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红旗渠是一条人间天河,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
一大壮举。
我对红旗渠的了解,最早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那
时的小学课本里好像有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故事,说是
在悬崖上修建了一条“天河”。但是何谓“天河”,在我的
脑海里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后来读到大寨的梯田,并
亲眼目睹家乡父老乡亲在废弃的河床里开垦粮田的情
景,仿佛感到了其中的不易与辛酸。再随后的很长一段
时间,再没有想起过红旗渠,仿若一个久远的故事,被
历史的尘埃深深地淹没在我的心底。以至于过往的几
十年里,无数次到过河南,无数次路过安阳,也从未想
起在安阳稍作停留,去感悟一下当年十万林县人民,用
血肉之躯修筑这条“人工天河”的壮举。直到 2018 年的
夏天终于得以成行,现在想来,真是有些惭愧。
怀揣无限敬意与一路憧憬,来到红旗渠干部学
院,以一颗虔诚的心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观看《巍峨
山碑?杨贵》与纪录片《红旗渠》,行走悬崖上的“红旗
渠”,察看红旗渠上最艰险的“青年洞”,聆听王希安
的“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与修筑红旗渠的劳动模
范张满江、李改云、任羊城等面对面深度交流,观看
话剧《红旗渠》,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现实故事,一段段
感人肺腑的尘封记忆,一件件艰辛不堪的历史往事,
一次次让我热泪盈眶,深深地为林县百姓点赞,为杨
贵书记带领的林县县委班子肃然起敬,为技术员吴
祖太的英勇献身扼腕叹惜……
红旗渠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更是
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壮举。于“不可能”的时间, “不可
能”的空间, “不可能”的物质条件下,由一群食不果腹
的太行人,用接近最原始的劳动工具,费时十年,干成
了一件上感天帝、下泣鬼神的不可思议的大事—— — 在
太行山的绝壁断崖之上,凿出一条长达 70 公里的红
旗渠主干渠,然后又修建 3 条干渠, 10 条分干渠, 51
条支渠, 290 条斗渠, 4281 条农渠,共削平了 1250 座
山头,架设 151 座渡槽,开凿 211 个隧洞,修建各种建
筑物 12408 座,挖砌土石达 2225 万立方米。这样才将
百里之外的漳河水,哗啦啦地引入到了林县腹地的每
一个村镇,浇灌到太行深处那“十年九不收”的干涸土
地上,从而创造出令世人不可想象的天下奇迹。这是
29
西部散文选刊
一种何等的坚韧精神和超凡气度?林县人民将这种恢
宏气概总结为“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短短的 16 个字,却包涵着博
大精深的丰富内蕴和言之不尽的人生况味。在物质极
度匮乏的年代,自力谈何容易?更生又是何等艰难?饥
饿之中的百姓,几乎是用血肉之躯修筑了这条精神
“长堤”。这十年艰辛与一代人的阵痛,终于换来了林
州大地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后的美丽。
我行走在红旗渠的主干渠上,凝视这来之不易的
漳河水,蜿蜒舒畅地流淌在太行山的绝崖峭壁之间,
滋润着千百年来曾经极度干旱的林州大地。龟裂的土
壤有了水的浸润,开始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有了粮
食,工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又经过 40 年的努力,今日
的林州已成为河南有名的鱼米之乡与工业重镇。
在太行山的悬崖裂缝间,长着青翠而满身荆棘
的植物,不时有几株槐树与野枣夹杂其中。枣树上那
成熟的果实,让我们有些馋涎欲滴,但是欲摘而无法
企及。只见它随风摇曳成一道绝美的风景,成为飞鸟
与山鼠的最爱,也许这就是自然的妙道。
毛泽东曾对井冈山的山路之险有过精彩的描述: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但来到红旗
渠,才发现太行山才是真正的险峻陡峭,红旗渠才是真
正的“高路入云端”。放眼望去,鸟儿在峭壁间飞翔,云雾
在山脚的溪谷间流动,阳光从绝崖的顶端倾泻而下。俯
仰之间,深感自己置身云端,进入到了一个幽静绝美的
