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756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祁玉江散文特辑/【陕西】祁玉江

点击率:4354
发布时间:2016.06.28

  祁玉江,男,汉族,陕西子长人,1958年2月15日生,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余暇之际,笔耕不辍,坚持创作。先后在《延河》、《美文》、《延安文学》、《陕西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诸多作品。著有《山路弯弯》、《心路历程》、《山外世界》、《征途漫漫》、《山高水长》、《一路风尘》等散文集。



  在海边



  一头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而另一头却是绿意盎然、温暖如夏。仅仅大半天时间,抑或才几个小时,就将我从寒冷的北国带到了温暖的南方。这在过去别说亲身体验了,恐怕连想都不敢想。可现在竟奇迹般地实现了!

  我爱大海。每次出差到海滨城市,总要选择离海岸较近的宾馆酒店入住,为的是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海边多走走,多看看,细细领略大海的风采,享受无边无际的大海随着海鸥的掠过带给心灵的丝丝愉悦。

  这次又来到了海滨城市,选择什么地方入住,那自然就不必多说了。

  这座城市濒临南中国海,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历史上这里地域偏远,人烟稀少,是封建王朝发配和流放朝廷重犯的蛮荒之地,素有“天涯海角”之说。是啊,天涯海角古时距长安,距洛阳,距南京,距燕京等中原腹地,少说也有数千公里,何况其间还隔着一道宽几十海里的海峡。在那时交通极度落后的境况下,囚徒被发配到这里,徒步至少需要大半年吧。有的兴许还没来得及被清幽的海风吹过蓬乱的乌发,就已经病死或累死在途中。至于顺利到达这里的,心中便日夜期盼,何日是归期?何日皇帝大赦天下!流放的凶徒不会想到,如今的南方“宁古塔”现在已是风景旖旎,景色宜人,川流不息,繁荣昌盛的代名词,已是休闲度假最佳选择。抚今追昔,如此大相径庭的结局,禁不住让人感觉到祖国的强盛和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下榻的酒店称天通国际酒店,紧紧依偎在大海的身边。进入房间放下行李后,我顾不得旅途疲劳,换上休闲服,迫不及待地向大海边走去!

  时间已到深夜11点,我兴奋得像孩童似的沿着海边自由自在地走着,一边是灯火辉煌、嘈杂热闹的都市,一边是幽静深邃、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明一暗,一闹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难免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我情不自禁地走下海滩,任凭海风吹拂着脸颊、海水拍打着腿脚,胸襟是那样的开阔,心情是那样的快活,大有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夜已经很深了,我毫无倦意,依然不停地在海边走着,看着,想着,久久不愿归去!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利用空闲时间,来到了天涯海角。

  走进景区大门,高大的石碑上,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十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请到天涯海角来》优美动听的曲调,一下子将我带进了这如诗如画的蓬莱仙境中。

  是啊,好一个天涯海角!“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

  徜徉在海岸边,只见树木茂盛,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人流如织;远眺大海,碧海蓝天,茫茫无际,群鸥滑翔,船只往来。置身其中,犹如进入仙境一般。我赤脚踩在被海水淘洗了无数遍的沙滩上,柔柔的、软软的、痒痒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和惬意。

  激动了,兴奋了,我就挽起裤腿,下到海里,尽情戏水。再看周围,游人黑压压的一片,有的信步,有的打闹,有的戏水,有的拾贝壳,有的在大海里游泳,有的躺在太阳伞下的藤椅上假寐,有的甚至赤身露体爬在沙滩上晒太阳,有的干脆用滚烫的沙子将自己掩埋,只露出一颗头颅,做起沙浴来……天空灰暗,天气闷热,阵阵海风吹来,柔和而凉爽,像母亲对婴儿吟唱的一首首催眠曲。走累了,玩够了,我索性坐在沙滩上静静地回味起来。

  海是博大的。上初中的时候,地理课老师对我们讲,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地球,71%被海水覆盖,陆地只占29%。当时我怎么也不理解,那我们这里怎么全都是山呢?海跑到哪儿去了?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长大了,懂得多了,方才信服了老师讲的知识和道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浩瀚的大海,胸襟博大,兼收并容,远远望去,海天相接,不知海在天上,还是地在海中,甚是雄伟、壮观。船只小岛浮游在茫茫大海中,充其量只是沧海一粟。一句话,人类与大海相比,那简直太渺小了。

  海是温柔的。温柔得像母亲的怀抱一样。生物考古科学证明,生命是由海洋孕育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由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逐渐衍变进化而来。没有海洋就没有生命。海洋推动了历史更替和人类文明进步。人类自从发明了船只,就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缩短了点与点的运距,促进了相互交往,加快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给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和生产用品。目前已探明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测实际数量会更多,其中鱼类就有1.5万种。同时,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质资源,可供人类开采、利用。海是人类的物质宝库。

  海是汹涌的。大海平静的时候,像美丽的少女一样,是那样羞涩,那样含蓄,那样温顺。可一旦咆哮发疯起来,力大无比,势不可挡,遇上飓风,那阵阵海浪腾空而起,一浪紧似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咄咄逼人。如果遇见地震引发的海啸,瞬间可以将所有的巨轮、岸边的树木,甚至整座城市摧毁和吞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对发疯的大海,生命太脆弱了。

  我静静地坐着,细细地想着,仿佛与天地和大海融为一体。



  迟到的祭奠



  二姑,我来看您来了!您能听到我的呼唤吗?您能看见我的身影吗?此时此刻,来自黄河西岸的您的侄儿,正带着亲人们的心愿和嘱托,长跪在您的坟前,不停地给您上香、烧纸、献祭、叩头,仿佛要将多年来欠您的情、您的义和积淀在我和亲人们心中的悲愤与内疚全部倾洒于您。跪在一旁的是我的爱妻、儿子和外甥;另一旁则是您两个儿子,我亲爱的表兄来喜和海喜。他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在虔诚地祭奠着您……

