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桂林壮歌悠扬
桂山如画,桂山如诗,桂山如酒,桂山如歌。在桂西南的莽莽群山中,星星点点散布着一个个风景秀丽的山寨屯落,那里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酷爱歌唱的古老民族——壮族。“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哎嗨,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哎嗨,湾又多。”据说当年的山歌仙子刘三姐就居住在那苍山歌海里。在那风景如画的山水之间,不管是岚雾迷漫的晨曦中,还是星光闪烁的静夜里,经常可以听到山歌的袅袅回荡。而那空灵山谷中飘扬出来的歌声却有着特别不一样的清越和悠长。
我曾几度去过那个仙境一般的壮歌之乡,并有幸观赏了有着蓝孔雀一般身姿、金夜莺一样歌喉的“山歌公主”的演唱,因而对在山歌滋养中成长起来的那个“公主”有了较为深入了解的机会。那里经常与山歌为伴的多为屯子里的年轻人。多年以来,他们把情感融进了生活,把生活唱进了山歌,把山歌唱到了晨曦翠微的白云边,唱进了落霞悠悠的涟漪里,唱到了木寨竹林的清风明月中,唱进了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的心房里。
“我思念着你,你思念着我。心灵就像彩云和明月。
我思念着你,你思念着我。爱情就是泉水的心河。
在这宁静的夜晚,
你可听到我的歌唱?
在这神秘的夜晚,
你可听到我的诉说?
我思念着你,你思念着我。袅袅歌声荡起爱的情波。
我思念着你,你思念着我。丝丝心语拨动情的漩涡。
在这美丽的夜晚,
你可听到我的歌唱?
在这甜蜜的夜晚,
你可听到我的诉说?”
歌声悠悠。唱歌的人无愧于桂山里钟情的精灵,无愧于明月下吹奏木叶琴的仙雀,无愧于当今这个美好时代真正的歌者。在那歌声飘荡的地方,青山掩映、绿水环绕,人们千百年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村民们摘完芒果、砍完甘蔗后无事可做。晚饭后,山里变得越发冷清寂静。于是,唱山歌就成了他们调节枯燥生活的“舌尖文化”。每年的三月三,村民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屯里少有的开阔地带,参加一年一度的“歌圩”。歌圩一连几天时间,是集农贸、娱乐、交流、恋爱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民间集会,与中原农村的“庙会”颇有几分相似,已有千年的历史了。歌圩是人们物质文化和思想情感集中交流的载体和佳期,也是山歌的海洋。人们一开口便是山歌,即便是寒暄问候、迎来送往、相互攀谈、聚首聊天,也带有山歌的味道,山歌成了具有音韵旋律的别样语言。山歌除了代言的功能之外,还被人们作为择偶的工具。屯子里的青年男女相恋之初,会分别选择一个幽静的山头,互相吹奏木叶琴寻找心灵感觉。彼此之间如果情趣相投就开始对唱山歌,表达心仪对方的爱慕之情,将山歌作为进一步联络情感的月下红线。在众多的屯落之中,有一个叫“月圩寨”的小村,山若黛螺,水如飘练,木廊竹楼,石径绿荫,可谓是人间仙境。(舞台上的叶琳)山茶花一样娇艳的叶琳就出生在这个小村里。她聪颖慧敏,打幼年起学习成绩就一直很优秀,但是因为家庭贫困,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高中毕业后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进入村办小学担任了一名教师。她天资过人,勤奋好学,一出生就在花团锦簇般的歌海里游弋,常常听母亲唱山歌,听姐姐唱山歌,听屯子里的乡亲们唱山歌,耳濡目染,自然成就了她遐迩闻名的唱山歌的佼佼者。她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被人们昵称为“山歌公主”。世间万物听着她的歌声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闲荡的白云有了生气,郁闷的芭蕉萌生了活泼。
清风与之倾情,吻遍山山水水;明月为之重义,携手岁岁年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山寨里的年轻人大都走出乡村,到远方打工去了,唱山歌的传统逐渐式微,吹奏木叶琴的技术更是几近绝迹。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发扬光大民间传统艺术,将山歌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叶琳不仅在学校里教孩子们唱山歌,还在屯子里组织了“山歌演唱队”,吸纳了数十人参加。因陋就简,叶琳在自家屋后山脚下选择了一片较为平坦的空地,略加整理,权且作为演出舞台。竹竿、草帽、背篓、箩筐等,劳动生活用具都可以作为演出的道具。每当日落霞飞、月柔星灿之时,“舞台”上就会亮起一盏雪亮的灯。“舞台”两端各有一个简陋的音箱。伴随着姑娘们窈窕轻盈的翩翩舞步,音箱里缕缕飞扬出清悠的歌声来。而此时此刻,沉寂的大山里也就渐渐流淌出了欢声笑语,蓬勃了异样的生气。
热情的客人从远方来,
带来了山外芬芳的云彩。
青山连着我们的心,
兄弟姐妹情深似大海。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这里的青山有你更精彩。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这里的绿水因你更可爱。
“舞台”四周掩映着翠绿的芭蕉树和茂盛的小叶榕,赏心悦目、自然清新。叶琳身着壮锦制成的民族盛装,与一群蝴蝶一样美丽的壮族姑娘共同演唱那首《迎宾歌》,时而玉音婉转、明快清扬,时而缠绵悱恻、如诉如慕。优美的歌声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人们蜂拥而至,有的是来欣赏的,有的是来献艺的,有的是来取经学习的,也有的是专门为一睹“山歌公主”的芳容而来的。那年中秋之夜的一场演出,几十个节目串联起来,一直绵延到次日凌晨。通俗而时尚的节目,认真而精彩的演出,让观众大饱眼福、乐不思归。就连那些曾经对“山歌演唱队”说风凉话的人也忍不住跷起了大拇指。“山歌演唱队”由此而名声大噪,灰喜鹊涅槃成了金凤凰,下里巴人蝶化而为阳春白雪。
叶琳她们从村里唱到乡里,从县城唱到首府,最后一直唱到北京的豪华大舞台。(“山歌演唱队”在演出)叶琳“山歌演唱队”的美誉传播到哪里,哪里就会荡漾出诗与画般的优美山歌旋律,哪里就会鸣奏美酒一样清妙甘醇的木叶琴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桂山桂水的葱茏苍翠之间,相继诞生了数百个山歌演唱团体,参演者可逾万人之多。不久,叶琳被一位国家级的声乐老师收为门徒。经过高等学府的深造和大山里风花月露的滋润,叶琳越发显得风韵绰约、举止脱俗,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就是刘三姐下凡。当我再一次见到叶琳时,她已经从“山歌公主”成长为“山歌皇后”,每天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山歌文化,率领“山歌演唱队”巡回演出,而且还要跋涉在山林村舍之间,深入调研,收集整理山歌的古老曲目,改编、创作、开发新曲目,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把那天籁般清越悠扬的壮歌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由衷地祝愿她美梦成真!
