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5159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塔尔寺:智慧与慈悲中绽放的莲花(葛建中)

点击率:4916
发布时间:2010.04.29

薄暮时分,我又来到了塔尔寺。低沉、肃穆的诵经声从大殿中传出,僧侣们身披肩帔,呈半圆形围坐在大殿院内铺砌的条石地上,正在夏日夕阳即将沉陷的余晖里,做着每日必修的功课。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溯湟水的支流南川河,来到这座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圣地,在其间流连、静思、观瞻、感悟。我知道,这庄重、浑厚、发自丹田的诵读声曾迎送了无数个晨曦初醒的黎明和暮色四合的黄昏,在今天,它仿佛又穿越了寺中那棵神圣白旃檀树花开花落的六百多年时光,如同我在第一次聆听。

      九十八年前,一个俄罗斯探险家也是在这座宏伟壮丽的寺院里,第一次亲耳聆听到了这梵音法号、暮鼓晨钟,并在此第二次拜见了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一起探讨了许多科学与地理问题。而在探险家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那双试图揭秘一切未知领域的眼睛看来:“塔尔寺仿佛藏在山里一样,山像半圆形不断增高的露天剧场,把它拥于其间。塔尔寺具有历史意义的金顶庙宇、白塔及僧侣们的禅房一排排地沿着深深的谷地中的陡坡排开,美丽如画。沟底的水井旁长着高高的杨树,井里的水清澈洁净。在塔尔寺的大部分建筑上都可看见古老的遗风,在一些庙前的台阶上可以看到一个木制的铺垫物和地板上的洼坑,这是由于祷告者那长满老茧的手长期触摸和脚的踩踏、膝部的下跪形成的……包括喇嘛们的禅房在内的塔尔寺的所有的建筑都建得很好,堪为某种风格的典范。楼房非常漂亮、坚固……”。这个俄罗斯探险家会怎样理解青藏高原上这迥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世界呢?他接着说:“塔尔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原因应当归为它优越的地理条件。这使它成为整个甘青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由于此地吸引了众多的朝圣者,塔尔寺因此也就成为了贸易集散地,商队来自各地,库伦、喀什噶尔、北京和四川。”(《死城之旅》科兹洛夫)

      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向西南方向出发,沿途是大片的农田和起伏的山峦,其间错落着许多村庄农舍,行程25公里,便进入了西宁市辖县湟中县治所在地鲁沙尔镇。据《湟中县志》载,“鲁沙尔”是藏语音译,意为“新村落”或“新窝子(牧点)”。被誉为“第二蓝毗尼(lumbini,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的塔尔寺就坐落于鲁沙尔镇南隅的莲花山中。塔尔寺周围峰峦起伏,群山环绕,陵涧相交,据说,莲花山每逢夏秋,山色青翠,呈现青莲花(优波罗)状;冬春时节,银装素裹,呈现白莲花(劳陀利)状。六世赛朵活佛在《塔尔寺志》中对这里的气候与自然景色作了生动的描写:“冬季呈白晶色,夏季现碧彩玉,秋季映金黄色,春季犹如花玛瑙”。莲花山山形如绽开的八瓣莲花,塔尔寺就位居莲花绽放的中心,犹如自天降临人间的仙界福地。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尔寺所在地“地如八瓣莲”,“天似八辐轮”,吉祥的地形象征着法轮常转、佛法永存。

      公元1357年,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宗喀中心的莲花山中诞生了。他就是后来被称誉为“第二能仁、雪域高原智者顶饰”、“文殊菩萨的化身”、“世界第二佛陀”、“杰仁波且”(意为宝贝佛爷)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他幼名贡嘎宁布,法名罗桑扎巴(安多方言中念罗桑智华)。“格鲁”在藏语中意为“善律”或“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俗称“黄帽派”。