  您的坟茔坐落在您生前生活过的村子——大(dai)和(hu)村斜对面背东面西的山坡上,坟穴中陪葬着您的丈夫,我的二姑夫刘成福;您坟茔的上边安葬着您的公公和婆婆。看来您已经入了刘家的祖坟,真正是入土为安了。整个墓地杂草丛生,并不高大的坟茔,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已变得愈来愈小,几乎成为一撮黄土。您生前没有条件和机会再回一次娘家,再看看您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这成为您短暂人生的最大缺憾。我知道,在您生前的那些日子里,您曾不知多少次爬上这高高的山冈,隔着汹涌澎湃的黄河向西张望,在千山万壑中仔细地寻觅着您的故乡——陕西怀远县(今横山县)张山村,然而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明知道那是永远不可能寻觅到的,但您并不死心,依然一次又一次爬上这高高的山冈向西张望,企盼奇迹发生。可是至死都未能如愿以偿。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为了了却您的心愿,弥补您心灵的缺憾,神灵特意给您选择了这个坐东向西的地方,让您永远望个够,并且您的坟前出奇地生长出一棵高大而茂密的榆树,长年累月陪伴着您,守望着您,使您永不孤寂!

  面对这一切,我还能说什么呢?只能以泪洗面,以此来寄托对您的无限哀思!

  您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农的贫苦农民家庭里。籍贯是陕西省怀远县(今横山县)张山村。爷爷和奶奶一生共养育了你们七个孩子,三男四女。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您排行老四,在姐妹四人中,您却排行老二。按照母亲的回忆,经过我认真推算,您应生于民国6年(即公元1916年)。从您降生的那天起,您就没有享过一天福。刚刚懂事后,您便开始和大姑一起帮大人们喂猪喂鸡,挖菜割草,成为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在苦难中度过了童年时代。

  民国17年(1928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很多农家为此而接不上口粮。次年(即民国18年)又连遭大旱,庄稼难以下种。这对苦难的陕北人民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饿死者不计其数。无数个家庭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四处乞讨。企图谋求一条生路。我们家也毫不例外。民国18年(1929年)春,为了活命,狠心的爷爷、奶奶将不满14岁的大姑卖给附近侯家沟一户财主当了童养媳,不久就被活活折磨而死。据村里好心人讲,大姑是在推磨的时候,连病带饿晕死在磨道里的。死的时候,全身骨瘦如柴,满头的乌发全掉光了。等我的大伯和父亲赶到时,大姑已经躺在冰冷的脚地上。无奈,兄弟俩只好痛哭一场,便匆匆返回。随后,二老便带着大伯、父亲、三姑和您(三伯和四姑当时尚未出生)离开张山村,长途跋涉,一路向东乞讨。经过半个多月的行走,跨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几经周折,最后来到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县木瓜坪乡大和村落了脚。为能站稳脚跟,又将十三四岁的您嫁给了本村比您大9岁的刘成福为妻,而大伯、父亲和三姑则给人家揽起了小工,一家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民国19年(1930年)以后,陕北天年好转,庄稼连年丰收,在村里陪伴了您两年多的爷爷奶奶,便又带上全家老小返回老家。亲人生离死别,那是多么凄惨的一幕啊!当时奶奶想趁主人不注意偷偷地带您走,可是爷爷怎么也不同意。说:“人家救了咱家的性命,咱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卖了良心。”分别的那一刻,您和奶奶、三姑撕心裂肺,抱头痛哭,久久不愿分开。好不容易分别后,一路上,一家人默默无语,奶奶却骑着毛驴一哭就是20里。

  爷爷、奶奶走后,您便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做饭、喂猪、洗衣服、种庄稼,样样活计不在话下。沉重的家庭生活重担,过早地夺去了您的青春年华,使您渐渐变得麻木呆滞、老态龙钟。来喜兄告诉我,尤其是您一次次在河湾里洗衣服,冰冷的山泉将您的双手长期浸泡得扭曲变形,以致染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最后波及到了心脏。由于营养不良、身患疾病,直到25岁,您才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我的大表兄来喜。

  在这前后,家乡有两位亲人曾来看过您。一位是我的父亲。1936年春,早已参加陕北红军的父亲,随刘志丹的红28军东征转战到临县三交镇时,利用战斗间隙徒步几十华里来看望您。据父亲后来讲,当时,您正睡在一孔破烂的土窑洞里,身上盖着一块又薄又小又破的被子。父亲既心疼又气愤,一边安慰您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一边对您的家人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强烈要求再不能虐待您。由于战事吃紧,父亲只匆匆见了您一面就走了,把痛苦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几年后,爷爷也曾来看过您一次,而且还住了好几天时间,您是多么地高兴呀!之后,您便和黄河西岸的亲人永远失去了联系,再未见过娘家人一面。但是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一颗心始终没有改变。来喜兄说,在无数个夜晚,您给刚刚懂事的他交代,说您的老家在黄河西岸的怀远县,让儿子永远记住,不要忘记!在您34岁那年,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我的二表兄海喜。也许是体质虚弱,也许是风湿性心脏病所致,有一天您给海喜喂奶的时候,突然口吐鲜血,撒手人寰。一个含辛茹苦的年轻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您去世的时候,来喜只有9岁,海喜仅为1岁。两个没娘的孩子犹如两根野草受尽了风吹雨淋,生活的艰难和不幸便可想而知。为了活命,家人只好为1岁的海喜在临县县城找了一户人家奶养,后因这家男人去世,奶妈便改嫁到临县白文镇桑园会村一姓贺的人家为妻,海喜也随奶妈过继给了贺家,遂改刘姓为贺姓。贺家也是个穷苦人家,海喜一直未能上学,成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同样一辈子没有享福。好在贺家还给他娶了媳妇,生了4个孩子,生活过得恓恓惶惶,眼下仍没有新房住、新衣穿。而来喜还要比海喜强一些,被家人断断续续供着上学。可是祸不单行,在您去世后的第5个年头,48岁的二姑夫因病去世,14岁的来喜只好放弃学业,跑到白文镇上加入了马戏团,靠唱戏糊口度日。1959年,17岁的他,又报名当了兵,先后辗转于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地,在部队一干就是6年。1965年复员后,先被组织安排到临县水土保持管理队工作,后又调到临县化肥厂,直至1989年退休。然而不幸的是,48岁的爱妻杨玉梅于1993年早早地离他而去,丢下4个孩子由他一手抚养成人。去年,他又续了刘改莲为妻。眼下,因化肥厂早已倒闭,单位每月只发给他800元生活费,老俩口以此苦度日月。