荷塘赏月听蛙声
邕河是南阳较区的一条小河,从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外紫山的幽谷里汩汩流出,款款而行,穿过树林,越过阡陌碧野,走出繁华闹市,直达白河的怀抱。
邕河现在很美,美得像一位深闺少女,娉娉婷婷,温婉而窈窕。岸边杨柳依依,浅滩芳草萋萋。河水清澈,站在水边,可以清晰看到小鱼小虾悠游嬉戏。夏季的夜晚,远远就能听到河边传来的阵阵蛙鸣,像大山里的情歌,像校园里的琅琅书声,赏心悦耳。随着扶贫攻坚的逐步发展、邕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争创文明卫生先进城市的滚滚热潮中,历经累年浴火,邕河终于涅槃重生,硬化了体魄,转变了容颜,驱除了污迹,焕发了原貌。细石铺底,板石砌岸,河滩广植树木,水湾遍插蒲苇,池塘里游弋着紫鸭白鹅,水边错落有致地置放高矮肥瘦的卵石,野趣横生,令人遐想。岸上一棵棵景观树木,一排排青藤架、一簇簇灌木丛和一片片奇花异草,将一河两岸装扮成一道望不到尽头的绿色长廊。在宽阔的河汊连接处开凿一鉴荷塘,塘头一架巨石,上面镌刻着宋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塘中央矗立一茅亭,朴拙天成,古韵卓然。亭子门楣上镶嵌“赏荷听蛙”四个大字。一道竹廊曲桥穿亭而过,两侧亭柱上悬挂一副楹联,上联是:“清风荷影时时见”。下联是:“碧水蛙声处处闻”。仲夏的一个傍晚,我独自来到茅亭,认真端详那副对联,又回首望了望满塘的红莲,心想:这“荷影时时见”自不必说了,只是那“蛙声处处闻”不知是否名实相符。蛙声处处闻,声声韵不同。青蛙是一个大家族,据生物学家所说,我国有一百三十多个种类,最大的体长可达二十多厘米,而最小的却只有两三厘米,相当于人的半个手指那么大。蛙的鸣叫有高中低不同声部,那些体形较小的,其嗓音往往会更加高亢,更加清亮。
夏季骄阳似火,青蛙一般都会躲在水草丛中的荫凉处避暑。到了夜晚,徐徐轻风送来阵阵清凉,娃儿们便会高傲地端坐在莲叶之上,享受着月光下的惬意。众蛙相逢,无论任何一只随便鸣叫几声,其他的便会紧跟着唱起来,好像情人对歌似的,唯恐受到冷落。蛙声最嘹亮的时候应当是在大雨滂沱之后,往往会有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竞相争鸣。声音连成一片,恢弘浩亮,相距数里之外都能够听得到。晴朗天气里也能够听到青蛙的鸣叫,尤其是在她们谈情说爱的季节。池塘里总是同时居住着不同种类的蛙儿,鸣叫起来此起彼伏,高中低音错错落落,洋洋洒洒,就像一部大合唱,也仿佛是一台交响乐,能够让人陶醉,若梦若幻。
夕阳慢悠悠地沉落到了楼群侧畔,天空渐渐暗了下来。静静地坐在草亭上,仔细向荷塘深处望去,只见点点绿萍朦胧在水面,莲叶的影子在绿萍上摇曳生姿,出浴美人似的荷花点缀在莲叶之间,青雾一般的淡淡月韵则弥漫于莲叶与荷花的清香之中。因为刚刚下了一场雨,湿润的空气里到处流动着清新。我正陶然在静谧的夜色里,忽然听到莲叶繁茂处传来蛙鸣。开始只是一两声低吟,不大一会儿,这儿一声,那儿一声,紧接着一声连着一声,此呼彼应。整个荷塘里响满了蛙儿们的大合唱。我不禁一阵惊喜,啊!这不是我苦苦思念了多年的那种声音吗?这不是我“几番魂梦与君同”的音乐吗?这久违的歌声还依然是那么的清越,那么的美妙,顿时勾起我对昔日情景的怀念,令我眼前油然浮现出小河当年的姿容。昔日的岁月里,我常常在初灯高照时沿着小河看杨柳在微风中漫舞,嗅着莲叶与河水的气息在晚风中混合而成的缕缕清香,仰望晚霞散去后的朗朗星斗与融融月色,听着清冷的水声和悠扬的蛙鸣,那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
在小河蒙难的那些日子,我曾经悲观地认为,蛙声从此与我永别了,并且为此伤心了好久。没想到这种诗一般清雅景象,却在阔别数年后,终于又在幽幽荷香里回到了我的身旁。我为我们中原人祈福,为我们这个新时代喝彩!
静谧的秋叶
绵绵秋雨一连淅沥了数日,突然放晴,真个是天高云淡,风清气爽。
就在那个秋光似水的周末下午,我独自漫步在草木如染的树林中,除了若有若无的秋叶声,四周一片寂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相距城区虽然不算很远,然而久居闹市,乍然来到这林高草密的幽静之地,依然感到禅谷道院一般,的确是一种养心怡神、陶冶情操的理想处所。我张举双臂,挥之裙子摆动娇兰,做了一个舒心的深呼吸。空气里氤氲着负离子的清新,蓊郁繁茂的盛夏所带来的局促拥挤之感瞬间消散殆尽。
我为秋的清朗和高远而赞叹,并陶醉着,目光犹如破笼而出的小鸟,兴奋而自由地飞翔在林杪白云之间。身边的树木参差错落,因“昨夜西风”和“秋池夜雨”凋落了许多静谧的秋叶,那些遒枝老柯倒显得更加粗犷分明了,在湖水般明净的天空映衬下,勾勒出一道道木版画似的刚劲线条来。从这些线条织成的网状纹络中透视过去,大自然似乎有一种变幻莫测的神秘色调。我踏着沙沙的秋的足音,尽情地欣赏着秋的姿容和风韵。轻松愉快的心情唤醒了我的兴致,恰遇一只红叶在眼前翩跹,袅娜如彩蝶般可爱。我小心接来掬在手中,仔细识别叶片上那虬曲如钟鼎文似的脉络,试图解读古人题诗传情的浪漫与委婉。嗅着叶片上淡淡的风露气息,感受着身心的释然和轻松。脚步不再那么沉重,脚下的片片落叶,好似一盘跳动着的色彩斑斓的琴键,正在演奏一曲朦胧缥缈的秋的歌谣。我脉脉地望着树,树也甜甜地看着我,彼此用灵犀相通的心语交谈着。也许,在这幽静的秘境里,在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气场中,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出一种冥冥宇宙间玄妙的感应和默契。
我信步徜徉,一颗心的双翼犹如飘逸在林空上的白云,无挂无碍,自由驰骋,尽情抒发:“尊敬的林,您失去了春日里那么多的色彩和芬芳,也舍弃了夏季里丰满的花叶与绿荫,难道不觉得悲凉和惆怅吗?秋风飒飒,其气栗冽;秋雨潇潇,其色惨淡。这是否意味着您正沉浸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味与留恋,象征着您对春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怅惘与感叹呢?”一阵微风吹过,树枝间传来细碎的萧索声,一张阔大的叶片轻轻坠落在我的长发上,紧接着向胸前滑落下来。我急忙将他揽在怀中,瞬间感到,胸中似有一股甜蜜的暖流在涌动,仿佛久别重逢的恋人亲切相拥的那种滋味。我小心取出半枯的红叶,看着他那苍老黯淡的容颜,心中禁不住一阵酸楚,眼泪差一点儿泉涌而出。
看到我的伤感,林说:“可怜的人类,你真奇怪,为什么要为我担忧伤心呢?”“对不起,我有些失态了。的确,当我在春季里见到你的时候,你还是那么的青春绚丽,而眼前的你却一下子变得如此苍老。不知不觉之间,想不到变化会如此之大,如此之迅速,令我吃惊,让尹人心痛。联想到我自己的未来,情绪一时难以自制自控,请勿见笑。”“哦,我明白了。你不是在为我担忧,而是为你自己,为你的人类。你们人类有一个先天的缺陷,那就是私欲太重,欲壑难平,只知道争取,不理会付出,所以才滋生出不良之因素、纷纷扰扰的烦恼来。而我们则不然,我们认为万物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死,此乃天理使然。凋零然后而重生,枯叶飘尽新芽来。我们世世代代严格遵循这个规则,才得以保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根,繁衍生息,千秋不衰。
假如我们坚守枯枝败叶不放弃,那么不仅难以收获万紫千红的美丽春天,而且必将日趋衰微,要不了多久就会完全消亡。到那时,人间将不复存在绿韵与花香了。我想,那一定是一幅很凄凉的景象。你们人类总称万物之灵,理当比我们草木之辈胸怀更加宽广,目光更为高远,思维更臻完美才是。”说到这里,林的声音戛然而止,就像乐章中的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的,她一定是想给我创造一个最佳的思维节点和畅想空间,让我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深刻细致地品味她的告白。我边思考边碎步继续漫行,忽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从四面八方翻涌而来,飘满了我的全身,飘上了我的头顶。我驻足静听,啊,那是枯叶在秋风里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声音。我抬眼望去,只见一片片叶子,黄的、红的、丰满的、清瘦的、绚烂的、淡雅的,在林间上下飘摇,漫天翻舞,仿佛是对秋云秋月的留恋,也或许是对乡情乡梦的藕连。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尽管有些依恋,尽管有些缠绵,然而秋叶最终还是选择了分别。众姊妹手挽着手,宛如“八女投江”那样,义无反顾地向着那一方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走去。而我也最终理解并尊重了她们的明智,挥泪向这些天使般的亲人们告别。我内心清楚,每一片枯叶的飘落,都是林的一次心酸的分娩,都是林的一声醒世的呐喊,由此也预示着一个新生命即将降临的必然。一个人如果固执地偏守一时一隅的灿烂,尽管那灿烂已经深沉地睡去,抑或已经驾鹤西归,却徒劳地在那里感伤落泪,苦待回天,我想那一定是不理智的,一定是很疲惫的,并且一定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禅者看来,一朵花与一丛花,此花与彼花,那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朵花等于一树花,现在之花也是未来之花。这虽然是一种禅的感觉,但是从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似乎也是对客观事物归纳、概括以后,提炼、抽象出来的一种很有意蕴的哲理。秋风如潮,落叶依旧。恍惚之间我走出了树林,眼前豁然开朗,而在我的心底,却越发是一潭碧水似的恬静与淡然。这是我和树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结果,是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雨后彩虹。她使我明白了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世界、如何对待未来的道理。应当失去的失去了,失去的是烦恼,得到的却是成功和快乐;到了该凋零的时候凋零了,凋零的是腐朽,而获得的却是新生和力量。春夏秋冬,沧海桑田,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把天地间的日月星辰、山川风云,林林总总地融会在一起,分解化合、归纳提炼、构思升华,然后就可以演绎成为一部书。那是一部辩证学,同时也是一部人生学。只要你读懂她,尊重她,她所给予你的一定是智慧和力量,是幸福和快乐。
