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我有幸读了阿古拉泰老师的散文集———《谁是这个世界的富翁》。我被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阿古拉泰老师那种激情四溢,诗意盎然的笔触深深感染。他让我感悟到:草原像大海。草原人的胸怀像海一样宽阔。草原人有海一样澎湃的激情,草原人有海一样爱的深沉。
阿古拉泰曾自谦:他是故乡胸膛上萌生的小草。是草原温馨的怀抱,滋养了他绿色的童年和青春的梦想,也给予了倔强和执着的追求。他愿为草原妈妈绿色、繁荣而献身。他将自己一周岁的小儿子取名“塔拉”。让这名字时常提醒儿子无论将来翱翔在哪一片天空,都不能忘记,他起飞于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阿古拉泰老师那种草原的情怀,彪炳自己的文化人格,展示自己的艺术魅力,令人不得不佩服。读他的散文入心入肺、心旷神怡。他那种炽热、喷突、豪情、坦诚、真率显露在他的散文里,给人一种遐想:那晶莹剔透的晨露盈动在绿茵茵的草叶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清新的绿风,那么温柔,那么温馨。洁白的云朵缀在茫茫的草原上,让人感觉在仙境放牧,灵魂得到陶冶净化!
一、阿古拉泰散文的语言艺术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认为文学应该这样∶“作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正直而诚实,他根据自己的体验创造出来的作品应该比实际的事物更真实,这样,人们才可以从中得到宝贵的启迪。”对于文学语言,汪曾祺老先生也这样认为: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如阿古拉泰老师所说:散文是文学中最较劲、最不省油、最要真功夫的一种。哪怕千字短文,对执笔者的思想、才情都是严峻的考验。他那飘洒俊逸,情真意切,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句子被赋予更多的个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蕴涵着震撼人心的心灵情愫。文采斐然。独特的个性诗话语言,处处引人入胜,感染力极强!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如《不老艾青》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此次造访,除了工作,还有一个心愿,求艾老一幅题词以警策稚嫩的诗情。不敢跟艾老直说,怕就此打住便从此无望,于是窃窃又怯怯地求高瑛老师。哪知高瑛老师揭秘似的冲出书房高喊:“老艾,小蒙古请你题个条幅……”吓出了我一头的汗。足有半分钟,艾老像诵诗般地突出一句:“我的字又不好,有什么用!”我的心一揪:这下完了。又过了半分钟,“明天来吧!”这一句,像《黎明的通知》一样荡气回肠,入心入肺。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却不知该走还是该留。不走吧,怎忍心无端侵占先生宝贵的时间;走吧,又怕这突来的喜气还未扎下根便急匆匆带走,瞬息挥发掉了怎么办?”再如《谁是这个世界的富翁》一文中,描写乌兰托嘎的歌像品味一壶刚刚温过的绵绵的、醇醇的酒,它徐徐沁入你的心肺,又缓缓奔流在你的血脉中。像他的人,不紧不慢,荣辱不惊,舒坦中,永远让你心存一丝期待,一番热切,一阵踏实,一份感动。歌声嘎然,那情愫,还袅袅地萦绕于心。甘洌,清纯,如梦,似雾。读阿古拉泰老师的这段文字,?我仿佛身临其境于音乐的现场。音乐的精灵点读我的心灵,让我享受这梦幻的天籁之音!?诗性的笔调绽放着别样的韵味,渗透我每个细胞当中,渐有心灵的回应,灵魂深处的一种耐人寻味的感悟出生。
二、人文情感艺术
