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年关将至,照例要给母亲上坟。跪在母亲的坟头,万千思念,不知从何而言。母亲离我而去已有整整六个年头了。六年来,母亲的一言一行时时激励着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六日,母亲出生于一个极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外祖父为母亲取名袁在在。由于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从未上过学,更不知道读书意味着什么!但母亲却用她的举止言行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母亲十五岁便嫁给了父亲。父亲的家境也一样贫寒。父亲是家中的老大,母亲是第一个被娶进门的媳妇。就这样,十五岁的“孩子变成了”媳妇”。过早的家庭负担使得母亲从小练就了她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性格。
母亲生下我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家里缺食少衣,母亲就用“烂皮袄裹珍珠”的方式,用一件 皮衣裹大了我们姊妹四个。正是母亲的勤劳和智慧,才使我们一家人勉强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打我记忆时起,全国上下正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父亲是生产队长,母亲是积极分子。每天早晨天刚放亮,母亲就兴高采烈地伴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嘹亮歌声投入到了劳动大军中去了。
母亲干活是不歇力气的,担子总是拣重的挑,跑得总是比别人快,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公分挣的却是和别人一样的。当亲戚邻居劝她省点力气时,母亲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赶上这么好的社会,出点力气又算得了什么!
社会是公平的,人心是温暖的。母亲的任劳任怨也赢得了社员们的一致好评。年年都有“劳动模范”的大红奖状赠送到母亲手里。而母亲并没有把这些荣誉挂在脸上,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她还要用更多的劳动成果来回报社会。
记得一九七六年的春季,公社给我们生产队里分配了四名下乡知识青年。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四名知青的食宿可难坏了队里的干部。得知这个情况后,母亲义无反顾地把四名知青领到了我家五号社员尽管我家生活也不宽余,可母亲硬是把一家人挤在一个屋里,给四名知青腾出了一个屋子。
住的问题是解决了,可还要为四名知青提供一日三餐。我家本就人多,现在又多了四口人吃饭。上哪去找这么多人的口粮呢?这在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母亲却坚定地挑起了这副重担。为此,母亲又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这四名知青在我家一住就是大半年。母亲不仅要安排他们的食宿,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知青初来乍到,不适应农村生活。衣服脏了母亲要帮他们洗,劳动时磕碰出了伤口,母亲要为他们包扎,就连劳动工具损坏了,母亲也要给他们修理。真可谓是自己的儿女,母亲也没有这样贴心照顾过。
直到这四名知青要离开我家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抱着母亲不肯松手,泣不成声地对母亲说:阿姨,您一定要来我家做客!让我们的家人也一定要记着您这位热心的阿姨!母亲强忍着泪水,频频点头道:会的,会的!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我也不禁潸然泪下。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仅解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使母亲更加坚定了“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人生信念!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特色化”进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也成了现实问题。这时候的母亲已是七十多奔八十岁的人了,可还是村里的“好劳力”。每逢春种秋收,村里缺劳力的人家都要招呼母亲一声,而母亲也从未推辞过一次。
一年春天,邻居王大婶病了,眼看播种期就要过了,可玉米种子还在家里。无奈之下的王大婶托人请母亲帮忙。母亲不仅为王大婶种完了玉米,还为王大婶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
这样的事对母亲来说不是第一次,也不记得有多少次。更多的时候,对母亲而言不是“有求必应”,而是主动帮忙。每当秋收大忙季节,许多邻里由于地里的农活儿忙不过来吃不上饭,母亲就会在自己家里做好饭,悄悄地送到邻里手上,还要帮邻里干完地里的农活儿。
母亲不仅是一个“好劳力”,还是村里唯一的“接生婆”。母亲从祖母那里继承了“接生”的“小手艺”。那时候,由于我们村离城较远,而很多的女人生孩子来不及去城里医院,都要叫母亲去接生。不记得母亲为村里的女人接生过多少次,只记得母亲每次接生都没有出现过意外。村里人感激不尽,想要回赠母亲,而母亲每次都婉言谢绝了。为此,村里人由衷地称母亲为“活菩萨”。
母亲就是这样,心里装的全是别人,而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
有一年的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刚进门,母亲就说:快去叫奶奶,说我生了。奶奶着急慌忙地跑回家,看到母亲满头大汗地自己整理着衣物,于是埋怨道: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提早说一声呢!刚才还在做饭的人,怎么说生就生了呢?母亲不以为然地笑了笑:生个孩子嘛,有啥大不了的,我自己会处理好的。
那时候的我还不太懂事,以为母亲的话是真的。直到我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孩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足见母亲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啊!
母亲一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不管是邻里乡亲,还是自己的家人,她都一视同仁。母亲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私奉献!
当特色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后,母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虽然没有了干农活儿的体能,但她仍然奔波于村里村外。每天都要看看谁家老人缺点穿的,还是谁家老人缺点吃的,她都会倾其所有为乡邻们送上她的一片心意。哪怕是子女们孝敬她的衣帽、鞋袜,她都一一送给了村里的老人。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就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
直到有一天,母亲再也下不了地了,她才无奈地将儿女们叫到身边。着急的儿女们急忙将母亲送到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
母亲静静地躺在床上,无情的病魔残忍地折磨着母亲的身体,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母亲的额头渗出。儿女们心疼地问母亲感觉哪里疼痛?母亲淡定地说:哪也不疼,不要担心!
怎么会不疼呢?儿女们心里都明白,母亲是在用她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告诫我们:人生没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儿!
2017年12月19日的凌晨,母亲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孔,心里五味杂陈。不只是哀伤于母亲的人生走向了终点,而是痛惜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送别母亲时,全村的邻里乡亲都赶来了。一声声“好大嫂”“好大妈”的哭声此起彼伏,强烈地刺激着我的灵魂!悲痛欲绝的我放声痛哭:
母亲啊!儿还未能给您尽孝呢!
母亲永远离我而去了。勤劳、简朴的母亲没给子女们留下一针一线,但母亲诚实、善良、淳朴、厚道的为人品德却给子孙后代,也给邻里乡亲们构筑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母亲只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但她却用“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精神诠释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安息吧,母亲!
我相信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像您一样的母亲在新时代里为人民服务!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