我由衷地感谢秋叶的所思。我要以她的诚意为词,以我的情感为曲,吟哦成一行行诗句,作为这篇作品的注脚,誊写在一片片红叶上,蝶化成一张张生着双翅的彩笺,飞向中原,飞向塞北,飞到江南,飞往蓬莱岛,飞上昆仑山,飞遍华夏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让世人都能够阅读到这美丽的箴言,聆听到秋叶贴心的所思。
柳树
柳树,植根于万千树木之中。道旁、河边、湖畔随处可见,平平常常。它平凡而伟大,默默无闻地以自己的柔美静谧、淡雅纯洁、仁心博爱,装点着美丽的大自然,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早春时节,冰雪尚未融化,北风依然凄厉。寒意料峭之时,柳树已在暗暗地积蓄力量,孕育生机,悄悄地萌动。待到早春气息渐浓,柳树早早地醒来,结出了米粒般大小的嫩芽,挂在枝头,像是枝条上镶嵌的一颗颗珍珠,像飘荡在空中的一缕缕绿绦,像氤氲在清晨的一团团迷雾。“一池碎萍,春色三分,细看来,不是杨花,是点点离人泪”。朦朦胧胧,若有若无,如泣如诉。那嫩白色的乳芽,在如炽白日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熠熠光芒。
随着春天步伐的加快,渐次生长的柳叶,像弯弯的月亮,发出洁白的亮光。尖尖的柳叶,剪出了缱绻的绿意,寄托着无限的情思。“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动地展现了柳叶的空灵和律动。
天空一日明媚一日,泛青的枝条,披上了浓密的外衣。柔和的春风轻抚着柳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了万物,柳叶在细雨的洗刷下,闪出粼粼的波光。”夜来春雨润杨柳,春水新生不满塘”。万物萌动,云敛虹霁,被春雨润泽、染绿的柳树,生动而鲜活。那新生的枝条深情款款,像少女浓密的长发,瀑布般倾泻而下,在微风中婆娑起舞,摇曳多姿。伴着春天的芳华,姿容妙曼,飘逸多情,处处荡漾着馥郁的气息。
“春至风花各自荣,就中杨柳最多情”。繁华流水随春到。少女的时日恍然若梦,在如歌的岁月里,柳树柔情蜜意,缠缠绵绵,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年少的我与其他顽童一起在公园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绿茵茵的,很是神气。姑娘们用稚嫩的柳条,妆扮成漂亮的新娘子,青绿的衣裙,映着稚气的脸庞,晶莹剔透,玲珑玉立,款款一副新人模样。小男孩们则摘下柳枝,用手轻轻一拧,抽出里边的白色枝条,截成10厘米左右的柳管,两端轻轻一掐,便做成了简单的柳笛,用小嘴吹出各种乐曲。婉转动听的柳笛声,吹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人生的殷殷希冀。孩提时代,吹柳笛、戴柳帽、穿柳衣,增添了童年时光的惬意和欢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柳树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她不惧寒冷,不怕艰难,随处可生,随处可长,在水边随便插上一枝,她便潜滋暗长,献给你绿丝万绦。她虽不如杨树枝粗干壮,也不如梧桐绿茵如盖,更不似青松伟岸挺拔。但她也能在风刀霜剑之中,一任恶劣气候的肆虐侵袭,以惊人的毅力与寒冷搏斗,在风雪重压中顽强地生存、繁衍。待到炎炎夏日褪去,秋天的暴戾日盛一日,无边的秋风吹得各种树木枝枯叶衰,一片寂寥,空中的落叶,随着飒飒的秋风满含幽怨地飘然下落。柳树在这万物肃杀之时,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浑身仍披着绿色的盛装,坚守着不变的信念。柳枝的尖部依旧绿意盎然,仍在倔强地生长。”袅袅斜笼寒雨,年年离乱愁肠”。直到冰封大地,雪压枝重,寒冬已深,万物循形之时,柳树才极不情愿地脱下冬装,又开始孕育来年生机,挺进又一轮回的岁月羁旅。
在河塘边、井沿旁,河坡上,公园内柳树的根部生长着长长的根须,灰白色的,一缕缕飘荡在水边。这柳须性凉,可清热解毒发表,在医疗条件较差的年代,人们生病发烧了,便用柳须熬茶治病。柳树无怨无悔,一生奉献,为他人的平安,为人类的健康,竭尽绵薄之力。
柳树是柔弱美丽的,她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生活带来无限希望,她虽然卑微,但她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多彩的世界。柳树秀外慧中,朴实无华,亦柔亦刚,既保持了坚定的内在品质定力,又不失灵活的生存艺术。她仁慈善良,大气宽厚,从不伤害他人,用特有的光和热照亮世界,照亮生活,照亮人生。柳树又是坚韧顽强的,她面对生活的磨难和重压,坚贞不移,刚正不阿,坚决与之斗争。
柳,她不折不挠,不媚不俗,淡定面对风刀霜剑,坚韧生长。柳的品格,不禁让我想到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无数的白衣战士、人民警察、党员干部、社区工作人员,面对生死考验,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线,用心血和汗水,用奉献和担当,播撒人间大爱,彰显民族大义,换来了山河无恙,人生平安,岁月静好,这正是柳树平凡无私,拼搏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柳树,原来是有风骨的。
品味茶的质感
人世间就像一座百花园,任何一个人,只要用心,就一定会发现其中很多事物都是美好的,都可以成为欣赏的对象,成为陶冶情操、修德养性的文化元素。这说明生活并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取向,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机遇,是欣赏美的心态和能力。不如意事常八九。客观地说,现在的人们都很忙碌,日日处在快节奏的境况之中,感到心情焦虑,情绪浮躁,身心疲惫也就在所难免,而且苦苦挣扎却又无法缓解。
几十年过去了,有些人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又觉得无所事事,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由此而产生情绪抑郁,闷闷不乐。为了使心情轻松愉悦起来,让人生充实亮丽起来,当此之际,不妨给自己营造一个充满情趣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给生活寻觅一湾清澈欢快的源泉,给心灵编织一处清静祥和的安顿之所,给前路铺就一片绿荫婆娑、花影摇曳的梦,逐渐远离焦虑和烦恼,逐渐接近诗意化生存的理想境地。我知道,有此种想法的应当不止我女子一人。君不见,有的把盏对酌,引吭高歌;有的挥毫泼墨,笔耕不辍;有的名山大川,驾车远游;有的河港湖汊,持竿垂钓;还有麻将桌、扑克牌、广场舞、土戏台、陀螺、腰鼓、楚河汉界、养鸟、遛狗、斗蟋蟀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尽管形式不同,然而目的却是殊途同归——排遣烦恼、拒绝孤独、寻求精神愉悦。娱乐形式异彩纷呈,自然各取所需,各取所爱。而我的爱好似乎有些另类,工作之余就想坐在一个静静的处所,欣然捧一本自己喜读的书卷,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走翻阅,即便不求甚解,不求馈赠,也觉心旷神怡。当然了,读书读到疲倦的时候,也许会痴痴发呆,举目凝视,看枝头那花开花谢、叶绿叶黄;也或许会隔窗凝眸,遥观晴空那云卷云舒,雁来雁往。然而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又可能感到些许枯燥和孤独,感到似乎应该喝点什么以增添趣味,增添舒适感。喝什么呢?“酒浇清苦月,茶润寂寥花”。而眼前情景却并非那般如愿:无明月之朗朗,唯花影之绰绰。身为女子酒是不能随便喝的了,于是我便选择了品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是百姓的生活必备之一,亦是一般读书人的闲情雅致。
