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巴林石记/杨 瑛(蒙古族)
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巴林右旗境内,有一座特尼格尔图山,山里有稀世珍宝巴林石……
天赐之时
最初的最初在一万万年前,巨大的恐龙成为陆地上的统治者,又神秘灭绝,“盘古大陆”分成陆地和海洋,山峰拔地而起将森林深埋地下。那是一个辉煌的创造期,灭绝和更生同时存在,火山的喷发给予了大地最丰富的收藏,煤、铜、铁、锌……陆续在大地的深处生长,潜行的地火,也点燃了巴林石神奇的生命。
那时,石头还没有名字,山没有名字,这片大地也没有名字。不知何时,特尼格尔图山屹立成巴林石的守护神。从一万万年到一万年,漫长的时光,仿佛都在大地中凝固了。
地质学家说,一万年前,这里有了人类。从击石取火到打磨石器,人类在朦胧中靠近着文明。
在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石制成的鸟形玉(石)玦、勾云形玉饰牌,讲述着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那是大地上原始的人类,注视着空中飞翔的鸟和天上流动的云。辽代的都城上京距特尼格尔图山不足百公里,巴林石不仅被刻成契丹大印,显示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权力,还温柔地变成了契丹服饰上的项珠,美丽着纯朴的女人。大清的固伦淑慧公主和固伦荣宪公主先后续写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她们是康熙大帝的姑姑和女儿,有沉鱼落雁的面容。茫茫的远嫁路上,紫禁城的金枝为巴林草原带来了数百名匠人,荟福寺、康熙行宫都是陪嫁的京城匠人建造的。沙巴尔台村的一位老匠人,用巴林石雕制出鼻烟壶和荷包坠子,由巴林的王爷、大清的额驸乌尔衮献给了康熙帝。这些和历史相溶的巴林石,是如何开采、如何创造,又为何一闪而过的,最初的发现者没留下名字,最初的雕琢者也没有名字。太多的神秘,使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陷入深沉的思考,也使人们萌发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地质学家用推测,牧人们用传说。
最美的传说,属于草原的英雄成吉思汗。那是一千多年前,经历艰难的征战,成吉思汗赢得了蒙古部落的统一。庆功宴上,下属敬献了一只巴林石雕制的石碗,石碗晶莹明丽,灵光温润。酒在碗中,芳香四溢。统治四海的可汗听到此碗竟是石头制成,当即叹道“腾格里朝鲁”,即“天赐之石”。
那也是天赐之时吧,英雄和美石相遇,一个激昂地指点江山,一个静默地吸纳日月,都是世间的大美。
被遗忘的时光
有一首蒙古族的民谣,一只大雁飞往南方,春天又飞回来,低头看见一个老人,似曾相识,便问:亲爱的朋友,你原来是一个多么年轻的少年,现在为什么这么老了呢?老人说,你好啊,不是我自己愿意老去,而是这无止境的岁月让我不得不老去的呀。
这就是光阴的故事。草原的牧人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只有这片草原不变,只有地下的石头不老。
太多的光阴里,石头是被遗忘的,它们沉甸甸地深埋在黑暗的大地里。特尼格尔图山上的牧草青黄交替,岩石的缝里还探出一些弯弯曲曲的树干,根部压着石头,枝梢迎着阳光。牧人们从特尼格尔图山的近旁经过,赶着他们的羊群,羊被牧人在心里唤着亲切的名字。草,是从干裂的大地上长出来的。暮春和初夏相接的季节,草原才有浅浅的绿意。一场秋风,草又黄了。牧人珍惜这一季的绿色,他们对大地热爱,对生命诚恳。游牧的路上,曾把仅有的干粮送给饥饿的路人,他们眼里看过最辽阔的风景,看过风吹草低的万象。
那些男人的名字叫巴特尔、乌拉、朝鲁,汉语的意思是英雄、山峰、石头。
那些女人的名字叫萨仁、其其格、哈斯,汉语的意思是月亮、花儿、美玉。
牧人的生活是艰难的,经历过连年的战争,突袭的风暴,颠沛流离,生老病死。他们用名字表达崇敬和向往。他们不知道这地下的宝藏,可心里敬畏着石头,把坚韧的石头看成逢凶化吉的神物。他们心中最神圣的敖包是由沿途捡到的石头堆成的,那是神给予的福祉。
