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9:30-18:30)

在线QQ

客服电话13384778080刘志成:13384778080张彩云:13604770825

会员办理13384778080

微博西部散文网

您好!欢迎进入西部散文网www.cnxbsww.com.

网站阅读量:54638345 在线服务 我要投稿 进入首页
请稍候...
  • 第十届西部散文节暨聚寿山文
  • 第十一届西部散文节在青海化
  • 西部散文学会为获奖作家颁奖
  • 第五届西部散文学会贵州高峰
  • 贵州创作基地授牌
  • 西部散文学会云南牟定县分会

美丽的澳洲(高宝军)

点击率:26589
发布时间:2016.06.15

圆一个美梦去澳洲


    多少年了,我始终做一个同样的梦,梦见自己一会儿像苍鹰在蓝天白云间翱翔,一会儿像骏马在翠绿无垠的草原上奔驰,一会儿像鱼儿在波澜壮阔的大海里畅游,一会儿像小孩在绵软酥松的沙滩边嬉闹……无论什么时候想起这个温馨浪漫、诗情画意的梦,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我有一种预感,这个梦迟早会变为现实的。为此,我四处奔跑,一路寻找,梦中的情境日渐清晰,实现的渴望与日俱增,然而这始终是一个梦,一个让我心动的美梦。

    2008年的第一天,辞旧岁的钟声刚刚响过,迎新春的礼花还在升腾,一个喜讯便从天而降——我接到了前往澳洲考察的通知。

    这个不期而来的喜讯,让从未跨出国门半步的我兴奋异常,我突然明白了我梦中的仙境心中的天堂不正是这休闲浪漫的澳洲吗?

    澳洲,是我神往已久的地方。从书本上、电视中,我知道,这个地处南半球的特大岛屿,蓝天上白云悠然,绿野里牛羊悠闲,茂林间宅院悠静,海面上白帆悠远,碧水边青山悠长。这里,天和地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人和物和谐共存,相得益彰,处处皆美景,人人有悠情!我知道,这里有瑰丽无比的悉尼歌剧院,有壮观雄伟的海港大铁桥,有闻名世界的黄金海岸,有辽阔无边的碧绿草甸,有历经千年的古树林,有成千上万的袋鼠群,还有天下灵物、世间名兽、美丽无比的小考拉。我还知道,这里是“蓝天与绿地”的世界,有“白云之故乡”的尊称,是个“坐在矿车里的国家”,住着“骑在羊背上”的人们……

    随着CA173次国际航班大型飞机的声声轰鸣,我的心早已腾空而起,进入了那个不知做了多少次的美梦之中。蓝天无边无际地展开,那么辽远,那么深邃,那么动人心魄;云朵在眼前掠过,那么轻盈,那么飘逸,那么洁白无瑕。恍惚间,我觉得自己的身子化开了,游离于纷繁的尘世之外,化入这蓝天白云之中。机舱里的小电视屏幕上闪现出一个又一个海洋和岛屿的名字,报告着飞机经过的地方。蓦地,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回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家乡的高天厚土、县城街道、村舍老屋、亲人朋友、兄弟姐妹,一个个、一样样在我眼前闪过,那么逼真清晰,那么可亲可爱,一股从未经历过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我突然感觉到孤独,觉得飞机像一叶小舟在大海中飘着,像一朵流云在高天上随风漂泊,是那么孤单无助,那么无依无靠。这时,我的心一下子缩紧了,先前那些浪漫的感觉不翼而飞,代之而来的是深沉的回忆、深刻的自省和深远的思考。我感到,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大陆的、海外的、当官的、有钱的、成名的,或是低贱的、贫困的、沦落的,只要你到了这上看不到顶下看不到底的天际中,都像海洋里的一滴水,大漠中的一粒沙,林莽中的一片叶,高原上的一撮土,微乎其微,不值一提。我感到,那些曾经让我烦恼的事情是那么的不重要,那么的无所谓,那么的惹人笑。

    随着飞机的不断前进,我的心情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变得无比虔诚,无比明净,心如水洗,纤尘不染。此时虽是深夜,机窗外一片浑沌,但我的眼睛却清澈如水,我似乎看到在细如金粉的沙滩上躺满了美丽的澳洲女郎,浪花飞溅的海面上帅哥们正踩着滑板冲向远方,花丛中一群群可爱的洋娃娃欢呼奔跑,海边的公园内一对对情侣正含情脉脉倾吐心曲,表达爱慕,他们一齐向我招手:来吧,朋友,我们欢迎您!

飞机快进入澳洲时,正是早晨。阳光穿过云层,把洁白无瑕的云朵染得彤红彤红,整个云层成了一片片红色的海洋,一座座红色的山峦,一丛丛红色的树林,一团团红色的花簇,一群群红色的绵羊,一匹匹红色的骏马……

    飞机穿云破雾,徐徐下降,如诗如画的澳洲大地逐渐展示在眼前,海洋、山川、大地、河流、村舍、公路越来越清晰地扑入我的视线之中。透过机窗,只见澳洲大地一片墨绿,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山下是一马平川的草甸,绿荫丛中星星点点地点缀着城市的建筑和居民的宅院。散布在绿色草甸中的大小湖泊,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美玉,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正在升腾着的晨雾给这里的山川大地蒙上一层美丽的面纱,使这块风光旖旎的宝地,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飞机经过12个小时一万多公里的飞行后,终于在悉尼国际机场放下起落架。当我们走出机舱时,晨光把天地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把我们紧紧地拥在她柔美的怀抱。

    美丽的澳洲,我来了;美好的梦境,就在我的眼前!


    悉尼,独具风情的浪漫之城


    脱下厚重的冬装,换上轻便的夏衣,我们轻松地走出了悉尼国际机场。一夜之间,由严冬跨入盛夏,由地球的北端到达南端,这种时空骤变的强烈反差,给人一种特别异样的感觉。与清新空气一起扑面而来的,是悉尼人的热情,坐了一夜飞机的疲惫,早被入境口工作人员的一脸真挚微笑消解了,让我们如坐春风,如沐春阳。

    在接机小轿车上,我透过车窗仔细打量着这个既陌生又亲切的城市,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树,是那么的茂;草,是那么的绿;花,是那么的艳;城,是那么的静……远处, 郁郁葱葱的青山薄雾缭绕;近处,绿树丛中的楼院错落有致,整个悉尼显得安静、祥和。

    导游陶先生介绍:悉尼,也称雪梨,是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人口近500万,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45%。悉尼是备受世界关注的城市,连续多次被评为“全球最佳旅游城市”,2000年,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七届奥运会曾在这里举办。

    悉尼是一座集现代与古朴为一体的城市,最现代的楼房和很古老的建筑比肩而立,相映生辉。它的国家虽然只有200多年历史,但他们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历史,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在这里,超过80年的建筑,就是重点文物。那些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更是被视为珍宝。

