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写诗四十年,足以使学徒工煎熬成朽老头。
这么多年学诗写诗,总觉得自己还是门外汉。是我误入了诗歌的死胡同,还是诗歌本身撞上了南墙,我困惑。好多人都在说,现在写诗的人比看诗的多,这话有一定道理。因为现代诗歌跳跃宽度和朦胧程度越来越高,因看不懂的人越来越多,自然想看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就算有兴趣啃诗的人,只是啃了小众诗人的诗角,而大多数写诗的人,依然坚持咬紧岁月的牙关。
不可否认,现代诗以朦胧和跳跃为时尚,仿佛看懂了就不是好诗。这无疑造成了诗路越来越窄,缺乏诗歌本身的多样性,而且越来越远离生活根茎和时代脉络。因此,现代诗歌难以勾勒时代的精气神,反之这个辉煌的时代难以全方位折射诗歌的光环。我也尝试以不同的手法,去捕捉时代和生活的亮点,可是晦涩的往往难以映射真实,明白的往往难以展现诗的嚼劲。常理说,对不同灵感闪现的捕捉,或是对于不同抒发标的,除了手法不同外,还有表现的体裁绝对不能雷同。
我想体裁只是雕琢文学作品的一种工具,以向读者无障碍地传递情感和美感。最近我又侧重尝试散文诗创作或干脆把旧诗作改成散文诗尝试,虽然创作收获甚微,但也有一定的回馈,更重要的是有所镌刻的感悟和决堤的启迪。但是为讴歌时代、抒怀生活或整体传递生命的正能量,往往需要添加些许细节,但结果成了介于散文诗和短散文之间的骡子。我认为,一首精美的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篇好的短散文,但是一篇精美的短散文,不一定是一首传统意义的散文诗,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纵观文学发展史,任何文学形式的形成,离不开时代背景,离不开时间淘沙。我想为马与驴牵牵红线,供讨论。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这种创作思路是否可行;二是这种体裁的读者接受度。值得一提的是两者不能混淆,可行的思路,并不说明作品的优劣;认可的作品,并不证明体裁的创新。本以三言两语略抒浅见,并附上数篇习作,权作抛砖引玉。
——选自西部散文网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