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280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骨头亲(外二篇)徐长玉

点击率:4511
发布时间:2018.06.29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常棣》


    过年回老家,母亲给我说:“你大前几天专门到牛园子买了十斤散酒,让你三大平时过来喝了。”

    我听了之后,大为感动。因为我深知,父亲和我三大虽是亲兄弟,但在曾经的峥嵘年岁里,常因为一些家长里短,没少红过脸。现在兄弟两个皆步入老年,身边也少了许多事情。所以,隔三岔五,就主动过来和我爸聊天说闲话,顺便喝几杯白酒。将彼此心上不愉快的事,互相倾诉,互相安慰。这自然善莫大焉。

    母亲还说:“人家弟兄两个尔格(现在)可好了,只要你三大几天不过来,你大准会亲自去叫。你三大一来,你大就把酒瓶子给递到手里了。”我听了,更是感慨不已: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因此最需要的是陪伴,而兄弟无疑是除了老伴之外最好的陪伴者了。骨头亲着了么!

    我如回到老家杏河镇,前往妹妹家参加婚礼。我们徐家是外家,而外家在陕北来说是最尊贵的客人。所以,婚礼上专门有个仪式叫“接外家”,以示对外家人的尊敬。看到我的至亲至爱的老人和兄弟们被吹鼓手依次迎到贵宾席上,他们个个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的笑容。我感到格外地激动和高兴。曰:骨头亲着了么!

    接外家仪式结束后,我发现妹妹的公公,也就是我外甥女的爷爷,默默地站在人群中若有所思。

    我便走去主动打和他招呼,“老叔,你也来了?”

    “来了。”他爽快地回答道。

    “今天高兴不?”我接着又寒暄道。

    “高兴了么!”

    我妹妹共养育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已经出嫁,如今在延安医院工作。二女儿在银川某大学毕业后,在银川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婆家也寻到了银川。这样,我妹妹身边就剩一个儿子没有结婚了。外甥的小名叫云云,研究生毕业。

    我接着说:“老叔,你的几个孙子基本上都成就(结婚)了,这下你该不用犯愁了吧”

    老叔说:“还愁了么!你说我们的云云,不管怎样却说,就是不找对象。”说着他长叹了一口气,“我都78的人了,还能活几年?她好坏有个对象,带回家里来,让我见一面,我死了,也能瞑目了!”说着,便老泪纵横起来。骨头亲着了么!

    饭毕,大伯的二女儿爱玲看见我了,便对我说:“二哥,你生了个好女子。”

    我听罢顿觉有一丝纳闷,我女儿已经出嫁了,又不是刚出生的小儿。她表扬的哪门子事?爱玲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赶忙解释说:“刚才黄娜(我的外甥女)起身时,你们方方还站在半面抹眼泪着了。”我想,女儿一定是感觉她姑舅妹妹嫁得那么遥远,以后要见一面也不是易事,就不免心里难过吧。骨头亲着了么!

    从老家前往小城延安,妻子便谈起我们几个兄弟之间的琐碎了。我告诉妻子说谁和谁过日子还没有一个磕磕碰碰。于是我便把我三大和我大二人的故事陈述给妻子,妻子听后沉思良久。我知道,她是从故事中收到了启发了。

    对于兄弟之情,古人在诗经里便有表述。兄弟姊妹,搁在平日,似乎朋友之间的交杯问盏更甚一筹。而一旦遭遇困难,朋友之间的友情或许绝对比不过兄弟之间的情意。正所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姊妹身体里躺着同样的鲜血,正如世人所说,骨头亲着么!


油大了


    周末,一家人在外边吃饭。

    爱人一个劲地叫唤“油大了”,“不能吃”,“油大了”,“不能吃”……

    孩子却对爱人的话置之不理,三番五次地往烤盘里倒油。爱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终于忍无可忍,抱怨开了,“你们徐家人,一辈子油就吃不够。”

    听了爱人对徐家的抱怨,我没有像年轻时那样连忙针锋相对地为徐家辩护,而是笑而不语。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年轻时和爱人围绕着做饭放油而发生的一段趣事来。

    结婚伊始,新婚燕尔,每当品尝到老婆亲自下厨为我做的饭食,我就别提有多幸福了!情不自禁道:“结婚真好!”“人生真好!”

    然而,好景不长,我便“幸福”不在,“苦恼”叠至。不为别的,只为“油”事。因为,每次做饭,爱人总是舍不得放油。比如,炒一盘菜,她能倒上五分钱硬币那么一小坨就算“烧高香”了。

一次,我终于实在“受得”撑不住了,就简单会意地说:“老婆,油是不是倒得有些少了,好像我妈做饭倒得可多了。”她一听,便放下脸来,说:“一点儿不少,我妈做了一辈子饭了,每次就倒这么多。”

    一日,大哥来延安看我。

    大哥从小辍学务农,平时生活十分节俭,有了东西,舍不得吃,有了钱也舍不得花。生活上“受着了”。加之,大哥第一次来我家,我担心他回去说我俩口子舍不得给他吃,便提前叮嘱爱人道:“今天做饭要多倒一点油哩。”想不到,从事医学的爱人却说:“没必要。油放得太多了,不容易吸收,吃进去对身体没有益处。”

我听后,顿时有些着急,有些生气地向爱人辩解道:“以后,你们家里来人,油就由你倒,少倒上一点,不要让浪费了。我们家里来人,油就由我倒,我想到多少就到多少,你不要嫌浪费!”

