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458478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山城堡的红色记忆(外三篇)杜清湘

点击率:4155
发布时间:2018.10.11


山城堡,环县北部一个小山村,却因80年前一场关系中国命运的经典战役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作为一名环县人,一次追寻红色记忆的行动油然而生,一步一个脚印,随着探访的深入,一处处战斗遗址进入视野,一个个鲜活故事在耳边响起。


承载历史的战斗遗址


出了环县县城,顺着国道211线北行20公里,就是山城堡战役指挥部——河连湾。


走进一处四合院,纪念馆讲解员陈希祥说:“这里原是国民党洪德区区长汪雨亭的庄院,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了环县,汪雨亭闻讯举家外逃,庄院充了公。1936年7月,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由吴起迁到这里办公,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1936年11月18日,毛泽东、朱德、张国焘、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任弼时联名签发了《关于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决战动员令》,决定在山城堡一带击溃国民党军。当晚,周恩来、林育英来到河连湾,与朱德、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肖劲光等共同研究作战方案。


驱车向北行驶十几公里,再向西走一段山路,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环抱中一处旧庄院,庄院有10多孔大小不一的窑洞。


当地村民梁万广指着中间的一孔窑洞说:“一天,我不经意发现窑洞口上方有子弹壳,就小心地挖了出来,其中一个碗口大的土块里有十几枚。这些子弹壳全部上交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陈列展出。山城堡战役开战前,红四师驻扎在韩山堡、老山原、西老爷山一带,临时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期间,敌我双方在老山原交过火,红军歼敌100余人。战斗结束后,当地村民将阵亡的战士的遗体掩埋在老山原北面山坳里。”


山城堡有多处战壕遗迹。在断马崾岘东山畔有一处战壕,长约120多米,南面山畔40多米只可看到大的轮廓,北面80多米保留完好,战壕宽1.2米左右,深0.8到1米不等,猫儿洞、射击口清晰可辨,还有10多米的运送通道。

眼前这些战壕历经沧桑,承载着山城堡战役厚重的历史,见证着山城堡战役不朽的史实。


悲壮如歌的红色往事


1936年11月21日黄昏,红军对胡宗南七十八师发起总攻。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山城堡西北哨马营攻击,断其后路。红一军团主力由南向北,红三十一军由北向南,第四军由东南向西北紧逼山城堡,山城堡战役打响了。

夜间战斗显示了红军优势,身处“口袋”中的国民党军很快被打乱阵脚。红军以国民党“青天白日”帽徽为准,抓住人先摸帽子,有圆坨坨的就用大刀砍或用手榴弹砸。“砸!砸!砸烂敌人的头!”这就是红军战士们的战斗口号。

山城堡村原党支部书记郭贤斌说:“1980年6月,山城堡战役时担任红十二团团长的邓克明重访了山城堡战役遗址断马崾岘、马掌子山、西老爷山、韩山堡。邓克明在马掌子山时,我就站在邓将军身边,邓将军指着山下,讲述了他在师长陈赓命令下,带着一个机枪连秘密快速运动到马掌子山阵地左翼,打掉了敌人碉堡的故事,还找到了自己当年参战时的掩体圪崂。他还说,当年四川籍兄弟俩参加哨马营战斗时担任红军营长的兄长牺牲,弟弟在慌乱中将兄长尸体掩埋在一株马茹刺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弟弟曾找过兄长遗骨,只因那株马茹刺早已当柴火挖掉,遗骨也未找到,其弟就跪着焚烧了纸钱,大哭一场离去。”


开国上将、山城堡战役时担任红二师师长杨得志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仗一直打到东方发白才见分晓。我赶到现场时,只见山坡、山沟、大道、小巷全是被硬砸死的敌人尸体。当然,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牺牲了很多同志。不少同志是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有的手里紧攥着手榴弹,胸口里却插着敌人的短刀;有的身下按着敌人,背后却立着敌人的刺刀;有的和敌人紧紧相抱,看起来干瘦的手指,却牢牢地掐着敌人的脖子……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这就是我们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骄傲,这就是我们的胜利。


可歌可泣的支前故事


山城堡战役胜利,环县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一进山城堡,当地村民就腾出窑洞、让出水窖、送来灶具,积极为红军提供食宿,有的为红军送粮,有的为红军当向导,有的为红军提供情报。环县、曲子、固北3县共派出向导1200多人,捐粮5000余石、银圆2000余块,送羊1100只。甜水、洪德两乡为红军送羊200多只,捐粮2000石、银圆300块。