在这旷世的空寂中,无论是地下炽热的巴林石,还是曾被牧人的手握过的滚烫的敖包石,都已凝结成吉祥的象征,护佑着这方大地。在漫天黄沙里,在草将被点燃的干烈中,在西拉沐沦河水也被太阳烤干的时候,那些静默的石头总会帮助牧人祈到一场生命的雨,使干裂的大地复又绿草茵茵。
从传说中走出来
后来,有一些石头被从特尼格尔图山淘出来,可人们只把它当成普通的石头,有的牧人用它砌了羊圈,好奇的孩子们发现用它能在岩石上写字和画画。
真正的开采在上个世纪70年代。1973年,那些石头有了学名“叶腊石”,1979年,又因地而名“巴林石”。被开采后,它通常以印章、雕件、自然形成而存在,即使角料也变成美丽的挂饰。以越来越不菲的身价,标出稀世的珍奇。
鸡血石名贵,是地下飞出的火凤凰。“巴林鸡血石王”离传说最近:羿射九日后,剩下的一个太阳便藏了起来,天地一片黑暗。于是太阳神炎帝用金鸡驾金车,每天赶着太阳从东到西。之后,炎帝把一只金鸡蛋交给巴林草原上的鸡公鸡婆孵化,让金鸡每日清晨啼鸣,呼唤太阳升空,呼唤人们早起耕作。此事被一喜暗怕光的妖魔得知,它在黑夜苦寻到金蛋孵化处,并吐火焚烧。鸡公鸡婆为保金蛋勇敢搏斗,虽相继死去却赢得了孵化时间。妖火的热量代替了鸡婆的体温,正好21天期满,小公鸡破壳而出,迎风变成了一只气宇轩昂的大公鸡,引颈一声长鸣,唤出了太阳,射死了妖魔。在鸡公鸡婆殉死的地方,它们的血化成了物华天宝的“鸡血石”。鸡血石中的血晶莹欲滴,点点入石,聚集了天下最美丽的红。像火焰跳跃,如朝霞升腾,若夕阳唱晚,似桃花绽放。在深沉的底色下,它美得大气,美得磅礴,美得撼天动地。
福黄石雍容,却是因一个普通的采石工人刘福而命名的。大师们也偏爱福黄,用蜜蜡黄雕出的弥勒佛,山黄塑出的达摩祖师,淡黄镌出的古代仕女,金桔黄刻出的渔翁,流沙黄琢出的狮子头方章,都自然入理,不见雕痕,尽得天地气象。还有那浓淡交错,深浅皆宜的黄中黄,就像岁月的流金,“一寸福黄三寸金”,又是多少光阴呢。
冻石通灵。水晶冻晶莹剔透,云水冻行云流水;千曦冻是千丝万缕的晨曦,晴雨冻在青粉之间,正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芙蓉冻温润娇嫩,似小荷初开;彩霞冻似朝霞升腾,若晚霞落岫;牛角冻、文颜冻朴实沉稳,羊脂冻、月光冻细腻柔和;湘竹冻点点寄相思,米穗冻粒粒说丰收;水草冻、柏叶冻、松针冻是天下奇宝,纯美的冻体在高倍放大镜下,有的水草、松针上闪着露珠水滴,有的柏叶上挂着红色果实,翠薇苍苍,古韵悠悠。
彩石绚丽。连它们的名字也丰富多姿:朱砂石、金银石、红花石、瓷白石、豹子点、咖啡石、多彩石、黑白石、满天星、木纹石。在这里可以得到平民石头,价格相对便宜,却因了爱石人的心境,一样可以品石悟石,随心随缘,赏石意无边。
图案石沉静。我最喜欢这一种。它是历史的讲述者,万万年的往事,有的散成云彩,有的聚为湖泊;亿万年前的鸟兽鱼虫在石头中鲜活;沧海变了桑田,当年的涛声依旧在石头上拍岸。日月星辰,飞鸟和天空;神圣的母爱,洁白的哈达;相依的鸳鸯,做梦的花瓢虫;舞蹈的姑娘,对羿的长者;贵妃出浴,青龙入海……天地万象都可以在石上找到凭依。
涌动的当下
“印”是一种凭依,这个古雅厚朴的中国字,从先秦的古玺到“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刻出时间的波澜。“中国四大印石”之一的巴林石,刻出光阴的和美。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巴林石制成的骏马石雕和巨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礼,表达了血脉相连的情谊。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据说,这是我国自唐朝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外交活动。筹委会专家组走遍千山万水挑选国礼,最后选中一块重达20多公斤的巴林冻石,这块半透明的黄冻上有清晰的水纹图案,由它加工出21枚联体章,每一方章刻着一位元首的名字,每一方章都有大海的波浪。专家组为其命名——“涌动的太平洋”,相联的章体,象征着环太平洋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和不断发展。石上的波浪,涌动出人类的生命力和民族的荣耀。它的美属于巴林草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更属于这波澜壮阔的时代。