悉尼城有大悉尼和小悉尼之分。小悉尼为商贸、办公中心,是全市最繁华的地带,一座座摩天大楼比肩而立,一排排商城店铺鳞次栉比,把天挤成一条细缝。大悉尼为居民区,澳大利亚人不喜欢住在闹市,一般都选择远离喧嚣的安静处居住,只有低收入的人才住在市中心。因此,大悉尼显得有点松散,像一个巨大的公园。居民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楼房不超过两层,一家一院,院里鲜花簇拥,造型各异,美观简洁。高楼大厦之间,别墅庭院之间,长短不同、宽窄有别的街道马路,或弯曲,或坦直,或上坡,或下坡,随形就势改变着方向延伸,犹如一张张蜘蛛网,为悉尼城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悉尼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建筑是悉尼歌剧院。站在皇家植物园的海湾上,放眼望去,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乳白色悉尼歌剧院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它像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又像一只浮出海面的巨大贝壳,更像一艘驶入海港的白帆,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显得风姿绰约,轻盈皎洁。欣赏着这个稀世佳作,我似乎觉得它不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品。我试着寻找一些赞美它的语言,但又觉得脑海里所有的词汇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我只能在它的脚下尽情地逗留,在它的周围贪婪地拍照。我在想,是什么赋予了丹麦设计师耶尔恩·乌特松如此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呢?

    海港大桥是世界第一单孔拱桥,始建于1923年,历时9年,于1932年完工,桥长1149米,跨度503米,桥的最高处134米。这个横跨在悉尼海港上的大桥,酷似一个黑色的大衣架,显得格外凝重、大气。桥上有8条汽车道,外加铁路线和人行道、自行车道,是连接市区和北郊的主要通道。桥的钢制拱架,允许游人攀登,爬上顶端,可以环视悉尼全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亲身感受登临它的那份喜悦,但目睹了那些外国的朋友登上顶端时的欢呼雀跃,感觉到他们在实现勇者之梦的那一刻的自豪和兴奋。

    悉尼最大的资产是气候和自然环境。大自然赐给它瓦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碧绿的海水、雪白的浪花、金黄的沙滩、温湿的气候、新鲜的空气,这里长年有绿,四季皆景。它北有碧水和毫可斯贝利河流过,南有植物港及其他海口环绕,而细如金粉的沙滩海岸线及未受破坏的灌木林更增添了它的美丽。除此之外,悉尼还有许多人为添加的景色。比如说绿化,这里凡能绿化的地方都进行了绿化。在绿化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一户人家要有多少绿地面积,要养多少花草,要栽多少树木,都有很具体的要求。本来就天生丽质的悉尼,加上人为的修饰,显得更加楚楚动人了。公园内、海滩上、街道旁,到处是一棵棵上千年的古树,一片片绿意浓浓的草坪,一簇簇争奇斗艳的鲜花,一泓泓清波荡漾的湖水,没有一块裸露的地方;居民区更是家家花园簇锦,户户林荫掩映,让人感觉如入仙境。

    悉尼人视环保如生命。对此,法律硬性约束公民的文明程度,规定户外不允许晾晒衣服,建筑物上不准安装空调等影响市容的设施,任何地方都不能捕杀野生动物,见不到蓝天的地方不可以吸烟。随地丢烟蒂、纸屑,一经发现就会受到100澳元(相当于600多元人民币)的罚款。公共设施配备更是细致入微,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垃圾箱、公厕、坐椅等设施,一些古树底下,铺垫着一层厚厚的木屑。悉尼人的环保意识之强,令人叹服,保护环境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我们旅游的几天内,几乎未发现乱扔乱划现象,街头巷尾包括旅游景点,很难见到一张纸片。由于重视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公园内、草坪上,各种鸟儿在人群中悠然自得地转悠着,海滩边、湖泊中,天鹅、野鸭旁若无人地自由游弋,甚至在一些商场内也能见到鸟儿飞来飞去。看着这些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情景,我感慨万千。人世间,还有什么比和谐的趣味更雅?天地间,还有什么比共处的境界更高?

    悉尼人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他们多数人工作挣钱并非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想追求更好的享受。据导游介绍,这里人每周工作五天,实行的是周薪制,基本没有像我们国家的加班现象。每到周末,悉尼人就会自驾小轿车,载着自行车、风帆、滑翔板等活动器械,到野外去尽情地游玩,不惜花掉一周的所有工资。海滩边、原野上,随处都能遇见一个个外出游玩的家庭或群体。悉尼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源于他们国家的高福利制度。澳大利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三大高福利国家之一,人们上学不花钱,生孩子不花钱,买房子有补贴,生老病死一系列大事全部由政府来负担,即使没有工作的人,政府也会每月发给他们基本生活保障金150澳元。他们在二次分配时突出社会公平,抑制贫富差别。比如个人所得税,挣的钱越多,税收比例越大。凡年满18周岁,就有一个税号,收入2万元以上,交税15%;收入4万元以上,交税21%,收入10万元以上,交税40%!在这里,你随便问哪一个人,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这种追求收入平衡的体制,使澳大利亚人形成了一种安逸态度,但也养成了一种懒惰风气,人们没有压力感,缺少进取心,凡事都靠政府。这一点,对于长期工作在纷繁事务中的我来说,一时还有些不解。

    悉尼奥运会主场馆是必须参观的一个景点。当我们来到悉尼会馆门前时,尽管与其他奥运场馆一样,大赛烽烟过后,免不了门庭冷落,但它仍是一段奥运辉煌史的见证,特别是它独具匠心的设计更使游人赞叹不已。比如说,为了让运动员安全顺利到达主场馆,政府专门修建了从机场到主场馆的地铁,运动员下飞机后可乘地铁直达主场馆。再比如,赛场为了防止发生事故救助困难,场馆的四角设计了四个“救生通道”,救护车可开到看台上部,工作人员只要把伤病者抬上看台,即可得到及时救治。站在悉尼运动场馆前,我既为2000年我国因一票之差而落败悉尼而遗憾,也为我国体育健儿以28枚金牌的成绩闯入世界第三而骄傲。

    悉尼的夜景妩媚动人。黄昏一过,华灯齐放,整个悉尼城灯火阑珊。我们一行几人沐着清凉的海风,徜徉在情人港畔。夜幕中,情人港显得特别平静,灯影下,一艘艘白帆飘荡在港湾上,海鸥在夜空中盘旋飞舞,港湾两面的街道上,鳞次栉比的楼房流光溢彩,把港口照耀得如同白昼。我倚在海港的栏杆上,尽情地感受着悉尼的美丽、悉尼的壮观、悉尼的活力,不禁想,若是初恋时期的少男少女,此时此刻置身于情人港,该是多么的浪漫。

