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3384778080 |
我家院子里曾有过两棵树,一棵是梧桐树,另一棵也是梧桐树。只不过树干比较粗壮的那一棵长在院子的东北角。树干比较纤细的那一棵长在院子的西南角。一家人谁也无法确切地说出这两棵树是何年何月何日通过何种途径在我家落地生根的。只是当它们异常迅速地仿佛一夜之间降临般出现并成长起来之后,才开始注意到它的存在。最初不过是两株细小的幼苗。记不清是谁听谁说的,这梧桐树乃祥瑞之意,所以便没有像以往对付其它不知名的杂树杂草般囫囵地锄掉。或许真的是因为它们小而又小得忒不起眼,或许真的是因为追逐岁月的脚步匆忙,而忽略了它们。于是感觉在不长的时间里便根深蒂固,于是感觉在不长的时间里便枝繁叶茂。寒来暑往,秋雨春风,不经意间,这两棵梧桐树便长成了高耸而葱茏的模样。
暖春时节,枝桠上陆续冒出嫩绿的芽尖。几场春雨洗礼,便逐渐长成自己独特的形状。这时的叶子上手摸上去有种绒绒的感觉。盛夏时节,小叶子褪去自己的稚嫩,演变成深绿色。比手掌还大,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把整棵树攒拢得犹如一顶伞盖。为酷暑中的院子带来些许凉意。那笔直的树干,枝青皮翠,叶缺如花,分枝有序,当淡紫色的喇叭状花朵次第开放时,又如满树凤凰亮相开屏,摆尾展翅,可谓壮观。
树龄前后到底有多少年?我根本没有概念,还是老婆告知我说不到八年。看起来还是女人更细心一些!所以可想而知,我根本没有对这两棵树进行过任何有意识的管护。而一直侍弄它们的自然是父亲和母亲。每当暮春,绿叶尽展花朵乍开,此时父亲和母亲总会施加一次薄肥,促使梧桐旺盛生长;盛夏时节花朵掉落,树叶葱葱郁郁,二老总忘不了将枝叶剪疏,以改善树冠通风。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喷洒一次除虫药剂;秋深时节树叶变成橘黄色,这时二老就会将那些虬枝剪短,并施加抗寒的肥料;立冬前后树叶掉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二老便会为梧桐做好相应的保暖措施。一年当中,因应时令变幻,进行相应的待弄。而所有这些侍弄或可笼统概括为“扶正祛邪”。往往都是父亲站在一个方凳上处理高处,母亲则在下面拾掇树的根部。当助手搭下手,互相帮扶互相依靠。从他们认真精细的劳作样子里似乎能读到某种类似于虔诚的意味。
多年之后我才道听到梧桐乃树中之王,为知时知令的神异植物,古人谓之“灵树”的说法。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二老也有此类耳闻?或许是把梧桐这种植物视为有生命且有灵性的东西?也或许根本不知道这些说法,而是我想得有点多了。事实上,父母亲二老做任何事从来都不是那种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的作风,干什么活计一贯是认认真真利利索索干干净净。这也是他们一直以来共同的性格和态度。可以肯定地说,是良好习惯使然。
记不得有多少个盛夏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梧桐树下休憩纳凉,母亲手摇那把蒲扇满目沧桑地忆起很多年前那些苦涩多于甜蜜的陈年旧事。父亲也神情庄重偶带感慨地回望一些在凄风冷雨中艰难跋涉的日子。诸如连吃糠咽菜都接济不上的困厄年代;诸如文革时期遭受欺凌的灰暗岁月;诸如种种困境下委屈而隐忍的求生之路;诸如社会进步推动家庭生活的变迁;从他们的回忆中,我几乎听不到消极悲观和怨天尤人,更多的是积极与顽强、正直与善良。二老在忆旧的同时始终不忘对我们哥三个尤其是两个孙子不忘根本不畏艰难正派做人向上向善的教育。每当此时,我一方面感叹“前人受苦,后人享福”的幸运;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感佩两位老人历经苦难仍坚守正直正义之心以及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一如这挺拔笔直的梧桐树,自立于天地之间,保持顽强向上的姿态,而那光滑青翠的树干犹如镜鉴般映透着他们纯净的内心和高洁的品格。再后来,我又获得了梧桐树也有“雌雄”之分的知识点,但始终未去考证家里两棵梧桐树的性别。我想无论雌雄,于我家而言都是有益的,最起码是一种精神上的荫护和心灵上的抚慰。
星移斗转一梦,空叹物老人衰。两棵曾经幼小的梧桐树在风刀霜剑中长成了苍劲蓬勃的模样,而我羸弱多病的父母却已恍然步入暮年。2012年8月14日中午,卧床不足一个月的父亲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溘然长逝。天或有知!几乎同时狂风大作,雨水如倾。院子东北角那棵粗壮的梧桐树被几乎齐地刮折了。送别父亲七日后,满怀伤感的母亲对我和哥哥讲,把刮折的那棵树根刨出来吧,再把那一棵也伐掉吧。她用手指了指西南角那棵形单影孤的梧桐树。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老人家的内心比我们更通透。虽未明讲,但其意明确:两棵树本是一对,留单无用,徒增伤感。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哥哥照办了。因为这两棵梧桐的主根粗壮深长,延伸至很远的墙根下,所以砍伐时用了不少的体力。
两棵梧桐树虽然没有了,但它们伟岸向上的样貌和正直高洁的精神永远驻留在我的心里,让我时常萦怀,时常追念。想起那两棵如通人性的梧桐,也便会想到安息圣堂的父亲和风烛残年的母亲。一想到这些,总不禁潸然泪下!