阿古拉泰老师有着文人的气质、气韵。如古人云:才华外现,形成气质;才华内敛,形成气韵。给人一种阳刚、儒雅、博学、有品位而魅力无穷的男性。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正因阿古拉泰老师是一个坦诚,真率,视友情如命的诗人,散文家。那份深沉的爱,那份浓浓的亲情流露笔端,那些饱蘸深情的肺腑之言,给人一种亲切与温馨,让我想起明·冯梦龙的一句话: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能与阿古拉泰老师成为知己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阿古拉泰老师《棕榈常绿忆晨声》文中,能感受到阿古拉泰老师与汉族诗友晨声”血脉亲人”情感,亲如兄弟最让人感动的是阿古拉泰老师从内蒙古到广州亲自为逝去的诗友晨声上坟悼诗“……蒙古包没拥抱过你的身躯 千里草原顿失十二分诗意 船儿还在浪上泊着 心的桅杆却已经失去 骏马在晚风中伫立|断了弦的马头琴默然失语……”低歌痛吟,那种悲痛缅怀是真情啼血的呼唤!再如阿古拉泰老师在《雁北飞》对自己的同室同庚哥们雁北诗人:“惊蛰眼看又到了……举目遥望,长天廖廓;闭目思忖,十二年了,人虽故去,雁北兄的音容时常浮现在眼前,轻烟灯影,耳鬓厮磨……雁北个性鲜明,是一位超凡脱俗披荆斩棘的诗人;一个有眼光,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好编辑;又是一个倜傥,洒脱,标致,美风仪的帅小伙儿,恰在风华正茂之时离开人间。让人读了,长痛不已。阿古拉泰老师在《表嫂》一文中,对新婚的表嫂描写:“怯生生地站在角落里,人多是有些局促,人少时找着缝隙搭话,小心翼翼地分辨这一个个陌生的亲人。”把刚结婚过少妇的娇羞,贤惠跃然纸上。从他散文里,可以看出?阿古拉泰老师对人,对文学的至爱,对苍莽的蒙古大地的赤诚热爱,对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文蹈武略的成吉思汗的敬仰。《以海的目光仰望一座高原》中,写成吉思汗以他的智勇,以他海一样的胸怀征服着世界,在欧亚大陆上演了一场令人瞠目的历史话剧。成吉思汗把东方文明传递给西方,让散乱的文明之火燃烧成太阳,温暖了世界!?以海的目光仰望,以潮水般的马蹄声怒放,为这雄奇的高原…因为草原滋养造就一个诗人,散文家的这种襟怀。
三、阿古拉泰散文的牧歌韵味
蒙古音乐深沉,悠远,旷达,自信。看阿古拉泰散文,如一首首牧歌,那些优美的音符,清纯,温馨而深情。如同一杯杯马奶酒,纯净,透明晶莹散发着浓烈的芬芳和香甜。似微风中,那点缀草原的小花,似雨后悬挂草原的彩虹,似缀落草尖的晨露。《以海的目光仰望一座高原》中写道:弯刀丛生,像一叶叶牧草,在空中呼呼生风。草叶的露珠,就像牧人那水晶的心灵一样的透明。在《静谧与欢乐》中,艺术生命像牧草一样越来越绿,牧歌韵味使阿古拉泰的散文有了浓郁的草原气息。让我对蒙古草原狼有一种着了魔的恐惧、敬畏和痴迷。蒙古狼,对我来说,竟然潜伏着、承载着一种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却又坚固的东西,可能就是我心灵中的崇拜物或原始图腾。或许自己阿古拉泰散文的牧歌韵味可能已经闯入草原民族的精神领域。
<野性的呼唤回归于真实的自然>
——读中国首部纯动物小说《最着迷野生动物故事》有感
当你徜徉于作家雨街笔下的纯动物小说——《最着迷野生动物故事》,你会感到一股清新而又淳朴的风扑面而来,世俗的羁绊,随之层层剥落。
作家雨街的文字有着独特的风格,文笔清新隽永,朴素自然,犹如一曲曲清音拨弄心弦,时而激荡,时而低缓。诗意盎然的句子,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当你手指触摸着这些方形的文字,流连忘返,不愿离去。
你会惊喜地发现,那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就行走在你的身边。比如,小象伊兰堡、野牛比尔、憨蛇卢弯弯等,它们是集“动物性”与“人性”于一身的,作者巧妙地将动物与人类共存的怜爱、善良、守信、勇敢、合作、尊严、贪婪、残忍、阴险、狡诈、背叛等特点,艺术地移植在一起,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站在一个高度上审视,既合情又合理。而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捕猎生存,无一不彰显着生命中最原始的本色,野性的呼唤回归于真实的自然。
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激荡着你,动物的原生态引领着你,对于生命的感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深深地触及着你的灵魂,涤荡着你的心灵。如《小章鱼拉尔》一文中,在海洋生物中,章鱼拉尔不是很引人注目的,是很普通的鱼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海洋生存环境中,为了生存,与劲敌多次交锋,每次几乎都是九死一生。章鱼拉尔之所以能够幸存,不单单依靠自己睿智的头脑和生存的技能,更多的是团结友爱、不计前嫌、善良诚信,豁达大度。也许你要反问,我们生存的意义何在?价值观的取向呢?
