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隆冬,黄河岸边看天鹅
?时序已进入隆冬季节,对于我这个出生于黄河岸边,成长于黄河岸边的北方人来讲,目睹黄河千里冰封的壮观,无疑是一件极为庄重的盛事。
黄河万里奔流,直泻而下,到了数九寒天,一河活漾漾的水,骤然间,凝结为一河华美之冰,你若要目睹了这一过程,该有多么庆幸。
然而,2022年12月29日那天,我的朋友,文化学者、小说家、诗人、摄影家王建中,大清早就给我打来电话,居然邀我去黄河岸边看天鹅,而不是看冰封的黄河。
一时疑惑,我在黄河岸边生活数年,对黄河也算了解,你要在冬季的冰层上,凿个窟窿,钓个鱼,捕个虾,或许是手到擒来之事,而要看天鹅,这未免也太天方夜谭了吧?尤其是隆冬季节,看天鹅,有这可能吗?
常识告诉我们,天鹅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每年三四月间,大群地从南方飞到北方,居于我国北方边疆地区,每当十月时节,全体迁徙,飞向我国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越冬。
我对他的这一提议持怀疑态度。建中说,他前几天在十二连城下面的黄河段上拍到了天鹅。去龙口电站的下游,依他的经验判断,肯定能看到天鹅。我不敢全信,但建中的为人、学识,以及他的文化情怀和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得不让我对他产生信任。
于是,我们急急准备,匆匆而行,驱车到了龙口地域。
龙口,过去称作马栅,龙口水电站的所在地。这个地方,于我,于建中来说,并不陌生。
长长的瘦街,斑斓的砒砂岩,起起伏伏的山脊,悠悠的碧水长河,刹那间,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的心胸多了几分亲切。一时间,我们都无语。但我分明感到,我们期待着一种我们共同期望的景象出现。
那天,或许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虽然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然而那干冷的寒冻,仍然让人难以忍受。
一走下车,不需几分钟,就使人瑟瑟发抖。在这样的天气,去拍天鹅,看天鹅,的确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开车的小李师傅说,真是自找罪受。建中说,你说这话为时过早,等一会,当你见到了天鹅,你就一定不会这样说了。
小李师傅不再言语,我们默默无声,都期待着天鹅早早地出现。
最先扑入我们视野的是一群鸿雁,大约有一百余只,静静地栖于冰面上,像散落的棋子,井然有序。
建中见状,急忙让小李师傅停车,建中走下车来,下了河滩。小心翼翼,接近鸿雁,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拍了起来。鸿雁也坦然,悠闲自得。正当他拍得尽兴,鸿雁振翅,齐刷刷地飞离冰面,向北飞翔而去。蓝天里,留下了一行行“人”字造型。
待建中走上公路,来到车边,那群鸿雁已不见踪影。建中说,那群鸿雁或许飞去十二连城了。我对他的这一判断,深信不疑。
我们又上了车,沿黄河边的油路,向西而去。建中说,天鹅肯定在那片黄漫漫的玉米茬地中。
我说,何以见得?建中说,天冷,天鹅要觅食,水中的食物不如地面上的食物容易觅到,天鹅肯定要去玉米地寻食。
果不其然,车子没走多远,就看到河床中的一片玉米茬地的边畔,一群数百只天鹅,像珍珠一样洒落其间。
我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眼睛紧紧地盯着这片天鹅,生怕它展翅一飞,离我们而去。建中说,这片天鹅,爱上了这方土地,钟情于这条河流,不会飞走了。
为了拍照,我们从油路拐下了沿河的防洪堤。建中早早下车,守在黄河边上,等待天鹅的飞临,以便理想拍照。
小李师傅小心翼翼地开着车,慢慢地接近那群白天鹅。我坐在车里,早已准备好手机,按下挡风玻璃,对准白天鹅一张一张拍了起来。拍着拍着,我忽然感到,内心涌起了一层深深的感动。天鹅,在动物界有着多么高的地位。中国人又把多少美丽高贵的象征,美好善良的传说,寄赋于它的身上。天鹅,在中国人眼中就是美丽的化身,高贵的代名词。能这样欣赏天鹅,确是让人有一种美滋滋的荣光。
车子越来越接近白天鹅,就在我眼前不过二十米的地方,足足有百十多只。我是从未见到过的,那心情自然就不一样了。以前看天鹅,距离很远,又是天空中飞翔的样子,感觉天鹅很小。即便在动物园,看到的也就那么孤零零的几只,死压压地,也激发不出多少美的感觉。这次近距离一观,哎哟,那感觉真的就大不一样了。
这天鹅大得惊人,比羊都高,美得叫人深深感叹。它们洁白的羽毛,光滑整洁,长长的红腿,走起路来,灵活自若。脚掌红红的,踩在黄土上,显得十分有力,像在练习芭蕾舞站立的动作。它们不停地摆动着头势,引颈鸣叫,甩颈嬉戏,一副悠然怡乐的样貌。就好像一幅绝美的百鹅图。
我凝神不动,越看心里越美,忽听小李师傅低声说,这天鹅真是美得没说了。难怪王老师刚才说,见了天鹅会令人高兴无比。
他话音刚落,就见那群天鹅像得到了什么命令,调整好姿态,先后耸了耸身子,打开了翅膀,向后伸展了那两条长腿,贴着地面,突然间就奔跑了起来,眨眼工夫,已飞入空中,随后就传来了一片悦耳的鸣叫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我没有丝毫准备,只好用目光追随高飞的天鹅。