郑板桥却说:“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煮茶洗砚。”他把饮茶列为日常要务之三,可见他对茶的爱至深,情至浓。
唐朝的陆羽因酷爱茶而被后人尊为“茶圣”,他也的确不负众望,著有《茶经》一部,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茶的专著。而被尊为茶中亚圣的卢仝有《饮茶歌》一首,歌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歌中描述他自己一连吃了六碗好茶,只觉得肌骨清逸,腋下生风,仿佛与仙灵相通,欲驾清风去蓬莱仙居。宋朝诗画俱佳,曾创立了“瘦金体”书法,被后人誉为全才皇帝的宋徽宗赵佶,放着许多军国大事不去处理,却沉湎于茶道,在那里埋头撰写关于茶的著作《大观茶论》。以上三位爱茶而成癖,因茶而癫狂,然而却颇有造诣,颇有成就,乃嗜茶者中的佼佼者,可敬可爱,可贺可赞。
我有一位老战友,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之后定居上海。去年春天他回乡探亲访友,顺便给我带来一盒西湖龙井。那茶雅名“玉露”,墨绿色的陶瓷茶罐,用带着桃红色斑点的鹅黄棉绒巾包裹着。天蓝色的外包装盒上有一个乳白色的圆月,寓意皓月当空。月中是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一幅山水人物小品,古趣盎然,恍若仙乡。旁边有他题写的诗句:“谁扣柴扉惊鹤梦,明月千里故人来。”诗画如茶一样清新逸香,我忍不住打开茶罐冲泡了一杯。只见茶盅的边沿浮漂着翠碧氤氲,清亮鲜绿的茶片,一枪一旗亭亭玉立,载浮载沉,卓然不倒,透出一种近乎乳香的茶韵。我慢慢啜饮着,竟然忘却了浮生凡尘,只感到齿颊间一股奇异的清香在缓缓地弥漫、飘逸。由于茶有着清醇、芬芳、灵秀、飘逸等诸多神妙之处,因而便有人为茶而沉醉,为茶而痴迷,为茶而神魂颠倒,为茶而超然忘我。
我则选在仲春带了西峡香菇酱、社旗的小磨香油、芝麻叶,到上海看望那位曾经送给我西湖龙井的战友。那天是周末,又恰逢春雪初霁,战友邀来三四位老乡,其中两位仍在领导位置上。我们一行乘车谈笑风生,先到上海外滩,明珠等简单转转,大家异口同声要求回西湖观光,沿西湖水岸信步走去,至一山崖处,渐渐感到气息越发清爽,四周醉一般的幽静,涧底崖边的松、柏、冬青、香樟交融而成的满山翠色扑面而来。转过山脚,又听到涧水好像从树丛底下汩汩流过。拾级而上,七转八抹,一阵攀登之后,到了青石堆砌的龙井泉旁,只见泉水从石缝中喷涌而出,洒落成溪,溪流成潭。潭水澄澈如碧,静得凝住了似的。潭面上蒸腾着淡淡的、轻轻的暖烟,仿佛泉脉下隐藏着一种温情,一种暖意。望着潭的深处,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那缕缕苔痕,还可以从静若沉碧的片片苔茸的光影里,隐约感觉出潭水的深邃和凝重。眼前一座茶楼,古韵悠然,静谧优雅。刚一进门口,漂亮的小妹妹微笑着迎了上来,将我们带到一处依山傍水的窗前坐下。略一踌躇,早有一位佳丽捧上茶具来。小巧的紫砂秋柿壶,细白瓷釉挂里儿的紫砂枇杷盏,都轻轻地放在桌面上。微微一笑,慢声说道:“欢迎光临,请品尝梅家坞。”约摸着壶里的茶叶已经舒展开来,就浅浅地斟了半盏。看那茶色时,只能用“宛若新荷”四个字来形容。我举杯到唇边,略啜一口,只觉得舌香而齿爽;再啜一口,又感到喉润而肺清;随后又细细地品一口,这才由五脏六腑里渐渐渗出那么一种清醇的微妙来。此时哪怕你刚从万丈红尘里腾挪出半个身子,心里头即便正窝着千般烦恼万般忧愁,只一脚踏进此情此景中来,也立刻会感觉到似乎换了一个崭新的自己。“回肠荡气”之类的优美词汇统统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惨淡。
我啜饮几口,算是品了茶了。此时壶中那隐隐的茶声,窗外枝叶间绵绵的绿云,以及那一潭轻轻的暖烟,满山那浅浅的寒碧,已在不知不觉之间,悄悄融进了掌心上这清茶的悠悠韵味里了。当放下杯盏,舍下半壶荷色,迤逦来到山遮路转处,夕阳残照下,回头望一望那半山风物的时候,目光却被一脉幽香挽在了披着雪纱的山茶树上,仿佛那枝头绽放出无数颗含着微笑的晶莹花蕾,花蕾上溢出了渺渺的茶韵来。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喝的“梅花坞”,竟是一种名茶中的绝品,连杭州本地人也很难品尝到的。有人说,茶和书一样能解人之迷茫,虑人之清梦。那天饮了“梅花坞”之后,我的心境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很多不如意之事也伴随茶香飘然而去。也许是那茶情茶韵特别地偏爱了我,让我在文学道路上结交了许多文友及茶友,越发感到茶香愈浓,友情益深,虽不及古人那样精研茶道,尽得其妙,但也追求饮茶的情调和意味,明白了饮茶的真谛。闲来小聚,清茶一壶,修心养性,求的是一种情趣,一种格调,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一种平淡而纯真的友情。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一位文学前辈说过的话。有一副对联也道出了此种意境:“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在清澈的溪流之中,鱼儿也会把明月当作诗书来研读;于幽静的山林之上,鸟儿也会端坐枝头,如文人雅士般潇洒清谈。所以慢慢的我也深爱上了品茶,爱的就是这清淳的茶韵,爱的就是这清幽的环境,爱的就是这淡雅的友情。何为聊天?答曰:聊天者,闲话也,谈天也。身边必有二三知己,男女不限,只要有好书,好茶,便可以随意谈,尽情聊,无拘无束,无际无涯,聊它十万八千里,一直聊到月上高楼。倘若林黛玉在场,还可以聊到太虚幻境里。一阵胡聊神侃,文友们酣畅一笑,人人气脉通畅,顿觉天清地宁,浑身都是舒服的。因为在饮茶,读书聊天过程中,可以把郁积于胸中的块垒在热茶的氤氲中渐渐化去,而换来一片祥和安宁的心境。如果聊天时饮的茶特别精细,环境特别清幽,则更如读老子,研庄子那样,发人深思,感悟生命,甚至可以使人的心境提升到“知清达和”的玄妙境界。所以我对饮茶设定了三要素:好茶、好友、好境地,缺一不可。
夏日的午后,老师电话邀约一起喝茶。他说门前树荫可乘凉,栀子花茶已经泡好了,清新芬芳,祛热消暑。你来喝茶,亦可听歌,话语是那么的诚挚而恳切,那么的率真而温和,不容我犹豫。在白河岸边栀子花的清香里,倾听蝉的低唱,那蝉声和他的歌声一样的赏心悦耳。秋天的周末我收到同样的邀约,他说:“我知道你爱茶,特带一个精制陶罐相送。请你将茶叶装在里边,就像将我装在你心间一样——保鲜。”我沏一壶好茶,小心注入青花瓷杯里,轻轻放在他面前。杯中清香荡漾,似酒醉人。我们边饮边聊,惬意到晚。冬天到了,他又打电话:“茶已沏好,只等你来品尝。这茶有了你,才有异样的清香。”我叫上两位朋友一同前往,品着那梅花的温馨,大家心里暖暖的,不仅因为炉火,更因为共同的追求和友情。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若清茶一杯,随淡泊而有韵味,唯有如此,友谊才能长久共存,没有利欲的掺杂,只有感情的搀扶。彼此倾慕,相互欣赏,茶一样的清澈,云一样的舒展,在岁月里漫漫浸润飘荡,回味久远,绵延悠长。
七月菊乡正芬芳
初夏时节,大地一片翠绿,古城菊乡上空鸽哨声声,这是豫西大地上的祥和之音,也是南北气候交接区域的交响曲。六月的一天,由南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及南阳市作家群老、中、青三代文学艺术界,以饱满的热情,走进菊乡大地。
内乡地处南阳盆地的西沿,南接汉江之水,西靠秦岭东山,北枕八百里伏牛山,自古有“茂林修竹”“秦楚要塞”“菊乡”之美誉。
近些年来,内乡工农商发展的很快,很多数值都已站在全市前列,成为南阳市经济增长第一方队。有十亿级以上重企牧原股份、西泵股份、仙鹤纸业、神威民爆、国宇密封数家。
在城市建设方面,有一个特别明亮的名片,就是古县衡街区,这里围绕AAAAA景区创建,已经形成150亩、20万平方米的省定“十优特色商业街区”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与“天下第一衙”清代县衙博物馆毗邻,已经形成鄂、豫、陕三省旅游集散地。
在县衙街区东端,则是流淌三千年历史的湍河。这里是内乡县域里最美的地方,也是七十五万内乡人康养之地,如果你有意游览此景,一定会被她的“日摇锦绣乱鸥汀水花莫带桃花影”的景色所淘醉。
内乡县委宣传部部长面对南阳众作家,豪情满怀地向大家介绍说。
我们从城市中来,面对浓浓的乡情乡音,面对充满自豪而又激情洋溢的介绍,情不自禁地要去一探究竟。
一、城市新地标中原新名片
中午利用二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又一次走进内乡县衙古街区,被这里古老街区的新模式所震撼,这里大小商铺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汇集于此,令人垂涎欲滴,诸多精美独特的旅游纪念品让人爱不释手,丰富互动的曲艺节目、民俗表演接连上演,书法、摄影、根艺大赛等引人驻足,阅吧、茶吧、图书馆、电玩竞技人气火爆。新街区里的七街十八巷行人如织,移步移景,俨然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内乡县衙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内乡县衙新街区启动于2012年,起建于2013年9月,最初发轫于县衙博物馆、宝天曼峡谷漂流、宝天曼5A景区创建,但由于县衙周边老旧民居繁杂,缺少景区留客硬件,每年几百万游客成了过路客,为了留住消费、留住乡情,经省发改委批准,内乡倾全县之力,运用“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市场运作、统一管理”之策,投资6.95亿元,建成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3.79万平方米古县衙新街区。