在人们道德行为日益滑坡的现实生活中,比照之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存状态、生存观念以及生存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书的高明之处。
与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而言,每走进一种动物抑或一个故事的场景,都是新奇的、兴奋的。而作者每一次推到读者面前的动物形象,不像橱窗里的模特,呆板、机械、僵硬,而是生机盎然、活泼灵动的。作者用形象、生动、传神的语言,让每一个动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不论是大处着眼,还是小处落笔。总能全方位地、多角度地,让动物活生生地立于眼前,仿佛你也置身其中。这样的写法,在全国也不多见,确实令人叫绝!
作者在描写“蜜獾”等食肉动物,不仅从正面粗线条的勾勒,给读者一个大致的轮廓,还从侧面用形象化的语言,从细部刻画。多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言极具张力,力透纸背。对于蜜獾等不太熟知的动物,又远离人们视线,通过详尽的描述,精确的定位,人们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过目一次,终生难忘。
再如,狼王辛格与灰熊的决斗,以及其他动物之间展开的角逐。作者先是铺开笔墨来大势渲染背景,为营造氛围而蓄势,为决斗的主角做好铺垫。在气势恢宏的大草原抑或令人向往的美丽旷野,斗士们依次登场。一场场血腥的厮杀,顷刻间爆发。厮杀中充满着智慧,血腥中充满着贪婪……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无不遵循着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自然法则。
除此之外,作者更注重打斗过程的描写,连续运用极富有动作行为、状态的动词来呈现,如蹿、跃、扑、摁、纵,隆起、倾斜、压下、指向等,将厮杀过程连贯得一气呵成,真切的历历在目。如果单独来欣赏,绝对是一幕令人叫绝的武打动作片。诸如这样的塑造动物形象和极具传神的语言,小说中随处可见。这也是中小学生为之痴迷的原因之一。
当你流连忘返于动物故事的情节中,往往会被一些内容所吸引。你会惊奇地发现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讲述,更多的是将一些科普知识寓于其中。在解读故事、揭露矛盾冲突的同时,展现出动物生活的原始习性、生命样态、文化密码、感情天地、性格特征、理想追求等。作者将这些知识分条析缕地贯穿其中,对于中小学生的阅读是非常有益的。
雨街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曾获中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奖,中国年度最佳散文奖,中国当代诗歌奖。出版中长篇小说多部。
《诗度华年》的温度与韵致
当我手捧这本散发着油墨清香,厚重的,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的诗集《诗度华年》时,有点迫不及待,想一口气读完。这部诗集作品取材诗人身边的物事,诗人始终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用诗作诠释自己的初心、信仰与情怀,宣泄了超现实的情绪,表现出一种人格的清纯、意志的坚忍和思想的丰厚。
纵览诗坛, 在当代的写作中,很多人生活于现实的空间,而刘建光先生则存在超现实或者游走于现实和超现实的交叉点上,主要体现于《诗度华年》的温度与诗韵。在这个时代,有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更有穿透力、张力,这就是艺术的可贵之处,也是刘建光(九曲黄河)先生的诗的独特价值所在。
生命乡土的温度
