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那个秋天的下午,阳光把家中阳台照得一片明
亮而暖和。那根鬓角的白发也趁我心情大好,调皮地
探出头来。恍惚中,我突然记起,我在青秀区已经生
活了二十年。我也曾问:我这半路来的人,算是青秀
人么?青秀可是我的故乡?
溪
我生活的这块地方叫 东。专家认为, ,出自
壮语。有东边,远方的草泽之地的意思。 在历史上
称之为邕溪,是从前沙江和茅桥江流入邕江的故道,
洪水泛滥时水顺着溪水漫淹上来,水退后成为一大
片水洼沼泽。唐朝景云年间 ( 约公元 720 年 ) 邕州司马
吕仁主政,召集民夫,筑堤坝蓄水为湖。
据考证,唐代的“邕州”遗址就在“ ”中。古城位
于邕溪水和邕江汇合的三角洲上。因地势低洼、平
坦,邕江汛期一到,每每将其变成泽国,给当地百姓
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至宋代,为避洪水始将邕州搬
迁至西边的“高地”—— — 兴宁区一带,从此旧城废弃,
且逐渐开辟为阡陌、农田。
在这片水泽、菜地和农田混杂的土地上,生长着
茂盛的水草,在热浪升腾的水汽里,流传着这样一个
有温度的故事。已故南宁籍的民国名人梁上燕老先
生所著的《南宁掌故》(原迹)中有段关于“南宁邕溪
文钱渡”的记载:南宁东郊有一源远流长的小溪名曰
邕溪,就是今天的竹排冲。虽然,这里没有乔羽老人
家写的“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气势,但两岸的人们在
风吹稻花香里快乐地生活。闲暇时会去对河找友仔
或者村里的小芳聚聚。
当时,人们前往青秀山一带,由于没有架桥只能
乘船过渡。大致在现在的青竹立交桥下附近有一渡
口,过往路人穿溪过渡时须交一文钱,故曰:文钱渡。
后来,有人在小溪两边横拉一条绳子,两岸各放置一
箩筐,箩筐旁竖一木牌,上面写有“君子自重”四个
字。于是,过往路人自行拉绳摆渡过溪后自觉往箩筐
内放些许小钱。上百年来,南宁人在穿梭小溪两岸时
一直自觉遵循这样的规则,从没有人逾越,所以又称
“君子渡”。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竹排冲上面
修了桥, “君子渡”才淡出南宁人的视野。尽管“君子
渡”已经不在,而由此看,南宁人,特别是青秀人的文
李宗文
渡 诚 信 回 家
36
俪人·西部散文选刊
明是有历史渊源的。
专家还曾告诉我,以民族大道为线,以北为
东,以南为 西。我常常想象,在当年,憨厚朴实的邕
溪人穿着随意,性格平和,他们穿越田埂或者短促的
河流,去会见自己的好友。在这片如今叫“ 东”或者
“ 西”的地方,一边豪饮,一边唱山歌。酣歌何必交
燕市,就在江边湖畔,把酒临风就好。
其实, 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人最终
去的地方。如今的 西邕溪一带,虽然早已不见当年
容颜。但这个地方俨然成为南宁青秀的黄金地段。其
背靠青山,环抱南湖、民歌湖、青秀湖三大湖。特别是
最靠近的青秀湖,已经成为静憩养生区。虽与闹市相
邻,但却自成天地。一走进这里,世界仿佛突然安静
下来。每天在湿地上栖息的鹭鸟有上百只。人们甚至
可以看到鹭鸟惬意搏击湖中碧涛,任性地叼走一尾
湖鱼的画面。
游人湖畔走,鸟翔湖面树荫中,人与鸟和谐相
处,营造天地人和的奇美画卷。若陶渊明能见,定当
羡煞不已。试想,一个人终其一生,要想抵达的境界
无非就是如此么?
信
古人把诚信简言之为“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历
史总是惊人的一致。在今天的津头菜市、青秀路交警
宿舍小区、伶俐镇的一些无人菜摊,拿走一份菜,不少
给一分钱的传统依然可见。青菜一小捆一小捆,整齐
地摆放在菜架或者路边。一个木箱甚至一个袋子搁放
在一旁,行人路过,自挑青菜,然后投放钱币入内,悄
然离去。而在华园菜市、凤岭生活广场菜市场,我也亲
自经历,在某个摊位前,呼唤两声,发觉摊主暂时离
开,彼时摊位无人照看。所有顾客主动用手机扫码支
付买菜。这样的自觉行为随处可见。整个销售过程无
人监管,更无设备监控,完全凭顾客诚信消费。
除了诚信菜摊,类似的还有诚信报摊。在青秀区
的一些报摊,人们买报纸全在无人监控下完成。诚信
菜摊、诚信报摊已然成为青秀的一种现象。按一天卖
100 份报纸计算, 10 年就是三十余万份;按一天卖出
100 把青菜, 10 年就是三十余万把,这意味着数十万
人次在坚守诚信。一个城市市民的社会公德和个人
素质在时光的流淌下闪闪发光,从来不曾黯淡。
这些年,市场上的价格可能在变化,但诚信的传
统一直没有变。诚信菜摊、诚信报摊,还会继续存在
下去。在青秀,在南宁,在更多的地方,成为那个地方
最美丽的一朵城市之花。
渡
百年前,青秀邕溪人的摆渡,是“渡人”,将人渡
到对岸,是一种格局。有时候,岂是江河限天堑,居然
咫尺割鸿沟。有时候,一文钱,一条几丈长的溪流,考
量的是心的善恶。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爱
出则爱返,福赐则福来。
渡己是一种智慧,看自己将心如何安放。看自己
如何看这个世界的炎凉暖热,悲欢离合。
渡心是一种修行。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如何在
尘俗中从容走过一生。
渡人则是渡己,渡己则是渡心。
南湖畔有的不止是歌舞升平。河南女孩桑宁夏
高考后选择了广西艺术学院。她表示,大学生涯在学
专业的同时,同时让自己的心灵也更明净。学业暂告
一段落后,她选择了更坚定的人生。 2015 年,桑宁夏
第一次来到西藏曲奴乡的昂噶村,开启她的援藏之
旅。如今,她和姐姐、弟弟都在西藏,将青春安放在空
气稀薄、人烟稀少的藏区。将知识传递到需要的地
方,将生命安放在自己需要的地方,这又何尝不是一
种“渡”?
她相信这一切的安排,她又将自己交给它安排。
这是人与命运之间的“诚信”。
依稀中,岁月如舟。风雨摇曳中,有的东西迷路
多年。是时候了,渡诚信归家,心则安。心安则是故
乡。我想,青秀可以是我的故乡,也可以是天下人的
故乡。凭诚信这一点。
—— —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