    老婆说:“能行!”

    于是,我便亲自执起油瓶,给炒瓢里倒了小半瓶油,然后让老婆炒菜(当时我还没学会做饭)。老婆一边咬牙切齿,一边强行掩饰着心中的不快,不甘地炒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盘油汪汪的炒豆腐和一盘油腻腻的西红柿炒鸡蛋就放在茶几上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朝院落走去。让在院子里不知忙碌什么的大哥回来吃饭(大哥是个闲不住的人)。大哥回家一看摆在茶几上的饭菜,竟吃惊地叫了起来,“哎呀,你们平时就这样吃油的话,太浪费了!”

    爱人一听,像遇见知音似得,赶紧说道,“你兄弟就怕我舍不得给你吃了,恨不得把一瓶子油都倒进圪。没事,你尽管吃,浪费了,我们还有了。再说,反正都是自己人吃了,浪费也没浪费到外面去。”

    大哥一听,觉得话里有话,就不说什么了,默默地吃了起来。

    我一看气氛不对,就赶紧圆场,“以前农业社时,咱们穷得叮当响,一天就吃豆腐杂面窝窝,喝泡菜汤水,饭里连个油花花也没有。现在,生活好了,跟以前不一样了,家里啥也有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多倒一点油不碍事的。”

    也许是大哥感觉到弟媳妇的情绪不对,他也附和着说:就是,“你们延川我不晓得,我们志丹,现在,农村过红白喜事,早上给赶事情的人吃荞麦饸饹时,专门做两种调汤。一种是素汤;一种是油碗。谁想吃甚,自己挑。”

    爱人似乎听了之后来了兴趣,接话问道:“什么是油碗?”

    我接着话茬说,“油碗就是一碗油,谁嫌素汤油水小,就直情端上一碗油,然后把饸饹捞到油碗里吃。想吃几碗,就吃几碗,不限数。去年,我妹结婚时,老家过事情,我回去也吃过油碗。”

    老婆一听,似乎有些不开心,挖苦道:“怪不得你总嫌我做饭放的油少,原来你们志丹人富得都把油当水喝了!我们延川人穷,才不这样呢!”

    我大哥一听,或许又感觉到我爱人话里有话,赶紧接着说,“也不是,就是我们以前日子过于清贫了,受罪受怕了。现在,生活逐渐好了,就想尝一尝旧社会人家财主家吃油碗的滋味。其实,我也吃过,油太大了,面的香味也盖住了。咱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以后你们做饭,油不要放得多了,差不多就行了。”

    或许是我大哥说的话起作用了,我老婆日后做饭时,还是我行我素,该倒多少油就到多少油。为此,我俩没少拌嘴。特别是老家人来家里时。

    再后来,我索性自己动手,学着做起饭来。没过多久,我便学会了做饭。为此,我感叹过,原来,做饭这么好学!比学习容易多了!我做饭的时候,自然,油就倒得多了!

    也许是“近朱者赤”的缘故吧,后来,我爱人做饭时倒的油也多起来了。

    可是,近几年,虽然我家的光景比起过去好了很多,但爱人却又开始抱怨起饭里的“油大了”。爱人是学医的,她大多是从医学角度看待生活问题。自然在外人看来,似乎做法的确有些苛求。


李家崖窑探秘


    在陕北志丹县杏河镇新集村杏子河斜对面,有个村叫边咀子。边咀子后沟有一处由李姓人家在上世纪初开凿的大型崖窑群,世人称之为李家崖窑。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上小学期间,曾与同学们借学校组织的给边咀子收割庄稼之机,好奇地到该崖窑群一探究竟。那时,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只是把崖窑及其主人李林芳与封建剥削和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而未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去年,在志丹籍著名作家崔子美先生所著《保安往事》一书中,有幸看到了对李家崖窑及其主人李林芳创业故事的介绍,使我受益匪浅,并萌生了再次探访李家崖窑的念头。

    正月初四,天空晴朗,暖意融融。

    在家人的陪同下,我坐车穿越边咀子大半个村庄。停车,下坡。沿着寂静且阴凉的沟槽踏着即将消融的冰层,向边咀子后沟走去,约十多分钟后,李家崖窑便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李家崖窑位于距沟掌两百米左右峭壁的悬崖两侧。悬崖高约三十米,与沟底呈近90°状,陡峭挺拔。悬崖系由约一寸厚的、斜着的、红砂岩层层沉积而成。北侧悬崖靠沟掌的一头,从沟底有石台阶,缓缓而上,可通向紧靠悬崖半空高高的大院。大院北侧的峭壁上,有三孔大小不等的石窑,每孔石窑除门洞外,还有一到两个窗洞。石窑之间的峭壁上,凿有一排喂大牲口的石槽。大院靠东的一头,建有一座可容两人同时进出的半拱形大门。进入大门后,便是紧紧相挨的十孔石窑。其中最后的三孔石窑地势略低,须从第六孔石窑下若干石阶,方可进入。十孔石窑既单独而建,又通过过洞一线相连。通常,一孔石窑有两个窗洞、一个烟囱。石窑面积大小不等,小的约十多平米,大的约三十多平米。石窑形状不是半圆型的,而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