正像建中判断的那样,这片天鹅并没有远飞,在天空盘旋了几圈,就落在距我们不远的黄河边上。
此时的建中,早已等候在那里,小心隐蔽着自己,蹑手蹑脚靠近这群天鹅,他要把最美的画面拍下来。
我和小李师傅也悄悄地跟了过去。
在一湾碧水涌流处,我看到刚才落下的那片天鹅。它们有的三五成群蹲在冰上,像似小巧玲珑的冰雕;有的游走在河岸上,轻松自如,像似观光者一般;有的潇洒地游于水中,时而扬头,时而又将头潜入水中,灵敏有趣,有着道不尽的韵味;有的又轻飘飘地飞贴在水面上,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扇起一长串水珠,像表演杂技,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看着这些天鹅的各种造型,我不由得想到,人们喜欢天鹅,不仅因为它的洁白高大,有着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它的多才多艺,具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天赋。这一点,或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此时,我看到建中已处在一个较佳的位置,正在抢拍天鹅的各种姿势。那天鹅不像鸿雁,一有响动就飞走了。尽管建中离她们很近,它们也不惊不澜,好像很通人性,知道它们遇到一位大摄影家,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于他,让他尽情地拍摄,从而使它们能够扬名天下。
天鹅恰到好处的配合,这让建中大为感动,他拍的得心应手,深情于膺,拍出了很多张令人满意,意境高远的作品。
此刻,我把目光投向辽阔的长河,远远地望着那片星星点点的天鹅、鸿雁,一种宏大近乎于绝美的景色呈现于我的眼前。
朗岸阔河,群山相雍;凛凛清冰,流水汤汤;斜阳映河,晖光无垠;黄草摇曳,残田凝辉。这些风光,已将这段黄河装点得分外妖娆。或许正是因为这些风光的盈盈铺陈,大气描绘,才使这里有了灵美之气,让天鹅、鸿雁这些高贵的鸟类,不肯高飞远去,而栖息于这里。
这样看来,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她的成因,完全得益于生态建设的成就。
当我们将要离开那些美丽的天鹅、鸿雁时,我不禁想到,隆冬,也不是处处寒冷。只要人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温暖就在你的眼前。
这群天鹅,留恋这条长河,钟情这方水域,不愿南飞,温暖壮美的不仅仅是长河,还有人的心灵。
李家坪,绿美胜境正当时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伟大的战略举措,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它生动而具体的实践。
一个村庄的振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令我们激动而充满信心。
——题记
一
李家坪,一个小小的山村,隽秀灵逸,迷人鲜活,满目绿色,层林尽染,绘就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二百多年的历史风云烟雨,浸润着这个小山村,少了浮华,多了厚重,积淀了勃发的底蕴。
我是伴随着时光老人,迈着闲逸的步伐,今天姗姗而来。纷繁,沉浮,神秘,沧桑,探寻……这些打着嬗变烙印的字眼,拨动着我的情绪,让我张目四望,泛着难抑的激情,开始了一次躬身的叩访……
到龙口镇那些天,炎热虐天,如火燃烧。在太阳下行走,不需几分钟,脸面灼烤,大汗就淋漓而下。
然而,龙口镇党委刘书记与马栅村黄支书,将我们带到了他们镇村所辖的李家坪社,穿行在绿荫丛中,顿觉凉意盈身,通体透爽。
李家坪,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山村,长河,丰盈了它的容貌,大山,壮美了它的体魄,绿色,勾勒出了它的清秀。
一色清秀,是它生命的底色。它像是一个村姑,站在你面前,总是让你欣赏到的是她自然质朴,端庄秀丽的姿貌。
你看,在李家坪,到处是绿,绿得像铺了一张大地毯,绿得让人心生感动,绿得让人浮想万千。
山坡上的绿,绿得层次有韵,绿得温馨含情。桃树妖美,杏树盈意,梨树曼舞,李树娉婷,枣树挺身,苹果树端庄,但都没有离开绿颜绿容。它们相互交错缠绵,盈满了山坡的生动,敲响了山坡的音律。而那些槐树,高高地挺立于山坡高粱,把绿色亮在了天空,灿然高举,已是倾天倾地的生机美色。
山沟里的绿,绿得如云,绿得似水,绿得遮天盖地,绿得诗情画意。那些粗壮的杨树、柳树,耸天攀云,更显凌云壮志。
在浓密的绿荫下,蓊蓊郁郁一片,你不得不仰望这些葳蕤高大的杨树、柳树,不得不去触摸它们粗糙饱经岁月沧桑的皮肤。这些树木,普遍高挺,一如英雄,浑身散发着一股豪气。村里的黄支书说,这树不是生长于同一年代,有的是先人栽下的,最高的树龄,已近百年。百年之树,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是与树木同呼吸共命运的,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树的地方,就预示着兴旺与繁盛。
