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我曾不止一次地来过这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将它介绍给身边和远地朋友,他们大都惊诧着,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许多朋友在看过这个地方后,往往不无懊恼地抱怨:就这么个破地方,跑这么远的路来,有什么看头。我望着他们熟悉的面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陌生,我忽然间觉到一种巨大的精神隔膜。有一次,我将它介绍给外地一位搞历史的朋友,在此之前,他曾经撰写过抗日战争的史料。他听了我的话,非常震惊,又是那样的迫不及待。正好那一天大风,我们好不容易弄到一部车,当我们一头尘土,一脸灰屑地从黄土中钻出,站在它面前的时候,它就那样在风中横陈着破败的面孔,一任黄沙从它的身上掠过。风声掠过这些曾经是青色,如今上了些年头的砖块,发出苍凉的声音,仿佛历史沙哑的喉咙一般,诉说着往日的沧桑与悲凉。朋友在我的指点中,停下脚步,望着这座连乡村庙宇都不如的破败祠堂,一下子惊呆了,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这都是些民族的英雄啊!他痛惜的神情至今犹在眼前。
这一次,我是在读了一个日本人在网上下的侮辱中国人的贴子后,邀请两位朋友去的。一路依然是崎岖不平的山路,依然有黄风拖着尾巴在土梁上撵过。在一条布满卵石的自然河道公路上颠簸了许久,身后的黄尘才渐渐小了。驶过一条沟谷间的小河,就踏上了陕西的地界,路边开始出现房屋,树木和狗。远处有一群羊在黄土梁上跑坡,如一堆飘浮的白云。我们听到了民歌,但听不清歌词。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地处陕、蒙交界处的陕西省府谷县哈拉寨镇。这个镇在历史上一度曾属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所辖,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中期,这个镇子曾因抗日名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民族英雄”的马占山将军而名闻大江南北。我们所去的目的地——忠烈祠,就是马占山将军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英雄献身的抗日将士们建造的,不怕别人指责我孤陋寡闻,这应该是中国最早为抗日阵亡将士建造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二
一样的衰败,一样的局促,一样的寒伧,一样的荒僻。忠烈祠的门被十几捆麦秸、豆秸紧紧塞着,半年前破败的门彻底朽坏了,枯木零落。我们无法进入忠烈祠,试图将草捆扒出一个口子,但被人毫不客气地阻止了。
既然不能进入,那就让我们在周围看看吧。一地的断条砖石,一地的瓦砾荒草。看得出,祠前精致的条石和格局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风貌,依然强烈地渗出建造者肃穆的情怀和深深的追忆。残破石阶下的荒草,让人觉到了岁月的苍凉和无情。从史料上得知,离祠不远的前方,有一个高大的造型别致的八角亭,由一条石甬道连到祠前的台阶下。亭下立有邓宝珊将军的手书和后人为马占山镌刻的德政碑。这个亭,一度曾成为哈拉寨的标志和忠烈祠的像征。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地的瓦砾,不时露出地面的断砖残石,令人依稀看到往日的规模与布局。
有人用手一指说,那就是镇政府,你们要不去那儿打个招呼。顺着手指看过去,满目的白色瓷砖,在阳光下很耀眼。这时过来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他的手指关节粗大,面上沟壑纵横,声音苍老而深沉。他问:你们是县上的还是榆林的(这地方归榆林行署管辖)?待知道我们的身份后,他一遍一遍不无惋惜和遗憾地告诉我们,碑也被人盗走了(后得知,该碑在某博物馆)。我知道他说的那块碑就是由马占山将军撰写碑文的忠烈祠记。
我们望着破败的忠烈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人继续说,这几年没有几个人来了,谁来看这么个破地方,也没有人管。再不修,遇上雨水大,塌呀!我们聊起马占山,老人说,那是个小个子的东北人,你们也知道这个人。我们说,好多中国人都知道这个响亮的名字,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这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曾让许多爱国青年热血澎湃,豪情万丈。老人说,都是过去的人了,他神色萧然,将目光投向对面哨楼,再没有说话,然后慢慢地走远了。走了很远,忽然回过头冲我们喊:你们上山看看吧。便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我们在周围看了看,信步走进了与忠烈祠并排不足三十米处的一座小庙。庙里香火缭绕,张挂着许多红绸布,收拾得井井有条。这一对照,使忠烈祠里凌乱不堪、牌位东倒西歪埋在粪便里的景像更强烈地突现出来。看得出,庙里处处留下被人精心料理的痕迹,也经常有人光顾,香炉里的香灰积了很多。看我们很疑惑,老乡说,这儿的神仙很灵,有求必应,经常有上香敬神的。我们问有没有给忠烈祠上香敬纸的,老乡们都笑了:破窑烂牌子,谁疯了谁给上香烧纸,连过清明也没个人影儿!
