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10129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黄姚漫笔/黄忠美

点击率:1972
发布时间:2021.10.11

叶子在微风中舒展了芽儿,在夏日中变得墨绿,变得厚实。翠冠如伞,在夏雨的洗礼中,变得更加楚楚动人。

潺潺的姚江与澄滢的小珠江汇集在一起,像两个手牵着手的少女。立在不远处的宝珠山,葱葱茏茏,旑旎无比。

我虽是贺州人,面对黄姚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人文历史,其实是陌生的。即使是同行中的许多文学界饱学诗书、满腹经纶的名家,他们都虚心地向当地土著打破砂锅问到底。每一个参观者都试图从他们身上,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千年古镇的文化内涵。他们走进这座梦幻般的古镇,用文学名家独特的视觉,用勤快的双脚,用超凡脱俗的感知,用一切剖析、观察的法宝,为了解黄姚、学习黄姚、宣传黄姚,为黄姚建设建言献策而卖力地亲近黄姚。

一棵棵榕树苗相继在黄姚安身立命,幼小的身影在寒来暑往中摇曳。黄姚的水与土,阳光与雨露,让小榕树慢慢地适应。

这一伫立,就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

榕树枕着姚江,枕着石板路,不断地吸取日月精华,栉风沐雨,一年它又长高了一些,一岁它又长壮了一点。终于,它的虬根越扎越深,那榕树就定格成一张张能上封面的画。

榕树千姿百态,黄姚人美其名曰“龙爪榕”“龙门榕”“夫妻榕”“石头榕”“卧睡仙榕”……这些古榕绿叶婆娑,裙裾蹁跹,给人们带来绿荫,遮风挡雨,带来无尽的便利与欢乐!

龙爪榕像撑着翠盖的老翁,立在宝珠观前面外墙的拐角处。你看,它头枕着沃土,那一米多高的青石砌的挡土墙,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盆,这榕树就在里面享福。龙爪榕的虬枝有两大根从上垂下来,抚摸到了姚河岸边的岸石,远远望去,像两根柱子。榕树的枝干上寄生着一些墨绿青苔,还有一些土名叫“乌丝鸹”“寄生茶”的中药。锃亮的石板路从老榕树的臂膀下穿过。“龙爪榕”听着宝珠观里的梵音,听着古戏台的折子戏,听着姚江水唱着的民谣,听着鸟语呢喃……活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黄姚平添了不少禅意。

另一棵龙门榕在相距不远的古亭边。古亭有四根柱子,下部是四方形的青石墩,上面部分,用青砖砌成,并勾勒了砖缝。柱上有几副对联,其中有一首对联是“此地有碧环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

这棵古榕,主干呈“S”形,而那些虬枝又从主干上旁逸斜出,活脱脱一个双手叉腰的老妪。龙门榕的根须,似一根根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袅娜成无限的温婉和妩媚。

龙门榕在古亭边看云卷云舒,观水涨水落,瞧南来北往的人。它静静地聆听酒壶山与白云窃窃私语。

如果说黄姚是一幅氤氲着古典雅致韵律的画,那黄姚古榕就是丹青大师的神来之笔。它们在黄姚经历风霜雨雪,经历严寒酷暑,经历风吹雨打,至今枝繁叶茂。就像黄姚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风雨吹不动,艰苦打不垮。它们立根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屈不挠,才有今天的繁荣。

在这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黄姚人开始筹划建一座“宝珠观”。时光翻回到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在这片土地上,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们开始挥着铲子、锄头……挖的挖,铲的铲。有的用簸箕担土,有的用锤子敲打石头。宝珠观破土动工了,人们奔走相告。

今天,我们到黄姚,看见的宝珠观却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由壮族、汉族合资扩建,历经嘉庆、道光、光绪、民国等匠人重新修缮后的模样。

初夏的风,轻轻地抚摸着宝珠观正门对面的一个照壁。照壁呈“凸”字形,壁顶用青绿琉璃瓦压顶,中间是用砖砌成的圆形,里面用白色的石灰抹饰打底,并塑了一浮雕的虎。虎张开血盆大口,尾巴上翘,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圆形图案左右配有一对联,上联为“窥透灵山千叠嶂”,下联为“别开兜率一重天”,横批是“镜里天花”。照壁前,是别致锃亮的石板铺成的院落。沿两级石阶而上,就是宝珠观的正门。台阶下,左右两边有一个石刻的雄狮,端坐在须弥座上,遥首相望。正门前是走廊,两根青石柱立在石础上,穿梁斗拱,蔚为壮观。这两根石柱为六边形,每根都是用整根长条石雕刻而成,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宝珠观大门前廊基上用大青石砌成,既能防火、防盗、防潮,又坚固、美观。大青石上砌着青砖。砖缝处用石灰勾勒了砖缝。左右两边是马头墙,飞檐翘角。马头墙顶用琉璃瓦压脊,脊下用石灰粉刷。一眼望去,青砖黛瓦,两坡倒水,颇有徽派建筑风格。正中的屋脊,用石灰镂空成花卉、动物、人物图案,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但那宝葫芦,那些琉璃构件,弯翘的檐角吻兽,依然风华绝代,让人啧啧称赞。

