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东莞东南部,有一个因东江支流黄江河而得名的乡镇,叫黄江镇。镇上有一座山叫宝山,古称虑山或芦山。该山横贯黄江、樟木头、塘厦三镇,笔架顶为其主峰。环绕着笔架顶,散布着蓝坑山、水坑山、横坑山、凤凰山、黄象山、蚺蛇山、马鞍山、莲花山等十余座大小不一的山头。引起我对这座山的兴趣,是源自古代东莞八景之一的“宝山石瓮出芙蓉”。此景观就在宝山主峰的笔架顶西北山麓。
昔日,风景优美的宝山下有座规模宏大的芙蓉寺,寺院的两侧有两道溪流潺潺淌过,距寺40米处交汇合注,直泻中空的石瓮形巨石,水花四溅,声响如雷,状若盛开之芙蓉,煞是奇妙,蔚为壮观。引得文人墨客争相观看,“宝山石瓮出芙蓉”诗句由此而得。
寺院的始建年代虽已不可考,与之相关的“宝山”一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此地古属宝安县管辖,而“宝安”县名的出处正是源自宝山。宋朝史料有着“山有宝,置场煮银,名石瓮场”的记载,此“宝”为银矿肯定无疑。南宋末年的东莞县丞张登辰,曾经夜宿宝山,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折射出当时的某些情景。“堂虚四壁风萧骚,山激万窍声嘈嘈。巨灵约束虎豹遁,飞帘叱咤蛇龙嗥。麻姑搔痒十指爪,王母分赐千年桃。酒酣横卧北斗柄,鵾鸡咿喔蟾蜍高。”从张县丞《夜宿宝山》诗上来看,当年他作为收缴赋税的政府官员能够夜宿于此,说明宝山这地方有居住条件。极有可能是炼银工坊的所在地。正是基于古人视金银为天地圣灵之物,在劳作场所旁修建一处崇拜的地处,是自在情理之中的。我揣摩,这大概就是“芙蓉庵”的雏形吧?
嗅着清新的空气,怀揣惬意的心境,自莞城一路寻来。历经兵火匪患、社会动乱、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之变化,曾经香火旺盛,绵延400多个春秋的古寺庙及名胜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晚清至民国年间,伴随着西方列强和日寇的侵略,强盗们得知东莞宝山盛产白银,于是先后前往宝山毁山寻银,造成了美景与名刹尽毁于一旦的悲剧发生。当我聆听着明天顺五年,东莞知县吴中与好友同游宝山,写下的《宝山石瓮》律诗,似乎还能感受到昔日美景的点点滴滴。“天公造化迹莫窥,有石如瓮何神奇。山灵终古为呵护,乌获有力应难移。寻幽来此停骖久,瓮底泉声雷怒吼。宝山云暖松花香,疑是仙瓮酿春酒。”按图索骥,呈现在眼前的情景是溪水断流、满目疮痍,“石瓮”不见踪影,“芙蓉”风景不再。与我同等心境,前来寻找“宝山石瓮出芙蓉”奇观的爱好者触景伤怀,无不垂头丧气,叹息不已。自然风景虽然没有了,命运多舛的“芙蓉寺”,却欣逢盛世劫后重生,焕发出新的容光。
今天的芙蓉寺,亦非与昨日同日而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高大的山门上悬挂着巨大的“芙蓉寺”匾额,“宝山蕴灵叶秀脉连华夏荫众生,利门入圣超凡法传大千觉有情”的抱柱楹联,诠释着该寺的深刻内涵。如今的芙蓉寺是了空法师来到宝山,看到古老的禅寺惨遭损毁非常痛心,于是发下在此重建芙蓉寺的宏愿。由是,前后花费了九年的心血,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这座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投资1亿多元的芙蓉寺,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眼前的芙蓉寺,主要由山门、天王殿、钟鼓楼、观音殿、普贤殿、地藏殿、文殊殿、藏经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以及念佛堂、斋堂、讲经堂等配套设施所组成。雄伟壮观、古色古香的芙蓉庙群,延续了芙蓉寺400多年的法脉源流。
怀着虔诚的心境,置身于佛教丛林之中。出这堂,进那殿,无一不弥漫着浓浓的佛教氛围。于此体味着“慧灯高照,扬宗风于海内;法鼓长鸣,播释教宇于中”的佛家大智慧,的的确确有一种清净澄澈的通透法力,洗礼着我这颗被世俗熏染的凡心。虽然说宝山之行有一点小小的失落感,没有欣赏到“石瓮出芙蓉”的奇妙景观。然而,恍然感到佛家的莲花却在心中明丽开来,给了我一种清净自在的云水禅心。刹那间,一派空灵涌遍全身。
我不由得双手合十,默默地念诵着:阿弥陀佛。顿时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大气象,盘旋于天地之间,团团地包围着我。令我物我两忘,红尘禅缘。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