在李家坪的树荫下漫步,你会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多少代李家坪人,都有一个绿色的梦想。植树成为他们生活的希望,生存的支柱。
一条条盘山小道,将一片片树林连接起来,你若闲庭信步,走入其中,就会情不自禁,想到《西游记》里的花果山,想到《圣经》里的伊甸园,想到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美丽,浪漫,理想的世界,与你相随相伴,既实实在在,又梦幻般展现在你的眼前。
这些绿色,妆美了李家坪,让李家坪的生态变得生机盎然,如云似画。
李家坪,森林覆盖率几近95%,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氧吧,旅游打卡地。好多游人,带着憧憬,来到这里休闲度假,享受着独特的自然风光的怡养。
树,生长在李家坪,是生命的抒情,是烟火气息的亲近,是一道点亮人眼睛的风景。
二
夜幕降临,李家坪,在朦朦胧胧中,又现一景。
浓黑的树荫中,闪烁着一簇簇明亮的灯光,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深邃莫测,让人在幽静中,萌生了一种心情放松,精神释然的感动。
来到休闲小木屋景区,更见一番热闹的景象。那些居住于这里的游客,仿佛找到欢乐的胜地。你看他们有的在起舞弄影,有的吃烧烤,饮美酒,有的放声歌唱,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乡村的热情,汇聚出欢乐的气氛,让人十分羡慕。
如此典雅之处,原来竟是一条臭水沟,污水横流,垃圾充斥,一片狼藉,令人作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龙口镇党委立足实际,创新构筑,制定了生态优先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马栅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响应,务实发力,带领李家坪人,硬是将它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小区。
他们紧扣此地山美水清的特点,以看美,赏美,品美,画美为主题,将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田园文化有机融合,有效衔接,把树、草、花与木屋、雕塑、水池打造得魅力十足,惊艳亮相,展现于此处。
这里已成为鄂尔多斯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基地,清华大学高研班路天远国画创作写生基地。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突然间,有了文化的气象,艺术的氛围,李家坪的乡亲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看着那些从北京来的青春靓丽的大学生,在这里进进出出,写生作画,他们俊俏的模样,活泼自信的风采,小村里的人们就感到特别亲切,特别舒心。他们说,我们这山沟沟里飞来金凤凰了。见此,你就不得不说,这里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里自然风光的吸引力,人文环境的提升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这里萦绕着山水的情怀,舒卷着文化的气息,连接着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发掘着艺术的源泉。
你看,那面文化景观墙,辐射着两千多年前文字的灵魂,仁德思想,在这里默默地彰显着力量。
那支雕塑的毛笔,有力地耸于那幅曲水流觞,尽善尽美,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前,告诉你永和九年的会稽山,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与书法不可或缺的一座山峰。
那个花池里的花,开得正艳,正美,正旺。一朵朵鲜花,像一张张笑脸,迎接你的到来。
那栈桥,连着屋,依着树,傍着草,缠着山坡,带你走进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去处。
那山坡上雕塑的大象,自在娴静,神态悠然。伴你放松身心,一任舒愉,陶冶情操。
那水池,有水清灵,无水静谧。让你在清净与有无之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那涵洞,本是普通,可它通着大境,自然不凡。过洞,即是壮美万里的大黄河。清水柔波,漫漫长涌,母亲河柔美的容貌,就亲切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那几个小木屋,依山而建,造型各异,将这个小小的山村盆地,装点得美气典雅,古色古香,俨然散着灵气,含着秀色,叫你一看,一种质朴自然的文化品味,就漫溢如水,美美地滋润着你的心扉。
这里,既是游客休闲的居所,也是他们灵魂安放的驿站。当然也是李家坪人幸福生活的家乡。
不错,李家坪,是一个小山村,可是这个小山村,在乡村振兴中,绘就了一幅大画卷!
