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1535923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李剑的散文/李 剑

点击率:1500
发布时间:2022.02.24

古城灯会


“凤鸟来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大祥兆之一。大年初二下午,我陪新华社特约摄影记者房德华老师在郯国古城采风,有幸和万千游客一起目睹了这千载难逢的祥瑞美景。

古郯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白帝少昊后代的繁衍地,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少昊诞生的时候,天空飞来五只凤凰,颜色各异,身披霞光。在少昊即大联盟首领位时,凤鸟再一次光顾送祥,少昊帝顿觉与凤有缘,便尊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

这个春节,郯国古城上演了许多民俗文化大戏,玩龙舞狮、高跷锣鼓、汉服旗袍、武术杂技、郯王招亲……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具年味的就是以传承国学文化为宗旨,联合“南国灯城”自贡名匠精心打造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绚丽多彩的元宵灯会,吸引了日逾十万人的客流量。

古城的灯会以鸟为主基调,以当地历史故事为素材,接地气,聚人气。王宫门前的朱雀门广场上,宫灯摇曳,异彩纷呈,一凤一凰分立两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临近黄昏,古城上空彩霞满天,祥云遍布,继而,云彩翻腾起舞,排列有序。不多时,一只惟妙惟肖的凤凰腾空而起,几乎照亮了整座古城,与广场上的一对凤凰灯饰遥相呼应,天地传情。夜色降临,天上的凤凰慢慢褪去光芒,露出了一个硕大的身影,翱翔于半空之中。那绚丽的火红色尾羽,完美的体态,无不彰显着它鸟中之王的威仪。最为奇特的是,这只雍容华贵的凤凰竟能振翅盘旋,不断变换姿势,和谐舞动,顾盼生姿,似在俯视人间,送来吉祥,祈福国泰民安。这千载奇观被房老师用摄影师的敏锐视角第一时间捕捉到了,他快门频闪,记录下凤鸟来仪的整个过程。许多游客也都注意到了这帧美景。我难抑喜悦,连声喊道“大家快看,快看,西南方向有凤来仪!”,人们的目光霎时朝向西南的天空,无不被这天瑞下凡的奇观所惊叹,人群中一阵欢呼雀跃。

掌灯时分,大大小小的红灯笼照亮了御街,每个商铺门口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御街入口处的“郯国年,最中国”灯组光彩夺目。郯王宫内更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百鸟朝凤”灯组搭起了百米长廊,人们脚踏红地毯,漫步在这灯的世界里,细细观赏,慢慢品味,尊尊鸟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似在向游人讲述着古郯三千多年的历史。顺应门而进,映入眼帘的是“孔子师郯”灯,它还原了公元前525年孔子拜郯子为师,学习“以鸟命官”的史实,人物形象逼真,布局完美,气势恢宏。近观,一位老者正在灯组前方行三拜九叩礼,问及缘由,才知老人孔姓,长年旅居海外,这次春节来家省亲,未曾想到在古城遇到孔圣人,叩拜先祖,聊表游子的敬意。二十四孝之一的"鹿乳奉亲”灯组,再现了郯子扮鹿讨乳,医治母疾,极尽仁孝的高尚品格,人们观赏之余,啧啧称颂。进入大殿,各种古朴典雅的宫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王宫内外,各类迎春节目丰富多彩,演员们盛装罗绮,载歌载舞,古城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王宫的后花园里,玄武尊立,琴瑟和鸣。孙膑献计、田忌赛马、孙膑减灶、马陵之战、孙膑兵法五组饰灯,造型独特,形象生动,向游客展示出公元前341年孙膑、庞涓同室操戈、决战马陵的历史场景。这里的每组灯都是有灵性的,可以根据不同故事背景,采用声、光、电等形式渲染氛围,增强动感,不由得让人思绪飞扬,仿佛置身古战场,耳旁频频传来战马的嘶鸣和将士们的呐喊声。并且每组灯的旁边都配有一段文字介绍,让观赏者能够尽快融入情景。御花园里山水相依,一串串彩灯把假山的轮廓点缀得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亭台有花灯图案,楼阁有花灯图案,镶嵌在地面上的鹅卵石曲径也有花灯图案,那被绿树掩映的路灯也是一盏盏花灯。花灯各有特色,如荷,如菊,若兰,有的秀丽淡雅,有的鲜艳夺目,有的妩媚妖娆。那朦朦胧胧、若明若暗的灯光,如羞涩的少女般,明眸善睐而又多愁善感,最易使人浮想联翩,灯光与月色交相辉映,再现了“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的盛景。