草原是绿色的海。每年8月,乘着“巴林石节”和那达慕大会的航船,世界各地的金石家、收藏家、历史学家、旅行家……,带着理想、问题或好奇云集在“中国巴林石之都”,新闻媒体和商家更是早早地来淘得满囊归。蓝天碧草之间,到处是活泼泼的人群。牵着心爱乘马的孩子,穿着鲜艳蒙古袍的老人,吼着挑战歌跃出雄鹰展翅的搏克小伙,疾驰的骏马上搭起牛角弓的姑娘,荟福寺里参加传统法会的虔诚牧民,赛场边为获胜者唱出“好来宝”的民间艺人……,草原用阳光一样的热情把远方的客人迎进蒙古包,水是赛罕乌拉山下的“六味神泉”,酒是草原的稻谷酿出的“套马杆”。原生态的歌手,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和银质的酒杯,唱出古老的蒙古长调。那是草原的盛典,清晨,百灵鸟婉转的歌唱,像牧草一样清新。晚上,燃向天际的篝火,又仿佛回到了远古的苍茫。
巴林石已融合在这片草原日常的生活里。时代像一列火车,带着呼啸的声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因巴林石发家的千万富翁、百万富翁就100多个。这里有真正的行家,看得准,出手也准,把巴林石销到了亚洲、美洲、欧洲的30多个国家。有玩石的,玩的就是心跳,有时三两个人聚资,去特尼格尔图山买了毛石回来,电锯一下一下地动着,红石屑、白石屑四散飘落,心也一阵一阵地抽紧。可能在瞬间暴富,也可能血本无归,这是赌石者的游戏,愿赌服输。大部分商家却都沉得住气,买石也量力而为。或手工打磨出自然形,或不惜重金请大师雕琢。不急着出手,等愿者上门。旗里的巴林石店越开越多,奶茶馆也越来越多,很多的时间,人们在那里静静地喝茶,任石价牛市股票般暴涨,仍泰然自若。有藏石品石者,只置一壶清茶,对着石头看上半日,沉在其中,忘却世事,人曰“石痴”。 还有贫而爱石者,无力藏购,虽心仪神驰,却只像古人一样对石叹道:“不敢久视,恐相思耳”。“人皆笑我痴,谁解其中味”,一纸《红楼梦》,也是石头的故事。浮华也罢,沉静也罢,无论懂它的人和喜欢它的人怎样汹涌的心境,于万万年的天然古朴间都会慢慢安静下来。最气定神闲的是雕刻大师们,他们有的在本地,有的在福建,或浙江,不远万里来草原求石,发现巴林石镂空刻出丝丝箭弦都不断、不碎。他们对着一块石头看上数月或更久,目光如水,握暖了石料,直至人石合一。无论是雕件的宏制,还是方章的微雕,都成就了巴林石人文的美。雕刻大师倪东方先生说:“每次对巴林石下刀前,我都感觉无从下手,因为雕去哪一部分我都会心痛……”这是对石头最深沉的爱。
与远古对话
面对着巴林石,就是面对一本宏大的时光书,时间一望无际,那失去的时间都流向哪里了?那未来的时间,又终将归到何处?
凝视每一块巴林石的形态、纹理和色泽,那上面跳跃着远古的火光,落满了洪荒的印迹。人类是如何在草原上最初的行走?是怎样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创造了灿烂的“红山文化”?那上面有成吉思汗的金戈,还是格萨尔王的剑驽?
倾听每一块巴林石的歌唱、暗示和沉静,那是荒野的第一声鸟鸣,是花朵最原始的开放;是钻木取火的敲击,是石器时代的磨打;是英雄的序曲,田园的交响,是从远古就唱起的恒久的时光之歌。
在时光深处,它是怎样悄然生长,在岩石和岁月之间,有过多少回燃烧和冷却,多少次生命的涅磐?与上亿年的巴林石相比,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也不过沧海一粟。它是真正的长者,见证着自然和历史的变迁。它是时光的河流,承载着远古和未来。它曾是顽石,是璞玉。人虽渺小,却用创造力发掘了它的美。
在青砖灰瓦的“巴林奇石馆”里,清晨的朝阳,映着仿古的四合院落,恍然走在时光的隧道。隔着橱窗,触摸巴林石冰凉的温度,却看到玻璃上映出的竟是自己的面容,在那宏大的时间面前,我渺小如一粒飞沙。我试着用自然的心去靠近它,心底是无限的柔情和寂静。禅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那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