山城乡八里铺村农民梁天举主动为红军当向导、送情报,不久参加了红军,1946年在延长金坡湾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八里铺一曹姓大户为红军捐粮数十石,送羊500多只。战役结束后,村民又积极配合红军打扫战场,抬运护理伤员。而胡宗南部到来时,群众封压水窖,藏匿粮食,转移牲畜,坚壁清野,使他们缺粮、缺水、缺信息,战斗力大大削弱。


由山城堡村党支部书记冯涛带路,我们找到了位于李井子的“红军泉”,周围已砌起了水泥拦洪护坡。冯涛说:“听老年人讲,1936年11月红军一进入山城堡,当地村民就帮他们找到了这眼可供千人饮水的甜水泉。19日,彭德怀派了1个营的兵力把守。胡宗南部到来,找不到甜水,只能喝大河苦咸水,一喝就拉肚子,战斗力削弱了许多。”


时过境迁,眼前这眼“红军泉”,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守望着。


在返回路上,笔者不禁想起了开国上将、原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肖华为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创作的《长征组歌》第十一组《会师献礼》对山城堡战役的精辟概括:顶天地,志凌云。山城堡,军威振。夜色朦胧群山隐,三军奋勇杀敌人。万道火光迎空舞,霹雳一声动地鸣。兄弟并肩显身手,痛歼蒋贼王牌军。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


我的母亲

 

母亲生于上世纪30年代,娘家在陕北。那时农村盛行早婚,15岁就与父亲结婚。因祖父英年早逝,初进孤儿寡母的清贫家庭确是一个严峻考验,而她没有任何怨言和嫌弃,毅然挑起一家主妇的重担。每天天不亮起床,除了下地干农活,把家里家外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家人有说有笑,和睦相处,吃穿有余。


农业合作化时期,我们兄弟姊妹相继出生,全家8口人的衣食仅靠父母拼命挣工分分到的几百斤粮食和十几元现金维持。为解决糊口,夏季母亲早起摸黑到田间地头挖一筐苦苦菜,秋季农业社收工后,借着月光,收割一捆棉蓬,家人饭碗里多半是野菜和棉蓬炒面。包产到户后,饱受饥饿的父母从没睡过天亮,精心务做农田,不久成了本村的致富户。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冬季一直穿着黑色大襟绸袄,前襟破烂已漏出棉花,但舍不得丢掉,她说是出嫁时娘家陪的。洗衣服到深沟里挖碱土除污,蒸馒头用荞柴灰加水炮制当碱面,炒菜用收集的地椒椒、高菊花、炒面花、香豆叶叶做调料。2000年我买了房子,接她到县城定居,她看我钱少,有空就搬个小凳子坐到街上为别人画鞋垫、画枕顶,挣点零花钱。


母亲公道贤惠,一生把娘家妈和婆婆一样孝敬,把女儿和媳妇一样看待。自我记事以来,尽管家境清贫,但每年母亲都要给奶奶过生日,哪怕一个煮鸡蛋、哪怕一碗细白面,也要让奶奶开心快乐。母亲3个女儿、两个媳妇,她从不偏三向四,儿子和媳妇打了架,不管谁的事,挨批的总是儿子。母亲在方圆很有威望,谁家两口子吵了架,都找她说和。记得一次,外姓两口子打了架,妻子跑了,母亲知道后追了10多里劝了回来。村子的人都称她“女当家”。


我的一生是在母亲呵护和关爱下成长的。自我记事以来,从1到10的数字是母亲教的,上学书包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参加工作后如何做人做事也是母亲一言一句嘱咐的......


我家是独庄头,距小学有8里远,而周围1里多没有住户。我入学时,母亲连续几个星期送我到学校。以后的日子,她仍坚持每天早上送我到邻居家攀伴,放学前又到邻居家等着接我,生怕路上被什么吓着。一天放学后,我和几位同学在路上玩耍,不觉太阳落了山,正在焦急,哭成泪人儿的母亲出现在眼前,她埋怨了几句,领着我往回走。母亲说,她接不到我,把周围人家全找遍了,还去了学校。我知道自己错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向母亲保证以后不再贪玩了。母亲会心地笑了。


上中学学校更远,距家60里开外,每学期母亲都要给我送几次干粮,途中要过一条大河,过河要穿越一根木椽搭建的独木桥。那年春季河冰刚刚解冻,母亲又给我送干粮来了,我看到她裤腿大半和鞋子全湿透了,冷得直打哆嗦,便与她到校外一角落用柴火烤。当我问及母亲衣服咋湿的,她幽默地说:今儿过河中了邪,刚到中间桥跑了,妈一追桥扑到了空。我迟疑地问:桥怎么会跑呢?母亲笑着说:呱娃,桥不会跑,是妈晕水了,看到桥跑了。说着,我们哈哈大笑。