古城高雅脱俗,寓教于乐,这里既能欣赏到绚丽多姿的年俗艺术表演,又能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古城不大,却浓缩了年味的欢庆热烈;古城不小,穿越了古今,阅尽了铅华。这璀璨的灯光犹如笼罩古城的神秘面纱,恰似一帘幽梦,足以把元宵节的郯国古城装扮得如诗如画。

“古城灯会涌春潮,有凤来仪降九霄。瑞兆郯兴云作美,稳行致远志存高”。能在古城邂逅凤凰,更会收获一份希望和安祥。


国庆抒怀


金秋十月,天朗气清,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我们也迎来了祖国72岁华诞。山欢水笑,流光溢彩;莺歌燕舞,礼炮谐鸣,这盛世的大中国宛若璀璨星河里最亮的那一颗。大江南北,普天同庆,每个中华儿女都唱着同一首赞歌一一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总有一种热流在心中澎湃,总有一种激越回荡在耳边,这殷切的祖国之恋哟,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田;总有许多话儿难以诉说,总有几多深情难分难舍,祖国啊,就喜欢这样紧紧依偎在您的胸窝。

72年前的今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祖国诞生了。母亲,尽管战争的硝烟苍老了您的容颜,尽管您的身上布满了伤痕,尽管您的土地瘠薄荒芜,尽管您的家境一贫如洗,但是祖国母亲,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您依然是那位隽秀典雅、坚韧不拔的东方女性。

抚今追昔,不忘前事。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有着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业;有着唐宗宋祖的盛世;有着四大发明的成就;有着勤劳勇敢的品格;有着指点江山的气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纵马驰骋,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创造了威震寰宇的灿烂辉煌。侧耳细听,那丝绸之路上的声声驼铃似在奏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华章。那时的您,雄姿英发,朝气蓬勃;那时的您,疆域宽阔,四方来贺。祖国啊,您恰似一条腾飞的巨龙,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翻开近代中国史,您也曾内忧外患忍辱负重,踌躇满志彷徨呐喊。我历尽苦难的祖国啊,您曾惨遭蹂躏血雨腥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那一次次的城下之盟,让您威严扫地饱受欺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敲响了丧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民族的脊梁一向是铁骨铮铮。我可爱的中国啊,李大钊、瞿秋白、夏明翰、方志敏、叶挺……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您的尊严,大义凛然慷慨就义,杨靖宇、赵一曼、左权、江竹筠……多少英雄先烈为了您的诞生,不惜抛头颅,甘把热血洒。十四年内战、十四年年抗战、抗美援朝……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抗争,才换来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今天的幸福安宁。新疆、西藏和平解放,港澳回归,祖国的版图日益完整。人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日益增强。你听啊,今天的天安门广场上欢声雷动,鼓乐喧天,这盛大的场面向世人展示着祥和平安;你看啊,天蔚蓝,人如潮,花似海,那五彩缤纷的簇簇鲜花张着笑脸,似在告慰先烈们早逝的英魂;那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铭刻着他们的丰功伟绩;鲜艳的五星红旗因他们熠熠生辉,迎风招展。

七十二年的光辉历程,几代人的顽强拼搏,我们超越了许多的不可能,成就了一个个梦想。歼20技术屹立于空战的巅峰,北斗卫星犹如天眼俯瞰着地球的每个角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航母龙腾四海,核潜艇潜龙在渊,蛟龙探海出奇制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抓鳖”已不再是梦中的神话。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富国强军,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而今,我们强大的祖国已经稳立世界民族之林。重返联合国、上合组织成立、申奥成功、加入“WTO”、一带一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履行着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孟晚舟平安归航,一个强大的祖国是坚实的后盾。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用抗疫精神打赢了驱除瘟疫这场战争。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刮骨疗毒,正风肃纪,纯洁了组织,凝聚了民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从一个个胜利走向灿烂辉煌,伟大的建党精神正指引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艰难征程波澜壮阔,赤诚初心历久弥坚,“请党和人民放心,强国有我!”,年轻一代气吞山河的誓言响彻寰宇。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中国。您听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在为您唱着祝福的歌。涓涓流贯的河川,是您飘逸的秀发,横亘连绵的群山是您硬朗的脊梁。在东海,碧波荡漾浪花飞扬,那是为您挥洒着婉转动听的音符;在西域,戈壁沙漠芳草绿州,旑旎的风光点缀着太平盛世;在北国,漫山红遍层林尽染,那是把金秋的诗意尽情渲染;在南疆,翠色欲滴瓜果飘香,那是为您奉上成熟了的希望。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来吧,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让我们欢呼,让我们齐唱,让我们为祖国祝福: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梦圆复兴!