  二姑!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和亲人们曾无数次给我讲起您的不幸。由于时间久远,有些事讲得并不十分清楚,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我曾不止一次萌发过带着父亲到临县大和村寻找您的念头,但因条件所限,加之公务繁忙,直到父亲去世前一直未能如愿,这成为我终生一大遗憾。正是出于对您的同情和怀念、弥补我心中的缺憾、了却父亲和亲人们多少年来的心愿,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抽出时间千方百计找到您,弄清您的身世,隆重地纪念您。虽然这是迟到的祭奠,但多少是我和亲人们的一点心意。前不久,几经周折,我们好不容易才联系上了二表兄海喜,通过海喜又联系上了大表兄来喜。按照中国的传统,农历八月十五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我特意选择了有着特殊意义的这一天,带着爱妻、吾儿和外甥,不远千里驱车来到了您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大和村。您生前没有得到家乡亲人们的关爱,死后又未能得到娘家人的祭奠,我和亲人们便将对您的爱一遍遍地撒向您的两个儿子、我的两位表兄来喜和海喜身上,将祭品和冥币一次次献在您的坟前,想必在九泉之下的您也会感到丝丝欣慰的!

  敬爱的二姑,我来看您了!您能听到我的呼唤吗?您能看见我的身影吗?此时此刻,我正长跪在您的坟前,祭奠着您,诉说着您!安息吧,二姑!我们将会永远记住您,怀念您!永远永远……



  循着父亲的足迹



  我的父亲祁俊堂已经去世整整18年了,但我依然常常想起他,想起他老人家生前给我所讲的他那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1914年农历11月14日,父亲出生在陕北横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从小寄人篱下,靠给地主、财主家揽工艰难度日,过早地饱尝了人间疾苦。正因为这样,父亲怀着对旧社会的深仇大恨和打富济贫、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强烈愿望。20岁的他,于1934年春,毅然参加了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总队,随后又改编为红28军,跟随刘志丹、宋任穷转战陕北,东渡黄河作战,一直到1947年春,在阻击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的“七天七夜”战斗中,因身负重伤,左臂挂花,才不得不退伍回家。作为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革命时期的一名老红军战士的他,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为革命做出过积极贡献,这成为他一生最为光荣、最为引以自豪和最为难忘的战斗历程。他时不时便会提起,而且成了他一辈子的口头禅,似乎永远讲不尽,道不完。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每逢农闲时节,尤其是在漫漫长夜,闲聊中,父亲就会讲起他那战斗的往事。其实这些故事他不知讲了多少遍,我们也不知听了多少遍。可是,面对客人和我们,他总是当做第一次讲述,讲得总是那么认真,那么绘声绘色、激情飞扬,从不厌倦;而我们也听得总是那么专注,那么新奇,那么感动,从不敷衍塞责。诸如陕北闹红、打富济贫、转战陕北、攻打横山、解放榆林、渡黄东征、保卫延安……由胜利到失败;再从失败到最后取胜,一次次、一场场,都是那样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阳道峁、井武塌、柠条梁、青阳岔、三皇峁、三川口、周硷、巡检寺、神泉堡、交道、茶坊、麻洞川、松树林等一串串陕北地区的村镇,以及白文镇、三交镇等晋西北地区的一些地方,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不磨灭。

  年少时,我曾多少次思索过,日后一定要循着父亲当年闹革命所走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身临其境,从中领悟父辈们伟大的革命情怀。然而因条件所限,迟迟未能如愿。可是今天,当初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正意气奋发、激情满怀地踏着父亲的足迹,战斗在他曾经为之流血战斗过的这片火红的热土上,心境是那样的复杂,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时代的责任感顿时涌上心头。

  少儿时代艰苦的生活和冷漠的社会,造就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投身革命后,经过部队的长期教化和战斗洗礼,又培育了他机智勇敢、英勇善战的斗志。多少次,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在生死紧要关头,父亲总是挺身而出,带头冲锋陷阵,冲破敌人的包围圈,使我军绝路逢生,转危为安。长期的战斗经历也使父亲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由夜晚自身所带的枪支自动发出的响声中就可以断定即将要发生的战斗;从炮弹的呼啸声中就能断定子弹离得远近。有不少被敌人狂轰乱飞的炮弹吓傻了眼的战友在死难关头,被父亲机警地推倒在地,化险为夷,躲过一劫。我曾好奇地问过父亲:“打仗怕吗?”父亲坚定地回答说:“要说不怕是假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子弹是不长眼的。可是枪炮一响,只是憋着一股劲一心打败敌人,就什么都不怕了。每当看到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战友顷刻间倒下后,那真是杀红了眼,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就是拼上老命也要冲上去为战友报仇。”

  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不计名利,不讲报酬。父亲既是老红军,又是革命伤残军人,退伍返乡后,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战斗在农村第一线。曾经担任过排长的他,从不居功自傲,更不伸手向党和政府要这要那。在那困苦的岁月里,面对一大家人缺吃少穿,村里一些人就劝我父亲向政府要点救济,母亲也因生活过于煎熬,在父亲面前不停地唠叨。可父亲说什么都不理睬。他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够好的了,有许多战友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我现在还活着。比起死去的战友,我不知要幸运多少倍、幸福多少倍。现在我们生活虽然苦一些,但挺一挺就过去了。眼下国家还很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们决不能给党和政府加重负担,增添麻烦。”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永远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感恩的心,知足的心!