    我们还参观了圣玛丽教堂、海德公园等景点,每到一个地方,每参观一个景点,都使我感到震撼。其实,我这走马观花的一瞥,只能了解个大概,要真正了解这只“雪梨”的色香味,还得一口一口地去品尝,一点一点地去感受,也许会咀嚼出它更多更美的味道来。

悉尼,这个位于太平洋上的浪漫之城,因为一座举世无双的歌剧院,被世人惊为艺术之都;因为一个魅力四射的深海港,被誉为太平洋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因为2000年的奥运会,让世界记住了它的名字。我相信,2008年的北京奥运,世界也会记住北京。

    悉尼,风情万种的悉尼,短暂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期待,太多太多的遐思,太多太多的迷恋,只要有机会,我还会走进它的。


堪培拉,一座年轻的花园城市


    细雨蒙蒙的清晨,我们踏上了悉尼到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考察的旅程。

    出悉尼市中心,过海港大桥,中巴车驶入悉(悉尼)堪(堪培拉)高速公路。雨雾中的澳洲旷野,显得那么宁静,路上廖无人烟,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连一座的小山丘,一片接一片的桉树林,一个接一个的农牧场,越往堪培拉方向靠近,环境越发安静迷人。厚厚的绿色草甸上,牛羊在雨水中慢悠悠地啃着青草,路边的山坡上,一些枯死的千百年老树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它们的旁边,一些年轻的树木仍然茂盛地生长着,一派原始森林味道。同行的几位同志由于旅程疲劳,昏然入睡,而我却陶醉在这份难得的静谧中。

    经过三小时的行程,我们顺利抵达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下了车,我还有点不太相信到达堪培拉的感觉。在我的潜意识里,这里应该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口稠密……然而,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绿叶婆娑的树林,是一座草绿花香的公园,是一个寂寞安静的小镇,很少的建筑,只能作为花草树木的配角。我怀着疑虑问导游,这就是堪培拉吗?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

    一个国家的首都,一般都是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如我国的北京、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等,而澳大利亚的首都则不同,他们的首都堪培拉,既无历史的积淀,又无文化的渊源,论地势,只不过是一个跑满了山羊和袋鼠的山丘和草地;论经济,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没有任何大工厂和商场;论人口,它的人口不过30万,仅为悉尼人口的7%。它之所以成为澳大利亚的首都,完全出于偶然,出于政治原因,是几种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

    1774年,英国库克船长登上澳大利亚,宣布它作为英国的一个属国时,首都设在当时的经济中心西部的墨尔本。后来东部的悉尼发展超过了墨尔本,东部人就提出迁都悉尼的建议。为此,来自东西两边的议员各持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最终选择了“中庸之道”,由东西两边的人组成一个勘察队,在悉尼和墨尔本中间另选一个首都。勘察队从墨尔本出发一路东进,数月下来仍无任何收获。一日,一行人走得精疲力尽在一个傍坡临河的地方歇息。当地土著人用最好的酒饭款待了他们,并邀请他们跳舞,狂欢了一夜。第二天一觉醒来,勘察队成员看到周围山清水秀,地旷人淳,认为这是一个好地方。问及这个地方名称,土著人说这里叫堪培拉,意思是“聚会的地方”,而聚会就含有首都的意义,因此建都堪培拉的方案就这样敲定了。

    在堪培拉,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国会山。站在山巅处放眼望去,堪培拉城尽收眼底,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格里芬人工湖似一条玉带飘逸在市区,黑山和安士力山似两尊守门神屹立于两旁,战争纪念馆与新旧国会大厦遥相呼应,科技博物馆、国立图书馆、艺术馆和最高人民法院等建筑有序地点缀在“联邦大道”、“国王大道”和“宪法大道”上。这座城市的设计者是美国设计师贝雷·格里芬先生,他在60年前就提出了“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的理念,在设计中,把堪培拉的自然风貌与人工建筑最大限度地协调统一起来,由此而获得联合国城市设计金奖。由于人事的变迁和战争的侵扰,堪培拉的建筑速度比较缓慢,中心湖和国会大厦分别于1963年和1988年才建好,但事先设计的方案从来没有变过。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设计师,堪培拉人把这座国会大厦前的人工湖命名为格里芬湖。漫步在这座“人在城中不知城、城在林中不见林”的年轻首都内,不但感觉堪培拉城市乡村化了,而且感觉它“城市森林化”了。我敢肯定,任何一个没有到过堪培拉的人,若没有事先的说明,你一定会认为进入了一个森林公园。

    新国会大厦是堪培拉的标志性建筑,由美国米切尔·吉尔格拉公司设计。大厦的建筑特点是,尽量使国会山地形地貌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大厦的房顶上有草坪覆盖,看上去倒有点像长满草甸的山丘;大厦上下两层,廊深厅大,典雅洁净,大小花园点缀其中,是一个集办公休闲于一体的建筑物。有两条公路环绕着大厦,周边有几个网球场和小花园,这些都为大厦增色不少。大厦的顶端,澳大利亚国旗在迎风飘扬。伫立在国旗下环视四周,处处花草飘香,峰峦叠嶂,堪培拉像一个婴儿躺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酣然入睡。

    游完了国会大厦,我们来到福斯特街。说是街,其实只是连接着一个个小山包的马路,60多个国家的使馆就建在这座山上。漫步在建筑风格各异的使馆街上,仿佛置身于世界的建筑博览会中。在建筑规模上,美国使馆占地面积最大,基本占据了一个山头,中国的使馆面积位居第二。使馆采用古式建筑风格,青砖黄瓦,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墙高树绿,处处洋溢着东方文明的典雅高尚和富丽堂皇,成为堪培拉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站在我国驻澳大使馆门前,我们个个为自己国家的越来越强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感到腰杆挺直,容光焕发。

     正在我们兴致勃勃的时候,几个“法轮功”分子在使馆外丢人现眼地打起了横幅,像苍蝇一样跟着我们散发传单。虽然这些被人花钱雇用的奴才未能在我们跟前得逞,但我们仍然感到气愤。国家形势这么看好,民族前景这么灿烂,为什么还有这么一批亏祖宗、辱国家、羞民族的败家仔来破坏捣乱呢?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相信这些不法分子迟早会遭到良心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堪培拉是袋鼠的集聚区,在城郊的森林边、草地上,一群群袋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奔跑着、嬉戏着。见我们对袋鼠好奇,开车的师傅把车停到路边让我们拍照。导游告诉我们,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产,堪培拉最多,因为澳大利亚不允许捕杀动物,袋鼠繁殖又快,一度时期袋鼠成灾,植被破坏严重,对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军事建筑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澳大利亚政府派人猎杀过一批,但遭到了异议。后来,政府采取在袋鼠活动集中的地方给草上喷洒避孕药的办法,才遏制了袋鼠的泛滥繁衍。目前,澳大利亚有袋鼠约6000万只,人均3只,接近于他们饲养的羊的数量。