人间画境,完全忘却这里曾是十年九不收的太行深处。
随渠堤前行,过虎口崖,渠堤忽然被一峭壁所
阻,人已不能前行,渠水流入一个人工开凿的山洞。
青年洞是整个红旗渠修建过程最为险要的咽喉工程
之一。据导游介绍,青年洞全长 616 米,高 5 米,宽
6.2 米, 320 余名青年突击队员,从 1960 年 2 月开
工,至 1961 年 7 月贯通,共耗时 17 个月。因参加此
洞开凿的全为青一色的优秀青年,故取名曰“青年
洞”。 1973 年,郭沫若为此欣然题写洞名,并镌刻在
洞口正上方,其旁是江泽民同志的题词—— — “弘扬自
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不远处还有原国家
主席李先念题写的两个雄壮大字—— — “山碑”。
在青年洞前凭栏眺望,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陡
峭绝崖,再一次深感敬焉。心想在那困苦不堪的年
代,那些如蚁一样爬伏在绝崖上,使用最原始的自制
测量工具绘制图纸的技术人员,那些一钎一锤开山
劈石的民工,他们那种不等不靠的艰苦精神,深深地
感动着我,让我反复叩问自己的灵魂,感叹他们这种
舍生忘死的创业斗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铸就了中
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谱写出中华大地上的辉煌篇章,
这才是鲁迅笔下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
从红旗渠下来,双腿有些不听使唤地颤抖,路边
有几位老妪摆了一个小摊,卖些纸扇、茶点一类的物
品。我想这些老人的生活实不容易,于是买了一把纸
扇和一包林州姜糖。打开纸扇,扇面是李白《蜀道难》
中句子: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我想,这条“人间天河”的修建,又岂止是一个
“难”字了得?但是“人心齐,泰山移”,难也就变成了
不难。正如清代彭端淑《为学》一文所说: “天下事有
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坐在回程的车上,思绪仍旧在太行深处的林州大
地上飘忽。深深地感受到这次红旗渠的学习考察,经
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精神洗礼,使我深深感到“建党
为公,执政为民”绝不是一句空话, “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更不是一句说词。其实,也只有将自己的
情感融入到人民的情感之中,只有将百姓的所思所
想时刻寄挂于自己的心头,只有将人民的福祉作为
自己最大的追求,只有与人民共呼吸同患难,才能众
志成诚,才能排除万难。红旗渠之所在以 20 世纪 60
年代那个最为艰苦的环境下修建成功,我想除了前
面所说的红旗渠精神,还重在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利益相关性原则。管子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我们在许多时候,认为谈利
是一种低级趣味的事,是一种俗不可耐的表现。但
是,纵观古今中外,人之一生,其最大追求莫过于
“利”。诚然, “利”又分为“利己”与“利人”两个取向。
成语里有“舍利取义”,其实是舍利己而求利人罢了。
红旗渠之所以在艰苦岁月里,得到广大百姓的高度
认可和赞同,不惜牺牲性命去完成这一伟业,其原因
就是林县水资源的稀缺与珍贵由来已久,百姓对水
的渴求已深入生命、根植骨髓。十年九旱、水贵如油
的历史,逃荒路上“人相食”的场景,让他们痛感缺水
所带来生活上的困厄,修渠引水是林县百姓改变自
30
西部散文选刊
己命运的最大梦想和不二追求。杨贵书记牢记毛主
席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谆谆教导,一心为民
修渠引水,正是契合了百姓的利益,党的利益与百姓
的利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再难的路,再险的坎,也
就在所不惜。尤其是杨贵书记与山西平顺签订的那
份补偿合同,对山西百姓 30 多万元的经济补偿和沿
途村庄无偿协议用水,实现利益均沾,为红旗渠后来
引水矛盾的化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红旗渠的
成功,可以说是“利益相关”的一个光辉典范。
政策稳定性原则。红旗渠从 1960 年动工,到 1974
年完全竣工,共耗时 14 年。在这 14 年里,尽管出现了
像“文革”那样的政治动荡,县委主要领导经受了那么