      宗喀巴大师诞生在现塔尔寺大金瓦殿所在地。他3岁受居士戒,7岁受沙弥戒,16岁赴西藏学法。他朝圣了西藏各著名佛教寺院,遍访各派高僧大德为师,研习显密经论,精心钻研,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显密兼修的佛学大师。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弥勒洲”,简称为“衮本”。汉语称“塔尔寺”。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乾隆皇帝曾赐寺名为“梵宗寺”,但原名已被人们使用习惯,所赐寺名未能流传开来。而安多地区的藏族百姓至今仍称塔尔寺为“衮本贤巴林”。更令人称奇的是,由于塔尔寺声名远扬,藏族因而把湟中一并称之为“衮本”,以寺名代替了地名。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是西藏拉萨市的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日喀则市的扎什伦布寺,青海湟中县的塔尔寺,甘肃夏河县的拉卜楞寺),现有殿宇佛堂僧舍9300余间,僧侣近700人。塔尔寺不仅是青海地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信仰藏传佛教信众朝拜的圣地,而且在西藏、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藏、蒙、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地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从事藏学研究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员、原籍青海湟中县的宗喀·漾正冈布先生认为:安多是阿尼玛卿和多拉仁摩(祁连山)二山的合称,藏文典籍一般指两山之间的山川、峡谷、土地,取两山名之首字为这个区域的地名,是一个古老的地域概念,泛指整个安多方言区域。在藏语中,“宗喀”是安多地区一个小范围的地域概念,意为宗曲(湟水)沿岸地带,据藏文史料记载,这个名称起始于吐蕃年代。由于格鲁派创始人罗桑扎巴诞生在宗喀地区,后来,人们便以地名尊称他为“宗喀巴大师”。

      正如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有着朴素的思想感情一样,宗喀巴,这位伟大的佛教圣贤与其母亲之间的亲情故事,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内心,时至今日仍在僧俗群众中流传。宗喀巴去西藏学法传法已经6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她剪下一缕白发,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儿子。信中大意是: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十分想念你,盼儿回家见母亲一面。并说:在你出生的地方长出了一棵旃檀树,长势异常喜人。宗喀巴收到母亲的信及白发后,思念母亲和故乡之情油然而生,动了回乡探亲的念头,再三考虑后,想到佛法尚未学成,走后可能会半途中断,便打消了回家探望的念头。于是,他用自己的鼻血调和颜料,精心绘制了一幅自画像、一幅狮子吼佛像和一幅胜乐金刚中的如来佛像,并写了一封信托人捎给母亲。信中说:“儿六时精进,佛事繁忙,无暇返里,母亲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那棵白旃檀树和十万狮子吼佛像作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见儿子归来一样,并且对那里的佛教兴盛大有饶意。”母亲收到儿子的信和自画像后,悲喜交集,激动得热泪长流。这时,自画像上的宗喀巴开口叫了一声“阿妈”!……这种母子间的伟大情感在雪域高原上被长久传诵。我曾亲眼看到一位中年女游客,在听完导游的讲述后不禁潸然泪下。如今,由佛母主持修建的莲聚塔矗立在宗喀巴的诞生地;在大师诞生剪脐带滴血处长出的那棵菩提树,仍然枝繁叶茂,那飘落的菩提树叶,如同佛陀的信物,被人们珍视、收藏;大师母亲在每天背水小憩、思念儿子时坐倚的那块青色石头,也受到人们由衷的膜拜。我想,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神圣情感的见证。