  襟怀坦白、与人为善是父亲的又一特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诬陷父亲投敌变节过,被整了很长一段时间。面对造反派的文攻武围、软硬兼施,父亲无所畏惧,对党忠诚,坚持真理,时刻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最后在内查外调铁的事实面前,强加在父亲头上的不实之词不攻自破,使造反派的阴谋最终破灭。“文革”结束后,一些人自感理亏,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向我家和父亲表达了愧疚的意思。可父亲一笑了之,并不计较,依然与他们相好如初。

  勤俭持家、勤劳务实,是父亲的一贯本色。记忆中,他是个永远闲不住的人。虽然身有残疾,可他拖着残疾的身子,整日劳作在田间地头,样样活计不在话下。甚至七八十岁的晚年,他仍然坚持劳动,很少歇息,直至生命的最后。

  父亲的一生是充满艰辛的一生,也是无尚荣光的一生。与父亲相比,我深感差距很大,自愧不如!抚今追昔,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我想,父亲及其战友们,当年出生入死闹革命究竟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吗?如今,他老人家早已长眠于地下,我再也看不到父亲忙碌的身影和亲切的笑脸。但是他老人家的思想不朽,精神永存。他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太多太多,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我一定要继承父亲及其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发扬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进!努力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



  母亲,您现在还好吗?


  母亲,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要来到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您老人家,想起了您慈祥的面容,想起了您瘦弱的身影,想起了您絮絮叨叨的话语……我多么想急切地来到您的床前,亲手给您捧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问问您的病痛,陪您拉拉家常,听您亲切的教导……可是,当我下意识地跑回家中后,空荡荡的屋子里静悄悄的,看不到您的面容,听不到您的声音。我忽然明白,您老人家已经离开了我,而且离开整整100天了。现在,我们已是阴阳相隔,今生今世再也不能重逢了,孝敬您老人家只能是一种痴想,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呀!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清明是祭奠亡灵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尽管我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我还是抽出时间携妻儿回到家乡,来到您和父亲并葬的墓地,给你们二老上香、烧纸、叩头、添土,并且深情地问一声:“母亲,您现在还好吗?”

  2008年农历11月24日,对您的儿女和亲人来讲,是一个灰色的日子。这天凌晨2点1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熟睡中的我和妻子惊醒。深更半夜来电话,十有八九是不祥之兆!要么是工作方面有什么紧事,要么是家中可能发生了什么意外。我急切地拿起电话,里边传来了远在子长乡下老家的四弟低沉而沙哑的声音。他告诉我,母亲于今日凌晨2点零4分去世了,要我节哀!

  放下电话,我很是悲伤,心早已乱了,一时竟茫然不知所措。坐在一旁的妻子,也已泪流满面。尽管这是我们早已预料到的事情,尽管母亲已达85岁高龄,但是作为儿女的我们,依然舍不得她老人家匆匆离开人世!

  我和妻子半倚半躺在床头上,默默相对无言,急切地等待着天亮,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了母亲这些年来的生活状况。

  81岁的父亲于1994年农历2月4日去世时,母亲已达71岁。父亲去世后,一生多病的母亲一直在乡下老家,与大哥、四弟共同生活。后来,我觉得乡下条件较差,不利于母亲的健康,于是便和妻子商量,曾几次接母亲来延安居住。但每次住上一段后,母亲怎么也住不惯,人在延安,心却早已飞回了老家!她担心远在乡下的大哥、四弟光景过得如何?与邻里关系处得怎样?天年好不好?几个心爱的孙子是否茁壮成长?并时不时嚷着要回家。无奈,我和妻子只得几次将她送回老家。可是在老家住上没几天,母亲又思念和担心起我们来了。最使她放心不下的是,我在工作中会不会跟人家闹矛盾,有没有人陷害我?多病的妻子身体还好吗?我唯一的儿子婚姻大事定了没有……她时常嘟囔着让我的大哥和四弟时不时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母亲呀,您老人家一生从来不考虑自己,总是把儿女们的事情放在心上,担心了这个,又怕伤了那个。在您老人家的心目中,子孙们的地位至高无上,而且是那么神圣,永远不可侵犯!

  随着母亲年事增高,前些年,我和妻子最后一次将母亲接来延安居住。期间,无论她怎么唠叨,我就是不答应她回乡下!母亲感觉到我已经铁了心,从此很少嚷着要回家。为更好地侍候母亲,我和妻子特意雇了一个保姆,昼夜不离她老人家,给她做饭、洗衣、吃药,陪她拉话。妻子时不时将牛奶、面包、肉食、水果等送给她食用。母亲一有病,就找来大夫诊治,有好几次还送到了医院治疗。母亲几次生命垂危,我们已准备好了后事。但刚强的她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挣脱回来。对此,我们是多么地高兴呀!