细细品读诗集中的每一首诗,如《疼痛》《母亲的一双手》《悼岳母》《爱》《妈妈在乡下》等写给母亲诗篇,均显现了母子深情。这份爱不仅对母亲的养育之恩感激,更多的是对母亲坚韧、隐忍品质的崇敬。写母亲自然也是写故土,诗人对母亲的爱融于对乡土深情的爱。如诗篇《老屋》以一种浪漫叙事抒情歌吟的方式,唱出了一个本真而高远的诗意世界。诗里有浓厚的故土意识和家园情结,有挥之不去的“乡愁”的冲动,随性而至,即事即景,但不滥觞于抒情,而再克制地叙写,把诗意引向某种超现实的境界,诗人也常常将故土作为牧养诗歌的营养地。这种基地辽阔壮美,成为一种格局与视野,从而催生独特,更能催生一种创作的自信感。如果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很难表现出关于乌托邦的虚幻想象。诗人带着轻轻的感伤和坚韧的希望,同时又充满生命的活力与质感这样赞道:“老屋/你在我的生命里/不是过客/而是一首根植血脉的不老情歌。”从前读最早《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中的故乡之咏。而九曲黄河的诗篇《高家堡》也写出了故乡所召唤、赐予一个离乡游子发出的百感交集的叹息。“剪断脐带/一步一步离开家乡/八百里西口路/八个日日夜夜/奶奶挑着全家/妈妈挑着我/高家堡/从此烙在了记忆深处/黄河几字湾落成了新的家园。”从心灵暖意的诗句呈现中,尽显一个诗人的成熟。
深藏诗韵的心魂
刘建光先生是颇有实力、洞察力的诗人。作为一个“捕梦者”营造一个绝世、缤纷的‘幻想’世界。在某种意义说,梦境与幻想是刘建光先生诗歌的深渊与动力。如《 风吹绿了梦想》中这样写道:“雨水的梦在泥土里/ 翅膀的梦在蓝天里 /江河的梦在大海里/ 我的梦/ 在一朵桃花里/ 在一首小诗里/ 在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里”“草尖把梦摇在春风里/ 明月把梦寄托在相思里/母亲把梦开在/两亩玉米地和一头小肥猪里……”这首诗中,诗人敏感动情于生命、自然、爱和生活淳朴之美,以沉吟低唱或欢歌赞叹,让人回想起诗歌来到人间的最初理由。又如《 缪斯之恋》这首诗,诗人始终恪守着内心的诗歌信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性和创造力,他的诗意象纯净、笔触细腻、思致深沉,既对美好事物,也对现实生存,既有神秘内倾的情感关注,也有直击本相的哲学觉解。《荒度》一诗中,这些外在的意象符号“夕阳”“流水”与主观的情感抒发,人生才能真正充实完美。
刘建光始终保持对修辞的高度敏感,并用致密的意象与沉郁主题抵达诗歌的本源。读他的诗每次都会在语言修辞中给人思想的撞击和提升。又如诗篇《夜路》:“在夜晚走路/我会把每一颗星星/都想象成灯/把每一处灯火/都想象成美好”诗人从生活中掘发诗意,挥洒激情,透过生活表象进行精神探究,他说:“一群人走路/ 走着走着就走出了道路/ 一个人走路 /走着走着就成了坐标”这充满哲思味道的诗句,是诗人咀人世嚼酸甜苦辣后,丰沛智慧的吐露。如诗《我是一个赶路人》“在季节之末/储存一抹绿色/在雪花来临之前/储存/一点热量/我是一个赶路的人/我得备足水和干粮/我是一个怕冷的人/ 我得备足温暖和希望”情感饱满的诗句,把人引向思致的深处,为读者展现出诗人另外一种丰饶的灵魂。诗篇《九峰山追梦》,诗中的画面、场景和细节,在艺术的神奇笔端里,一场梦往往具有幻化的色彩,牵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酒圣李白“把胸中的鸟气吐成万千诗行”大概在一首诗中更能照见诗人的内心处境,能引发某种心理情境,形诸笔墨,自然会带来某种新异的效果。
多样独特的诗美
作为多重身份的刘建光先生,赋予他的诗歌以多样性。又因诗人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才会诗写起来更加游刃有余。他创作了一些题图诗如《黑暗与光明》“诗情丰富画意,画景渲染诗境,两者相得益彰,获致一种精妙”的艺术效果;一些写怀乡、念友与游历的古体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诗人游走于新旧体式诗之间,得心应手,给我们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唯美境界。另,《手机没电了》这首诗短短的三句话,去掉抒情,用简单、朴实、日常微观叙事和近乎“瘦削骨感”的语言直击生活的事实与本真。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当今丰盛的物质,刘建光偏偏选择了诗歌这样的心灵栖息地,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不愿放弃对一种有精神风度生活的向往。没有诗歌,这个世界就会少很多真实的性情、优雅的气度。当乏力、贫血的文学遍地,我尤为看重诗歌中那种有重量、有来源,在大地上扎根和生长的经验与感受。确实,刘建光不仅要强化自己写作中的及物能力,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情感温度的人,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可能再次感动读者。他的诗里,总是藏着他对事物的挚爱之心,这就是诗歌的情感,或者说,这就是诗歌的体温。
