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4485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青稞岁月/赵元奎

点击率:5154
发布时间:2019.12.19

青 稞 岁 月

文/赵元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红高粱》演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给亿万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一种农作物——青稞。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的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在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和中华文明同时。学术界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青藏高原的青作农业和长江中下游的稻作农业、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被看作是古代中华农耕文明起源的三大模式。高粱属于粟类作物,青稞是青类作物的主要代表,这样看来,青稞种植在青藏高原具有原生文化的意义。以笔者之见,青稞之“青”有两层含义,一是颜色,二是地域,青稞是青藏高原的特有作物。

在中国的地形图上,青藏高原属于第一阶梯,黄土高原属于第二阶梯,这两个阶梯在之间平均海拔落差在两千米以上。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稞是名副其实的高寒作物。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宜农地区只占0.9%左右,其余的地方是草原、森林、山峰、戈壁和沙漠,青稞在20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很少见,3000~4000米海拔区域内种植比较普遍。青稞的寿命比较短,生长期为5~8月份,青稞的生长条件可谓十分苦寒,生长空间也十分有限,往往是青稞在地里生长,不远处的山上白雪覆盖,雪峰、草甸、森林、青稞地相互交织,是青稞生长时期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殊景观。或许是由于气候或地域的缘故,高粱成熟的时候颜色是红的,所以电视剧《红高粱》的主题曲里有“高粱熟了红满天”的歌词;成熟的青稞则是黄颜色,所以青稞成熟的时候,农民们有一句很质朴的表达——庄稼黄了。与头颅高昂的高粱、小麦不同,成熟的青稞总是低着头,沉甸甸的穗头拖着修长的麦芒,有点害羞的样子,在氧气稀薄气候寒冷的环境里顽强地生长,即使风吹雨打,雪压霜杀也无所畏惧。青稞为荒凉贫瘠的青藏高原增添了几分生机,是青藏高原的一抹温暖的底色。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青藏高原各族人民有一套成熟的种植青稞的劳动程序,青稞的种植大致包括播种、田间管理、秋收、打碾、收藏等环节。如果再加上拣种换种、晾晒、筛选、加工等环节,针对青稞的劳动贯穿着高原人民一年四季的光阴。有学者提出,青藏高原的农业先于畜牧业,经过漫长的岁月,青藏高原的农业尽管具有原始、粗放、手工、低效等特点,但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农业形态,就其生产方式而言,有二牛抬杠、手工撒种、手工锄草拔草、手工收割、作坊式磨面等等,就劳动工具而言,有马车、犁铧、碌碡、扫把、叉扬、铲子、镰刀、簸箕等等。千百年来,青稞已经融入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从青海花儿中见到有关青稞生产和劳动的蛛丝马迹,如:

青稞大麦我不种,我种个大豌豆哩。

新媳妇阿姐我不要,我要个大丫头哩。


白布的凉圈要做大,恐怕是南山的雨来。

天大的决心我俩下,栽倒了还要起来。


青稞的杆杆玉麦的草,吹着(哈)点灯盏哩。

凑的端来遇的巧,活该是成婚姻哩。


青稞和大麦穗搭穗,小豆儿开下的对对。

我你的身上心牵碎,功夫儿甭叫它枉费。


燕麦穗穗三吊儿,焜青稞再甭折了。

你不是维人的材料儿,把阿姐再甭哄了。


八棱的碌碡满场转,尕马儿拉出个汗来。

日子多了心甭淡,瞅空儿把你(哈)看来。


青稞燕麦熬酒哩,麦麸子熬成个醋哩。

四化的大路上我走哩,人前头争一口气哩。


双扇的石磨单扇转,磨道里淌下的白面。

头对头儿脸对脸,辨不清阴间嘛阳间。


如果我们不去管这些花儿表达的思想感情,仅从简单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一些关于青稞的信息,从而得到青稞生产的大致轮廓。比如“白布的凉圈要做大,恐怕是南山的雨来”,这首花儿表现的是妇女们在地里拔草的情景。“凉圈”是圆形的白布凉帽,妇女们从早到晚在地里拔草,戴着凉帽可以遮挡高原紫外线的辐射,这首花儿是妇女们在风雨中辛勤劳动的形象概括。还有如“八棱的碌碡满场转,尕马儿拉出个汗来”,这首花儿表现的是碾场的情景,碌碡是碾场用的一种生产工具,用花岗岩打制而成,用牲口拉动碌碡,以重力碾压青稞使其脱粒。在机器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碾场全靠牲口和人力,是农业生产中最辛苦的一道工序,要很早摊场,很晚收工,早晚劳作,一刻不停,这样的劳动要延续一个多月,有的地方一直延续到腊月。再如“双扇的石磨单扇转,磨道里淌下的白面”,这首花儿表现的是磨面的情景,在电力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高原人民一直用水磨磨面。水磨在青藏高原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从西汉开始,水磨已经出现在河湟谷地,青海土族作家鲍义志写过一篇小说,名为《最后一盘水磨》,记述的就是水磨的历史及围绕水磨发生的故事。在水磨磨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隔面,水磨上最初磨出来的面是麸皮面粉和在一起的,需要用面箩过滤一遍,把面粉和麸皮隔开,所以在磨坊里专门有一块地方是用作隔面的。这个工作大多数由妇女完成,她们在磨坊昏暗的光线下,不断地摇动面箩,一坐就是一天,直到青稞磨完,面粉和麸皮也就截然分开,人吃面粉,麸皮喂牲畜。这样,青稞的生产过程也就圆满了。