  母亲虽然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那种小脚女人,但她的思想较为开化,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于是妻子和儿子就买了《陕北道情》《陕北说书》《情深深,雨蒙蒙》《兰花花》《走西口》,以及小品《东北二人转》《赵满屯》等一些影视碟片,播放给她听、给她看。她听了一遍又一遍,看了一次又一次,似乎永远听不够,永远看不够,而且思想情绪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常常为剧中那些悲欢离合的情节黯然伤心。就这样,母亲最后一次与我们在延安住了三年。中途,为了让母亲感受一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和妻子特意在延安买了机票,陪母亲和大姐、二姐、小妹坐飞机到了西安,住进了钟楼饭店。第二天逛了大街和商场,与她老人家在钟楼合影留念。下午买了火车票,当晚乘火车返回了延安。一路上,我的大姐、二姐既晕飞机又晕火车,呕吐不止,萎靡不振。母亲却一点儿都不晕,精神矍铄,问这问那,沉浸在无比幸福的喜悦之中。之后,她多次给家人和邻居讲,她既坐了飞机,又乘了火车,而且还看了省城西安,真正是见了大世面,她这一辈子算是没有白活,这下死了也不遗憾了。作为儿女的我们也如愿以偿,总算对母亲尽了一点孝心,心中感到一丝快慰!

  2006年仲夏,母亲在我家怎么也不住了,急着嚷着要回老家。她说我到县上工作,生活一定不便,肯定会有诸多困难,要求妻子一同前往。就这样,看到母亲态度坚决,同时也考虑到她老人家说的有些道理,我便和妻子又将母亲送回了老家,便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

  母亲在乡下老家一住又是两年。期间,每逢过年和重大节日,我和妻子老是放心不下母亲,总要抽出时间回家探望。夜晚,我和妻子与母亲睡在一起,听着她老人家唠唠叨叨地叙说,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半夜后母亲打起了鼾声。可是,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想起了过去在乡下的生活,想起了年少时母亲给过我的爱……第二天早饭后,我们要走了,母亲摇晃着身子,慢慢地从炕上溜了下来,柱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出家门,走出院子,走到硷畔上,走到大路口,像当年送我去外地上学一样目送我远离。看到苍老瘦小、风烛残年的母亲,我的心一阵阵痛楚。然而却毫无办法!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血肉之躯的我岂能加以改变?

  去年国庆节前夕,亲人们都陆续前往延安居住,年迈的母亲只能靠老家50多岁的大哥和大嫂侍候。他们既要劳动又要侍候母亲,负担很是繁重。为了减轻大哥和大嫂的负担,尽尽做儿子的最后一点孝心,我和妻子商量,干脆将母亲接到志丹县城居住。来到县上后的前30天,由于住宿条件较好,饭菜营养丰富,母亲的体重增加了,肤色变白了,身体硬朗了,走起路来也不需要人搀扶了。我心里暗暗高兴,就想,母亲再活几年也是不成问题的,便打算陪母亲在县上好好过个年,让她老人家健康长寿,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万万没有料到,一月后,母亲旧病复发,精神萎靡,寡言少语,饭量大减,行走十分困难,有时靠人搀扶都站不起来。妻子先后两次将母亲送进医院医治,但效果不佳。母亲一生多病,尤其到了晚年,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接踵而至,时时折磨着她老人家。经过医生的认真诊断,这次犯病,除了上述疾病有增无减外,要命的是脑干部分出现了严重的梗塞。医生建议,这么大的年龄,这么严重的疾病,靠药物彻底治好是不现实的。如果做手术难度很大,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当时,我正在西安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妻子打来电话告诉我,母亲拒绝治疗,而且一个劲地嚷着要回老家。医生也建议,回家静养比较妥当。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便采纳了他们的意见,让妻子多带些药品,立即送母亲回老家一边静养,一边治疗。

  会议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返回老家看望母亲。此时的母亲基本处于昏迷状态,已经不会说话了,而且水米不进。我坐在她的身旁,给她饮水、擦汗,想为她送终。可是她的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等了两天后,由于县上工作较忙,我只好离开她老人家返回县上。此时的母亲虽然不能言语,但有时还能听懂我们的话语。当她听到我要离开老家返回县上的时候,两眼死死地盯着我,竟然流下了泪水。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我只好哄骗她老人家说我不走,然后掩面忍痛离开了她。就这样母亲又苦撑了20天,这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好不容易熬到天明,我和妻子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匆匆赶回了老家。母亲早已躺在了冰冷的脚地上,身下铺着干草,身上穿上了老衣,脸上盖着一张白麻纸。我默默地走上前去,跪倒在她老人家面前,给她上了香、烧了纸、叩了头,然后轻轻地揭开盖在她脸上的麻纸,母亲的面容竟是那样的安详、好看,仿佛熟睡一般,丝毫没有痛苦状!一股悲怆之情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按照母亲生前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但是根本封锁不住母亲去世的消息。几天来,乡亲们,我曾经的同事及朋友们,纷纷前来吊唁。我知道,这既是对我敬爱的母亲的深切悼念,也是对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安慰。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出殡的那一天,我们早早起来,将灵棚拆卸干净,收拾完花圈,将母亲的遗体送到墓地,下到早已准备好的墓穴里。我和大哥不顾一切地跳下墓坑,把墓穴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母亲的遗像摆放端正。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母亲和我们永别了!我紧紧地盯着她老人家的遗容,足足看了几分钟,久久不愿离去!

  无情的黄土将母亲深深地掩埋了。从此,母子阴阳相隔,永远不能相见!我在母亲坟前长跪不起,把对她老人家的无尽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敬爱的母亲,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您老人家已经走了100天了!在这清明时节到来之时,让我深深地向您再鞠一躬,并且再道上一句:“母亲,您现在还好吗?”



  家添毛仔



  小孙子终于降生了,而且还是个大胖小子。我高兴,妻子高兴,亲家两口子高兴,儿子、儿媳更高兴!