    当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将要消失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地乘上了返程的轿车,告别了堪培拉,这座美丽年轻的首都渐渐地离开了我的视野,但它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


    布里斯本,南半球的阳光之城


    盛夏把明亮明亮的阳光洒在布里斯本洁净的大街上,街道两旁咖啡厅、茶馆门前的树荫下,坐满了纳凉的洋哥洋妞、阔佬富婆,枝头上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在导游刘冰玉小姐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布里斯本之游。

    布里斯本建于1824年,当时是用来关押顽固囚犯的场所,后因土地肥沃而成为欧洲移民聚集地。这里曾属新南威尔士州。1859年改属昆士兰州。起初,布里斯本并不出名,直到上世纪初,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采矿业和旅游业的兴起,工商业不断繁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布里斯本城市面积133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2万,为昆士兰州的第一大城市,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城市。这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又因临海濒河,故没有严寒酷暑,常年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被誉为“阳光之城”。

    穿过故事大桥,我们首先走进阿德莱德大街,来到布里斯本闹市的市政广场。市政广场别具特色,由草坪、灌木、花丛和澳洲的本土树林装点,非常美丽,十分醉人。广场四周有许多形象逼真、极具特色的雕像:有神态潇洒的英国绅士,有横刀立马的战将武士,有怀抱婴儿的青年妇女,有含饴弄孙的耄耋老人……这些雕塑积淀着岁月的沧桑,蕴涵着世情的冷暖,让人思索万千。雕像间,一群群洁白如玉的鸽子、黑颈长嘴的仙鹤悠闲地觅食,与游人共享惬意。

    市政广场的附近,耸立着各种职能的大厦,中间是用栏杆围成的方型绿化带,不远处是著名的布里斯本联合教堂。这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共处的景观,古朴凝重的市政厅大楼、联合大教堂衬托着现代建筑风格的财政大楼、议会大厦、邮政大楼、海关大楼。这座由黄色砂岩建成的柱型塔式大厦,是澳大利亚最大、最豪华的市政大厅,也是该市的象征性建筑。它高92米,76米处有一个观景台,可览市区全景。联合教堂是对外开放的,主要为澳大利亚人举行婚礼所用。据导游介绍,澳大利亚人离婚率为40%,而在联合教堂举行婚礼的人离婚率仅为2%,为此,前来这里举行婚礼的人很多,须提前两年预订。此话是否真实,我没有认真考证,但这里人崇尚这座教堂,却是不争的事实。

    布里斯本的人文景观相当丰富。位于该市河南岸的昆士兰文化中心,综合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这里有昆士兰博物馆、昆士兰艺术画廊、昆士兰图书馆和综合艺术中心,并设有广场、风景园林、水榭等,是布里斯本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昆士兰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自然博物馆。内有澳大利亚所独有的动物、植物标本和化石,实物展品丰富,令参观者大开眼界。植物园建于1855年,位于市中心布里斯本河转弯处。走进这里就像进入了一个热带大园林。艺术馆内藏有大量澳大利亚及国外名家的作品,一幅幅造诣精深,一件件价值连城。表演中心设置了很大的表演场地,各种设置,功能齐全,优雅别致。走在这座艺术殿堂,让人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布里斯本的中心商业区到处是精美的食品店、露天咖啡厅、男女时装店、娱乐设施及花园。这里,虽然不像我国的商业区那样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但少了一份繁华的喧嚣,却多了一份宁静的和谐。街道上,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排座椅供人们休息。我们一行坐在长条靠椅上歇脚,尽情地接受着清新空气的洗礼,享受着明媚阳光的沐浴,欣赏着异域旖旎的风光,领略着澳洲独特的风情,顿觉心旷神怡,心中的浮躁和烦恼,这一刻全部被清爽的海风冲进了太平洋的海水中去了。

    南岸公园景色秀丽,有山有水。河中可弄帆垂钓,岸上可信步徜徉。浓荫中,既有漂亮的桉树,又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热带植物,还有穿插其间的绿色草坪。郁郁葱葱的红树林里,一幢幢既有传统古朴气息又有热带特色的“高跷”式木屋点缀其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突然,导游小姐指着绿荫丛中一棵桉树对我们说:“这就是澳大利亚的国宝考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只小考拉四只爪子牢牢抓在树枝上,愣愣地和我们对视着。看着这只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禁想:在地球上动植物日渐稀少的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如此奇珍的动物,可见澳大利亚人为他们的国家乃至世界所做的一切是多么值得人们学习。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都能像澳大利亚这样重视生态平衡,注重自然和谐,那该有多好啊!

    到澳大利亚考察,黄金海岸是必须去的地方。从布里斯本乘车,大约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冲浪者天堂”的黄金海岸。或许是因为它远离大陆,远避浮华,这里的大海看上去格外的辽阔、深邃和透明。站在黄金海岸的沙滩上眺望远方,海水共蓝天一色,若不是远处停泊的海轮,还真难辨出哪儿是海,哪儿是天呢。一阵风吹过来,推起一排雪白的浪花,我静静聆听着海的声音,领悟着海的神秘,感受着海的广博。

    黄金海岸线绵延70公里,其间没有一点垃圾纸屑,没有一个小摊小贩,没有一处人为修饰过的地方,是一个纯天然浴场。午后的骄阳洒在金黄的沙滩上,反射出炫眼的光芒,海滩上已被晒太阳的、冲浪的人们挤得满满荡荡。他们中间有黄头发蓝眼睛的欧洲人,有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也有黑皮肤白牙齿的非洲人。导游告诉我们:“黄金海岸滨临大西洋,地处亚热带地区,是太平洋暖流冲击地带,终年阳光普照、寒暑宜人,因为这里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秀丽的海滨风光、漫长的海滩岸线、天然的冲浪浴场,每年都能吸引400万以上游客。”岸边的浅水中,泡满了冲浪者;一些水性好的青年男女挟着帆板和单桨冲入水中,迎着巨浪冲向大海深处。我们几个“旱鸭子”也穿了泳衣,光着脚踏上细细的、白白的、软软的沙滩,走进色深蓝、浪漫卷、味腥咸的海水中。第一次在大海中游泳,我稍稍有些害怕,但一会儿就适应了。浸泡在海水中,我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一朵浪花,化进了浪里,漂进了海里,整个身心都随着海风、随着海浪,向远处吹,向天边飘。