青稞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是高原人民居家过日子的重要支撑,藏族人民将青稞面磨成糌粑(炒面),其他各族人民则做成各种面食。现在,一提起青稞,人们就想起萱麻、搅团、麦索尔、焜青稞、搓鱼、甜醅等以青稞为原料的风味美食,把青稞看作是餐桌上的点缀,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看法,把青稞当作稀罕物,也就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青稞一直是高原人民最主要的食物来源。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及其之前的人,都是吃青稞面长大的,搅团、萱麻、搓鱼、麦索尔等只是偶尔改善生活或在年头节下才做,平常日子,则是喝巴罗,吃椽头儿(青稞面馍馍)。青海花儿里唱的“哭下的眼泪(俩)和成的面,给阿哥烙下些盘缠”,这个“盘缠”就是青稞面干粮,它是高原人出外谋生的必要维系。巴罗则是农业区各族人民的一种家常面食,这种面食做法非常独特,先将青稞面揉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开,形成又薄又大的面饼,另一面在铁锅里烧开水,放入萝卜、青菜、洋芋等蔬菜类食物,沸水煮软,再将青稞面饼切碎放入沸水中,滚开即食。这种半干半稀的饭叫巴罗或巴罗汤。巴罗有淀粉,有植物性食物,简单易做,又省面,所以营养比较全面,是一般人家的家常饭。青稞称作粗粮,根据检测,青稞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青稞养育了高原人民健康而又有点粗犷的体格。

青稞不仅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支撑,也是他们的精神酵母。青藏高原自古就有酿酒的历史,河湟地区的青稞酒更是驰名中外。据《青海通史》一书介绍,“著名的互助青稞酒酿造业起步于明代中后期,据口碑资料,约明末清初,在青海经商的山西商人延聘了家乡工匠,引进杏花村酿造工艺和配方,酿造出清澈透明,香气扑鼻的‘威远烧酒’。该地酿酒业至今盛而不衰。”除此之外,在青藏高原广大农牧区,普遍酿造酩馏酒,酩馏酒也以青稞为原料,这种土法酿造的青稞酒度数较低,适宜人群更多,比威远烧酒的历史更久,地域范围更广大。酩馏酒的酿造方法和《红高粱》里酒坊酿酒的方法颇为相似,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慕家村每年二月二举办酩馏酒文化系列活动,其场面和《红高粱》里酒坊的开坛仪式也很相似,这说明青藏高原也有根植于广大民间的对于酒文化的宗教式的崇拜。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普遍喜爱喝酒,他们不仅喝酒御寒,也以喝酒为乐,甚至将喝酒作为消解人生愁苦的一种方式。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上那些五人一组踏歌而舞的图案,不就是先民们喝了酩馏酒之后快乐心情的生动表达吗?土族的安昭舞(俗称踏灰)和藏族的锅庄,和这一情景何其相似!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秉承了这种浪漫气质,在汉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节庆、祭祀上,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喝酒也很常见,他们遵守自己的喝酒礼仪,有敬酒曲,有特殊的喝酒方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在饮酒状态下,他们一改平日的沉默,精神高昂起来,唱花儿、唱曲子、吼秦腔,甚至大哭一场,暂时卸下负担,忘记烦恼,心胸敞亮了,胆气开阔了,把苦涩的岁月化解在氤氲的酒香里。青稞养育了高原人民直爽豪放的性格,使高原人民除了内敛隐忍甚至苟且之外,仍有高蹈奔放的一面。青稞里蕴含着青藏高原的酒神精神。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我没有参与过关于青稞的劳动过程,但我对青稞有着无限的感念,因为我就是吃着青稞面长大的。在现代农业视角下,青稞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它的价值也日益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每当看到黄灿灿的青稞,我的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真希望青稞像莫言笔下的红高粱一样,成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精神的象征,也希望看到青稞熟了黄满天的神奇景象。由于青藏高原长期封闭落后的原因,青稞的文化含义未能得到应有的诠释,但我丝毫不怀疑青稞与高原人民如此密切的联系,青稞作为青藏高原原生文化的特质任何时候也不会改变,它依然故我,只待来者。在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已经过去,日益现代化的社会里,青稞必将伴随高原人民走过更加长久的岁月。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