天何不公,又召慈母。2022年1月4日晚母亲幽微而顽强的生命之烛燃至尽头,此时距病倒就医仅仅30天。辛劳一生的母亲竟未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休息,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嘱托,便悄然无息却满怀眷恋地走完了她88年的沧桑历程。自此我万般可怜地成了失去双亲的无家可归的孩子。心撕欲碎、如坠冰海。
母亲百日之祭,跪立在双亲的坟前,我捧出十年前清除那两棵梧桐树时私下保留并珍藏的分别采自那两棵树的各一包根须,和那堆如山的纸钱一并焚化。让心中的圣物根植天国,永远陪伴我孤寂的双亲,这是我尘封多年的心愿。透过闪耀的火光,迷蒙的泪眼里仿佛又看到了走了那么久那么远的父亲和母亲,饱含慈爱、满目深情。将寄托心念的圣物供奉给双亲,或是遂了二老的心愿?与其说是我了解双亲,莫如说是双亲更了解我。二老知道他们的儿子一定会为远行的他们做一点点什么。
中元之月竟是如此残缺而凄冷。在这人神伤悲的日子,肃立于二老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院子,举目苍穹追思和追望我挚爱和挚爱我的双亲。尽管望眼欲穿,我终究无法寻觅到双亲的身影。悲怆不可自制,泪雨几度滂沱。恍惚间真切地看到了那两棵耸然挺立的梧桐,依然如生长在我家院子里的样貌:一棵粗壮、一棵纤细。惊异良久而释然:幻入真情幻亦真。这两棵灵异的梧桐无论身在何处,始终植根于我的心田。久已幻化为和我的双亲交融与共的灵魂。就此而言,他们何异于我的双亲?他们和我的双亲一样定然在辽远缥缈的天界俯望着我们。我伏地顿首并燃一炷心香祈念:愿如双亲一样的圣物和我的双亲一道祜佑我的全家!我也情愿相信以你们的博爱之心一定会更广阔地护佑天地间那些具有你们同样品格并心怀善念的人们。
天上梧桐知我愿!天下慈心向梧桐!
辜 负
在过往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忘却自己对一个人的辜负。这位被我所辜负者便是我初中一二年级的班主任张子海老师。
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衣不出众样貌丑陋且又极度自卑的小男孩。彼时张子海老师便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老师在我们心目中不苟言笑,瘦高挺拔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目光深邃而坚毅,讲课声音铿然豁亮,透着一种冷峻而严肃的气场。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不好接近的老师,工作态度却极其认真且极其博学。而最重要的是他对我始终如一像自家哥哥对弟弟一般的偏爱。这种偏爱是我能深切体会得到的。至于原因:或许是因为我当时学习成绩尚算不错,尤其是语文成绩相对突出,特别是作文更出色一点点?也或许是因为我少年时性格比较温顺,属于老实厚道的一类?也或许是因为我同样不苟言笑举止严肃古板?也或许兼而有之?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向子海老师求证和探究过答案。而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我对子海老师自初识至今天内心一直充满尊敬和爱戴。
许多年之后,对“爱屋及屋”这个词我有了自己通俗而独特的理解。也许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认可和喜爱子海老师“外冷内热”型的缘故吧,所以从初一开始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作文始终作为全班乃至全年级的范文来当众朗读。每篇作文的批语都是子海老师对我满满的肯定和鼓励。每当重温那一行行批语,内心都充满激动和温暖。
当时学习劲头足起来后,其他学科成绩也随之提高起来了。从班上的前五名到前三名,再到初二时的前两名。并且在初二第一学期获评“学习纪律双标兵”。几乎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子海老师总忘不了对我一顿表扬。甚至在一次全班大会上,公开讲“如果你们这些学生当中将来有出息的,那一定是周某某。”(在此已是直呼我的大名)当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说不上是感动,还是受宠若惊。多年后再回想,这分明是子海老师殷切的期待。初二第二学期,我被子海老师推荐参加了全镇中小学优秀学生代表大会,大会是在镇影剧院举行的,其中镇上的某大领导还讲话颁奖,十分隆重。回到学校,校长和主任都让我谈体会谈感受,算是出了回风头!