在走、看、听、阅的一天调研采风中,我们对这座著名的中原商业街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在她光鲜的明清建筑街区里边,不仅仅是光怪陆离吃、喝、玩、乐项目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她有着无比丰盈的内涵。
一是厚植进诸多文化元素。行走在县衙历史文化街区,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沉淀的浓厚文化气息,数百个制作精美的灯箱式文化柱,上面精心镂刻着《大学》《尚书》等古书上的名言警句和历代先贤名句、官馔箴言,仔细品读,如同重读一部大书;曲艺民俗展演、书法摄影绘画根艺奇石等赛事活动接连不断;银器玉器现场加工、捏泥人、红木制作、知府巡街、大调曲和宛梆曲目展演等精彩呈现。
二是招商特别而精致。为打造县衙街区新亮点和具有中原特色,县衙街区管委会规定:凡进街区经营者,经营餐饮者必须是中华餐饮名店或地方特色名小吃、必须具有中华名小吃资质名号。否则,没有资格入驻。如今,在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群里,来自福建、浙江、湖南、云南、西安,漯河等省市的各类特色小吃,已有一百多家,每天都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三是智能科技进街区。县财政投入建设亮化美化工程,统一购置独具特色餐案供商户免费使用,扶持电商企业把互联网思维接入街区,与周边景区联动采用景区门票"一卡通"活动等。内乡县县委书记很骄傲的告诉我们说:菊乡打造的既然是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要让先进的文化驻进来,地方的文化传出去,让文化成为县衙街区里的魂!
这话说的是多么的好呀,主政一方第一官员,能对一特殊商业街区进行文化思想指引,那么,他所管辖区内的经济能不快速增长吗!
二、敢立潮头秦英林
在菊乡采风的午后,天气依然炙热,我们被一辆大巴拉到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余关镇大花岭村。这里的地势是伏牛山南边的余脉,山峦起伏,万物青翠,远远望去紫烟袅袅。近看呢,是一个若大的工地,塔吊林立,卡车奔驰,上千个工人穿梭、劳动于其间。
该项目叫做牧原楼房养猪综合体,总投资50亿元,占地2700余亩,建设年加工饲料72万吨、年出栏生猪210万头、年屠宰生猪和肉制品加工210万头的综合体。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生态环保、观光旅游为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十余栋楼房式猪舍,将全部采用牧原创新开发的防病、防臭、防非洲猪瘟于一体的技术标准建设!今年2月底开工7月底全部建成投产。在施工现场我见到了牧原股份一副总经理,他告诉我们。
这样规模的建设场地,这样的建设高速度,在一个县域经济体中是非常少见的,只有像秦英林这样的河南企业家才能够做到,它代表的是对我国农牧产业的挚爱、智慧和投入的胆略,同时,它也代表着对家乡的眷恋。
在余关镇,牧原集团第十七分场我们遇到当地黄棟村支书王建国,他给我们讲了牧原发展历程中许多真实故事,他说:“牧原2008年到我们村建猪场,当时我村是个贫困村,信息闭塞,道路不便,年轻人走出去都不愿意回来。牧原在这里建场后,吸引大批人进场就业,并帮助我们修路架桥、发展林果业,逐步使我村旧貌变新颜,2011年我们村就脱贫摘帽,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还被评为全国首批最美乡村。
在牧原发展的道路上,牧原的领路人秦英林有这样一个执念,那就是企业发展不能脱离农民,农民富了,企业的根基才牢固。产业扶贫关键是要让贫困戶融入产业链,才能稳定脱贫不返贫。
他的这种执念,关键在于实践。牧原集团与内乡县委政府探索出了影响全国的帮扶模式:“党委政府十金融机构十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全国13省区53个贫困县,帮扶贫困人口37万余人。
内乡县委书记李长江在和我们座谈中感慨万分。他对牧原股份超凡爱国,爱民,情怀和超凡的营商智慧总结道“牧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成为全国养猪业龙头企业,市值2650亿,源于秦英林引领的牧原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勇争第一的动力源泉、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危中求机的机遇意识、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共赢的新时代理念。”
三、森林中的健康慢行步道
在内乡县的城市建设中,值得外界人赞扬、本地人引以骄傲的还有一个绝佳之地,那就是穿流于古老县城的湍河之滨。在宽阔的湍河之上,横跨着五座连接东西的彩虹桥,它们是我国东西客运、货运的主要通道,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强劲通途。五座桥式样多姿,气势雄壮,架构在内乡古城湍水之上,使两岸的高楼大厦、茂林修竹、百花竞放的美景,更加引人入胜。
内乡县城建系统负责人介绍:我们这条穿梭于县城的湍河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宝天曼翼望山,经板场、夏馆、七里坪、赤眉、赵店等乡镇村,顺势注入内乡县城东部四级橡胶坝库区。
为了打造森林县城、健康县城、文明县城,内乡历届领导班子站位高远,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体,强化城市环境绿化美化措施,运用市场调节器,多方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以十年之力,终于打造出了远近闻名的内乡湍河生态慢行步道。
听着内乡人的介绍,我们这群作家队伍,行走在绿荫如盖的河岸大道上!被这里穿着时尚、跳着交谊舞、吹着长号的人群所吸引。晚霞撒落在宝石般的河面上,几只白色的仙鹤飞翔在高空,不时吟唱出几声春歌。
“内乡县城生态慢行系统工程,南北河岸双向14公里,以慢行系统建设为重点,布局设计观景台、亲水平台、休闲广场、景观小桥、临水公园、公共网球场、老年门球场等,并根据南北气候植入常绿树、花灌木等百余种绿色植物,真正做到了“四季常青树、月月季花开”。
行走在古色古香、清幽雅致的水苑花溪的美景之处,看着百日红、红叶李、樱花、海棠花的靓丽,内乡县宣传部部长介绍中亦显骄傲。
经过一天紧张的采风活动,我们被菊乡人干事创业的豪情壮志所感染,被他们干大事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所震撼,被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所感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内乡县衙新街区,引进豫西南名吃文化和多元民俗文化,成为"河南省十大特色商业街区",实为创新创特之举;牧原股份市值2650亿,它起步于内乡,发展于内乡,兴盛于内乡,在于它与人民群众的融合,在于与县委政府的共振效应,在于他们都在为老百姓所干事,它的牧业投入、5G引入、科技导入,根植于这片热土;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在内乡高速路口的这幅大标语,恰恰印证了内乡各级政府在保护菊乡"茂林修竹"之地的功力,印证了他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决心。三千多年流淌的湍河水,以她丰富的水资源回馈着她的两岸儿女!
啊,菊乡!菊乡!身在菊乡,让我不禁想起傲霜绽放的菊花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与桃李争娇艳,枝头抱香寒风中。菊花的这种风骨,这种节操,这种无畏,不正是菊乡人生动的写照吗?七月菊乡正芬芳……
清闲雅心
“世事茫茫,年光似水,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闲来静处,且将诗书猖狂,颂一首归家的诗,歌一调湖海苍苍。”
人生百年,若终日为稻粱谋,为名利奔波,没时间娱亲人、伴良友,无暇楼上观月、月下漫步,顾不上品茶读书、赏花朗诵,那便是亵渎了时光,贻误了岁月。记得一位老师级人物曾经说过一个‘忙’字,分解开来,即是心灵的死亡。”倘若一个人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地四处奔劳,怎么能够抵挡得着风霜雨雪的袭扰?怎么能够消解身心的疲倦?怎么能够坚持不懈、鼎立以恒?其生命怎能如日冕月晕、精气不竭?