    布里斯本的夜景很美,徜徉在灯火阑珊的夜色里,感觉就像到了我国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和上海的黄浦江畔。街灯沿着蜿蜒的布里斯本河,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毛顿湾。夜色中,坐上游船畅游布里斯本河,感觉无比美妙。左右瞧,两岸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各种建筑物的外型清晰可见;仰头望,睛朗的天空月色迷人,繁星闪烁;低头看,银光闪闪的河面上桨声灯影,仿佛进入一个扑朔迷离的梦幻世界。一阵微风从脸颊掠过,顿觉周身凉爽,周身轻松。

    陪我们看夜景的讲解员刘聪聪是我国黑龙江人,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的介绍近乎演讲水平,赢得船上游客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她说她是1999年元月6日到澳大利亚读大学的,距给我们讲解的那个晚上正好是整整8年。8年来,她从上大学到就业,可以说是苦尽甜来。大学毕业后,给餐厅端过饭、洗过碗,给别人遛过狗、种过花,后来毛遂自荐在旅游公司干上了导游工作。8年来,她没有回过一次家,每逢春节那天,她备加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父母双亲和兄弟姐妹。刚开始,她每到春节给父母通电话、问罢平安后总要大哭一场,后来习惯了也就不哭了。她讲这些时显得非常冷静,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目前,她已是澳洲籍华人,年纯收入大约是4万多澳币,加上丈夫的收入,两人已积攒了近百万澳币。她说,过两年,打算用自己所学的贸易专业和国外积累的经验,回中国投资办企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因为,澳大利亚这种追求贫富平衡的体制,限制着她的发展。从她的介绍中,我觉察到她内心那种背井离乡的无奈,对祖国、家乡、亲人的那份眷恋。从她身上,我也看到中国人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和敢闯敢干的雄心壮志,看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这一点尤其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布里斯本,这个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我,感染着我。


拣拾车窗外的景色


    告别了浪漫的澳大利亚,来到了休闲的新西兰。

    这个只有20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00万人口的南大洋岛国,从地图上看,像一弯缺损的月牙,悬挂于南太平洋,显得是那么的离群,那么的孤独。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它的怀抱,别的不说,就那路边的景致,也让你拣拾不完,欣赏不够。

    2008年元月9日上午,中巴车缓缓地驶出新西兰的基督城城区,驶向通往皇后镇的公路。我本想借乘车机会休息一会儿,以弥补连日来的疲惫,但导游小姚的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新西兰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200多年历史,公元14世纪,夏威夷一带的毛利人占据此地。公元17世纪,著名的航海家塔斯曼来到此地,称此地为新西兰,就这么叫下来了;当塔斯曼刚上岛准备搞点名堂时,被毛利人一石头干掉了。18世纪,英国佬库克来了,从此,英国就以主人的身份出现了,并在1840年迫使毛利人签订了《威坦哲条约》,规定此地为英国殖民地。直到1907年,新西兰才由英国殖民地变为主权国。”他接着说:“这个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山高皇帝远,人少畜牲多’,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我不太关心新西兰的历史,就问他这里的景点有些什么?哪里的风光最好?他笑着说:“窗外就是景点,到处风光都好。”

    导游的一席话,让我把目光移向了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牧场。远处的天际瓦蓝瓦蓝,山顶上是绿色覆盖的茂密森林,棉絮般的白云悠然地飘移在蓝绿之间,水洗般的阳光黄澄澄地倾洒在半山腰,形成了一幅壮美的天幕背景。近处平缓的山坡上,浅绿色的草甸一坡连着一坡,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草地上长满黄色的、白色的各种各样花儿,像一幅以浅绿为基调的大地毯。草地上,羊儿低着头吃草,牛儿挺着胸散步,马儿昂着头撒欢,鹿儿静卧着休息,那白、黄、黑、棕的颜色,为这个绿色的大地毯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澜的美丽图案。再往近处看,一捆捆用收割机打捆好的牧草整齐地摆放在草甸中,一棵棵绿叶婆娑的千年大树高高耸立在大地上,人行道外,各种花草树木织成了一张彩色防护带,鸟雀在枝头上盘旋,蜂蝶在花丛中飞舞,让人觉得这路边就是一个个大公园。

    欣赏着这种“绿树依芳草,碧树托青天”的田园风光,享受着这种“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恬淡浪漫,我突然想起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可惜诗人没有去过新西兰,如果他能目睹眼前如此美丽的风光,说不定还能写出更加让人叹服的诗句。

    车子翻过一个小山包,我突然看到山坡上一大群牛列队向一个大院子里走去。我问导游小姚:新西兰的牛怎么也会排队?他告诉我:“新西兰所有的养牛场的牛都会排队,它们现在是到挤奶站卸奶的。这些牛的右耳上,安装着一个装置,到挤奶时,农场主发出指令,牛便排队到挤奶机前自动地挤奶,等到奶挤完了,牛就会觉得乳房发烫,一脚踹开挤奶机。”看着这些队列整齐的奶牛,我想起在我们一些地方,有的人为了买一张车票、一样商品,挤得一塌糊涂,嚷得面红耳赤,有时还没有这些奶牛自觉和文明。

    据资料介绍,新西兰现有羊800万只,鹿800万头,牛400万头,据此,我又问导游小姚:这么多牲畜,植被破坏严重吗?他说:“新西兰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他们对牲畜发展进行一定的限制。每户养羊不超过2000只,养牛不多于500头,养马最多10匹。为了保护草资源,牧民必须把自家的草场用铁丝网分割成数块,进行轮放。听着他的介绍,我的目光再次移向窗外,叹服之情油然而生。我和同行频频按动相机快门,想让开车的师傅停一停,让我们下车去尽情地观赏这美丽的草原风光。开车的师傅解释说,这里只有双向两车道,不允许停车。我们只好作罢。

    沿途,我们还参观了几个独具风情的小镇,目睹了豪华漂亮的别墅,欣赏了几个碧波荡漾的湖泊,看到几十斤重的三纹鱼,品尝了当地出产的各种鲜水果,这一切让我们彻底陶醉在蓝天白云翠峦绿草碧水瑞雪交相辉映的优美画卷中。

    窗外,风儿轻轻地吹,窗内,我们放开嗓子尽情地唱,此时此刻,这里只有我们一行几人和这里的风光。


静静的皇后镇


    走进新西兰南岛皇后镇,宛若走进一幅美丽的油画中。

    小镇的四周被南阿尔卑斯山所环抱,门前是著名的瓦卡蒂普湖,茂盛的森林中点缀着别墅式的民居,房前屋后鲜花绚丽,环湖公路上小轿车往来穿梭,湖面上船影游动,鸭鹅成群,整个小镇给人一种轻松休闲的感觉。