      宗喀巴大师用唐卡(藏式卷轴画)慰藉了母子间的思念之苦,他亲手绘制的十万狮子吼佛像也作为胎藏,在莲聚塔的内部永远密藏。在藏传佛教中,通过绘画、雕刻、塑造,将佛教人物、佛经故事在画面中进行形象化的再现、展示,以阐述佛教教义、教理,成为传播藏传佛教的物化形象和重要途径。传说第一幅唐卡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亲自绘制的吉祥天女。在塔尔寺,用以弘扬佛法,表现佛本生故事的壁画、堆绣、酥油花更是技艺精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艺术水平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而那些制作堆绣、唐卡、酥油花的僧侣们则被人们称为艺僧。在这个代代相传的艺僧群体中,曾出现了扎西尼玛、血日尼玛、罗藏丹主、罗桑尖措等负有盛名的艺僧。1940年至1942年,张大千先生赴敦煌临摹壁画前,专程赴塔尔寺雇请了昂杰、多杰先、山智、夏吾才让、多杰仁青等5位热贡籍艺僧为其助手赴敦煌临摹。夏吾才让于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在塔尔寺南面的山坡上,依山而建着大片僧舍,走在其间的小路上,上下起伏、曲曲弯弯的小路相互交叉,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拉曲公麻21号就是洛桑旦增的居舍。这是一个河湟地区再普通不过的院落,干净的院子里丁香花在静静地开放,北房是主人的客厅兼卧室,炕仍然是青海东部农业区传统的热炕。我见到洛桑旦增时,他正在西厢房的画室中做画,从刚画了一半的唐卡上,能大致看出绿度母端庄的形态,画框边的地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画笔、颜料碗和洗笔盆。今年39岁的洛桑旦增在13岁入塔尔寺为僧后,进入画匠组,先从勾线条、学比例开始,下了许多功夫,研习藏传佛教彩绘造型艺术,二十多年来,绘制佛经画成为他每天必修的功课。在青海、甘肃的许多寺院里,都有洛桑旦增绘制的壁画、唐卡。1986年,十世班禅大师的经师、塔尔寺第十三世嘉雅·洛桑丹贝坚赞缘起新建金刚十轮坛城时,属于塔尔寺上酥油花院的洛桑旦增与十几名艺僧历时两个多月,绘制了殿内外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弥勒佛菩萨、极乐金刚、本尊金刚、护法神、吉祥八宝等壁画。这些壁画总面积达400多平米,十分壮观。洛桑旦增入塔尔寺后,开始了他日后漫长的艺僧生活。在初学绘画时,他幸运地得到了塔尔寺著名艺僧扎西尼玛的指点和教诲。扎西尼玛自幼入塔尔寺为僧,得到过塔尔寺著名艺僧血日尼玛的教导,他的彩绘造像用笔细腻、画面严谨,在僧俗间颇有名气。扎西尼玛生前曾绘制了《塔尔寺全景图》,画面上鳞次栉比的殿宇、塔院层次清晰,色调干净,宏伟壮观。洛桑旦增与扎西尼玛相识时,扎西尼玛已重病在身,同为土族的扎西尼玛对眼前的小艺僧格外看重,病榻上的扎西尼玛让洛桑旦增上到炕上,在炕桌上给他讲解佛教绘画度量法。经高师指点和个人的勤奋精进,洛桑旦增在绘制壁画、制作堆绣和捏塑酥油花方面已颇有造诣。临别前,他指着一幅刚绘制完成的唐卡对我们说:这是海东的一位施主订的。

      佛教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西藏,已在雪域高原流布了近1400年,随着寺院的兴建崛起,佛教壁画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兴盛。塔尔寺的壁画数量庞大,种类亦多。不论是殿堂高大的墙壁,还是僧侣的佛堂,以及门、梁、柱、藻井上,都绘有浓墨重彩的画面。这些壁画造型独特,技法精湛,描绘精致,有着浓郁的藏族、印度和犍陀罗艺术风格,极富装饰性,具有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塔尔寺壁画的基调主要以红、黄、蓝三色为主,兼用绿、白、紫色,色彩丰富艳丽,多采用对比色,且冷暖色交替,层次分明多变,常通过冷、暖色表现人物性格,如姿态和善安详的正义者采用暖色调,狰狞恐怖的形象用冷色调,壁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佛教善恶论观点,最为常见的有二十一度母、长寿三尊、十六尊者、宗喀巴师徒三尊及各种护法神佛像。在肃穆、庄严的大经堂、讲经院里,我久久凝视着一幅幅大型壁画,被画面上的佛经故事、神话故事、佛本生故事及阴间地狱图所吸引,被那些惩恶扬善、降妖除害、修得正果的画面故事深深震撼。

      塔尔寺的早期壁画使用的颜料是由矿物质和植物研磨而成,并配以金粉等贵重金属,用这些矿物颜料绘制的壁画历经岁月磨洗和风雨侵蚀后,依然历久弥新,色彩艳丽。弥勒佛殿内所绘的16尊者围绕佛陀释迦牟尼图、宗喀巴大师像、塔尔寺创建者贡巴哇·仁钦宗哲坚赞像、塔尔寺第一任大法台俄赛嘉措像、吉祥天女像,外墙上的人物及图案画,均是明代壁画,这些都是塔尔寺最早的壁画,年代虽已久远,画面却异常清晰明艳。现在,加工好的粉状颜料已代替了过去需粉碎、研磨的石头状颜料和干枯的植物。

      从制作手法和表现类型上看,塔尔寺壁画可分三种:一种是布幔画,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料上刷胶、上石膏粉,将画绘制在经过处理的布幔上,后根据所放置墙壁面积大小镶以木框,装订在墙壁上,此类壁画被称为“间堂壁画”,在塔尔寺最为多见,在大经堂有55幅、大金瓦殿5幅、小金瓦殿56幅、密宗学院33幅、玉池贡玛、隆波护法神殿21幅;第二种是壁面画,即在经过处理的白色墙壁上直接描绘的壁画;第三种是在墙面上镶嵌木板,经刨光处理,用胶和石膏打底,再描绘画面。这些类型不同的大型壁画画面,一幅幅在题材、内容上也各有不同,描绘、布置于佛殿内外的殿堂、廊壁上,把塔尔寺装点得金碧辉煌。