    从北侧崖窑的窗洞上,可以看见直线距离十米开外的南侧悬崖上的三孔高低不一的石窑。由于从沟底通往南侧崖窑的道路已经遭到破坏,我们未能上去一探究竟,但从每个石窑的窗洞较多可知,里面的空间应当不小。

据说,北侧窑洞主要供李家主人、管家、佣人、客人居住;南侧窑洞,一间供李家的保安民团居住,一间是药铺,一间是杂货店。由于李家家业巨大,主人、亲戚和客人较多,加之,前来买药的、购货的、过路的百姓也较多,这条通往李家崖窑的深沟,一度时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是杏河公社的集体粮站,因此,一度时期,到这里交公粮的老百姓和提取供应粮的干部家属也是络绎不绝。直至上世纪约六七十年代,杏河公社在政府所在地牛园子建起了新粮站,这个地方才逐渐沉寂下来。

    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庆阳兵变失败后,曾逃到李家崖窑避过难。因李家儿子李建基和刘志丹一起在榆林中学上学。所以,当国民党追兵闻讯赶到李家崖窑后,李家老太太急中生智,把刘志丹藏在崖窑的井子里,盖上井盖,铺上毛毯被子,躺在上面装病。追兵反复搜索无果,只好悻悻而去。

    说起李家崖窑,不得不提起他的主人李林芳及弟弟李林茂。李林芳,出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志丹县杏河镇李咀子村人,清末秀才。她利用新婚妻子不菲的嫁妆——三个银元宝作原始资本,收购本地土特产,到外地销售,购买外地货物回本地出卖,如此循环往复不久便积累了巨额资本。此后,将又把部分资本用于在李咀子创办酿酒厂。所酿白酒销往榆林、山西等地。随着资本滚雪球般的积累,李林芳把目光投向了山西。于是在太原投资创办了“伏盛宫”商号,在西安、北京、天津开设了派出机构,经营范围越广、经营规模越大。面对巨额财富,李林芳把目光投向农村,他购置了杏河川几乎所有的土地以及蒙古地区数万牛羊,吸引周围上万人到杏河务农谋生。随后李林芳把家乡的产业和家务交给了弟弟李林茂代管。

    由于李咀子地处悬崖边上,出路不够方便,李林茂便在李咀子附近边咀子村盖了一座石窑四合院。李林芳原本决定仿照山西乔家大院,修建一座更加气派的豪宅。然天不遂人愿,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所备原料被悉数卷走。笃信天意的李家放弃了修建计划。考虑到李家屡受盗匪侵扰,遂决定在边咀子后沟开凿新的安居之所,这样 始有了李家崖窑群。

    1935年春,李林芳意外地死在一座破庙里。同年,在陕北独立营和地方游击队联合攻打李家崖窑,李家崖窑及李家的全部家产、土地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没收,平分给当地老百姓。

    1936年7月1日,毛泽东及随行人员从瓦窑堡出发,辗转来到边咀子村,在已经分配给穷人居住的李家四合院住了一夜,第二天前往保安县(今志丹县)。

    新中国成立后,李家后人基本上没有受到历次运动的冲击:李林芳的弟弟李林茂幸得善终,李林芳的孙子李文贵由边咀子搬到附近的新集村居住,当了多年会计,深受乡邻尊重。李文贵的长子,当了边咀小学的首届老师和党支部书记,次子中专毕业,当过县广电局副局长、歌舞团团长。

    据当地人回忆,李家后人之所以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主要原因是李林芳、李林茂在富甲一方时,没有恃强凌弱,作恶多端,反而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因此得到了穷人的保护。而在变为平民后,李家后人更是低调做人,谨言慎行。记得家父就曾说过,我家1939年从神木迁徙到杏河镇新集村定居之初,举目无亲,一无所有,从粮食到家具,乃至生产所需的农具,都没少受李家后人的帮扶。

    站在寂静无声的沟槽里,仰望悬在峭壁上的排排崖窑,在对李林芳及其家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不由让人感慨和深思。

    上文已经提及,李家之所以舍近求远,耗费巨资,在边咀子后沟开凿自己的安居之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自家的私有财产屡受盗匪的劫掠。然而,反思我国历史,这种因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不得不额外耗资,在悬崖、峻岭、高山建造私人住所,甚至建立私人武装,豢养狗犬等非正常行为,难道不是寻常现象吗?也许,这正可以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可见,建立一个强大、廉洁、公正、有为和能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府是何等重要!

    想当年,包括刘志丹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发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正是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腐败无能,无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吗?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和谐的大好机遇,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全面从严治党,继续全面依法治国,努力建设一个致力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强大祖国。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