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即使再曼妙抒情的音乐,也只是像夏日里清风徐来时产生的一阵快感,随着风去也就消失了,在心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当我骑着马在温泉的大草原上去追赶几只走散的羊的时候。远处传来一种不紧不慢节奏舒缓旋律自由奔放的乐曲,它撕扯着我的心灵,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音乐低沉呜咽,有一种悲怆、苍凉,凝沉之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蒙古长调。
许久以来,这种进入我心灵的音律久久不能释怀。这种音乐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是魔力,让我这个不通音律的人,迷上了乐曲,迷上了蒙古长调。
是啊,这样高亢、悠长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是在所难免的了。有人曾经赞誉“蒙古长调是天籁之音”。这种极高的赞誉,我后来在了解蒙古族人民漫长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是深切体会到了。蒙古民族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音乐便是这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民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其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蒙古民族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其民歌透射着某种悲怆、苍凉之美。每个蒙古人都离不了与生俱来的三件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
长调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它是随着蒙古族由山林狩猎向草原游牧过渡的历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在草原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流传着有多少首长调民歌,就像没有人能够数清楚草原上有多少朵花儿,有多少只牛羊一样。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千百年来。它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成为蒙古民族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最高艺术形式。蒙古长调中特殊的发声技巧称作“诺古拉”,类似颤音,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蒙古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蒙古长调一般分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歌词的内容大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和牛羊,蓝天、白云的。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和诉说爱情,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歌唱成吉思汗的:
圣主成吉思汗
开创了蒙古汗的法度规章
让我们高举起金杯
共同欢庆齐声歌唱
圣主成吉思汗
倡导了蒙古民族的淳朴风格
让我们高举起金杯
畅饮美酒 欢乐起舞
……
蒙古长调是不能够表达愉快、浪漫心情的。即使是在欢庆的婚礼上,蒙古长调也把他们想表达的喜庆改造得开阔、舒缓,变得平静和沉思。这也是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塑造的蒙古族人民的一种性格特点。
蒙古长调这种旋律和曲调产生的根源,我在温泉的大草原上骑马行走时,作过无数次的分析和思考。唱蒙古长调,发挥得最为自如的时候是骑在马上行走。一旦骏马奔腾起来,人随马动,歌声伴随马蹄声,那种感觉,只要你身处其境也同样能够把蒙古长调一串串的哼出来的。马的颠簸把歌唱者的尾音拉得舒展,漫长而又抒情。至于歌声所表达的内容,长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短可长,可随意增长,还可随意删减,其目的是抒发自己淤积的沉闷心情。蒙古长调的根源就是牧民在游牧中表达心情的。甚至专门用于表演,那是后人的事情了。
