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每个人的梦想就像心目中的一道风景,为了看一看山那边的景致,许多人不畏艰难险阻去翻越,努力地去追逐那心目中最亮丽的繁华胜景。
初识高宝军先生,是在西部散文学会笔会的一次颁奖仪式上,他是代表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席颁奖仪式的,它“如沐春风的轻松”和“阳春飘雪的洒脱”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颁奖仪式上,我收到了他的《藏西笔记》,后来又从朋友那里得到了《半亩闲田》。文如其人,通过和他的接触及阅读他的文章,我对他的“高看不低、低看不高”人生及写作风格很感兴趣,我深深地领悟了一个援藏官员和陕西文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高宝军先生的《藏西笔记》共分六辑,分别是进藏记、在普兰、跨国情、见行录、家春秋、藏西行。从《我在高原》写起,接着便是《万米高空思来路》。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他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从拉萨乘机飞往阿里,到普兰县赴任。
“飞机的高度在飞行中提升,我的命运在回忆中转变。我脑海里出现的,又是一个从农村走向城镇、由农民转为干部的我。这时候我看到的,他又劲头十足地在长官庙乡修道路、推井场,沉着果敢地在五谷城乡调纠纷、搞农改,满怀信心地在铁边城镇抓养羊、促退耕,起早贪黑地在县委办写材料、搞服务,从容淡定地在政研室搞调研访民情,谨小慎微地在市委办陪领导、搞协调。这时候,那些在困难中给过帮助、苦恼中有过安慰、得意时曾经提醒、关键处给予提携的领导、同事和亲朋,齐刷刷地站了出来,给那个还不成熟的我出主意、解难题。稍一走神,这些幼年时代的我,童年时代的我,青年时代我,当临时工的我,县委办时的我,市上工作的我,一齐抢着给这挑些领导和亲朋介绍我的情况。他们好像嫌我不听话要去援藏,把他们撂在原地不管!恍惚间,我觉得这些过去的我,是我的弟弟妹,又像是我的儿子和女儿,一个个正为我的援藏而哭哭啼啼。着他们戚戚悲悲的样子,我心里头酸酸地软,眼眶子热热地湿,他们扔在这里,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和自责也不知是这些过去的我说给了父母家人,还是他们本来就心相通。这时候,我看到爸爸低着头轻叹息,妈妈背着我抹眼泪……”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工作情况、成长历程、进藏的心路历程和周围的各种反映,真有《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的味道。
在普兰、跨国情、见行录、家春秋、藏西行,描写了普兰的环境、风土人情、生活,特别是描写了边疆地区藏族同胞的爱情,家事,“我”的所见所闻,一个乡县委书记眼里的一切,或评或议,或梦或真……《普兰的味道》:“普兰有自己的味道,这是我的鼻子告诉我的。”
“一股一股的鱼腥味灌进我的鼻子,我知道那是圣湖里下了雨,降雨是多少,持续有多长,当下是晴还是阴,我在鱼腥味里觅得到。一缕一缕的青草味飘进我的鼻腔,我清楚那是草原上起了风,风力够几级,风起哪座山,风速在增或是减,我会在青草味里找答案。一波接一波的泥土味直往我鼻子里钻,我知道那是孔雀河里涨了水,不用看,水位到了什么点,泥沙含量是多少,我会估摸得丝毫不差。一浪连一浪的庄稼味浸入我的鼻孔,我能准确地判断出赤德村的青稞在拔节,多油村的油菜在扬花,西德村的豌豆在扯蔓,或是吉让村的新菜正出园。”
“一袭奶膻味老远和着风卷来,我知道霍尔乡牧区要来人了。风过处,一辆三轮车满载着霍尔乡牧民从街头上驶来,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气味,和先前我闻到的没有一丝区别。办公室小刘送我一纸袋风干牛肉,让我当干粮吃。打开袋子,我闻到这干牛肉有一股子水坝上的青草味,随口告诉他这是科迦村买的。他惊讶地问我怎么知道,我说你们乡下跑得少,科迦村的牧民身上有这种味,牛羊身上有这种味,每一个家户里也有这种味。”
“在地区的一家饭馆里,几个穿藏袍的胖女人把我挤在饭桌中间,她们身上散发出的味道把我挤得更严。”作者描写得越是细腻,越是体现出对藏族同胞的关切与深情。《梦在普兰》:“白茫茫的荒野上,我扛着一把,带着几个乡村干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风刮得人直不起腰,雪糊得人睁不开眼,路深深地埋在雪里,房静静地藏在雪中,走半天见不上一个人……这是我离开普兰后,一直重复着的一个梦。梦中的我,总有着干不完的工作。走什么地方都缺水,到什么地方都没电,这边的事刚刚结束,那边的事又急着开始,累得筋疲力尽,急得口干舌燥,工作却越干越多。终于歇了下来,我坐在长满杂草的水渠畔,撩一捧水洗脸,躺草丛中看云影投地,望蓝天发呆。冥冥之中,我看见另一个我还在忙着干活。心想,你真是个苦行僧,还有完没完了?有时候忙不开了,我会在梦中用分身术把自己分成几个人。单位工作的我,业余写作的我,下乡督查的我,山上劳作的我,他们各忙各的事,一个都不识闲。在梦中,他们经常相互见面,都知道彼此在干什么,又好像不认识。有时候可能是想让他们歇一歇,还是什么原因,我经常把这个我安排在这个梦里,把那个我安排在那个梦里。但他们闲不住,稍不注意时,他们就一齐出来干活,一点都不偷懒。看我白天忙不过来,他们有时会偷偷地在夜里把我白天要干的活干掉……”