扯远了,现在该让我们看看忠烈祠里的这些将士了。
三
到底是军人,到底是一群热血男儿。即使到了这种地方,还依然排列有序,秩序井然,浩气长贯。仿佛一队队列队的士兵,正等待着一声令下,随时就会杀赴疆场。今天我们站在忠烈祠破败的厅堂里,依然能感受到他们英气逼人的豪壮,依然能领略到他们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刚烈与强健。碧血荒原,猛志常在。
最上面的那个最大的牌位,肯定是刘桂五将军了。接下来是三个牌,依次是五个牌,然后是十牌的列队,整整排了十三排,每一个牌位就是一具活生生的曾经叱咤风云的生命。谁也不能想像,生命会被排列、挤压在如此狭小局促的空间里,这是些什么样的生命啊!戎马生涯,纵横驰骋,越过白山黑水,驱伐鞑寇,将生命的豪情与战士的赤诚抛洒到这块遥远的土地上,毅然决然,前仆后继,忽然间生命戛然而止,他们的身体倒下了,倒在一片片被血染红的黄土地上……这些生命,与中国历史上无数英雄儿女的生命一道汇成了我们民族精神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是中国军人在国难史上挥洒的最壮阔的一笔。东北乃至整个民族抗侮史的开篇或若干章节将由这座祠提供材料。现在,听不到他们的呼吸,看不到他们的面容,多少枪声,多少呐喊,多少跋涉,多少鲜血,经过血与火的拼杀,经过慷慨赴死的悲壮,终于宁静了。四周是沉默的山脊,眼前是繁茂的蒿草。只有虫鸣相伴,只有山风抚慰,夜晚和星星对话,白天与太阳相依,没有谁的脚步会来叩响这片土地,没有哪一种肃穆的眼光会在这里做更多的停留。一切都结束了,伴随着硝烟的消失,结束在一种悄无声息却又杂语喧嚣的承平世界里。一切都凝结了,凝结成一种晶体,然后就像盐重回水中。没有问候,没有致意,不声不响,随风而逝。
四
初通中国抗战史的人都知道马占山,都知道这个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第一枪的中国军人。“九·一八”事变,辽吉两省沦陷,日军进逼黑龙江,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远避北平,黑龙江大地一片惶乱。是战,是降,是走,是守,莫衷一是。谁来挺身而出,支撑这个危急的局面?在日寇步步紧逼的隆隆炮声中,马占山出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指挥,在当时参谋长谢珂等人的支持下,举世瞩目的江桥大战打响了……江桥浴血,马占山孤军奋战,“先我同胞而赴国难焉”。鲜血染红了嫩江的流水,马占山的失败是注定的,兵源少于数倍于己的敌人,武器装备陋于数倍于己的敌人,凭的只是一腔热血,一脉精神,一种信念,一份赤诚。但因为有过江桥决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民族坚毅重浊、挺拔刚强的身影,有了一个强健刚直的民族主题。
1937年,正是国难当头,马占山带领组建不久的挺进军,奉命“警卫伊盟,兼守河防”,于同年底进驻内蒙古准格尔旗,后移师陕西省府谷县哈拉寨镇,从此揭开了伊盟抗战的序幕。八年浴血,马占山以哈拉寨、准格尔为大本营,整肃军纪,操练兵士,率部屡出奇兵,给侵略者以重创,有效地守护了河防,保卫了伊盟。归绥保卫战,东胜擒奸,关河口激战,大营盘守地,夜袭河口,收取萨县,挺进百灵庙,移师张北,数千名将士战死沙场,血沃荒原。
1942年,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马占山将军在当地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捐助下,建造了这座忠烈祠,以慰忠魂励志,精神永在,永志不忘。忠烈祠依哈拉寨外山势而建,凿岩而进,辟为厅堂。山上建有纪念塔,山下建有八角亭,即拜碑亭。内立由邓宝珊将军为抗日将士题写的十四个苍劲的大字:
碧血有痕留战垒
青山无语拜碑亭
傅作义将军的题词是:
浩气长存
塔上有一副对联:
飒爽英姿铁马金戈
一梦峥嵘片石透风
横批:塞月千秋
毛泽东主席对马占山将军的抗日壮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民族英雄”——从江桥抗日到卢沟桥事变,直到抗战胜利,马占山将军的队伍始终是抗击侵略最坚决、付出牺牲最大的军队之一。
毋庸讳言,最早称他为“民族英雄”的不是毛泽东,但不知为什么历史却总是以毛泽东的称誉为其盖棺定论。也许伟人的声音,可以更持久地穿越时空和历史,伫立在岁月的高深处吧。不错,也许马占山有过许多的仅属于自己的欲望和名利,甚至在历史的某些关头,也有过一己荣辱与得失的犹豫——危亡时刻,一纸任命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和荣辱,也标定了他人生的走向和生命的底色。当他向日本人打响第一枪的时候,历史在成全他的同时也把他交给了历史和时间,他是勇者,是民族和时代的代言人,也注定是历史的承担者。江桥抗战挫败,马占山退守海伦,形势日益险恶,是战,是降?但马占山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也是他为之悔恨终生,历史和民族不肯原谅的原因之一。马占山妥协不足五十天,但不管他的个人处境多么艰难,他的这一选择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历史的一道标签毕竟贴在他身上了,再也无法揭去,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样的解释、开脱和弥补,都将无济于事。潮起潮落,总会有人说三道四。是真降还是假降,内中有什么隐情与曲折,这些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讨论吧。不管怎样,因为有过他,中华民族有了一个主题鲜明的前奏,在“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情势下,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壮丽的一页。他以忠勇的行为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正如他自己所言“占山自信系一好男儿”。
