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烟雨空濛,雾失山城。只一夜功夫,我们便从成都乘火车抵达重庆。此行专程赶来欣赏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崛起于我国北方石窟艺术走向衰落之际,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晚期之作,专家定位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
文化遗产,凡上得世界级的,自是无与伦比。中国文化遗产千千万,到2004年为止,已有30处被联合国授此殊荣。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与佛结缘的有5处,占六分之一。南方有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北方为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这五处世界文化遗产,我都涉足过。知道了云冈、龙门石窟为皇家贵戚所建,而莫高、大足、乐山都为僧人独力营建,这种对佛文化的执着,成了一种“僧人造佛现象”:三危山,乐樽于晚霞中看到万道金光,千排佛象。佛在心中,乐樽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于是有了莫高窟;乐山三江为患,海通借佛灭患,于是有了乐山大佛;宝顶山,赵智凤承先启后,援佛道入儒,于是有了大足石刻。
乐樽、海通、赵智凤,大彻大悟,苦心竭力,惨淡经营,功德载于佛史,丰碑耸立南北。他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大足石刻,望文生义,以为是在石壁上凿出一双大脚。其实这是误读。准确的释义应是:大足境内遍布石刻造像群。
大足是县名,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当时这里经济的大丰大足而名。石刻造像群何解?现大足县32个乡镇中,28个有众多石刻,共有大小造像5万余尊,铭字十多余万,谓之造像成群。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民国,经6个朝代1300多年。形成了现北山唐代造像和宝顶山宋代造像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心地带。前人有“残唐遗踪映北山,两宋胜迹拥宝顶”的吟咏。
我们来到了道场造像众多的宝顶山。
宝顶山又名香山,蕴含有朝山进香之意。香烟袅袅,佛像巍巍。踏进宝顶山,来到了大佛湾。
大佛湾因有长31米的全国最大的石刻卧佛而名,呈“U”字形。这个马蹄形大峡谷,开口处为悬崖绝壁,草树葱茏,湍流直下,甚为险峻。石刻造像都凿在马蹄形石壁上。
漫步其间,眼看石壁精美绝伦的造像,耳听导游生动有趣的讲解,心思刻石成像的艰辛……
令人不可思议而又肃然起敬的是大足僧人赵智凤。一介僧人,坚韧不拔,独力营造出如此庞大的造像群: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水滴石穿,功德无量。
赵智凤沿门托钵,独辟蹊径,劳心焦思造像70年,把一生都献给了宝顶山。他,枕石漱流,沐雨栉风,穷形极状,心血化群像。
信步在平坦的大佛湾,欣赏着精美的群像,可谁会想到800多年前,赵智凤是如何踏遍巴蜀的山山水水,千百次寻觅才择定这里的。
重庆夏天如火炉,冬天似冰窟。宝顶山上伐木声声,凿石铛铛,炊烟袅袅,人声沸沸。赵智凤成竹在胸,巧妙布局,大刀阔斧开凿,精雕细刻描绘,大千世界群像现,万家生佛重孝顺。
宝顶山造像群林林总总万余尊,大至30余米长的全国最大卧佛,多到占石壁近百平方米的千手千眼观音,而与其它佛教石窟截然不同的是赵智凤心虔志诚地倡导孝顺,完善人格。
我在大佛湾第15龛前驻足,仰观俯察图解孝行造像。令人耳目一新的《父母恩重经变》石破天惊地援儒入佛。
通常人们认为,佛门奉行一切皆空,六根清静,舍弃父母……赵智凤不落巢臼,敢于说不,其理论根据是《佛说大报父母恩重经》,佛祖释迦牟尼前世本身就是孝子啊!于是,上层的七尊半身佛,一脉相承,皆有父母,全都尽孝。
佛也行孝,人呢?
中层十一幅造像,承上而下,居中为诚心投佛,祈求嗣息造像。左右并列各五幅,不厌其烦地刻出怀胎守护、临产受苦、生子忘忧、咽苦吐甘、推干就湿、哺乳养育、洗涤不尽、为造恶业、远行怀念、究竟怜悯十幅造像。从怀孕生育的阵痛苦楚到成人远行的牵肠挂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历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配上颂词,图文并茂,浅显易懂。
令赵智凤始料不及的是,这石刻图文居然叩开了后世文化人的心智,成了现风行世界的连环画即“小人书”的滥觞。
父母为了子女立盹行眠,恩重如山;子女孝敬父母慈乌反哺,天经地义。
这是一组世俗化的造像,当推咽苦吐甘最为生动:
母亲吞咽苦饼,化成甘乳哺育儿子。母亲造像,敞开胸怀,裸露双乳,已会走路的儿子,仍在吃奶,一手托左乳,一口吸右乳,好动的儿子和安祥的母亲,动静相宜,构成一幅活灵活现、在农村司空见惯的哺乳图文。这在庄严的佛教殿堂中是绝无仅有的。
下层为阿鼻地狱,揭示忤逆不孝者,“生遭王法,死下阿鼻”的报应下场。
上中下层,融为一体,玄关妙理,罕譬而喻,讽一劝百,扬善惩恶,是幅佛教造像中国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典型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儒家色彩明显。
据载宝顶山的修造者赵智凤事母至孝,并以孝为成佛之本。“刻石追孝”正是赵智凤建宝顶山石刻的初衷。
这样,佛道入儒,三教合流;石火电光,佛也尽孝;甘之如饴,父母恩重;忤逆不孝,天理难容。赵智凤立身行道,步步生莲花。佛道同儒,异派同源,并行不悖,穷神知化,孝行天下。
孝顺父母,儒家纲常,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以德治国,提倡孝行,否定之否定,哲学命题肯定了儒家伦理。
社会变革,急风骤雨,孝敬父母,永恒主题。宝顶山石刻的孝亲造像和思想内涵,启迪着人们!
《父母恩重经变》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巴蜀民间生活照。
800多年来,孝亲的故事一直在巴蜀间薪火相传。在渝期间,目睹了一场生动的孝亲祝寿活动。
寿者是位年届60的母亲。乡间有专门搞此活动的场所,场地开阔,设备齐全。歌舞告一段落,寿者斜披大红绶巾端坐中间,前置一矮桌,摆上寿桃等水果,左右点燃大红蜡烛,一派红红火火的欢乐氛围。寿者的儿女及其配偶,齐刷刷列成一排,面对寿者。数了数,寿者一儿五女,皆成家,共12人。先三鞠躬,再从大到小,每人说几句感谢母亲辛苦养育儿女,子女当尽孝行的话。寿者也致词感谢儿女们的孝行。接着,孙辈男男女女齐上场,一字排开,跪下拜寿,也每人说句祝寿话。一二岁的也牙牙学语,说得不准也行。寿者对拜寿者儿女孙辈都分发红包,礼成。亲戚朋友皆入席喝酒。当然,他们都要献上贺礼,少的20元,多至200元不等。而寿者回赠每人一包烟和一个碗,碗上书“60寿诞”字样。
这是一种颇具巴蜀特色的寿文化,内容是孝亲,演绎着宝顶山上的“父母恩重”。宝顶山孝亲造像的潜移默化作用,不言而喻。
大足石刻,世俗生活的画卷,古代社会的缩影。
大足石刻,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响亮的暮鼓,灿烂的晚霞!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