磕头拜年


我的家乡地处沂蒙山区东南部,背倚冠山,盘龙河川流而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古老村庄,谈起儿时对春节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磕头拜年的传统风俗。

那时的农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吃过年夜饭,大人们就在准备年初一的饺子馅,继而是包饺子、团丸子、炸年货……孩子们则放鞭炮、贴春联、糊窗花、藏猫猫、打扑克……民间有个传说,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在家里生一堆旺火,期盼这堆烈焰把一切瘟疫病灾驱除,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快乐,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当时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匮乏,又没有电视,每年也就能看上几部老掉牙的电影,还经常断片子。大家只能围坐在一起,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奇闻趣事,一边守岁,即俗称的“熬百岁”,等待着子时的到来。当零点的钟声敲响后,按民俗,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发纸”,敬天祭祖。家境殷实些的人家,事先在庭院里摆设考究的供桌,供桌中央供着神位,另有香烛四世及丰富的供品。祭祀时,一家之长领着全家人分长幼尊卑依次排列,先点香、烧纸、斟酒、敬拜天地诸神,再按次序叩拜门神、灶神、家堂、祖宗。这些祭祀活动结束后,本家长辈端坐正堂,晚辈依次给长辈叩头拜年。家境一般的人家,在进入“发纸”阶段,则搬张小饭桌,摆上水饺、点心、酒菜等,在院子里烧几张打好的纸钱,全家老小祭拜完天地诸神,再祭祀列祖列宗。家境贫寒的人家就只能是摆上桌子,放上简单的供品,然后烧纸跪拜了事。

“发纸”的另一个意思为“发在子夜”。传说财神爷在每年大年夜的子时到人间体察民情,并为忠厚善良、德高望重的人们赐禄送福。这个时辰家家户户都争相上供迎财神。有的人家还专门设牌位,挂神像。迎财神时,家长先点燃火纸,然后手捧点着的高香,到院子里面向门口三鞠躬,口中念着欢迎财神到来的词句,回到屋里后将香插到供奉财神牌位前的香炉里,就算是将财神迎进家门了。

孩提时,我们最盼的就是发完纸后,给长辈磕头拜年这个环节,因为每磕一个头,长辈们都会根据亲疏和喜爱的程度给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这是一年到头孩子们最富有的时刻,记得有些喜欢开玩笑的长辈,专门按照磕一个头三毛两毛发钱,那时为了多挣点压岁钱,恨不得把头都磕破。

“发纸”的同时,家家户户都准备着抢放全村第一挂鞭炮,图个开年大吉,每户挑鞭的人选也很有讲究,一般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或是长辈最喜爱的男孩子,童年时期,我是爷爷奶奶的最爱,自然,每年这个活基本都让我承包了,不过干这事也挺让人纠结,就是不能睡懒觉。随即,鞭炮声此起彼伏,寓意辞旧迎新,纳祥吸瑞,祈福一个风调雨顺的来年。

五更时分,孩子们都早早穿上新衣,洗刷完毕,女孩子头上扎花,男孩子放花放炮,大人们有新衣的换新衣,没新衣的也换上了浆洗干净的中意衣物。之后拜年活动开始,家里一般留守年长的老人,一个家族的晚辈基本自成一群,一起去长辈家拜年。一群中有一个辈分较大的带着,一起去没出“五服”的族人家中拜年,许多小孩子拜年为的是凑热闹,跟大人后面混吃混喝,混压岁钱。

拜年也是讲究规矩的,一般都是先去自己爷爷奶奶家、叔伯大爷家,再去家族的最高长辈家,往后依次顺延。受拜的长辈一般都在屋里待着,看到有人来拜,长辈站在屋门口把大家让进屋。进屋后,来拜年的也是按照辈分、年龄,排好顺序,齐声称呼长辈的称谓,如“大爷爷,给您拜年啦!”,然后磕头拜年。通常是称呼一个长辈磕一个头。磕完后,长辈们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瓜子、糖果、点心等礼物分发给拜年的人群,并且多数长辈都在供桌上提前摆好酒菜,让拜年的人们礼节性地喝上几盅,然后离开这个长辈家,继续到下一家进行拜年。有些年龄大、健康状况不好的长辈,起床比较晚,通常门是闭着的,拜年的人们从门缝往里瞅瞅,一看还没“发纸”,就在门口礼节性地吆喝几声,一齐跪下磕个头也算心到神知了。

