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361490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古柏神韵/尹梦云

点击率:2383
发布时间:2021.03.17

谁能说清楚,眼前这桧柏是因古庙而远近闻名,还是这庙因两棵古树而存留至今。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至于庙和树的关系反倒很少有人考究。古树、老庙世间并不鲜见,而相互依存且至今完好者却是少有,宁州境内也仅此一处。眼前这两棵桧柏的渊源不同于其它寻访,有耄耋老人相告:此树之所以存留至今,相传有仙人庇佑,还有水桶般粗细的白蛇相护,才使不法之徒未能得逞云云。

古柏庙位于秦陇之合脊,秦直古道之边垂,炎黄之故里,古柏山之灵地,因古柏山而得名。远观绿云一片,近瞧树身两棵,因此有人说它们是阴阳合柏,有人说是夫妻并头柏,有人说是兄弟柏,也有人说它们是世界父柏。被冠以世界父柏也是源于它们的古老。大概是人们对古老的定义与认知不同,对古树的敬畏之情相异,亦或者是对树和庙宇所承载文化的传承不一,对于树的年龄也存在分歧。之前有相关部门给两棵树颁发了身份证,上面写着树龄六千多年,还把这牌直接订在了树身上,谁想看护人员不同意了,说应该是六千多岁,爱树心切的他们索性拆了牌并加固了护栏。栏内两棵桧柏目测有三四人合抱之粗,竖行的纹路随着树身扭曲而上,隐没于合二为一的树冠之中,仰望上有枯枝横出,遒劲斜指苍穹,亦有后生之绿叶更为葱郁繁茂。据《庆阳古树名木奇观》记载:宁县湘乐镇宇村庙内,有两棵古侧柏,树龄二千年左右,大者树高17.5米,胸围5.07米,在4米处分杈;小者树高11.0米,胸围4.19米,两者合并冠幅300平米,生长旺盛。传说有个精通医道的四川一老姑,广行善事闻名乡里,因家乡遭灾,便领着二个侄女,三个侄子,一路行医,善洒万民,流落到今湘乐镇宇村,他们的善举感动了天地,在此村一庙宇中坐化成神,他们深得人们信仰崇敬。于是善男信女们便在殿前栽下六棵柏树,不想这几棵古柏越长越奇,犹如坐化在庙里的六位神像,姿态各异,神情逼真,人们就称这6棵古柏为“一姑、二妹、三兄弟”,现仅存两棵,树干歪的是三兄弟中的老大,树干直的是老三。远观,这两棵树如兄弟相抱,诉说别情;近看,枝叶交错,长势匀称,躯干形似蛟龙而共一头,这大概是被称为兄弟柏的缘由了。想来应该确有此事,在那饥荒年代,几个流亡的善人在此落脚行医,身后被人们神化,几棵古柏便成了他们精神的寄托。而两棵古树上依稀可见的烧痕,《魏书释老志》中说,在翼州僧人法庆奉事起义、斩杀僧尼,焚烧寺院经书的灭寺行动中,两颗古柏未能幸免,亦被焚烧。此番劫难中,不知有多少文物和经书被毁于一旦,实在不能不令人惋惜和心痛!

说古柏六千多岁的人则认为,两棵桧柏为炎帝亲植。据《宁县志》中所载的宇村南头仰韶文化遗址证明,六千年前此地早有先民繁衍生息,相传神农氏族在此从事农猎生涯,为求天地之佑,视古柏山之灵地建坛祭天,炎帝在坛旁亲植桧柏二株。宁县古称宁州、豳州,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诗经·大雅》云“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就是今宁县城西的庙嘴坪,也就是著名的公刘邑。此处地势优越,三水奔汇,四原辐辏,以此为基点,公刘率族人向四周大力发展农耕。“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也说明当时是以庙嘴坪为中心,向四周各个塬头辐辏,包括东原和西原,宇村原自然也在其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王维笔下诗句除了地点不同外,其所描述的情景大致相同。妇女将做好的饭菜送往田间劳作的人们,后来由于拓荒越来越远,便在离地近的各个塬头凿穴而居。“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人们观天象而劳作生活,为求上天的庇佑,古柏山便被视为灵地,并建坛祭祀,时有人种桧柏于山上,春祭天秋祀地,祭祀完毕后大家在此载歌载舞以示庆祝,此习俗逐渐的形成了后来的春社和秋社。相传古柏山原始古柏俱多,枝繁叶茂,因为无人看护,有许多高大者因年岁久远而腐烂,其根部腐烂的洞穴之大者有容八只羊之说。据《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载:公孙轩辕氏与歧伯俞跗常古柏山天坛论道,理化育民;齐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载:岐黄俞古柏山天坛论医祀炎帝,故有神农祠之传说。西汉刘向撰《景武内传》记载汉景帝孝顺母亲,欲选此古柏作棺椁,不料在砍伐之日古柏山虔柏老君显圣,顿时天色骤变,飓风大起,将锯斧卷入其内。景帝得知后惊恐万分,因此患疾而崩。汉武帝登基后,受太皇太后旨意,亲自前往古柏山祭奠两棵神树,设洞立庙,所建庙宇也以古柏命名,并于每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均来祭祀。于是,当地人们便视这天为古柏庙的公祭日,也是民间流传至今的庙会正日。