从一些长调古歌里,我们不难窥视到,蒙古族是个古老文明的游牧民族。一些传唱至今的古歌阐释着这个马背民族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出这个游牧民族的心路历程,一望无际的温泉大草原,在外界看来是美妙绝伦的,色彩斑斓的,是浪漫无穷的。然而,在长期生活在这里的牧民眼中和心中,草原是荒凉的,生活是单调的,家园的意境是模糊不定的。也许会因为一场暴风雪或者是一场瘟疫,让他们的生活一年甚至几年都沉浸在灾难发生时的瞬间里难以自拔。
在牧民的眼里,草原的概念是模糊的,模糊到他们永远也欣赏不出来“风吹草低见牛羊”诗情画意。草的概念是具体的,具体到哪一片的草肥可以放几天的羊牛,哪一片的草枯只是可作短暂的停留。所以,他们的心情只能用歌声来表达,用长调来倾诉。
这也正是蒙古长调,经年传唱永不衰竭的根源。
就像草原的一棵草,年年绿了,又年年枯了。又年年绿了……
这个季节是草原上最有活力的季节,草原上处处彰显着生命的律动。一年一度的春季产羔的日子就要到了。
这是2009年的三月。我和安格里拉乡的乡长赛杰克计划沿着一条河进山,此次进山他一是为了陪我,二是为了查看牧民的生活情况。赛杰克乡长说,一百多公里的路不算远,但是都是山路,来回要一天的时间,一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山里没有手机信号。为了安全,他把安格里拉乡边防派出所的副所长布仁加甫也约上,同行,布仁加甫正赶上要进山检查治安。加上司机共4个人,他们仨都是蒙古族,一路上他们一会用蒙古族语言交谈,一会用汉语。他们感觉到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时,对着我露出歉意的笑容,接下来他们就不再用蒙古族语言交流了。
吉普车出乡政府不久就开始进入山路。
因为去年山上的雪比往年小,山上的冬草场的草被风刮散了,羊群一踏也就很快没有了,所以每年到冬窝子过冬的牧民们今年就早早地开始转场。
赛杰克乡长说,今年牧民们的转场比去年提前了半个月。
一阵狼烟在远处慢慢地飘了过来,随着我们的接近,一群马、骆驼、牛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几匹骆驼的背上装着牧民的生活用品,比如帐篷、毡子、面粉袋、锅、碗之类的东西。
转场的牧民们看到我们的车缓缓开过来,在马上友好地给我们打着招呼。
车一直沿着河边的路颠颠簸簸地前行。
那条河的名字叫鄂托克赛尔河。在别珍套山里千转百回,或飞流直下,或潺潺奔涌。河谷被群山环抱,森林植被茂盛,到了春天树木葱茏,藤蔓缠绕,层峦叠翠。蜿蜒曲折的流溪像一条飘带纵贯其间,由于现在山里还很寒冷河里结着冰,清澈见底的河水在冰下潺潺地流着,不时有冰块“啪啪”断裂掉进河水里的声音。
别珍套山怀里孕育着鄂托克赛尔河,鄂托克赛尔河孕育着水草丰美的草原。这里的一切都是让赛杰克乡长和牧民们引以为豪的事情,特别是到了夏季,这里更是鸟语花香,游人如织。
牧民们接羔的季节是在初春,一般在三月中旬左右。这是因为,牧民们习惯在头一年的十一月初把单独放牧了一年的种公羊放进羊群里,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当母羊交配成功后,漫长的冬天就来临了。母羊要怀胎五个月,整个冬天羊群要在冬牧场里度过,牧民们在冬牧场用石头围起来,是羊群过夜的地方。因为空间狭小羊群相互拥挤在一起,起到了防寒的作用。一旦进入寒冷的天气,或者暴风雪来临牧民们便在上面搭上塑料布用于御寒,牧民把它称作冬窝子。整个冬天,羊群白天在外吃草,晚上回来牧民给羊群加一些夏天打来的干草,再喂一些粮食、食盐。对于牧民来讲,冬季的放牧、加料,每一项都是小心翼翼的。
母羊们用冬天的觅食和在夏秋积在身上的膘来维持腹中的小生命,因为冬季的漫长是在期待中度过的也就不觉得漫长了,冬季是个孕育生命和希望的季节。
就这样冬天随冰雪的融化结束了。熬过了一冬天的母羊们在刚刚化雪不久的草原上开始分娩了。
每年接羔之前,牧民们都要从冬牧场转场到春牧场,并在春牧场搭起帐篷和保暖圈。保暖圈里铺上厚厚的一层干羊粪。这些干羊粪都是牧民们前一年晒干的羊粪。这些干羊粪吸湿保暖,这些是为接春羔准备的。
接羔季节是牧民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对于牧民来说。一年中的三个季节都是为了春季接春羔做准备的。到了冬季,牧民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保住羊群安全过冬,保住母羊身上的膘情,以及保护好母羊腹中的仔羔。
