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8075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地软,记忆深处的欢愉 /党荣理

点击率:1733
发布时间:2021.10.29

又是三天连阴雨,位于黄土高原沟壑里的村庄,就像刚出浴的少女,湿漉漉的,羞涩中带着勃勃生机,楚楚动人。老屋墙上的青苔已绿了,屋顶的瓦松长高了不少,细雨中的袅袅炊烟,让人感觉希望在村子里升腾起来了。靠天吃饭的渭北,在小麦返青的春天,有这场春雨的润泽,今年不愁有个好收成。

下着雨的村子十分清静,我家里院子里却是笑语不断。窑洞前的厦子房檐下,母亲正和几位婶婶做着针线活,拉着家常。这些平日里一样在地里干活的中年妇女,下雨天也闲不下来,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纳鞋底、纺棉线、缝衣服。母亲是热心肠,不管是同辈还是长辈都喜欢到我家来串门。

父亲不喜欢说话,下雨天总是把家里的农具如锄头、铁锹、镰刀拿出来擦亮磨快,那个已经弯成月牙的磨刀石发出嗞嗞声,好像也欢畅地与人们一起拉着家常。

中午时分雨停了。雨后的黄土坡,树枝草丛上的雨水还未散尽,刚发芽的植物绿意盈盈,生机盎然。看着村前村后峁梁的剪影,若隐若现,好似一幅醉美的山水画。小雨后拾地软的最好时间,母亲和婶子们一溜烟地跑出去了。

听村里的老人讲,地软是很金贵的东西,干旱时是很难见到的,只有开春后,地温升高了,下雨土壤湿润了才生长开来,第一茬是最好吃的,入夏以后就不会有那么好的口感了。

母亲和婶婶们心里装着村里的沟沟坎坎,北沟里、南疙瘩哪里草多,哪里坡肥,哪里地软多,她们都知道,秘而不宣。远远看去,这群中年妇女们有说有笑,有打有闹,平日里艰难日子的操劳与隐忍,此时早已不见了踪影,那些掩饰不住的愁容已被这蔚蓝天空感染得爽朗起来。雨后,上坡的道路还有点湿滑,得处处提防脚下,坡度大的地方,她们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这次是在北坡的高墚上找到她们的,这里荒土坡上草密,扒开枯草,一窝一窝的地软,黑黑绿绿的,厚厚肥肥的,展现在眼前。像一珠珠大小不一的水晶,有球状、有片状、有木耳状,有的风一吹在地皮上晃动着,有的半露在草丛外,有的藏在草丛下,个个晶莹剔透,一捡一大把。这可把婶婶们高兴坏了,大家分散开来,各自找了一块没人去过的地方,低头拾捡起来,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侧躺着,认真的样子,就像伺候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人发现了地软多的地方,自己捡拾不过来,就会呼唤其他人,大家听到后就聚拢过去。一会儿,这一块草丛里的地软捡拾完了,她们互相招呼就又一起向下一个目标移动。就这样,大伙一边找,一边拾,各自的篮子半天就捡拾满了。

其实,拾地软也是个技术活,力量不能太大,不然就会捏碎,也不能太小,不然粘在地上拾不起来,只能轻轻地,恰到好处两个手指一捏,或者几个手指一抓,才能拾到手里,且粘的杂物少,完完整整。

我好奇这地软是怎么长出来的?记得小时候老人开玩笑地说是羊粪蛋蛋变的,虽然满心疑虑,但答案也无处可寻。我也惊奇这东西平日里藏在什么地方,雨后却像春笋一样,一下子遍地都是。直到上大学学了生物学后,才知道了其中的奥秘。

地软是一种普通念珠藻,别名地木耳、地皮菜等。平时所见的是其原植体,它外由胶被包裹,内由藻丝弯曲、相互缠绕而成。藻体自由生长,最初为胶质球形,其后扩展成片状,大可达10厘米,状如胶质皮膜,暗橄榄色或茶褐色,干后呈黑褐色或黑色。藻丝卷曲,仅在群体周缘的藻丝有明显的胶鞘,黄褐色,厚而有层理,并在横隔处收缢。这种普通念珠藻分布很泛,世界各地都有。生长在山丘和平原的岩石、沙石、沙土、草地、田埂以及近水堤岸上,耐干旱,干至手搓即碎时,得水亦能生长。能固氮,耐寒冷。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地皮菜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别有风味,也可凉拌或炖烧,也是寒性食品。这样的好东西,对于当时物资十分缺乏的渭北农村来说,绝对是珍品了。