      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把牛奶经过反复搅拌从中提取出油脂作为食物,也用作照明和供佛事燃灯的燃料,用酥油捏塑的造形塑像被称为酥油花。塔尔寺的酥油花与壁画、堆绣一起被僧俗称为“艺术三绝”,这是因为这三种佛教艺术无论从艺术风格到工艺水平,都超过了其发源地而居各寺之首。酥油花具有浓郁的藏族民间艺术特色,这种美轮美奂的酥油捏塑造形艺术更是塔尔寺一花独放的奇葩。时近夏令,酥油花馆内游人络绎不绝,放置于有空调的大型玻璃橱窗里的酥油花熠熠生辉,吸引了游人惊赞的目光。而在以前,这种易于融化的艺术作品如同昙花一现,只能在正月十五晚上“绽放”短暂的一个夜晚。塔尔寺下设两个酥油花院,即上花院(杰宗曾扎)和下花院(贡茫曾扎),专门培养酥油花艺僧。

      酥油花塑造工艺复杂,要进行大量的选料、配制、做模等前期工作。曲吉昂秀所在的下花院共有14名僧人制作酥油花,如今他已是下花院技艺最为娴熟的艺僧之一。在他宽大、明亮的二层小楼上,曲吉昂秀给我讲述了他的艺僧道路和酥油花的故事。他1970年出生在湟中县共和乡却西村,9岁来到塔尔寺为僧,14岁跟随师傅学习制作酥油花、唐卡、堆绣,1992年,他远赴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拜印度著名佛画大师桑杰叶西为师学习唐卡度量经。他伸出食指说:在佛教造像度量法中,以一个手指为1个度量单位,头的高度则为12个度量单位……不论雕塑、壁画、唐卡、堆绣,其比例、形象、姿态等形制,都严格依据“度量经”的规范程式,而不能有个人的“发挥、创造”。曲吉昂秀在印度潜心学习佛教绘画造像艺术,这一去就度过了三个寒暑。从印度回到塔尔寺后,曲吉昂秀为新建的度母殿绘制了4幅四大金刚像,每幅有6个平米大,并多次赴北京、吉林、内蒙、甘肃等地绘制壁画,塑造佛像,彩绘寺庙建筑。据曲吉昂秀介绍,每年捏塑酥油花前,必须要用从牧草枯黄后的牦牛奶中提取出的乳白酥油(只有此时的牦牛奶中才能分离出白酥油),然后把白酥油如擀面一样擀成一个个卷,再按比例分别敷以不同的矿物颜料,在冰冷的水中搓揉成一个个颜色不同的膏团,这需要18种颜色。再往历年酥油花的陈旧酥油中掺和细麦草灰,捣揉成黑酥油作为胎料,之后用薄木板、麦草、铁丝、木棍、麻等材料扎骨架,用黑酥油胎料在骨架上塑形,再经“掌尺”(领班艺僧)对姿态、尺寸、结构、比例进行修改、定型后再进行外观的塑造,在经过共同商讨、精心构思后,再根据每个人的擅长分配任务,最后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固定在木板上,件件悬空,保持一定的倾斜度,拼组成整体的故事画面后供朝佛观礼的僧俗群众欣赏。每年塔尔寺上、下两个花院都会各自制作出不同主题的酥油花作品供人观瞻,展出前双方对捏塑的内容都秘而不宣,暗自竞争。元宵节晚上,上、下两个花院将各自的作品同时展出,花展后,僧俗群众还对上、下两院塑造的酥油花进行评比。

      酥油花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大都取材于佛经故事和历史传说,其中包括佛像人物、树木花草、鱼虫禽兽、亭台楼阁等各种造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有大型组合式连环故事《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西游记》、《六世班禅进京向乾隆皇帝贺寿》、《五世达赖与顺治皇帝》等,其造型及场景栩栩如生。如《文成公主进藏》一组油塑以唐朝长安城太和殿和拉萨大昭寺为背景,布局了“五难婚使”、“许婚赠礼”、“辞别长安”、“越日月山”、“柏海远迎”和“拉萨完婚”六个场面,展示了1200年前文成公主进藏完婚的宏大历史场面。场景中的20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造型生动、各具情态。将文成公主的婀娜端庄,唐太宗的帝王风度,松赞干布的大智大勇,禄东赞的聪明机智等代表人物的神态塑造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陪衬的山水、草木、城池、楼亭、车辆、马匹、旗帜、兵器等难辨真伪。场面宏大,人物景色布局巧妙,表现自然生动,使人物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成为赏心悦目的高超艺术品。