拜年的人群中,酒量大的,一圈转下来喝得脸红朴朴的,打着酒嗝,喷着酒气,酒量小的、贪杯的一圈下来东倒西歪,有的扶墙,有的抱树,也是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日上三竿,整个村庄便弥散着醇醇的酒香和浓浓的火药味了,这也是家乡特有的年的味道。

初一的早上,村里更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三五成群,面带笑容,闺女玩花,小子放炮,老头、老太太也都换上了新棉袄,见面都是拜年问好,连客居我们村的流浪汉“愣高阵”也是逢人便跪下磕头拜年,讨糖瓜,要烟抽。许多姑嫂不睦,妯娌不和,邻里之间平时结下的"梁子"也都随着新年的到来一笔勾销,重归于好。有条件的村子还组织舞龙舞狮、旱船、高跷,敲锣打鼓等,充满着祥和的气氛。

那时家里都穷,长辈给的压岁钱远远不够买摔炮和烟花的。四奶奶家的小五叔很有心计,到本族长辈家磕过头后,就带我们几个辈小的兄弟去河东崖卖鞭炮的“小龟腰”(驼背)住的窝棚里去磕头拜年,“小龟腰”那时也该六十多岁了,光棍一条,平时靠赶四集当货郎为生,论庄邻我该喊他表叔,是四乡八里知名的“小气鬼”。走进窝棚,五叔带着我们跪下,齐呼“给您老拜年啦!”,然后他会毫不吝啬地每人给我们发十几个小“豆炸鞭”和几个“摔炮”以示感谢。有时鞭放完了,实在想不出法,我们还会单独去给他磕头换鞭炮。其实,每年他也都盼着我们去给他磕头拜年,每每这个时候,他手捋着山羊胡,正襟危坐,很有威严的样子。再后来,他老人家不在世了,我们也就断了这份念想。

童年就在年俗的陪伴下悄悄度过,回忆起磕头拜年的情景,宛若就在昨天。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移风易俗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民都搬上了楼房,磕头拜年的人群也越来越少了,但记忆中那充满着亲情和乡情的场景永远挥之不去,并且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更深邃更值得留恋。


母爱如诗


“儿行千里母担忧,夜半灯前念远游”。母爱如诗,舒缓地流淌在每个游子的心中……

以前常年在外地工作,虽离家不远,但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并不多。这次回家,不经意间发现术后的母亲愈发显得苍老了,心情不由地沉重起来。好在她精神状态不错,虽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但还是喜欢里里外外不停地忙碌。吃饭时聊起家里家外,人情世事,言语间能感觉得到母亲的心态挺好,什么事情都能看开想开,这才让我慢慢感到欣慰。

午饭后斜倚在沙发上小憩,回想起那些年和母亲朝夕相处的一幕一幕,我不由得感叹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是啊,母爱似水,缓缓地流过我人生长河的每个片段,母爱如诗,胜过世界上最华美的篇章……

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过记忆中开满鲜花的山冈,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母亲,那么端庄秀美,那么朴实无华,蕙质兰心,人如其名,淡定清雅而又不事张扬。从事小学教育三十多年,她倾尽心血和汗水,辛勤地浇灌着祖国的花朵,为人师表,敬业奉献,谱写了一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园丁之歌。

母亲从小生长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农村,艰苦的岁月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习惯,姥爷虽然不识字,但常做些小生意,所以对知识的渴求也超乎寻常人家,尽管家庭比较拮据,但省吃俭用也把母亲和舅舅送到学堂,没有过高期望,盼得就是下一辈别再像他那样成了“睁眼瞎”,经常挨哄受骗。懂事的母亲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她勤学好问,刻苦认真,再加上天生的聪颖,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放学回家还不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补贴家用,割草、编篓、积肥、锄禾……各种农活样样精通,深得姥爷姥娘的喜爱。就这样,一步步从村办小学升入乡办完小,后又考入县一中,成了四乡八里为数不多的“女秀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深深地知道,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守着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的,虽然没有什么鸿鹄大志,但改善生活条件、追求幸福安逸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那个年月,庄户人的孩子要想跳出农门,仅有的出路就是考学或参军,但一个农村的女孩子想参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初中三年,许多同学都因家境困难,坚持不下去辍学了,但生性坚强的母亲仍然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坚持着,并且更加刻苦努力了。校园里的操场上,学校门前的小河边,教室里幽暗的油灯下。到处都可以见到她苦读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母亲在中考中再创佳绩。以她当年的成绩,可以有多种选择,卫校、农校或是再上高中考大学。但是她深知家庭状况已不允许再读高中,上其他学校费用又高,心里只有一个念想:读师范,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来师范生免食宿费用,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二来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们改变命运。