三
在李家坪的山坡上,小径上,树林里,你常常会不期而遇,一位长髯拂面,道骨仙风的智者。
你看他,一会儿,专心致志看着山坡上那一草一木,一会儿,又仰望天空,沉思不语。他的这些举动,常常让一些游客感到不可思议。
此人便是董长日,李家坪人亲切地称其为长胡子董老师。
这长胡子李老师,浓眉大眼,双耳硕大,宽展的脸盘,飘拂的长髯长须,一看便让人肃然起敬。他家居辽宁沈阳,来李家坪已愈四年。他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园林设计者,他现在的身份是龙口镇文化旅游艺术顾问,常年住于李家坪。
我见到他,是在一间艺术氛围颇浓的农家小屋。说其艺术氛围颇浓,是因为一脚踏入,扑面的就是艺术的墙面,艺术的字画,艺术的茶具。整个小屋,上下两层,下层可待客,上层可住人,盥洗设施齐全。屋顶铺了一层稻草,乡土风格明显。坐下与其攀谈,才知,这农家小屋原是村民废弃旧房,经他设计改造,现已成为李家坪接待游客的地方。
站在二层向前一望,远处,清清亮亮的黄河映入眼帘,长长的像一条绸带,从东向西飘入高山大岭之中。近处,树木参差,绿荫盖地,间或可见农户隐入其中,更显其纯朴幽静之妙。
李家坪,能有如此之文化艺术精彩之貌,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其实,董长日是有一份功劳的。李家坪所有的文化旅游艺术设计,都出自于他的手。
董长日住在李家坪,用他的智慧构建着这个村以及龙口镇的美好的文化旅游艺术图景。
镇党委书记说,镇里将要开始着手打造黄河旅游、西口文化、丹霞地貌地质公园三大主题文化旅游产品,都离不开董老师的支持。
村支部书记说,过去李家坪,一年四季也来不了几个人,产下的农产品很难卖出去。现在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一年四季,来人不断,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远处的,也有近邻的,农产品一产下,就被游客带走了。我们有这样好光景,当然要感谢董老师了。
我与董长日交谈了半天,深深被他的文化情怀所打动。
他说,他已是六旬之人,一生结缘钟情于文化艺术,早年他在部队干过放映员,当过摄影记者,后来又痴心学画,成为了画家。退休后,本可安居大城市,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就是放不下心中的文化情结。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鄂尔多斯。这座暖城,暖了他的心,更激发了他施展才华的动力。
他之所以能在李家坪这个地方住四年,是因为他看到了龙口地区的发展潜力与前景。这里的自然环境,厚重历史,人文故事,都深深地萦绕于他的心间,感动着他,催促着他。他说,这里是可以做大旅游,大文化的地方。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于这里。
龙口镇的领导,眼光是独到的。振兴乡村,必须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的持续发展发挥作用,这才是人才振兴的根本。
我要告别董长日时,太阳正红,天空无一丝云彩,一股微风轻轻地拂来,李家坪沐浴在了一片美丽的祥和宁静之中。
当我紧紧握住董长日那双创造美丽的手,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我觉得这是一双辛劳的手,一双能描绘美景的手,一双能为大众创造幸福的手,一双乡村振兴需要的手。
龙口,紧紧握住了这双手!李家坪,离不开这双手!
