朱德元帅雕塑像旁边几米处,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朱德元帅一九六一年三月参观越秀公园时写下的《咏兰》七绝:“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这可以说是对兰花精神的概括,兰如其人,为何“惟有兰花香正好”,此馨香喻一种高洁、坚贞、朴实、无私品格,兰花之秀雅,使艳俗逊色,哗众出丑,更显得革命者的高风亮节,善良朴素君子的美好情怀。
兰圃的同馨厅是品茗赏景的好去处,大厅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八尺多长的胡根天画的兰石图,上书一首董必武主席写的《游兰圃》诗:
兰圃风光越秀增,
葳蕤披拂绿千盆。
一朝花发幽香吐,
浓郁繁纷莫人门。
此诗意境深幽,以兰之幽香斥责“浓郁繁纷”之庸俗,兰花之高洁、高雅、高尚,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升华,也是革命者一心为公、爱国爱民精神的生动写照。
厅外有一个大露台,露台下是一湖碧水,四处波光泛泛,碧水澄澈。坐在露台上的酸枝椅上品茗,湿润的空气夹着氤氲的花草香而来,此时,三十多米外有一座跨过湖面的石拱桥,三位穿着洁白色汉服的美女撑着花伞缓缓而过,请摄影师拍艺术照。这种圣洁而美丽,如同薏兰仙女下凡,使我感到一种无与伦比而纤尘不染的静美。
湖光倩影的馨香中,我感受到高洁,而高洁使人无私,无私使人无畏,无畏使人斗志昂扬,斗志昂扬必意气风发,不禁精神振奋,壮志满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