五
不觉已爬到了山顶,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放眼望去,四面山河直扑眼底,苍黄低垂的天空下,是绵延的黄土,沉落的沟谷,褶皱的深峁。抗敌的工事依然坚固,站在这个石砌的平台上,长风浩荡,扑面而来。塞外朔地,大漠孤烟,满目黄土,苍山暮日,这里真是个怀乡的好去处。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哈拉寨是个僻远偏寒的荒村,很难将视野放开,更不必说投向宏阔的远方了。站在马占山将军修筑的望台上,这种偏狭一下子便烟消云散了,我们是否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人生情怀和功业胸怀。我相信,站在这里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定会勾起故土、家园、民族、人生的大回想;也一定会唤起一种苍凉的情绪和对人生际遇、家国命运的感慨。对一些背井离乡的军人来说,还会更多,也更能体会到失去家园的痛楚,体会到生灵涂炭、家园荒芜的况味。在这里似乎能谛听到穿越千山万水传递过来的故乡的声音,也能看到家中慈母的白发、娥眉粉黛遥盼思归的眼神,稚儿如花面庞上的泪痕……在这里,我忽然觉到军人的心境和情怀,也才深深理解到一个军人偏居一隅,却屡出奇兵、收复失地、痛击日寇的强大精神支撑与渊源。
下得山来,再一次面对忠烈祠,荒败、残缺,断碑、蒿草、破壁、废垣是这里的主题。忠烈祠离镇子很近,只隔着条常常干涸的季节河,却从未有人祭扫。这里曾是抗日的指挥所,有过运筹帷幄,也有过凄风苦雨,有过敌将的觑视,有过敌机的狂轰滥炸,曾响起过声震寰宇的抗击日寇的呐喊,也有过还我河山的遥望和期待。这一切,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了。我相信,从这里出征的勇士,在他们倒在敌人枪弹下的时候,一定想回过头来,给这块土地一个深情的回注。这些强健憨悍的东北男人,在这片蛮汉调萦绕的土地上生活、战斗了八年,他们出征的壮歌里,也一定渗透着蛮汉调和信天游的旋律,他们出征的军服上,也一定洒过亲人的泪水,洇染过女人的温情。抗战八年,准格尔为马占山将军的军队提供了十九万两千石粮食和草料。倘使顺着这主题开掘进去,一定会有许多动人的人性充盈的生命激情和故事,没有这一切做铺垫,出征和战斗将少了一份情怀、少了一份自豪和辽远,也少了一种男子汉的英烈和豪放。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美丽的爱情……慷慨出征的男儿从这里汲取了温暖和亲情,而后化作力量、信念、勇气,再交付给朔北大漠、阴山黄河、故园乡土,在枪炮中回想,在硝烟中恋爱,最终完成了一尊尊生命的雕塑。这么说这也应该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先辈了,这群我们亲人和先辈中最坚强最勇敢的人们,是不是,应不应消失湮没在我们后生晚辈的精神价值之中?
抗日战争以来,忠烈祠一直没有发出太大的声音,便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也很少有人想起它。就在我为写这篇短文而四处搜集一些关于马占山以及忠烈祠的哪怕只言片语的资料时,在北京、太原、西安、石家庄、呼和浩特跑了十数家书店,竟然没有找到一本有价值的、比较完整的资料和书籍。倒是那些臭名昭著的汉奸、恶霸、地痞流氓的传记充斥着书架,津津乐道地传播着他们的绯闻逸事,甚至贩卖他们杀人越货、坑蒙拐骗的伎俩。把一册册书卷翻过,于是这座祠也就有了一层层的深埋,一年年的遗忘。即便是石头,经过多少优秀工匠的精心打磨,铸造得再坚固,也经受不住这么多无情岁月的吹蚀和冷漠啊!忠烈祠坍弛了,坍弛在一个群体的精神松懈与麻木健忘中,坍弛在我们欢乐承平的浮世喧嚣里。谁也不能想像,这里的灵魂,数十年前曾验证过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我相信,他们一定曾发出声音,只是我们缺少辨识的能力和心灵。那么,就让它们消失在风中吧。风声呼啸而过,掠过我们的脸颊,撞痛了我们的神经。
六
应该告别了,向忠烈祠鞠个躬吧,我们祈祷:你不能倒掉。倘使你真的倒塌了,那么倒塌的也不仅仅是一座祠;如果倒塌了,消失了,也便消失了一个群体,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正是这个普通的规模很小的忠烈祠,藏卧蜷伏着成千的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的存在,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与坚守,使中华民族葆有了鲜活的精神的核心……
车子开出好远,回过头,寂静的正午下长天阔地,忠烈祠依然寂寥。我忽然想起郁达夫先生的《怀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来:“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我相信,今天或者明天一定会有一些人走到这里,甚至从这里出发,走向远方,但愿那时,这里不再是一片废墟……
(责编:白 才)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