旺盛泉渡槽今犹在
旺盛泉渡槽,一个别具特色的名称,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我若要告诉你,它是龙口镇大圐圙梁村的一个水利设施,你或许仍然不以为然。然而,我要告诉你,它可是当年轰动鄂尔多斯大地的一个大水利工程,你就不可能不关注,无动于衷了。
一
大圐圙粱村,南临黄河,近在咫尺。
此村有一处五级提水的高灌水利工程,我很多年前就听说过,只是未曾见过。直到2019年,大圐圙梁村搞起一个村史室,我应邀参加,才从村史展览中,了解到了这个水利工程的庞大。
今年八月,正是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冒着酷热,与龙口镇的两位乡干部,还有几位作家朋友,专程去看了这处工程的一些遗存。其中,旺盛泉渡槽,完好无损保留至今。
我驻足于旺盛泉渡槽的下方,翘首望着,距离地面高处有十多米,低处有五六米,它似桥梁凌空而飞,翔于这片高台上,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
这座渡槽,建于20世纪70末期,距今已有三十余载。今日看上去,也看不出一点失颜破败,似乎像新建的一样,依然宏大高峻,气势不凡,没有留下岁月的沧桑痕迹。反而,倒好像专门打造的一道独特的景观。
现在的渡槽下边有一条水泥路,是村里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连接着各个农社。渡槽的周边,树木茂盛,农田翠绿,一派好景象。
望着这条渡槽,看着这些景致,再联想到旺盛泉这个地名,我想,当年这里一定有一泓很旺盛的泉水,否则这里无论如何,也起不出这样一个漂亮好听的名字。
这个猜想是对的。之所以把这个渡槽称之为旺盛泉渡槽,是因为这个渡槽的位置,正好在旺泉盛社的地盘上。熟悉这里情况的人告诉我,曾经这里的确有过一个水泉,一年四季流水不断。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圐圙梁早已物是人非,然而,这座见证当年火红岁月的旺盛泉渡槽,仍然像一个健壮的小伙子,站在这片土地上,展示着自己的体魄,让人赞赏不已。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流过汗水的人,看着这个渡槽,总是泛起对这片土深深的感情。特别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人,他们更是情深义重,终生难忘。
二
出于一种好奇,也出于一种感动,更是出于一种工作,我对这个水利工程,作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大圐圙梁村是革命老区,隶属原马栅人民公社,现属于龙口镇人民政府。它的自然条件相当不好,是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坡多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条件极差。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大队开展了声势浩大学大寨运动。发扬大寨人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硬是把全村的坡地,85%修成了梯田。同时,修筑大中小坝20余座,拦洪澄地250亩。从而被当时的伊克昭盟盟委评为全盟学大寨先进集。成为了全盟、全旗学大寨的先进典型,盟、旗两级,还在这里召开过现场交流会。
它能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就是因为这里的干部群众,不怕困难,敢于奋斗,有一股改造山河的雄心壮志,改变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取得突出的成就。
现在,你上了大圐圙梁上,就能看到一座座山头上,一层层梯田,盘旋织锦,如诗如画。这些就是那个时代,大圐圙梁人奋斗出来的。
公元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后,马栅公社为了落实全农会议精神,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邬存保,与领导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决定在大圐圙梁村上一个五级扬水高灌工程,以解决全村土地的灌溉问题。
此消息一出,大圐圙梁人奔走相告,感动万分,他们朌水想水用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这个水利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工程开工后,全村有七百多人投入了这项工程。当时,全村总人口是一千四百多人,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参加了这项工程。由此可知,这项工程的浩大。
据参加这项工程的两位当事人,向我介绍说,当时建设的场面十分宏大,全大队八个小队的社员参加这项工程,他们都一门心思投入到工地上,白天早早上工地,晚饭后有时还要加班。他们不知苦,也不怕累,想的就是早日建成这个水利工程。