拿着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母亲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她一口气跑回十多里地的家中,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正在田里耕作的姥爷。“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消息瞬间传遍了这个几十户人家,上百口人的小村,整个村子一下子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打心眼里为母亲高兴,母亲成了全村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中专业,为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赢得了荣光。一向勤俭的姥爷也阔绰地摆了一场宴席来答谢乡里乡亲。

为了节省路费,姥爷用独轮车推着母亲整整走了一天,才把母亲送到四十公里外的市立师范。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临沂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和新奇,店铺林立,商品琳琅,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虽身处闹市,诱惑颇多,但上学期间,母亲节衣缩食,艰苦朴素,每次期中、期末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要步行一天,直到毕业的时候,才第一次坐着学校租用的班车返回县里。现在很难想象那时一个孱弱的姑娘是怎样身背干粮、跋山涉水、走街串巷来回奔波的了。

三年的师范生涯陪伴母亲渡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母亲不但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还和同是学生干部,同是学校运动队员的父亲相识相知,虽算不上郎才女貌,但也是品学兼优了。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撮合下最终结为伉俪。

父母这届毕业生均延迟分配一年。直到1967年才被分配到家乡一个乡村小学任教。由于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教学成绩显著,不久父亲和母亲分别被选拔到公社的中心中学和小学任教。1975年冬天,父亲又被选派到县里做行政工作,一年后,母亲也随调到一小任语文教师。记忆中,母亲总是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来。我们小的时候,学校每周晚上两次集中备课,母亲都是先把我们哄睡,然后锁上门去学校,多少次,我和弟弟从睡梦中醒来,四处寻不见母亲,只能用号啕大哭表示抗议,待到哭累了,再沉沉地睡去,每次母亲回家的时候,我们不是掉到地下,就是歪在床上,泪滴挂在腮边,不停地抽噎。到县城工作后,家离学校很远,骑车要半个多小时,那时我刚上一年级,弟弟还是玩童。每天,母亲都要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大梁上坐着弟弟,后座上带着我,风雨无阻,来回两趟。就这样,母亲用一米五几、不足百斤的瘦弱身躯,超负荷地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后来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我清楚得记得有次雨天路滑,上坡的时候,我的一只脚不小心夹到了车后轮里,血肉模糊。母亲连人带车也摔倒在地,她从地上爬起来,不顾自己的伤痛,急切地捧起我的小脚,心疼得泪如雨下。以后的好多天,都是我坐在车前梁,把那只负伤的脚架在车把上,坚持上学。五年的小学生涯,母亲和那辆"大金鹿″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母亲心地善良,为人忠厚朴实。她心疼孩子,但不是无端的溺爱,时常教育我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为人处事的道理,我和小学同学感情笃深,至今还经常聚聚聊聊,一起怀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孩提时光。弟弟小的时候比较调皮,经常和同学打打闹闹,母亲从不护短,每次都是严厉地批评训斥,让弟弟承认错误,有时还着着实实地揍上几巴掌。那时候父母工资低,买不起成品衣服穿,心灵手巧的母亲便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裁剪、缝纫、刺绣等女红,我和弟弟中学之前的所有衣物几乎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并且式样新颖,做工精细,经常引来同学羡慕的目光。父亲是家中的长子,也是整个家族的顶梁柱,每当大家庭中出现了宅基纠纷、老人赡养、婆媳不和、妯娌反目等家长里短的问题,都是由母亲和时任村支部书记的婶婶出面调解,并终能化干戈为玉帛。在她们的苦心经营下,整个大家族团结和睦,红红火火,她们用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影响带动了周围的亲戚朋友。母亲乐于助人,与街坊邻居、同事朋友关系也非常融洽,大家遇到困难和问题,总喜欢和她商议,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记忆中唯一的一次与人发生冲突,还是因为担任单位负责人的父亲坚持原则遭到打击报复,最后殃及母亲。母亲宽宏大量,不愿积怨成仇,也没有在我们面前过多地提及。