久负盛名的宝珠观占地面积两亩多。由大殿、门厅、厢房、天井、回廊等建筑组成了宝珠观的主体,观内供奉北帝、如来、观音慈眉善目的神像。每年的三月三庙会,和尚青松组织宝珠观里的十多名僧人,举行祈福法会,念经诵读,非常热闹。

1941年,在宝珠观的寓所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何香凝。何香凝堪称女界领袖,丹青圣手,诗坛豪情侠气干云的“一枝梅”。她从香港到黄姚的路,尽是颠沛流离,尽是漫无涯际的枯寂。到了黄姚,远离都市的喧嚣,相伴的是宁静,还有和她一样志同道合,来黄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革命民主人士。那些染料、画笔、宣纸都是她的至爱。人们常见她双眉紧锁,沉思不语,继而又是一阵书写。这是一间陋室,恰恰有了何香凝的客居,成为她的寓所,这儿,也就有了革命的风云际会。何香凝在这里点燃一盏如豆的灯,在桌上铺开一张宣纸,挥毫泼墨。那些华润多姿的霜菊,就在纸上凌然开放。颇有风骨,凌寒傲雪,俏不争春的梅,就在这位民主斗士的手下伸枝叶、吐花蕾。有时候,她用圆浑细腻的笔法、古艳雅逸的色彩画“岁寒三友”……这位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用自己的手艺谋生,用画直抒胸臆。“闲来写画谋生活,不使人间造孽钱”的何香凝,获得后人的赞美。她把“尽忠报国”的书法作品赠送给韦瑞霖县长,她画菊、画梅、画松,送给贝智民、韦冠英、赖又莘、绍棠等人,并结下了深情厚谊。

更多时候,何香凝与昭平县长韦瑞霖、与疏散到黄姚的进步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商抗日自卫大计。她协助县长韦瑞霖成立了昭平县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号召、民众募捐。一时间大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入到保卫昭平,保卫中国的热潮中。何香凝带着慰问团,走上街头慰问。

从昭平到黄姚,而后又辗转公会、马峰、贺街、信都,然后又折返到贺街、八步、马峰,可见何香凝在抗战时期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安宁。任何艰难困苦,挡不住何香凝为抗日救国日日奔波的热情。

1945年秋,钱兴书记及中共广西省工委人员也迁至黄姚宝珠观内办公。黄姚古镇金德街,这座占地3666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的宝珠观,成为广西革命指挥的中心。钱兴此时肩上的担子很重,首先,中共广西省工委及地方各级组织,受到国民党桂系顽固派的镇压。特别是1942年“七九”事件,1943年“一·一三”“一·一五”事件后,中共广西省工委受到了重创,一百五十多名党员被捕,省工委副书记苏蔓等十八人牺牲了。这是段黑色的日子,有时候,他们争分夺秒地将自己的头,埋入这有着磁石般吸引力的书堆里。在这些书堆中,他们遇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孙中山、毛泽东,这些革命者的思想,指点着钱兴等人革命路上的迷津。这些先进思想后来深入他们的骨髄。有时候,钱兴会埋头钻研中共中央南方局等上级组织的方针政策。特别是那段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失联的日子,严峻考验着广西省工委的每一名干部。后来,钱兴和同志们及时执行了抗日武装斗争的《八月决定》,把中共党员和爱国青年骨干像孙悟空变的虫子一样,钻进了学生军和战工团中,慢慢恢复了广西省工委的元气。钱兴在横县会议上就用这些先进思想指导工作,讨论时局,思考对策,并开展了古城起义、英家起义等一系列活动。可惜,钱兴后来也牺牲了。但他开创了广西地下党姹紫嫣红的春天。广西省工委由重创到重建、由弱变强,钱兴功不可没。

后来,在千家驹、欧阳予倩、陈劭先、张锡昌等人的倡议下,以宝珠观为校址,创办了临江中学黄姚分校。在抗日硝烟中,创办成黄姚中学,当时千家驹任校长,欧阳予倩、秦宗汉、张锡昌、过长寿、云风等都在这儿任教。一时间,这座庙宇,书声琅琅,广大师生拧成一股绳,积极宣传抗日,并且让一批学员手握拳头,面向鲜红的党旗宣誓入党。学校成为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期间,就有一个叫唐蔚文的,在这里学习,后来又被选送到西伯利亚学俄语,成为南京军区某部翻译官,少尉军衔。黄姚中学,为党输送的人才,又何止一个唐蔚文?!