  当远在县上工作的我,接到儿子从延安打来电话说的这一喜讯后,仍然半信半疑。原因是,按预产期,儿媳还需半个多月才能生产,怎么这么快就生了呢?但从儿子几次颤抖的声音中、从妻子泰然处之的神态中、从医院医护人员忙碌的欢笑声中,我感觉到这是真的,并且生产顺利,母子平安!我悬在半空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是呀,“人生人怕死人”!这是老一辈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年轻的时候倒没有多少感觉。也许是上了年纪,也许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遇到的难产事故也多了,现在竟然也怕了起来。我的母亲一生共生了八个孩子,除第一个孩子早年夭折外,其余七个孩子都健康长大,现均已儿孙满堂、家庭幸福。按理,生孩子对我母亲来讲不足为奇,而且应该有丰富的经验,完全不必害怕!可我的母亲偏偏最怕生孩子,村里哪家婆姨生孩子,她常常害怕得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早早地躲到别的地方去了;至于我们兄弟四人的妻子每生个孩子,我母亲更是提心吊胆,不是早早请来接生婆,就是祈求神灵保佑。临产时,母亲早就不见了踪影,做起了“掩耳盗铃”状,有时竟然一个人偷偷地躲在一边哭泣。记得我爱人生我的儿子时,因我年轻,身边又没有亲人,母亲就早早来到延安伺候儿媳妇。可当我爱人临产住进医院时,母亲同样惊恐得连身边都不敢去!为此,不知所措的我还责怪了她几句。事后,母亲一边干活一边哭泣,口里喃喃地说了些委屈的话。现在,母亲已谢世快三周年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内心很是愧疚和不安,并常常为自己的无知和不懂人情世故而悔恨交加。看着瘦弱的儿媳的肚子一天天鼓大,联想到妻子身体又不好,再加上受母亲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对儿媳的生产怎么能不担心呢?

  几天后,忙完公务的我急匆匆地返回延安,顾不得休息就直奔儿子家中,看到躺在床上安然无恙的儿媳和孙子,我真是高兴极了,心怦怦直跳,不知说什么才好!这就是我的孙子?我就要当爷爷了?是的,这就是我的孙子,我就是当了爷爷了!我双腿跪在床前,仔细地端详着小孙子,只见他只有大人的一只鞋大,两条胖乎乎的小腿向里弯着,而两只细小的手臂呢?像是举重运动员一样向上不规则地伸展着,一头乌发,脸蛋红润,小鼻子小嘴微微翘着,棱角分明。一双滚圆的眼睛,黑白分明,清澈明亮,竟死死地盯着我,仿佛我们早已见过面,熟人一般。全身呢?已经穿上了我妻子早已准备好的小衣服,很是得体耐看。这小家伙太可爱了!我情不自禁地俯下头,在他的小脸蛋上轻轻地亲了一下,一股幸福的暖流顿时涌遍全身。

  小孙子有了,名字该叫什么呢?我和儿子没有约的约定。似乎有预感,早在儿媳妊娠时,我儿子就断定儿媳到时必定会生个大胖小子。所以早就起好了乳名——毛仔。后来果然应了我儿子的预想,孩子一生下来,六斤四两重,是个大胖小子,所以一家人当然就称其为“毛仔”了。至于大名(官名),自然而然由我来给起。按照祖上传下来的家谱,我孙子这一辈应在“立”字上,我便不假思索地起了个名,祁立群。这一名字,虽然是脱口而出,然随后细细思量,倒觉得十分满意。其原因:一是立群意喻鹤立鸡群,显得特殊、高大;二是名字大气,叫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虽不是特别显贵,但也并不平庸。于是,我就决定让孙子叫这个名字。可多心的儿子却背了我偷偷请了几个测字先生,认真地测算了一番。巧合的是,三位先生的看法竟然完全相同,他们一致认为,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祁”姓与“立”字搭配不当,这样,“祁立群”这个名字纵是好也不能用了,建议要打破家谱这个“立”字,另辟蹊径。在几位先生初步拟定的十余个名字中,根据电脑测算和一家人商讨,最终选定叫“祁子航”。就这样,小孙子的官名这才定了下来。

  至此,一家人,由最初的我一人变为我和妻子两人;生了儿子后,由两人变成了三人;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后,又变成了四人;儿媳生了孩子,家里又添了毛仔,便很快成了五口之家。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家庭的融洽,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儿子。未结婚前甚至结了婚未有孩子前,儿子总是在外边疯跑,夜晚迟迟不归,到处闲逛。一天从早到晚,我和妻子很难见到他的人影。偶尔见到,说不了几句话,父子、母子之间时不时话不投机,往往噎得妻子直哭。可是自从儿子结婚后,特别是有了小孙子毛仔,大概应了“母以子贵”这句话,我的儿媳自然而然腰杆就硬了,说话的分量也重了,一个电话,就能将在外边闲逛的我儿子唤回来;有时我的儿子夜晚回来得迟了,她或电话或当面半嗔半怒地给一句话:“以后太晚了就不要回来,有娃娃呢!”我儿子既不恼怒,也不还口,从此晚上一没事早早就回家了。也许是已感受到了初为人父的难处,儿子和我们两口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不但再不与我们拌嘴,而且倒关心、体贴、照顾起我们来了。对妻家,尤其是岳父岳母,儿子也很是尊敬、孝敬,我的亲家两口子也常常逢人便夸奖起他们的女婿了。我忽然感到,儿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

  再下来就是我的妻子了。妻子虽有工作,然文化程度不高,可以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把自己的大半生奉献给了我和儿子以及我们这个亲属众多的庞大家庭。在我们结婚的那段日子,计划生育政策已开始实行,而且很是严格,所以我带头遵守国家政策,只生了一个孩子。看到别的同学生了二胎、甚至三胎,妻子常常埋怨我死心眼。有时竟冷不防冒出一句话:“跟上你连娃娃都生不成!”我只能好言相劝。妻子上了年纪后,慢性疾病接踵而至,身体一直不太好,性格也变得烦躁起来。可是自从有了儿媳尤其是添了小孙子毛仔后,她一下来了精神,病也少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我的亲家母整日围着毛仔转,把更多的爱从我和儿子转移到了儿媳和孙子身上。她提的最多的话题是小孙子毛仔,口口声声说孩子多亲多聪明,天天盼着孙子快快长大。我就与她开玩笑:“再不要盼了,孙子自然会长大的,孙子长得越大,咱两口子就愈来愈老了。”妻子便回应一句:“那我也愿意!”

