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宝鸡峡灌区引渭河之水灌溉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西汉成国渠到民国渭惠渠再到今天的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无数先辈用勤劳的双手铸造了一座座丰碑式的水利工程,滋润着辽阔的关中西部大地,为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关中地区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界秦岭,面积3.4万平方公里。这里土质肥沃,利于耕作。但年降雨量较少,且分布极不平衡,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之交,而冬春十年九旱,以致旱灾频仍。为了克服这些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汉武帝在关中大兴水利,利用流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及其支流的水源,大规模兴建引水灌溉工程,形成了关中农田水利网。其中主要的引渭人工灌渠是惠泽关中一千多年的成国渠。当年在陕西主政的杨虎城曾作《渭惠渠放水典礼志成》,曰:“清渭汤汤,导源鸟鼠。人定胜天,水利用普。致力沟洫,功昭大禹。嘉惠无疆,美哉斯举。”
从1958年11月开始,宝鸡峡引渭渠灌溉工程开始勘测设计,动用好几万劳力正式兴建,直到1971年竣工验收并通水使用,使沿途许多地方受益,田地里的庄稼三伏天里少雨时候,也能喜获丰收!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三天不吃饿得慌”。农民,有了粮食,腰杆子就硬。自从有引渭渠水灌溉农田以来,干旱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沿渠村民的农田开始丰收,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了,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吃饭!
人世间的事情,有利就会有弊端,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在全长200公里左右的引渭渠边居住着的村民心中,安全隐患始终是一块“心病”,在引渭渠水满时,儿童落水的事件频发,安全意识差的儿童,让父母亲十分担忧。
在这片土地上,凡是看到了落水的儿童,绝大多数人,一定会跳下水去,救人!那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呀!可惜,事情发展有几种结果:一是,幸运一点,落水儿童得救,营救的人安全无事,皆大欢喜;二是,不幸一点,落水儿童得救,营救的人遇难,使人心生伤感,对遇难者顿时同情,赞其勇气可嘉;三是,更不幸的是,两者都在水中遇难,在人的心中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两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就都被毁了,两个家庭都会处在深沉的悲痛中。
走进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司家崖村,只要问起“赵军斌”,好多人会竖起来大拇指。“那人,是咱们引渭渠边上的‘好党员!’”一张张朴实的脸上,笑成了一朵朵牵牛花,热情地向你讲述年前寒冬腊月发生的那件事情……
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下午4时许,赵军斌与堂弟在返回城里的路上,经过村口的引渭渠陈仓区千河镇司家崖村渠段时,听到引渭渠桥头村民司小卫(女)的呼喊声:“引渭渠水中央漂着一个小孩子,还不停地发出急促的求救声,让渠边路过的人赶紧救他!”。
当时,他听到司小卫的呼喊声以后,心中十分震惊,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立刻提高到十二分警惕,一丝一毫不敢粗心大意。
他俩就快速向渠边跑去,当时他俩距离渠边桥头还有60米左右的地方,边跑边呼喊村子小广场上晒太阳和聊天的村民,赶紧回家拿营救工具,主要是绳子和竹竿。
当他俩跑到渠边的桥头时,看到孩子已经被水冲到距离村口桥头下游100米左右了,孩子面临的情况十分危急,他们心急如焚,顺着水流追赶孩子,边跑边抚慰孩子的情绪,边告诉孩子:“不要怕,叔叔救你!尽量地使劲向着渠边划!”