当年十八岁的女青年王美英,是大圐圙梁小队的铁姑娘队长,她回忆说,当时她带领她们小队二十多个姑娘,都是妙龄如春,却不知打扮,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戴一顶黄布帽子,中午集体起伙,每人定量喝一碗菜汤,吃一块窝头,忍饥挨饿,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扑在工地上,做河工,建水池,架渡槽,修梯田。干一整天,只能挣八分工,一分工分红最多也就三、四分钱,就这样一干就是五年。她说,她把最美好的年华和青春,贡献给了这项水利工程。
像她这样的女青年,全大队有一百多人,都为这个工程贡献出了青年年华,最美韶颜。而今她们都已年过花甲,当问起那段岁月,很多人都陷入沉思,待平静之后,才慢慢地说,那时虽然苦累,但心里却甜,总感到有希望,让人有盼头。
看来,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它还是一个希望工程,更是一个民心工程。
这项工程,历时五年。总投资65万元。共投工日31.56万个,动用土石方160万立方米。
从榆树湾引黄河水而上,相对高度560米,所建高灌工程为五级,总扬程450米,每级配备两台100千瓦电动机,8寸双管上水,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可灌溉农田3500亩。
整个工程修建坡式石拱桥120米,输水涵洞140米,盘山石渠240米,架设管道3800米,输水渡槽120米,10千伏输电高压线6公里。
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要实施这样一个工程,不可谓不大。仅说投资65万元这一项,这在当时来讲,近乎天文数字。一个农民劳动一天,仅可得到2角钱的收入,最多也不过四、五角。一个工人,一个干部,大多数的人,收入一天也就一块钱稍多一点。65万元,若按一个农民全年劳动360天,每天收入2角钱计算,就是7738个农民一年的所得。
因此,这项工程让大圐圙梁人感到了沉重的分量。
工程竣工,剪彩放水的主场地就设在旺盛泉小队。据说,那天旺盛泉队里,人山人海,全大队的人几乎都去了,盟里的领导,旗里的领导,也来了不少。这让大圐圙梁的父老乡亲着实高兴了一阵。当时,《卾尔多斯报》报道过这一盛况。
但是,仅仅是那一天那一阵。从此,用五年时间,700多人耗费了巨大心血的工程,却悄然无声,沉默于山梁上,再也没有一丝动静。
大圐圙梁人,陷入了长久的翘首以盼之中。期待,让他们几乎耗尽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三
往事如烟,又现波澜。
今天,我们不去评论这项工程的长短,单说修这项工程的魄力,全体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就足以使我们感动万分。
是的,这个工程,似乎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成本太大,电力不足,设计缺陷等等。但是它的初衷,它的出发点没有错。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工程后期,当时正逢包产到户这样的形势,土地都到户了,这个集体的大工程,怎还能运作起来呢?
及至后来,一些设备,设施,疏于管理,逐渐也不翼而飞了。
因此,这个工程充满了曲折,融入了辛酸,让人们有一种无可奈何与牵肠挂肚的感觉与惦念。
这次,我去龙口镇,与镇里的领导,村里的干部谈论起这个水利工程,他们都流露出怀念之情。
他们说,当年上这个水利工程确实必要。全村那么多人去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就可想见他们急切的盼水心情,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美好愿望是多么真挚与强烈。
他们说,他们现在正在做调研论证,如若可行,想借助振兴乡村的东风,恢复这一项目,让大圐圙梁村的群众真正受益,重圆40年前的梦想。
我听了此设想,十分感动。我想,他们是一批有担当的干部,他们既重视了解过去的历史,也着眼未来的谋划,更重视当下的发展,大圐圙梁村的明天可期。
如今,这里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镇里有规划,村里有抓手,从实际出发,多业并举,养殖业,种植业,酿酒业,十分兴旺。
村里,弥漫着一股蓬勃的朝气。
四
风雨过后,彩虹放艳。
旺盛泉渡槽,今日的存在,在我看来,现在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水利设施的旧物体,因为它彰显出来的强大力量,足以让一个时代的人感到震撼!并且,为此而感到感动与骄傲!
因此,它应当是老区人民的一座精神丰碑。说其是精神丰碑,是因为五年的建设水利工程中,所有参加者都保持着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不可磨灭,值得颂扬,更值得传承发扬!
它应当是一代人的情感依托!700多大圐圙梁人参与这项浩大工程,他们的汗水洒在了这里,他们希望、追求、信念融进了这里,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在这里。他们岂能断了与这座渡槽的感情纽带!
它应当是激励下一代人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源泉!一个家庭要有好的家风,一个村庄也要有好的品格。把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家庭才有希望。把村庄好的品格发扬光大,村庄才会前途无量!
