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375531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形而上学的宿命/赵 林

点击率:16429
发布时间:2016.06.23

  人类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动物,先天被注定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宿命。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满腹经纶的博学鸿儒,还是目不识丁的僻壤草民,在应对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之余,都会对那些虚无缥缈的对象和不着边际的问题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思考,至少会对这些对象和问题抱着一种朴素的好奇心。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他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一旦当我们的思维超出了经验领域而指向那些玄奥的超验对象时,我们将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尴尬境界。二十世纪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也有一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贤哲们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思辩的荒诞性。然而尽管如此,古往今来的每一代人都还是要执著痴迷地去探究那些超验玄奥的对象,追问那些可能永无终极答案的形而上学问题。这种情况就如同飞蛾扑向火焰,虽然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但是过程本身却充满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魅力。

  庄子无疑是一位大彻大悟的思想贤哲,他规劝世人不要作无谓之妄想,“以有涯随无涯”,而倡导一种逍遥自得、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然而,庄子的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他对“无涯”之知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倘若他未曾“以有涯随无涯”,就不会懂得“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的道理。可见庄子本人仍然逃不出形而上学的宿命,仍然会去探索那些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对象和问题。正是因为他深切地领悟到了“无涯”之知的博大精深和浩渺无限,才会劝告人们不要以“有涯”之生命去追求“无涯”之玄知。庄子貌似逍遥洒脱,然而其内心深处对“无涯”之知孜孜以求的苦乐悲欢,后世又有几人得知?

  在这个充满了奥秘的宇宙之间,有一些问题是人类的理性永远无法理解的。公元2~3世纪西方著名的教父哲学家德尔图良曾经把人类的理性比作一个狭小的器皿,而上帝的奥秘则如同汪洋大海。当我们试图用理性这个狭小的器皿去容纳上帝(或宇宙)的无限奥秘时,自然会导致一种荒诞可悲的结果。这就是庄子所谓“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的道理。然而,人类命中注定的形而上学本性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皮鞭一般抽打着我们的灵魂,使得我们像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始终不懈地推动着“无涯”之知的巨石,顽强地要用有限的器皿去容纳无限的奥秘。这既揭示了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和悲剧性,也彰显了人类精神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倘若人甘于像猪一样快乐地生活,他原本是不需要进行那些虚无缥缈的哲学思考的;但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和崇高性恰恰就在于,他的神性禀赋驱使他宁愿做一个痛苦的哲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也不愿做一头快乐的猪。

  人类生存的这种荒诞性和崇高性也决定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即哲学是一种“说不可说”或者永无终极定论的学问。这是由于哲学所探究的对象和思考的问题不属于经验世界,而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世界。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在他那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西方哲学史》的绪论开篇处就明确地写道: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这些科学无法回答而神学的答案又不再令人信服的问题,就是哲学思考的对象。

  罗素接着列举了一些属于哲学领域的问题,例如这个世界是分为“心”和“物”的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宇宙本身是否具有目的性,它是否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目标演进?究竟有没有客观的自然律,抑或我们所谓的自然律只不过是出于我们热爱秩序的某种天性?人究竟是像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样,是在一个渺小的星球上无助地爬行着的一小堆碳水化合物,还是像哈姆雷特所赞美的那样,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卑贱的,还是一切生活方式都是虚幻无谓的呢?善是否具有永恒性,即使宇宙会坚定不移地趋向毁灭,我们仍然应该追求某种终极性的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一种极其精致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中外哲学家们已经思考、争论了好几千年,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确切的答案,它们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因为这些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有形事物的经验范围,属于人类理性无法把握的形而上学领域。罗素总结道:“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罗素所列举的这些哲学问题,以及另外一些同样具有形而上学特点的问题,例如生与死的关系问题,此生结束之后是否还会有另一种生活状态?宇宙如此博大浩瀚,它最初是怎么产生的?万物的生长与毁灭究竟是被一个无形的命运之手所支配,还是完全出于个体自发的偶然性?上述这些问题,每一个人都曾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过。即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山野老农,也会在酒足饭饱、仰望星空时,以一种粗鄙通俗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胡思乱想。世界上为什么会有80%以上的人信仰各种宗教?就是因为他们对死后的状态无法确定。但是倘若他们根本不去思考死后的问题,像孔子所教导的那样对死亡采取一种“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他们也不会去信仰什么宗教了。可见,人活着的时候就会思考死亡,然而在死亡真正到来之前,我们永远都无法对死后的状态获得确切的知识。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无知状态才使我们畏惧死亡,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恰恰都是对死后状态的一种肯定性承诺,它们成为在死亡问题上茫然无助的心灵的可靠栖息所。但是这些宗教信仰并不等同于哲学思辩,也不能替代哲学思辩。一个人无论是由于宗教信仰而相信灵魂不朽,还是由于无神论信念而相信灵肉俱灭,他仍然经常会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一种怀疑或批判。这种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就是真正的哲学素质。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形而上学性乃是人类的一种天赋禀性或宿命,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那些虚无缥缈的哲学问题,区别仅仅在于,这种思考是一种自觉的反思,还是一种朴素的感悟。而且,正是由于哲学的对象乃是一些玄奥之物,所以哲学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无用之学。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曾经明确宣称:“哲学不能烤面包!”然而,诚如庄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哲学之妙用不在于改变客观世界,而在于提升主观境界——对于具有不同哲学修养的人来说,同样的客观世界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形象和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和思考世界,改变了你的眼光和思维方式,你将感悟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自由浪漫地生活在爱琴海畔的希腊人就开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宇宙的本原等形而上学问题进行自觉的哲学思考。这些哲学思考即使对于身处高科技时代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极其深刻的启示意义。重温这些哲学思考,在西方哲学的小径上进行自由的思想徜徉,将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极大的裨益。让我们暂时从喧嚣的尘世和繁忙的俗务中解脱出来,追随西方哲人的思想轨迹去遨游深邃玄奥的哲学星空……



                                                                                       选自《长江文艺》2012年第5期

                                                                                       原刊责编:鄢 莉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