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在距家乡古镇隆盛庄南2.5公里的南泉村,有一家闻名遐迩的民间接骨世家——班氏接骨。从第一代接骨匠班双马到第四代传承人班书敏,前后传承150多年。由于其接骨技艺精湛、所用药膏神秘、接骨效果神奇而名扬内蒙古内外,从而成为家乡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瑰宝。自2014年被列入乌兰察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是名声大振。内蒙古范围内的呼市、包头乃至邻近的河北、山西、甘肃等地慕名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班双马是家乡出名的接骨匠。因为班双马是我姥爷。我们家离南泉村仅3公里,小时候妈妈经常带着我去看望姥姥姥爷。时间长了,我知道了不少关于姥爷接骨的故事。
姥爷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游走在家乡的四邻八乡为乡亲接骨。至于姥爷什么时候学得接骨、师从何人?小时候我从未打听过,也从未听人说过。在时光流逝近百年、姥爷舅舅都已作古的今天,姥爷详细的身世无疑成了未解之谜。但我知道姥爷为了学习接骨成家很晚,娶我姥姥时已是年近30岁的大龄青年了。姥姥之所以嫁给姥爷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
姥姥属于二婚。她的结发丈夫姓曹,是隆盛庄小有名气的农民经济人。姥姥和曹氏姥爷婚后育有一子三女,我母亲是他们的第三个姑娘,起名叫曹三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想不到曹氏姥爷在30多岁时因病英年早逝,撇下20多岁的姥姥及孩子们守寡在家(过去当地的风俗习惯是女孩子到了14~17岁这个年龄段就要嫁人。姥姥20多岁生育4个孩子习以为常)。
姥姥当年是乡里数一数二的美女,生了4个孩子仍然风韵犹存。作为大龄青年的班氏姥爷喜欢姥姥俊俏的模样,姥姥也中意班氏姥爷是初婚,而且身材高挑、年轻有为,于是经媒人撮合喜结连理。婚后班氏姥爷百般疼爱姥姥,姥姥对班氏姥爷百依百顺,两人恩爱无比、幸福美满。婚后不久,姥姥为班氏姥爷生下独子,给班家留下了根苗,实在是大福大喜之事,因此给舅舅取名喜福。舅舅长到十三四岁时即跟随姥爷学习接骨。由于他长得身高体壮,加之学习刻苦、舍得卖力,成为姥爷的得力助手。
我最初记得姥爷的接骨故事是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姥爷已是快60岁的人了。虽然身体精瘦、须发花白,但精气神十足,有点仙风道骨的模样。几十年的临床接骨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接骨经验,练就了一双神奇的大手。当时我国医学落后,乡村更不用说,根本没有什么X光透视机等现代医疗设备。给人接骨全凭一双手推拿揉捏,凭着双手的细微感觉就能知道骨折的部位和断裂情况,是直接断裂,还是粉碎性骨折,以及断裂程度。
接骨的第一步是先正骨。凭着一双神奇有力的大手,把断裂的骨头复位,把粉碎性的骨渣撮合好。这是关乎接骨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
接骨的第二步是敷药。把一种褐色的药面调成糊状后涂抹在骨折的部位,然后用麻纸缠裹。药膏干了以后邦邦硬,像石膏一样。最后用木板什么的托住即可。用药半月二十天后,骨头即可慢慢愈合。一般较轻的骨折一次敷药即可痊愈。
姥爷所用接骨药的神奇之处有三。一是具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伤口流血,把药面敷上后血能立马止住。二是止疼效果极佳。敷上这种药像打了麻药一样。三是疗效神奇。这种药不仅能使骨头愈合,而且极少留下残疾。我十七八岁时右胳膊关节脱臼并骨裂。医院让我做手术用钢钉固定。最后我请舅舅班喜福给我治疗。敷药后没过几个月就完全好了,没留下任何毛病。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这种药之神奇功效确实名不虚传。但这种神奇之药,并不是姥爷家祖传秘制,而是由山西一家制药世家秘制专供。一百多年来,班氏四代接骨人所用之药无一例外地由这家制药世家不间断地专门提供。我们在为这种药膏的神奇功效而感叹的同时,也被这两家世代的深厚交情而感动。
姥爷在几十年的接骨过程中,救治了难以计数的骨折患者,他精湛的接骨技术受到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他的医德更是有口皆碑。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隆盛庄方圆百里的乡亲们,凡跌断胳膊腿的,都要跋山涉水牵着一头毛驴或马匹,到南泉村请姥爷去接骨。不然年近60岁的姥爷徒步往返难以承受跋涉之苦。
面对远道而来的乡亲,姥爷不管远近、不管情况如何、不管白天黑夜,有求必应从不推诿。而且像接到战斗命令一样,马上背起药箱就出发。救人如救火,来不得半点迟疑和拖延。
姥爷接骨时期,故乡周围的老百姓十有八九一贫如洗,连锅也揭不开,得了病大都拿命来扛。跌伤后,如果不影响劳动、不影响生计的话,他们是不会找人接骨的。有的患者跌伤后硬在那扛,直至扛到伤口化脓、溃烂,甚至露出森森白骨危及生命时才不得已找人救治。他们不是不想让人救治,实在是背锅子上山——前(钱)短啊!