在接羊羔时,应该将生产母羊和不生产的羊分开放牧。在产羔开始后。再将带新生羔母羊、带壮羔母羊和待产母羊分开放牧。放牧待产母羊时牧民要背上个育羔袋,紧紧地跟在母羊的后面。在幼羔没有长壮前,如果遇到了暴风雪,可以将幼羔放进育羔袋里带回家。如果在放牧中遇到母羊难产,牧民就帮助母羊接产;如果遇到幼羔窒息,牧民们就及时地擦去幼羔鼻子里的粘液,必要时要进行人工呼吸。
在接牛犊时,母牛即将产犊可从其乳房情况看出来。乳房满,就该吆喝回蒙古包产犊了。产犊时,要注意查看,及时将胎衣拿走,不让它吃,因为它一旦吃了胎衣,奶水会减少。
喂哺绵羊羔时,遇到母羊遗弃羔子,要 用绳子绊住它的腿,在羔羊臀部抹些盐水,让它凑在母羊的屁股上,沾上些粪便和产道粘液,让它妈妈闻;口中念着“陶依格、陶依格”或“郭托拜、郭托拜”,让它喂哺。如果不成功,可将母羊连同羊羔单独关在黑毡房里过夜,或将它们同狗关在一起,把狗打得汪汪叫,让狗哄它、吓唬它,令其喂哺幼羔。这是他们让母羊喂养羊羔时唱的歌:
它不是如意白兔的幼仔
他是你产下的羔子
陶依格陶依格陶依格
在春天的狂风中
你让谁睡在你的身边
陶依格陶依格陶依格
没有乳房的麻雀尚能喂哺幼雏
长乳房的羊你想喂哺谁
陶依格陶依格陶依格
你若不想接纳它
陶依格陶依格陶依格(变调)
我要砸断你的脊梁
我要扒开你的胸膛
陶依格陶依格陶依格……
山羊羔的喂哺在山羊遗弃幼羔时,也要用对付绵羊一样的办法让它喂哺幼羔,只是唱的喂哺歌中不用“陶依格”呼叫母羊,而用“恰格”或“却如”。
山羊喂哺歌:
却如!却如!我的大胡子却如啊
我的有福的却如啊
你为何歪头看着别处
这是你下的羔子啊
却如!却如!见到岩石就逗留嬉戏的却如
见到荆棘就贪吃的却如啊
你为何歪头看着剐处
你要怀着爱心接纳后代
却如!却如!见到山崖就玩耍的却如
见到鞍子就要啃的却如啊
你为何怀着敌意看着羔子
爱怜和接纳你的羔子吧。却如!却如……
驼羔的喂哺,母驼遗弃驼羔时,要在地毯上放一盘点心、一壶茶,在旁边点上火,将驼羔抱近母驼(若它的幼羔已死要它哺育别的驼羔,需将其死去幼驼羔皮剥下来披在该驼羔身上),拨动琴弦,唱起长调,这样母驼会感动得流下眼泪,对幼羔长生爱怜之心。有的地方时将母驼和幼羔带到喧嚷的渠边,支上锅,放上奶,让两名妇女在两边扬奶唱喂哺驼羔长调,以感化母驼。
“尚未尝过金子般出乳的驼宝宝
尚未尝过美味骆驼刺的驼宝宝
胸脯尚未带护胸的驼宝宝
尚未吃过香甜母乳的驼宝宝
尚未闻过喷香母乳的驼宝宝
尚未饮过清澈泉水的驼宝宝
尚未被五股粗绳捆紧蹄子的驼宝宝
尚未被穿鼻的驼宝宝
尚未长到两岁的驼宝宝
尚未成年的驼宝宝
尚未跨过湖海的驼宝宝……”
《陶依格》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歌、神奇的歌,当你循着歌声来到歌者的地点,你便会目睹这样一番场景:一位蒙古族妇女和一对绵羊母子在一起,那母绵羊俨然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只见那位妇女将母绵羊奶水搽抹在那只被遗弃的羊羔脊背上,把羊羔抱放在母羊的乳房下,诱劝母羊有所醒悟,为羊羔哺乳。为此,她要不断吟唱“陶依格”、“陶依格”的歌词。尽管时间有长有短,但奇迹总是会发生的。你会看到柔美哀伤的歌声会点亮母羊那荒凉黑暗中的认子记忆,唤醒它沉睡僵冷的母爱,它竟然被感动得不断回眸自己的幼仔,并主动给小羊哺起乳来……
《陶依格》广泛流传在蒙古民族的游牧地区。《陶依格》是建立在人和动物情感交流的基础上,是通过歌声对劳动对象的直接作用而实现的。让一只母羊认领幼羔,往往需要拿出长时间的守候和吟唱的耐心,《陶依格》旋律也是一首安抚自己情绪的歌,那种激荡于回环往复旋律之中的深沉母爱,足以使人怦然心动。
草原妇女哼唱着风格质朴,还带着淡淡忧伤的《陶依格》,歌声颤悠悠地萦绕在草原的上空,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这方草原有需要慰藉和哺育的羔羊,这是流淌在人类与动物之间淳朴的情感交融之歌。
我们到达嘎贡巴的家里时,他的老婆正在用奶瓶子喂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羊羔,她的动作熟练、从容而细致,像在哺育一个婴儿。她的脸上闪现着母性慈祥的光芒,从窗户里照射进来的阳光刚好照耀在她的脸上,她显得幸福而安详。
屋子里暖洋洋的,宽大的炕上还放着一个婴儿床: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咿咿呀呀地叫着。
今年29岁的达嘎贡巴,脸上幸福的表情毫不夸张地表现出来。他结婚两年了,孩子出生两个月了。他家里的羊冬羔产了几十个。成活率很高,再过几天就要接春羔,现在准备工作也做好了。他说,今年他家的羊可以生产一百多只春羔……
达嘎贡巴不会讲汉语,他的话是赛杰克乡长翻译过来的,但是我从他的表情里已经读懂了他生活的味道……
我们离开达嘎贡巴的家里时,达嘎贡巴老婆的《陶依格》又唱起来了……
选自《太湖》2011年8期
原刊责编 麦阁
(本期执行编辑 史小溪 刘志成)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