多的波折,但他们修建红旗渠的信仰没有动摇,目标没
有改变,政策没有变化,保证了干部群众能够一波接一
波,一任接一任,前仆后继地干下去。杨贵书记能在林
县县委书记这个任上一干就是 21 年,没有 GDP 的考
核,没有一岗双责的承诺,没有年度绩效的考量,没有
一票否决的制裁,更没有个人升迁的思虑,没有过多人
为因素的干扰,这是那个时代的自信,也是杨贵书记的
幸运。从而使这样一个浩大工程,不致于因某个领导
的更换而中途废止,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朝令夕改,政出多门,今是而昨非,随意折腾,这
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百姓最大的烦恼,也是我们当下
这个时代的通病。许多地方路才建好又开挖,楼刚封
顶又说炸,厂刚开工说要停,田刚造好又还林。城市建
设更是怪象林立,削平山头,填平湖海,高楼林立,看
似真的气派,但是小雨成涝,大雨成灾,海市蜃楼,汪
洋一片。如此这般,好生生的图景被人为地弄成一堆
废墟,良好的生态被弄得千疮百孔。政绩工程、形象工
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信仰坚定性原则。假若说诚信是金,那么信仰就
是力。红旗渠的成功,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有一个坚
定的信仰,无论政策如何变化,无论利益怎样改变,但
杨贵书记他们坚信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不会错。思人
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此乃千古不
破之真理。而林县的百姓也坚定地相信:水是他们的
生命之基,是生产生活的基础。缺水就会生活颠沛,有
水才会幸福安康。因此,林县百姓深知兴修水利是福
及百代的大事业大工程,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其实,林县人的这种坚定信仰,在谷文昌故居与石板
岩的扁担博物馆里再次得到印证。有这样的信仰,何
愁干不出一番事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方百
姓成就一种习俗,一种习俗形成一种文化。
蛮干苦干加巧干原则。红旗渠的修建,之所以被称
之为伟大的壮举,不仅仅是其工程的艰苦卓绝,更重要
的是在没有技术条件,没有物质保障,只有杨贵心中的
一张蓝图和一群吃苦耐劳的百姓,以其蚂蚁啃骨头的精
神,一钎一锤硬生生地在太行山的绝壁上凿出一条天
河。这里有杨贵们的蛮干,有林县百姓的苦干,更有他们
的巧干。没有炸药,用盐拌煤灰和粪便自制炸药;没有测
量仪就用脸盆和小方凳制作水鸭子,用这种简易的办
法,居然完成了遇水架桥和逢山开石的壮举,是中国现
代史上一个最为叫绝的“蛮干苦干加巧干”的典型事例。
我行走在红旗渠上,不断地俯看脚底下的万丈
深渊,仰望那头顶上的万仞绝壁,我仿若悟出了一个
道理,这就是干大事者,无蛮劲不成,无韧劲不成,无
巧心亦不成。蛮者多勇,巧者必智,勇智结合,再加上
苦干韧劲,必将无往而不胜。像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
一样,秋收起义,不过几百号人,能成大事吗?显然不
可能,但他们勇往直前,这就是蛮的英勇。长征路上,
吃草根皮带,可谓苦到极点,但是他们并不放弃理
想,一往无前,直达陕北。而到陕北后,打土豪,分田
地,发展生产,积极抗日,深得民众拥戴,遂由革命洪
流汇聚成大海波涛,席卷天下,所向披靡。
古人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通过红旗渠的
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 “成事”不在于天,而在于
“干”。无论是蛮干、苦干,还是巧干,都离不开一个
“干”字。不干,再好的愿景置之高阁,那也只能是愿
景,无法成为现实。清谈只能虚耗心中的意志,观望
只能消磨自己的青春。我原以为曾国藩式的湖南人
有一股“蛮劲”,未想到河南林县的杨贵书记比起曾
国藩来,也是蛮得可爱,蛮得出奇!
——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作者简介:杨金砖,湖南东安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湖南
省作协会员,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永州市文联兼职
副主席。出版《永山永水》《潇湘文学散论》《迷失的归途》等著作。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