  儿媳呢,身体一直单薄,生了毛仔,身子仍未发福起来。为了让毛仔有足够的奶水吃,向来吃不了多少饭菜的她,往往挣扎着吃饭,大口大口地喝着鸡汤、鱼汤,为的是多产奶水。说什么也不让毛仔多吃奶粉,一门心思担当起哺育儿子的重任,不离孩子半步,成了典型的为人之母之人!

  而我年轻时,却感觉不到对孩子过多的疼爱,包括我的儿子。虽然有时看起来很亲切,但大多时间,总是嫌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不听话。求全责备得多,耐心说服教育得少。而且动不动就谩骂、殴打。上了年纪后,尤其跨入了“知天命”之年,不知怎的,我忽然爱起孩子来了,觉得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对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儿子,而且对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这样。有时走在大街上,孩子们叫我的名字,甚至骂我几句,如果是当年,我肯定会火冒三丈,训斥一顿;可现在,不但不恼怒,而且还感到特别得亲切。即便孩子们做错了事,我都能原谅,就觉得毕竟是孩子嘛,还不懂事,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什么都懂了。过去,我常常听到别人夸自己的孙子有多好多亲,有的竟然把孙子宠得不成样子,好像孙子成了爷爷,而爷爷倒成了孙子,孙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无法无天,简直是家中的“小皇帝”。我往往不相信,也看不惯。就想孙子再亲还有儿子亲吗?可是,现在我是真正地领会到了。“人是隔辈亲”!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每当我工作累了,心里烦了,一想起小孙子毛仔,似乎马上来了精神,一切烦恼便会跑得一干二净。几日不见,委实有些想念。所以,再忙也要隔三差五地跑到儿子家中,看看小孙子毛仔,陪他玩耍取乐!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毛仔已过满月。小家伙体重竟增加了三斤多,脸盘开阔了许多,脸蛋胖乎乎的,身体也变得结实起来,愈来愈惹人喜爱了。而我想念他、看望他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起来。就连性格率直的我的儿子,也主动抢抱起毛仔了。至于妻子和我的两位亲家,更是将其视为宝贝蛋蛋,轮番抚养,生怕毛仔受凉挨饿。

  眼下,毛仔出生已有80余天了,不久便会迎来他的百天生日。我多么希望小毛仔快乐地成长,一天天长大,成为我们家、祁氏家族的传人!

  是啊,我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试问,哪一位做爷爷的不希望后人有所作为?想到自己的血液在儿子、孙子身上奔涌,我已经完成了肉体生命的新陈代谢,再看到儿孙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将来必定还要上学、工作、结婚,成为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愿我的殷殷希望变为现实!



  袅袅炊烟



  太阳已经西下了,但依然没有湮没在地平线以下,东山的山顶上还抹一层淡淡的红。山沟里渐渐暗了下来。牛驴踏着碎步,打着响鼻,慢悠悠地向村子走来;鸡鸭也似乎感觉到了夜幕的逼近,脖子一伸一缩地爬上了村坡,走上了硷畔,开始寻找着自己的安乐窝;羊儿紧一声慢一声地叫着,像是呼唤着同伴的归来,又像是对即将降临的夜色发出的厌倦;鸟雀呢?在村子的树上飞来跳去,东张西望,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在等待着夜幕降临的那一刻的到来。农人们也陆续回来了,有的农家的烟囱已开始冒烟,因为没有风或者风很小,那烟足有小锅口那么粗,直直地升向天空,直至升到三、四十米,才慢慢散开。接着,一户、两户……所有农家的烟囱都冒起了烟。不一会儿,整个村子便笼罩在淡淡的烟霭之中。

  这是一幅陕北农村冬季傍晚夜色图。

  这场景,久居都市里的人是很难看到的。然而在乡下,却是经常能够看到,而且不足为奇。当初,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习以为常!可以说一点感觉、一点感受都没有。然而,现在不知怎的,竟然那么感慨、那么依恋、那么钟情!

  我们在农村生活的那个时候,最盼望、最兴奋的就是烟囱冒烟。因为烟囱冒烟,就意味着家人已开始生火做饭,就能够有饭吃。那年月,生活实在是太艰难了,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能吃饱肚子,那是最大的享受和福分!所以就整日企盼着烟囱冒烟。

  春天是农村最忙的季节。大地一解冻,农人们就着手送粪、整地,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先种豌豆、玉米,后种豆类、谷子,再后便种洋芋了,一样接着一样,不能违背农时。由于苦活重,早饭和午饭是要尽量吃好一些,而晚饭则较为简单,往往为稀饭、和面或和菜饭,肚子基本还能吃饱,倒也没有过多地企盼烟囱冒烟。