高原青枫万里青
——读王万里诗集《高原青枫》有感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王万里,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归类和简单认知的诗人。从2011年起,他的诗歌接连二三地出现在《人民日报》《诗刊》等国家级报刊上。他的诗歌写作及其艺术,在“西部诗歌”领域显示出独到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成为一个具有经典性品质的诗人。近年来在当代诗歌进程中,无论是“先锋性写作”,还是“常态性写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王万里这位耸立在中国北高原上的青枫,伟岸、挺拔、擎宇苍穹,气宇轩昂。“枝条擂起风云的呐喊/荒山峻岭展开绿色情怀”“根系把大山捆在一起/雄姿跨越千里世纪”。读他的诗,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冲击力。像黄河波涛,风起云涌;像纤纤小草,在风雨磨砺中始终盛开的绚丽的春天。
王万里是一个颇具男人气质和男人胸怀的人。读他这部诗集,能感受到一个强势的高原人在中国北高原上行走与思考。他的精神与青枫燃成璀璨一片。他对自己身经目击的一切都有诗意的沉思,有深情的表达。正如著名诗人李小雨所说:“他的诗,既有黄土高原的苍凉浑厚,又有塞北草原长调的辽阔平静,更隐含着如大海波浪般起伏的娓娓深情。”中国是诗歌大国,虽然诗歌情怀在很多人心里依然存在,但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原因就是诗歌的情怀空洞,心灵缺席,缺乏最重要的精神命脉。王万里的诗,却保持着尖锐的发现,用语言解析生命,用灵魂感知灵魂。
王万里有着较高的生活与艺术的双重积累,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拼打生活几十年,从事过售货员等多种基层工作,担任过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到县处级领导,打造民营企业团队,下海经商......多种实践磨炼了人生,积淀了思想,铸就了超乎常人的毅力与勤奋。他从2010年8月开始写诗。短短4年。竟有三部诗集——《松风万里》《高原青枫》《北方的时光》与读者见面。成为西部的高产诗人。他的诗歌写作,独特地将陕北的高原文化与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以现代意识透视真正意义上的西部精神与西部美学,他的诚实与才情令人感佩。“残垣断壁的土窑洞/站着一个守卫家的破门/它为先辈们敞开心扉/年年岁岁目送千里远行/星移斗转遥望归来的游子/闭合回位抵御霜雪寒风/”《陕北故居》。诗人善于捕捉异乎寻常的事物,在“土窑洞的破门”中发现了深刻的内涵。他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沉浸在感情与心灵的洞察之中;他从不空洞地抒情,而是扎根那些细微的感受,给人一种深刻的力量。当诗人回到陕北故居,目睹了先辈们当年用过的石碾、石磨以及推碾磨踩下的小路时,写道:“一代一代的庄稼人/把高山碾成田园/把汗水磨成江河/至今/我的骨髓里有小米的醇香/血液里流淌着五谷杂粮/石头仍然生长我的力量/”《山村记忆》。王万里以简明朴素的文笔写出了宽阔坚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我”。这些写故土的诗看似写物,背后却分明在写“自己”。他的诗在生活的现场有感而发,尤其是面对故土、故人时,他的诗性便清晰可见。
