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提起晚清时期既经营实业又做高官的红顶商人,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富可敌国的徽商胡雪岩。其实,皖东定远县的古镇炉桥,同样走出了两位声名显赫的红顶商人,在洋务运动中勇立潮头,大显身手。
钮筱屏,字,禀臣,早年在炉桥北头街经营货栈。因服务热情周到,和气待人,所以生意兴隆。对于其发家,本地民间有近于神话般的传说:寒冬腊月的一天,天气阴沉,西北风一阵紧过一阵,雪花飘飞。傍晚时分,风停了,雪仍在下。市面上尤其冷清,钮老板正准备关门,忽听得门前石板路上,车轮吱吱作响,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身材高大、长袍马褂,身背蓝色包裹的中年男子,打着一把雨伞,匆匆忙忙,踏雪而来。他的身后,两个身穿短蓑衣的壮汉,分别推着木制的独轮小车,喘着热气,紧紧跟随。
“有客到。”钮老板高喊一声,提醒老板娘做准备工作。客人住下,当然是宾至如归,热水、木炭火炉,晚饭,货物存入仓库。
次日,雨雪交加,天寒地冻,道路不通。俗话说“雨夹雪,不停歇。”一连十多天,天空并没有放晴的意思。眼看年关将至,家家户户忙着过年。两位车夫,唉声叹气,坐立不安,度日如年。这天一大早,两人提出,不愿再为那位老板送货到北方,而要结束行程,掉头南归,回家过年。
任凭好话说尽,然而这二位油盐不进。货主只好同意放行。于是喊来钮老板,四人一起走入库房,车夫解开车上捆绑的粗麻绳,抬下四个竹制的长筐,堆放在角落。然后,顶风冒雪,推着空车,匆匆离去。
货主独自一人,又住了几天。天气依然如故,没有云开雪住的意思。多方寻找本地车马,这天气,这时节,即使是重赏之下,也无人愿意出门。万般无奈的货主,只好把货物存放在这里,约定过了正月十五,再来取货。然后,一脸忧郁地收拾行囊,结账,一声叹息,客人,独自走了。
次年,春暖花开,货主没来。转眼进入初夏,梅雨季节到了,货主依然是泥牛入海,不见踪影。五月,阳光灿烂的一天,钮老板忽然想起存放在仓库里的货物,记得那是几筐干爽的黄花菜。他想,现在是雨季,库房有漏雨之处,要是货物发霉了可就不好交代了,于是决定晾晒。
打开细绳捆扎,牛皮纸覆盖的货物。钮老板顿时两眼放光,彻底惊呆了:原来黄花菜下边,全是黄金白银,满满四大筐。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货主仿佛是人间蒸发了一般,杳无音信。于是钮老板发财了。故事源于口传,也许是前人猜测式的虚构。不过,拥有万贯家私的钮禀臣,始终乐善好施。这一点,有据可查。《炉桥地方志》记,凡本地营造公益建设项目或水利工程,钮,必慷慨捐款。另据当代《定远县志》大事记篇幅记载:1896年,郎中钮禀臣为县学捐银千两。句子中的“郎中”当然不是指为人治病的医生,而是朝廷六部下设的司级官员。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时期的钮禀臣已经成为位高权重的清廷官员。
那么,此时的钮禀臣究竟是不是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的红顶商人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中年后,钮禀臣全家迁居与炉桥邻近的寿州。1880年,跟从炉桥镇人徐进卿去河南周口开设钱庄,继又去河北开办煤矿。
钮禀臣历任直隶煤矿总办、户部侍郎、直隶候补道等重要职务。作为红顶商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81年,钮禀臣受李鸿章委派,筹集巨额资金,在河北临城西北六公里的祁村一带开办煤矿。1898年8月,与比利时商人合办直隶临城煤矿,这不仅是近代中国的七大煤矿之一,也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煤矿企业。中外合资,前无古人,炉桥人钮禀臣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此后,临城煤矿和洋务派兴办的其他产业一样,历经沧桑,百年风雨,一路坎坷。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当年的炉桥商人在洋务运动中留下了艰辛探索的身影。