1984年10月,我被录用为四合原乡政府干部,母亲高兴的一夜没有入睡。上班那天,她赶着毛驴驮着铺盖行李,一直送我到单位。途中反复叮咛:儿子,咱们一家人上几辈子都没一个工作的,你这次幸运当干部了,但你一点都不敢骄傲,一点都不敢占便宜。我说:儿子一定听妈妈的话。那时我工资还不到40元,母亲怕我吃不好,有空就送吃的,还不时给我零花钱。1997年8月,组织任命我为秦团庄乡党委书记,母亲再次叮咛:儿子,这次你提了官,妈很高兴,但书记是一方父母官,你要端平一碗水,爱护老百姓,不敢爱钱。我说:妈妈,我是农民儿子,您的话句句记在心上。正因为母亲谆谆教诲,使我在各个岗位工作近40年,努力做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有犯过错。


母亲走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如果有冥国,她一定很快乐。因为不论到哪里,她人格品质是第一的,贤惠善良是第一的,勤劳质朴是第一的。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逝后也一定平安。

 

忆父亲

 

 

父亲节快要到了,打开“全家福”,细细端详父亲那朴实好强的面容,我的眼睛湿润了,记忆碎片一次又一次复制,仿佛耳畔响起他的声音,眼前出现他的身影......


父亲9岁时没了父亲,还是一个娃娃他就挑起了一个男子汉的家务重担,在贫寒缺少父爱的特殊家庭里,造就了他吃苦耐劳、朴实好强、说一不二的个性。


父亲吃苦耐劳,一辈子闲不住。我小的时候,正值农业合作化,家里缺吃少穿,十分贫寒,为了糊口,我从没见父亲睡过天亮。白天要干生产队长派的农活,拼命挣工分,在大集体里分粮分钱。夜晚,把平时收集的红柳条编成箩筐、粮囤、连枷,把席棘编成草鞋、草绳,做成扫帚,把小木料锯成小木板,做成木掀、箍成木桶。这些生产用品除了自用,剩下的赶集去卖,换回零花钱。包产到户后,他凭着苦力,粮食倒满了囤子。春秋植树季节,在庄前屋后和深沟栽树几千棵。没有钱花,他又学着做小本生意,经常背着羊皮、羊绒、羊毛赶集市,还做过贩羊、贩鸡、贩猫的活计。


父亲心灵手巧,技术活无师自通。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门窗、木犁、木耧、木掀、连枷、桌子、面柜等都是父亲自己做的,从没拜过师,石磨老了自己锻,木桶坏了自己箍,农具坏了自己修。家里修了3处庄基,都是他自己修崖面,自己旋窑,自己膜墙,自己箍窑口。运土没有架子车,他艰难的用地轱辘车架上筐子一筐一筐向外运。听母亲说,一次父亲挖窑洞时窑顶坍塌,被埋到里面,她不顾危险挖出背到炕上,看着面部血流不止,随撕出棉袄袖口棉花烧灰止血,撒上马皮泡(山里生长的一种植物)消炎,幸运没有骨折。父亲刚休息一天又开始挖窑洞了。


父亲喜欢读书人。他虽不识字,但会打算盘,九归算法很熟练,说是跟四爷学的。他说:人不识字就是个睁眼瞎子。那年头,“读书无用”思想一直困扰着落后山区,我们村多数孩子没念过书,而父亲面对连肚子都吃不饱的现实,毅然坚持让子女上学。为凑学费,他经常上山挖药材、拾发菜、捡杏核、打零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记得我上初中时,学生大灶用柴火做饭,上灶交1斤细粮、4斤柴禾才可领到1斤饭票,同学们大都利用星期日上山打柴禾。那年我刚12岁,个头小,身体弱,父亲知道我打不了柴禾,开学总是赶着毛驴驮着柴禾、背着干粮送我上学,同学们看到很羡慕。正因父亲的耐心,二姐上了卫校,我和哥哥读完了高中,妹妹读完了初中。上世纪80年代,哥哥、二姐和我相继走上工作岗位。只因家里缺劳力,为养家糊口,父亲忍痛没让大姐上学,他每当提起这件事就叹息。


父亲个性倔强孤僻、说一不二,是个粗线条的人。他不会呤风弄月,没有细腻之处,亦少儿女情长,尤其是脾气十分暴躁,顿不顿就雷霆大怒,我们兄弟姊妹都怕他,不敢与他正面说话,即使偶尔在一起,也表现得极为拘谨和温顺。随着年龄增长,天性好强的我曾尝试和他顶嘴,但终于没能逃过他的拳头。正是这样,父亲在世我们虽尽了孝道,但往往畏惧多于亲近。现在想来,平日印象却忽略了一些细节,没有看到严厉背后的关爱和呵护。记得那年冬天,母亲带哥哥、姐姐到外祖母家去了,父亲陪着我和妹妹。一天,他把火盆搬到炕中间,用木柴生了火,找来一个玉米棒,搓下玉米粒,一粒一粒埋进火盆灰里,忽听得“砰”、“砰”响声,爆玉米花一粒一粒蹦了出来,我和妹妹一边抢,一边吃,一边不断往火盆里埋玉米。不一会儿,我们满脸都是灰,父亲看到这种情形,放声大笑……