姥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良之心。他十分体恤乡亲们的疾苦,接骨救治从不提价钱,任由患者凭着良心给。能给多给多,不能多给少给,没钱可以不给。姥爷的菩萨心肠感动了无数家乡父老乡亲,使骨折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救治。因此,凡经姥爷接骨者无不对姥爷感恩戴德,把姥爷奉若救苦救难的神明。
姥爷为乡亲们接骨收钱很少或分文不取,致使他的生活不仅不富裕,反而十分拮据,常常入不敷出,仅仅维持在温饱线上。可叹一代民间接骨名医,依靠粗茶淡饭救助着乡间父老。
姥爷不仅给人接骨,同时也给牲畜接骨。人畜共治,这在接骨行业是绝无仅有的。给牲畜接骨要比给人接骨难度大得多。姥爷在几十年的接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给人接骨的丰富经验,而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给牲畜接骨的经验。经姥爷接骨后的牲畜大都能痊愈后继续为主人干活,对农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大喜事。姥爷给牲畜接骨,是他体谅乡亲的疾苦,被乡亲的疾苦生生逼出来的一个创举。
在姥爷接骨过程中,一直带着我的舅舅班喜福,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和口传心授,舅舅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姥爷70多岁去世后,舅舅就完全继承了姥爷的衣钵。
等我舅舅独立接骨的时候,时代已进入20世纪60年代。受种种政策的限制,民间接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之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民间接骨生意一度大为冷落。但舅舅不仅从未放弃过这门祖传技艺,而且学习钻研现代医疗技术,使这门祖传技艺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舅舅购置了一台微型X光透视机,在家办起了接骨门诊,就医患者逐渐增加,祖传接骨又兴盛起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便利,舅舅出诊再不用骑毛驴骑马了,而是骑上了现代摩托车。哪里有患者,不管路途远近,骑上摩托车很快就到,大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舅舅的接骨技术绝不亚于姥爷,只是给牲畜接骨就大为逊色了。原因是在人民公社化后,不再允许农民养大牲畜,而集体的大牲畜是众人的老子没人亲。如有跌断腿的话,干脆宰了吃肉更省事,谁还给它接骨。病例少了,实践的机会少了,给牲畜接骨的技术慢慢也就衰落了。等到班家第三代传承者班忠忠接班后,给牲畜接骨的技术就基本失传了。
说起第三代传承人班忠忠,还得从1978年说起。1978年班忠忠中学毕业后,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新形势下,他立志继承祖业,学习接骨。有了文化的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是新一代人的最大优势。班忠忠学接骨不再满足因循守旧的口传心授,而是一方面跟着父亲班喜福认真实践,一方面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学起,刻苦钻研现代医学理论,把民间接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弥补了前两代人的不足,为传统接骨开辟了新的境界和道路。其最大的突破表现在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医疗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裕,不少农机具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随之而来的是骨折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绝大多数骨折是跌打伤,而如今不少病例除了跌打伤外,增加了不少机器绞伤和轧伤。从而为传统接骨带来新难题、新考验。机器绞伤和轧伤与传统跌打伤不同之处是要先处理血肉模糊的外伤,然后才能接骨。这在过去是极少遇到的。不久,班喜福父子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病例。古镇邻近的柏宝庄一户年轻村民在秋收后用脱粒机脱莜麦时,不慎把手臂绞伤,造成粉碎性骨折。受伤后立即送往集宁市有关医院救治,主治大夫说唯一的办法是截肢。患者及家属不忍心截肢,于是找到舅舅班喜福救治。舅舅见状有些犹豫。在场的班忠忠经过认真的病理分析后认为,胳膊可以保住,劝其父亲把病人收下。在班忠忠的鼓励支持下,舅舅坚定了信心,把病人接收下来,从而开辟了父子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共同救治危重患者的先例。往常接骨都是以父亲为主,这次破天荒以班忠忠为主,用现代医疗手段和传统接骨技术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救治。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调理,患者的手臂竟然奇迹般地保住了。患者称班氏父子为“神医”。这一病例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班忠忠的接骨自信心。
1996年第二代接骨名医班喜福因病与世长辞。班忠忠接班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提高自己独立接骨的水平和能力,他参加了浙江中医学院骨伤科组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班。历时一年多的培训,使他的接骨理论和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10年前的暑假期间,商都县发生了一起罕见的骨折病例。一户村民14岁的儿子在骑驴时,驴失前蹄摔倒,把整个身子压在小孩身上,造成孩子腿骨骨折。更为严重的是,等辗转送到集宁某医院救治时,孩子腿部肌肉已经化脓溃烂,露出森森白骨,出现了班双马姥爷在世时不止一次遇到过的险恶情况。某医院当时就认为,伤情危及生命!要想保住生命,必须锯掉小腿。一个14岁的小孩锯掉小腿意味着什么!孩子父母苦苦哀求大夫能不能做到两全?得到的回答是不能!在无奈的情况下,他们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把孩子拉到班忠忠诊所,求这位“神医”相救。班忠忠毫不犹?地收下了这个小孩。他信心十足地按照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施救。首先解决肌肉溃烂化脓问题。他加倍用药,一天敷药两次。三天后,伤情出现了明显变化,溃烂处的肉色变红了,班忠忠看到了希望。坚持加倍用药半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溃烂的肌肉消失了,伤口长出了新肉芽!这意味着救治的成功。待溃烂部位大大好转后,班忠忠即按照传统接骨方法进行接骨。没过几个月,小孩彻底痊愈,得到了“两全”。时至今日,曾经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一个个奇迹的出现,成就了新一代接骨名医。“神医”的美名名扬四海。
面对成功,班忠忠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他不骄不躁,更加潜心钻研医学知识和理论、总结多年的接骨经验。目前,他已70多岁,在继续接骨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自己的儿子班书敏身上。班书敏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华,通过参加有关接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培训,具备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底,在随父接骨过程中,同样屡创奇迹。前些年,他亲自驱车赶往吉林省吉安市治愈了一位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班氏第四代接骨名医正在迅速成长。
目前,班氏接骨移居丰镇市内开了一家像样的接骨门诊为广大患者服务。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