有一座茶楼的对联写得好:“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拿本书来。”人生坎坷,路途艰险,无论再忙,也要偷出一点“闲”来,去认真感受一下人生的惬意。“闲”字,在古人那里为“閒”,是一个人倚门望月的情景。这应该是一种悠然忘我的精神境界。茶余饭后,晚风习习,静静地坐在熟悉的庭院,袅袅茶烟之畔,静静地望一轮碧空明月,与心灵对话,叹世事之苍茫,笑悟人生之万象,那一种心境是明澈清净的,是轻松愉悦的。所以周作人说:“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而我想说:“觅一心之闲,可解万种迷惘。”有人问一位禅师:“你休闲时做什么?”答曰:“什么也不做。”见那人一脸惘然,禅师解释道:“所谓什么也不做,就是不用心去做任何事情,不为一丝念头费雅心,不为任何焦虑烦恼所牵挂。潮起潮落,大智若愚,身心自在,这才是真正的闲情逸趣。”
我的一位战友喜欢清闲,工作之余常在河边林下徜徉散步,观云听涛,什么都不想。所以他对我说,每当沿岸一个来回,便会走走转转、筋舒体泰,心中空谷一般清静,十分受用。我也颇爱散步,此刻往往是为了解难析疑、构章谋篇,所以脚下便杂沓凌乱、漫无目的,脑子里为诗文章句所充塞,目无所视,耳未所闻,一趟下来往往是费时颇多,受益颇寡,有一次竟然差一点儿撞坏了树干。回到家里常常体乏意懒,因为雅心并未因散步而化解,人却越发焦躁烦忧起来。真正的“清闲”却不是这样,那是要放松身心,放空百事千结,让心灵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行到山穷水尽处,坐看云起云落时,所有的忧愁烦恼便会在这悠然自得中随风飘逝。梁实秋先生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若只是一味地忙碌而不知休闲,真与红尘中劳劳碌碌苦苦奔波的蝼蚁无异了。闲下来,去发现人间的美好,像一个‘人’那样去生活,而不是苟且地生存。闲下来,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当信此君此言之不谬也!闲来寻一片清荫,倚树欹绿而坐,一把壶,一本书,一张琴,一首诗,听蝉唱,观流云,品茗吟哦,足可以在人间享受神仙般生活。
当别人飞马驰骋争名夺利之时,你要静下心来,默默地坐着读一本心爱的书;在他人沉湎于灯红酒绿狂歌劲舞时,你应当关起门来听一首柔和的古琴曲,让那和谐优雅的音韵在心间轻柔流淌;在别人情绪激昂高谈阔论时,你一定要守好自己的闺门,给远方的文友送一个温馨的问候,相信自己的真诚足以抚慰一颗孤寂的心。如此一来,你的心灵便能够吸纳日月之精华,你的情怀可以铺展一篇华丽诗章。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看起来特别闲散的时代,却出现了一大批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等。而元人虽然终日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争夺无谓地,追马趋牛羊,却只是在繁忙杂乱中不知所为,无所建树,很快就被后人所遗忘。不是闲人莫等闲,清闲者并非等闲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真正能够享受清闲的人,多非等闲之辈。譬如陶渊明、谢灵运等等,所以有人说:“名车豪宅是忙出来的,高风雅韵是闲出来的。”此话不无道理。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时赋闲诗,闲人鼓闲琴,的确是人生一大乐趣,亦令人生更有色彩,更有味道。即便读无用之书,花费无用之光阴,那也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梦想的时空。
假如人生真的可以孕育奇葩,那多半就是萌于斯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春游芳草翠,听鸟声;夏赏荷池清,听蝉声;秋酌黄花酒,听虫声;冬吟梅韵香,听雪声;白昼会益友,听棋声;月下品佳茗,听箫声;山中观游云,听松声;河边看舟行,听欸乃声。哪怕只有片刻之“清闲雅心”,也要好好珍藏它,享受它,这便是不负时光之大爱也……
心潮中荡漾的绿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曼妙弦音里,在唐诗宋词的吟哦咏叹中,在汉文晋书的水墨丹青间,有些意象符号,比如“青山”“绿水”“轻风”“细雨”“春江花月夜”“琴棋书画酒”等等,无论如何咀嚼品味,都能够给人一种那么经典,那么诗意,那么醇厚而又隽永的奇妙感觉。在新的一个春天里,越过了风霜雨雪的洗礼,淡漠了人生物欲的烦扰,悠闲之情便自然而然翩翩而至。
夜幕初降,熹微的星月透过窗帘,朦胧在洁净的书案上。打开台灯,切一杯“金骏眉”的琥珀之色,随手翻阅着缃帙旧卷,眼前一张张花瓣似的书页在茶香的氤氲里翻飞舞动,不经意间,那一叶装满中国文人情怀的“扁舟”,便从浩若繁星的方块字中脱颖而出,翣然跃入我的眼帘,勾起了久久荡漾在心湖中的那些杂陈滋味。“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唐代诗人张若虚,仅仅用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的美妙意境。明月下,悠悠碧波缓缓浮动着一只柳叶似的小船,越漂越远,渐渐消失在迷蒙浩渺的烟波里。也仿佛是由远而近,不知何处而来,不知如何而来,恍如蓬莱仙子游江赏月的芬芳兰舟,亦若银河渡口飘飞而下的悬影浮槎,竟惹得月影小窗里的佳人缠绵出无限相思。传统文学艺术中的那些“扁舟”,承载着的往往是凄清的别离之苦和深切的相思之恨,也或许萦绕着一段幽幽乡梦里沁人心肺的甜蜜。“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的《望江南》,描写的就是那一番思念之情:阳春三月,一位少妇倚栏远望江边,水际线刚出现一点船影,她便引颈翘首,一颗心早已飞往碧波舟影。可是,当那一叶小舟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时候,她便陷入了无限的惆怅和落寞之中。夕阳西下,脉脉含情的余晖洒满了庭院,洒上了栏杆,而自己的心上人却仍然不知身在何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本应欢快愉悦的才女易安居士,此时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然而,比孤独忧愁更让人断肠的,却是那一叶扁舟的远逝。“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黄昏,心爱的女子被一只陌生的小船载向了遥远的楚山湘水,风流才子柳三变情何以堪?于是便发出了“今宵酒醒何处”的慨然怅叹。一叶扁舟,因人的身份和境况不同,会萌生出不一样的情感色彩。“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达了浣女归来的欢悦。“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衬托出了游人竞渡的惊喜。“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道出了异国他乡思故人的坦率。“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生动地刻画出了隐者那种傲立船头,飘逸出尘的清高形象。而最让人神往的却是“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闲云野鹤般的清幽意境。“一叶扁舟一场梦,万里烟波万里愁”。一叶扁舟,在一些人的心中,承载着的无非是“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青涩情调,是“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旷远虚怀,是“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千里冥思,是“一溪流水一溪月”的临窗遐想,是“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伤感与无奈。而在我的心湖中,却停泊着一叶别样的扁舟,那小舟与我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情感……