子海老师对于我的偏爱有时会明显到让人嫉妒的地步。记得那是初二第二学期,有一次他先期布置了一个背诵课文的作业,隔两天等他检查作业时,让班上学生逐一起立背诵。结果是班上四十二名同学,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除我以外的四十一名一个个被叫起来背诵,而他们全都是要么卡壳要么根本不会。教室里齐刷刷站立的同学俨然成了一片青纱帐。唯我独坐其中,而子海老师偏偏就没叫我来背诵。而我也根本不会背。或许是他坚信我一定会背诵,或许是他也知道我根本不会背。我内心一方面是局促不安,一方面是无地自容。脸红心跳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我分明知道这是子海老师对自己莫大的包容和偏爱。自此,学习更加上进了,自己也成了很多老师心目中的“红人”。同学们也有不少艳羡的目光,夸赞之语不绝于耳,有几个男同学更是或酸或甜地直呼我“大学苗子”。现在回想,当时所有这些殊遇无不是子海老师偏爱的结果。
子海老师并不是一个没有原则和立场的好好先生。他对一些坏人坏事和歪风邪气从来都是不讲情面。对那两三个只会“调皮捣蛋”和“乱搞对象”的“假二流子”经常严厉管教和斥责!对该褒奖的大力表扬和鼓舞,对该批评的不徇私情痛斥。这体现出他的凛然正气。
相对于工作上的严肃和严谨,子海老师生活中爱好广博,琴棋书画皆可出手,对待同事亲友街坊乡邻和善豁达,人情味深厚,对此无论年长年少者皆有称道。若干年后他能荣任校长更能说明德才兼具。
子海老师讲课时的音容笑貌依稀在眼前,那抑扬顿挫的嗓音仍回响在耳畔。三十多年前他给我们讲《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渔夫的故事》《两小儿辩日》《口技》《社戏》《卖油翁》《小石潭记》的情形多少次出现在梦境中。他在课上课下传道授业于我的不仅是书本上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他爱憎分明的性格、宽广坦荡的情怀和一身正气。
我青年时的代课经历曾接触过一点点教育理念,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论述:语文教学会对学生人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此言甚善!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一个语文老师本身的言行也对学生品格修养有一定影响。应该肯定地说,自己在品格形成方面受到了子海老师不少正面而积极的影响。
承蒙天恩,幸遇良师。
回想初中时期子海老师对我的偏爱无以尽述。但我在高中之后的学习路途上没能如愿以偿,没能攀越得更高奔跑得更远。造化弄人!由于选择方向的错误,努力向前划行的小舟似乎南辕北辙。走上社会之后,弃教入企近30年,也并没有出色和精彩,反而是极其平凡,甚至是极度平庸。可谓“读书从商两无成,空将韶华付轻风”。就此而言,自己实在是辜负了子海老师的器重和厚望。或许是矛盾的性格使然,虽然自认为也算重情重义且稍有情商之人,但又是如此不善于感情显露。一直将子海老师对我的那份“好”铭刻于心,却从未有过哪怕只言片语的表白。或许更主要的是顾虑在于生怕自己唐突地站在恩师眼前,老师是否会为我这样一个高开低走让他看走了眼并早已“泯然众人矣”的学生而蒙羞。
少年梦曾三千里,蹉跎万日无寸功。我曾幻想有一天,自己在某方面稍稍有一丁点能拿出手的小成绩时,再向子海老师作一汇报。但华年已远,现实何堪。我确实无颜再提及学生时代的旧事,无颜同子海老师一起回望那再也回不去的昨天。在踟蹰中等待,在等待中踟蹰。自己竟是如此期待打开尘封三十多年的心结。竟是如此期待衷情诉出后的释然。忽而有一天,我似有所悟地对着自己追问:在不咸不淡的生活中,你不是也活成了自己专属的样子吗?几十年来,身在井隅,渺如微尘。但心怀萤光,勉力前行。在追寻良实与忠纯的长路上,无论遭逢何种艰难困苦的际遇,无论跋涉何种杂乱无章的境地,始终不为污浊所染、不为繁冗所惑,守定精神的周正和心灵的纯净。保持了立身如鼎的气节,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辱没品格。仅就这一点而言,尚算没有辜负老师对自己做人方面的期望吧!