拾了大半天,不知滑倒了多少跤,鞋子掉了多少回,一身泥一脸汗,但篮子满了,还是很高兴的。回家的路上,婶子们总是相互开着玩笑,说什么谁家的老汉能干,谁出过什么糗,不时哈哈大笑,好似她们是这世界的主宰,一切都阻挡不住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捡拾回来的地软不能直接放起来,那样就会捂烂了,必须在大太阳底下晾晒几天,并不停地翻动。半干后,就要不停地抖散,粘在地软上的草枝浮末就会掉一半,再晒几日,皱皱巴巴的地软经得起揉搓,母亲就用水淘洗干净后继续晾晒,前前后后七八天,一簸箕的湿地软最后才得成品一大碗,母亲小心地把这次的收获放在一个大的瓦罐,就这样一个春天下来,就会有满满一瓦罐。

地软吃法很多,我最爱吃的还是地软包子。可当时条件不好,很难吃上包子,更不要说地软包子了。总是亲戚或贵客来家时,母亲才和上一点小麦面,买些豆腐、泡点粉条,做一篦子包子。虽然做的少,但母亲十分认真。先是把地软在水中泡上一小时,等一个个都软了、胀了,好好洗几次,控水凉干;接下来就是将一块豆腐在锅里蒸熟,切成丁,最后将泡好的粉条切成小段(粉条也是自家去年秋天从自留地里挖出来的红薯,磨成粉,请专门的师傅来家挂成的),把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这时母亲将珍藏的猪油罐从柜子最深处取出,挖上一小勺,放进炒勺里,在灶火上一热,猪油化了,满屋飘香,多日不见油星的我们都伸着脖子多吸了口。猪油倒到馅里,加上花椒粉、盐、葱花,搅拌均匀,香喷喷的包子馅就做好了。这时母亲便招呼姐姐烧火,她自己则包包子。当包子蒸熟打开锅盖的时候,我总会跑去灶房,想混口新鲜。由于我是家里的老小,这样的好福气,母亲总会留给我一些。

三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常常想起小时候拾地软、吃地软包子的情形,细细的春雨,村后的高坡,弯弯的泥泞小道,母亲的笑脸,记忆中的味道回荡在口腔,内心总有一种幸福在流淌。

前几天,我和西安的同学聊起这些往事,没想到昨天就收到同学寄来干干的地软了。原来地软已成为陕西的特产,真空包装了,同学讲地软已经上了陕西的“省宴”了,成了一道名菜佳肴。我打开袋子,闻着这带着泥土的家乡味道,舌尖的欢愉一下子冲开了记忆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

我按捺不住了,动手和面,包起包子。一边回想着母亲做地软包子的过程,一边准备配料。现在的日子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配料太丰富了,肉末、粉条、豆腐、鸡蛋、火腿肠、各种蔬菜,冰箱里应有尽有。这倒犯难了,这些不能都用啊。想了想,先选工序简单地做,以最快的速度吃上才是正道。就这样,取出肉末、炒好鸡蛋、与洗好的地软混合均匀,倒入现成调料包、现成调味汁,一会儿工夫,馅就做好了。耐心地等面醒好后,擀皮,包馅,上锅。手忙脚乱中,一锅热气腾腾的包子出锅了。

吃着自己做的地软包子,那种满足感、幸福感在身上升腾、散发。如今物质丰富了,食品多样化了,吃的美味多了,味蕾也变得十分挑剔,但是当年母亲独特的纯正味道却没有了,没有母亲的味道,是多么的遗憾和不满足呀!

回想当年,母亲是如何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想办法调剂生活,换着花样做一些时令美食时,她做饭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想想以前的艰辛日子,才能真正感觉出今天物质的富足、珍惜现在生活的幸福。这时,突然想起母亲曾说过:“对待食物要真诚,只有真诚地做、虔诚地吃,食物才能给你最香的味道。”我一下子惊醒了,今天的确匆忙了,为了小时候的味道,对待食物的心是有了,可虔诚不够。

国外的人们把地软誉为“上帝的眼泪”,诗意浓浓,我却不以为然。地软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能在干旱的渭北长年生存,的确顽强,给一点雨露,就茁壮生长。平日里可以被踩在脚下,饥荒时却可以救人一命,这不正和渭北人谦卑而坚强的本性相一致吗?坚韧是环境给他们的本能,乐观是他们给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倔强地生活着,不管环境多么严酷;他们敞着胸怀唱着,不管道路如何艰辛;他们挥着手臂击打着,让鼓声回荡在天际;他们擦着汗珠大笑着,让幸福在儿孙的脸上传递。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