隋碑载北魏孝文帝古柏山之行更古柏庙为古柏寺,唐咸亨年间复更寺为显圣王庙。据残石断碑文考,北魏隋唐宋明清均有增设修葺。清康熙年间,古柏庙建筑恢弘殿堂交辉,塑画逼真,庙堂奉器品多烛台香案,钟鼓昂悬,石橄狮威,碑石林立,至今三清洞汉代壁画清晰可见。古柏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几经遭劫而复昔,文革时期圣殿玉宇俱夷平地文物毁失,惟炎黄亲植二柏与钟鼓二楼残存,庙地被交易市场侵占,两株古柏之根系裸露枝叶枯槁,幸而时逢盛世,有仁智耋迈信士人众不忍千年古柏被损,传统文化沉息,组成了民间保护恢复修缮协会,仁尽其善老尽弱为,先后建成了显圣殿、子孙圣母宫、药王殿、财神殿等,山门筑围墙砌台阶,整修三教洞及钟鼓二楼,购石狮增浮屠,设置钟鼎奉器,古柏庙之景象才得以勃显。现在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古柏庙坐北面南,沿沟边而建,庙院长宽各百米左右,有正殿三间,献殿三间,左有圣母宫,右有药王祠,前有戏楼,后有菩萨殿,钟楼、鼓楼相对而立。庙中供奉的其他神祗还有:后殿居中的文殊菩萨,左有真武祖师,右为雷祖;显圣王庙的左侧为圣母宫,供奉子孙圣母,右侧为孙真人祠,供奉药王孙思邀。庙前方崖下人称“三教洞”的窑洞中,第一孔供奉着道教中最高神位的“三清”,即道德、元始、灵宝天尊;第二孔供奉着释迦牟尼和迦叶、阿难二弟子;第三孔窑洞中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神位和至圣先师孔子。关于宇村庙的始建年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古柏庙碑记曰:“吾里有显圣王庙者,自唐咸亨以迄于今由来久矣,而文殊菩萨庙其后焉……”由此也可知,显圣王庙兴建于唐咸亨年间。至今每逢庙会日,必定人山人海,仪式隆重热闹非凡,其时间三五七日不等,活动内容主要有取水、唱戏、烧头香等。每项活动皆有说法,其中“伐角子”最为神奇,能将七寸长的铁锥从左腮帮刺进,从右腮刺出,事后捏点香灰擦擦就好了。只可惜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带有神奇色彩的活动被禁止了,也许,我们应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活动的形式或者内容上,会不会有巫术和祭祀等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呢?

这座因树而建的寺庙,和因庙而幸存的桧柏,如今一起展现成一道别致的风景。铃铎声声,烟香缭绕。久居于此的悟虚居士书言:矗立古柏山,一览子午川;茫茫环宇,仅存一庙观,观大地文章,观太空星环,观生老病死,观苦辣酸甜。观古往今事,观人家恶善,沧桑岁月六千载,挺拔昂首确屹然……闻声顿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两棵古树和庙宇共同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宇村南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陶器,说明早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就有远古先民在此生息。1978年宇村村民发现的古墓中出土了师伯盨、铜卧虎、西周青铜器中生父鬲、夔纹铜杯等国家级西周精品青铜器,说明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军事要地。1934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新宁县县委成立中共宇村区委,时称新宁县委第五区委,区政府就设立在古柏庙院内,罗金财、张述成、李德录先后任宇村区委书记,宇村率先成为红色革命圣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崔永正在宇村庙院内创办的秦腔戏校,再一次掀起了宇村原人民唱秦腔戏的高潮。关于古树和庙的传说,民间也有不少。相传革命战争时期,新宁县置湘乐,习仲勋两次到湘乐,在古柏庙召集县乡领导会议,传达中央精神。他对柏吟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土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儿东西南北风。说我们共产党人就得有古柏树一样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解放战争时期389旅驻扎古柏庙,聂德荣下令部下,不得在古柏树上取柴,更不能抡击古树。文革期间,宇村供销社三个店员想要锯了古柏树枝来做桌凳,结果都不得善终。村中耄耋老人还说王秉祥曾多次到古柏庙,并虔诚的向两颗古柏鞠躬以表敬意……

或许,还有更多的传说和故事在古树的年轮里,等待人们去考证和寻访。

时至丁酉仲夏,松风阵阵,蝉鸣四起,一行几人与庙官王氏、居士悟虚等人坐于古柏树下的石墩上,探讨着鼓楼下残垣断壁的故事,听着华夏几千年的传奇,不禁而问:此乃高原之地,有处风口沟边,如果说庙宇的幸存得佑于神灵,那么两棵古树呢?何以历旱涝、避灾难,在兵燹等人为祸端后还能存活至今,且此处常年旱而无水,水分何来?原来眼前这古柏山下还有一宝——神龙泉。此眼泉水自挖掘居今一直为当地居民的日常饮用之水,百年不竭,如今才鲜为人知。几番周折才尝得泉水的清凉和甘甜,泡了茶更是汤亮而味甘。有如此神奇的泉水,只怕早已与千年古柏的命脉生生相惜,也早已和几千年的黄天厚土骨肉相连。凝视敬畏之余,使人不禁沉思,到底,是这古老清澈的泉水,孕育了黄土高原上如此罕见而又生机勃勃的灵韵古柏,是这古老的桧柏才使得这庙宇得以重建,还是这修葺的庙宇得以让这古柏幸存至今?

再回头,已是暮色四合。一朵墨云为古树凭添了几分神韵。古庙周边的建设已然现代化,神农谷也被写入开发之列,可那些热闹的庙会恍惚不再是简单的唱戏和敬神。云雾缭绕的香烟后不止是庙宇文化的神奇传说,还有人们的怀念、敬畏、崇拜之情,以及最原始的精神慰藉和图腾。大概无论何时,这里都是传统的民众信仰与道德文化泝合之地,也是教化信众,立德从善,宁静致远,以及修身养性的清凉之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