岁月可堪数,故人愿如初。感恩生命中那一段美好的遇见!感恩我前半生那一位敬爱的老师!只要记忆还在,总会铭记在凛冽的少年行程里恩师给予我的那一片值得永远珍藏的温热!
收藏在心底的莲花缸
打记事起,我家正房的南窗台下就放着一口很大的莲花缸。印象里是白底青花。缸体和口沿一体同色。缸体表面是鱼戏莲花的图案。缸的高度差不多能及成年人臀部的样子。缸口很大,几乎与我家堂屋盛水的大水缸一般粗细。通身上下用手摸上去溜光爽滑。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并不算稀奇的物件,却给我孩童时贫乏的生活带来过不少欢乐。
每逢盛夏酷热难耐,大人和稍长的孩子们跑到庄南小河里洗澡消暑,母亲便在这口莲花缸里放上半缸水,让火辣的阳光把水晒得温热,一到中午或晚上,我总是赤条条地跳进这温水缸里洗澡嬉水。而几乎每次都是母亲亲手为我搓洗满身的泥垢。同时一边摇着那把大蒲扇为我驱赶蚊蝇或暑气,一边给我讲着不知传了几代人的故事。每当此时便是我最舒坦最乐意的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莲花缸成了我儿时流连和留恋的空间,盛满了我童真的笑声,陪伴我孩童时的成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的老家也是房倒屋塌。虽然正房没有被震倒,但正房南面的西厢房被夷为平地,那口莲花缸被厢房北山墙砸在里面。等几天被扒出时,只剩了一个缸底儿。当时母亲连说可惜。时年不足六岁的我可能没有什么惋惜的意识,只是嚷嚷着没地方洗澡了。若干年后回忆起来,那口莲花缸的确承载着儿时并不算很多的童趣和欢乐。站在人生某一驿站回望,常会勾起那一段远年遐想。
再后来的某年某月某日,晚上一家人看电视的鉴宝节目,有人弄上来一口莲花大缸请专家鉴定,专家说是几百年前的老东西且价值不菲。我对儿子半玩笑半认真地说,“这口缸和我小时候洗澡用的那口莲花缸一模一样。”其实记忆早就模糊了,咋有可能会一模一样。睹物思旧而已。儿子从小喜欢各种收藏,一听着急了,咋没留着呀?我说地震时砸碎了。儿子击掌叹息:“说不定是个古董,能值大钱。你看没看过缸底儿下有没有落款?既然咱们家族老辈子有人中过进士,说不定是个官窑的宝贝呢。”坐在一旁的父亲望着宝贝孙子慈爱满满地笑着。此时年迈的母亲接过话茬说,“那年月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看这东西?值钱不值钱也不用再想了。人都是年纪越小越招人稀罕,物件都是越老越让人待见。”说话间,我发现母亲那瘦削苍老的脸上露出一丝让人无法体味的神情。母亲边说边随手慈祥地捏了一下她宝贝孙子的“元宝”耳朵。
品味一下母亲说的话确实是对的。平实的话语中甚至蕴含着可谓深刻的道理。如今随便什么物件,放上几百年,照样能成为古董。可是我们谁又能看得到?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生命旅途中,又有多少给予我们陪伴的人和物或远比莲花缸更宝贵,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在若干年后或让我们后悔不已。珍惜现在,不悔过往。这或许才是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理应持有的态度。
或许我们每个人在心底深处都或多或少或真或幻地埋藏着类似于“我童年的莲花缸”这样一段或一些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但那终究是一种如出水莲花般纯净无尘的感情。这种感情最朴质最自然最本真,也最令人情牵梦绕。它足以清洗掉一些我们于市井风尘所沾染的泥痕和浮霾,而令我们的内心更加澄澈和透明。在一路奔走的生活中,我们似乎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记忆的力量追寻和挽留这份独守自知的情愫。
那口童年的莲花缸会永远收藏和驻留在我的心底,陪伴我的记忆。永远陪伴我记忆的还有那些生命经历中或比莲花缸更珍贵的美好的东西!只要血液仍热,只要心堂仍暖,我总会加倍珍惜并努力留住那一份份圣洁如莲的感情!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Copyright © 2015 西部散文学会 Power by www.cnxbsww.com 地址: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