细细品读王万里的诗,会发现诗人有神来之笔,具有一种把常人觉得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起来的能力。比如“马蹄擂起激越的鼓点/深深浅浅踩响观众的心弦。”又如他写草原上的蒙古包:“绿草地上扣着数不清的银碗/不需要用钥匙打开门窗/东南西北景色一样/雪白的花朵/村庄连着村庄/玛尼宏的彩旗猎猎飘扬”。这是多么美妙的草原景致啊!这样的语言无不饱含鲜活、别致、洁净、具有打击心弦的力度。类似这样神奇的表述在他的诗集里可谓俯拾皆是。如:《放飞梦想》(献给第二届国际那达慕大会的赞歌),“火热的情感跳跃在马背/雄壮蹄声飞起草原狂欢/矫健的翅膀向世界腾飞/鲜花举起最美的笑脸”。不仅写出了马背民族的雄健,而且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中国经济腾飞世界。他的诗不是外在描摹而是内在的情感与心灵的洞察。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精神启示性,其语言表达得透彻确切,颇有动人的魅力。还有《低一点再低一点》《文字里的月光》《春日时光》等作品都独具诗才,他将思维和想象,变成纷呈意象的文字、至深的生命体验与强烈的心理感,顿悟浸透了感性和理性,经他心灵的熔炼,引入了对生命的哲学追问,有一种心智放达与高远,在时下诗坛并不多见。
诗人诗歌叙述的节制和节奏避免了散文的繁冗与拖沓,笔法简洁,境界空灵,尤其是对祖籍陕北的叙事与那些形而上学思辨、思考的文风对比,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浑厚的心灵/挂着铅的沉重”《荒野上一个老人》。诗人让一位离乡背井独返荒野的老人的独特景致呈现出一份生命的沉重,境界舒放,格高思远,精准传神地写出了人间真情。同时诗人对当今庞大卑微群体的生存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与担当。如《撕碎诉状的人》“望一眼祖辈留下废墟的土房/小车上坐着摇旗呐喊的开发商/回头看一眼阴森森的楼群/撕碎诉状扔进浑浊的护城河”。这首诗,写出当今社会一个真实现状,也显出无法挽留祖辈遗产的无奈伤感。还有《农贸市场》中的“店铺”“菜贩”“肉摊”“水果”等都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沉淀着底层族群的苦难和欢乐,折射着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执着信念和高尚情怀。
文品即是人品,现实生活中的王万里是一个普通企业的董事长,他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各方面的朋友保持着坦诚与真挚。离开原工作单位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已10年了,离开内蒙古伊泰集团已20年了,但他和原来的同事、部下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往来,他低调勤勉的人品与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的胸怀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备受尊重。他创办的万兴隆大酒店凡是鄂尔多斯文朋诗友的客人都免费入住,鄂尔多斯作协文联的活动,皆免费提供场所,免费提供一切服务。他的酒店,可以说是 一个文学沙龙的聚集地。不仅如此,他还资助有困难的员工,过去的下属和社会朋友。高尚的人格决定了他诗歌的品质。这是王万里诗歌感动人鼓舞人最基本的源泉。
总之,王万里诗歌从浓浓的深情中透出坚韧的力量。他曾在本书的后记中说:“从过往的生活中提炼出饱含深情的思想,用诗歌表达我最真实的灵魂之声”。这就是王万里:西部的,超越西部;时代的。超越时代。
<伤痛的心绪>
五月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小城,时常,沙尘在飞行。这样的天气,令人的心情很是压抑,幸亏阳台上的令箭荷花在人不留神时,花蕾冲破包裹的叶膜,悄然绽放枝头,压抑的心绪,才渐渐像火红的花一样,明媚、亮丽起来。望着娇艳,妩媚的花,我是多么的惊喜。那一朵的火红的花,把令箭打扮得像含羞的少女。我的毛孔,浸润在令箭荷花的幽幽清香里。但仅仅三天的花期,令箭荷花就谢了。我心里的那种疼痛,就像读刘志成先生的《待葬的姑娘》时,勾起了灵魂深处的战栗一样。