黄姚图书馆里,高士基捐赠的图书,连同馆内的其他图书,成为青少年求知的精神食粮。

我放慢脚步,亲近这片令人敬仰、肃穆的高地。站在宝珠观里,看着这一柱一木,一砖一瓦,一物一质,一门一窗,一图一片……触摸宝珠观的心跳、呼吸、脉搏、体温,多年以前革命先辈们在这里为抗日奔波,唯愿山河永在,为人民解放事业拋头颅、洒热血的高大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名字,被史书、志书收录铭记,他们的肖像,被后人张挂瞻仰。看着这些朴实无华的物件,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聆听革命者英勇顽强的故事。我的心中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他们的革命风范,时刻鞭策我们前进。宝珠观,就像一个火种,让我碰撞出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火花。

革命的烽火,在宝珠观薪火相传。时光如白驹过隙,斯人已去,留下这一气势恢宏的宝珠观,彰显着不朽的魂、不老的气场!值得我们用温暖的文字去书写。

1984年,广西区党委、梧州地委按照宝珠观的建筑样式,修旧如旧,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初具雏形。1986年7月,宝珠观开辟为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纪念馆,馆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介绍广西省工委革命活动情况,陈列了省工委书记钱兴的部分文件和工作用品。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就像无尽的饕餮盛宴,等待着人们去学习,去瞻仰。至此,宝珠观以“红色身份”对外开放,迎来四海宾朋。每一个走进广西省工委旧址参观的人,心灵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

宝珠观,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这里就是我们思想净化、信仰寄托的高地,就是我们心中精神的灯塔。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已深深植入人们的脑中。人们一旦休闲,不同职业,不同籍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是不同肤色的人,都向着心中的圣地走去。参观何香凝的寓所,倾听钱兴铿锵有力的声音,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向前、向前、向前……

在迎秀街,欧阳予倩的故居前,我深深陷入沉思。欧阳予倩是七十多年前梨园名角,在戏曲史、抗战史、文学史上,他都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在那抗战的峥嵘岁月中,他就在这陋室中,看白云在空中游走,观红日在山上落下,听鸟雀在檐下对歌。

欧阳予倩父子曾经登台表演的古戏台前,大家欣赏着抗日剧演出,被剧情中的国恨家仇所感染,大家被剧中发出的抗战之音号召起来,他们觉醒了。

谁甘心做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可怜的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随着那悲痛、深情的歌曲旋律,歌女的控诉字字血泪,催人泪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欧阳予倩在黄姚,为抗日,为中国戏曲的改革创新,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4年秋,新桂系的喉舌《广西日报》(桂林版)土崩瓦解。而后诞生的《广西日报》(宜山版)(百色版)的报纸,穿的是新鞋,走的还是老路,仍是新桂系的喉舌。

在黄姚迎秀街,麦氏家宅有幸成为《广西日报》(昭平版)的简陋报社。中共党员、民主人士陈劭先等人走进这里,终于让《广西日报》破茧成蝶。《广西日报》(昭平版)是贯彻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成为揭露国民党反动腐败、在读者中播下革命的文化火种的进步报纸。1944年11月1日,昭平黄姚诞生了第一份报纸。295期报纸,散发出黄姚豆豉般浓烈的香味。人们在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学校、在庙会……捧着这油印的报纸,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可以说《广西日报》(昭平版)的出版发行,面临纸张供应危机,加上日军侵略的影响,在压缩篇幅、停刊、油印,再到复刊、再缩小篇幅、再复刊的艰难办报过程中苦苦挣扎。报社的暂时搬迁,异地出版“昭平版”,是中国报业史上的又一创新。《广西日报》(昭平版)及时把我们党“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宣传到千家万户,把抗日民主运动宣传到了田间地头。它让世人见证了桂粤边区敌后宣传尖刀的厉害,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斗志,点燃了桂东敌后抗日的熊熊烽火。

黄姚古镇共有十五座石桥,都是姚江上的十五阙绝响。比较有名气的当数带龙桥、福德桥、双龙桥、护龙桥、三星桥、锡巩桥。石桥与绿树掩映,石桥与碧波倒映,石桥与蓝天白云映衬,美不胜收。桥迎来送往,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坐在椅上,用筷子夹着用“长寿豆”佐料的菜儿,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餐,旁边的视频播放器里正在播放着桂剧《双拜寿》。黄姚豆豉陪伴了他们九十多个神仙般的春秋。

黄姚古镇,现已成为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度假。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进行着极富特色的经营。古镇区域比解放前扩大了不少。黄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百业俱兴。何香凝、钱兴、欧阳予倩等老一辈革命家心中的理想,在黄姚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黄姚要看的地方太多了,要写的地方太多了。它,是一部活着的党史。留待我们今后再来看看,慢慢去写吧!

黄姚,我心中的一块圣地。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