  夏日,昼长夜短,即使最困难,那怕吃不好,早饭和午饭必定是要吃的。五黄六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早饭一般为小米和苦菜,不到半晌午,肚子早就饿了,两腿一步也迈不动了,哪有心思去干活呢?不是仰头看太阳是否到了中天,就是瞅着自家烟囱冒上烟没有。可是,太阳像是被钉在了天空,一动也不动;脑畔上的烟囱也没有一点冒烟的迹象。那种失望和沮丧的心情难以言表!一旦看到太阳已到中天或烟囱开始冒烟,恨不得一下子收拾了农具,尽快赶回家中吃饭。为了节省口粮,夏日晚上往往不生火做饭,村子里死气沉沉。干活回来,一家人灰扑塌塌,谁也不说一句话,各自寻地方睡去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农活最忙的季节之一。白天的日子相对要短一些,所以一般吃早、晚两顿饭。因为食物丰富,没有多少饥饿的感觉。实在饿了,就随便煮几个玉米,煮几块南瓜,蒸几颗洋芋,就是一顿美味佳肴。夜幕降临了,一家人仍迟迟回不来,因为有一块玉米还没掰完呢!或者还要往回搬运收获下的粮食。月亮下,人影绰绰,这分明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晚饭自然就会较迟。虽然身子骨较累,但心是甜的。因为一年的辛苦尽在其中。

  冬天是一年中相对清闲的季节。早饭吃得迟一些,有时要推迟到上午九、十点钟。饭后,勤快的人们就忙些杂活去了,那些懒惰的大屁股人哪有心思干活?东家进西家出,开始串门儿;要不,就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开始耍赌,图个热闹。孩子们相互追逐嬉戏。鸟雀百倍警惕,瞅着机会,在谁家仓窑里或打谷场上的谷草中偷着觅食。开始的时候还十分机警,生怕遭到主人的暗算,便一声不叫,只顾埋头觅食。可是吃到高兴处或为与同伴争抢一粒食物,便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岂知,这正中了那些毛头小子的下怀,拿着扫把或摔一块土疙瘩上去,必然会有几只鸟雀命丧黄泉。这正应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名言了。冬季的晚饭相对要早一些,往往在下午四、五点钟左右。没有风或者风很小的时候,每家每户烟囱中冒出的袅袅炊烟,直直地,慢慢升上天空,不一会便四散开来,相互融合,村子上空就笼罩上一层淡淡的烟雾。人们端一碗和菜饭或和黑面,走出家门,来到院子,边走边吃,或者圪蹴在硷畔上,一边吃着一边拉着话儿,身上发着微微热汗,顿时驱散了寒冷,内心有说不出的畅快。有时,饭吃完了还不肯回家,拿着空碗,相互还要拉上大半天话,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回窑里去了……

  进城了,生活好了,但是再也很难看到袅袅炊烟那种场景了,更难享受到袅袅炊烟下那种既艰苦又甜蜜的生活!



  走向春天



  春天是美好的。试问,有谁不向往春天呢?

  可是,今年的春天与往年相比似乎姗姗来迟。整整走了一个冬季,仿佛还没有走到冬的尽头!惊蛰过了,清明也过了,春天还没有向人们报到,春的气息依然不浓!天气反复无常,气温忽冷忽热,人们刚刚换上春衣,又不得不重新穿起厚厚的冬装。就连田间地头也很少见到农人们忙碌的身影。

  春天哪里去了?为何羞羞答答、迟迟不归?是在天南还是地北?是在风中还是雨里?是在树梢还是草丛?人们在思索着、企盼着!

  在一年四季中,春天最先向人们报到。“惊蛰不停牛”。这是陕北民间自古流传的一句谚语。斗转星移,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每当这时,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燕子北归,鸟语花香,草木吐翠,万千气象。辛劳的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再也闲不住了,便开始做计划,定目标,纷纷忙碌起来,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的每一粒种子,直接决定着秋天的收获。这是种庄稼的真理,也是事物发展的真理,更是人们成就事业的真理。这个真理告诉我们,要想得到秋天的收获就必须在春天里播撒种子。然而,这些简单得连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把握呢?人的一生也有冬天和春天,但不会像自然界那样季节分明。我们一定要相信自然的发展规律,只有经过漫长冬季的严寒考验,人生才有可能换来明媚灿烂的春天;只有在春天里播撒孕育了希望的种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会在秋后收获丰硕的成果。 

  春天是勤劳的季节。“人勤春来早”。唐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曾经也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通过不懈的勤奋与努力,才可以最终实现既定的目标。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历了漫长时间歇息,竟然还在沉睡,难道是春天迟到的缘故吗?不!也许是一个冬天的无所事事使他们产生了惰性,对新的开始无动于衷。可他们哪里知道,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只有那些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开始忙碌、时刻不忘勤奋、满怀信心地做好迎接春天准备的人,才会更好地把握住春天的机遇,感受夏花的绚烂,收获秋季的果实。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一个农民如果不能好好把握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就注定要在秋天里一无所获。但需要把握春天机遇的又何止农人呢?我看人人都需要把握。只要我们抓住春天,珍惜春天,善待春天,就能够取得成功。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春天等夏天,夏天等秋天,秋天等冬天,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有志者,时刻都满怀希望,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够认真珍惜和把握时间,最终总能如愿以偿。

  春天也是青春的季节。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不仅是孩童、俊男靓女的季节,也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每到春天,孩子们欢呼雀跃,放风筝,赏美景……乐不思归;年轻人意气风发,神采奕奕,尽情地拥抱着春天;老年人尽管夕阳西下,但在春的召唤下,似乎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依然发挥着余热。

  其实人的心态,也有春、夏、秋、冬之分。人在迷茫无助的时候,似乎遇上了漫漫冬夜;人在惆怅苦闷的时候,似乎逢上了绵绵秋雨;人在烦躁不安的时候,似乎等上了烈烈夏日;而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似乎春风拂面,好不惬意。人生其实就像季节的交替,命运坎坷正如冬天里受到严寒的侵袭,而春风得意时,不正是受到了春天的眷顾吗?

  眼下,春天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从向我们吹来的阵阵老黄风中,从河岸“万千垂下绿丝绦”的垂柳和随风飘浮的柳絮中,从漫山遍野的浅绿和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果花中……都可以看出和证明。

  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走向春天、拥抱春天、播洒春天!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