寒冬腊月的风,冷酷无情地吹着,渠水哗哗地向东流去。孩子在刺骨的水面上,已经漂了2公里左右,看上去体力消耗很大,明显地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幸亏孩子当时穿着羽绒服,由于羽绒服的浮力,孩子的头部浮在水面上,头以下的部分都沉在渠水下面。羽绒服像夏季游泳人戴的救生圈一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在水里浸泡着,没有影响呼吸,小脑袋在水面上,眼睛里充满了求生的欲望。无数次刺骨冰冷的渠水拍打在他的脸上,让每一个人不寒而栗。
当时,赵军斌边抚慰孩子安稳情绪,边脱自己的衣服想下水营救时,堂弟让他等等,先不要急着下水,冬季渠水特别刺骨,身上衣服多,一旦下水,后果不可设想。他立刻意识到自己作为非专业营救人员,没有专业救援工具,更没有相关专业的救援知识与经验,一定要保证冷静,保证参与救援的人员和自己的安全,他的救援思路稍做了调整,一边找渠边有没有可以利用的救援工具,一边组织在场的人想办法。等时机成熟再及时进行施救。
这样,他组织先到场的村民展开营救工作,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救援工具。他突然发现渠边有一根废弃的胶皮管子,有三四米长,立刻决定就地取材利用起来,试了好几次,不行!管子还是很短,够不着孩子,无法实施救援。第一次营救失败,渠水继续把孩子往下游无情地冲着,情况十分危急……
过了一会,赶来的村民带来了绳子、竹竿,他和堂弟及村民司小卫、朱宝军展开了二次营救,将绳子抛进渠里,让孩子往渠边划,反复试探好几次营救都失败了,渠水无情地流着,分分秒秒对于营救极其不利,大家非常恐慌,渠边的人开始议论起来,不时传来一声声叹息……
孩子体力消耗过大,精神开始恍惚。赵军斌改变了营救策略,迅速对营救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让司小卫、朱宝军在引渭渠上面拉绳子的一端,他与堂弟抓住绳子的另一端跨过引渭渠边的护栏,顺着引渭渠的斜面走到在距离水面最近的渠梯形斜面上。这样他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近孩子,他俩这样做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共产党员在危难关头将危险留给自己,别人在安全中自己的心才会踏实,没有一丝一毫的后顾之忧,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他们一边稳定住孩子的情绪,一边让孩子试探着往渠边划,看着孩子渴望求救的眼神,再次强烈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把孩子救上来。一次、二次、三次……经过许多次的营救失败之后,他们一丁点儿也没有灰心丧气,却越战越勇,“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军斌终于瞅准时机一把抓住孩子那双冰冷的小手,使劲将孩子从水中拉到渠斜面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十分开心地笑了,这是阳春三月里“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笑容,总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让人觉得这就是人间最美的四月天。借助司小卫、朱宝军以及其他群众的帮助沿着渠斜面,越过渠护栏,越过了生命的危险困境,安全了,他们安全了,孩子也安全了!
就这样,所有的人一起努力把孩子成功营救上岸了。孩子得救了!参与的群众都把心放下了,大家一片欢呼,一片喧哗,打破了刚才安静得让人窒息的气氛,如同正月里的烟花冲向黑暗的夜空,一声巨响,撒落满地快乐,让人开心。
好几位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不停地说:“孩子命大啊!得救了,多亏好心人营救,已经被水流冲出两公里了……”“上次,有个孩子掉到引渭渠,后来孩子被救上来了,营救人员却没有上来,成了永远的遗憾,让几个家庭生活在痛苦之中……好!这次好!两全其美,皆大欢喜!”许多人竖起了大拇指,也有人流下了开心的泪水。
小孩上岸以后,全身衣服湿透了,刺骨的寒风吹来,冻得浑身发抖,脸色发紫,但是清澈见底的眼神中,流动着绵绵不断的快乐。
围观群众将小孩身上的湿衣服脱掉,赵军斌将自己的棉衣给孩子穿上,并组织村民用路边的废柴火生起一堆篝火,让孩子取暖御寒……
20分钟以后,孩子父亲赶到现场,千恩万谢难表救命之恩,赵军斌先劝说孩子家长:“赶紧先把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孩子要紧。”
最终孩子得救了,脱离了生命危险,身体并无大碍。
赵军斌这次的科学施救,缜密组织,作为非专业营救人员,成功营救落水儿童上岸,拯救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同时参与营救的人员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是大家期待的结果,是共赢,也是赵军斌在那次营救中追求的目标。
赵军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在危急关头,面对汹涌冰凉的渠水,不顾个人安危,勇救他人,彰显了见义勇为、救急救难的精神。他对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忠诚的政治品格;不忘初心、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情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英勇气概;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用实际行动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只要我们怀着一腔正义和热血,对他人怀着一颗同情和怜悯之心,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安定、团结、和平的社会,人民群众才会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