《待葬的姑娘》,那是我从不轻易揭开心灵的血痂呀——那是一位年纪仅有21岁“待葬”女孩凄惨的遭遇,忧伤而悲怆:九月的北方,风透着彻骨的寒意,在那废弃、随时有倒塌的土窑洞,拴着一个瘫痪、聋哑的奄奄一息的病危少女。她是因家急需钱,被亲人卖给十六年前就死去的一个男人“弥婚”的。“在陕北,12岁以上的男性死了,就要埋入祖坟。倘是光棍,亲属会买来未出嫁女子的尸骨,一同安葬。”在她残存的日子里。孤零零的,只有老鼠为伴、苍蝇为伍。这是陕北陋俗的写照之一。上帝就是这样不公平。可青春只有一次呀!本应该像石榴花一样,沐浴阳光,雨露滋养。拥有亮丽的青春,美好生活。可她连猪狗不如。那好歹也是条生命啊!我的心在颤栗。正如梅兰芳所唱: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女人如花,未等芬芳,竟然凋零。
我想起了鄂尔多斯市电视台文友李军在博客里贴的描写自己阅读刘志成文字的一段评语:
《待葬的姑娘》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它冷峻、孤独,有些离穷索居。我承认,我理想中的文本、文字就应该是这样子,在这样的夜晚读到它,我渐渐地惊栗和慌恐起来。它让我对自己二十多年的阅读经历感到虚无、空虚。甚至缺失意义。我能感觉到的是《待葬的姑娘》这样的文字叫我头一回认真地感知和品味语言究竟是具有怎样的一种属性。这样一种文字,它不是为了取悦内容而进行不厌其烦的堆砌,迷失在精心或读漫不经心的文字堡垒里最终不知所云,而这却在尽可能的限度之内,充分发挥文字语言作为表述工具的功能。它让我长期以来对文字形成的敬畏和迟疑心理得到了多半的化解。这样一种只为如何更好地表述思想而存在的文字,这样的表述,无疑才能真正直抵文字的本质。读《待葬的姑娘》,我真的很汗颜从前轻薄文字和对阅读的漫不经心,以及对文字语言的漠视。也许,《待葬的姑娘》已成为我阅读体验和摆弄文字时心理状态拨乱反正的一个明确拐点。我相信,自己经过思维洗礼的文字会重获自由,鲜光亮丽,重放异彩。
志成的作品素材来源真实的现实生活。那个待葬的姑娘的确有其人。志成淋漓尽致将苦难的意识推向了极致。这与他自身生存的环境有关。出生在八十里明沙,四十条光棍的封闭、落后、穷苦、荒凉陕北神木的沟岔村。两岸黄沙漫漫,中间一条小河冲击沙后,留下干河滩成了种植庄稼的良田。遇天旱,水涝,庄稼颗粒无收。他家坐落西岸的黄沙带上。家境的贫穷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连条新被子都缝不起。他结婚时,还是岳母为他缝了一条。1995年冬天,妻子嫁给他时,对他的家境一无所知,觉得只要爱他和他的文字就够了。可是生活,需要盐、油、酱、醋。妻子一月二百块钱,难以维持两人的生活。学校每人伙食一百二呢。连肚皮都填不饱。每天妻子饿得头昏眼花,可还得撑着虚弱的身体给学生上课。那份贫困留给我们刻骨的辛酸、苦难、苍凉。
志成的《待葬的姑娘》让我们真实地看到荒凉、贫穷、落后的陕北黄土地上流的“脓和血”。志成说:从此岸到彼岸,从来外界因素不是因素,心才是因素;路好不好走不是关键,心才是关键……志成是用心写作的,他的文字是用心血涂抹而成。在他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⑴当姑母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我的心就紧缩得发疼。⑵听着姑母发狠的声音,我的心在发冷我几乎要窒息了,心好似千斤重石压着。⑶脆弱的女孩是否能挺过即将到来的冬天?我内心擎起的疼痛是否能坚持到明春花开?⑷这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最惨痛的一幕。从此以后,我的心常常如鞭抽过似的疼痛不已。从这些心理描写我们不难看出志成把自己内心的疼痛升华到人类疼痛的高度。也有人说:痛苦是生命高贵的体现。艺术的圣殿是由痛苦砌成。志成的《待葬的姑娘》应该是一个人性的沉重和伤痛的话题。读着血泪淋淋的文字,又将我的思绪拉向去年回陕北老家,和姑姑闲聊起闺女和儿媳妇的不同。姑姑说:“女儿出嫁如泼出的水,死了埋不在身边。儿媳妇自家人,死后能埋在一起。”这句话像狂草,在我心中狂长。我感觉我的鲜血在飞扬。如同那滴血的令箭荷花。重男轻女,现在还根深蒂固在陕北亲人的骨髓里啊!痛,在我心中愈来愈深……
是的,读志成的《待葬的姑娘》,令我像是行走在沙漠多日没饮水,忽然发现前面有一片梅林似的,激活了一个对生活的琐碎失去文字感觉的女子死寂、干枯的心湖!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