经不住春风的撩拨挑逗,轻轻拉开窗帘,一股清新扑面而来,初升的阳光格外明亮。玫瑰色的朝霞,升华了旭日的魅力,金灿灿的光线暖暖地洒在我心湖的涟漪上,萦绕着绵长的思绪缓缓荡漾着。春姑娘的妩媚焕发了青春活力,让我驾一叶书卷的扁舟,畅游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小舟顺水漂游,江色奇幻而瑰丽。舟中的我依稀看到了那些个圣哲先贤、仁人志士,也还有那些文坛巨匠、迁客骚人。他们各自秉持着高雅信念,驾一叶扁舟,朝着朝阳升起的方向,朝着姹紫嫣红的圣苑,朝着溢光流彩的殿堂,劈波斩浪,去追寻初衷不舍的梦想。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寻的是忧国忧民之心。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追寻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追寻的是济世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追寻的是忧国忧民之情操。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追寻的是“民主共和”理想。“千山万水只等闲”的勇士们,追寻的则是华夏大地的幸福与安宁。只因是当过兵之故,我的灵魂曾经不止一次融入追寻者的行列中,持一杆长篙,泛舟于大海,不避巨浪,不畏暗礁,笑唱“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秉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曾几何时,心湖随着大海的脉搏一起澎湃。澎湃的涛声之外,有着我明月秋池的彼岸,静静地泊着另一只小船。那是明月中我的魂,那是明湖中我的莲裙。莲的漂浮动着月的波澜,月的韵缥缈着梦的诗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那是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我驾一叶扁舟,畅想在沧浪的“绿如蓝”,筑梦到江南。恍惚之间,小舟载入了一影高大的身段,和那一双醉人的眼神。藕裙罗衫,昂头嫣然。我的那颗心,再也不能平静。少女时听说过一个故事,万马驰骋,逐鹿中原。那故事很动人,然而却很久远。如今我独自荡舟悠然,朝发瞿塘峡,夕至秦淮湾,一路绽放着灿烂,举手投足山水也娇艳。是那么的委婉。的确是碧野千里繁花灿烂,引千古骚人竞咏叹,挥毫泼墨绘出灿烂画卷。而我却搜肠刮肚在水乡江南,为写下红色诗笺,憧憬着绿叶的另一面。走上青石台阶,绿荫婆娑,苔痕斑斓。繁锦深处清音袅袅,情意绵绵。一首《长相思》,一曲《离别难》,一拨一弹,一咏一叹,乱了琴弦,醉了心弦。我伸手在眼前,很想让他牵手走过古老街面,去实现一个海誓山盟的诺言。斟一杯清新的甘甜,送一个贴心的祝愿,奢望把他带回中原。只因为了他的期盼,只因融了对他的思念,甘愿邀他到小船,朝朝暮暮,岁岁年年。也许,漫长的光阴将化作一团,一团缥缈云烟。也许,他挥手的一个冷淡,将一段缘分拂乱成擦肩的平凡。也许,他回身一个旋转,将一抹嫣然演变成应酬的敷衍。我不再独自怅然,反正我不会折返。我想得到他的体贴,也深信他的浪漫。他的影之所以朦胧迷乱,是因为巧遇了秋雨绵绵。我拒绝了徘徊,也将犹豫抛远。把心绪定格在江南,这决定萌生在一个瞬间。从此以后,每一声欸乃橹响,每一颗红豆小船,都是乘驾着他的影子,我只在荡漾的绿舟中静静守望,守望着忘却时光的来年。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檐下的燕巢满了又空,空了又满;溪边的花雨淅沥一春又一春,江中的白帆游走一片又一片。我心湖的碧波柳岸,静静停泊着的,依然是那一只经久不变的小船;那小船里存放着的,依然是初见时的温暖。晨梦骤醒,一盏新月甜甜。心湖缱绻,一叶扁舟纤纤。舟与明月相望,月晕妖娆,舟影缠绵。绿舟悠悠,终于到了湖的彼岸。春风唱着情歌,送他款款向我走来……
一腔沉痛悼周公
2021年7月2日凌晨01:48分,我在书房为市文联举办“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诗歌朗诵会写两篇诗歌,完稿后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翻看一下。看到文友在工作群里发的消息,周同宾老师于2021年7月1日上午11:10辞世,顷刻之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深知平时周老师把水兵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闲暇之余也喜欢开个玩笑。坚信不会开这样让人难以接受的天大玩笑。
夜已深沉泪眼朦胧,我久久地独坐书房,时间似乎永远的定格在此时。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回忆去年六月九日,随市文联组织的“大美南阳”采风”团,还与周老师一块同行。途中下车方便时我搀扶周老师一同下车!交流中他老告诉我“自疫情期间也许是因为思想压力太大的因素,我的身体明显不如一前,下楼在家属院转上两圈就得马上坐下来休息,不然就出现少气无力,行走困难难的状况!但对吃饭,休息还无大碍”我听后马上安慰他老,多晒晒太阳,多散散步身体慢慢就会好起来!时隔两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8月21日,有幸和周同宾老师一起参加市电视台举办的《书香南阳》栏目举行开机仪式!哪天他精神焕发,激情澎湃地在活动现场做了发言;周同宾在开幕式中说,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民族对于读书的敬仰,对读书人的敬重。现代社会应当是一个书香社会,不应当是一个铜臭社会。经济在社会中固然重要,但心灵上的净化更加重要。在步入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应该让心灵更加充实。要想充实心灵,净化心灵,提升心灵,读书是唯一的办法。在当下,手机网络的兴盛,让我们读书更加便捷了。但是,读书应当沉下心来,从灵魂深处来真正吸收书籍带给我们的营养,而不是阅览快餐式娱乐式的文学。《书香南阳》栏目的开办,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现状,带给人们以积极的引导。不曾想这却是我和周老师的最后的一次相见,仅仅过去200多天您确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我们,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我真正认识接触周同宾老师,算来已有七年。第一次与周老师接触,是我在南阳汉诗协会成立的前两天里,和南阳晚报社张燕主任商量,邀请周同宾老师到成立现场支持一下。因为他老不但德高望重,也是南阳文学泰斗。5月27日一大早,张主任就陪我一起到了周老师家里,当时周老师刚吃过早饭在书房闲坐,看见我俩到访甚是兴奋,通过张主任对我的介绍及短暂的聊天后,周老师方知我来的目的!当场表态说“香婵具有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有多年笔耕不辍的情怀,愿意为南阳诗歌创作助力提携,南阳汉诗协会成立是件好事,更是咱南阳文学艺术界的盛事!我一定到会”当我们话别起坐离开时,周老师的一个动作让我至今不能挥之不去,双手扶着椅子栏杆三次没有站起来,原来是一周前在院子散步时不小心右脚采空了。造成骨膜损伤,走路疼痛难忍,医生建议少走路多休息多保养即可恢复。得知此情我当场决定后天的成立大会就不再让周老师过去了,可万万没有想到!我最敬重的周老师毅然蹒跚而来,出现在活动现场。那一刻我被周老师对文学艺术殷切厚爱的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秦俊主任,孟水昌主任还给他开玩笑说;“受了一点儿轻伤您别装病呀,是想让老弟俺们过去看望您吧”当时周老师笑笑说“诗歌是国粹,我们应该支持呀”,一句话似一面旗帜从此刻骨铭心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激励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更加发奋努力。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不知道用什么更最准确的文字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主要原因是每临下笔,就犯踌躇,只怪自己笔涩文拙。找不到一个能准确诉说心里话的文眼!只有暗自努力不负韶华。
跻身南阳文学界,身为南阳作协副主席!可以说;我在文学道路上能走到今天,能取得一点儿成绩!与周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周老师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将永远牢记他老生前的教诲,扎根文学艺术,为大美南阳文化建设摇旗呐喊!
说实在的,我平时以写诗为主,空闲时我特别喜欢拜读周老师的散文。从周老师的文章里,我了解了农民的酸甜苦辣,农民的喜怒哀乐;农民的勤劳与厚道,也了解了当时农民的苦难和沉重;悟出了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农村人的命运;也读懂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后来又陆续读了《古典的原野》等作品。去年我写的《茶人趣事》《寨沟村魂》等作品,就是受了周同宾老师的《皇天后土》的影响。
我喜欢周同宾老师的散文。无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等都是乡土文学中最微美的文字呈现,特别那些散碎的精品小短句,也总会感染着读者,触动到内心深处的灵魂,读后会产生对微美文字的感染力,让人激动,让人悲痛,让人欢喜,让人担忧,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周老师的作品是当今中国散文语言中最绚烂的花儿,而这朵文字之花儿,已深深地扎根在南阳的黄土地里,今年春天我创作的散文《春季走进月季园》从某些方面就学习了周同宾老师散文语言风格和创作技巧。在今后的写作道路上还需更好地学习阅读周老师的创作手法,更好地提升自己。
高风亮节万古传,良操美德千秋在,愿周同宾老师一路走好,愿周同宾老师永垂不朽!
一首《悼念周同宾先生》表达我的追思。
惊悉噩耗悼吾贤,
不觉双颊挂泪连。
笔写乡农歌热土,
文呈时代润田园。
高风亮节人评定,
德艺双馨自不言。
一代大家成历史,
文坛谁领不空衔?