1983年,经组织推荐考选,父亲考入了师专干部专修班。当时我读初三,弟弟上五年级,都在升学的关键时期,家中爷爷奶奶又体弱多病需要照顾。接到通知书后,父亲非常纠结,进退两难,不去上吧,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期望,去吧,家里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母亲看出了父亲的心思,“放心去上吧,年轻时老为没能读大学遗憾,别错过这次机会,家里有我呢……”,短短几句话,坚定了父亲的信心。在以后的两年里,母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关注我们的学业,还要赡养家中的两位老人,吃尽了苦头,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我和弟弟最终没负众望,一九八七年高考和中考,双双迈进了大学和中专的校门。

母亲工作认真,事业心强。常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并带整个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她善于总结提炼,借鉴先进经验,注重教学研究,教学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赞誉。任教期间,母亲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的表彰奖励。一九八四年当选为县第九届人大代表,成为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代表之一。1985年,她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学校开运动会,我用母亲人代会上发的文件包盛衣服,不小心弄丢了,母亲领着我,找遍了整个操场也没见踪影,回到家后,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记忆中,她是很少这样发脾气的。从政多年后,又回想起这事,我明白了,母亲不是心疼衣服丢了,也不是在乎文件袋的自身价值,而是为失去了一件象征着荣誉的纪念品而懊恼。

辛勤的努力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十多个春秋,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数千名徒子徒孙遍布世界各地,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他们中有北大、清华生,还有博士、留学生等,我的女儿能够考取名牌大学,也得益于母亲给予的良好启蒙教育。如今,学生们都在各行各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挥洒汗水,努力奋斗,每有佳音传来,学生登门,电话报喜,母亲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每每谈及自己的学生,母亲都会如数家珍,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闲暇的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把一撂撂的奖励证书和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拿出来,左翻翻,右看看,爱不释手,我知道,母亲是用这种方式从它们中寻找自己平凡而又辉煌的过往。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我和弟弟幸福地成长,并相继成家立业、娶妻生女了。由于工作需要,这些年和母亲聚少离多,但只要打电话或逢年过节回家,母亲的叮咛总是萦绕在耳畔,什么“听组织的话,和同志们处好关系……”“别贪、别沾,一碗水端平……”话虽朴实,但字字句句都体现了慈母的牵挂之情。虽算不上出人头地,但我们在每个岗位上都尽心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路走来,感觉问心无愧。

1998年,从教32年的母亲告别了三尺讲台,光荣退休了。操劳了一生,退休后的母亲依然不甘寂寞,闲不下来,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学习,唱唱歌、跳跳舞,偶尔还和老同事们一起郊游、踏青,生活还算充实。对我们,她没有过高的要求,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就好。长年的奔波劳累使母亲的膝关节严重受损。去年以来,疼痛起来连走路都十分困难了,医生建议需要手术更换才能彻底根治。母亲犹豫了许久,但是为了在有生之年还能多走走看看、蹦蹦跳跳,她毅然选择了手术治疗,宁愿一时痛苦,也不愿永远地站不起来。春节前后,年逾七十五岁的母亲顶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接连做了两次大手术,更换了两侧的膝关节。感谢现代医学的神奇,手术非常成功,再加上母亲的乐观豁达、护理方法得当,目前恢复得很好,又能行走自如了。

2018年正月初八,家添新丁。喜讯传来,母亲高兴得好几天都合不拢嘴。随着外孙宸溪的出生,母亲已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了。小外孙在北京,母亲每天都要在微信里细细端详,不厌其烦地念叨,还按老家的习俗给他过了“满月”。母亲节那天,我给母亲发去了小外孙的视频和一句简短的问候,母亲秒回了一句,“宸溪好可爱,你们要常联系我”。寥寥数语,却饱含了母亲对孩儿深深的挂念。


穿越时光的隧道

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妈妈

那么秀美端庄

那么朴实无华


走过开满鲜花的山冈

仿佛看到了慈祥的妈妈

眼里闪着泪花

心里几多牵挂

……

原谅儿的木讷

平时很少叫妈

原谅儿的不孝

让您常受惊吓

……

别再操心费力

儿孙都已长大

如今四世同堂

也该享享福啦

……

祝福您,妈妈

青山常在人不老

祝福您,妈妈

夕阳最美续芳华……

母亲,您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值得所有的人尊敬和爱戴。母爱,如同一首清新甘洌的史诗,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间……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