      据说,酥油花最早起源于西藏拉萨,传说当年宗喀巴大师在正月祈愿大法会前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无数珍宝,绚丽多姿,一些飞禽走兽可以用酥油塑造。醒后遂召集僧侣用酥油捏塑所梦梦境,连同无数酥油灯盏供奉在佛前,这也是酥油花只在正月十五晚上展出短短的一夜的原因。以前,塔尔寺的酥油花在展出后的深夜要全部烧掉,以表示梦境的结束。1603年,酥油花传入塔尔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一些文人写下了许多赞美酥油花的诗篇,《西宁府志》记载了西宁诗人基生兰《调寄多丽·塔尔寺酥油灯》一词:“月当空,耳边箫鼓叮咚。彩架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俏人物,楼阁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夺天工。夜深后,油腻渐消融。这真是昙花一现,乐事将终”。据青海地方史记载,酥油花的制作,大约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西宁府续志》云:“西宁府所属各寺院,每年元宵节,皆燃酥油花灯,其中灯最多而花样最奇者莫若塔尔寺”。

      曲吉昂秀说:现在塔尔寺能捏酥油花的艺僧不足40人,而过去,有100多人。一些制作酥油花的老艺僧都相继去世了,而我们这一代人对于酥油花的制作技艺还没有完全领悟,新的艺僧也不像我们当年学艺时有那么多老师傅可以请教,因此,现在制作的酥油花已不如从前了。他说,这也与酥油花的制作环境和周期有关,每年能够学习制作酥油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做10年才算学了一年多时间,加上条件艰苦,能坚持学也很不容易;另外,酥油花与唐卡、堆绣给寺院和僧人们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酥油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但令人欣慰的是,塔尔寺酥油花已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塔尔寺的堆绣与壁画、酥油花同负盛名,成为藏传佛教的艺术珍品。它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人们誉称之“立体刺绣”。堆绣最初称为“堆棱”。这是一种将刺绣与浮雕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它与一般刺绣不同之处是,运用“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制作时,艺人们根据作品内容需要,先选好各种颜色的或带花纹图案的绸、缎、棉布,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鸟兽、山水、花草、虫鱼等形状,在底部填上薄厚不等的羊毛或棉花,然后用彩色丝线缝绣在一幅幅布幔上。堆绣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缝绣等多道工序,整个图案是一块块、一件件拼合而成的,由于中间有填充物而形成高低起伏的立体性,使刺绣出来的物体、人物造型千姿百态,层次格外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真实感。将这悬挂在墙壁上,宛如一幅幅丝质彩色浮雕,鲜艳醒目,既使在较暗的光线下,也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塔尔寺堆绣的内容,大都是以佛经故事为主旨,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着重人物造型的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细微处传精神。其代表作品有《十六尊者显神通》、《十六尊者像》、《蟠桃会》、《十八罗汉》和汉文“寿”字形堆绣等,造像精细,引人入胜,堪称堆绣艺术的传世精品。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和六月初七,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磐和弥勒出世及宗喀巴诞生、涅磐,塔尔寺要举行隆重的观经法会,法会上,在塔尔寺东面莲花山上轮流展晒的4幅20米宽,30米高的大佛,能将一面山坡遮盖,这4幅巨幅佛像是释迦牟尼佛像、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像和金刚萨捶佛像,实为塔尔寺的堆绣艺术珍品。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塔尔寺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藏传佛教名刹,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的煌煌宝库。它的博大、精深常人无法测知,它的“艺术三绝”、寺院建筑、雕刻以及用金、银、铜、药泥、檀香木等材质制成的不同造型的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坛城、曼荼罗、动物标本,还有朝廷、西藏赐封的信诰、玉玺、匾额、金石铭文,历代信徒、施主贡奉的珍宝供物,无疑都凝聚着古老的历史印记和现实的卓越创造,并把这座佛教文化宝库装点得富丽堂皇、奥义深邃。

     在信徒虔诚的眼中,塔尔寺掌管着众生的前世与今生,是“三界”的所在,也是通天的阶梯。

     在我看来,它既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象征。在历经数百年烟雨风霜的洗礼后,塔尔寺恰如一朵美与善的莲花,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壤的边缘、在宗喀的中间地带、在众多心灵的深处静静绽开。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