因此,我建议村干部,要保护好这一设施,要在此处,立一石碑,以示纪念这一伟大水利工程。
在离开万盛泉渡槽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没有丝毫失落感,反而无限美好,一种希望与憧憬仿佛在我面前,已经变为现实。
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能够成大事。
我想,大圐圙梁在新时代的旋律中,总会找到一个合拍的音符,奏出一曲动听的时代新歌!
大口,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龙口镇,有个大口村。大口村,清流村前过,绿树满山坡,丹霞似莲花,瓜甜伴果香。众人皆说,这是一个浸润过厚重历史,呈现着美丽,散发着芳香,具有魅力的地方。
一
大口,一个有历史的地方。
走进大口,你最好奇的可能就是,为何叫这样一个村名。这村名的名字,却是因山而得。
大口有一座山,像似一个人张开的口,大口人就住于这口下,于是,有人因形而起名叫大口。
大口这名字看似简单,实则在这里有着诸多的人文历史印记。它与人类文明史,中国近代移民史密切相关。
这里有一个叫元岇的地方,距大口村委会一公里左右的距离。从地名就可以看出,这是比较特殊的一座山体。就是这个元岇山上,它却深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遗迹。
1970年,1972年,内蒙古考古队,曾两次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石斧、骨针、陶罐等一大批文物,曾轰动一时。考古的专家们确认,这里属于龙山文化晚期遗存,距今3000至4000年,是史前黄河流域的重要的考古发现。
公元1997年7月1日,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在石岇的山坡立了一块石碑,碑记云:经专家考证,遗址为龙山晚期至夏阶段遗存,距今约三千至四千年前,是研究史前人类社会发展史有价值的遗存。现为准格尔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几千年前,人类能在此处生存发展,足以证明,此地绝非一般之地。如今大口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也实感荣幸。因此,保护人类文明的遗存,大口人,心心念念不忘。
当然,这地方更为直观显赫的是,在它的西山梁上,有一段古长城蜿蜒而卧,让山梁上有了不一般的风景。尽管古长城已无完体,坍塌衰落,然而它的风华不退,筋骨尚存,仍然是力量的象征,精神的旗帜。高高的烽火台至今不到,依然彰显着它的不凡与历史的壮阔。
长城不语,灵魂不朽。有多少代大口人,从小到大,目睹着它,心卷风云,志立四方。
据考证,这段长城,属延绥长城,是明代修建的,距今也有五百多年历史。2013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河西流,浩荡千古。大口总会有故事发生。在大口的黄河边上,有一古渡口,至今犹在,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西口古渡。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移民大潮,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而走西口移民发在明朝中期至民国初期。走西口,就是关内的人向西经过某一个口,走向关外,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一带,安家落户,故称为走西口。广义的西口,有好几处,比如河北赤城县的独石口,陕西府谷县的府谷口,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等。而大口,无疑也是西口中重要的一口。
西口古渡,这里的口,就是指的大口,至于古渡,历史就更为漫长了,有可能汉代就有了,故称其为古渡,也就名副其实了。西口古渡,是部分晋陕之民,出西口,入草地的必经之地。
想想当年有多少人经此落入他乡?又有多少人,在此心旌摇曳,驻足观望,心事重重,向西而去?这里留下了多少人的乡愁?这里又留下多少人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西口古渡,承载的历史文化,已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大口,作为一个小小的村落,能在这样的大事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参与其中,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当属是一种荣耀。
西口古渡今犹在,不见当年西口人!
然而,熟知中国历史的人,谁能不了解那多少代走西口的人的辛酸与苦楚?谁又能忘记大口这一古渡苍茫与颤动?!