开河南现代纺织工业之先的炉桥巨商徐仙洲,“为人严厉,然待人周至”。家谱记载:其祖先明初由江苏苏州迁居定远商贸重镇炉桥西郊三里岗(今属淮南市大通区管辖),“隶寿州籍”。三里岗距寿州八十七里,距炉桥仅三里。炉桥位于落涧河、严涧河、沛河三水汇聚之地,船运二十多里即可以在怀远县入淮河;陆路为金陵过江后,江北自滁州通往寿州以及皖西的重要驿站,这里为皖中地区较大的商品集散地。镇内历来商业繁华,专业市场众多、会馆林立,过去有福建会馆、徽州会馆、新安会馆等等诸多商业组织。后两者,有其一,便可足以证明当地商品经济发达,而炉桥竟兼而有之,可谓徽商云集。因此,善于经商的徐氏族人纷纷定居炉桥镇,家业几乎拥有过去炉桥最繁华的北头街(旧名仁里街)全部商铺。故而炉桥民间至今仍有“北头徐,南头俞”之俗语。据说北头徐有一户徐姓人家,庭院内有一处精美的建筑,号称“百桌大厅”,意思是能摆放一百张大桌子,按每张桌子坐八人计算,可同时供八百人用餐。而徐仙洲年轻时就已经成为炉桥商业“巨擘”,也许这正是他的产业,本地人评价其“以少伯(范蠡)之才,为陶朱(财神)之业。”可见才干非凡,出类拔萃。光绪年间的1901年,徐仙洲在寿州人曾为光绪帝师的孙家鼐的支持下,“集股本数百万元”,采购新型机器,选择在河南彰德府创办广益纱厂、榨油厂以及造纸厂等,徐担任总办职务。历十年发展而规模具备,纱厂有工匠数千人,占地330亩,有厂房2700多间。在当时民族资本经营的纺织业中,广益纱厂位列全国第六位。以至于带动了河南北部经济的发展,人心安定。徐仙洲本人也水涨船高,声名鹊起。于是清廷特下旨:赏三品衔。徐历任直隶候补知府、河南候补道等职务,并被授予享受副一品官职的荣禄大夫称号。民国初年,依然活跃在商界的徐仙洲获北洋政府颁发的四等嘉禾章褒扬。嘉禾章为民国五年即1917年时设置,共分九等,用以表彰对国家或学术成就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嘉禾,意为生长得特别好的禾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嘉禾依然保留在国徽图案中。如此成就,可以说与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难分伯仲。
致力于民族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徐仙洲艰难创业,诸多不易,一言难尽。
当时,彰德地区极为贫困,这里不仅观念落后,而且匪患严重,治安极差。在这样的地方办千年未有之新型工厂,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徐仙洲迎难而上,从用人入手,不分贵贱,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民工,一律实行“置财而笼络之”的策略。也就是说,徐在管理中妥善地解决了如何用人的问题,凝聚了人心,人心齐,泰山移。所以,历经两年多时间,作为中华民族工业标志之一的广益纱厂得以开工运营。
经商或兴办机械化生产的新式工业,清代后期的成功商人,彻底动摇了千百年来士农工商的传统思维模式,商者,不再是“末流”,进而成为社会名流。无数怀揣梦想的追梦人,投身实业。炉桥的红顶商人,在炉桥产生了带动和示范性的影响,工商业薪火相传,实力雄厚。从保存下来的炉桥银行票据凭证看,1952年11月19日,海记棉布号,付迄280万元。次日,王源昌号,付,人民币900万元,同日,东大街三友和酒店,付81万元。等等,一天之内发生的很多往来款,难以悉数列举。今天,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地持有营业执照的各类工商户有近四千家,其中,上市企业两家,事业有成以及巨款捐资助学者,不乏其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