2003年父亲得了胃癌,尽管医院全力治疗,但还是没有熬得过去。在病床上,他面容憔悴,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儿子,我有病你们尽孝了,古人说,叶落归根,送我回老家吧!我无奈尊重了他的意见。父亲回老家后一个月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平凡而厚重的72个春秋。


点点滴滴的回忆,字字句句的倾述,寄托着我无尽的哀思。此刻,祝福敬爱的父亲在天国平安、幸福!

 

游贵州看瀑布

 

到贵州黄果树,还未看到瀑布,却已听得涛涛水声。快步前行,咆哮声愈来愈响,像风雨,又像潮水,似笑声,又似歌声……


转眼间,偌大的瀑布进入视线。举目展望,一道白涟悬空而降,千万条水丝,如银河倾泻,似喷云飞雪,连绵不断,无穷无尽。强大水流跌入岩壁潭底,溅起巨大浪花,如雨雾般腾空飞起,随风飘散,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在青山绿树衬托下,越发显得美丽绝伦。正如旅行家徐霞客描述的“一溪悬捣,万涟飞空。”


同行者为之绝美壮观而震撼不已,纷纷端起照相机尽情拍摄,要将这美丽瞬间存入个人空间,分享给亲朋好友。


正忙于拍照,忽听得“看水帘洞去!”的吆喝。顺着瀑布半山腰小道前行,进入水帘洞,浓浓水雾扑面而来。穿越洞穴,好似到了不遮雨的茅草屋,洞外“大雨”,洞内“小雨”,小雨点不时飞洒到我的脖颈和脸颊上,顿觉清凉无比、舒服至极。地面上聚积了一洼洼小水潭,一不小心就会弄湿鞋子。岩壁上许多裂缝,像一扇扇小窗。透过小窗向外眺望,哗哗流水如雄狮怒吼,倾泻水涟飞流直下,织出一道道靓丽风韵,为小窗挂上如珠如丝的帘子。听导游讲,这就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水帘洞的原型。


还沉醉于瀑流合奏的交响声中,又迎来了天星桥景区。沿着石间小道前行,随处可见石山、石崖、石壁,错落有致地插于水中,倒影出无数幅美丽画卷。略高出水面散布着大小、形态不一的石块。踩着石块蜿蜒前行,忽而发现每块石上都刻有日期,一块一步,一步为一天,从第一步1月1日起,到12月31日至,整整365步。同行者边走边数,有的到自己“生步”石上默默许愿,留影纪念。走完生步石,过天星湖,映入眼帘是根与藤的“童话世界”世界。途中到处是盘根错节的树根和藤条,有的粗如碗口,有的细如柳丝。它们或横亘在小道上,或穿行于巨石崖壁间。细细端详,树根顽强扎根于石缝里,石头却又依偎在树根中,树根因石头大小、形态不一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形成了鸳鸯藤、寻根岩、九龙盘壁、雄狮把关、美女榕等奇特景象。出天星桥,观银链坠瀑布,奔腾的溪水忽而坠入一个巨型漏斗里,形成优美的弧线,像千万条大大小小的银链,奇妙扣人心弦。


到了陡坡塘瀑布,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瀑布,还有孔雀。在路边和草坪上,一群群孔雀,或立、或卧,或动、或静。也许是它们与人近距离相处太久的缘故,面对眼前好奇的游客,表现自如,无一丝恐惧。有的游客靠近它,与其拍照留影;有的设法让其开屏,一饱眼福。忽有人尖叫:“开了,开了”。寻声望去,一只孔雀徐徐抬起堆在身上如折扇的长翅膀,向左右慢慢铺开,宛如一幅美丽屏风。第一次目睹孔雀开屏,心情十分激动,随请同行者为我与孔雀开屏拍照留影。继续前行,一洼洼水池,群鸭畅游,划动绿水,摇摇摆摆;鸳鸯倘佯,或追逐嬉戏,或并肩畅游,时而发出柔美叫声,好不惬意。放眼望去,陡坡塘瀑布流水轰轰,在注入水潭一刹那,一朵朵白色浪花腾空而起,形成蒙蒙水雾,给山涧披上了一层薄薄轻纱,却又是一番景致。


贵州瀑布,贵州风光,美不胜收,使人震撼,令人回味。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