    皇后镇位于瓦卡蒂普湖北岸,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小镇。全镇土地面积8768平方公里,人口2万。相传,距皇后镇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金矿开采区,淘金者经常来这里消遣,慢慢住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这个镇子。这里的常住人口,大多为淘金者的后代。小镇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各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姿。夏季,天空蔚蓝,白云飘荡,阳光灿烂,绿色满目;秋季,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红的叶、黄的草、绿的树,把小镇装扮得五彩缤纷;冬季,气候清爽,山顶冰雪覆盖,山下绿叶婆娑,湖中碧波轻荡;春季,大红的、菊黄的、雪白的、青紫的花儿开出一坡,烂成一团,艳成一街,小镇又成了一片花的世界。这里四季如春,没有寒冬酷暑,就是最寒冷的七月和八月(新西兰冬季),平均气温也不低于10℃。由于气候宜人,风光优美,不但来这里旅游的人特别多,有不少外地人还在这里买了房子。我们看见街上许多别墅是空的,导游说这是一些老板买来度假时才用的。就连英国女王,也曾在此度假休闲,皇后镇就是由此得名的。

    是的,这个镇子确实是美得只有皇后才配居住。它和它的国家一样,没有厚重的历史牵挂,少有残酷的纷争纠葛,就连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这里也变得心平气和。无论是密密的热带雨林、蓝蓝的清澈湖泊,还是绿绿的草甸、高高的古树,无不把宽广的自然空间和优雅的美好环境结合得恰到好处。

    皇后镇地处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这里日照时间很长,到了下午7点多(北京时间5点多),阳光仍然洒满皇后镇的大街小巷。窄窄的街道上,转悠着来自各国的游人和当地的居民。人们悠闲地走着,悠闲地坐着,悠闲地说着话,悠闲地品着茶,似乎都想让时光停留在皇后镇的平静中。

    皇后镇的瓦卡蒂普湖是一个深而蓝的高山湖,是新西兰第三大湖。湖泊呈“S”形,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缠绕着皇后镇。湖岸四周森林茂密,山青树秀,景色宜人。湖岸很原始,长长的,悠悠的,人很少,鸟很多,树很密,湖岸线时而是隆起的一堆堆细如金粉的沙砾,时而是富有刚性的峭壁陡崖。湖中心,一艘艘游船慢悠悠地荡着,游人坐在上面喝着茶、聊着天,欣赏着四周的风光。

    在湖边的沙滩上,我看到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一个正在休闲的小家庭。在一把遮阳伞下,铺有一块柔软的毯布,上面摆着饮品、食品,男的身着泳衣,打开一桶饮料,递给身旁眯着眼睛看湖景的妻子。妻子接过饮料,朝丈夫莞然一笑,继而递上亲密的一吻。丈夫转过身,又拿起奶瓶,喂起身旁小躺车里的小宝宝。几分钟后,夫妻俩便手拉着手走向湖中,走向他俩充满诗情画意的爱之海、情之洋。

    莫尔大道是皇后镇最热闹的街道。在这条从湖岸向山区延伸的街道上,有许多商店、赌场、歌舞厅和餐馆,多为两到三层的建筑物,各具特色,没有雷同的造型,一个个功能齐全,简单大方,一楼一景,让人越看越舒服。其建设工艺水平更让人叹服。这些建筑物大多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但没有一座陈旧和过时。从这里的一街一巷、一楼一房中,可以看出新西兰人的设计理念;从这些建筑物的一砖一瓦、一楔一钉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建筑质量。

    皇后镇的夜晚更是美丽动人。出于偏爱,月上柳梢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来到瓦卡蒂普湖畔。这时,磨盘大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蔚蓝的天穹如同一块水晶,一缕游云从月亮的身边掠过,湖畔上的树梢发出轻微的低吟,湖面上荡出一波一波的碎金,一两只鸟儿扑棱着翅膀倏地飞向夜空深处,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些许生机。我伫立在湖畔,看天上云儿追月,听岸边微风吹柳,思维便飘向了家乡,飘向了过去,飘向那童年时我在田野玩耍,母亲唤我回家的月光下;飘向了青年时,我在庄稼地打茬锄地收麦割草的月光下;飘向我当临时工时,催粮要款修路造林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月光下。

    米尔福德海峡是皇后镇的一个主要景点。从地图上看,它和皇后镇近在咫尺,而事实上却有400公里行程。为了节约时间,我们乘坐了一架9人座的小飞机前往。从皇后镇机场起飞,绿色的草地渐渐变得遥远,很快就到了白雪皑皑的山间。小飞机在窄窄的山谷间穿行,两旁的雪山似乎伸手可及。越往远飞,景色越美,望不到边的海岸,深邃的峡湾,茂密的雨林,广阔的草原,美丽的冰川,一一尽收眼底。我打开照相机,透过机窗抓拍眼前的美景。

    飞行员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见我对此感兴趣,就滔滔不绝介绍起米尔峡谷情况。从他的介绍中,我得知米尔峡谷是新西兰最大的国家公园,占地125公顷,200万年前,由于地球变冷形成了冰河时代,雪覆盖了地表并变成了冰川,后来气候的变暖,冰河不断退出,海水慢慢推进,进而形成这个海峡。由于复杂的地形,崎岖的海岸线,稠密的森林,以及挑战性的气候,米尔福德海峡被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遗产”称号。

    到达米尔福德海峡后,我们乘游渡轮在峡湾转了一圈,为了好好感受一番海峡,我登上游轮顶端观赏。近看山,两面近千米高山崖似刀切的一样陡峭,石缝间长着一些松柏,一股股飞泉从天而降,吐出一团团白色的雨雾;再看海,靠近船只的海水是浅绿色的,向外一点的是一层深蓝色,再向远便又是一层浅绿色,到水天相接处,则是一片蔚蓝了。半空中,一群群海鸥飞来荡去,时有一两只扑向水中,捕捉海水中的小鱼,煞是好看。

    回到皇后镇后,我们仍然兴致不减,又乘坐缆车上山鸟瞰了皇后镇,在民宅里看了别墅,每一处都不停地记,不住地拍,生怕错过了什么。我知道,皇后镇的美丽是我用这些文字无法表达的,也在我镜头里的方寸框框中所不能一一捕捉的,但我想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收集这妙不可言的感受。

    日落西山时,我们下山了。这时,路灯初亮,依然有闲散的人穿街过巷,依然有轻松的笑语从酒吧传来,皇后镇,依然是那么休闲,那么幽静。


奥克兰,让我对诗人顾城浮想联翩


    2008年元月10日,我们从皇后镇来到奥克兰。

    奥克兰地处新西兰的北岛,是新西兰最大、最富活力的城市,被称为“风帆之都”。这里有古树参天的林莽,一望无际的草原,千帆待发的海湾,金光闪闪的海滩,宁静整洁的街市,花草簇拥的别墅,处处洋溢着安详,时时给人惬意。然而,我的心情却是复杂的,沉重的,为了一个叫顾城的诗人。