在祖国的最西南端,在边境的三角地带,我们仿佛见到一个忘我投入、忘我工作的援藏干部,一个赤足走在田野上的知识分子,一个县委书记。
春风吹过狮泉河。阿里的春是备风唤醒的。
《半亩心田》,写出了对大美阿里的赞美,写出了作者的愉悦心情。《半亩闲田》以《阿里的云》开篇,从时间和空间入手从色彩和形态入手,从自己的感觉入手,从众人的通感入手,色、香、味俱全,七情六欲兼备,写出对这片土地深情。“阿里的白云,那是一种比白还白的白,白得无法比喻,白得难以形容,白得让人发痴、发呆、发困,多看几眼就觉得眼皮子沉重。这白中,有芙蓉玉兰芍药花蕊中的嫩,有孔雀仙鹤天鹅翼羽里的细,有苍茫雪原、浩荡江河的雄浑,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灵秀,时如千军万马赴疆场,时似鬼斧神工细雕琢,千奇百怪,千变万化,一幅幅画意诗情,一朵朵舞起歌生。这画,画家画不出她的魂:这诗,诗人写不出她的境;这舞,舞蹈家舞不出她的姿;这歌,歌唱家唱不出她的韵。阿里的云之所以这么白,是因为她们是雪山的雪染成的,是湖的水洗过的,是鲜纯的牛奶泡出的,是酥油茶的香味熏白的……”
《半亩闲田》是《藏西笔记》的延续和升华,是站在更高层次对工作、人生、生命的描述和思考。读《半亩闲田》,不由让人对作者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悟。
狮泉河是阿里地区的母亲河,站在狮泉河的他在忙,他在与藏族同胞拉家常,他在搞调研,他在种植蔬菜大棚,他在搞绿化,往返在乡亲们中间。站在狮泉河边的地委委员、县委书记在走村串户,在排查矛盾、在守护边疆。他徘徊在河边,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
在《噶尔记忆》里,他写道:来西藏之前,常听人说在西藏,躺着也是一种奉献,而凭我个人的经验,要好工作,就得深入群众:要讲求奉献,就得担当实干。这几年,我不断发扬“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宁叫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几年来,我走遍了全县四乡一镇和所有村居,走遍了大大小小七十多个牧区,走遍了三千多户农牧民家庭,走遍了喝尔两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在下乡过程中,我虽然皮肤黑了,但我的心是热的,尽管血压高了但威望也高了。下乡,让我得到了群众尊重,听到了真实反映,找到了工作方法,把日常的烦恼抛在了山野,把干群的感情拉近在田间行走在茫茫戈壁上,时不时会有一两个牧羊老人和放牛的小伙跑过来和我握手,在我还思考着他们是不是认错人了时,他们已叫出了我的职务或姓名。漫步街头巷尾,总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朝我微笑,远远招手,近处握手,噶尔记忆;也许是使命使然,也许是日久生情,只要站在噶尔县的土地上,我就有一种家的感觉。这是一种没有距离的亲近,这是一种没有防范的信任,这是一种深入基层才建立起来的干群关系。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实践。在这里,我看神门都顺眼,干什么都舒心,哪怕是一株毛刺一棵草、一块砖头一片瓦,都有一种别样的亲切。
他从雪域高原向我们走来,带着的普兰的味道,噶尔的风情以及藏族同胞的不舍,一身尘土,满脸红晕,他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童梦琐忆、院门孤独、牧笛悠扬;山野美物在陕北……他从黄土高原出去,带着陕北人的淳朴,儒家文化的血脉,建功立业的追求和“男儿何不带吴钩”的豪情以及难以割舍的乡愁。无论是对工作地西藏还是出生地陕西,他以周围邻居、朋友伙伴,故乡的习俗、琐事为素材,看是鸡毛蒜皮、零而琐碎的事,实则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作为孙子、儿子、丈夫、父亲,干部、县委书记和秘书长对一草一木、小猫小狗的热爱,看是散文随笔,实则是对生活、工作审慎的思考,满是家国情怀。诗一样的文笔,细腻的描写,严谨的逻辑,无怪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这样说:读高宝军的散文,有诗词的意境和语言,有小说的架构和趣味,把虚与实、思与梦集合淋漓尽致。这种把散文当诗歌,当小说,当政论写的,当下的文坛还不多。
读高宝军先生的《半亩闲田》很容易使人想到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俳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闲田就是他人生源头活水。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直在寻找,一直在耕耘,一边奋进,一边总结,努力寻找心中那神圣的最美的风景。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