扇 子
生风祛暑之利器也,古已有之。
扇有多种形式,其名称也不尽一致,如折扇、团扇、掌扇、电扇等等。扇的名称因制作的材质不同而有所区别,用蒲草制作的叫蒲扇,用丝绸制作的称罗扇,以此类推,还有木扇、竹扇、羽扇、草扇、纸扇、芭蕉扇等诸多名堂。
《西游记》记述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说的是翠云山有个芭蕉洞,洞里居住一位罗刹女,又名“铁扇公主”。罗刹女有一把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乃太阴之精。有神异之能,可大可小,随心所欲,一扇灭火气,二扇生凉风,三扇降雨露,倘若有人被它扇一下,要飘飞四万八千里才可以停息下来。每到酷暑盛夏,天气燠热燥闷,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寻求清凉。现代科技发达,什么壁式空调、柜式空调、中央空调、车载空调等等,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入室许清风,对饮惟明月”,也不再是蓬莱仙子所独享的风雅了。而古代生产力低下,要度过炎炎盛夏,却只能利用通风、遮阳等简朴笨拙的方法来消暑降温。而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最普遍、最便捷的工具就是扇子了。
原始的所谓扇子,大约只是对草木之叶、鸟兽之皮因陋就简地利用而已。至于《尔雅》中记载的:“以木曰扉,以苇曰扇”,那已经是编织术发明以后的事情了。真正意义上的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载:舜帝接受尧帝的禅让后特制一扇,以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因舜帝有双瞳,时人称之为“四明”。该扇如同又得“一明”,故谓之“五明扇”。当时的扇子除了用来生风,还用于遮阳。所以扇在古籍中又有“摇风”“障日”之称谓。到后来,扇被统治阶级用作彰显地位与权势的仪仗。最初由雉羽、蒲苇等制成,称为“箑”或“翣”翣:会意字,从羽,从妾。“妾”,引申为“众女子窃窃私语声”。“羽”和“妾”联合起来,表现了摇动起来能够发出悉悉窣窣声响的大掌扇。
《周礼·女御》称:“后之丧持翣。”《礼记·明堂位》云:“殷之崇牙,周之璧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用篾丝编织的木制长柄扇,就是一种仪仗用扇,由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象征主人的威仪。这种扇就是“箑”或“翣”的一种,又称“障扇”或“掌扇”。
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就有唐太宗背后侍者掌仪仗扇的场面。在描写古代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宫女二人站在皇帝背后,各持一把巨扇,交叉而立,那也是用于彰显皇帝威严的一种仪仗。殷周时期出现了“翟扇”,用色彩斑斓的野鸡尾羽做成。翟,是古代一种长尾雉,故而这种扇子又称“雉扇”。《古今注》曰:“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
前秦王嘉《拾遗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涂修国献青凤、丹鹊各一雌一雄。孟夏之时,凤、鹊皆易脱毛羽。聚鹊翅以为扇,缉凤羽以饰车盖也。扇一名‘游飘’,二名‘条翮’,三名‘亏光’,四名‘仄影’。时东瓯献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娱。使二人更摇此扇,侍于王侧,轻风四散,冷然自凉。”但是禽类的羽毛毕竟有猥琐污秽之嫌,不为上层人物所赏识,因而羽毛扇直到春秋时期因为宋玉才得以逐渐流行开来。
晋朝陆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麈尾而笑。”宋玉乃屈原之高徒,素有雄辩之才,名满天下。羽毛扇经由宋玉使用后,自然为人们所追随效仿。后来羽扇逐渐成为士大夫洒脱气质的一种象征。顾荣是西晋时期江南士族的首领。
《晋书·顾荣传》有“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的记载。至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潇洒豁达的智慧形象。至于平民百姓所使用而有历史记载的扇子,到了秦汉以后才得以盛行,因其形似单扇门户,故名“户扇”,最早以竹篾编制,后有布帛丝绢之品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苍生均有使用。
《汉书·张敞传》:“白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后以“便面”借代扇子之说,一直流行到宋代。西汉时,将手柄置于扇面中间的“团扇”出现了,其形状和用法与现代略同。这种扇子先在皇宫中流行,称为“合欢扇”。
西汉才女班婕妤在《怨歌行》中写道:“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说的就是这种扇子。团扇在魏晋以后开始盛行,尤以唐代女性使用最为广泛,并开发出了“遮面”“护颜”之功能。现存的唐宋时期的仕女图中,每位佳人手中大都有一柄团扇。唐代诗人王建《调笑令·团扇》一诗很形象地描绘了团扇的功能:“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王昌龄《长信愁》诗则曰:“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描述得也很生动形象。团扇还可以用来捕虫娱乐。
唐朝杜牧《七绝·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由此可见一斑。折扇是扇子中一个比较流行的种类,因其携带方便,出入常藏于袖,故有“怀袖雅物”之称。它不仅是一种生风取凉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折扇最早出现于南朝。
《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有“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经有自产自销折扇的作坊。不过当时使用折扇的人似乎还不太普遍。
明朝陈霆《雨山墨谈》说道:“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我朝永乐初始有持者。”“聚头扇”即折扇。说明折扇到了明朝以后才渐行普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把明代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扇面有人物画,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影视作品及武侠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背抄折扇的江湖侠客,当他们遇到敌手时,那手中的折扇就立刻变成了威力超强的武器。很难令人想象,原来是那么温文尔雅的文化生活器物,却暗藏着如此阳刚威猛的杀机。竹扇也是扇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以竹作为制扇的主材,可以追溯到汉代。
班固《竹扇赋》云:“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堪避暑静夜。”
晋朝许询《咏竹扇》曰:“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蔑疑秋蝉翼,圆取望舒影。”古人如果系达官贵族,酷暑盛夏则可以享受“人工机扇”所带来的惬意。在一个转轴上安装扇叶,轴心拴上绳索。使用时抽拉绳索、带动转轴、扇叶徐徐旋转,即可生风纳凉。
汉《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绶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也许是现代机械扇的先祖吧。唐初,有用流水作动力的扇车。《庐陵宫下记》载:“明室起凉殿,拾遗程知节上疏极谏。上命力士召对。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真正的机械扇起源于一八三〇年。一个叫詹姆斯-拜伦的美国人从钟表的结构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可以固定在天花板上,用发条驱动的机械风扇。这种以扇叶转动能够带来徐徐凉风的扇子令人惊喜不已,但是须经常爬梯子上发条,却是很麻烦的事情。一八八〇年,美国人舒乐将叶片直接装在电动机上,只需按动电钮,叶片便飞速转动,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电风扇。扇子由利用人力到利用水力、机械力和电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文明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扇面上做画题字,是我国“扇文化”的特色之一。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桓帝赐曹操“九华扇”,十分名贵。曹操请杨修为他画扇。杨修作画时,不慎掉下一滴墨,正尴尬无奈之际,突然灵机一动,顺手将墨点画成了一只苍蝇。曹操竟然误以为真,急忙用手驱赶。而那只“苍蝇”却纹丝不动。曹操十分疑惑纳闷,俯下身子察看良久,方才弄清原委,惹得众人窃笑不止。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在蕺山时,一老媪持六角竹扇以卖,羲之书五字于扇上。媪初有愠色,羲之曰:‘但亏右军书,求百钱’。人竞买之。”在扇面题字作画以度人困厄的还有东坡居士。
宋朝何薳《春渚纪闻》讲述了“苏东坡买扇”的故事:“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随意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
普通一扇,经名士之手泼墨润色之后,顿时风雅迷人、身价倍增。此后在扇面题字绘画之风一直流传至今,且有长盛不衰之势。扇子的风雅魅力竟使得墨客骚人纷纷拿来滋润文笔。我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的《桃花扇》便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定情之物——绘有艳丽桃花的扇子为题材而作。该剧以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为背景,极尽抒发侯李二人悲欢离合的纯洁爱情。其曲折动人之情即使与莎翁名剧相比亦毫不逊色。为了充分展现扇子的优雅风姿,文艺大师们还用它作为道具,创作出优美的扇子舞来。
云南哈尼族人民历来将白鹇视为和平自由的象征。剧目中舞者双手各持一把白羽扇,身穿白衣,模仿白鹇展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优美柔和,十分迷人可爱。另外,由于“扇”与“善”谐音,扇子因而也有着“善德善行”之寓意。所以古人常将扇子悬于室内,并于扇面上书写格言警句以明志。
时至今日仍有专门用作悬挂装饰的扇子,可以说独辟了一条展现扇子风雅的蹊径。社会上流人士对于扇子的鉴赏观念是颇为挑剔的,使用起来也是相当讲究的。相对于那个阶层的人群而言,布衣百姓对待扇子则似乎更加功利和实际一些。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我说不中。再说二话,狗屁不通。”这是早年流行在民间的人们对于扇子的独白,说明了扇子在社会底层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可以推演出“秋后送扇”和“雨后送伞”是同样的不近人情。
扇子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到了如今,虽然形形色色的电风扇走入了千家万户,更有空调给人们营造了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但是传统扇子却依然很受人们的青睐。因为它除了“祛暑工具”的身份之外,还是日常文化生活里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