    15年前即1993年10月8日,中国诗坛“朦胧诗”诗人代表顾城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给人们留下了一部散文般美丽的长篇小说遗作《英儿》。和他一同离开人世的还有他的妻子谢烨,他们的死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也思考不透、议论不完的话题。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斜照着奥克兰城市,我们站在伊甸山的死火山口,导游小许介绍着奥克兰独特的风情,美丽的风景,而我的思维却在不停地寻找着《英儿》中所描述的那个美丽而诱人的童话世界。

    诗人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时代正值文革的十年动荡时期,他12岁辍学随父亲到山东的胶东半岛农场放猪。他虽然很少念书,但受他的父亲顾工(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的教导和影响,5岁时开始写诗,14岁便写出了被认为是“朦胧诗”代表作品之一的“生命幻想曲”。1977年,21岁的顾城正式发表诗作,后与江河、北岛、舒婷、杨炼被称为五大朦胧诗人。1983年8月5日,他与妻子谢烨结婚。在面临朦胧诗遭到非议、工作单位解散的情况下,顾城和谢烨双双移民到新西兰的奥克兰讲学。1993年10月8日在奥克兰激流岛杀妻自缢。

    顾城是一个以童稚见称的朦胧诗代表者,一生写的诗很多。他的著作主要有《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逝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集》。我对朦胧诗是个外行,看不出个究竟,但对他的《一代人》、《小巷》、《生命幻想曲》、《山影》等诗作还是读了不少次。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等名诗名句,我还摘抄在笔记本上。我阅读了他与妻子谢烨(雷米)合著的长篇小说《英儿》,一次又一次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感染,也为他的悲剧爱情、悲剧人生扼腕而叹。

    我同情诗人的遭遇,欣赏他的才华,更多的则是惋惜。在他应该上学的时候,由于社会的原因,他辍学干起了放猪、做木活的营生,失去了求知的机遇,这是多么的悲哀。然而,他却硬是靠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成为一名诗坛巨星。这是他的成功和骄傲之处。成了诗人后,他和一个聪明贤惠的作家谢烨结婚,然后出国讲学,并有了他们的爱情结晶,生下了儿子小木耳。

    在事业和家庭到了足以令人羡慕和嫉妒的时候,英儿从国内来了。一种异样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了。

    顾城和英儿是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相遇的。他俩一见钟情,竟成了一对情人。最令人难以接受的,顾城竟然把英儿带回了家。可以想象,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谢烨在一夫二妻的生活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但为了爱顾城,宽容大度的谢烨,不仅接受了这一让常人难以接受的事实,还为英儿办理了复杂的绿卡,并照顾顾城和英儿生活。据谢烨对他的一些文友讲述,英儿的出国手续,是她用一颗一颗的卖鸡蛋钱换来的。原本就贫困的生活,加上英儿的到来,无疑是雪上加霜,顾城的家庭顿时陷入窘境。最后不得不把儿子小木耳送到一个叫萨摩亚酋长家寄养。酋长家住在对面山上,每天早上起床后,思子心切的谢烨都要在阳台上用旗语与小木耳交谈。谢烨能容忍顾城与英儿同住,却无法忍受与儿子长期分离,为此常与顾城争吵。

    造成悲剧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英儿感情的背叛。英儿是一个现实的人,她有她的追求,有她的理想。在和顾城相互“遥望”的时候,那种感觉也许还是很好的。然而当两人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时候,诗人身上原本的光环渐渐褪色。这个过惯了北京都市生活的女孩子,越来越不适应顾城这种近乎野人的生活方式。终于有一天,她选择了离家出走,跟一个教气功的外国人走了。

    英儿的出走,让顾城痛不欲生,近乎发疯。而此时一向忍辱负重的谢烨也不知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或是一种解脱心态,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德国留学生。于是,失去理智的顾城将一柄比自己思想还锋利的斧头砍向了心爱的妻子,然后在一棵古老的榕树上自缢身亡。

顾城死了,他是因为英儿。人们除了惋惜他的才华外,没有人可怜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顾城的可恨之处,就在于诗意化,他理想中的童话王国,是那么的不合情理。他认为谢烨背叛了他,但他能责怪谢烨吗?他不是又喜欢上英儿了吗?他自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难道让别人也一辈子跟着他长不大?谢烨是一个正常人,她应该有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谢烨死了,那是因为顾城。她给人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她的宽容,不仅没有得到顾城的理解,最终还惹来杀身之祸。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宽容也不例外。顾城和谢烨,其实是恩爱的一对。顾城其实很爱谢烨,为了追谢烨,从火车上邂逅相遇后,一直追了整整四年。谢烨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子,嫁给顾城后,对顾城言听计从。顾城要出国,她跟着浪迹天涯;顾城要隐居,她随着上了激流岛;顾城爱上英儿,她为自己的情敌“让贤”;顾城要写《英儿》,她与他合著,并帮他打字校对,就连平时的衣食起居,离了谢烨,顾城就好像无法活下去。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顾城的利斧。

    顾城设计的乌托邦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谢烨;他砍向自己爱妻谢烨的那一斧头,留下了千古遗恨。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没有去寻找光明。

    黄昏时分,阵阵凉风吹来,沉思中的我顿觉周身寒颤。我向导游小许打听发生在奥克兰的这个故事,他摇头说不知道。他不知道,不足为奇,我知道,这个曾经纠缠在顾城、谢烨和英儿之间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尘封的记忆,那个曾经备受文坛关注的《英儿》小说,也随着岁月的更替被人们忘记。


走进毛利人之乡


    罗吐鲁瓦是新西兰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我们在到达新西兰的第四天造访了这里。

    罗吐鲁瓦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北部,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6万,是新西兰地热景观和毛利人最密集的地方,被称为“硫磺城”和“毛利人之乡”,新西兰全国三分之一的毛利人就住在这里。

    相传,毛利人最早时是亚洲居民,三世纪时,当欧洲人还在怀疑地球的彼端有没有土地时,位于夏威夷南方的夏威基岛民已乘木筏向南方探索,于公元850年来到新西兰。

    罗吐鲁瓦,毛利语是第二个湖泊的意思。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地热观光胜地,城内四处冒烟,城外绿树连天,湖泊点缀其中,四季景色宜人。凡来新西兰的人,都要到罗吐鲁瓦看一看,因为人们认为,不去罗吐鲁瓦,就等于没来新西兰。所以,这里游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我们乘坐中巴车在城内的芬顿街和图塔内卡街转了一圈,就来到奥希内穆图毛利人文化村。毛利文化村有一座高高的大门,门的两侧耸立着两根雕着毛利人图腾的木柱,四周用小木桩围起来,和我国的苗家村寨有点相似。村内有毛利人的会议厅,有住房和贮藏室等早期建筑,全是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建而成,显得十分简陋。会议厅的桌椅造型古怪,边上雕刻着许多图案,有的还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有点像演戏的道具;各种贮藏室均有高脚支撑,工具室则类似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族长的食品室离地很高,底部用一根木柱高高地顶起,外形酷似杂技演员在头部用一根竹杆顶着一把椅子。展馆里,陈列着毛利人的历史实物、工艺品和一些建筑的模型。看着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别具一格的工艺品,我感受到了毛利族的源源流长历史和独具风情的文化气息。