二
大口,一个有温度的地方。
我曾三次来过这个地方。每次来,时间不同,心境也不同。然而每次走进“马栅地区革命活动展厅”,那种崇敬之情,敬仰之情,感动之情,腾然而起,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久久难以熄灭。
大口是革命老区。这里曾涌现出一大批共产党人。是他们激活了这个僻壤的小山区,使之生机盎然,活力无穷,有了轰轰烈烈的风雨烟云。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这里就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口、塔深墕、公盖梁三个党支部,有多名共产党人在河曲、马栅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这里的党组织,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协助解放军,开展武装斗争,为晋西北地区、准格尔旗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已翻开崭新的一页,然而那段红色斗争史,已然鲜红透亮,直照人们的心房,成为教育后代人奋发向前的生动教材。
走进展厅,观看着那些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光辉事迹,无不令人动容。
胡栽根,肖三仓、李智章这些早期共产党人,他们开展革命斗争的事迹,早已名扬准格尔大地,虽然他们已离开了人世,然而,他们的革命情怀,依然温暖着后来者,他们的革命精神,依然成为激励后代的一面旗帜。
是的,这里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的红色大课堂。
黄河水滔滔,初心长存在。每年,这里已成为附近党组织开展党课党员教育活动的首选地。
村支书说,每当看到那些不辞劳苦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这里参观接受教育,他就难抑激动之情,他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块红色基地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他深深感到,这是一份宝贵的红色精神财富。
镇党委书记说,把老区发展好,建设好,是我们的责任。讲好老区故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做好乡村产业、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是我们当下必抓必落实的一件大事。
为了提供优质的接待服务,近两年,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村党支部与当地企业家,联合创建培训基地,从住宿到餐饮,从培训到旅游,一条龙提供服务,深得学员与游客的欢迎。
夏季,你若来到这个培训基地,你将被这里的美丽所感动。东边悬长河,南面耸高山,西面立长城,北面开莲花,山清水秀,风光无限。夜晚,星河摇曳,凉风习习,静谧温馨,意韵盈心,基地内灯火通明,歌声绕天,这里实在是一处学习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栽下梧桐树,飞来金凤凰。如今,每年来这里参观与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党员干部、青少年,以及红色旅游的群众不下十万人次。旺季的时候,这里人如潮涌,十分热闹。
大口,已成为红色教育旅游新的打卡地。
三
大口,一个美丽的地方。
莲花有韵,桃杏成林,瓜甜果香,胜景宜人。
如今,你来到这块老区土地上,你会被这块土地上的自然风光,林果业的蓬勃发展,瓜果飘香的浓郁气味,折服吸引。
这里有一处景观,叫莲花辿,属于丹霞地貌。莲花辿这一名称,据说是康熙皇帝所赐。
这莲花辿,已是风景旅游区。站在北山的观景台上,向南一望,起伏跌宕,大小不一,斑斓壮美,犹如朵朵莲花盛开的景观就呈现于你的面前了。
这时的你,就会有无限的感慨生发出来,或惊叹,或感动,或情不自禁放声呐喊!而我看到这一景观时,内心却滚起一股热流,深深为大口有这么美丽的景致而祝福!
莲花辿,这名字里,除了大气庄重,文雅漂亮,给人以美好感觉之外,它所包含的佛意也尽蕴其中,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它,已成为大口的一个旅游胜地。
清风送香,满目景怡。
大口的林果产业十分了得。这里的山坡沟洼,遍植了苹果、梨、桃、枣、杏、葡萄等树木,总面积达600多亩,年收入可达300万元。
你若夏秋两季来到这里,山坡沟畔的花果树映入你的眼帘,绿色葱茏,果实缀枝,犹如画卷一般美丽。若是开花季节,你看到的是万紫千红,若是收获季节,你看到的是硕果累累。大口人,在这两个季节,总是笑意挂脸,盈盈甜蜜。你若走入农家,总能尝到新鲜的水果。这个品种一盘,那个品种一盘,总能摆上七八盘,仿佛是举行水果品尝会一般。
水果成为大口人的待客之品,更是待客之道。他们的质朴,他们的谦逊,他们的热情,往往令你感动,让你难以忘怀。
大口,还有一个重要的产业,那就是西瓜。西瓜种植,在大口可谓是历史悠久。但是,只有近几年,才使大口人真正尝到了种西瓜的甜头。
村党支部一班人,把种植西瓜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抓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项工程。科学种植,分期种植,合理种植,打时间差,争提前上市量,抢价格制高点,他们把这些作为,增产创收的秘诀,应运到实际生产销售中,一亩西瓜,可获益3万元。今年村集体种植20亩西瓜,收入达到60万元。
大口,气候温润,日照时间长,是天然的西瓜种植地。大口的西瓜,多属本地瓜,特别是“三白瓜”,沙甜醇香,口感极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如今,大口全村,种植西瓜1000多亩,形成了规模效应,年收入600多万元,为群众增收做出了贡献。
你如今来到大口,一定会让你神清气爽,美意恋身。大口的历史,大口的文化,大口的生态,大口的产业,大口的旅游,都能深深打动你的心灵。
大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书写了下了令人赞美的精彩篇章!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