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098627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百年回望柳青(邢小利)

点击率:4592
发布时间:2019.03.12


    在苍茫的历史拐点,何去何从,谁能辨得分明?

——题记

 

在一个窑洞的木头门额上,刻着“贡元”两个大字。围绕“贡元”,右、左、上分别刻着“福、禄、寿”三个小字。这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通道,经过这个通道,可以上到一个有五孔窑洞的院子,那里就是柳青当年上私塾的地方。柳青八岁起在这里读书三年。柳青上私塾这一年,大哥刘绍华考入北京大学。柳青诞生在这个并不显得特别的寺沟村后的一百年,六月的一天,正午的阳光照着崖畔的荒草和“贡元”二字,我站在不远处眺望这座早已废弃的窑洞私塾,心中有一个问题:假如柳青没有在这里读书,他能不能走出这个同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毫无二致的小山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读书是对新世界的发现,读书,尽管是传统蒙学与新式西学混杂的启蒙教育,柳青毕竟明白了,在寺沟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

因为读书,柳青走出了寺沟村,到米脂,到绥德,到榆林,最后到了西安。这一年他十八岁,公元1934年。1937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去北平投考大学,他想像大哥一样,考上北京大学。不料,车行途中,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又回到西安。这一年的11月,他考上由原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搬到西安后联合办的西安临时大学,入原北平大学俄文先修班。我想起瞿秋白。1917年,瞿秋白到北京,原本要报考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文学,将来做个教员度过一世”,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又未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由于学了俄文,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因缘际会,后来就走上了革命道路。柳青如果早一年考学,如果考上北京大学,其后来人生道路将如何?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傅庚生?柳青显然是对西安临时大学和这个俄文先修班很不满意,所以也不用心上学,后来学校要南迁,他也不愿去,就到了延安。从此,柳青成了职业的革命文化人队伍中的一员。

柳青的大哥刘绍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由于经历过残酷的斗争,后来脱党。他不赞成柳青去延安。他一心想让柳青读书,读不成北京大学,就去国外留学,因此他辛苦攒下三千块大洋,准备资助柳青去国外。刘绍华曾经是柳青的表率和引路人,是他把柳青引上了“左倾”革命的思想轨道,现在他对这个已经长大的弟弟的选择无能为力了。柳青后来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去延安这一年是1938年,他二十二岁。柳青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柳青也被历史选择。书把柳青带出了寺沟村,左翼的革命的书也把柳青带上了左翼的革命的道路。柳青延安时期的朋友、我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林默涵评价柳青说:“柳青是一个作家,但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柳青后来的文学道路,他的创作,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无论是散文还是特写,放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中看,放在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中看,都带有鲜明的左翼革命文学特色,他的代表作《创业史》,更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回望红色延安时代和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时代,柳青无疑是延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作家中的一个闪光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也是这个时代的闪光的代表性作品。百年回望,柳青和他的作品,当然是这一百年中最闪耀夺目的那一批作家和作品,你无法回避,无法绕过,更不能忽视和轻视。回望这一百年,你必能看见柳青,他在历史的深处,也在历史的高处。

活了六十二岁的柳青,大约在五十岁以前,主要是跟文学打交道,读书也是读文学书或读与自己的创作有关的书多一些。五十岁以后,他经历了残酷的“文革”岁月。五十四岁以后,他开始大量地读历史书。读中国历史,读世界历史,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德国史和苏联史。1971年,陪伴他的大女儿刘可风借来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该书1965年由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汉译本,系内部发行,柳青看完后对刘可风说:“爸爸非常感谢你,看了这本书,是我晚年的一次享受。”柳青读过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写的英文版《致友人的二十封信》,19785月,北京外文书店的同志到北京朝阳医院病房看望柳青,柳青问能否找到斯大林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写的《仅仅一年》英文版本(中文译本19809月才由外文出版局出版)。北京外文书店的同志很快给他找来,他拿起就放不下。陪同看病的大女儿刘可风回忆:“他头朝墙躺着,两手捧着,不大翻身。我不时给他盖盖被子,倒水,催他吃药,我发现他眼泪大滴大滴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流,枕巾上已经湿了巴掌大的一片。平时,我看书总是不断给他讲讲感想,尤其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他会认真地指拨我。这次,他几乎不允许我提起这一话题,一放下书,便给我重复《仅仅一年》的内容,他痛斥斯大林和苏联的一些政策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荒谬现象。”青年柳青曾经是斯大林热烈的崇拜者,晚年的柳青因为读了一些历史书,对斯大林本人和斯大林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晚年的柳青,虽然时时躺在病床上,但他的思想却飞得很远。

正午的阳光强烈地照射在刻有“贡元”二字的木头门额上。曾经的私塾早已不是私塾,石箍的窑洞看来也很久没有人住。这个柳青读过的私塾在寺沟村最里边,放眼看去,周围十室九空。我有一个疑问:人都去了哪里?一问,说是青年人多外出打工,留下的人大都搬到了公路边居住。柳青当年是读了书开阔了眼界才走出这个小小的曲曲折折的山沟的。据我看到的资料,柳青最后一次回寺沟村是1942年初,他二十六岁。后来他还回过寺沟村没有?这是一个问题。

柳青是走远了,心飞得更远。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