    离毛利文化村纵深往里走,就是水雾缭绕的华卡地热保护区。山上茂茂密密的绿树丛中升腾着一缕缕水雾,像一条条白色玉带,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逸在山峦间、树梢上,恰似系在仙女腰间的裙纱。我们还近距离参观了著名的波湖图爆炸泉:相隔二三十米,我们就感觉一股热浪袭来,如同进了浴池的桑拿房,就连脚下的石头也烫烘烘的。放眼望去,爆炸泉像一锅开水翻腾着,一股接一股的地热夹带着水柱从地底直冲云天,最大的一股达30多米高,把方圆几十米喷洒得热气腾腾,水雾漫漫。我们又观赏了“青蛙池”。站在池旁往下看,只见池中泥浆嘟嘟翻滚,散发着浓浓的硫磺味,如同一锅熬稠了的黑米粥,看了让人生怯。我不禁佩服造物主的神奇,也为罗吐鲁瓦能有这样的千古奇观而叹服。

罗吐鲁瓦湖是罗吐鲁瓦13个湖泊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座落于火山口上,占地83平方公里,是新西兰北三大湖之一。当我们来到湖边时,已是下午,夕阳洒在湖边的山坡上,在湖面上折射出亮闪闪的碎光,远山的长青树郁郁葱葱,白帆在湖中缓缓地移动,成群的野鸭在水中游弋,海鸥在空中翻飞,鸽子在岸边啄食,草坪上是一些悠闲的散步者,这里像一幅充满诗情的油画,耐人寻味,令人感叹。

    为了饱览罗吐鲁瓦的全景,我们每人花了50多元新币登上了停在湖边的专供观光用的直升小飞机。飞行员是一名新西兰姑娘,二十多岁,毕业于奥克兰大学,长得很漂亮,普通话也讲得十分流利。她一边驾驶,一边给我们介绍着罗吐鲁瓦的情况。她说:“罗吐鲁瓦,低头是草,抬头是树,到处山清水秀,长年蓝天白云,加上这地热景观,湿润气候,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地方。据说,这里是上帝留给自己养老的地方,也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后的伊甸园。”听着她的介绍,我们已盘旋在罗吐鲁瓦的上空。

    从飞机上俯瞰,罗吐鲁瓦地形像我们四川的盆地,四周绿山环抱,碧水环绕,整个城市被白色的雾团托起,让人感觉它就是九天之上的天宫。飞机再往远飞,看见的是一个连一个的草甸山坡,草地上洒满牛羊,如同绿地毯上撒落的一颗颗黑白棋子。林荫丛中,镶嵌着三两户人家,活脱脱一个世外桃源。

    晚上,我们又到毛利人村品尝了毛利族小吃,观看了毛利舞表演,在地热泉里泡了澡……虽然只是匆匆的一天旅游,但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正如飞行小姐所说的那样,如果有时间,这个风情万种的小镇,能品味到更多的美妙。我期待着这种机会。


    再见了,美丽的澳洲


    结束了澳洲之旅,我们踏上归程。当我走上NZ039次航班的引梯时,我的心已飞回了祖国,飞回了家乡。

    飞机离开了奥克兰机场,一头钻进茫茫的苍穹之中,美丽的澳洲在我的视野中越来越小,最后模糊成一片淡淡的蓝色。

    在机舱内,我默默地与澳洲告别,静静地回忆着澳洲之旅:尽管是走马观花的一瞥,但给我留下永生难忘的印象,留下的是比郁金香更温馨的记忆,比玫瑰花更沁人的芳香。

    我不会忘记悉尼歌剧院史诗般的壮美,海港大铁桥磅礴的英姿,堪培拉那个藏在林中的首都;也不会忘记布里斯本迷人的夜晚,黄金海岸漫卷的浪花,奥克兰千帆待发的港湾;更不会忘记基督城嵌在林荫花草中的民宅,皇后镇那份带着浪漫的休闲,罗吐鲁瓦风情万种的地热奇观和文化气息……

    澳洲12日,我饱览了一坡连一坡的草甸,一丛接一丛的茂林;领略了海水共蓝天一色的浩瀚,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情;看到了拖着尾巴奔跑的袋鼠,一天能睡19小时的考拉;尝到了十几斤重的大螃蟹,生长百余年的大山龟;经历了长达12小时的空中飞行,12天天天乘坐飞机的感受……

    当万里碧空拉下一段梦一般的弧线之时,我的澳洲之行凝结成了一个记忆的永恒。一走出香港国际机场,一个声音从我的心底迸发出来:回来了,我的祖国!回来了,我的亲人!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没有在香港多作停留,便急急返回。当汽车驶上陕北高原的高速公路时,山川大地到处银装素裹,一幅冬日景象。望着窗外的荒野枯枝,我不仅没有感到荒凉,反而感到它亲切美丽。

    小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我的目光移向窗外。阳光很好,虽然到处都是皑皑白雪,但仍然能感到些许暖意。向阳山坡的雪正在溶化,路边的树枝上隐隐地泛出了绿色,阳坡崖埂边已经悄悄地冒出了一些青草嫩芽。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澳洲拥有让人羡慕的湿润气候,但没有严寒酷暑和季节变换,这不也是一个缺憾吗?

    我的家乡不能只有春天,没有冬天、夏天和秋天,这和一个人不能只有顺境没有逆境一个道理。在我的生命中,一定要有春天万物复苏萌芽时的企盼,夏天枝繁叶茂成长时的欢欣,也必须有秋天萧瑟秋风扫落叶的惆怅,冬天山空枝枯盼春到的期待。周而复始的四季交替,使我能感到时序变幻的节奏,能听到岁月流失的声音,澳洲人能享受到这份美妙吗?

    不过,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去澳洲做客,去感受那休闲浪漫的异域风情!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西部散文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 蒙ICP备17001027号-1
技术支持:内蒙古帅杰网络有限公司
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邮箱:xibusanwenxuankan@163.com
电话:13384778080
手机:刘志成(西部散文学会主席)13384778080  张帅:151497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