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核心提示:原本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打工仔,经过几年的努力,便成为闻名全国的散文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将打工之路作为创作之源。在他的散文作品里,着笔最多的,是打工生活,是基层百姓的生活。成名之后,他经常到民间采风,经常走进最边远最贫瘠的地区。他的笔下,因此流出了百姓的呼声和生态环境渴望得到保护的呼唤。走进生活、贴近生活、书写生活,成了这位作家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了“为谁写作”的问题。本期我们为读者朋友独家连线这位作家,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
记者:我读过一些写您的文章,国内很多知名作家都称你为中国西部的散文大手笔,而你却始终在写更为具体的小生活。
刘志成:.“大手笔”之说,是大家的抬爱,受之有愧。关注小生活,书写真情感,却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在我眼里,这些小生活都不小,因为它反映了民生,正是这些小生活,构成了大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写的其实是大社会,一名作家,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那就是写作为了谁。我的定位是普通百姓。
记 者:这种观念是否和你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
刘志成:是的。我小时候经历过贫穷,长大后做过打工仔,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都受过,到了23岁还在蹬三轮车。正因如此,我深深地感悟了生活,了解了生活,更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我尝试着将我的生活、我身边人的生活写出来。因为动了真情感,我的一些作品也和读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受到了他们的欢迎,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事儿。
记 者:再苦再难,你都在坚持创作。是哪种动力让你坚持文学之路,不抛弃,不放弃?
刘志成:还是生活。即便是我穷困潦倒的时候,我仍然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果不写出来,可能一个时代的缩影就会被时光遗忘了。我愿意做这样一个写者。与其说我是一名作家,不如说我是一名记录者。若干年后,我的文字会给后来的人提供这样一个时代印象:那个年代,是这样的,是那样的。这就足够了。
记 者:以你的文笔,写剧本和小说可能会更赚钱,你却依然坚守散文。
刘志成:我从来不否认剧本或者小说,自己也能写,但是我更钟情于散文。我不会用金钱来衡量我的作品。一部作品是否有意义,我觉得更在于大多数人的认可,在于是否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于我来说,散文更能表达我的思想、倾诉我的心声、影响到更多的读者。
记 者:您在鄂尔多斯市主编了两本纯文学刊物《西部散文家》、《西部散文选刊》杂志,成立了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开办了中国西部散文网?
刘志成:是的。中国西部有着很深厚的文化资源,我想通过这些平台,能够起到整合作用,同时也能给散文作家、作者一个展示自我的阵地和舞台。如果仅仅写散文,可能实现了一个小我,成就了的只是一个作家。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所做的这些事情,凝聚了群体的力量,对散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纯文学将来的道路,应该会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记 者:谈谈你这些年来的著作。
刘志成:我出版了12本散文集,包括《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等。也有作品被收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和一些语文辅导教材。至于被选入各种散文集的作品,应该有80多本吧。我还多次获过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和索龙嘎文学奖,全国冰心散文奖,算起来全国性的大小奖项总共有100余项。不过那些都过去了,等待我的永远是明天。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洋溢着生命的悲悯、情怀、气势的散文集。这本集子收入了刘志成多年来生活在社会底层形成的特殊的情结散文如《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直逼心灵拷问的呐喊式美文如《待葬的姑娘》,更有抒发故土情怀的原生态般的散文如《一条歌的河流》,而作者的经典散文《怀念红狐》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连同《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等散文名篇一同构筑了作者独特的充满激情的精神高地。(本文作者为《内蒙古日报》记者)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